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监管发展史

篇1

一、各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变迁

(一) 美国: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暴跌,随后美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经济危机,股市、银行体系几乎全面崩溃,公众对银行行为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和不信任。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中规范政权与银行业之间关系的一些条款被合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根据该法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证券发行、证券包销、证券零售、证券经纪等业务;商业银行的员工不得在各种投资银行机构兼职;商业银行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银行或附属机构。这些规定使银行与证券公司在机构、人员、业务范围上严格区分开来。随后,美国国会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从而逐步形成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框架。

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趋势席卷全球,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美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益下降。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美国银行竞争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先后于1080年和1982年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

经过80年代的金融改革,美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基础正逐渐消失,分业经营制度也已经不断地被现实所突破。进入90年代后美国银行界要求修改直至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购的规模、金额不断扩大,跨行业、跨国界的并购成为新的热点。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美联储于1997年初修改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立了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度,取消了许多对银行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更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券经纪活动、证券私募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更重要的是,美联储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并大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1999年11月1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正式宣告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制度。j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当今金融法律已经从规范金融活动过渡到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并向推动金融市场主体的联合、竞争和效率方向发展。该法案体系庞大,内容涉及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业活动的具体规范以及在权利和程序方面的具体可操作规范,其要点包括(1)促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联合经营,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2)强化银行业与工商业的分离,实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保留并扩展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4)强调消费者保护;(5)强调对小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6)以法律形式作出对有关课题进行研究的明确要求。k这一法案的诞生,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监管方法上,由个别监管转向了综合监管,确立了功能性监管的模式,这些都对其他国家的金融监管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世界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

(二) 英国:高度集中的单一监管

英国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律,它建立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这种自律监管方式的优点在于灵活、较有弹性,缺陷是人为因素比较明显。

1979年10月英国颁布了《1979年银行法》,是其银行监管走向法制化的第一次尝试,但该银行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格兰银行传统的监管方式,因为在处理具体事件时,银行法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广泛的自决权,在解释、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监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英格兰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支配。

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放松了对银行业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业的管制,一时间英国各金融机构间竞争激烈,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手段不断创新,金融业务、金融品种不断交叉,呈现出混业经营的迹象。为了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1986年10月27日,英国政府出台了《金融服务法》,该法案的出台被称为“大爆炸”(BigBang),它允许银行从事证券及其他投资等,成为没有业务界限,无所不包的金融集团,它有效地改变了英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促进了市场的全面竞争,使英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英国金融市场上再度出现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全面融合的局面。在监管体系上,英国在该法案的基础上成立了证券投资委员会(SIB),对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和从事证券活动的自我规范组织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了自律管理与立法监管相结合的模式。l然而,此时英国的金融监管却没有跟上混业经营的步伐,英格兰银行仍保留了对银行的监管权,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对那些拥有大量非银行业务的银行集团的监管尤为薄弱,以至发生了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为了迎接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欧元的诞生,英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权剥离出去,把对银行监管的责任从英格兰银行转移到证券投资委员会,并于1997年10月28日成立了金融监管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FSA),主要负责对银行、住房信贷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金融市场清算和结算体系的监管。1998年6月,英国通过了新的《英格兰银行法》,将英格兰银行的职能限定在执行货币政策,发展和改善金融基础设施的范围内。1998年7月《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颁布,在经历了多达2000 余次的修改之后,终于于2000年6月被英女王批准,从而成为英国金融业的一部“基本法”。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这一整套新的“游戏规则”宣告了英国传统的以自律性管理为主的金融监管体制全面让位,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巨大金融监管机构,为英国适应新世纪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提供了一个空前崭新的改革框架。

(三)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1948年德国进行了货币改革,之后颁布了《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德意志银行法》使德国在战后迅速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健全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制定了相对稳定的金融货币政策和有力的监管措施,为德国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联邦德国通过的《银行法》授权建立了联邦银行监管局,它是一个独立的联邦监管机构,直接隶属于财政部,多年来在德国银行监管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根据《银行法》第6条,银监局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负责制定和颁布联邦政府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并采取措施消除各种风险因素。同时《银行法》第7条明确规定了联邦银行依法拥有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的职能。这样,联邦银行监管局和联邦银行分别侧重于微观金融机构的具体监管和宏观金融市场的监管,共同负责德国银行业的监管。

总体而言,德国金融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全能银行”。根据德国《银行法》,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不仅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贴现业务,而且还包括信托业务、证券业务、投资业务、担保业务、汇总业务、财务业务、金融租赁等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甚至还可以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这种全能银行制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

然而,90年代德国金融业在内外竞争的压力之下,也开始寻求改革之路,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合并,成立了金融监管局,根据原有的《德国银行法》、《保险监管法》和《德国证券交易法》三部实体法,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金融监管局的监管目标主要包括:第一,确保德国金融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第二,确保德国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第三,保护客户和投资人的利益,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此外,在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德意志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2002年4月30日新颁布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在未改变联邦银行的基本职能的前提下,确立了新的德国联邦银行的体系。m

(四)日本:从“分业”到“混业”

二战后,为了恢复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经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同时也由于美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介入,日本建立起一种限制型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离。1947年3月公布的《证券交易法》第65条就明确规定,严禁银行办理证券业务。这样,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相互隔离的关系。二是对银行进行“长短分离”,区分长期融资银行与短期融资银行,以实现银行与信托的分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的分业监管逐渐松绑。1981年修改银行法,允许银行经办有价证券,特别是银行可以经营公共债的买卖,办理有关新公共债的募集等业务。由此,打破了证券公司独家经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格局,这是日本金融制度进入综合挂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金融制度改革法》,并于次年的4月1日正式实施,允许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异业子公司”方式相互渗透,实行业务交叉。

1996年10月17日,日本经济审议行动计划委员会下设的金融工作小组。公布了以放款和取消各种限制为中心内容,题为《搞活我国金融系统》的报告,该报告从实现广泛竞争、资产交易自由化、缓和限制、改革监督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金融大改革的框架措施,从而揭开了大改革的序幕。日本的大改革将金融控股公司确立为各项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的目标,并致力于加强金融商品、业务和组织形态的自由化和多样化。首先是于1998年1月解除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其次是取消对各类金融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及普通银行长短期业务领域方面的限制。至此,日本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完成了向金融混业经营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n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在分析了以上各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演变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金融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自由到90年代的监管的回归,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管制循环,而是监管下的自由和自律基础上的监管。各国的金融监管立法都是顺应国内国际金融实践的产物,法律制度的趋同也表明全球金融监管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一)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目标

金融监管目标的确立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具体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然而90年代以来,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理论逐渐占了上风。各国的监管当局积极应对这一趋势,调整监管目标,除了继续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出发点研究金融监管问题之外,也开始越来越注重金融自身的独特性, 金融监管实践向着管理金融活动和防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方向转变。这一方面顺应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提高了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机制等安全保障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的。

(二)金融监管结构向综合性、统一性发展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金融机构间的接线越来越模糊,原来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各国都纷纷打破限制,许多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绕开管制,另一方面则通过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务,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也采取统一的、集中的管理模式。各国的监管当局都相应地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对各类风险实施全面管理,成为金融业监管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金融立法在数年内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正是为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变提供合法性论证。

(三)实行功能型监管

功能型监管是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的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能得到及时处理,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容易判断。同时它可以克服多个监管机构所造成的重复和交叉管理,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功能监管顺应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趋势。美国、英国和日本不论他们在金融监管模式上有多么不同,但在新的监管立法中都确立了实行功能型监管,而且他们的立法实践也说明功能监管可以适应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

(四) 监管与自律并重

即对金融机构从外部进行监管控制转向强化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自我监控水平。如美国对银行的监管,监管机构只集中对法人机构进行监管,即对银行总行进行集中监管,而对分行则主要通过对总行的内控机制健全性的考查得出结论,同时要求分行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将数据上报总行。这样,监管机构可以集中精力监管那些综合性 金融集团和大型金融控股公司,从而提高效率,稳定金融体系。p

篇2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西方国家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技术。比较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之路。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二)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由于、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以非制度化著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二是美国模式,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金融监管制度被视为规范管理的典范,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律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随着不断加深的金融国际化,使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

(三)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从监管看,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过去监管当局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就能实现监管目标。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这种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有鉴于此,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及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等,实现了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且更易扩散,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双管齐下”,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四)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而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在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他们把这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体制工作中。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近年来,由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上的缺陷或执行上的不力有直接关系,国际金融集团和金融机构在震惊之余,纷纷开始重新检讨和审视自己的内控状况,以免重蹈他人覆辙,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

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尽管金融业公会组织在各国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五)金融监管向国际化方向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便在所难免,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的危机就蔓延到了许多国家,使整个世界的都受到了强烈的震动。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本身的国际化,如果各国在监管措施上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国际金融的稳定。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国际化的另一体现是,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给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我国于1998年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形成了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这种体制适应了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结构。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分业经营的模式逐渐显现出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券商融资渠道不畅、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于是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呈现出混业经营趋势。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仿效国外同行,以控股的方式实现业务范围的扩张,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构造了一个符合国际潮流的金融集团的雏形。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国外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必将给予我国的金融业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适当改革,以适应已经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

比较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成立国家金融监管局作为监管的权威机构,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全面监管,原专业监管机构仍然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国家金融监管局的主要任务是针对金融监管的真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监管归属等。

这种新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模式既能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发展对监管体制的要求,也能适应现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期对监管的要求,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二)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要依据国内金融业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以及人世后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及时做好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其次,必须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金融监管执法监管职能,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等。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风险性监督为主,二者并重;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同时便于中央银行准确掌握银行经营状况,并根据不同等级银行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加强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如银行业务应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应注意加强监管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运用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以便及时化解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四)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自律机制

篇3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一)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与扩展,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金融服务。除了开户需到柜台办理外,其他相关业务基本都能通过互联网完成,客户可随时随地完成交易。网上银行属于传统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代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开设了网上银行,不仅涵盖了相关传统业务,还开辟了很多新业务,如网上理财、第三方存管、股票、黄金、保险、银期证业务等。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当前,国内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包括P2P、第三方支付、电商贷款、众筹模式等。

1.P2P网贷模式。P2P(peer to peer lending)模式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资金持有者通过这一信贷平台,将资金借贷给相应的贷款人。而该信贷平台的搭建人必须对借款者的信用情况、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考量,以确保借贷行为的安全性。同时,再从中收取部分中介服务费与账户管理费。目前,P2P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民间借贷方式,涉及到的金额一般在几千或几万,具有额度低、周期小、成本高、范围广等特点[1]。

2.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利用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技术搭建成的客户和银行支付终端的电子支付中介,已成为当前互联网交易的主要渠道。支付宝、财付通均属于第三方支付。

3.电商贷款。该模式是将大数据云计算融入到电子商务与小额贷款中的一种新型贷款模式。这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的金融信贷模式,信贷方通过数据库了解借贷方的具体资信程度,并决定是否给予贷款。该信贷模式不仅节约了交易成本,还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提高了风险的可控性。比如,阿里集团先后在浙江与重庆组间了小额度贷款公司,主要面向天猫与淘宝等电商,为他们提供小额信贷业务。

4.众筹模式。它是指项目发起人利用网络平台的大众性与快速性等特征,发动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该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较窄,融资规模小,主要为文化艺术类产业提供融资渠道。淘梦网、追梦网、众筹网等网站是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众筹网络平台。但是该融资模式面临着很多法律障碍,容易与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等行为相混淆。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的风险特征

互联网是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为的手段与方法,而金融才是其最关键的内涵。因此,和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仍面临着很多风险。其中,操作性风险、技术风险、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均是常见的风险类型。此外,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又带有不同于传统金融模式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风险扩散迅速

网络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服务高效、快捷的重要保障,反之,金融风险也可通过这些高科技技术迅速扩散开来,从而增加应对难度与补救成本。

(二)给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互联网金融活动主要依靠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现,随着交易活动的虚拟化,突破了时间与地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同时,这也让交易对象更加模糊,加上交易过程缺乏透明性,无形中增大了金融风险[2]。此外,监管对象与监管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监管部门也很难掌握被监管者的资产负债信息,给监管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三)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日益增加

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综合金融业务也得到不断的完善。金融机构间通过互联网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各类金融业务与客户间都互相渗透。因此,一旦发生互联网金融风险,极易导致交叉感染,增大风险扩散面。

三、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首先,政府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义,并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互联网金融活动。其中,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并制定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细则。重新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范围,并确定监管主体,完善相关监管分工与合作机制。同时,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将其和互联网金融相融合。其次,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金融法律主要有《保险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内容要加以完善,出台相关细则,以消除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真空地带。商业银行业要根据市场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顺利实施做好制度保障。

(二)加大监管力度,层层管控

一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在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前必须获得政府部门的审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商业银行均参照市场准入原则来审核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立资质。在审查过程中通常会评估该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等,以做好金融风险的防控工作。二要重视事中监管,即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力度,评估其资本是否充足,了解其业务范围与资产情况,面临的市场风险等。三要加强事后监管,即市场退出监管。对于濒临破产或涉及到严重违规违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其退出市场,以维护投资方的利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途径有以下几种:清算关闭、解散、接管、购并、注资挽救等。

篇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创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1-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5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7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5.35%,外贸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4.5%。在这种形势下,运用好科学发展观这个法宝,及时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应对危机的实际行动,全力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规划带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根本。产业结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布局如果离开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都是不切实际的。__具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__的特色在于“海”,发展的希望也在于“海”。要围绕科学规划、高点定位的原则,做好借“海”兴威的文章,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基地。

一是船舶修造基地。国家最近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通过加大买方信贷、暂停现有船企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支持产业升级等措施,帮促船舶工业应对危机。我市要紧抓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力挺船舶工业渡过难关。在产品结构上,要以原有产品为基础,研发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在产业转型上,要鼓励船舶企业由单一造船向边造边修过渡,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在产品配套上,要鼓励我市原有船舶配套企业增加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各类船舶配套项目,鼓励我市造船企业优先使用本地配套产品,以切实提高本地化装船率;在资源整合上,要鼓励骨干企业探索使用合资、合作、参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兼并重组、资本转换,组建几大船舶集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控制过剩产能上,要严格执行国家今后三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的规定,对以往已经审批的项目要认真调度、加速推进、全心服务,确保尽早建成投产。重点调度、推进、服务好山东新船重工整体搬迁改造、黄海造船舱口盖、西霞口10万吨级以下船舶修理、三星造船增资建设码头及产品配送等一批大项目建设。

二是绿色能源基地。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省里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通过规划指导、电价支持、优先上网等措施,加快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我市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培育壮大临海能源产业。重点抓好国华瑞丰__风电二三期、鲁能乳山风电、大唐文登风电、歌美飒文登风电、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一期、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年内新开工装机规模110万千瓦,努力将我市由末端受电城市建设成为集电力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三是石化基地。我市镆铘岛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及水深条件优势明显,输油栈桥短且月平均波浪较小,能够建设大型深水码头,是开发建设大型石化基地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得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石油集团的一致看好。虽然一月份国家已原则同意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合作的超重油加工首期项目落户广东揭阳市,但中石油集团表示荣成项目将作为超重油加工二期项目,并尽量争取在国家“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下一步,我市应加大力度,积极配合省里做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中石油的工作,争取荣成镆铘岛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四是海产品加工基地。我市海产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近海可养殖滩涂300万亩,海产品年产量2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对虾、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迅速膨胀,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先后建立了3处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3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5处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好当家、赤山集团等为代表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20__年海产品加工业产值61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6.5%。但是,我市海产品的加工业仍然滞后,加工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海产品的高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今后应以海洋三品(食品、药品和保健品)加工业为突破口,结合轻工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强化食品安全的要求,着重在加工精度、食品安全方面下功夫,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重点依托沿海10大渔业强镇,着力建设航海、赤山、石岛集团、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园等重点大项目区。

二、坚持创新推动,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是灵魂。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凡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小,有的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个轮胎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三角集团的巨型子,!午胎产品凭借高性能打入欧美市场;威高集团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去年利税、利润都实现了翻番;华东数控研发的数控机床在京沪高铁和石武铁路客运专线项目上一举中标。反之,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在危机中步履艰难,市场萎缩或者丢失。可以说,我市要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强化自主创新、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也是应对危机、确保增长的必然要求。一是抓创新载体。去年我市创建了威高、光威两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今年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新认定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并力争在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上取得突破。二是抓产学研合作。争取再与2-3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联盟,新签项目合作协议60项。三是抓人才引进。要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大幅度流动的机遇,舍得投入、舍得让股、舍得让利,广招人才。四是抓重点研发。抓好高性能碳纤维、大型船舶开发与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实施百项重点技术创新工程,力争全年开发新产品1200项,其中列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50项,使我市企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坚持资金拉动,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整合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整合,资金是命脉。资金保持合理流动,企业和项目才能健康发展。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企业融资带来很多机遇,政府部门要与企业一道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及贴息资金。自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以来,仅发改部门就在去年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的盘子内为我市40多家企业申请到中央补助资金9069万元。今年中央又安排130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支持工业结构调整资金达150亿元。截至目前,发改部门已累计争取7662万元,涉及企业50多家,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下一步,我市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确保总投资2.9亿元的天润曲轴康明斯涨断连杆、总投资1.5亿元的拓展纤维风机叶片用预浸料、总投资9000万元的博胜液压气动元件、总投资6800万元的海山玉米联合收获机等一批结构调整项目获得国家贴息资金扶持。

二是力促银企合作。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的投资规模主要靠信贷资金来拉动,没有银行的支持,企业发展无从谈起。一是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__年我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5.49%。因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筹资难的问题。因此,要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机构的建设,建立政府风险补偿资金,为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利用担保的放大效应引导银行资金更多投入中小企业。今年中央财政下达10亿元资金资助330家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我市为两家担保机构争取补助资金1290万元,对引导我市社会资金流向、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扩大融资规模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全力争取省调控资金贷款。山东省政府日前《山东省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调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采用信贷融资方式,建立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调控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生、新农村、重大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等项目。我市主动出击,以最快的速度向省里筛选上报了一批项目,确保了14个项目列入省调控资金的规划盘子,总投资18.5亿元,可申请调控资金贷款10.43亿元。三是扩大国外贷款业务。以世行和亚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近年来积极扶持发展中国家,资金重点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放贷规模逐年扩大,并且拥有贷款期限长、额度大、利率适中等特点,我市要紧抓机遇,在成功申报贷款7000万美元的绿色公交、贷款500万美元的职业学院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贷款300万美元的乳山荒山绿化等一批项目的基础上,引导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与国际金融组织对接合作,实现利用国外贷款的战略性突破。

三是扶持企业上市融资。企业上市是筹集资金、聚集人才、快速膨胀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市已有10家骨干企业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54.4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下一阶段,还应继续加大上市工作力度,紧盯证券市场政策变化,在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争取天润曲轴尽快发行上市,协助新北洋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推动泓淋电子到韩交所上市,支持高区获得新三板试点资格,推动威硬工具、远航科技、松村医疗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是推动战略重组。股权转让、强强联合是实现企业裂变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鼓励我市的优势企业拿出优质资产、优良项目,与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国”字号大企业实施重组、并购。在这方面我市已有不少成功的事例。20__年底,威高集团与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美国美敦力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合资成立骨科器械销售公司、股权转让及定向增发的方式,成功吸引美方高达2.4亿美元的投资;成山轮胎与美国库珀轮胎的合作公司去年在国际轮胎行业一片低迷的情况下进出口总额实现25837万美元,同比增长79.7%;尝到了甜头的成山集团去年又成功与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卢森堡安赛乐米塔尔展开了钢帘线生产合作;恒大电机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泰富电气公司实施了重组,融资1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威力工具与美国最大的工具制造商史丹利公司进行合作,投资5000万美元的高档扳手项目已启动建设。此外,美国克瑞斯坦与海马地毯的合作、美国罗门哈斯与金泓化工的合作、美国威浩与__啤酒集团的合作都已成功达成。

四、坚持市场驱动,培育市场结构的多元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市场结构的多元发展,市场开拓是关键。金融危机对我市传统出口企业冲击很大,主要表现为市场萎缩、订单减少、价格下滑。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总值8.44亿美元,同比降低24.5%。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出口企业要积极调整市场战略,实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以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一是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中东、南美、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篇5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资产

近年来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成为国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点。谈儒勇的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是相当有限。韩延春的研究认为发育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储蓄的增加、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者基本上是将中国金融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以及存在地域分割的情况下,所得的研究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某个区域。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也由于实证分析手段的成熟及数据的可得性,国内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这种考虑到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更符合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实际,由此所得的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周立,王子明通过对各地区1978年~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艾洪德、徐明圣、郭凯以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更有研究者以省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兵的研究认为江苏省的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货币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张兴军、杨桂元对安徽的实证研究认为,安徽省的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反向关系并不成立。王满仓等更是从实际利率、金融发展程度、保险市场、股票市场等角度来综合论证金融发展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说将研究对象引向省区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由于指标与数据选择尚存在争议,如利率变量是否能够作为区域金融发展变量引入?地区M2是否能够通过计算获得?正是这些差异使得研究结论出现较大分岐。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福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客观认识金融在福建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提。本文在对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考虑到地区经济差异性,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略去了利率等宏观金融变量,以使研究成果更具可操作性,并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提出福建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

一、指标选择

通常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本文中,我们以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用RGDP表示。选取银行金融资产指标和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指标来衡量福建省的金融发展水平。

1.银行金融资产指标:由于我国传统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上,故我国银行的最主要资产是存款和贷款,所以我们用福建省银行存贷款余额的增长率(M/M)来衡量银行金融资产增长水平。

2.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指标:股票市场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股票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净资产可以较好的反映整个市场的价值,故我们以福建省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长率(S/S)来衡量股票市场金融资产的增长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2003年)和《中国金融年鉴》(1994年~2003年),表为我们收集到的各项指标从1995年~2003年的具体数据。

二、数据分析、相关检验

为了从数量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建立一元线性模型与二元线性模型来分析。

1.经济增长与银行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了具体探讨银行金融资产增长是否独立于股票市场而对经济产生贡献,我们先仅以M/M为自变量,以RGD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RGDP=0.1228+0.4711M/M

(3.41) (19.9)

R2=0.985F=396.2

从回归结果看,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为98.5%,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银行金融资产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4711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金融资产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了具体探讨股市发展是否独立于银行而对经济产生贡献,我们仅以S/S为自变量,以RGD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RGDP= 0.0923+ 0.5827S/S

(3.37) (21.18)

R2= 0.992 F= 738.74

从回归结果看,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 为99.2%,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5827个百分点。这表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增长与银行金融资产增长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

为综合考虑银行金融资产增长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以RGDP为因变量,以M/M 和S/S为自变量,建立二元计量模型。

RGDP= a1+ a2?M/M+a3S/S+

其中a1a2 a3 为常数,为随机扰动项。

按上述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RGDP=0.0993+0.1894M/M+0.3532 S/S

(5.65)(3.13)(4.73)

R2= 0.997 F= 914.56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把银行及股票市场因素综合考虑之后,金融发展指标与GDP增长率之间仍然是正相关关系,但系数的绝对值较小。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为99.7%,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银行金融资产增长率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率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1894个百分点;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3532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金融资产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深化理论在福建省可以理解为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及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福建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银行与股票市场之间应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

三、结论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及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文所得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福建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提升银行体系的效率和银行金融资产的质量,积极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或外资参股国有银行,促进银行间的竞争,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率,由此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增长。

2.继续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以发挥证券市场对福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鼓励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上市,通过股票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W・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J].上海人民出版社[J].1995

[2]King, R. G.and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 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onomics, August, 1993, pp.717~737

篇6

金融中介对增长很重要。作为经济学家,GoldSmith,McKinnon和Shaw指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在各县之间呈正相关。 Schumpeter写道,金融中介机构通过确定资金并将其转向创新项目来促进增长。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理论界就一直将“经济增长”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其核心在于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熊皮特、爱得华.格里、戈德史密斯、麦金农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金融的作用及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金融发展理论,从多个角度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并努力探究促进金融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以期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柬埔寨经济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仍然保持平均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GDP 807.97亿人或者1950万美元,人均GDP1.307美元。目前柬埔寨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柬埔寨的金融体系也逐渐完善。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对柬埔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柬埔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的目的在于检验柬埔寨金融发展对柬埔寨经济增长(GDP),gc(政府消费的增长率)investment(投资对GDP的比率)gcp(银行对私企的信贷)inflation(通货膨胀的增长)interestrate(利率)trade(贸易对GDP的比例)gs(总储蓄)是否存在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和时滞。由于其他数据都是对数,所以我们先把GDP也变成对数,所以在模型中lgdp是代表GDP的对数。然后使用的数据是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World Bank),数据范围是从1993到2016年。同时,本文采用STATA进行所有的相关检验。我们将输出模型作为七个独立变量的函数,包括私企的信贷如下。

三、计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审查了柬埔寨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所以利用STATA进行所有的相关检验。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相关性的元素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者概率才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

下面是从Stata得来的结果:

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发现:inflation与gc和gcp是负相关的;interestrate和lgdp,gc,investment和gcp是负相关的;trade与gc和interestrate是负相关的;gc与gc和interestrate是负相关的。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目前被?V泛使用的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检验,ADF被应用于上面列出的变量,以避免虚假回归问题。首先对每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是否平稳性时间序列。dlgdp dgc dinvestment dgcp dinflation dinterestrate dtrade dgs为时间序列lgdp gc investment gcp inflation interestrate trade gs的一阶差分序列。利用Stata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进行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确定采用SIC准则确定。结果见表5&表6。

注意:ADF测试由具有截距和趋势&截距的模型生成的,以进行水平检验和一阶差分检验。如果p值0.05,则不能拒绝H0。H0:变量具有单位根/非平稳;H1:变量没有单位根/平稳。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发现:inflation没有单位根,inflation不管是带截距和时间趋势&截距项,它都显著所以它是平稳的;interestrate没有单位根,interestrate是带截距显著所以它是平稳的。

根据表3的结果当我们对一阶差分进行检验之后发现:带截距项的除了dlgdp,dinvestmet,dgcp以外,其他变量都显著所以说它们都是平稳的;带趋势&截距项除了dlgdp以外都显著。

(三)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前面的协整检验我们知道,柬埔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但是协整检验并不确定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对被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而判定它们之间因果关系。

根据Stata结果的个格兰杰因果检验如下:

根据表4的结果我们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lgdp是gc的格兰杰原因;interestrate是gcp的格兰杰原;interestrate是inflation的格兰杰原因;trade是inflation的格兰杰原因。

(四)回归分析

通过采用STATA计量软件对柬埔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进行参数估计以及检验,得到回归模型是:

下面是我们从stata得到的现象回归结果:

根据上面表6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investment与gcp和trade对lgdp都有显著影响;gc,inflation,interestrate,和gs对lgdp都不显著影响;interestrate对lgdp有负影响但它不显著。

四、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柬埔寨1993~2016年的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柬埔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篇7

【关键词】IBF;离岸市场;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容包括离岸市场部分,其高度自由化使得监管面临很多问题。IBF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性离岸账户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相似,其监管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一、IBF的监管体系

(一)IBF进入条件的监管

国际银行设施是指经美联储批准,由美国境内银行、在美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以及爱治法公司(Edge Act Corporation)向美国非居民提供存贷款等金融服务的账户系统。

凡是决定进入国际银行设施的金融机构,不需要向联储理事会提出申请或事先取得其认可。但是,该金融机构必须至少在它打算以国际银行设施名义接受存款的第一个储备计算期的前14天,向所在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发出通知。金融机构必须在通知中表明,它有意遵守联储理事会制定的有关国际银行设施的法规,包括对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的限制以及对有关资产负债账目实行单独登记和核算的规定。联储理事会将对那些不遵守上述法规的金融机构予以处罚,措施是规定它们在国际银行设施名下的存款同样需要缴纳储备金或取消它们利用国际银行设施经营国际存贷款业务的资格。

(二)IBF的危机预警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金融危机预警制度的国家,1979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确立了统一的预警机制。危机预警机制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相关的金融法规及金融稳健发展经营原则,选定若干能提前反映银行危机迹象的监测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监测,提醒经营方向的偏差和危机信号,进而加以防范的制度。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信息披露,金融信息定期公开披露是对离岸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定期公开的信息披露有利于监管当局或者银行自身及早发现危机,果断采取措施,将威胁系数降到最低,保证离岸金融市场的稳健运作。

(三)IBF的法律监管

伴随着纽约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美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立法,其中包括《银行法》、《联邦储备法》、《信贷控制法》、《放松管制与货币管理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和《信托契据法》三部法律是来保护美国的投资者。此外,根据联邦证券立法的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更是制订了大量的规则以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各项利益。在这些相关的法律中,离岸债券包括在了债券之中,而且美国法院和SEC一直认为在美国境外仍然可以使用美国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9.11”事件后颁布的《爱国者法案》更突出对IBF账户的监管。

(四)IBF的监管机构和组织

美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的最主要监管机构是美联储,负责履行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责,在IBF创立之前,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连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负责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监管。美联储共有12个联邦储备银行,位于美国不同的州,联合地方政府,共同监管离岸账户。大多数州颁布法律,实施针对IBF收益的特别税收方案和监管条例,以维护IBF在当地的规范性,以鼓励离岸金融的发展。

同行业的自律是跟官方的监管同等重要的监管方式之一。美国的自律监管组织由四类构成: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全国性证券协会、注册的清算机构以及市政证券规则委员会构成。这些组织的权力包括:防止欺诈和操纵市场,监督交易市场的运行,制定和执行维持证券市场公平、有效的规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组织内违反相关规则的成员采取惩罚措施。

二、IBF监管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把握离岸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的原则

监管体系应当有一定的弹性。离岸金融监管制度必须既满足于促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又致力于提供坚实的保障,在金融稳定受到威胁时,需要暂时牺牲金融发展速度来换取金融产业的稳定。但如果太苛刻的监管制度又会削弱自身竞争力,不利于离岸市场吸引资金。所以在制定监管策略时要衡量两者的轻重。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监管制度的确应该严格,离岸市场发展初级阶段,而且是在岸市场还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监控资金账户的动向是可以的,我认为重点是要培养相关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意识,行业间的监督极其重要,用市场的手来管理市场是最佳状态,因此我国政府应鼓励现在经营离岸业务的银行相互监管,形成行业自觉性。真正完善的市场是逐渐减免监管制度的。

(二)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

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主要采取渗透型市场模式,我国将向这一方向发展,该模式也要求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分离,但在特定条件下,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这样既可避免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直接联系的金融风险,又可充分利用外资,但两岸间的资金流动会造成监管的漏洞。我国应当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不可只重视进入程序,而不管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过程。第一,离岸银行应当定期向当地外汇局报送离岸银行业务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及业务状况分析报告,并保证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二,离岸银行应当对离岸银行业务风险进行单独监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运用一些指标对离岸银行业务的风险进行监测,可以依照《巴塞尔协议》制定我国的指标,并且应当高于协议的要求。

(三)明确监管机构及保持其独立性

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的监管机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还规定外汇管理局和银监会也有权批准小型商业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事实上,一切都由央行决定,多个机构在离岸金融业务方面都有监管职能,缺乏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形成了现在“多头分管”的局面。

我国应该将监管职责交予央行,由央行统一监控离岸金融市场。首先,我国开展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目前只有中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央行可直接管理,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保证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其次,在岸与离岸同归于一个机构管理,方便协调两个市场的往来,监管好中间地段。为了监管的独立性,可以引入外国评估机构对相关银行进行评估,确保离岸业务稳定开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政府机关的合作同样重要,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周边城市的经济建设,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因此上海在建立离岸市场是离不开长三角其他大城市的通力合作。目前离岸业务还未涉及其他城市,但在开放的进程中,不能够保证资金不暗中流入周边市场,所以区域上也应当建立监管网络,使得上海总部央行能及时快速的掌握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温州等大都市的情况。

(四)加强法律监管

至今,我国在离岸金融方面并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律,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部法律规范: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先后颁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此外,还有《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这些初步确立了我国当前的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督管理体系。

可是2002年恢复离岸银行业务后,并没有出台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款。基础法律方面,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刚性,缺乏为离岸金融运行的例外性和豁免性规定。监管法规规定不全面,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准人、风险监管、外汇监管制度。相关财务制度规定不详细,缺乏操作细则,账户设立方式不统一。我国还应当加强对离岸市场上国际金融犯罪的严厉打击,金融犯罪会扭曲国际资金的正常流动,给监管者带来不真实的市场信息,最终会破坏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而给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系统风险。

三、总结

上海要建立完备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问题是首要任务。我们可以从IBF的监管原则、监管机构、监管法律、监管业务四个方面学习,面对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润祥,辛然.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发展和启示[J].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2]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原毅军,卢林.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段军文.离岸金融业务的国际经验借鉴[J].经济导刊,2010(11):16-17.

篇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具体来说,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另外,非金融部门财务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泻会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银行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活动,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

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金融交易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规定严加惩处。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金[page_break]融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影响面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对金融企业的风险必须格外关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能为市场提供信息,以促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兼有成本低和保障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可以对金融企业的经营产生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作用,促使金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流动性、安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外银行到国内开设分支机构,并大幅度放宽业务范围,允许非居民到国内金融市场筹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国内外机构的融合和竞争;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自由进入国内证券市场;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在此以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史上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严重地破坏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具体来说,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另外,非金融部门财务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泻会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银行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活动,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

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金融交易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规定严加惩处。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金

作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邹昱

篇9

[关键词]金融工具;创新;风险;防范措施

在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和持久动力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世界的金融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金融创新史。但金融工具创新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转移风险,规避金融管制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

一 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内涵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货币方面的因素推动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利率的放松管制,汇率的自由化所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金融工具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抵御通货膨胀,规避价格变动的风险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管制所引起的。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发生的金融改革。

二 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或者股票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持有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由于金融工具创新将社会上分散的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创新工具市场释放,所以风险很大。市场风险是金融工具创新最为普通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风险。金融创新工具交易一般只要求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能进行数倍于保证金额的交易量,这种“准无本投机”,受到国际投资基金的青,然而,一旦发生失误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加州郡事件就是典型的市场风险造成的。当加州

郡于1994年12月宣布郡投资组合基金之市价下跌15亿美元,向法院申请破产时,造成极大的震撼。郡政府素有“加州明珠”之称,被称为最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但后来基金经理将资金投入准政府公债,再以债券可购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将所得基金买入衍生性债券使原始75亿美元基金在杠杆操作下,得到200亿美元的规模。当利率上涨时,郡不但面临融资利息费用增加,而且发生投资利息收益减少之两难问题,再加上债券价格下跌,损失严重而向法院申请破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债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比,金融创新工具的信用风险更为复杂;其次是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场所和结算方式,一般来说,在交易所交易的金融创新工具是以标准化合约方式进行交易的,并且有一套特定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因而其信用风险较小,在场外交易的工具信用风险较高;最后是交易对手的动机和策略,对手参与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对手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较小,如果对手参与交易的动机是为了投机,则发生损失和违约的概率就比较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创新工具合约在市场上找不到出货或平仓机会,所造成的风险。交易者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两种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者由于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原因未能迅速以足够的数量和合理的价格持有或者解除头寸而导致亏损的风险,对于有些创新金融工具,因为市场参与者很少,一旦遇到市场剧烈波动,更是难以寻找到交易对手。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系统的不完善或电脑、网络系统的偶发故障导致的风险。1995年2月,拥有233年历史的金融帝国

巴林,因为交易员里森的不当操作,而宣告破产倒闭。

三 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1)降低风险总量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会引起金融创新工具的剧烈波振荡,其振荡的幅度往往会超出任何精英模型所能做出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创新工具的交易者出现巨额的亏损,就成为一种必然,甚至连那些极为谨慎的投资者也往往难以幸免。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增加金融工具创新市场风险的总量。从宏观上管理就是要保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从而降低风险总量。为此政府首先应该实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其次外部冲击是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政府虽然很难直接影响外部冲击本身,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外部冲击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减少外部冲击的力度和出现的频率。

(2)改善对金融工具创新的监管金融监管目标的确定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它决定监管主体的临界监管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各国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严格的金融管制度会影响金融的效率并相应调整监管目标,即从单纯强调安全性转变为寻求安全与效率的某种均衡。新的监管目标顺应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机制等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的。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伴随着金融风险国际扩散性增强,一旦某一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危机在国与国之际迅速传递,从而给国际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最近美国次级债风波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就是最好的体现。这客观上要求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跨国监管和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监管措施和监管标准,实施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王玉平,田光宁,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07-319

[2]杜近富,郭田勇,货币银行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87-208

篇10

关键词:金融混业经营金融监管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于竞争和金融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放松对本国金融业的限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由此推动了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监管改革。本文拟就我国金融业混业趋势和相关的监管问题作肤浅探讨。

一.混业经营的界定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对混业经营的界定

综观全球的混业经营,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1.商业银行在其法人实体内部设立非银行金融经营部门,一个法人多种金融业务;2.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投资,设立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其投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是母子关系,一个法人一种金融业务,母公司是金融机构,来实现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3.一家非金融的母公司控股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兄弟关系,它们同属于同一个母公司。这种兄弟关系的混业经营,也能通过业务的协同,来实现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析利益共享,但不能直接从其它金融机构中取得利润,只能通过业务关系或关联交易来实现。我国光大集团,及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是该模式。

严格来讲,第1种混业是绝对的混业经营,如德国的全能型银行;而第2种混业含有分业的性质,从机构上体现出分业的迹象,如英国、日本,我国的中信也是第2种模式,信托公司控股银行、证券。第1和第2种模式中,控股金融机构通过投资收益可以从被控股金融机构中获取利润,真正实现金融业务一体化。

第3种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混业经营。第2种和第3种模式又都源于本国分业经营的历史背景,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为了冲破政策限制的产物。三种不同模式的混业经营对宏观金融监管提出了不同要求。

(二)我国金融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但分业经营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选择。

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创新,能改善金融服务,更好服务于投资者和社会大众,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企业开拓市场,优化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其国际综合竞争力。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目前又即将加入WTO,金融业的国际接轨勿容置疑的决定了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然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特殊而又核心的产业,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金融混业经营相应地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混业经营诸多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较高的金监管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长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尚不成熟,分业经营仍将是现阶段的政策选择。主要因为:1.宏观监管环境方面:(1)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实行混业经营不利于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金融风险的监管仍处于事后监管,扮着"救火队"角色,监管还不能实现超前性和预警性,监管机构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监管手段和方式已逐步市场化,但还带着深深的"计划"印记,监管手段也显得单一,不能满足混业经营监管的需要;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形成了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但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调性较差,不能适应混业要求。随着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金融监管当局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驾马车"组成。由于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各金融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根本不可能做到泾渭分明。

(2)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加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较低,其中资本市场虽然初具规模,但还不成熟,投机性仍较强。加上,实行混业经营有可能引发较大风险。目前,尽管以《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代表的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但还只是粗线条的,亟待进一步健全。在1993年以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也是混业经营。到1992年下半年时,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入证券市场,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就是一个教训。

2.微观主体制度基础方面: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脆弱,缺乏混业经营所要求的严格自律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银行法律规章和约束机制往往"形同虚设"。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大都建立在较严格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基础之上。金融机构风险自始至终都受到来自金融机构自身和国家监管两股强大的力量控制。因此,要使监管更加有效,不能单纯依赖监管当局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而应将重点放在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上,金融机构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尤其是约束其分支机构的行为。如果金融机构自身缺乏约束能力混业经营势必会加剧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混业经营在我国初露端倪

1.政策转变:全球性金融创新的推动着金融的全球化,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业混业经营势不可挡。面对新形势,中央政府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1999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同年10月2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

200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又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这十分重要的"三着棋",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分隔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直接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意味着货币市场的需求将会增加,这不仅会活跃银行间同业市场,使商业银行增加资金运用渠道,而且还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控市场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由于保险公司的资金是长期、低廉的资金,保险资金进入股市,使得证券市场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为股市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适当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进而满足了保险公司长期投资的需要。允许券商向商业银行质押贷款,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间接进入股市,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金融控股公司出现:目前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大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国证券19%的股权,此外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三家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去年12月15日,该集团又宣布与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联手组建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目前的光大集团就是在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主体下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局面。

以信托公司名义注册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列控制着16个直属子公司、10个地区子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涉及境外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房地产、旅游以及贸易等几乎是全方位的行业。

以保险公司名义注册的平安保险公司可全资控股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又以61%的比例控股平安证券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我国尚很不规范,但却为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混业经营指出了一条路子。

3.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笔者以为,鉴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必然会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节奏。

面对日益加大的混业经营趋势,尽管总体上我国金融业尚不具备条件,还是应该在坚持整体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大胆试点:选择内控制度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少数金融机构以适当的混业模式试点。鉴于我国当前的分业管理体制,混业经营的模式在今后较长阶段将以前述第二和第三种模式为宜,即一个法人一种金融服务,通过控制或控股某些法人(从事金融服务的法人)来达到一个集团的混业经营,实现金融机构控制金融机构和实业机构,以及实业资本控股金融机构的资本融合。通过这两类模式,可以为宏观金融监管积累经验,也可为微观金融的制度创新提供缓冲时间。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工作。

而金融百货商场或全能化银行的模式已属真正的混业经营,该模式要求微观市场主体和宏观监管当局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较高的监管效率,只能是我国混业经营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的趋势,因为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需要一个条件的创造过程。

二.混业经营趋势迫使我国金融监管需要作出调整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混业经营趋势又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一)混业经营加剧金融风险。

混业经营趋势源于金融创新的需要,混业经营趋势又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加剧金融风险:因为金融创新的产生是金融机构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及逃避金融监管的需要。金融监管于金融创新的关系本质上是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最优化问题,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金融监管代表宏观面,它寻求的是稳定,效率和公平的平衡,而金融创新则代表了微观面,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从短期内看,二者是矛盾的,但从长远考察,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金融发展史表明,创新与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由此推动金融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混业经营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增强了竞争能力,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风险,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金融监管的难点和重点。当然,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营造一个创新环境,提高金融效率,我们不能单纯为了防范风险而牺牲效率。金融监管要有应变能力,适时跟踪金融创新活动;加强监管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金融监管也同样具有"双刃剑"的作用。这就提出了监管的适度性问题。

否则就会对金融创新和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不适于监管业务多元化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例如,一些银行集团的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在华虽然是两块牌子或两家机构,并分别由人行和证监会监管,但两机构同属一个集团,两机构可以充分互通信息、人员,调拨资金。这种外资合业经营而我国分业监管的模式使人行、证监会、保监会彼此间难以共享信息,对外资机构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难以有效监管。

因此,混业经营趋势迫使我国金融监管需要作出调整,提高监管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混业经营下国际金融业监管改革的趋势

英国的大卫·卢埃林(DavidLlewellyn)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三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即全能型监管)的模式过渡。那么混业经营下国际金融业监管模式改革的趋势究竟是部分混业监管抑或是全能型监管呢?让我们简要考察几个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

(一)英国监管机构改革: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放松对银行业竞争的限制和对金融业的管制,英国各金融机构间竞争激烈,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手段不断创新,金融业务、金融品种不断交叉,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局面,特别是1986年的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大*"("BigBang")式的改革,使银行业可以从事其他业务,如从事证券及其他投资等,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但此时英国的金融监管并没有跟上混业经营的步伐,以至发生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自此,英格兰银行开始注重对银行业全面业务的监管,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务,而是迫于银行业务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为迎接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挑战,英国政府1997年在劳工党上的台后专门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负责对银行、住房信贷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的审批和审慎监管以及负责对金融市场、清算和结算体系的监管。英格兰银行审慎监管银行业的职责被剥离,其任务是执行货币政策,发展和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充当最后贷款人以及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另外,所有的自律组织合并为一个单一机构,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由金融服务监管局负责。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管局负责所有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审慎监管和日常监管,英国开始正式实行全能型的混业监管模式。

(二)台湾的一元化监管改革:台湾早在八十年代就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允许混业经营。但过去长期存在着金融管理规范不健全、金融管理机构多元化等问题。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台湾各种国际金融业务规范和金融管理机构出现了整合的趋势。1997年11月,"中央银行"和"财政部"草拟了《金融监督管理制度改进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金融监理事务,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前各自为政的状况,力争做到金融检查的一元化。

(三)美国金融监管的变革:99之前美国金融监管是一种二元多头制模式,其银行可在联邦或州政府注册领照,联邦和州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和法规制度,也可同时在联邦和州注册,接受监管。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4个:一是货币监督官,二是联邦储备体系,三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四是州金融监管机构。面对金融业新形势,因监管机构的重叠设置,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大大降低了监管的效率,因此于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简称《法案》)允许以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实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保证金融监管的健全性,《法案》对金融监管框架也进行了改革。按《法案》规定,由联邦储备体系(FRS)继续作为综合管制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另外由金融监理局(OCC)等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保险厅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分业监管,因而采取了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金融服务领域的全面统一监管,避免了旧监管体系按金融机构分类监管的弊病,顺应了金融服务业混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尽管美国金融监管与英国有较大差异,但可以看出全面监管的必要性。

此外,德国是实行“全能型银行式”混业经营最成功的国家,其金融监管也相应地极为续密。德国银行监督局依据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股份公司法等对银行的各种业务经营进行全面监督,以控制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四.几点结论:

从混业经营下国际金融业监管改革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1.一方面,金融业监管模式是各国金融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受制于各国的经济体制,制度,文化传统等。另一方面,金融业监管模式也应该随着金融业的不同发展水平适时作出调整。因此,面对混业经营趋势,事前设定一成不变的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是不切实际的。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应该根据混业经营试点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逐渐调整成熟。

2.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监管机构改革看,笔者认为,业务统一客观上要求监管机构的统一。

混业经营下的金融业监管趋势是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全能型混业监管,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倾向于集中单一。这是各国宏观金融监管水平提高以后的结果,也是真正混业经营下实现有效监管的必然要求。

3.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混业经营的试点模式,仍应将坚持分业监管原则,但应进一步加强三个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由人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建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个举措。但我国的金融监管应为过渡到全能型混业监管早作准备。

与此目标相适应,建议将政府监管机构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可考虑将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局。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特殊地位,在未来全面放开混业经营之前,金融监管局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但赋予它较大的自和较强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仍保留"金融监管"这一职能部门,其主要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金融监管局的职责是:(1)负责三个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2)对金融控股公司试点中出现的监管真空履行职责;(3)金融控股公司各下属子公司依据各自的主营业务分别划归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在三个监管机构分业监管的基础上由金融监管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监管,比如研究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或禁止金融控股公司以自己名义或通过控股子公司从事的某些业务;会同财政部研究确立控股公司内各公司会计报表的并表原则。涉及境内外企业的,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差异和会计年度的差异;研究实施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要求、流动性要求、监督大额内部交易、防止集团内不良关联交易等。

待混业经营条件成熟,金融监管局再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集中全面地行使金融业监管职能。

参考资料:1.《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徐忠/中国改革报20000年8月14日

2.《金融控股公司:分业/混业难局下的现实选择》夏斌200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