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地理课的建议

篇1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伴随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是新课程标准,其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提升思考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效率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效果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重中之重。保证高效不是教师一味灌输,也不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教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下面就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

1.学生方面

有许多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地理课程也不是主要学科,学得好、学得坏都不重要,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普遍低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都非常不好,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低。另外,学生有了地理课程不重要的观念之后,就不会对其进行预习,这也是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非常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学困生就会在地理课堂上捣乱,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不会互动和配合,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低。

2.教师方面

在现阶段,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只是按照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够对其中不重要的地方进行删减,也不对重点内容进行扩充,这对于学生学好地理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书本上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只进行教材中内容的教学也会降低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是如此,进而导致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想要不断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比如说,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中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我国特有自然环境的视频和图片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和观看,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营造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具有非常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这种自主学习意识还非常强烈,所以,想要使地理课堂更加高效,就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强调和培养,并且大力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进而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有所提高。比如,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回去后对中国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

3.加强学法指导

地理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效指导,并且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说,在学习“中国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加强学生的记忆。

4.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良好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其次,在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进而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水平。比如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地理的重要性进行渗透,慢慢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提高地理的学习效率。

结合上文所言,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理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刚刚接触的学科,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情形下,教师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讲究教学方法。初二地理并不是非常深奥,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并且达到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艳平.如何构建高效地理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115-116.

[2]肖明.“导学案”的四大矛盾与教学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2011(3):220-221.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结构

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活跃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在地理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十分注重实际应用。但是,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材、黑板、教师三点一线,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还可以让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将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日本》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四大岛屿、国旗,呈现樱花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年樱花由南往北开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理解有关日本的知识。之后,我还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的建筑,让学生分析传统建筑与抗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难看出,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将日本的全貌展现给了学生,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进行设置的。学生完全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学习,盲目性太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例如,在学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由于北京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所以,在授课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发展变迁、名胜古迹。教学重点: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城市的发展变迁。教学难点:分析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布局原因;分析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学,从学习目标出发,结合教材知识,共同讨论,从而,实现有效学习。通过小组自学,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加强了。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因此,在新形势下,在合作互助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真正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在情感教育和兴趣方面,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我们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同时充分与现实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地的城市位置和风土人情,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加强了对世界的了解。再如利用四川大地震,让同学们去领悟地震的原因和震区的分布,进而掌握世界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系灾区,我为灾区献爱心的活动。这样学习肯定会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欢声笑语和高涨的热情,同时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2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3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呢?本人认为:

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去了解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篇6

一、巧设导入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创设导入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导入,版图导入,谜语导入,还有俗语、成语、谚语等导入方法。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如果能巧设导入情境,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挖掘出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教学世界地理“欧洲西部”一节,我用谜语导入。首先把谜面展示在黑板上:两只蚂蚁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只很大的梨。A:蚂蚁甲说:“咦,大梨?”B:蚂蚁乙说:“嘻,搬呀。”请同学们分别猜一欧洲西部国名。同学们看见黑板上有谜语,兴致极高,都动起脑筋想起来。有的学生很快揭开了谜底:A为意大利;B为西班牙。然后教师边板书边讲:这节课我们学习“欧洲西部”。在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进入新课的讲授,效果肯定很好。

二、结合生活体验,激活学习兴趣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旅游观光、气象气候、地形地貌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都包含着地理知识,蕴含着地理原理。因此,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涵的地理信息,及时融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活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讲气候与人类活动这一节时,我们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的,我就让他们说一说我们这个地区主要种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有什么关系。我让他们课外还收集一些农谚并体会农谚所讲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再对比书上讲的其他地区农业种类和农业耕作制度,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讲气候与生活的关系时,可以结合的身边的例子就更多了。这些身边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觉得地理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好地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展课堂活动,引发学习兴趣

开展地理课堂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地理活动必须适时适量,活动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当,活动形式要不断变换,切不可搞模式化。课堂活动可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学具制作、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答题小组竞赛等,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在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一节时,有个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观察地轴、经纬线、赤道、两极,然后用乒乓球等材料动手制作地球仪。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家中有计算机,也懂得操作电脑。我们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等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高一必修上册《地球的运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地理一个最大的难点。如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肯定枯燥无味。我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晨昏线、黄赤交角等等内容用动画形式体现出来,用音像触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刺激,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直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打破时空条件的限制,增加学生感知地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更生动、更形象的认识,形成更深刻、更持久的记忆效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束缚课堂有效教学的一大“瓶颈”。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真正改变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的“高耗低效”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篇7

一、转变教师观念,不断革新教法

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师往往心情比较复杂,同时带文理班地理课,学生反差巨大,时间久了会有痛苦心理,导致地理教师与理班学生距离疏远,学生更加懒散,地理课堂愈加无趣。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理班地理教学的关键。理班地理课时较少,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实现突破,根据教材的实际经常变换教法,不能每堂课都一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对学生多加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及时汇编和总结。这样老师多数时间处于倾听状态,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可,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逐渐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二、转变学生观念,明确学习目的

在理班地理被称作“副科”,大部分理科学生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比较懈怠和拖沓。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其他书籍,与同桌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实际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和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与无奈。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例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例,向学生讲清楚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也能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就能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拼搏奋斗。地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让学生逐步地转变观念,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自身的需要,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三、利用教学工具,增强课堂乐趣

地理涉及多门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有时候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很难理解教材内容,需要教师通过板图,或者把地球仪、视频影像、地理课件等直观地展示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气候时,可借助“三国时诸葛亮困司马父子于葫芦谷却遭大雨功亏一篑”的故事情节及插图,激发学生探索其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讲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通过放映BBC美丽中国篇中的南方农业部分,让北方学生了解水稻种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应用教学艺术,贯通地理知识

篇8

关键词:地理公开课;同题异构;过分;失色

一、问题的提出

1.公开课的作用

笔者认为,公开课首先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及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其次公开课也是示范,在展示同时也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样的课堂应该传递给听课教师一个信息――什么样的课堂是目前最“流行”的课堂,什么样的方式是目前最“in”的模式;第三公开课或示范课还是研讨平台:上课教师提供一节课,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各抒己见,设想自己会如何预设,会达到何种效果。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研讨这节课中的亮点或是改进之处。

2.地理公开课的现状

笔者一直在反思公开课的利弊。很多教育同行对所谓公开课或示范课变成“走秀”也在口诛笔伐。近期笔者有幸听了3节跨省、跨市的同课异构课程,其中某些场景引起笔者注意,可以说是目前地理公开课的共性。

场景一:3节课内容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课异构,分别由来自广东、江苏无锡、江苏常州的教师执教。

场景二:3节课都“上”得很精彩,可以用“多和高”形容:师生互动多、学生主体地位高;教师掌控力强、预设完成度高;联系生活实际多、学生参与度高;视频图片多、学生情绪兴致高。

场景三:3节课有2节课导入都用“旅游”的方式:一位教师先讲述自己假期的旅游经历,再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去过的地方,然后以分享教师经历的形式,通过5站的经历学习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并带领学生探究成因;另外一位教师运用谷歌地球,询问学生如果去旅游,想去什么地方?教师觉得西部最美,扮演导游,带领学生游览中国西部的大好河山!

场景四:在3节课中,不管是常规的PPT课件,还是谷歌地图软件,课堂45分钟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图片、视频量很大,初步估计学生看图片和视频的时间大概占15~20分钟。

场景五:3节课中教师都设计了合作环节:第一位教师让学生讨论;第二位和第三位教师在课堂上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没有分组,只是前后和左右进行讨论。从场面看讨论很热烈。

可以说,以上5个场景,是目前绝大部分地理公开课或示范课中经常出现的,很多地理教师在评课议课时也会提到这些情景。

二、对地理公开课的反思

一节地理公开课就像一部贺岁大片一样摆在听课教师面前,执教教师就像编剧和导演,首先他们要明确自己准备给观众呈现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是喜剧片还是灾难片?如果是喜剧片,就意味着学生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如果是灾难片,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不积极、不主动,课后也没有思考的动力。另外,执教者还要注意,地理课堂中如何处理各要素的地位和关系:一部电影中不会出现配角抢主角的戏。那么,有没有反思过现在的地理公开课是否也出现这样“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地理公开课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和“失色”。

1.“过分”之处

(1)过分强调生活体验: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改革中“不再单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1]。很多地理教师正是看到这样的描述,仿佛有了“尚方宝剑”,在地理课堂中贯穿“生活中的地理”的行动日益坚决,甚至在课后评课过程中也把是否“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节地理公开课优劣的主要衡量指标。毋庸置疑,新课程精神是想改变原先地理课堂中教师一味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状况,强调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状况,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需反思,“尚方宝剑”也是一柄“双刃剑”,运用不合理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笔者认为地理公开课,应做到“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从社会回到课本”,这才是最好的结局。过分强调生活,要警惕是否喧宾夺主,是否会使学生沉溺于生活而回不到课堂上?以上述列举的三节同题异构地理公开课为例,3节课上生活场景大量呈现,尤其是学生最熟悉的旅游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似乎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说,执教者大都做到“由课本走向生活”,但从“生活”升华到“社会”层面的少,而再回到“课本”的就更少。

(2)过分强调情感渲染:新课程对课程目标做了如下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改变课程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1]。专家也列举能传递正能量的情感词汇:体会、欣赏、称赞、乐于、敢于、愿意、理解、品味等。

但是一节课过分突出“感情戏”会带来负面效果:首先过分强调情感、渲染情感,可能会变成煽情;其次过分强调一类情感可能会忽视真实的情感。纵观有的地理公开课,教师面带春风,整节课保持微笑,生怕一个皱眉就会打击学生感情。学生也是笑逐颜开,这样的地理课堂,学生和教师传达出来的情感基调都是一个模式――开心、乐观、爽快、喜悦等。笔者列举的3节公开课亦如此,应反思:难道情感只有这一类?地理课堂难道没有辨别、尊重、领悟、失落这样的感受?

(3)过分强调兴趣激发:为适应新课程理念,很多地理教师提出“有趣的地理课堂”理念。强调地理课堂要“有趣、好玩”。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地理学习方式。这样的出发点符合新课程理念,笔者所列举的3节公开课均能体现这一点,不管是旅游方式还是谷歌地球软件,都极大调动在场所有人的兴趣,让人觉得地理课有趣、好玩。

但是过分强调趣味,是否会失去地理课堂的凝重和大气?需反思地理课堂靠什么吸引学生,在笔者列举的课堂中,当讲到西安时,教师出示西安回民街的小吃,不怀疑教师用意是吸引学生兴趣,但是这样是否过分?

(4)过分强调合作交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强调学生的互动。这也使很多地理公开课所谓的“小组合作”遍地开花。以上述笔者列举的3节课为例,每节课都穿插有小组合作,即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这样的合作学习更多具有临时性、随机性、盲目性、随意性等特点。大多是教师临时决定合作,学生随意分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很茫然、被边缘化,讨论合作的深度和方向太随意。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教师刻意强调的结果,不是源于学生自发、自愿,“看上去很美”,其实是走过场。

2.“失色”之处

在这样的“过分”之后,必然会带来对应的“失色”。作为一位旁观者,需反思一节课中的知识处于什么地位。上述的情感、生活、有趣、合作以及知识、逻辑、书本这些事物,哪些是学生当前需要,哪些是学生今后需要的?哪些是现在不学习,今后可能就没机会学习的?哪些是现在不讲,今后学生一样可以体会的?哪些是需要学生自己在今后人生中去体会、体验、发现,而不是现在教师带给他的?对比现在的地理公开课,可能忽略了以下细节。

(1)忽略知识呈现:笔者列举的3节课,都教学“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笔者认为其中知识点很多,有些不是靠简单的游戏、表面的热闹、绚丽的图片可以弥补。笔者统计了3位教师没有提及的知识点有: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能量的来源、板块构造、板块的运动、风化的实质、三类岩石的特征、岩石圈物质循环、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判别、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等。需反思忽略这些知识点,这节地理公开课的目标还剩下什么?上课的教师和参与的学生想完成什么?仅仅是旅游的乐趣、合作的热烈、参与的积极性?这些知识点留到何时何地解决?课后还是课前?

(2)忽略难点攻克:每节地理课,都会有知识和理解上的难点。从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看,如必修1的地球运动知识是难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看,选修模块的城市规划和海洋地理可能是难点。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笔者认为褶皱中的背斜、向斜的形成及典型地貌是难点;板块构造地貌是难点。但是在3节公开课中,教师避开的多,涉及的少,出现了对知识处理“欺软怕硬”的局面。

(3)忽略逻辑推理: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顾的学科,在很多方面体现出理科逻辑推理之美。如经典的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地球倾斜自转―黄赤交角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和四季出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又如,热力环流部分: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强弱和地表性质差异―下垫面冷热不均―气体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出现―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部分中,也有经典的逻辑推理内容:背斜成谷―岩层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尤其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里面都是逻辑推理关系。而纵观3节公开课,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地质地貌的表象上。

(4)忽略课本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课本或教材是案例的载体、探究的载体,不再强调课本的地位,而是突出课标的作用。因此就地理学科而言才出现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湘教版等各种版本教材。这也使部分地理教师产生误解:课本可有可无,只要探究原理和规律。纵观上述3节课,教师重新编排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这是创新的表现。但需反思学完这节课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都没有笔记,有的没有学案和预习材料,有的没有训练和巩固,就等于学生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走。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象评判他们的参与、理解、掌握、爱憎情况。这节公开课结束后,除了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了“纸面上”的认识,除了有兴趣、很开心之外,他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他们将来有用的知识能留下多少。

课本是地理教师智慧的结晶,忽视地理课本,地理课堂真的会成为“无本之源”。

三、对地理公开课的建议

1.多问几个什么

作为评价者,笔者觉得学生在课上要多问“为什么”,而听课教师要多问几个“什么”。

(1)公开课追求什么境界?笔者认为地理公开课更应追求真实。教师是真实的,课堂也应是真实的,不是N遍回炉,也不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不能是一个人代表很多人的嘴!课是原生态的真实再现,呈现给大家的是鲜活的、真实的自我,没有欺诈,没有伪装,听课时就可以想象执教者一直以来的形象和作风。

(2)公开课应完成什么目标?观摩一节公开课,应反思哪些是当前要传达给学生的;哪些是将来要靠学生自己探究的,就像教师呈现出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那个地方的美,最好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去感悟,不要做提前剧透的人;哪些是现在不讲,今后再也不会有人对学生讲,哪些是现在不说,今后他们还能体会到的,如知识点、考点、难点。

(3)听课教师怎么换位?现在的教师也逐渐明白换位思考,但是怎么换位?与谁换位仍是问题!换位,听课教师最主要不是与教师换位,应该与学生换位!主要不是拿教师上的课与自己比,看看自己能比别人上得多好,自己有什么更出彩的地方,而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换位,假如你是这个教师的学生,你能理解、感兴趣吗?你的思维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起伏吗?

2.追求几个“一”

一个观点:一节课有45分钟,其间教师要说多少句话?在这些话中,能保证至少有一句话是让学生“于我心有戚戚焉”吗?哪怕是对考试有用,哪怕是对目前有用。一节课至少要让学生对你的一句话,也就是一个观点感到认同,短时间不会遗忘,甚至会影响一生。

一个知识点:只要高考存在一天、考试制度不改变,每节课一定至少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有的教师可能觉得少,但是高中三年有多少节课?整个高考能考查多少知识点?花费那么多时间在一轮二轮三轮乃至四轮复习,有的甚至整个高三都在复习,为什么学生仍考不好?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不多,但是要真正落实却很难!

一个微笑:让学生有一个会心的、或是成功理解体验感受后满足的微笑。哈哈大笑是开心的释放,微微一笑不正是心领神会的默契?这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人为什么会微笑?因为他开心!他一定是喜欢才笑,一定是愉悦才笑!

一个问号:一节课结束,学生一点疑问也没有,恐怕也是一种遗憾!如果下课后,学生追出教室,问你问题或是谈出思路,这说明教师给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冲动!有了思考的冲动和欲望,还有什么可阻挡学生前进的脚步?

一节好的地理公开课,应是冬天里火炉旁的一缕书香;应是夜晚洒落在窗纱上的一丝细雨;应是口渴难耐时的甘霖。留给学生应是面带微笑,眉头轻锁,笔扣案头,心中有豁然开朗前的懵钝的体验。

篇9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培英.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7):58-62.

[2]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85.

[5]王民,王英.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以德国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1.

[6]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特点与分类——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59-60.

[7]刘彩凤.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系统组成、功能与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89-93.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分层导学;微课程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