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就现在所处环境的改革和进步并举的时代中,学校一定要着重加大对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随着资源自主调节配置的逐步完善,“无形的手”在各种物质资源配置中主导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让全球所有行业领域出现了众多改变,同时进一步使大家的信仰、想法及目标追求偏离轨道。这个时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广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供了管理中职学生解决新矛盾等一些新问题的工作方向和机会,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努力做好广大中职学生思想工作新的生命力。
一、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让广大学生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以此改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导学生行动的社会行为。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仅可以促使广大中职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素质,改变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意识。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意识形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并能够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世界,培养新的创造力。
二、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其中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及经济环境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广大学生对物质利益产生了新的认识。旧利益的破碎,新利益的产生必将引起利益主体在思维方面上的波动,增强对中职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上的复杂性,同时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上带来巨大的难题。
2.学生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强
第一,从同学们的素质来看,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各方面素质相对比上中专的好些。如果将在读的高中阶段的同学与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文化基础相对比,中职学生还是跟高中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老师教学也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存在着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容易自我否定,在学习态度上较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从培养重点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中专教学很多是教同学们一些实用技术、实践性的为以后工作做准备的技能,几乎不讲与之无关的课程。这些诸多因素都阻碍着学习的发展进程,最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顺。
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中专学校在引导学生培育价值观的时候,都是很笼统地把“马毛邓”强加施压给学生,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到平时的职业教育课上,同学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没有心思听讲,更不要说能使用在生活中。所以对广大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要做到接地气,要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教育做到形象化、生动化。然而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对中职学生本身特点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上联系不够密集等一些因素,使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时并不及时,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改善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职学校在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理念。从当今社会世界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多元化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将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接受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强调的解放个性和追求自由。“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不能全部屏蔽来自西方的文化,只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民主的心态接受西方中的先进东西,并确立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不能像过去一样过于强调个人牺牲精神和社会利益。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尊重个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将尊重个人价值和尊重社会价值相统一。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就走向不同的社会岗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养,使其在未来岗位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需要学校更多地开展一些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课程,促使中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地履行其真谛。学生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肯定,同时阐释了学生对人文环境的义务和担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群体共同参与进来,利用多种方式,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及身边实例进行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暴自弃等一些消极影响,让学生能够深刻明白做事情不能以金钱功利去衡量,而应该提倡奉献精神,坚持敬业、诚信、友善的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大多数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情绪的两极分化很明显,一方面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强烈,善于表现自己。在情感上表现为更加活跃和热情,但是往往在遇到挫折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这些种种特点让他们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就业及恋爱成长中容易出现困惑。为了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心理素养,需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教育,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相关心理技巧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平时积极和学生的家长联系,对一些不适应教学方法的同学,需及时告知其父母,使学生父母知道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自己孩子在校园中的各种状况,定期和同学们的父母见面沟通,从而达成共识,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转变孩子们的行为。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为了让同学们通过教师的帮助,从而发现自己、成长自己。这就要求老师在引导同学们树立价值观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性,争取实现中职学生在想法及身体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当今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必须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老师也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道德状况和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取向进行判别。除此之外,如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之前的教学方式,以指导性进行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尊重学生思想个性的前提下,争取达到共性的和谐统一。
5.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人网络免疫能力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强化学生网络免疫能力是抵制网络负面影响的主要途径。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及使用行为的独立性和隐蔽性等影响都加大了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在网络中能够自主地接受信息和提出信息,因此要让他们学会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抵御网络的消极影响。合理地对网络空间进行利用,加强正确信息的传播,培养学生中职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自主地选择适合他们的积极信息。中职学校要强化网络的正确使用方式的宣传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
6.校园文化潜移默化
坚持环境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文化中的校园文化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校园固有的文化。第一是中职学校的墙壁,让默默无闻的墙壁发挥最大的效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打造中职学校的文化长廊。第二是室外的墙角。定期组织师生对话、学生交流,形成类似英语角的场所,让师生交流谈话,及时解决问题。第三是教室内的黑板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2)健全德育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等一些职业学校的德育技术交流,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课堂上的探讨等活动,着重培养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师资力量。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虽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敢于面对难题,迎接挑战,改善传统的引导模式,创新方式方法。让同学们拥有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我水平,运用各方力量来适应工作,为社会发展、国家复兴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琴.对当代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创新途径的探究.西部素质教育,2016.2.
篇2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谭妤晗,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博士研究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陈见波,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新课程研究》杂志编辑。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这种教育思想引起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刻影响着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被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接受并推崇。我国高校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准确地理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运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 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根据个人特点来帮助发展人的独特性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教育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自我,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使其实现内在价值。马斯洛(A.Maslow)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的形成。这个概念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即对自身特点的认识与判定,对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所指的“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社会之间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智、理想、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2. 主张情、智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把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培养的课程上,而且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种思想不再只注重学科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更注重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切入,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了课程的“综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情绪、态度、价值)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要实现“综合”课程观就需要打破固定教材的界限,在知识深度的基础上扩大知识的广度,注重强调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形式,这样就可以弥补传统课程的局限性。
3. 坚持把学生作为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对传统教育持批判态度,认为使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是错误的,认为这种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在寻求自我表现和社会化方面的努力,使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应该反过来,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详见右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被动的外在学习,抨击机械地“填”与“灌”的教学方法,主张激发学生动力,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真正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精神财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环节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达成学生“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条件。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学,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倡导这种人本主义教育,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经验中发现自己想学的知识和需要的知识。
4. 提倡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整个教育环节中的师生关系有了新的界定,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罗杰斯(C.R.Rogers)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罗杰斯曾经主张废除“教师”这个角色的定位,应以“学习的促进者”来诠释这个职业。罗杰斯还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二、人本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以人为本”已经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如何实现大学生世界观的科学构成,以及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央16号文件已经颁布8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8年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有部分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也迟迟未能解决。例如,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执行力度不一致;有些学校对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统筹的管理;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由多个部门同时监管,乱而无序的境地;在教学中出现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实践课程等诟病;存在重视实践活动的宣传效果而忽视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升等现象。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环节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升,激发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对艺术的欲求发自内心深处。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90”后大学生社会人格特质的整体分析
“90”后是相对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总称,他们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1.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集体团队意识薄弱
当前,“90”后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物质条件比“80”后优越,他们大多是家庭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长辈们的疼爱,很少帮长辈父母做家务,吃苦少,一人被众多家庭成员精心呵护,与社会接触较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的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和秉性,考虑事情首先想到自己,与人交谈沟通话语中更多的听到“我怎么样”、“我如何”,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此外,在“90”后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集体观念淡化,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会在合作过程中会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畅导致活动失败。
2.熟练精通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
移动互联时代当今社会最显著特征,“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体验式产品的深入人心,他们具备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娱乐生活选择趋向多元化,精通熟练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结识朋友等。但凡事均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自己。由于网络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便利,提供了强大的虚拟互动交流体验,如果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上瘾,认识定位存在偏激偏见,容易形成网络虚拟人格,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3.在选择生活方式以实用务实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思考选择选择哪种方式适合自己方式的命题上,现实社会提供他们丰富的鲜活“素材”,现实新鲜事物不断涌现,“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能获取自己需要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联通世界,接触认识了解西方各种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碰撞中,他们追求自由,奉行实用主义,打破常规,张扬个性;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家庭环境优越性,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解决了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很少独立处理日常事务,习惯遇到困难找父母,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击和挫折,长此以往,他们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自我评价理性不足,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补充。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辨识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为我们党所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主体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2]。作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如何正确鉴别海量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等问题,必须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牢固树立主流核心价值观意识,学会在鱼目混杂的信息群进行有意识选择和剔除,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文化思潮鉴别能力加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在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能力、思辨能力。
2.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径,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3]“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二者区别是前者强调灌输的强制约束原则,后者强调主体选择的自愿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努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诸如传诵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将隐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与楼宇标示标牌名人雕塑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社会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京,文书锋.“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篇4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俄岁斯新流派复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4BK5072);黑龙江省高校社科学术创新团队“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俄岁斯当代流派研究”(12D0103)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以此作为统筹、指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原则。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新时期的最新诠释和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的文化诠释
1.1 “人的本质”的现实维度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认为人类历史前提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这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摄取精神食粮和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就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本质”这一思想“积极内核”基础上,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新的科学论断。
1.2 “人的本质”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类”的生命活动性质,人的类的特色就是人类自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的。他进一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使自己得到发展。正是在实践中人才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本身也才具有了作为人的根本意义和最高本质。
1.3 “人的本质”的社会维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由所有的个人所具有的各种综合因素及其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构成,而所有的个人的这种综合关系又是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与累积似发展的,所以从社会维度来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
2 “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2.1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大学生――“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而这一根本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准确理解、深刻把握有关“人的本质”核心内容,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科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哲学在新时期关于“人”的学说的时代表征和展现,掌握了“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我们“育人为本”,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武器。
2.2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人、可以引导人、可以塑造人”,从这点来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进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通过这一“理论”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素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影响大学生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大学生“本质形成”
大学生“人的本质”的形成是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实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化渐进程度的细致思考,通过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塑造与提升,丰富他们的文化学识和情感世界,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本质的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启示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育人为本”为原则
人作为一种类本质存在,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要的“内在尺度”出发把握和占有物的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以尊重和满足大学生这一主体性需要作为出发点,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过度的外在制约而忽视良好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倾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体现“情感性”特点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我们“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更“不能用大棒把人们赶进天堂”。“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就要让理论亲近群众”,只有从反映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的内心世界为切入口,充满耐心地反复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浇注到大学生的心灵里,才能使理论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指向
“人的本质”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实践越丰富,其活动范围和接触事物的深度、广度就必然增加,社会化程度也必然会提高,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5
论文摘要: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理念创新,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启发意义,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转贴于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重社会需要,轻个体认同
从目前来看,不少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思政教育视作一种教育工具,强调其政治功能,却恰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导致思政教育“一叶障目”,看不到“真实的人”。很多教育者利用固定不变的政治理论内容来苛求人,忽视甚至舍弃了个体诉求与利益,这种教育势必会引发大学生的反感,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二)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关怀
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明确了严格的考核方法,还有反复修改的教学大纲,却恰恰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少教育者致力于将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却没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就导致大学生不会主动将理论内容外化为自觉行动,导致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三)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
一直以来,教育理想总是在追求一个统一目标,用一个实现预定好的框架、规范或模式去要求一个个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这就导致属于学生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被无情抹杀。很明显,这种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思政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大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几乎消失殆尽,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弘扬人的个性、尊重人的本质的人文关怀理念背道而驰。
毫无疑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会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人文关怀,使思政教育充满人文色彩是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被当做学习的机器,教育者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做了严格规定,导致大学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要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正确定位自身,在教育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教育者要多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人文书籍,在经典中汲取营养,使思想受到启发。
(二)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引路人,他们必须树立起人文关怀理念,强调大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这样才能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下身份与架子,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共处,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教育者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借助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现代工具与大学生加强交流,引导大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使教育者能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减少大学生的迷茫与困惑,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正视大学生的多样性与主体性,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的个性差异,再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还要促进教育者的人文结构完善,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首先,教育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其次,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与任务,要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四)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可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高校要多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科技活动或体育活动等,这样不仅能活跃校园氛围,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感染与熏陶,充实业余生活,感受到团结合作的乐趣与满足感。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篇8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光学、力学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的时空范畴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空间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空虚,时间则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持续性,因而导致他的时空理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爱因斯坦对时空范畴做出了科学规定,认为时空和物质不可分,随物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时空特征,从而建立了科学的时空理论。因此,范畴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科学理论体系的水平,是科学理论发展程度的显示剂。同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对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发达的科学必然有着发达、成熟的范畴及其体系,由此可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体系完善与否是这一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范畴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一)认识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认识作用,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18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6]178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
篇9
【论文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主体性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原则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意义,认为主体性教育是增强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基础,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主体性表现
1、大学生的主体性的一般表现
第一,能动性是大学生能够成为主体根本特征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包括观念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
第三,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界定,是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被社会力量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种角色主体,这决定了它必然为自己的角色所制约,它的活动,不是单纯自主的个人行为,而是由社会力量支配的。这种社会力量在我国的表现就是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党的纲领、路线所武装,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对象的审视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具有素质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管理教育对象,而教育者是否具有相当的资格和能力,教育对象是否会从教育者那里受益,教育者必然受到大学生的审视。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言行是否一致。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大学生彼此沟通的一个基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防御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第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易于和大学生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个前提,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态度。
第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具体评价如何。大学生往往会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具体评价。他们经常会会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情绪、心理、行为、表情等每一个细节中获取评价的信息,每个一细节都有可能被看作是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暗示。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是自查反省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在受到社会力量支配、制约和工作对象审视的同时,还借助这种支配、制约和审视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检、自查、反省,使主体作用成为自检、自查、反省的对象。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然而它的主体使命为社会力量所支配,它的主体活动处于客体审视和自检查反省之中,这就使它同时具有客体性的属性,是一种带有客体性的主体。
三、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原则
1、人本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的学生个体。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互动观念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为主体、互为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双向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互动。
3、开放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确立开放观念,以变应变,全方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阶、见实效。
四、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意义
1、增强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基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单纯的“行政化”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尊重大学生主体个性的前提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科学引导,加强管理,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悟出人生,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者要树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启发和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式多采取做报告、开会、讲课等由外部灌输的方式。但长期地使用这种方式就会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我们要明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摆到平等的地位上,进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共同探讨、素质拓展、心理游戏等活动等双向交流,使大学生增强主体感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观望为渴望,化理想为行动,促进思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向对象施加影响和教育对象选择、理解、内化过程的统一。这种双向交流能否和谐并达到教育目的,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愿意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情感、要求、希望等信息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性,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这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动过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配合与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同和参与程度。因此,认识和研究大学生的参与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各具主体性,互为客体,使他们在相互作用中都有被改造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身素质,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性质的认识,在教育中不断增强原则观念,努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含义;标准;意义
[作者简介]李仲元。山东行政学院基础部教师,硕士。山东济南250014;王国鑫,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硕士,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64一0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可以准确地了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信息反馈,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决策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它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目标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客体的实际,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范畴应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效果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评价形式上看是针对思想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效果进行检验和鉴定,但实质是以社会效果为核心所进行的价值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标准是看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否提高了,提高到什么程度。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满足社会对其培养、塑造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具体内容包括: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是否形成,扩展到什么程度。因为一个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很容易融入到这个环境中,从而表现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的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通过运用有效的测量、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全面、科学、客观的价值判断。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虚活,很难用一定的指标来推进实际工作,很难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好坏优劣。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知识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各个门类知识相互隔绝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吸取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采取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听取有关汇报以及相关测试等,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处理,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本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目标是教育设定的“靶子”。任何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社会的实际。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实际以及客体的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和社会经历等方面,要把理想与现实、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就制定目标的内容而言,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社会实践方面的。理论方面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和措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等;社会实践方面包括社会风气、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等等。
4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理评价和科学判断,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标准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认识是做好评价的基础。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评价之间确立科学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中,我们应当从数量与质量、短期与长期、隐性与显性、有形与无形等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评价。具体包括:
1 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立场等问题。因而其效果的评价不同于经济效果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性质可分为:第一,正功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零功效,即对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负功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更多的要采用比较的办法来体现,或者是与历史比较,即纵向比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呈现一个发展的趋势;或者是与系统比较,即横向比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与系统形成了教育合力。这些比较是很难用精确的数据评判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产品“精神成果”是很难量化的,其效果的评价只能是近似的模糊值,如好、较好、一般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精确的数量关系,这在事实上并不可能。定性评价的缺点是评价结论的模糊性,有时候很难反映出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结论。因此在定性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定量评价,唯物辩证法认为,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离开定量评价的定性评价,容易使认识停留在模糊的阶段;离开了定性评价的定量评价,也难以对数量作出科学的评价。因而,必须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不仅如此,成功的定量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定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对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的规定性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恰当地选择各项变量,设计量度的指标,建立科学的系统模型,方能对这些变量进行
评估。因此,必须坚持以定性评估为主,使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
2 坚持以动态评价为主,使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凭一时的考评情况就对其下结论,而应将其置于总的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评价和估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产生的效果与其实施的过程并不具有同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是在实施教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才得以体现出来。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经常性、动态性地进行,应当注重指标信息的日常收集和积累。
当然,在进行动态评价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静态评价,这种评估是把评估对象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通过横向对比,对其效果作出相应的价值评判,否则就很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的效果,也很难为下一阶段的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稳定都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也遵循着此规律,它既要了解受评对象的现实表现,以便作横向比较;又要了解受评对象的历史发展,以便作纵向比较,这种横向和纵向、静态和动态的评价手段才是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而以动态评价为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从教育所设定的目标出发,也要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坚持以动态评价为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3 坚持以隐性评价为主,使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时具有可感知的外在形态,但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潜在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如此,“立竿见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教育客体思想的转化,对教育的理解、接受直至转变为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教育效果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有的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客体来说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作为教育客体,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不到一定的质量积累和达到一定的时机,一般不会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它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得以体现,而且时间越长,体现得越充分。有时从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见成效,实则潜移默化,一旦发挥出来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而应该放眼未来,立足长远,对其潜在的效果应予以充分的考虑,应坚持以隐性评估为主,即主要看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是否真正内化成了个人的意识。
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包含着两个目的:内化和外化,即输入和输出。内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如何将输入的信息输出,其输出的结果如何,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即有大量的输入,却只有小量的行为输出;或者是有大量的正确输入,却导致了错误的行为输出。因而我们在进行隐性评估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显性评估,力求做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坚持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相结合,以隐性评价为主的评估标准。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具体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比较客观看待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排除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客观基础之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科学、客观、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成果,认识工作中的差距,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帮助我们认清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与否的反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其体系就不完备。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进行效果的评价,能及时获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的信息调整或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 上一篇: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 下一篇: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