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初中地理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好初中地理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好初中地理的技巧

篇1

关键词:地球地图;教学;反思;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93-01

长期以来,地理是基础学科不容质疑,但由于中、高考的导向,学生、家长、乃至学校普遍不太重视,以至于初中阶段学生视地理为“副课”,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更大的问题的是给高中地理学习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近几年的高考文综成绩。从长远看,影响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乃至终身发展。特别是近期对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地图》部分复习之后,我感触颇深。

作为初中地理的开首篇,地球地图部分概念多,是初中地理最为抽象、最难理解掌握的部分,但它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地理的学习,因此学好本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仅靠简单的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的,也很难取得高分的。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根据七年级学生初学地理的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课本、巧用比较法,夯实基础

我们虽然朝夕生活在地球上,但由于地球之大,我们日常情况下不能观其全貌,再加上本章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庞杂,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地球自转公转现象等等,学生容易混淆,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立足课本,多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列表比较法理清各种概念、要素、现象的关系及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从而夯实基础。如:教学时,可将学生易混淆的经线纬线的定义、形状、条数、长度、指示方向等进行比较;将经度纬度的起始线、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半球划分、特殊线等进行比较;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 、产生现象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概念清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鲜明的特色。要学好地理特别是学好本章,必须要多看图、会看图、掌握图的规律。例如经纬线分布规律图、地球五带分布图、各种等高线地形图等等都是很抽象的。如果学生掌握了其分布规律和特点,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题或考试时遇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正确掌握读图、识图、绘图的基本技能,做到“心中有地图、手中会画图”。同时,教师要配套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进行训练,加大对知识点的归类辨析,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总结,使学生彻底融会贯通。

三、利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地球地图部分过于抽象,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善用多媒体将自然界学生不易看到、看全的现象搬到课堂,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地球,学生只能看到眼前,看不到全貌。老师可将神州七号拍摄的地球照或发生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图像等展示给学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因为它们是最科学的证据;在讲地球运动时,将自转公转的flas展示给学生,地球的运动方向、产生的地理意义等学生会一目了然。所以,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善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生产,因此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好地理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可解决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将来学习,为终身学习。比如,太阳为什么每天会东升西落?一天为何是24小时?一年为何是365天?我们夏季为何是昼长夜短?我们当地为何是冬冷夏热?当地为何没有种植自己喜欢吃的柑橘、甘蔗、菠萝等?男同学喜欢的世界杯足球赛为何总是在深夜比赛?出门怎样看地图等等,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生活、娱乐;同时,也要关注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如全世界关注的马航失联时的经纬度位置在哪里?学生肯定急于在地图中查找。神七返回时的经纬度位置学生也乐于去查找。某地发生大地震时,震中的经纬度位置等等,只要老师关注热点,能及时引导学生去查找,长此以往,学生的看图习惯养成了,识图能力肯定能得以提高,而且也会成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热心公民。

五、掌握规律,理解巧记

篇2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1、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 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 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 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2、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 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

(1)有介乎0—— 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

(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高中地理学习技巧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它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篇3

关键词:地理;方法;小组合作

一、地理的个性

地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科目,地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地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个地方的自然景象和地理特征都不相同,地理所涉及的对象在每个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地理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一样的。所以地理在设计课本的时候也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能力,兴趣是学好地理的最好的老师。地理设计的地图特别多,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就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条理能力。要想把每个地方都弄清楚,就要求学生们记忆好多东西。但是地理的某些对象在有些特征上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所以记忆也是需要方法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就能帮助同学们解决好多类似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初中生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小组教学中要提起学生们对地理的好奇。小组教学中,学校要分配好教师资源,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小组教学法中每个教师带的孩子比较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大大增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所带的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关注他们的进步。小组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保证自己所带小组的人数的数量。一个小组的人不要太多,如果一个教师带的学生人数太多,因为教师的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老师在课堂上课时候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和接受能力,尽管老师在课堂上尽力让自己的讲课速度能够满足于每一位学生,但是人太多学生的水平又不太一样老师总有照顾不到的。所以,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老师带的学生要适中。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要加强互动

小组合作教学法最注重的就是合作与互动。老师和学生们之间要合作,学生和学生们之间也要合作。在一个小组中,合作精神特别重要,老师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应该拥有比较比错的凝聚力和沟通力。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要坦诚相待,互相交流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学会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

老师要时刻保持和学生们的互动,因为只有多和同学们互动才能了解同学们对地理的掌握程度。老师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取让学生们针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要求其他的学生来解答。最后老师在根据所有同学的答案进行总结,并讲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的对地理知识的巩固。

四、注重课堂效率

小组教学与大班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师和同学们要更加注重课堂效率。而要想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把学生当成地理小组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干和引导的作用。老师要让同学们的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地理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积累。把学生当做主体,提高他们在学习地理时的积极主动性,对知识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地理涉及的地图比较多,因此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相当的多并且还有一定的难度。记忆只能靠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完成,老师可以依据自己多年的地理经验给学生一个引导方向,让学生在记忆地图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地理地图是一个很有技巧性的东西,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依据地图所呈现出来的形状把它想象成一个事物。例如:甘肃省在地图上呈现出来的形状像个骨头,山东省在地图上面呈现出来的形状像个水龙头,宝岛台湾是与整个大陆分开的小岛屿等等同学们在找不到合适方法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点进行记忆。稍微的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难以记忆地图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进而完成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五、学校要及时对小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学生既然是地理教学的主体,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要遇到难题,此时,老师就是他们的解答对象。所以,学校要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和知识技能的考核。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最主要的就是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学生们在问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是要有所提高的,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舵盘,更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引导者。老师要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做到为人师表的好楷模。

六、建立健全学校的硬件设施

小组合作教学讲究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更多更实际的东西。尤其是地理,设计的内容特别的广泛,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只凭借书本上面的知识来学习的话,远远是不够的。所以,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比如,老师在讲到地理的某个地方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多做一些课件,多放一些幻灯片,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个地方的美景,这个地方的特色尽可能的让学生们都能在地理课堂上面了解透彻。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能让学生开阔眼界的好方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的硬件设施。让学们们能够感受地理带给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是一科积累性的科目,要想学好地理,离不开学生们的良好的基础。坚实的基础并不是一日之功,它要求学生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坚持。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持之以恒,小组合作教学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潜能。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老师不仅充当着学生们的老师,他也是学生们的朋友。因为小组教学法中的人数比较少,所以老师不用和大班教学一样,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表现的特别的严肃。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们可以随意就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管对地理如此,学生们还会对自己的学习越来越负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为学生少操一份心。

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学生们在学习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生正式一个锻炼自主能力的好时机,所以,小组合作教学法对初中生尤为关键,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可行性路径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1.学科偏见导致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应试教育的学科体系中,主科和次科的学科偏见长期存在于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导致中学地理学科难以被引起重视和摆正位置。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地理教师的地位、待遇偏低,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门外汉做不了行内事,即使能教那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专职地理教师由于地位、待遇不高,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业绩自然平平。当下的中学学科考核体系中,地理学科所占比重不及语数外的一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少于语数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

2.学生厌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最大困惑

一般来说,学生没有学好地理首先应该去考量地理教师的责任心、业务功底、授课水平等几个方面,但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除了个别的非专职地理教师外,广大地理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还是能达到合格及以上的要求,但为什么地理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该困惑的根源在于学生厌学。一切事物都有内外因在起作用,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诚然,学生中学地理学得好与差与地理教师教得好与不好有直接关系,但是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本人。现在许多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一些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而不学、劝而不听,时常使地理教师束手无策,地理教学则陷入尴尬。这些学生厌学的可能也不只是地理学科,厌学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而有千百种,这种困惑可能不只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困惑,而是整个中学教学体制的困惑。

3.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纠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所谓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中,这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二者对于广大地理教师来说似乎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出高能的学生,而应试教育促使教师教出高分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在教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但要教是什么,还要教为什么和怎么样,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应试教育中地理教师则通过充气式教授和题海战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答地理试题的能力,可能这个题目与现实关联度极小甚至毫无关联。素质教育一直是新课标提倡的改革目标,而应试教育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却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中学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可能倾尽能力践行着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期末和升学时他的学生却要以一张地理试卷的分数来决定高低和荣辱。这种使命和现实的博弈对于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纠结,欲罢不能。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可行性路径探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变化必将与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生激烈的交锋和碰撞,如何化解和妥善处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转型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和烦恼,现已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改教研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下思路进行探讨和交流:

1.举重若轻,心无旁骛

不管地理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何位置,也不论其在考核考试中占多少比重,甚至于学生因任何原因厌学地理而倚重其他学科,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不应该受其影响而妄自菲薄,更不应该不负责去进行“过堂式”教学,其理由有三:一是学科偏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也有一定的市场,非一朝一夕形成,当然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更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推动者,也必将是地理素质教育成功的享受者,对现实无用的怨言可以转变成实现理想的有益的教改教研探索,来助力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而不可贪一日之功。二是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巨大,非其他学科能够替代,古时候形容一个人有才学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教师应该对任职地理教师有无上的荣耀感和使命感,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不断的地理知识学习、深造和教学、教改、教研当中去,用良好的成绩和辉煌的业绩去赢得更大的荣誉和更多的尊重。三是教师是一份事业,地理教师是一份专业性的事业,干任何事业首先必须爱这项事业,用心爱;其次必须懂这项事业的相关知识;再次必须有精益求精的进取心;最后还必须得有点奉献精神,教书不要老讲条件,因为政府对教育的越发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条件必然会相对越来越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理解。总之,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要看重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事业,莫为世俗偏见所累。

2.知己知彼,遇水搭桥

学生学不好地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没教好,一个是学生自己没有学好。不管是自己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首先反思自己,从教学方式、方法及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方面检讨自己,如果认为自己在教学上确实做得比较到位了,那还得从自己的讲课语言、节奏、吸引力等教学水平指标考量,发现哪个方面的不足,努力去修正和提高,再看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主动去思考学生自己没有学好的原因,是个别没有学好还是整体没有学好?是某个知识点没有学好还是某个章节没有学好?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努力还是没有兴趣?是厌学还是厌师?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情况,以便针对不同的原因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措施可能是教学上的方式方法,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个人性格上的、兴趣上的,乃至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实践证明,适度的因材施教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3.素质优先,兼顾应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它们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其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必将越来越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其却未到穷途末路之时。素质教育方兴未艾,代表着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其尚未成熟到、强大到完全代替应试教育的程度。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搀扶前行,互不相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到地理教学上,就是必须要坚持“素质优先,兼顾应试”的原则,素质和应试不偏废一方,原因在于:(1)提高学生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明确要求和终极目标,而加强学生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当前考核学生地理素质的主要标准;(2)地理素质是较地理应试能力更全面、更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地理素质,没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应试能力,至少可以表明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扎实,评价其具有较高的地理素质无法令人信服,也不符合地理综合素质考核标准要求;(3)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不能放弃应试技巧技能的传授,因为毕竟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坏是通过平时的试卷测评及期末、升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李宗启.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的尴尬地位[J].新课程学习:下,2012(05).

[3]朱筱琨.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学中的对立统一[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6.

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化

1地理教学生活化的优点

1.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1.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1.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2.1利用乡土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例如,人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在这一章节中,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地区及季节向学生阐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和哈尔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热带海南三亚的度假胜地。以此为对比,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确气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生产。又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课时,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了解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在讲解书中的图片―――“风沙掩埋了古文明”这一隐含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变化,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2精选生活实例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2.3加强生活实践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篇6

一、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

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学好音标对未来的英语学习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语音、语调。初中教师应认真抓好音标教学,使初中生人人都能通过音标关,教好音标,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重视培养学生听力技巧,提高听的能力

听力技巧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听力技巧,包括语言的发音技巧和对语言的理解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音的长度、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所听内容的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要教会学生在听音时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讲话人的思路,捕捉其中关键词语,善于区别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抱住西瓜,再捡芝麻”。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提高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三、创设英语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用英语教学,并由浅入深反复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多感受英语语言信息的刺激。同时,应尽量提供能够表示所学内容的直观形象,使听力教学情景化、交际化,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

四、诱发兴趣,增强听的效果

一个人兴趣的培养,就等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消除学生因紧张、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要结合听力材料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习俗、趣闻等,这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排除跨文化引起的障碍。另外,还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听音形式,如在听力训练时,可采用抢答方式,比比谁的反应迅速、准确,以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调动他们的听音积极性。

五、注意学生良好习惯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状态,自觉的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又有心理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从听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强心理方面的培训力度,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怕英语的胆怯思想。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学好听力是学习好英语的重要途径,要加以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也要适时给予表扬。

六、加强训练,提高听力能力,减少听力障碍

1.训练学生听力要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利用英语组织教学,学生会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其次,在课时安排上,可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或每节的复习时间,让学生听之认知有关材料,作为热身运动,或利用课堂教学结束前安排听力训练。第三,告知学生放弃者永不成功。应该加强英语教学的规范性,即听、说、写教学顺序。第四,要用好英语教材中的同步听力练习内容,让学生即听即练即学即巩固。

2.加强阅读

加强阅读是让学生听力得到提高的关键环节。首先,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将学到语法知识在阅读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其次,阅读久了,就可以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力。最后,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熟悉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消除由于文化障碍而造成的听力中的各种困难和误解。

3.让学生多听英语

听力是听的练习培养起来的。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听力的训练,让学生多听英语,所谓多听,指教师在课堂上多用英语少用汉语进行教学,此外,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利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在没有现成的录音磁带时,也应由学校或本地区语音较好的教师自制磁带,供学校使用,使学生多听美、英人的声音,以及学校里其他英语教师的声音,使学生习惯于听比较地道,比较标准的英语语音,另外也要让学生注意听同班同学的声音,以提高辨音能力。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都要用心听。还要鼓励学生课后收听适合程度的英语广播,收看英语教学节目,在有条件的学校要放映英语教学电影片,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听力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注意实效、不走形式。只有有意识地注意听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

总之,多年来,英语学习存在偏重于语言知识功能的掌握,而忽视听力说能力的锻炼。不少人感知“耳不灵,口难开”,不同程度地有英语学习的“聋哑症”。解除听力障碍,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对每一个学英语的人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新编英语语法》(修订本).章振邦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教学方法

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上适用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语种之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想屹立于世界,必须努力跟上世界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首先我们得听得懂别人的说话,所以我国大力推行英语教学。英语跟语文、数学一直是我国中考和高考的三大主科。初中是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英语教师要在这段时期帮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学好英语做好铺垫。

听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听不懂又说不出。读写英语方面,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听力水平一直不尽如人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基础语音知识不扎实,听不明白;捕捉不到重要的细节,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词汇储备不足;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不了解。现针对以上方面提出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听力的习惯,培养预测和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听听力是有一定的策略的,指导学生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及时把关键字词记下来。至于有些听力材料难度较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听不同的题型,由易到难,以防部分学生经常做不出来,挫伤积极性,但是最终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因为最后学生是要考一张中考试卷的,是一样的测评标准。此外,较容易的听力练习,听一遍就可以,一些有难度的可以放上两遍,甚至三遍,直至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再回过头来反思这段材料的关键,总结经验,以备以后学习之用。

在这期间,老师以巡视的方法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薄弱点,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练习结束之后,还要给予同学们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无论学生取得多少进步,都要肯定,鼓励他们战胜英语听力这只“拦路虎”,收获成功的喜悦。

预测是听力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听前预测、听中预测和听后预测。听前预测是通过快读题目与选项,提前预测待会儿听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话或文章的大致方向。听中预测是边听,边通过起始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字眼预测文章内容,同时修正、整理及再预测听前预测的内容。听后预测一般是回顾及推理性补充听后仍不确定的选项或漏听内容。坚持让学生养成预测的习惯,根据题干与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对可能的正确答案做出推断,充分发挥想象力,争取快速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做到心中有数。

二、注重语音教学,让学生具备必要的语音知识和词汇量。

在听力学习中,语音知识是基础。英语发音不标准,会造成单词记忆、辨别混淆,由此造成学生辨音能力不强,也就不能正确辨别听力材料中的语音变化。语音基础的优劣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打好语音基础,对语音严格把关。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有利于快速理解听力材料大意,进而达到捕捉关键词句的目的。因此,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叫学生储备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记忆词汇,为听力理解做好准备。

三、扩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缩小文化差异。

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描述及推理听力材料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要提高听力水平,必须首先消除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障碍,有意识地培养英语思维,努力避免在听的过程中受本族语言的干扰。听力材料内容一般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及生活常识等,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需先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学会适应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另外,广泛阅读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西方杂志,大量阅读以熟悉其背景知识,提高对听力材料的熟悉度,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所听内容。

四、组织多种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听力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并用听力技能的培养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听”的情境外,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创设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情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具体做法如下:组织英语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多听VOA、BBC,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短剧表演比赛,并请其他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他们的演出,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能听懂、会说英语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

总而言之,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由辨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概括、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构成,必须靠自身努力和后天环境的培养才能获得。客观的英语环境、有组织的听说训练、语感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听力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多种方法的协同效应,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为前提,加上听力技巧、技能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再依赖判断理解过程,才能有效地完成听力理解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加强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则学生的听力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来华.改进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法.

篇8

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力图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愉快。可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学生有个误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对“死记硬背”,以为只要学会在需要用知识时能查找到它们就行了,不必花很大力气去记忆很多知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也助长了这种误解。因此,记忆力的培养被很多人忽视了。说某人很有学问,实际上就是因为他记住了很多东西。说某人很聪明,是因为他记住的东西很多,而且能用记住的东西去解决很多问题。说某人“笨”,“什么都不懂”,有时并不是他脑子有毛病,而是因为他记住的东西太少,或不会运用记住的东西。因此,记忆力的强弱是人的智力开发程度的主要标志。

当前,人类正处在信息时代,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学的全部知识都进行记忆,但是,对于正在培养各方面素质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培养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记忆力的强弱又是决定他们学业优劣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有责任教学生各种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

1.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讲究地理教学艺术,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可从这几个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一,抓住中学生的好奇心。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或每一节课的头几分钟就使他们产生兴趣。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夏天吹南风,冬天吹北风吗?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发生火山和地震?……”对这些问题,学生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这么一问,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现象,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例如讲地震或地形、气候时,可联系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情、避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因地形、气候造成的救援困难等等。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第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根据中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逐渐走向从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中学生的意义记忆为主的过渡阶段;既还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又要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讲到我国陆上邻国时发现几个国家名称都有“斯坦”两个字,我国的一些省级行政中心都有“州”字等等。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例如人口的分布与地形、气候、交通、经济、历史等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地理学科是一门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初中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而课时有限,离散性较强,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对散在的知识进行归纳重组,形成系统或某种联系,使其意义化。如将日本、英国在气候、位置、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将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四国面积的大小进行排序等,都能起到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系统,以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对地理知识理解进而记忆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教学

前言

初中地理新课标的提出,有效的提升了地理学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但是当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在于教师只注重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建立,却忽视了学生读图能力的掌握,使得学生学习费劲;对此教师就要注重教学方向、教学目标的转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地图用途的引导

初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教材内容多且杂,学生对于地理概念容易记混;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地图的实际用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理剖面图、人文景观图等等类型是学生常接触的地图,学生只有明确不同类型的地图,自身的主题含义这一基本的知识内容,才能更好的进行地图解析。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地图的下方,用颜色突出的笔进行地理原理图、自然景观图等类型与主题的标记,在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第几页的什么类型图,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读取、应用;采取该种教学方法,也加强了学生结合地图学习的意识,发现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

2.做好图文结合的有效教学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学生只有做到图文的有效结合,才能加深对于地图认识和理解,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看图分析文章的能力,对此就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学生会容易出现记忆模糊等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热带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以及热带沙漠气候等进行有效的联系,做到图文结合,最后采取小组互相评价、互相考核的形式加深学习印象。

3.开发学生读图技巧

针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都要根据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进行教学,积极制造开放性、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以及针对性,一改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继而封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积极注重学生意见的反馈。

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地形”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图文结合,并排除代表认为该组理解地图的方式,此时不同的小组会表示该组采用的是中心突破法、形状观察法、暗射地图、对比归纳法等,并让小组派代表,讲解才采用此种方法的过程,像形状观察法,即通过图形的观察,将其与生活中实际素材进行靠拢,提高图形的明显特征,继而加深学习印象;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分享,会让班级学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继而找到合适的自己读图技巧,从而提升班级整体学习水平。

4.注重学生识图、用图、绘图能力的培养

学生任何一项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会带动其他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其他学习能力,像学生地理识图、用图以及绘图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针对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每天看图的好习惯,继而强化学生识图的意识。然后不断的采取颜色复位、找地名等游戏,让学生在积极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树立读图意识。

针对于学生的用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教学总结环节,通过学生教学训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用图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各洲的分界和主要海峡”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奖励制度,让学生自告奋勇以双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文章总结,让学生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将教材内容与地图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能明确的指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等在地图中的位置,继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于学生的绘图,也是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不仅仅体会到绘图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快乐教学中,能够在地图中明确的找出教师要求的位置。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的地形”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一大丘陵的轮廓绘画,最后让学生互相点评和考核,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回答,最中采取分数制的方式,哪个小组回答出来的问题越多,获取的奖励就越多,继而激发学生的绘图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分析,发现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引导、鼓励、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绘图能力、识图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继而达不到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对此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研究出具备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之间也要积极的探讨,形成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段焕春.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才智,2011.31:96

[2]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21-22

[3]姜桂军.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法之我见[J].长江丛刊,2016.22:251

篇10

关键词:教学方式;新课改;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47-02

一、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课堂教学问题。在新模式的出现下,很多学生与教师都会感到一些不适应,这主要是由新观念和旧观念碰撞的冲击下形成的,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不适应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一些问题就会在课堂上暴露出来。比如,教师没有很好地服务到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到学习地理的本质。教师没有做到多方面收集有关地理方面的资料,最终致使课堂内容缺乏,缺少新颖和亮点。在教学上不能灵活变动,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做到师生之间活跃互动。学生方面,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很少,缺乏合作学习的认识,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差别甚少。所以,学好初中地理的前提是要处理好地理教学课堂中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观念和新教学观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程上应该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全新构建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去营造适应同学学习的环境氛围,尽量适应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传统的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和疑问解答为主。教师要多查阅和收集有关地理的资料,挖掘新内容,丰富自己,同时传授给学生。

2.灵活处理好自主学习跟合作讨论的关系。新课改下,新课程课堂教学还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等获得相关知识,从中实现自主学习,培养自我个性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合作学习的氛围,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一起讨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享受收获。在“共同学习进步”的合作观念下,不但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又何尝不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教学方式之研究性学习

1.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看图、解图等最基本的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搜索并且运用各种地理信息,以实现培育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上。在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前提是跟地理学科有关或有助于提升地理学问的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时刻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有实际作用,这样学生学会地理的同时,自己又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地理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在中考中的分量并不大,于是,学生没有给与地理足够的重视,教师本身也是如此。很多地理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那种固定式的模式使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一直处在一般的位置,甚至还有教师的水平处在下滑的状态,所以,地理教师的能力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但是新课改后,此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和教师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确定了研究内容和资料,教师扮演了一个帮助学生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兼学习上的伙伴。

三、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目标的具体化

1.精心设置课堂的创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对学过的知识又要重复去记忆,由此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地理教师在此阶段还是单纯地讲解一些知识点,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新颖,没什么心情去记忆,这样一来,收获颇少。所以,笔者认为在此阶段,地理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把学过的东西讲得新颖点,让课程的氛围变得活跃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自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我们都知道在地理中,地图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更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册学习,懂得在实践中看懂图中的符号,颜色各代表的地理事物。让学生去看《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势的最高和最低地势来理解我国地势的分布区域和变化情况,每一条等高线所在的地理位置、延伸区域,并对其特征进行观察和发现,最后得出总结。学生最终可以察觉到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地形各种各样。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主要是盆地,第三阶梯主要是丘陵和平原。这种方式的主要好处是,学生的脑海里能建立起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图。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图思维,为以后可以独立地从地图中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

3.善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于是他们就去思考、去探索。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问的方式很重要,教师可以用新颖的提问方式去取代以往曾经那种呆板、传统的方式,相信那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学生也会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即在平时的地理课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思考,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谈到亚洲河流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亚洲的地势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降水情况如何?”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出亚洲河流的特点,最后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分析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