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XX区《教育系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发后,我校召开了专门会议,认真对****专项斗争中发现的涉及教育系统有关问题开展认真梳理、摸排问题线索,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根本改善,保证师生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1、学校成立教育系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XXX同志任组长,由学校XXX、XXX同志任副组长,其余行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X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协调和资料收集整理。
2、对照整治内容的五个方面逐条认真深入排查问题线索。并设立24小时公开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接受社会、家长和师生的监督,同时公布区教委公开举报电话。
二、加强宣传发动,认真开展第一阶段的整治活动
为提高工作效率,使全校平安校园水平明显提高,师生安全感不断增强,消除学校周边安全隐患,杜绝校外社会人员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首先我们于2020年10月13日中午召开了教育系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与会人员95人,实到90人,会上XXX同志阐述了开展这次教育系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会议要求每位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同时举报涉及学校的涉X涉X线索。其次是要求各位班主任按照要求认真布置到各班自查自纠,并校园内外进行地毯式的摸排线索。发现线索立即上报学校专项整治工作小组。
三、明确职责,联合督查,认真开展第二阶段的集中整治行动。
10月16日至10月29日,按区教委专项整治方案的安排,由学校组织对校园周边进行了地毯式的督查,督查制度、责任制的落实和宣传教育等情况,健全完善防范XX势力侵害校园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学校各部门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巩固****斗争和整治成效。通过摸排全校没有收到XX线索。
1、好的方面
(1)制度健全,学校基本都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制,发现线索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制度。
(2)通过校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提高了全体师生法制意识,学会了保护师生自身的合法权益,还校园一片净土。
(3)震慑了不法分子,起到了普法宣传作用。
四、下步工作
1、继续做好宣传举报工作,收集线索,做到整治工作常态化。并巩固好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发现问题线索,立即上报打击。
2、提高师生发现校园周边涉X涉X线索的能力,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在举报涉X涉X线索同时做好自我保护,学校也要做好自我保护方面的培训。
总之,校园涉X涉X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我们一定齐心协力,由几个部门形成合力,严厉打击侵入学校扰乱教育教学秩序、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学校全体师生的普法宣传,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自身保护意识,确保学校师生安全,确保学校和谐平安。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专题教学;促进作用;实践与探讨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儿童学龄正处于活泼、好动、善思和情绪易感染的发展阶段,也是善于教化和易于塑造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立足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目标,充分利用他们乐学善思、潜力萌发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激发学趣、培养能力和发展素养的教化引导,尤其在“促学、培能、导行”的同时,努力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作用,为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撑。本文就如何有效发挥专题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试简要阐述之。
一、开展专题资料搜集活动,有效增进教学内容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课前充分准备背景资料,以便届时信手拿来补充介绍,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笔者非但不以为然,反而注重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去完成学习材料的搜集、总结、梳理和提炼环节。这样,既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又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搜集教学背景资料,即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航天飞机的基本资料以及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小学生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在家长的热情帮助下,通过查阅书籍资料、计算机网络搜寻等手段,从中寻找到许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相关资料,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是闻所未闻的!笔者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归档和摘录等。经过几次同样的实践,笔者深有体会,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资料的搜集和处理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与能力,还能收获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二、开展专题内容辩论活动,有效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虽然学识比较贫乏,但思维相当活跃,探究欲望也比较强烈,他们一旦遇到自己喜欢的问题,总是会多问一些“为什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理解歧义或“一题多解”的内容,执教者无需立即给出答案或是直接评判,而是把之交给学生展开热烈辩论。通过热议,让小学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之中深刻体会、明辨事理,从而加强思想观念和思维认识的统一。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为引导小学生对于克隆技术产生莫大兴趣,因此,笔者以“我眼中的克隆”为主题,组织和引导小学生进行正反双方的现场辩论活动。笔者援引历史事例,以“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特点,关键在于科学控制和正确引导”进行了合理解释,正反双方最终都能欣然接受。
三、开展读写专题指导活动,有效提升语文能力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习作既是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因果关系。然而,由于小学生深受兴趣能力和学识层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对阅读与写作“既怕又恨”。究其根本原因,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他们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与之相应的文化底蕴。针对这样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坚持兴趣学习为抓手,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习作活动。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延伸教学、补充阅读”的形式。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之前,可以鼓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重搜集古今中外历史上与海伦·凯勒、阿炳等同样“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名人事迹,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中增强对人物故事形象性与生动性的感悟,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与熏陶。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就校园“图书角”、阅览室以及订阅的书刊报,引导学生在资源共享上分组阅读交流,并分配其一定的阅读任务,促使他们“阅读有物、阅读有量”。
四、开展以赛激趣促学活动,有效放大语文教学效应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对于“兴趣远远大于责任意识”的小学生来说,以赛激趣促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见效的激励手段。
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着重开展两大方面的专题比赛活动:
其一是结合教学时序,定期组织如生字词默写、课文语段背诵等基础知识竞赛,采取竞赛模式把复习内容转换为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小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活动,从而营造热烈欢畅的学习氛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3
(一)取得的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首先,教师的教学。在教育不断面向现代化、面向现实的情况下,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不断根据现实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进入高校深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弥补,包括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次,学生的学习。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通过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逐渐改变这种状况,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学习成绩提高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识字、读文、表达,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较广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极其有限,处在对社会、事物认知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生活引导学习,将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很多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并不相关,对他们的成长来说,益处不大,并且以他们的经历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真实感情。其次,教学组织的形式化倾向严重。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很多教师根据要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努力,逐渐改善了传统的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教学模式形式化倾向较严重,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地位。最后,教学评价体系落后。新课改的深化,教师们针对教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评价标准仍未得到改变,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目标。这种教学使得教师、学生、家长追求的目标明晰,但并未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考虑。如语文考试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汉字拼写、造句、阅读、写作上的能力,而且各个部分的分值并不相同,教师、学生很可能对某些分值不太高的部分如写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长而久之,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便未得到足够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选择合适素材,教学回归现实。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贴近生活,在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教材中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现实生活不相干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而避开那些陈旧、沉重的教学素材,利用身边的素材、网络资源等有效挑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的素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提高教师素养,切实落实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完全的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时尚未领会教学方法的真谛,因而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素养,切实落实学生的教学主题地位。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其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如进行教学专业培训、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增强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的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因而,语文教学的评价目标不能仅限于考试的分数上。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固然具有其现实意义,但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而也要适当采取应用型地评价形式,如举行辩论赛、作文比赛等方式,多样化评价,加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总结
篇4
初次相遇是2001年秋季,正值太仓市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之际,当我偶然看到《小学语文研究》这本杂志时,立刻被其全新的理念、朴实的文字、深厚的底蕴吸引住了。杂志以“为课改实验服务,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宗旨,为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这本杂志。在与《小学语文研究》相伴的日子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断实践着,以课堂案例、随笔等形式记录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一次,我在《小学语文研究》杂志上,读到张庆老师撰写的《强化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发展》一文,张老师结合李平老师《三袋麦子》的教学,对课堂中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做法进行深入剖析,对新“课标”中“体验”一词做了形象化的解读。读着文章,我不由想到,什么是“体验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推进“体验性学习”?我找来多期《小学语文研究》杂志,对“标准专栏”中的文章细细品读,认真思考,发现了其中巨大的研究价值。2003年暑假,我把思考写成了“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成功地被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可以说,是《小学语文研究》杂志,把我引入了科研的天地。
为了将课题研究做深,我带领着朱棣文小学课题组二十多位教师投入到再学习之中。《小学语文研究》更是我们精读的刊物,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萌发了从识字写字、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四大板块来做“大体验”课题的想法。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小学语文研究》编辑部很多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课题组先后在《小学语文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加强角色体验,促进读书感悟》《知情并重,以情促知的尝试——体验教学》《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创造》等十多篇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2007年1月,《小学语文研究》杂志还开辟专栏介绍了我们的课题成果,促进了体验教学成果在更大区域推广。
2008年初,体验教学课题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我想把多年来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结集,以专著形式出版。这个想法得到了《小学语文研究》杂志副主编钱锡铭先生的支持。他细致阅读了我们所有的成果材料,对专著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耐心的指导,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还一章章地帮助审核。4月份,《体验教学实践研究》正式出版了,得到了许多赞誉。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项研究成果还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我想,这与多年来《小学语文研究》杂志的支持和引领是分不开的。
2009年元月,《小学语文研究》杂志扩版更名为《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尽快进入科研天地,杂志的“课题研究”栏目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课题实验的培训”系列活动,特意约请我撰写一期培训文章——《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注入“生命活水”》。我以前几年撰写的研究报告《课题研究,伴我走过一路阳光》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具体谈了如何引领教师走进课题研究的园地,如何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活水”。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老师们,只要热爱教育、投身科研,与《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为伴,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成果。
去年8月,我调入太仓市明德小学工作。当我为如何发挥校内骨干教师优势,引领这所全市“航母”学校的诸多教师走上良好的专业发展之路而发愁时,我又读到了杂志的专访《名师工作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启发。我想:我们学校数十位语文教师,一定能够在规范、科学、有效推进课题研究过程中,习得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水平和素养。说干就干,“语文体验教学研究工作室”成立了!我作为导师,和二十多位学员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的体验教学研究,在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我们享受着语文教学浓浓的快乐和幸福!杂志的一个专访,给了我灵感,在我面前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视野、全新的工作方式,我真的感谢她!
篇5
关键词:语文;衔接性;大学语文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学、小学、大学语文三者打通的“大语文”教育思维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而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尚未引起语文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从“大语文”教育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定位。同时,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同功用,也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繁荣母语教育研究。
一
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学语文教育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割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而进行的单纯的大学语文专题研讨,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大学语文的基本问题研讨方面也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从语文科目的设置来看,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教育。中小学语文在中学、小学阶段所有课程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随着专业分工的日趋精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远不如中小学语文重要,但大学语文所承担的母语教育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语文界存在一种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说,以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使得理工科学生语文薄弱,以为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上世纪90时代中期以后,政府强调素质教育,于是大学语文依附于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人文课程群中的一门,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课。“补课说”混同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人文说”又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的不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如同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不同一样,不仅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接受群体,在教学内容上也必然有所延续与深化。从大学语文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还是新时期以后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课程。无论是语文知识、能力抑或是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都以服务于大学生为宗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学语文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基础语文教育的巨大变化。应当看到,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主体的确认、强调创新、重视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加强对课外读物引导、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课程等等,各项标准已逐步制订,并在付诸实施和积累经验之中。尽管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渐趋下降。有些中学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专题研讨类课程,“选修课主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创造学习条件和空间”,这其实与大学语文教学极为类似。“小学阶段语文虽然不可能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但很多课文都充满着文学因素……实施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这里既要讲人的发展,人的完美的共性,也要讲人的特殊性,即发展健全个性。”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一样,也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人文性”绝不是大学语文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在大学阶段的延伸。
从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视角出发,大学语文也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任何类型的大学语文都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要求不尽相同。
二
将大学语文放入与中小学语文衔接性的视野中考察,不仅可以明晰课程性质,而且对于大学语文建设也有诸多启发。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是延伸,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必须与大学阶段相适应。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的基础作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深度广度,怎样区分、安排、落实,才能有利于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培养有进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审美力的未来国家栋梁?只有从教学目标、教育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选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研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个时间段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才能进一步厘清大学、中学、小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之中学阶段,内容要更加丰富。与中学相比,大学是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单调重复中学的内容,而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文性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必须提升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科目,如果仅仅传播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学生学习结束后却不能从语文课中获取有益知识与能力,大学语文必然为学生所抛弃。有学者说:“中学阶段,母语的基本技能训练已经完成……试图在大学语文阶段在进行普遍的语文技能训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在语言原理与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应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普遍提升。事实上,大学语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运用母语的能力,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误以为大学语文没有用。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由全校必修课演变为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结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人文性,学生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不问专业,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专业对于文书格式要求极其严格,中医专业对于文言文要求较高,等等。大学语文不仅要对中学语文作整体的提升,而且针对不同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具备个性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提
升学生的相应技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大学语文只是‘高四语文’,看不到实效,自然不想上。”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失去了意义。由于专业要求不一,使得大学语文工具性的“量化”难以统一,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建立一个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类似的标准,在大学语文领域是不难的。同样,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作出的“量化”。
因此,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母语教育的终结。从语言到文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必须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要求,在中学的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提升。将三阶段语文教学割裂,难以适应母语教学的需要。只有系统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对象、学科范围等,尝试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建设方有可能。
总之,由于新课标的实行,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不仅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目前难以统一要求,但学界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已经渐趋明朗,一个适用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新课标已经呼之欲出。
三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研讨强调的是“大语文思维”。一方面,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链条中寻求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寻求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在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较中,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建设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对象。“大语文思维”打破了大学与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隔绝状态,在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中心,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成为可能。从方法论上意义上,“大语文思维”的衔接性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语文教育与大中小三阶段的任务与使命。在探讨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研究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以及语文基础性技能由低渐高的具体要求,明确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各自特点与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讨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差异,大学语文与大一国文、大学文学等课程的关系,尝试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
其次,从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自规律,明确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不同任务与使命。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学,又不能包括文学之外之文章。”语文教育不外乎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但是,学生在大、中、小三个阶段对于语言文学基本原理的接受是有区别的,小、中、大三个阶段呈现出渐进性趋势。教学手段也必须适应三个阶段的年龄特征。教材选段不能单调重复,而应由浅入深。对于难以体现延续性的选段,则应完全避免重复,如中学语文出现了《宝玉挨打》,大学语文的讲授既然难以跳出中学的框架,则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再选《宝玉挨打》。雷同的选文使得大学语文模糊了知识的层递性与衔接性,如果教师讲解水平有限,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授课也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观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及教学经验多来自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并且进行反思和实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堂观察的方面包罗万象,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合理设置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观察师生交流的过程,更要注意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其不仅包含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包括语言训练和重点词句的训练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及年龄特征,结合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设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专题,围绕教学专题设计教学目标,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教学活动。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动力和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讲解贵族挑衅哥伦布的这一情景时,要引导学生是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嫉妒他,从而对哥伦布进行语言的攻击,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体验当时的情景,把握贵族的心理。
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可以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阅读中学生的感情体验与教学目标有很多关联,学生首先要充分理解这段话,然后体验当时的情景,用贵族那种带着挑衅的口吻,读出这段话,体验贵族无理的挑衅。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注入了情感,并且在探究文章过程中感受到了贵族屋里的挑衅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去表达、去体验、
2.开展有效的语言阅读训练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是主动探索文章内涵的过程,同时也是掌握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对小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度研究,而是要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基础方式,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更好地滋养学生,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教师在课堂观察中一定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否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及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创举和壮举,从文章的语言运用中体会到发现新大陆这件事的不平常,重点研究贵族的话,并且从贵族对哥伦布的挑衅中再次领悟这件事的不平常。通过重点句的朗读及重点词的理解,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景及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且为哥伦布进行辩护,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语言阅读训练,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学生通过阅读优化了自身的语言,培养了良好的语言素质,逐渐将语言积累转化为了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处理信息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上述例子中,教师给学生补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让学生运用相关资料为哥伦布进行辩护,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哥伦布的伟大,而且运用精练的语言提炼出辩护的证据和观点,不仅培养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而且提高处理语言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体提高。
3.进行良好的师生交流和沟通
新时期下,课堂交流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重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观察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师的视界、作者的视界及学生的视界是否产生碰撞,学生有没有产生较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交流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对话,是富有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虽然学生说的话不同,但基本都立足教材,都是在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后进行充分的思考、激活思维,并且运用反问、比较等方法说出切身感受。学生仿佛真的看到文章中的场景,和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这时候的情感体验是动容的、真实的及饱满的。
教师不能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放下教师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真理、说真话。通过课堂观察还可以发现,在教学互动中,教师的适当介入和总结,既来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不仅指向教材的本质,当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学识阐述文章见解,例如用精练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等,这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及需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09,23(7):79-80.
篇7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篇8
笔者就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神话主题单元为例,对“E”环境下提高小学语文拓展多元阅读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依托教材掌握阅读方法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开天辟地》为中国创世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为古希腊神话,《一路花香》为印度禅理改编。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走进神话寓言的宝库,基于本单元的文本特点,专题性较强,因此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了整体教学。
通过第一课时的单元导读,学生在整体检测预习情况、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三篇故事的异同。此单元导学的作用为:一知学什么;二知怎么学;三即喜欢学;四即拓展学。第二课时进行单元首推教学,以《开天辟地》为例,抓住结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并为下一课学习《普罗米修斯》作好语言文字以及文本内涵奠定基础。第三课时进行单元次推教学,尝试运用,巩固方法,学会复述。
二、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泛读
整体教学之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神话的广泛阅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神话的阅读素材进行简单的梳理。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神话板块的构建,分为《中国古代神话》以及《古希腊神话》两个板块。并对学生阅读储备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读了什么,爱读什么,想读的又是什么。然后,通过筛选,整合,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阅读水平,从众多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十则中国古代神话,推送到学校“E学习”项目平台的“课堂导学”模块中。中午的阅读时间,回家后的休闲时间,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阅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泛阅读的宽度,又能避免网络资源的纷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的盲目性。
三、立体交互分享品质阅读
在泛读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领略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笔者进行了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
1.摘录、批注式笔记
运用平台“课堂导学”中的笔记功能,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由于学生的平板操作水平有限,因此,指导学生采用进行摘录和关键词批注这两种方式进行阅读笔记。这样,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多时间段阅读,随时摘录,随时批注,随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2.测试反馈分享认知
学校“E学习”项目平台上有学生作业以及在线测试的功能。在充分感知神话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平台的学生作业板块,针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基本特点,进行在线测试,再通过反馈测试结果的统计,学生交流三组题目给予的启示这几个环节,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基本特点,即“多为单神”“读题能知内容”“结局多为圆满”,能再一次得到认知巩固。
3.散点聚焦掌握方法
学生边读边做了一定量的笔记,对各则神话或人物,或情节,或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感悟,但,这些笔记是散点的,是个体的。因此,在课内指导的核心推进过程中,我用导学单的方式:读一读:课堂导学中自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己最感兴趣的那则神话。写一写:将人物关键词写在组长平板的Supernote软件中。理一理:自己课前围绕着神话故事所做的笔记。聊一聊:组内成员交流这则神话“神奇”在哪里?指导孩子对自己的笔记进行一定的回顾,整理。并在交流中,把类似的笔记进行聚焦,从而总结出神话的基本阅读方法。即:一看奇特的人物形象,二读神奇夸张的故事情节,三悟独特的人物品质。
四、多元延伸形成主动阅读
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把目光由中国古代神话转向古希腊神话以及印度禅理。而这一板块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自主性更强,阅读方式将更加丰富。班级交流互动平台,QQ空间,群共享,校园网络平台,都可成为学生泛阅读的支撑。而从《走进中国古代神话》中所收获的阅读方法,也能指导孩子们更为有效地领略异国神话或禅理。
“E”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能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而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必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9
【内容提要】在探索中发挥多媒体网络功效,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信息,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构建;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一体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一体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语文教学的一条新路。
【关键字】交互性 信息 优化 一体化 协作 创新
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探索既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改革是过程,创新是目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避免盲目,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小学语文教什么、学什么?小学语文如何教、如何学?
现在和未来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不同的,专家学者们做了如下的比较:
阶段 目的 内容 策略
现在 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 教材和自学读本 提倡“双主体”思想,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未来 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信息能力 教材更具开放性,甚至是网站式的电子教材。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自主而且高效有趣地学习语文
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而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功效,方能走出语文教学的一条新路。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
人机交互的特性是计算机特有的,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给计算机
下达指令 ,可以说话、按键、在手写板上书写,还可以利用红外线遥控。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指令进行不同的工作,可以线性的前进、后退,也可以联想跳跃。展现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学生的自主能动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编制或采集的课件水平越高,越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性,学生在利用这些课件学习的时候,就越能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或经计算机测试后提出的建议,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我设计了一堂一年级电脑识字课。如下:电脑室里,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各自的电脑上用教师编制的课件检测前几天学过的生字。测试的形式有听音选字、正误比较、选字比较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学生可以在自己电脑上看见自己的检测结果。有的同学得到计算机奖的大红花并拌有一首优美的音乐。有的同学得到“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计算机还会给一些学得较差的同学提出“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于是,学得较差的学生可以回到课程主界面,从“复习”窗口选择检测时出错、有困难的生字开始自觉地复习,复习好了就可以从“往下学”窗口选择开始学习新的生字。学习生字是计算机自动提供的,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树”字,他就会向你推荐“村、林、桃、树”等字。每个字的学习内容有读音、部首、笔画、识字秘诀(儿歌、顺口溜)等部分。这样的电脑识字课不但有益于学生对生字的音、型、义地巩固而且也能使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就会变得津津有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信息,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构建
语文学习中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意义构建,必须达到四个层次:
1、“表层构建”:理解语义---借助工具书或平时的积累,理解词、句、段的意思,明白写的是什么和说的是什么?
2、“深层构建”:领会语意---联系上下文、背景、说写人的地位和场合等,领会语言的含义,明白为什么协和为什么说?
3、“语言审美构建”:根据语义和语意,赏析说写人的语言技巧,体会语言如何表达和运用,明白怎么说和怎么写。
4、“语言能力构建”:综合上述三个层次,激发阅读欲望和表达欲望,形成良好阅读、表达的感觉和信心,达到能说能写的境界。
语文知识构建的完成,即依赖于滋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学习信息的完备。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能够把大量的形式各样的语文资源智能的转化在一起,对同一个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即可以读文章,又可以看图,还可以看电影,甚至可以听演唱。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完成学习,最好的优化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构建。
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了一堂二年级阅读课《花园、果园》。如下:
上课了,伴随着同学们耳机里优美的音乐,电脑显示器上映出乡村农民开垦荒地种果树的情景。从春光明媚的日子,果树枝头百花齐放,到秋高气爽,果树上结满了累累硕果,农民们喜笑颜开。让学生们完全陶醉在美妙的境界之中。屏幕下方滚动显示课文的内容,耳机里伴随着悦耳的朗读。学生操作鼠标学习生字,运用复读功能反复读每一句话,教师和学生交换理解意思。最后电脑映出一段祖国城乡美如画的影片,教师引导学生极富感情的总结:“我们的祖国像花园,我们就生活在祖国的花园里”。这样,学生即能学的有兴趣,又能理解到位,也能背诵课文,而且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自然深入的爱国教育。
又如实例,在上作文指导课《在支持北京申奥的日子里》的教学过程中:
前半节课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流览计算机中有关的内容,把可以作参考的文章资料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后半节课里教师指导学生动笔作文,学生可以边参考已保存的文章资料,也可以即兴发挥。第二节课花半节课的时间写草稿,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誉正后交给教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资料详实,学生既锻炼了作文的布局功夫,也锻炼了学生对丰富素材合理取舍的功夫,并有感而发,有雪有肉。不仅写了作文,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爱国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一体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过网络可以把
所有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的教学也可以实施协作式的教学。协作化的教学要求为每位学生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比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竞争、协同、角色扮演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都有自己的观点,随时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听取和吸纳他人的意见,对有疑点的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一体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也是一种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
最好工具。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一体化带来的语文资源,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好最有效的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加工信息。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可以在任何范围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心得和文章等。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不可估量的。例如:让学生们独立开办一期“支持北京申奥”专题的语文小报,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制作和采集图片、数据、文章并配合输入自己的文章,在计算机上排版并使用一些画片作为点缀,作出生动电子小报,打印出来展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
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论述,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陈旧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对未来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政治思想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要善于在浩如烟海的语文资源中广采博,收择优而授。语文教学的方式一定要突破“灌输式、口耳式”的模式,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教师要编制优秀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环境。
其次,在运用现代语文教学技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大胆地采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下图所示:
课前
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淡化死记硬背,减少机械抄写的训练,突出中间层和高层次的语文素质的培养。真实应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应逐步达到三个层次:听、说、写的能力;搜索、选择、管理语文资源并分析加工语文资源的能力;对祖国语言文字由衷热爱和娴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能力提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二、当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有成就的教师总结出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想推广比较难.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并不是教师听一两节好课就可以学会的。虽说教无定法,但大的原则还是有的,好
的课是一定让学生主动开心地积极参与的,好的课一定是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很好培养的,而不少教师远远不能做到这些.原因是胸中无教法,或教法简单、无趣。
(二)、身边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在不同的地区,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差异的,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还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有差异的,这些方面通常我们无法改变。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意识和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能力,对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充分合理运用。而当前部分教师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三)、示范作用的公开课堂教学“作秀”现象严重。
新课标带给教育界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充满了盎然新意与勃勃生机。但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在张扬个性自主的同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体现自主。于是不管教情学情,逢课必有自主学习。有的老师理论与操作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在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作秀之风盛行,什么流行就学什么,完全脱离了生本、文本。在课堂上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的“课堂作秀”现象。如盲目的情境秀、泛滥的合作秀、低效的媒体秀、肤浅的表演秀、生硬的生成秀、云里雾里的朗读秀。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实际、科学,教学内容量化。只有量化,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才能使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习,教师围绕着目标活动、学习,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抓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三)、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
(四)、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五)、营造竞争氛围,鼓励展示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增强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
抢答等形式的活动;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
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时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
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开展合适的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