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

篇1

当今社会是机械化的社会,各行各业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高校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要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工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就要注重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来选择最优质的教材。教材体系要能够反映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技术工艺,使得教材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专业必修课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科目,更需要紧跟社会发展实际,寻找出原来教材体系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2创设情境,营造职业氛围

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在于根据职业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创设工作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中寻找到学习方向,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来提高技能水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有联系的板块,每个板块作为一个子项目,最终形成一个大项目。教师在课堂或实训基地中模拟出工作过程的情境,让学生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3启发式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但是营造出职业氛围的情境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因此启发式教学就必不可少。首先,教师提出学习内容,也就是子项目,向学生布置任务。其次,师生一起讨论项目要如何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提出一些问题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促进学生制定正确的计划。再次,让学生分成小组按照计划来一步步完成任务,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观察,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按照项目要求进行逐项检查,再由教师来进行检查,分析完成任务的结果与实际任务要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改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注重方法教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习惯培养以及技能操作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分工合作,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最佳团队合作效果。

5教师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就是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讲授那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给了教师很大挑战,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高校要正确认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出高水平的现代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融入工作情境,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质量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制定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比如说,操作考试、实践能力测试、设计考试、口试、课堂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

6结束语

篇2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开设的实验与实训课程,往往由于相关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高,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实训所配置的设备都相对比较陈旧、简陋。很多实验台或者实验设备都只能完成演示性实验,整个过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极其有限,且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台供学生动手实践,重复性的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2.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安排专业必修课外,还适当设置专业选修课,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在教学方式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2.2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以生产(加工、设计)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实训教学规范、实训考核标准、题库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精工艺、善施工、懂数控、会操作为目标。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计划和要求。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产、学、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具体量化的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实验室操作和工厂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安排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还可设置创新实验室,以便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定期输送学生进行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相关的事业、企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针对相关企业目前急需的人才方式设定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动教学。定期向产学研单位输送学生进行实际工厂训练,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篇3

机高职教学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12年第17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高,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涵盖传感器、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通信技术和人机界面及组态技术等内容。基于此需要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融合和变通,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

一、CDIO的理念

CDIO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缩写。“构思”指明确客户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指制定开发产品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和算法;“实施”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检查和验证;“运行”指对产品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1]。

CDIO基于经验学习模式,植根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料丰富的条件,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以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型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全过程中不断学习,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集社会、历史、科技于一体的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等四方面得到全面训练。

二、CDIO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中自动化生产线分拣单元的设计与控制为例介绍CDIO模式下的教学实践,重点介绍如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基于仿真的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融入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4个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项目构思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首先给出任务,要求在3.5小时内完成机械、传感器、气路安装与调试,并进行PLC的程序设计调试。重点能够通过变频器来控制异步电动机实现高、中、低三种转速的调整,同时具有反转控制功能。基于此介绍异步电动机调速的方法和变频调速的概念,同时采用基于仿真的教学方法,根据SPWM的调制原理,利用MATLAB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同时利用仿真软件演示具体的调制过程,如图3所示。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

2.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所用变频器的产品手册,掌握其接线和使用方法。列出元件清单,制定实施方案,进行程序算法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困难重重,不知从何入手,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最终放弃整个项目的学习。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以点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3.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阶段,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对每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包括硬件安装、参数设置、软件编程、测试、检查和验证。应用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做中学,学中做,习得技能,获得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从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项目运作

每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项目进行完善和补充,同时做好自评和互评,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评论。

篇4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会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械切削机床》等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探讨,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难以完成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

篇5

针对数控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要求,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了以“分层培养,层层把关。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着重对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的掌握,并要求熟练操作。但不能人为地隔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联系。只有建立在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工艺规程的基础上二,才能在实习中得心应手,才会在实践中有所什么是纳米材料创新,只有在实习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转化为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

2。实践内容要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了学院的设备现状、学时安排、生源素质、理论课程的学习及不同学科实训内容的衔接等因素来统筹安排。努力做到一方面兼顾不同学科的相互衔接,使实习课题在不同学科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从认识实践到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最后再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等实训课题都可以选用减速箱,做到内容相互衔接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形成从设计、制造到装配成产品的整体概念。例如车削工种的qq网盘打不开怎么办实训,在前期先安排基本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如单一的车外圆、铣槽等,而在后期则安排了一些综合性课题的训练项目,如轴类零件,既有端面、外圆面、键槽、螺纹、锥面孔等的加工,又涉及到刀具、工具夹具、量具的正确选用和工艺制定、程序编制、加工生产、产品检验、质量分析等生产及技术环节,实现了实训教学由低级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的过渡。又例如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具体某塑料制品的生产,可以实现模具设计、CAD造型、工艺编制、数控加工、注塑成型等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要求,而且最终还形成产品。

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方案

集中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本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各办学单位就实践性教学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修课中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结合产品的生产工义乌来料加工网艺过程和控制要求来制定实训方案,务使实训体现生产实际。

2、综合实训环节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动控制、逻辑控制、检测技术为核心来制定实训方案,各办学单位可根据自己的硬件条件具体安排实训内容。

篇6

【关键词】技能竞赛 课程改革 电气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86-02

一 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

无论是哪一个竞赛项目,其技能竞赛试题的内容均吸收了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而这些信息对教学改革有较大意义。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利用技能竞赛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如在这几年的机电一体化中可以看出,由开始的单一流水线功能,慢慢融入了传感、变频以及最近的触摸屏等技术,由此,针对技能竞赛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我校这几年在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逐步开设了变频器、触摸屏等专业课程,并根据不同专业以专业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除此之外,职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改革提供了信息。无论是市级竞赛还是省级竞赛,每个项目的竞赛试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市场、企业以及专业的发展而定的内容,同时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也是该行业标准的一个反映。以电气安装竞赛项目为例,以往的电工实习中,对学生的安装标准并不是很严格,在职业学校中普遍不重视一些安装的基本规范。因此在电气安装这一竞赛项目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电气安装标准。通过竞赛来推动电气安装的规范化,使各个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电气安装方面能一丝不苟地执行国家标准,以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的水平。

2.催化教学实验设备的转型

职业技能竞赛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国家专业教学实验设备的转型。众所周知,在电气专业教育中,是否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实验设备。

在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市场上针对电气专业的各种教学实验设备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如PLC教学仪器,大部分只是针对PLC编程所使用的,用一些彩灯所做的模拟模块,对于一些自动控制系统,一些传感器只是用简单的开关来代替;再如几年前的单片机实验设备,大部分也是用一些简单的灯、开关来模拟输出。这样的教学仪器功能单一,PLC教仪只用到PLC,单片机教仪只用到单片机知识,教学、学习成果直观可视性低,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主观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各种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合。

随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目前各种教学仪器都是以综合化训练为主。如国家机电一体化项目,以YL-235A为例,在该实验台上,可以训练PLC编程能力,同时还可以融入

传感、检测、变频以及故障检修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各种专业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表明,在综合性的实验台上操作,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较之以前的单一功能的实验设备均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近几年常见的教学仪器大公司所推出的新产品,也是以强调实验台的综合性为重点。

3.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其相关的竞赛模式、内容也给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往常的实习中,这些相关技能、知识不交叉,不糅合。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这些内容是零散的、独立的。

以笔者所熟悉的电工电子类竞赛项目为例,技能竞赛的出题类型均是以完成某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要求。如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其竞赛内容是模仿企业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为主;而电子产品组装的项目则是以完成某一产品为主。在这些竞赛试题中,一方面引领了项目任务教学,另一方面能很好地将相关的几门学科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近年来,笔者将PLC技术应用、变频器技术相关内容尽量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应用,以完成某一项目为目标,将项目划分成几个任务。以机电一体化实验为例,在进行教学中,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PLC指令在机械手实验台上,单个分块地完成对机械手部件的控制,及皮带轮传送带变频器的控制和选料控制等,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将各个独立的任务合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进行调试、组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有效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由点带面,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 创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习兴趣的提高

将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形式融入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哪个项目的职业技能竞赛,其竞赛的内容的实践性都较强。如机电一体这一项目,其形式就是让学生进行产品组装、编程到调试。将此种形式融入教学中,一方面由于这控制要求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看到机械手、自动化流水线真正动起来,能主动认识到所学东西的真正应用,学习兴趣较高,课堂学习中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也随之提高。

2.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关注和培养。职业学校应该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笔者的理解而言,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纯粹指“理论专业知识”上的创新,只要学生能打破常规、传统的编程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只要能够突破学生自己往常的思维习惯,均是值得鼓励和培养的。教师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其教学思路往往受到禁锢,而学生虽然是新接触到这个专业,但他们的思想却是天马行空,没有受到限制,在此种情况下,往往会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笔者带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次物料选择训练时,我在提出训练要求后,依照常规告诉学生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后来有一个学生告诉我,如果选择出不正确的,剩下的不都是正确的?后来按照这个学生所说的方法试了一下,果然简洁多了。在以后的训练中,笔者就改变教学方法,在提出控制要求后,先不告诉学生思路,让他们自己想,果然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路。

三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水平往往能够决定所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职业技能大赛尚未形成气候之前,职业学校的技能培养不能像普通中学那样有着明显的比较,而职业技能大赛则为这种比较提供了平台。

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展现出学校的办学能力,教师就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1)深厚的理论知识;(2)扎实的技术能力;(3)突出的教学业务能力。

这就促使专业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拥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技术能力,才能把“东西”教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多下工夫,正确分解竞赛中所体现的专业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并积极寻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深刻反思,积极应对

职业技能比赛给电气专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是“专而精”,还是“宽而深”

有的学校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片面地追求专而精的学生,直接从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备赛学生停课进行训练,这些参赛学生参加哪个项目,就训练哪个项目。如参加电子产品组装,就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四年级(高职生)参赛,这期间只学习电子产品组装所涉及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毫无疑问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这种所谓的“专而精”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发展中很容易越走路越窄。

笔者认为,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专业能力应该在“宽而深”的基础之上追求“专而精”。对有潜力的学生应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计划,先让学生具有一定“宽度”的专业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再培养“专”的专业知识。

2.是“以赛促教”,还是“教为赛用”

篇7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内容包括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资料、教学团队、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反馈。

一、设计依据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干意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这些专业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液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液气压传动的组成、液压系统图、职能符号、优缺点等; (2)液压传动基础中液压油的性质及选用,液体静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管路液体的压力损失计算等; (3)具有液压元件结构、原理、功用、拆装、选用及控制维护能力; (4)具有气压元件结构、原理、功用、选用及控制维护能力; (5)具有液压基本回路设计、连接、调试维护能力; (6)具有综合设计和控制维护液压基本回路能力; (7)具备对项目设计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 (8)培养学生查阅手册、检索资料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物拆装可以锻炼学生的拆卸、装配能力,掌握元件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顺序、定位要求,部件的加工间隙、加工精度等知识。 (2)具有检测,调试,维护常见机械设备液压系统的能力; (3)具有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液压系统的综合能力; (4)参与诊断并排除工程机械常见的液压气压故障的初步能力。

3、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3)使学生具备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评定事物的能力。 (5)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6)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设计意识。

三、学习资料

1、教材: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邹建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9

2、参考资料:

《液压与气压传动》,左健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三版),张宏友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

3、拓展性学习材料:

《液压工程手册》 雷天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实用液压机械故障排除与修理大全》 陆望龙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

四、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团队成员和企业专家组成。

(1)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应熟悉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具备操作、维护、设计大型机床、大型工程机械控制设备的能力,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

(2)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

主讲教师:机电技术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5年以上。

兼职教师:机电一体化技术或相关专业毕业,在液压或气动相关行业工作5年以上,具备大型工程机械控制系统设备维护、设计能力。

(3)企业专家:

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操作、维护、设计大型机床、大型工程机械控制设备的能力,具备高级技师或技师职称。

五、教学准备

1、教室:

多媒体教室(含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液压与气动仿真实训室。

2、实训条件:

液压与气动技术仿真实训室配置(表1)。

六、教学单元(模块)及内容(表2)

七、教学的组织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法,将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感性的方法展现出来。

2、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行动学习,“在做中学”。 以实训开始,先行后知的 “在做中学”,采用边提问、边实践、边讲解及指导的方法, 在“学”中“做”。

3、讨论交流法。课程教学中,经常将关键工业应用技术拿出与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4、激励教学法。实训过程中,经常采用小组之间竞赛的方法,竞赛的结果记入考核成绩。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考核与评价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学习阶段的考核量化标准,按量化指标对过程和结果实施考核。课程总体上以理论考试成绩占60%,学习活动过程占40%组成。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对参与技能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应给予加分奖励。

九、教学反馈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快地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1)课程组老师常规教学提问反馈;

(2)召开学生坐谈会反馈;

(3)根据学生实训结果反馈;

篇8

关键词:职业岗位 机床控制与PLC 课程实施 能力培养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是无锡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群的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其依据上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教学,是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应用技能的一体化教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金属切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一般金属切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和应用电气元器件,具有机电设备的常见电气故障检测和维修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基本编程、安装、调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CA6140车床、X6132铣床、T68卧式镗床、经济型数控车床的结构组成、传动路线、加工的工艺特点与用途。

(2)熟悉上述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操纵系统。

(3)能够简单操纵上述机床进行最基本的粗加工。

(4)能够做好上述机床的基本维护与保养工作。

(5)熟悉企业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所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文字和图形符号,能正确选用和维护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能够测绘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

(6)掌握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启动、调速、制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掌握查找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7)熟悉机床维修的一般要求、常见电气装置的检修质量标准,能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8)了解PLC结构组成、原理、特点,熟悉三菱PLC内部器件、PLC基本指令、步进指令的用法,能根据简单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设计程序、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运行。

(9)熟悉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最常用的指令,能够看懂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数控加工程序。

(10)了解经济型数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特点,能够测绘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结构图,掌握查找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操作、交流、思索,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人共处能力。

(3)具有简单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从事一定复杂程度的技能工作能力。

(4)具有一定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的能力。

(5)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适应新环境能力、安全操作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

(6)通过任务的设定、驱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长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7)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会思考、会分析、会总结的综合素质能力。

(8)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二、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作为一门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是已完成机械制图与CAD、电工基本技能、钳工基本技能、机械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学生,后续将学习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机械设备装配调试、机械设备维修等专业课程。

三、课程实施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特性:电气控制的机床动作现象直观,但相关概念抽象;电气控制线路抽象难懂,学生一般难于理解电气控制工作原理。电气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向机械等领域渗透,机电一体化,知识的覆盖面宽,机、电、液、气技术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尤其重要。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课程建设组成员根据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和南京第二机床厂、南通科技、威孚集团、一汽锡柴、无锡机床厂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课程教学采用职业岗位要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机床加工操作、电气控制线路测绘、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排除等实际操作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深度结合,让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分组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人共处能力等关键能力。

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开发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的特点、课程性质和作用,学院成立了由有长期企业工作经历且从事本课程教学的老师、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行业企业的机床维修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小组,通过用人单位调研、职业岗位所应具备能力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调整制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完成任务所需学习的内容及参考学时。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学院坚持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体现“知识为基础,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经过调研综合分析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选取CA6140车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X6132铣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T68卧式镗床的PLC改造、四机械手PLC控制系统装调、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等五个学习情景。五个学习情景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安排如右图所示,其包含了当今制造业中所用常见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2.课程教学设计面向实际工作过程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从职业岗位的技术项目入手,引出相应的“任务引入-知识学习-示范操作-技能实训-检验评价-巩固提高”六个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及课程内容设计流程,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做密切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课程实施面向校企共建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的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双师型”教师以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企业要求三维合一共同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企业工程师为辅实施教学。学院采用企业联合编写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以仿真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车间、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为双元化的教学活动场所,变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出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4.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

全面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学院采取将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单元项目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实施过程与结果考核的结合,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素质的提高,集“素质、技能、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院设计的这种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加强与提高,受到学生欢迎与企业的认可,课程建设成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学院将以创建“国家示范校”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推动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颖,李航.基于工作过程的飞机电子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篇9

关键词 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1]。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再次明确,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为了有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江苏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全面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一)重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创新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构建,确保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爱好有侧重地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调研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科学确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二)重构目标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培养目标。基于调研结果分析,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确立了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文素质方面,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工量具;熟练操作和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能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检验、维修;能加工简单的机械零件、选用传感器以及常用专业设计软件等。在职业知识方面,要了解机械、电子、电气、液压、气动和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常用控制器件的原理;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中所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遵循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立身之能,如掌握较为扎实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具备发展之基,即满足在本专业、本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以及具备职业转换及自我创业、开创事业的能力。

(三)重构内容

人的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恰恰是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习得的,而不能以某一特定课程来培养理论上定义的能力[3]。因此,根据职业能力的理论分析,把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融合统称为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步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见表1。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培养以专业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学生适岗能力、转岗能力及一定的创业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作调整:一是开设《现代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课程,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加大网络商务知识的比例,以此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在专业课上调整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即精炼学科课程,仅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三门课程;加大项目课程开发力度,在确保国家规划课程与省推荐课程开齐开足的情况下,按照机电专业技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开发项目课程,注重每一项目之间的技术衔接与项目课程体系的完整,减少技术断层。三是开设综合实践课程[4]。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产品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对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要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开发相互之间紧密关联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块,形成项目课程。通过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培养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由师生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以专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来完善教学环节,并注重具体的教育细节,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产品研发与职业发展等一系列能力。

(三)优化评价机制

一是优化评价的载体。传统的评价载体是试卷,完全以试卷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的载体拓展到学生提交的项目、项目实施过程、完成的作品等。二是优化评价的组织形式。传统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的,而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施者可以拓展到学生,由学生相互评价。三是优化评价的时机。传统的评价一般是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实施,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评价的时机可改教后为教前、教中、教后三个阶段。教前评价可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判断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中评价可以评价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相互合作情况、职业习惯养成情况;教后评价则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达成情况。同时,对学生专业项目产品的评价标准也应该与企业生产产品的检验标准统一,采用统一的标准以“合格”或“不合格”来评价产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产品生产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

成[2008]8号,2008-12-13.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3号,2010-11-27.

[3]肖晗予.基于职业能力结构的职教课程模式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9(5):38-40.

[4]涂仕媛,韦时颖.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32-36.

Explora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s Specialty of Jiangsu Tongzhou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JIANG Han-rong

(Tongzhou Specialized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Jiangsu 226300, China)

篇10

【关键词】典型传感器;教学改革;课程内容

1.《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也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类典型传感器,有一定的组建各种典型检测系统以及设计、调试和检修各种信号的转换和处理电路的能力。

传感器是检测系统最核心最前端的部分,其功能是将各种被测参数如力、压力、温度、湿度、速度、位移量等信息转换成可用电信号,被测参数的种类多,涉及的传感器的种类也多,而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也是不同的,因此本课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广[1],且各章节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与物理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业测控技术、仪器仪表等领域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众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我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汽车等专业均开设有这门基础课。

(1)学习时间的限制

长期以来,在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为60学时(包含实操练习时间),本课程学习内容多而时间短。根据专业课程标准(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本课程的优化教学,结合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改进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光电式等基础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和应用[2]。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为避免学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内容上还必要的增加和拓展了部分新型传感器的介绍。因此,教学时间更为紧张。

(2)教学方式改进后学生学习现状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曾经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理论多实践,然而,在实践操作时大多数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够,造成理论不能支撑实践,反而影响学习兴趣。

教学中,在理-实一体室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加深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传感器结构及模拟安装环境,多媒体图片展示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实物,所以老师在课堂中会要求学生的注意力在板书、屏幕、实物之间进行切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要么注意力集中于看多媒体上的信息,忽略了老师口头表达,要么因好奇心驱使摆弄实验仪,甚至拆卸面前的设备器具,往往做不到跟随老师的要求,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这些年尝试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与本课程的教学,选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图片展示、文本引导、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的方法,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组织教学[3],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实践操作任务实施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但在实际上,学生往往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为了督促学生了解本小组其他同学的工作任务,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引导和疲于考核。

3.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高级技术员、高级技术工人等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将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相结合,并以职业技能为主。《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改革,切实达到学科教学目标。

(1)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需符合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我国职业标准有等级之分,其技能要求也不同。例如精密仪器仪表修理工,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因此,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符合高职业教育目标,有别与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2)调整课程内容体系

介于《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不能大信息量地向学生灌输,又要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使得教学内容切实符合本专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而广泛地分析本专业的岗位和行业特点,做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将来的工作需求和符合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求。

(3)优选教学载体

《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各类常见的典型的传感器。在教学载体的选择上,不但要选择看得见,摸得着,明确用途的载体,还要在本专业岗位工作中应用广泛的,在知识深度上是高职学生能接受的。

(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需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考察学生职业素养。合理分配期末理论考核、应用能力考核和平时操作过程考核的成绩比分,突出动手能力考核;课程各项目相对独立,理论考核的知识尽量覆盖到各个章节,拟定出各任务项目的占分比例;平时实操过程的考核采用分组考核方式,教师采用随机提问、观看操作过程、学生叙述分工情况等方式进行实时考核。

(5)建立更多实践操作场地

在《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练习中,一方面在学校课程实验室利用教学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协会和兴趣小组的如科技下乡活动、家电维修服务、市场调查、电子产品设计等活动展开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地,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姚齐国,胡即明,李林.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与学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冯柏群,祁和义.检测与传感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