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辅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辅导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新生教育 作用
大学新生是一个过渡群体,在其身上兼具中学生的依赖和大学生的“自由”,身份有点特殊。大学又是一个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为主的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需要认识、思考、学习、锻炼的东西很多,部分新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思想认识,一时难以适应。高校扩招后,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和个性区别,此一问题更显突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的“思想导师”,理应对这一问题充分重视,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一、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表现及其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起伏会因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变化。大学新生似乎同时具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角色的转变和自身期望构成内在因素;环境的转变和人际关系的不适构成外在因素。许多大学新生对此显得无所适从。这就是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的大学新生所处的“心理间歇期”、“心理断乳期”。具体层面简述如下:
(一)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的不适。
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综合性,可以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知识铺垫。大学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对学习方法的要求也更显多样。在具体的学习困难方面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学习动机的模糊、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认识的提升等。很多新生难以适应或转型,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在生活上,大学生面临着生活能力的再塑转变,需要消除依赖家人的心理和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一切都需重新构建和自我处理,许多新生都会存有不同程度的不适。
(二)自身定位困惑和人际交往障碍。
对于新生而言,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仍不能完全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路向,常会感到孤独焦虑,产生一定的思想压力。通过多方调研分析,将近三至四成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困惑”。若不加以调整和引导,势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各方压力的进一步加强,部分新生承受超负荷的思想负担,情形恶劣者导致学业荒废、思想走样。高中的目标比较单一,大学的选择可以多样,许多新生一时无法适应,难以找准方向。新生容易盲从,随便定下自身目标,或干脆毫无目的地多头发展,反而陷入被动局面。若一开始处处碰壁,则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自卑情绪,自我认识失真;若过分自信或自卑,则难免脱离大学环境,自我定位模糊。大学自我支配时间的增多,反而令许多新生难以适从,形成迷惘或空虚。随着电脑的普及,更多新生容易沉迷网络,产生人际交往困难:自我封闭和朋友交流缺少,容易使心理矛盾加剧,欠缺与人交流技巧。
(三)高素质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困惑。
由于高中教学资源和家庭培养环境的不同,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高素质的学生,这类人员应是辅导员工作的协助者,可以发挥带动作用。但是也要给予特别建议,勿使其高傲自满、得意忘形,过早地脱离同学。相较于一般大学新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和农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更显突出。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大问题。从多方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会在学习上比较努力刻苦,但渐趋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分层和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导致许多困难学生心理阴影比较沉重,从而形成较大的适应性困难。若引导和调适不当,往往成为问题多发的一个学生群,此点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辅导员对新生教育方式的探索
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转折期。许多大学新生面临上述各种适应性困难也属人之常情,它们表现各异,原因不一,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完善和提升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高校辅导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做好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全方位地关心新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切实履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经验交流,辅以特定的人格魅力,尽可能地让其摆脱陌生感,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同时辅导员在系统教育新生方面也要进行科学规划,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指引。笔者拟从拓宽教育视角、发挥学长带动机制、重视三位一体与人模式、完善大学生的助学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索。
(一)拓宽教育视角,多方位引导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必不可少。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教育、角色定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前置的就业指导等,对大学新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大学生活,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为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个人发展道路规划等方面的变更,导致许多新生自我定位模糊,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让新生产生树立远大目标和增强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帮助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新生入学,来源不一,心态各异。经历各种失败较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类型的新生,都有可能在心理上存有一些问题。教师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及时、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较好的心理档案和危机干预机制。特别是针对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学生、孤儿等进行重点关注和教育,常做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以化解一定的危机。具体的方式可以多种进行,如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新生开展个案咨询与群体辅导;如在学生当中选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承担一定的心理培训或咨询工作,这样可以拓宽学生接受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学校和老师应当鼓励多方位的心理辅导教育,对新生的一般心理焦虑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学学习更多为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为主,与中学的被动接受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在新生意识上要进行引导,令其端正意识,逐渐转变学习方法,妥善分配时间,把更多功夫放在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上,养成独立思考和咨询老师的习惯。其次,可以多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新生对学长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得到一定借鉴。让学长带动新生进行座谈和交流,培养新生兴趣和主动性思考习惯,令其顺利地渡过学习适应期。最后,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培养新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展示能力,如开展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指导其合理安排时间和进行适当锻炼,发挥自身所长,从而提高新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们往往容易认为就业指导是临近毕业时期才进行的工作,无非是对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实不然。对于临近毕业学生而言,临时的就业指导实际作用并非最大化。对于新生而言,适当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很好的大学规划方向指引。对新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指导,有利于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社会发展和挑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得新生在自身的人生走向、大学的具体规划和设立阶段性目标等,都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前置的就业指导,可以安排相应的理论课教育、实际的社会需求一般标准、成功的大学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可以安排相应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人才价值、人才引进方面的作专题报告,以供新生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了解和认识。新生在适当的就业指导基础上,依据自身兴趣和实际情况,制定大学规划才会更加具体,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会更强。而大学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所取成绩也更好。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生涯规划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定位,及时指导大学新生进行生涯规划,对新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挥学长带动机制。
学长带动机制,即是充分利用师兄、师姐的引导和教育角色,对广大新生进行认知思考和经验内化的引导,对新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学习转变、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的压力进行化解,培养新生的专业认识和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形成一种较好的朋辈带动模式,建立“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
大体可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开展:
准备阶段:辅导员老师依照自愿原则进行学长招募工作,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按照实际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程序进行实施,同时也充分尊重其主观能动性,在此项问题上,教师主要是督导和教育角色。
开始阶段:学长充分收集新生资料信息,分组对新生进行访谈和讨论,对新生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关系、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解掌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习方法交流等,学长在校区环境的适应方面与专业学习上都具有一定的经验,通过建立宿舍辅导、举办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交流会等,让新生在生活环境与学习上都收到一定的指点,为进一步形成信任的亲密关系做好铺垫。
发展阶段:学长应当强调平等互助、同伴学习的精神,由主导牵引过渡为辅助引导的角色。在此阶段可引导新生到社会、社团、学生干部等领域进行各种工作实践和锻炼,争取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新生的大学规划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评估阶段:通过学长的引导和教育,新生对自身定位和认识都会比较清晰,对学长的成长经历都会加以参考和学习,这样就较好地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也增进了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带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充分重视,教师应做好沟通和辅助作用,不断完善这一学长带动机制。
(三)重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要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给新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大学新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一起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只有齐抓共管、共同关心才能成长得更好。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注意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知识更新。在知识日新月异地更新和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提升自身学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和教育学生。在具体的言传身教中,教师也应讲究言行艺术,注意方式方法,争取学生的理解和体谅,以达到工作开展的良好效果。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善于吸纳学生意见,善待“问题”学生。新生入校后,或许会对学校、教师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想法和建议,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也会有不少学生提出自己看法,作为老师需要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吸取优良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关注发展。同时也可能会有部分“问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但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教育和沟通工作,做到善待“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反而要更加注重教育方式和多加关怀,令其逐渐好转。
学生家长和社会也应当充分重视与高校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对新生的大学规划、性格完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培养,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家长对自身子女的性格特点、适应能力等方面比较了解,应对高校教师多作沟通。社会人士也应重视对大学新生的培育,争取与学校、院系合作,举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介绍、如何打造较好的社会竞争压力等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一起关注新生的成长和适应,对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共议,以期达到更好成效。
(四)完善大学生助学机制。
首先,针对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入学时要做好学校的济困育人工作宣传,令其对学校的助学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强调和解释学校关于“奖、助、贷、勤、俭、补、免”等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及早进行教育宣传,给新生大概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应当认真甄别学生的家庭经济实况,做好贫困学生的困难认定工作。关于国家、大学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其实已有不少宣传和教育。但是每年都会有经济情况不是十分困难的学生申请困难补助,这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认真的甄别和核实,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再次,教师应当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若自身调适不好,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教育和疏导,令其减少压力和负担,增强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动力。最后,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资助贫困生体系,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都能得到较好的资助和关还,同时形成全方位的辅导和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
新生对大学的适应是整个大学历程的第一步,是重要阶段也是困难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对给予高度重视。高校新生的教育工作,辅导员应确保“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新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转变自身定位,逐渐理解大学的本质,同时做好学生干部培养、党员先锋作用等工作,对大学新生创造良好的开端,为大学生的人生导航把握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文教资料,2007,(2).
[2]戚家勇.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朱艳飞.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作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篇2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2-01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篇3
一、高职学生特点
目前,我院的汽车工程系生源主要有二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统招生);二是通过文化课笔试和技能考试自主招收的职高生、中专生(单招生)。笔者有幸同时担任这两类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明显发现两类学生在思想状况,技能基础等处的区别。其中,第一类生源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自控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涣散、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经历而导致没有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第二类生源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甚至许多学生已有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强,并且有较强的危机感,竞争意识。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问题,只愿意参加技能培训,轻视文化课,导致许多单招生由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普遍存在挂科现象,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薄弱等现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这两类学生学生存在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对学校、学习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当然这是青年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大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不少学生内心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与压力又不得不读,带着情绪入学后,态度消极,抵触心理严重。加之有些学生来到学校后发现与想象中的高校有一定差距。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使他们失望至极,对学校、教师缺乏应有的信任,辅导员的工作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他们就会对其全盘否定。
其次,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使高职生感到巨大的压力。而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自己没有信心,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奋斗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再次,很多高职生在中学曾被认为是“差生”,得不到肯定和认同,甚至常被老师、同学和家长否定、误解。使得他们对老师具有对立情绪。久而久之导致他们自卑、易激动、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少数学生甚至存在心理障碍、错误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进入大学后,面对老师的教导,他们常常持有厌烦、逆反的心理。
李路: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与措施但是通过平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我自己所带的200余名统招和单招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我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也存在不少个性、能力方面的“优势”:
1.基础知识薄弱但个性十足,有特长。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但是也有自主性强的优点。如能结合学生实际树立起有效可行的目标,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就会开创出很好的未来。更是有不少学生在艺术、技艺、操作上各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以及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实际动手操作兴趣高能力强。我系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单招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许多学生对文化课比较抵触,但是实操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却非常高。
3.正确评价自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所以在求职与生活的目标选择上比较实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能力。只要有机会,哪怕起点低,他们也会踏踏实地认真去做;只要能发展,他们会不失时机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取得成就。相比较许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所普遍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高职学生在这一点上做的要好得多[1]。
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最关键的问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过去的“老师拥有绝对权威”中走出来,确立辅导员对学生应当平等和服务的观念。其次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材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思路,使广大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鉴于此,我们应着重从这样几方面开展工作:
1.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应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他们认准前进方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以及文体活动,并给出合理的评价要求,消极情绪是在某种愿望不能满足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的。因此,辅导员要对高职生进行恰当的要求。要求过高,超出学生能力所及,会使学生遭受挫折;评价和要求过低,学生太容易达到,使学生失去开发潜能的机会。辅导员应当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确定对每个学生相对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的赞扬,树立学生充分的自信,摆脱自卑,让学生得到自我认同[2]。
2.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摆脱“老师具有绝对权威”的陈旧思想,坚持班级民主、平等的原则。基于现在的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心理,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性格进行管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对“问题学生”采取单独谈心交流的方式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切忌“一次谈话多个学生”的情况,如果对学生管理过紧,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当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尽早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3.加强心理辅导。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自愿和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心理辅导活动,恢复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三方面的立体式辅导,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排除烦恼;促使学生了解自我、重建认知、恢复自信、挖掘潜能,提高心理发展水平。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带领学生外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读书的功利性很重。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因为工作辛苦,待遇不好,生活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在参加实习后很短的时间内不辞而别,而坚持下来的学生却能获得非常多的升迁机会以及宝贵的工作经验。这都是在校期间忽视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因而我们在肯定学生学习技能成才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并让他们客观的认识世界。
5.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仍然片面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成为一个模板,学习内容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应当设立“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大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落实学分制度,由系部牵头、辅导员组织各类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塑造和完善自己[3]。
6.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对学生分档、分层次的管理。这并不是有些辅导员简单的将学生分为“好学生”、“坏学生”的方式,笔者根据学生大一入学时调查了解学生个人的特点,对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生成长档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技能特长、学习热情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辅导员与系部的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专业人士为学生制定一份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分别量身定做合适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习目标,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出现“炒大锅菜”、“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抹杀学生的个性,这才是高职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因材施教”最关键的因素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周亚婷.把握高职学生特点 提高辅导员管理水平[J]. 科技信息,2012(20):248.
篇4
随着课程改革和上海、浙江等地高考改革试点的开展,为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高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在这一时期生理上快速成熟,尚未成年的少年产生了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于人生容易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困扰,负面情绪会相应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程正当其时。
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目前很多学校会选择由专职心理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和开设。作为一名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有幸承担了学校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首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的共通性做了探索,以便更好地统筹资源,将两门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节约课时和师资,又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下我结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研究和体会,谈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从课程定位看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学生调整认知并增进因应能力,是以预防或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
人生规划课程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要密切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教育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从目标培养看
前高中心理辅导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通过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当前高中人生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注重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人生选择的能力,选择、探索自己的出路,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
两者均侧重于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完全有条件整合在一起的两门课程。
三、从课程形式看
从实践探索来看,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将课堂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悟,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
而心理辅导课也是一门活动课,特点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体现学生对课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因此,从课堂主要载体来看,两者都重视活动体验和感悟,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从课程整合看
整合高中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课程是一项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是对现有心理辅导课的一项探索和改革。这样既节约课时,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又合理利用了师资,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同时还可以变革原有的心理辅导课模式。原有的模式是抛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起到预防、矫治作用,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从他人个案到激发内需的过程会比较艰辛,对案例的普遍性、通用性要求会比较高,对团体动力的依赖性更强;而人生规划教育虽然是面向学生个体,但其导向性和针对性比较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启动团队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助其获益。人生规划教育的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心理辅导课的不足,而心理辅导课的团体性辅导恰好可以作为人生规划教育的个体性指导的补充。
五、从生涯测试看
在人生规划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相关的生涯规划测试,而这些测试和相关理论很多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背景开发出来的,因此,由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指导,有利于正确运用和解读这些生涯规划测试,这也是对师资的合理利用。
六、从适应高考改革看
2014年,国务院正式《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作了部署,上海、浙江等地将开展高考改革试点,2014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将不分文理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大学想学的专业及职业规划确定高考选考科目。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时本身就要面对环境和学习的适应问题,现在加上高考改革的冲击,由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相对会更多,此时在人生规划教育课程中讲解心理调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新生事物的出现,会让人们感到安全感丧失。改革是对原有既定模式的一种变革,当原有的一种既定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时,对于未知的环境和不确定的未来,人们会感受到不安、焦虑或恐惧等消极情绪,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
心理学上的“心理舒适区-恐慌区-发展区”理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变化、开发潜能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在三种状态下交替:心理舒适区、心理恐慌区和心理发展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已经习惯的一种心理模式和固有状态,是在人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包含了人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当处于舒适区,人们往往会感觉放松,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有着比较清晰的预期,对事物的掌控感较强,压力感较小。
心理恐慌区是指当周围的事物、环境发生变化,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人的安全感和控制力受到威胁,个体可能会变得敏感、消极、脆弱的状态。处于这一状态时,人们对当前局面感到失控,压力倍增,在调控压力时要么顽强抵抗,要么消极回避。
在经历最初的烦躁、焦虑和恐慌,并尝试进行抵抗或逃避后,当人们发现变革已经发生,自己无法改变,只能主动或被动适应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心理发展区”。即通过调动自身潜能,探索和学习适应变革的方式和技能,理解变革的意义。当然,受个人因素等的影响,人们进入发展区所需要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了解了这些心理发展规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遭遇改革时,为什么人们内心会经历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抱怨,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从“心理舒适区”过渡到了“心理恐慌区”,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好心理调适,减少因高考改革而产生的抵触,正视改革,调动自身潜能,主动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心理发展区。
解决好对高考改革的心理困扰,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在人生规划教育中开展高中升学辅导。
七、小结
从以上方面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且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双方不足,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团体动力优势,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主动规划,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女生 自我管理能力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43-02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人立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而去积极、充分地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在社会竞争力不断上升和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时期,学生的自我管理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更是如此。首先,学前教育专业以女生为主,由女生组成的班级氛围、群体表现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和正常班级都有明显差异,为此要做好学前专业女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不能一味照搬普通班级的管理方法。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社会群体中弱小的婴幼儿,这就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以及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她们是未来学前教育主要的建设者和承担者,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奠基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难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职责。
因此,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开展,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应对社会、适应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时代在更替中的一种呼唤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人才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她们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有助于她们快速地提升专业技能,使自己立足于幼教领域。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文化课知识,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如音乐、美术和舞蹈),这样才能驾驭幼儿园的课堂。对于在校学习只有三年时间的她们而言,没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很难短时间让她们快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其次,当高专女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后,无论在校学习,还是走上职场,都能理性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在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各地方幼儿园师资需求量猛增,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对于师资力量不强的高专学校更是如此,如专职辅导员严重缺乏,导致部分教师不得不兼任辅导员的工作,他们既要忙于教学,又要管理班级,不可避免存在着工作冲突和时间、精力不足问题。针对此现状,辅导员如何高效地管理班级而又不影响自身的教科研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则是一种科学而又高效的途径。
(三)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成才必备的一种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等专业性人才,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合理规划好人生,逐步实现目标,全面发展自我;才能维护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使自己立足于行业之中。
另外,学前教育这个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自我管理能力是她们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据统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70%以上毕业后从事幼教工作,管理3~6岁的孩子一切常规和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她们更多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没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很难调适和克服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网络中时常曝光少数女幼师虐待幼儿的现象,真的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不仅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女生,当前我国高校大学女生普遍存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欠缺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因此而误入歧途,荒废学业,一无所成。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95%以上都是女生,因此除了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自身突出的表现。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存在的行樘氐
(一)心思细腻,宿舍矛盾普遍,分班分派现象突出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95%以上都是90后的女生,她们个性鲜明,有思想,崇尚自由。由于女生大多数心思细腻,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而不能释怀,因此容易产生间隙和矛盾,尤其在宿舍之间,导致分班分派现象严重。
(二)无目标,无动力,无方向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她们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部分同学由于高中三年的挫折在学习方面较自卑,进入高校后,很多都是奔着一纸文凭和好的就业率而来,至于如何提升自己,学有所得,她们甚少考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心智不成熟,无主见,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在当辅导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言语、行为幼稚,考虑问题肤浅,对人生的认识比较浅薄,没有对自己进行定位和未来进行规划,人云亦云,人做也做,随大流,从不结合自身的特点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四)自制力薄弱,意志力不强
部分学生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下,也试着给自己制定目标,打算一步步去实现,可一碰到问题和困难,就抱怨、打退堂鼓,最终她们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就业。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存在以上的种种现象,培养和提高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刻不容缓,辅导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认知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成熟的思想、理性的思维至关重要,这样她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最大化地挖掘自己。辅导员作为教育者,要学会把自身科学的教育理念传输给学生,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只有在思想上成熟起来,才能在行动上独立起来,才可抛弃依赖和自卑,拥有自信和阳光。针对当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做事好冲动、不冷静思考的情况,辅导员一定要多关注、多引导,以避免她们由于一时头脑发热而误入歧途。
(二)目标管理
针对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学业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方向、无目标的现象,辅导员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将总目标分为多个小目标,先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易通过的目标,如英语基础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参加英语A、B级考试,力求争取一次过关,这可为后期目标的选择和实现增加了动力和信心,这样小目标逐个实现,最终达到总目标。
(三)意志行动管理
大凡有成就者,做事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可对于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碰到困难就退缩,总是喊口号,却甚少行动的现象,引导他们如何自我管理自己的行动,提高自我控制力,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通过激励的方式让班级中那些意志力坚强的、有所作为的学生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其次发挥相互合作和相互监督的机制,让班级中有共同学习目标和爱好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除了在一起交流和讨论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还可让他们相互监督彼此的行为,及时提醒;最后,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她们学会每天合理分配安排和利用时间,做到哪个时间就做哪件事,让学习和生活形成一定的规律,这样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必然高成效。
(四)情绪情感管理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各方面的困难和挫折,产生困惑、焦虑、烦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学会自我管理自己的情绪也是她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她们的情绪情感管理:首先树立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班干部定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传播一些正能量,培养她们积极乐观和自信的人生态度;其次,学会合理调控和宣泄情绪。辅导员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让她们学会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当情绪低落时,要找到原因,通过改变不合理非理性的信念,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转化。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使情绪得以宣泄。如运动,找亲人和朋友倾诉和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等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情绪。
四、结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因此,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社会、踏入职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可以使她们面对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和困难时,能够冷静、理性和有条不紊地处理和解决,是她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如何引导高校女生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她们的自我管理水平,也是高校管理者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⒖嘉南祝
[1]郭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冯锦敏.新时期高校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 2012.
篇6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诚”是指诚实、真诚;“信”指信任、信用,即内心善良又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说的就是讲诚信,守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既是人立身处世之道,也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实践者。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十分重要。然而,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学生诚信缺失不仅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而且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对社会的治安和稳定都带来了严重后果。因此,诚信教育应该率先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建构。大学生良好诚信品德的养成,也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之风的形成。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府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诚信教育的开展首先应该从辅导员工作开始。
1.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为什么缺失?怎样建立诚信?加强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第二,加强诚信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信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平平常常的身边小事,要发挥榜样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学校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诚信的宣讲者,又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者。所有的高校教职工,包括教师、行政人员、服务人员都应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尤其是作为辅导员要首先以身作则,率先遵守诚信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三,传统诚信教育注重说教,往往被现实冲击得千疮百孔。诚信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传授的理论必须给予学生做人的指导,列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可信,教授的内容应丰富多彩,采取的方式应多种多样。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多组织一些互动式活动,如:专题讨论、座谈、道德明星评选等,使学生去发现、去感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诚信素养。学校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力求避免教条化和空洞化的倾向。辅导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高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进而引导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提升和完善诚信品质,提高自律觉悟,培养教育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把握自己的言行。
建设诚信校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成长环境的重要性。“诚信”是学校的办学软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院培养目标的前提,更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校园里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浓浓的“以诚信为荣,不诚信可耻”文化氛围,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其中,容易在学生心里构建诚信意识平台,为诚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发挥学生的自我示范作用。在诚信教育中,除了育人者的示范效应外,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可小视。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在思想上更加个性化,而自我约束能力却在减弱。对不良行为的反应上表现出更强烈的从众心理。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时代是道德英雄难以胜出的时代,被同学普遍认同的“正面学生偶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正面典型尤其是发掘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很重要,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加以广泛宣传;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英雄也非白璧无瑕,要学习典型而不是迷信典型。选好学生骨干,强化他们的作用非常关键,让优秀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教育功能。建立学生骨干网络,并将网络延伸到学校各个角落和学生工作各个环节,发挥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
加强网络诚信教育。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是否正确使用网络,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特别是作为计算机科学系的辅导员,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网络方面的教育,要建立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使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分清真伪,使网络真正成为高校新的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45-02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位置,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就显得日益重要。而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顺利就业。那么,目前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扬长避短找出症结,最终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呢?下面就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到位
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要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而不是应付。要真正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的发展目标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就业指导绝不是大四一年的工作,而是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应该开始的,是涉及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始终的。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不够专业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系统的知识,了解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政策。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所学专业与就业关联不大。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指导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收集信息、协助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难以进行个性化指导,有时甚至过分强调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或者升学深造的必要性,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盲目签约或急于升学而有业不就,影响就业质量。
(三)辅导员缺少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
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一项专业性很强而且十分紧迫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需要掌握较系统的理论知识,透彻地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方针和政策。但是许多高校在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时候,往往忽视就业指导队伍中重要一员的辅导员。这样,对于辅导员来讲,占有信息和知识储备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满足职业指导的需要,甚至有些辅导员本身都不能正确对待职业选择。所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漠不关心或急功近利,进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缺少必要的心理知识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着学生的头脑,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茫然,在关键时刻,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信、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辅导员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心理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因而要想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一)坚持全程化和阶段性相结合,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大四一年的工作,辅导员应树立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全程就业指导,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一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大二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训练教育,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必需的协作、沟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学会就业心理自我疏导。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今后的去向。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广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社团,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大三则进行求职技能训练、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教会学生搜寻、利用就业信息,教会学生熟识就业的相关法律知识,使学生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定期开展就业实践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现场招聘会,进行现场模拟招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就业现场氛围。通过开展就业体验性活动,训练学生的求职技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四面临真正的就业,主要是给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包括简历的制作,求职信的写法,历年就业形势分析,如何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讲解面试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让学生在真正找工作前,在材料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准备,如:
1.传授求职知识,提高竞争能力
谋求职业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授一些求职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情况,对毕业生系统介绍有关资料的准备如推荐表、求职信等;讲授应聘面试的求职技巧以及有关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给学生播放“求职必胜”的光碟,介绍“怎样才能使自己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如何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在面试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向用人单位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传授职业知识
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在大三下学期就应该统计学生意向工作的地点和职位,并利用假期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对于学生集中的就业意向,介绍职业种类及其该职业发展前景和对学生能力个性的要求。反映人才市场供求情况,为毕业生提供择业依据。通过这些指导,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价值观,端正择业求职的动机,还可以避免盲目择业造成的盲目流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作为辅导员老师要了解学生、了解职位、了解市场,并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相得益彰,效果显著
实习是完整的高校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大多数学生将实习与工作割裂开来,实习单纯为完成学校相应任务,完成实习后再落实工作,然而如果能将实习与工作相结合,将事半功倍。首先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给学生指出实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实习的工作应当是经历求职过程中的面试等过程,这样学生的就业相应心理准备和求职能力将在该过程中得到提高和改进。实习的工作就是自己的一份正式工作,要在工作过程中多学习,找不足,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既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又获得了工作机会。因此,各高校都应该把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争取大部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能顺利就业。
(三)在就业推荐中有针对性地推荐,保持推荐的成功率
根据不同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以及不同学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同进行推荐,这样就保证了推荐的成功率,避免一帮哄。既推荐了优秀的学生也取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可能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直接的就业绿色通道。
(四)合理利用学校就业部门的信息和网络信息
学生就业好坏和就业质量的高低,与学校就业部门老师的辛勤劳动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学校给各院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用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辅导员来说是无比珍贵的。辅导员老师对学校发的每一条就业信息,都应该及时地看,反复地看,并针对学生特点,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不让一条信息在辅导员手中漏掉而因此影响学生就业。
(五)在时间上把握住就业高峰期及非高峰期的推荐和教育
总之,如果各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能够足够重视辅导员的作用,并加大对辅导员就业方面的专门培训,以及让辅导员参与就业市场考察,把最新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那么民办高校就业质量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一、where的语法功能相当于in(on,at,from……)+地点名词或表示地点的副词there,here等。例:①As a child,he used to work hard and help his father on the small farm where/on which he lived. (where=on the small farm)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就习惯了艰苦的劳动,并帮助他的父亲在他们所生活的农场干活。②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in which I was born.(where=in the village)这就是我出生的村庄。
二、when的语法功能相当于in(on,at,from……)+时间名词或表时间的副词。例:①This was a time when/at which there were still slaves in the U.S.A.这是一个在美国仍处在奴隶制度的时代。 when=at that time在从句中作时间状语。②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on which I left for college with my father.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父亲动身去大学的那天。when=on that day.
三、why引导的定语从句主要用来限定reason的内容,why=for which。例:①This is the reason why/for which I did so.这就是我要这么做的理由。②The reason why/fOr which he succeeded in the exam is that he worked very hard.他这次考试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学习非常努力。
注意(1):先行词为“时间名词”,可用when引导定语从句,when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还可以用which或that引导,which或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比较: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on which my brother joined the army.(作状语)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s which/that we spent together.(作宾语)
注意(2):先行词是“地点名词”,定语从句可用where引导,还可用which或that引导,which/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比较:
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in which he worked last year.(作状语)
This is the factory which/that they visited last year.(作宾语)
注意(3):先行词为reason时,可用forwhich指代;当关系词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时,则用which或that引导。比较:
The reason why/for which/(that)he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was that he was ill.
I don’t believe the reason (that/which)he gave me). (作宾语)
Have you asked him the reason that may explain his success? (作主语)
注意(4):当先行词为way时,定语从句常用that,in which,或how引导,that常可以省略。 way后的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不用时较多。但如果关系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时,则用which或that引导。比较:
This is the way (that)/in which I do such things.
Please do the experiment in the way (that/which) I have shown you.
练习:
(1)The film brought the hours to me I was taken good care of in that far away village.
A. until B.that C.when D.where (2001NMET)
(2).The film brought the hours to me I spent in that far away village.
篇9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1.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将创业想法转化成创业兴趣的意识倾向,是人们产生创业活动的动机,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源动力。创业意识越强,从事创业活动的潜在机会越高。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没有想法,即使有想法也因为顾虑过多,只停留在想法阶段,驻步不前。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核心价值观,追求商机、承担风险,为了理想不懈努力。
2.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研究发现,创业知识对创业能力的提高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创业知识越丰富,识别商机的概率越大,创业意识越强,创业实践的几率越大。高校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科学安排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优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既保留学生学习空间,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3.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由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组成,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努力,经过长期实践锻炼等长期养成的一个过程。高校要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即是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自信心、抗压能力、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前提。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将创业品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磨练学生意志,加强挫折教育,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迎难而上、勇于面对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格。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载体。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创业教育中的角色。
1.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引导者
创业意识培养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需要辅导员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创业信念教育。辅导员对学生较为了解,能够利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启发学生的创业梦想,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创业的意义和价值,确立明确的创业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辅导员通过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活动,通过优秀校友的创业事例,让学生生动体验到创业活动的强大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2.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指导者
较强的知识储备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面对繁杂的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学生不免出现茫无头绪的时候,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历,或者与专业教师取得联系,指导学生做出合理选择。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辅导员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出现旷课、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时,辅导员可以利用谈心谈话、学业帮扶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增加自己的创业知识储备。
3.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者
创业能力不仅来源于理论知识,更多需要实践活动环节带来的创业体验。辅导员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模拟实战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解答学生在专业知识或者创业活动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了解企业运营,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将创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协作、交往的能力。
4.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塑造者
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因为年龄、经验等因素,经常暴露出冲动、心理适应能力弱、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较为紧密,深受学生的信赖,易于发现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品质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当学生创业中出现挫折,要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查找失利原因,重树信心。辅导员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顽强努力、敢于担当的坚强意志,为将来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辅导员发挥创业教育角色作用的主要建议
1.明确定位,科学引导学生创业活动
首先,辅导员要承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定创业教育信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创业教育理念切实传播下去。其次,辅导员可以利用创业讲座或研讨会的机会,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争取参与创业课程教学,加大创业案例研究,提升创业指导的能力。再次,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协调好学校各个部门的关系,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传递教师和学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困惑,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业活动。
2.履行职责,全面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要发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针对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结合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的教育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辅导员保持与毕业生的密切联系,定期跟踪和走访毕业生单位,体验企业管理运营,增强企业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牵手教育;全员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23-03
2012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提出,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牵手教育”,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师生困难有人帮,思想扣子有人解,出现矛盾有人劝,人人互相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本文立足于课题《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访谈法,对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并为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牵手教育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自身的成长发展,其理想信念、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各种思想激荡交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消极的问题日益涌现:(1)多样化思潮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拜金主义涌现,出现信仰危机;(2)市场化带来的无情竞争和生存压力,使得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缺乏自信心,无法正确认知个人能力、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3)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大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人际交往能力减弱。这些问题与大学生渴望尊重、渴望理解、关注自我的心理相冲突,刺激他们盲目地寻找多样化的心灵庇护和归属,给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工作者面临更加复杂的考验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也提出“师道回归”的要求。因此,探索一套适合当代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发展的新方法成为高校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层次多,具有五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学生年龄跨度大、普遍偏小,人数多,给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出台一项适合多层次学生,涉及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育人模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研究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在实践评估了部分运行模式后,提出“牵手教育”这种育人机制。通过研究,将牵手教育的培养理念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
牵手教育是一种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程与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以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特点为基础,参与人员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多方面结成牵手小组,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多元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其特点如下。
1.牵手双方无主客体之分,以尊重牵手主体为前提,由牵手双方自主选择结对。全员参与牵手教育。牵手双主体可以是专业教师与渴望学习的学生,辅导员与思想需要进步、心理上需要疏导的学生,优秀学生(学习、能力双优)与有上进心的、兴趣相投的学生,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使学生达到最优化发展为目标。
3.牵手教育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N”。
4.牵手教育的范围很广,从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多方面开展,全方位育人。
5.牵手教育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全过程育人。
6.适用范围广,适合五年制大专生、三年制大专生以及本科生。
7.发展目标尊重主体。根据结对双方的意愿、专业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制定,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
三、实施牵手教育的意义
自2500年前,孔子创立因材施教以来,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传承发展至今,面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在保留传统理论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焦点。历时一年,本文对这种适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育人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内涵界定以及运行模式上的探索研究。在丰富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习方面提供了实践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对个别教学、合作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多种育人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牵手教育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个别教育的德育原则、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以时代特征为背景,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牵手教育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的研究,丰富了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牵手教育适用于五年制、三年制、本科生等多层次的大学生,采用双主体、多元立体的模式,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无需增加新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帮助,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牵手教育活动开展后,调查显示,16%的同学在牵手教育后成绩有所提高;20%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25%的同学人际关系有所改善;18%的大学生人生目标更加清晰;17%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只有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牵手教育前后没什么变化。由此可见,牵手教育确实对大学生的优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实施牵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牵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育人”。牵手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为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它涉及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多个方面。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地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为学生健康成长领航。①思想教育。牵手主体要及时发现和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通过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启发鼓励和创设情境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遵纪守法意识。②学业辅导。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激发动机,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效率。③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牵手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意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④生活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2.牵手教育的运行方式。①高校教学方面:将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队伍,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五年制学生和三年制学生以“任课教师牵手制”、“小先生牵手制”为平台;本科生以“小先生牵手制”、“学业导师制”为平台。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优秀党员、辅导员为主要研究队伍。在优秀党员教师引导下,牵手教育双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牵手双方,自行制定发展目标,师生双向互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员一牵一”为平台;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特殊学生建立固定交流小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给予指导,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引导,以“辅导员牵手制”为平台。③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要研究队伍。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行为模式出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班主任牵手制”、“宿舍牵手制”、“牵手《学生守纪十二条》”为平台。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案,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团结的班集体和良好的道德风气和学习风气,以“情感互动牵手心灵”为平台。牵手教育是对当下大学生育人模式的一种探索,是学校解决学生学习难、管理难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下,推广牵手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学岚.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J].管理研究,2012,(3).
[2]叶坤煌.实践环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1,(6).
[3]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深化全员育人格局?摇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本刊关注,2011,(12).
[4]刘彦文,董岩.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讨[J].教育理论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