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方法

篇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别处于知识连续体上的两极,二者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第一,表现形式:显性知识可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大多为可文字化、可量化、可符号化的普通化知识;隐性知识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大多为很难或者不能文字化、量化、符号化的非常具有个性化的知识。

第二,本质属性:显性知识可以独立地存在于个体之外,知识构建周期长,具有稳定性强、系统化的特点;而隐性知识不能脱离个体而单独存在,其知识构建周期的长短与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具有灵活的、非系统化的、非固化的和开放性的特点。

第三,传播途径:显性知识具有传承性,可通过自学、有形媒介传播以及传统教学的方式获得,一般与情境无关;而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由个体获得,而且它的获得都要建立在掌握一定量的某一类型的相关的显性知识的基础之上,一般与情境相关。

第四:功能作用:显性知识起着基础性平台作用,它构建了个体对于物质较系统化的认识;而隐性知识具有创新的特点,它主要构建了个体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更新能力、方法能力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隐性知识具有私有性、情境性、独创性、难言性和内蕴性等五个重要特点,它主要蕴涵于个体的策略和经验中。

二、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在重视知识管理的背景下,所谓隐性知识管理就是重视隐性知识的价值,通过有效途径使隐性知识的生产过程高效化,并且为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创新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在隐性知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隐性知识的模糊性较高:其生成过程相对复杂和漫长,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体验、学习和实践积累才可以获得。隐性知识管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它自身高度个性化、抽象性、难以捕捉、理解和表达、甚至难以感知的特点。

其次,在不能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回报的条件下,缺乏动力而不愿意交流、分享和获取隐性知识,组织成员之间很难连续而自动地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另外,组织成员之间的认知能力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组织成员之间很难分享、交流和获取隐性知识,比如本自身隐性知识的价值很难被意识到,难以系统地加以表述、或者对于别人所传递的有意义的信息不能准确地理解;同时,很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被组织成员深深地隐藏了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竞争造成的偏见、防范心理以及惧怕失败等因素。

最后,许多组织在组织目标、战略、过程、结构及文化中难以良好地体现隐性知识,主要是其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意义的忽视,另外,在时间维度上,组织僵化也是隐性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的实践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tosolveproblems)的指标。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发展领域,应全面地认识学生,社会需要有各种才能的人。教育不可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而应根据学生天赋、智能组合的不同,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从形而上的角度观察,技能、技艺甚至技术的能力是外显的,但从形而下的视阈理解,支撑其显性存在的基础却是在习得过程中获取的隐性的经验和策略,常以非书面语言的形式传承;同样,从形而上的视阈理解,学术、研究、以及开发的能力是内隐的,但是从形而下的角度观察,支撑其隐性存在的基础则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显性的概念和原理,常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

按照现代管理学对知识属性的分类,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就应采取不同于显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善于将符号化的和去情境化的知识,通过非符号化的和情境化的处理,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因此,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可以选用以下非符号化和情境化的知识传递途径:

第一,隐喻。隐喻即隐性知识显性化。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直觉、灵感和想法是实现持续性知识创新的途径,可以采用一些“软形式”开发工具,比如隐喻、象征和标语等。教师应通过校企课程开发,创设一种“真实存在”的学习情境,可以采用案例法、项目法、仿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在各种辅导、答疑活动中,运用隐喻的方法,也就是一些比喻和象征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去生产车间、化验室等生产一线岗位去实习,在可以亲身体验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和掌握一些相关的隐性知识。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事物,尤其是隐喻方法中包含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对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思索,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创建自身的隐性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可以将个体内部或者个体之间相矛盾的想法或事物相互联系起来。

第二,类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用隐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的基础上,再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类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问题当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化解后的想法进行思维结构化的过程。

第三,建模。这个过程,是最终形成知识并传播知识的过程,也为新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准确表达在隐喻、类比的基础上得到的新方法、新概念,形成知识模型并且运用于知识的传播。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当解决了项目中的难题或者明确了某种新的概念,都标志着建立了一种新的知识模型,同时项目工作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校企课程开发以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直接运用,便于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在这里,显性数学模型在自然科学里比较常用,而社会科学建模目前经常采用图形化模型。

第四,内化。内化需要个人的积极参与,要求个人主动投入,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重要步骤,这个过程就是用显性知识来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以指导、咨询、答疑等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断思索中将已吸收的知识按照自己的习惯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通过隐喻、类比以及建模吸纳的新知识真正拓展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策略能力和经验,最终在这一内化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升华和拓展。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软件测试 知识管理 关键技术 系统实现

软件测试的工作不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而且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一、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根据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的实践,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2)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我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1.系统体系结构

软件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三、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四、系统实现

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及实现,这里不作详细介绍。下面介绍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入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

本文在分析目前软件测试领域存在的知识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雏形,虽然系统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少对邮件系统和消息系统的支持,以及图形化的统计工具的支持,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史济民.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

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步,以及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愈加受到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尽管,国家政策,建筑单位监管等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但是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国民住房的安全与舒适,必须在研究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质量管理改善的有效方法。

1 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房屋质量问题

住房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建筑结构、建材、装修等问题要求越来越细致化。据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在房屋质量上存在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在地面,前面,屋顶等处的裂缝问题;洗手间,厨房,地面等用水地方的水渗漏问题;采光不足问题;楼房通道过窄,消防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电梯运行不正常,电梯内通讯信号不良,夜间电梯房电灯不亮问题;室外道路、照明、井盖、雨水管道、下水管道等公共设施损坏;建筑工程主体和装演中使用劣质建材;供水供暖煤气管道或设施堵塞或漏水、漏气;房间不隔声;门窗质量差,密封不严,雨雪天气漏水;电气线路漏电或者不通等[1]。

1.2 建设勘察设计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设中不按照法定建设程序建设,而且在出现重大变更问题时,不严格按照要求重新申报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不按照设计规范执行,对实际问题分析不正确,虽然问题比较少,但造成后果很严重,而且对勘察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不详实,套话空话多等,这些都是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存在的前期隐患。

1.3 施工监理问题

许多施工及监理单位不具备施工监理资格,有的属于僭越施工,比如本来只能建筑低级别房屋的单位却因公关关系及利益等获得高级别建筑施工的资格与权利。对于一些较小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上存在不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混乱,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就实施施工,钢筋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监理单位存在恶性竞争,监理费用较低,人身安全保护设施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除开施工监理单位本身,其工作人员素质也存在素质较低、技术不硬、职业态度不端等问题,许多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上岗职业资格。

2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会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与产业环境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建筑单位主体的自身因素。房屋建筑的产业环境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不一致,导致了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房屋建筑行业竞争不规范,暗箱操作等时有发生,政府监管不力,建筑单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了建材的质量,出现劣质工程。工程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职业素养低下,有些为了个人利益拿取回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屋建筑质量不佳。因此,政府及政策如何引导建筑工程,建筑单位如何贯彻实施操作的规范化,技术人员素质如何提高,都是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关系复杂,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主体[3],必须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找出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

2.1 加强对房屋建筑各方主体的监督管理

第一,加强建设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首先,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具备从业资格及专业资历,具备工程建设的管理经验或素质,具备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足够的能力管理、组织和验收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施工标准,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综合控制施工质量问题,保证建设项目的施工水平。

第二,加强施工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施工单位是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的实施者,直接关系到房屋的质量。首先,确保施工单位具备相关施工资格,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具备从业资格证,严格考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及其施工管理水平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责任方,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房屋建筑的质量。监理单位要体现专业化,考察筛选具备高资质、高专业素养人员队伍、监理工作人员搭配合理的监理单位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2.2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

房屋建筑工程,任务繁重,涉及项目众多,质量监控与管理工作仅仅靠建设、施工与监理各方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权威化,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纠纷及问题时的调解。从我国目前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主体在作业不够规范化,有些建筑工程操作的合法性也存在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私人性质的建筑单位,缺乏对建筑程序、管理方法、质量验收正式程序的了解,专业化水平较低,这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及验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施工单位,其从业人员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却依然在施工现场做施工工作,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性。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机构,需要对房屋建筑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查处不具备房屋建筑资格的单位,坚决制裁手续不齐全而违法施工的建筑单位。除了查出制裁,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各单位主体的积极引导工作,使房屋建筑工程科学化,切实保障房屋建筑质量。

2.3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人员的技术及素质

人是一切行动的核心主体,在房屋建筑领域,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房屋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各单位主体要提高企业内部环境,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管理。从而使企业和项目部形成核力,凝聚整体团队力量,使项目质量管理提高一个档次[4];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使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技术基础、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的接受达到要求,实现房屋建筑单位人员班子的专业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进步,施工队伍也逐渐壮大,大量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民工进入建筑业,导致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5]。因此,提供施工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2.4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确保房屋质量

房屋本身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材料档次低劣甚至不合格。在房屋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预算,尽量选择性能优良的建材,保证不出现房屋裂缝、漏水、电梯故障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建筑材料工艺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不断涌现,这些建筑材料在质优价廉,性价比越来越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建筑设计、施工、监理、政府等多方面的配合,需要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群策群力,找到科学的方法,并严格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姜雪梅.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工程技术,2007 年第 15 期

[2]侯学良等.中国住宅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循证管理方法及其实证研究(1)----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学报,2008 (7)

[3]杨继瑞.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探源与对策(上)[J]. 城市开发, 1996, (05) .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做到“宾馆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有效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因此手术室必须有严密的护理管理体系。怎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1 护士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手术室护士长要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才干、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组织能力,领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增强科室凝聚力,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护士长除了领导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外,还要注意与各手术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临床手术科室征求意见,以不断的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科室之间的矛盾,应本着一切从工作和患者的利益出发,互换意见,互相支持,以保证工作协调,手术室护士态度要谦虚、诚恳,切忌互相指责,甚至争吵,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2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管理

掌握全面知识技能,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更新操作技术,以适应配合手术的需要,护士长可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订出全年业务学习计划,每月指定人员讲课,内容为手术室的专业理论,要求既强调专业性也强调相关的理论学科,结合临床实际,示范操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做好手术配合,做到配合上则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护士长带头表率,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补充,积极参加自考。科内通过每天晨会提问,每周组织业务学习,每月一次操作、理论考试,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护士的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水平,让护士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3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接送病人制度、应抓好手术人员规则,如洗手规则,术前做到六查、十对、四到位制度。六查:即接病人时查;病人手术间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执刀时;关闭体腔前后查。十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间号、手术名称及部位、药物过敏情况、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等;四到位即:抢救药品、氧气,吸引器、电凝止血器。

4 强化责任,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管理

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是手术病人病案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举证材料,它记录了病人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学习各项护理文件书写标准,记录应严谨、字迹清晰、医护一致、严禁涂改、勿漏记,要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及时、真实、完整、准确性。无菌包灭菌指示卡、植入性产品标签均必须粘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并注明文字说明。这样增加了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避免了举证倒置困难,建立手术室护理书写质控登记本,要求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时填写好记录单,认真进行自检,送手术患者出手术间前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相互检查,发现缺陷及时纠正,把握好病历出科关,同时应报告护士长做好记录,术后访视小组护士下病房时,对手术后的病历检查书写质量,做好现运行病历的终末质控,以确保现运行兵力合格率为100%.

5 手术器械保管及维护,设专人保管

定期消毒保养,设专人专管,并做好登记签名,消耗性敷料定人负责,及时补充齐全。

6 严密观察手术中变化

巡回护士手术中要认真观察如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出血的情况,检查吸引器的是否通畅,仪器的安全运转等。术中一定要坚守岗位,尽可能减少术中外出取物、取药时间,避免延误手术及抢救时间。遇有大手术需要交接时,巡回护士要仔细交接手术情况、纱布器械使用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做好抢救准备。

7 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篇5

关键词: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一、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注重人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压制性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体现行政主体单方面意愿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没有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是去管理行政的相对方,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使用的是强制手段来进行管理。这就会忽视了行政相对方的主导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人权,因而不能为我国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水平。

(二)严重的阻碍了法律制度的创新

由于行政管理机关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时使用的是强制手段,行政相对方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对行政管理的意见及良策难以表达出来。而且,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状况,如果只是运用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也会与履行公务的多样化相矛盾,从而难以满足当今多样行政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其需求,行政管理管理方式必须要不断的创新,然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却严重的限制了行政管理双方的活力与激情,阻碍了行政管理创新的步伐。

(三)成本高且行政效能低

传统的行政管理,运用的是具有强制性的、明令禁止的、览鞔ΨP灾实拇胧,这种单方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民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抹杀了人们为了得到尊重而产生的灵感和做出的努力,这样也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对方的不满和反对。依据经济法律学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的进行行政管理时,还应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做出投入,但如果行政相对人拒不配合或是强烈反对,那么行政主体就会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因为这种方式抹杀了行政相对人的创新意识,因而也就丧失了一种更好的管理方式,只能通过加强管理来提升行政管理效果,导致出现了恶性循环,更是降低了行政管理的作用。

二、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实现双方利益共赢

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让行政管理主体产生改革创新的愿望,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落后的行政管理观念。要改变管制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服务的性质,要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努力真正的做到为群众和社会服务。要改变过去单方面的管理方式为互动的形式,要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表达意愿的机会,从而保证行政管理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更加易于人们接受。要改变强制性的管理为相互协作,从而提升行政管理效能,让行政决定更容易被接受,推动行政管理的顺利实行,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

(二)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

我们不能全盘否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它确实是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是阻碍了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改进落后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进时,应该注意尽量不要运用强制性的措施,从而妥善处理好行政管理双方的关系,减少双方的矛盾和摩擦,也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推动行政管理更好的开展下去。

(三)运用柔性且有弹性的行政管理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发展,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已经让很多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强制性和管制性的管理方式,已经深恶痛绝。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向柔性化、弹性化、多样化发展,已经是必由之路。要想创建良好、和谐的秩序,绝不是要运用铁腕的手段,绝不是死板的铁律,而是要让每个人在内心上都自觉的主动遵循,要用说服和协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果是简单粗暴的行为,轻则招人厌烦,重则激起反抗,严重损害行政管理效能。

(四)向信息化发展,加强推广电子政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已经是当今时展的主流,要想加强行政管理的高效和透明,借助互联网工具,推行电子政务是最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管理方式取得的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大大加强了信息传达速度,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行政务信息的网络公开制度,能够使人们认识和推广国家政策,透明化的政策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需要的现状,我国必须要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契机,基于法治视野下,解放思想,加大对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以增强人民的好评度为根本目标,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食管内支架 ;并发症;护理

食管癌在我国是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晚期常并发食管气管瘘,可造成患者进食呛咳、纵隔及肺部反复感染,危及患者生命,而晚期食管癌失去手术机会的食管狭窄以及放疗后及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常引起吞咽困难,不能进食。河南卫生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治疗技术对中晚期食管癌和术后食道狭窄患者进行姑息性治疗,但支架置入后易发生出血、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术后康复,如何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现将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支架置入术后45例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均为食管癌行食管内支架放置的病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54~78岁。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10例,食管癌放疗术后11例,癌肿自然生长侵袭穿透食管壁15例,食管狭窄扩张术后并发食管气管瘘9例。

2 支架置放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胸骨后疼痛、不适感 术后本组有43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胸骨后疼痛不适。可能由于支架的机械性压迫所致[1]。通过心理疏导、抬高床头、抑酸药和止痛药的应用,疼痛在1周内消失,本组2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考虑为支架位置偏高所致,再次进入内镜室调整支架位置,疼痛得到缓解。

2.2 术后出血 支架术后均有少量出血,多数患者仅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本组有5例患者出现黑便,经积极止血,制酸、保护黏膜等治疗后很快好转。患者出现大量呕血,应考虑食管穿孔的可能[2],需紧急处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呕吐及大便的颜色、次数和形状,如有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2.3 支架移位滑脱 支架移位滑脱是带膜支架放置中一个常见并发症,主要与支架类型、释放技术、剧烈呕吐及过早食用固体食物有关。为防止支架的移位,滑脱,嘱患者静卧24 h,术后8 h后开始进流食,24 h后开始进半流食,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普食。进食初期速度要慢,食物要细、软,忌粗纤维硬性食物,如韭菜、牛肉等;饮食宜温热,忌冷饮、冷食,以防支架移位,脱落或变形[3],若患者呕吐剧烈,应及时对症治疗。一旦发生滑脱,呛咳或梗阻等症状重新出现,可经内镜下套取或重新放置。

2.4 胃食管反流 此并发症在支架位于食管下段的患者中常见。本组21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等食管反流症状,指导患者进食时取坐位,进食后保持坐或立位一段时间,睡眠时床头抬高45°以上,同时给予制酸、保护黏膜等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本组有11例使用抗反流支架,无一例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

2.5 食物嵌顿 患者进食高纤维食物,有些带皮食物如西红柿皮、枣皮及冷食时可出现食物嵌顿。术后应嘱患者避免生冷饮食,选择低纤维、去皮、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小口吞咽,饭后多饮水,发生嵌顿后可经内镜下再通。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食物嵌顿所致的梗阻,1例为肉团所致梗阻,1例为较大的口服药片所致梗阻,1例为大块西红柿皮所致梗阻,经内镜下治疗解除。

2.6 再发食管瘘 发生于支架硬度和张力较大的病例。严密观察患者进食时有无呛咳,如呛咳症状较前加重或呛咳消失后重新出现,应立即通知医生,经内镜下重新放置。

2.7 感染 食管支架置入食管后,食管内膜有破损、撕裂,易引起感染。伴有食管气管瘘者,同时伴有肺部感染,所以需要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协助患者排痰,以减少肺部感染,同时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监测抗生素的应用效果。

3 讨论

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要求护理人员不仅掌握常规护理,更要了解食管内支架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才能早期、及时、准确的判断病情,提高护理质量。

3.1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的情况,重点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形状和颜色,防止消化道大出血。观察术后患者的呛咳症状有无好转,如好转后,又出现加重现象,提示并发食管气管瘘,要及时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3.2 支架置入术后,由于短暂的疼痛明显,加上担心治疗效果,患者多焦虑不安,护士应适时做好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 考 文 献

[1] 丁霞芬,施瑞华,于莲珍,等.内镜下置入镍钛合金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0.

篇7

关键字: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expressway is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quickly, municipal road design standard and project quality requirements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So we must pay attention and strengthen the municipal road construction site of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municipal road. High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一些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中推广了“工程项目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影响市政工程质量的因素,以及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谈几点认识。

一、影响市政工程质量的“五要素”

1、“人”的因素对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

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员素质高低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 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2、“机械设备”的因素对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

市政工程可以说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机械的好坏、能否有效使用,机械手的个人素质等,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 因此对工程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 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 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 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 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3、“材料”的因素对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特别是对于市政工程,材料种类少、用量大,一种材料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能想象不合格的水泥能浇筑成合格的桥梁建筑,炒糊的沥青混凝土能铺成合格的路面。 因此,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方法”的因素对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方法,是指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尤其是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样,施工组织的设计、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等,都必须以确定的质量为目标,严加控制。

(五)“环境”的因素对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 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 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 还有人文环境,如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治安、富裕程度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外部的政治环境对市政工程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形式、政府行为等。

二、市政道路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措施

1、提高质量意识。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管理的意识会绷紧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在经济社会,市政道路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都对项目经理、对施工队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3、在材料检查中所采取的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与使用的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使用和寿命。原材料、管构件的质量对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保证施工质量的第一道关口。道路及其附属结构的养护和畅通,为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创建优质工程打好基础。构造物不仅要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常年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经受各种环境复杂变化的影响,对其使用的原材料,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4、现场及时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方法。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勘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监督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全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处理好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辩证关系。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阶段,如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五个阶段中的各环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市政道路的每道工序完工后,必须由施工单位自检自查,合格后填写工序质量报验表,经验收认可方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这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每道工序检查验收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该量尺寸的要量尺寸,该检测试验数据的要检测试验数据,要按所要求的检查频率见证取样。同时,在把好施工工序工质量关时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扰,特别是在工期紧迫的时候,工序质量的检验更不能放松,把好施工工序、施工质量关。

七、要设置补救措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具有可变性,往往随时间、环境、施工情况等而发展变化,有的细微裂缝,可能逐步发展成构件断裂;有的局部沉降、变形,可能致使房屋倒塌。为此,在处理质量问题前,应及时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对那些随着时间、温度、湿度、荷载条件变化的变形、裂缝要认真观测记录,寻找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恶果;对那些表面的质量问题,要进一步查明问题的性质是否会转化;对那些可能发展成为构件断裂、房屋倒塌的恶性事故,更要及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随着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及各类软件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检人员的素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全国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霍庆春,陈军。市政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

[2]李明,黄升平。市政工程施工测量监理探讨[J].地矿测绘,2009,(1)。

篇8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并发症 预防护理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据统计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3%~20.5%[1],以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2002~2009年我院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加强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4~72岁。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发病部位:其中食管上段癌6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2周切口愈合,其余42例均无并发症发生。

预防及护理

呼吸道窒息的预防及护理: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往往不能完全清醒,在此期间,自主咳嗽、吞咽、排痰功能均差,患者必须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的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而造成窒息。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呼吸状态、频率、节律,实行24小时心电监护,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气管切开包、吸痰器等,如听到患者呼吸道内有痰鸣音,要及时用吸引器吸痰。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免长时间吸引导管刺激而致喉头痉挛或喉部黏膜损伤、水肿,甚至出血等,增加感染机会。如痰液较多而黏稠,吸引困难者,应用气管镜吸痰,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吸痰。对舌后坠者,应托起其下颌,将其头后仰。应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肺炎、肺不张的预防及护理:由于开胸手术破坏了胸廓的完全性。创伤大,切口长,病人易发生呼吸困难、缺氧、肺炎、肺不张,尤其是老年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肺通气功能低下,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术后肺部并发症均处于边缘状态。因此术前应禁烟,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如吹气球、爬楼梯、深呼吸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给予氧气吸入,保持血氧浓度,防止患者重要脏器供氧不足,影响术后恢复。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翻身、叩背。痰稠者给超声雾化吸入。术后第2天病人取半卧位,减轻局部切口处张力,减轻不适感,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严密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痰液及呼吸的变化。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膨胀,增加肺活量,防止肺不张。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病人应注意调整好输液速度,每分钟控制在20~30滴,防止肺水肿发生。

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护理: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如无浆膜覆盖,肌纤维呈纵行走向,易发生撕裂,食管的血液供应呈节段性,易造成吻合口缺血,吻合口张力过大,感染,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10天内,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和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甚至休克[2]。预防吻合口瘘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加强护理。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鼓励病人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膳食,给肠内外营养支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术前3天口服甲硝唑0.4g,3次/日,以减轻炎症和水肿。术前2天给予流质,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中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吻合技术。术后加强护理,术后3~4天患者吻合口处于充血水肿期。胃肠功能也需3~4天才能恢复。在此期间,胃产生的气体和分泌的液体就会积聚在胃内,不但使胃体膨胀,胃壁血液循环受阻,影响吻合口血液供应,而且食管胃吻合口也直接泡在胃液中,严重影响吻合口正常愈合。有效地胃肠减压是预防胃扩张的根本措施,因此,应保持胃肠减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妥善固定好胃肠减压管,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无扭曲、阻塞,防止脱出。一旦脱出,重新插管易戳穿吻合口,造成吻合口瘘。持续胃肠减压期间每日观察记录引流量和性质,若胃管不通畅,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口张力,并发吻合口瘘。全麻术后需常规禁食,待3~4天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肠减压管。可给少量饮水,如无异常,5~6天给全量流质,每2小时100ml,6次/日。观察24小时无不适,可进无渣半流质。术后3周无不适改普食,但要求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进食过快过量,病人进餐后取半卧位,以防进食后反流、呕吐。对早期食管癌术后严禁暴食或进硬质食物,也不应服质硬药丸或药片、带刺肉类、花生、豆类,以免导致晚期吻合口瘘。进食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内剧痛、呼吸音减弱、高热等吻合口瘘症状。

乳糜胸的预防及护理:乳糜胸是食管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系术中损伤胸导管所致。乳糜胸多发生在术后2~10天,少数病人在2~3周出现,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若胸腔引流液持续增多或减少后又增多,24小时引流量>500ml或恢复进食后呈现白色乳状液体时可诊断发生了乳糜胸。应严密观察,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本组病人无1例乳糜胸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观察手术部位的局部情况,消除不利切口愈合的因素,妥善固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滑脱。及时清洁消毒引流口周围及皮肤,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位置过高、倒流,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拔除胸管时应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如发现呼吸困难、紫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及时正确应用抗生素。根据切口情况及时换药。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无渗液、敷料无松脱,若发现切口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妥善对切口进行处理。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第4、5天体温>39℃,白细胞计数增加,观察手术部位红、肿、压痛、有波动,发生切口感染征象,经及时换药,于2周后切口愈合,痊愈出院。

讨 论

本组44例食管癌病人均接受根治手术,除2例术后第4、5天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42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

食管癌病人,大多年龄较大,伴随其他疾病多,重要脏器功能有不同程度衰退,再加上胸腔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如术后不加强护理,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增加病人痛苦,延长术后康复时间,威胁患者生命。在护理此患者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过硬的技术操作,高度的责任心,术后细致的观察、精心全面的护理,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COSO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报告(ERM)。该报告把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演进

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实践历史悠久,其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等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内部控制都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内部牵制阶段。一般认为,20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早在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苏美尔文化的史料记载中会计账簿数字边的标记、古埃及古物入仓时的职务分离、我国周朝留下的记录“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等,均反映了内部牵制的基本原理,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美国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1912年所著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明确表述过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概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内部牵制时期的账户核对和职务分离逐步演变为由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58年出于审计人员测试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需要,审计程序委员会又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此内部控制进入“制度二分法”阶段。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很难确切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且后者对前者其实有很大影响,无法在审计时完全忽略。于是,1988年5月AICPA了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三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从而,内部控制从“制度二分法”步入“结构分析法”阶段,这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改变。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9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组成的COSO委员会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C-IF),并于1994年作了修改。该报告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组成,客观地指出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而且明确了不同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责任。

自COSO报告以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该框架提出改进建议,认为其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因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COSO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报告(ERM)。

二、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反映了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防范和规避风险。而分析和辨认风险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从COSO的两份重要报告中可以看出,不论是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均把风险管理作为主要的内部控制要素,强调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强调企业的风险管理应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在企业战略制定阶段就应该予以考虑。英国的特恩布尔报告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为一体,认为两者是近乎等同的概念。可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风险导向已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实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的起源较风险管理要早。最初的内部控制是随着生产的大规模化和资本社会化产生的,是互相牵制的思想,通常采取账目核对的方法,以确保财产安全和账目正确。风险管理则是在新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出现的,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这可以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变化中得到证明。框架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这一变化是有特殊意义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一大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大到包括对外投资,小到包括差旅费报销等,应有尽有。因此,董事会与管理层往往认为,这些制度的贯彻与执行就是内部控制的所有内容。其实,企业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控制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将企业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或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往往会舍本求末。如有些企业在差旅费报销的规定上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忽视企业的重大风险。所以框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将精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放在所有细小环节上,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三、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管理实践中的发展运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我国。但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从更宽泛的管理意义上来说,真正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成法规,是受到美国2002年安然事件、世通公司财务欺诈案及随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的影响。2006年经政府批准专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当年6月6日,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意味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规范》的,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业内人士和媒体甚至称之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就目前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企业:一是上市公司,这是必须要进行的;二是国有企业。按国资委出台的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下属的企业都要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相通的。风险管理是战略层面,最后要落脚到内部控制。对这部分企业来讲,内控建设也是必须开展的;三是民营企业。这一类公司没有相关主管部门,在《基本规范》的实施上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从长远来看,势在必行。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并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主要参考文献:

[1]窦力鸣,王锦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公司内部控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5.3.

[2]周兆生.C0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4.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6.

篇10

工程测绘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及工程施工中需要开展多次测绘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工作单位必须要具有大局观念,能够将工程测绘工作与施工环节进行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质量得到很好的控制,测绘技术对于工程施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保证了工程制图质量。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其他的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前期以及施工过程中开展测绘工作对于保障工程制图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提高工程制图水平。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能够对建筑的具置、样式及其规模进行确定。此外,通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建筑图纸的设计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组建,从而提高工程制图的水平,进而推进工程项目的开展。

2)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前期测绘工作的开展为工程制图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数据信息,提高了制图水平的同时也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此外,在施工进行阶段测绘工作的进行不仅能够保证施工队伍就施工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还为工程信息系统的完善提供了基础,使施工队伍能够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了解。

2工程施工中测绘技术的应用现状

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是局限在某个阶段,而是贯穿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测量、变形测量、质量检测等三个方面。在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前往往会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相关建筑的定位,并做好标志,作为施工参考。而该项工作同样也是测绘应用中的基础工作,在测绘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按照设计进行建筑的位置确定。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变形测量工作中同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测绘技术对建筑物位置的沉降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前后期数据对比从而对施工进行调整,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由此可见,测绘技术在变形测量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上述应用之外,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质量检测过程中。由于工程质量的检测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来判断的,而测绘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数据信息的采集,因此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还包括了质量检测,确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

3测绘技术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测绘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工程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当前工程施工单位急需考虑的问题。

1)资源配备不充分,对质量控制不足。随着高端设备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工程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便是施工成本的增加,该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工程施工的矛盾,而是施工单位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充分所导致的,且资源配备的不充分在测绘技术应用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于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在该方面的技术投资较少,设备引进缺乏。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这使得工程施工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工程施工单位应采取下述应对策略:首先合理进行资源配备,保证测绘技术上资源配备的充足;其次加大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中的监督力度,保证测绘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最后明确责任分工,在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的职责,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2)测绘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在当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应用较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其中包括GPS测量技术、GIS测量技术,该类技术的应用对于测绘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工程施工中测绘人员在该方面的专业技能上存在着欠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运用不够熟练,这使得工程测绘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工程施工质量构成了威胁。针对测绘人员在专业技能上的不稳定,施工单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解决:一是招收该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工程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需求做好相关专业人员的招收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对当前测绘人员的培训,使其在专业技能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4工程施工中测绘技术的质量管理方法

4.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能够保证测绘技术在工程施工中发挥出作用,便需要对工程测绘的测量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实现测试程序与施工管理过程的完美结合。此外,工程施工质量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将测绘数据信息的管理纳入其中,通过对测绘数据信息进行核对,从而对施工质量作出判断,从测试数据的判断、加工、储存以及传送,最后实现指令的输出,通过对测绘数据的有效控制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4.2加强测绘数据监督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测绘技术的应用之外,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具有一个较高的水平还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监督检查。一般来讲,测绘数据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由工程监理方、业主方以及测绘人员共同完成,其中测绘人员需要对测绘数据进行实时检查,并与设计方案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而监理方和业主方则需要不定时的对测绘数据的检查工作进行监督,一是保证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保证测绘数据与设计图纸中的相关数据吻合。整个监督检查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对测绘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检查、对测绘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标准、程序等进行检查。测绘数据的监督检查工作不但任务重,而且还会涉及到专业知识,因此监督检查小组中需要增加专业技能方面突出的测绘人员。

4.3加强质量控制机动性

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不一,并且具有较多的不定因素,无论是测试工作,还是正常施工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中需要加强质量监督的机动性,做到因地制宜。在实际测绘过程中,测绘环境的变换往往会对测绘方法有所影响,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施工质量,测绘人员需要加强对测绘仪器的检查,及时更换测绘仪器中损坏的零部件。在测绘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密切结合测绘作业的实际环境,根据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测绘方法,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