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容技术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美容技术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医学美容;美容皮肤科学;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美的意愿日益加深,在我国医学事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20世纪末“医学美容专业”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强劲;与其相应的美容医学教育体系也随之建立。美容皮肤科学是研究皮肤的机构及各部位作用、肌肤容颜的美化等知识的新兴学科[1]。医学美容开展的美容项目大多与皮肤密切相关。因此,美容皮肤科学是医学美容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本文结合医学美容专业理念、美容皮肤科学的学生特点及教学经验,总结、分析教学现状并初步探讨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关于医学美容
尽管医学美容经过了近20年发展,还有很多人分不清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生活美容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所进行的皮肤护理、按摩等带有保养或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生活美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做,或到美容院可以让美容师操作的护理性工作。医学美容是通过医学手段,包括药物、仪器及手术等,以达到改变人体外部形态、色泽及部分改善其 生理功能,增强人体外在美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治疗。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区别较大[2],其根本点是,凡有一定创伤的美容治疗,一定是医学美容的范畴,而医学美容在我国要医疗机构才能开展。除了动刀子的项目,还有好多治疗也需要医生来操作(比如激光、注射、光子等),都是属于医学美容的范畴;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或直接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因而,对医学美容人才更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统一规范的学习,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美容专业非常必要。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美容理念也不断更替;近来顺势医学美容渐渐崭露头角,而之前广受喜爱的微创医学美容悄然淡出。尽管微创医学美容创伤小,但由于创伤面的存在,患者接受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顺势医学是从微角度来研究人体的,采用微小剂量修复人的自愈系统,从而达到美容的目的,无毒无副作用,且有高效、快速的特点。
所以,医学美容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医疗美容人才及其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关于美容专业学生
医学美容专业是应运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一门专业,故应本着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但一部分医学美容专学生对专业前景没有清晰认识,对个人职业走向没有明确目标;多数同学认为所学专业不重要,再加上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厌学情绪较为严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积极调整心态,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其主动性的学习。个别医学美容专业毕业生出现了无法找到合适自己位置的情况,也大大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美容医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和医疗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完善[3]。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就应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于皮肤美容科学教学
3.1选择合适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因此,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医学美容专业的美容皮肤科学课时较少,而教材内容多,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精炼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过程,就是在熟悉教材、掌握内容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抓住关键 、突破重点 、化解难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教学内容应强调其桥梁作用,突出专业特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总结、精炼,一方面易记易懂易掌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3.2培养教师创新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医学美容专业在本专科设置的普及,皮肤美容科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而部分教师缺乏医学美容专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医疗专业雷同,并且对美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仅仅介绍皮肤病诊治知识,而不能将美容皮肤学知识和临床的美容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医学美容专业的美容皮肤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美容人才的培养。 因此,医学美容专业的美容皮肤科学教师应将美容皮肤科学与临床医学美容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适应医学美容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美容操作技术的高层次美容人才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3.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责任
许多医学美容专学生对专业前景没有清晰认识,认为所学专业不重要,再加上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遂有一定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心态,在教学中就应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促进主动性的学习, 对培养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对周围同学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推动班级学风的良性增长[4]。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时插入与美容行业相关的知识或者实际应用,比如讲到痤疮,将医学美容涉及的清痘、护理及一些热门疗法讲述,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打好专业基础,并不时补充最新美容专业进展,培养他们的专业责任和素养。
3.4优化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在现有的皮肤性病学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医学美容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部分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减少疾病治疗的课时,增加美容、护理、预防的比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不仅注重课堂讲授,也重视课前课后两个阶段。每次课预告下次课的重难点及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式预习报告。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标本、模型等多种手段教学,部分内容可采用学生先试讲,教师更正、补充的方式,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加重视所学内容,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下节课开始时要进行以复习为目的的课堂提问;不定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某些皮肤病知识的美容应用。这样的方式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强化了理论知识,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3.5 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课件
美容皮肤科学内容以形态学为主,皮肤的组织学及各种皮肤损害特征,是认识和诊断各种皮肤性病的基础。但这些内容相对抽象,如果采用传统叙述教学法,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只是对书上的描述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诊断和应用,渐渐就会产生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直观、生动、准确地展示皮肤的组织结构及各种皮肤损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皮肤病中常见的带状疱疹,临床表现时,由于带状疱疹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的分布与受累的周围神经相关,但学生对于周围神经的名称和相应支配区域较模糊,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幅图片,播放不同发病部位及轻重不同的皮肤损害,同时直观地将受累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皮肤区域清楚的表现出来,使教学直观化、具体化,解决了单用语言不易表述清楚的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良好的师德及幽默的语言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热情。
总之,医学美容专业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学好皮肤美容科学在培养一个合格的医学美容人才中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探讨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将来培养合格的医学美容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黎.美容皮肤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2]何黎,邹菥.皮肤医学美容新理念[J].实用医院临床,2013,10(1):43-44.
篇2
为了尽可能减少或减轻这些皮肤美容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以确保医疗美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目前仍在使用皮下局部注射物等表皮浸润麻醉的方法进行治疗部位的麻醉镇痛。然而,按照传统的局部注射物,不仅注射本身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和心理恐惧感,而且,进行注射麻醉时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有些甚至难以配合、影响美容治疗的有序进行,特别是,进行注射麻醉本身属于浸润性医疗行为和临床医疗范畴,一般美容机构不能合法应用,即使有些具有美容美容资格的医疗美容院,在实际进行注射麻醉时,如果麻醉剂种类、剂量、用药途径和操作技术掌握不当或稍有不慎,很容易或有可能引起其它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研制一种非注射、非浸润性的皮肤表面直接外用的无痛和镇痛制剂,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使用快捷;而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维持久、安全性好及无毒副作用、并且能确保维持治疗时间的快速无痛经皮外用制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实现低碳制备、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无痛医疗美容”制剂不仅是爱美人士的美好愿望之一,也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之一,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皮肤外用麻醉制剂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随着目前国内外整形美容医及学美容上各种穿刺性或针刺治疗、以及问题性皮肤美容治疗(如电烧术、刮除术、磨削、激光、液氮冷冻和化学剥皮术等)等各种浸润性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问题的日益广泛,为了尽可能减少因整形或医学美容治疗及皮肤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引起的疼痛,对于表皮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备受各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相关成果及制剂也越来越多。目前流行的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制剂主要如下几种剂型:
1、恩纳霜(EMLA):是前段时间国际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皮肤外用麻醉制剂,由瑞典AstraZeneca公司研制和生产,以后欧美各国均有生产和应用。恩纳霜(EMLA)实际上就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当时条件下应用效果总体不错,并在国际上迅速流行。恩纳霜主要由两种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经低熔混合为5%霜剂。目前恩纳霜有霜剂和贴片两种剂型,外涂恩纳霜在正常皮肤上麻醉最大深度为5mm,止痛起效时间平均为50min,某些部位甚至超过1h以上,而在粘膜、外生殖器皮肤和患病或破损皮肤上则吸收更快,麻醉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但对于具有完整皮肤屏障功能的皮肤麻醉,这种制剂明显存在着起效时间较慢、维持麻醉时间较短,加上属于表面麻醉剂,麻醉的深度有限,因此,通常只能应用于一些小的外科手术麻醉。而对诸如皮肤磨削术、面部整形外科等相对大的手术或疼痛较为明显的手术却难以达止痛效果,且明显存在某些副作用和应用上的局限性。由于恩纳乳膏中含有丙胺卡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其在外用后引起皮肤发白现象;如果其使用不当,还有可能发生一过性烧灼、红斑、对眼睛刺痛,并可能引起水肿和慢性皮炎及接触性过敏等。而且,恩纳霜的直接毒性还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对患有过敏性紫癜的人群损害更大。恩纳乳膏中的丙胺卡因在高剂量时还可使血中正铁血蛋白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组织的氧合作用,甚至有可能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接触性过敏。因此,对于某些儿童、先天性和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等患者等均不宜应用恩纳霜及其贴剂,这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诸多限制及不利影响,目前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减少、并呈现逐步退出中国市场的趋势。
2、中药麻醉制剂:中药麻醉制剂中含有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是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皮肤局部外用麻醉剂。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均为中药制剂并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及镇静作用。特别是细辛(Asarum)挥发油中含丁香油酚甲醚、优藏茴香酮、大黄樟醚、β-蒎烯、细辛醚、细辛酮。另细辛还含Nβ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乙酸乙酯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具有镇痛、镇静、中枢抑制、局部麻醉等多种药理作用,其麻醉镇痛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PGE2)有关。PGE2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介质,PGE2外周致痛作用早已明确。PGE2的疼痛作用主要涉及其中枢机制,即PGE2参与中枢疼痛的调控。有研究表明,细辛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脑组织及血清中PGE2的含量,提示细辛的镇痛作用与抑制PGE2合成有一定的关系。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和神经递质,在炎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枢的不同水平上参与痛觉的调控。因此,细辛镇痛作用与抑制NO释放、抑制PGE2合成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有关。螗酥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活性成分主要是脂蟾毒配基等6种单体化合物,特别是华蟾毒精和脂蟾毒配基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有报道认为,蟾酥内作用较强的局麻成分一脂蟾毒配基类物质(其中,蟾毒灵的表面麻醉效力为可卡因的近90倍)。经临床试验证实,中药麻醉制剂确实具有较好皮肤麻醉和镇痛效果,其皮肤表麻效果与日本的Penles皮肤表皮麻醉贴片基本类似。但细辛和蟾酥均有一定毒性。细辛根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等,而细辛挥发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的毒性,药理研究也证明黄樟醚有使动物呼吸中枢作用。螗酥内脂蟾毒配基类物质也有一定毒性,且在其麻醉作用发生前有一定的刺激,可引起组织疼痛反应,而且蟾酥使用不当也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因此,细辛和蟾酥用量均不可太大,可如果它们用量太小,其麻醉效果很差。而且,中药皮肤麻醉制剂应用后有轻度的皮肤刺激性,且皮肤麻醉镇痛效果缓慢、麻醉深度有限、麻醉维持时间不长、很难达到预期的麻醉镇痛效果。
3、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丁卡因是临床常用的表皮浸润麻醉剂,为此有学者采用5%盐酸丁卡因溶
液配成凝胶后再进行碱化并使用经皮途径进行局部麻醉后实施皮肤科一些小手术,虽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效果,且麻醉起效时间也较快,麻醉起效时间平均31.6±7.9分钟,但麻醉维持时间却较为短暂,而且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中的丁卡因用量需要14%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这可能是乳剂中的油相与角质层竞争结合亲脂性的丁卡因碱基,故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效果。但是,高浓度丁卡因的使用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及临床并发症、甚至对某些人群可能会危及其生命,如果使用在非完整的皮肤(如皮肤有创面和损伤时),危险性更大。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必须非常慎重和小心,以免出现较大风险。
4、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此乳膏与国外的恩纳霜类似,也主要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制备而成的皮肤浅表麻醉剂,两者通过阻止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从而产生局部麻醉效应。当用于无破损皮肤或粘膜表面时,可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达皮层和皮下层,两者通过在皮层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梢处积聚而达到皮层的麻醉作用,以消除受术者疼痛感,且镇痛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浅表麻醉剂,临床操作简便,无创伤,受术者易接受,临床易于推广。但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的麻醉制剂透皮渗透性较差,也同样存在着麻醉起效时间较慢,麻醉作用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完整无破损皮肤,其麻醉镇痛的开始起效时间至少需要6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麻醉效果。
5、利多卡因凝胶与利多卡因压敏胶粘贴片:90年代初期日本研制的10%利多卡因凝胶,采用甘草酸3-O-半邻苯二甲酸二钠盐作为透皮制剂,其效果与恩纳基本相同。该贴剂在120分钟可充分阻断Merkel小体,且没有严重并发症,镇痛效果最佳,另对10%利多卡因压敏粘贴片与日本的利多卡因凝胶在相同剂量下对比,透过皮肤累积量和百分率均显示利多卡因从压敏粘贴片的透皮吸收明显高于凝胶;但压敏粘贴片贴敷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且需要透皮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其麻醉镇痛效果,对于一些较长时间的手术也很难维持麻醉效果。
6、L-T乳膏剂:主要由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组成,经过针刺测试,贴敷60分钟镇痛深度为1.5mm,3小时为3mm,无痛率为99%,且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较少,价格便宜,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易为患者所接受,但该乳膏在贴敷过程中少数患者局部皮肤红润和皮肤过敏样症状和反应,且同样存在透皮吸收较差,麻醉反应较慢、起效时间较长、麻醉强度不够等不足之处。
总体上来看,上述麻醉镇痛技术上仍然继续沿用传统临床医疗上的一些麻醉镇痛方法(如皮下局部注射物及表皮浸润麻醉)和一些常用剂型皮肤外部涂搽皮肤麻醉剂,包括一些新研制的麻醉喷雾剂、酊剂、乳剂、霜剂、膏剂、凝胶剂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注射麻醉的繁琐和疼痛、使用起来也的确简单方便,但这些皮肤外用麻醉剂的镇痛效果却十分有限,特别是麻醉起效时间通常都超过1个小时以上、甚至有些需要90-120分钟才能出现效果,且麻醉强度、深度和麻醉维持时间均非常有限;即使采用一些提高麻醉效果的封包措施,其效果也无显著性差别,因而严重影响了人们使用的信心和耐心。此外,还有一些含有利多卡因、丁卡因等物的凝胶、酊剂、霜剂等皮肤局麻外用制剂,也同样存在着起效时间慢(超过60分钟以上),经皮渗透效果不够理想等不足;而其它诸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和无免疫性等特点的脂质体或者热力学稳定且可生物降解的立方液晶等新型制剂,也因存在诸如热力学不稳定、粒径较大、粒子分散度大、透皮速率不够理想、在液态下易氧化和水解、平衡时间过长等因素而非理想的透皮给药载体。利多卡因虽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但它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或不足,如日本有公司研制的含有浓度达60%利多卡因外贴皮肤局麻胶虽使用方便,能减轻一些痛苦,但需粘贴2个小时以上才能有明显麻醉效果,且该胶带在不同室温或不同皮肤温度时效果有一定差别,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使用效果也有差异,有些医学美容手术不方便应用,加上60%的利多卡因浓度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探索新的高效麻醉功效成分进行科学组合、并寻找新型高效载体系统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以期达到更加适用医学美容领域的理想麻醉镇痛效果。
二、新型高效低碳经皮药物传递系统――纳米乳载体相关特性
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一种新型高效药物被动靶向经皮传递载体系统(TDDS),最早Attwood等人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研究,自Bhargava等人发表有关纳米乳可作为高效经皮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综述发表之后,基于纳米乳药物载体的系列和系统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是,在对纳米乳作为高效促透皮渗透及传递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分析中发现,纳米乳确已显示出可喜的应用苗头和实用价值,尤其是由于纳米乳本身组成成份、室温制备无需加热耗能的低碳技术、特殊分子结构和纳米级粒径以及快速透皮吸收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等,使之成为当今新型制剂研究与应用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
纳米乳作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按一定比例,并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粒径10-100nm、并具有明显淡蓝色乳光的分散体系。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型纳米乳液(O/W)、油包水型纳米乳液(W/O)以及双连续型纳米乳液,它的组成成份主要包括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最重要的特点主要包括:(1)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属热力学稳定系统;(2)制备工艺简单,无需加温加热和提供能量,制备过程也不需特殊设备即可可自发形成稳定体系,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技术;(3)纳米乳粒径微小(一般仅为10~100nm)、分散性好、流动性好、均匀细腻、外观漂亮;(4)具有一定的缓释、控释和靶向作用;(5)许多生物制剂,诸如细胞因子、蛋白质、活性肽、生物酶类药物等制成纳米乳制剂可形成对药物的有效保护作用,使其功效成分的降解或失活相对降低、有效期得以延长;(6)空白纳米乳本身还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特别是对皮肤表面感染的金葡菌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具有
一定的杀灭作用;(7)纳米乳可在皮肤表面形成药物贮库效应,使功效成分逐步释放和缓慢释放以及控制释放,从而可同时达到近期疗效和远期效果的目的;(8)由于纳米乳粒径微小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高效渗透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效果,不仅使功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而且可快速发挥生物学效应,使其作用效果增速;(9)除此之外,纳米乳药物载体还有一个较其它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增溶、扩容和速溶功效成分。研究发现,不管是水溶性的功效成分、还是油溶性的功效
成分,在纳米乳液中都可以达到很大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而功效成分在纳米乳中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能使功效成分在纳米乳小液滴内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这对于功效成分快速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界面膜,从而达到有效释放和靶向作用意义重大;此外,功效成分的最大增溶可在水包油型纳米乳液的小液滴中,避免了与连续相的接触,可以保护易水解的功效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不被体液分解或降解及失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纳米乳的透皮吸收作用及其功效成分的渗透效率,是它备受关注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要基础和作用机制。近年来,通过差示热扫描(DSC)、透射电镜(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先进的仪器和实验手段,对纳米乳高效透皮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部分研究。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乳实现高效促透皮渗透吸收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经毛囊吸收等途径有效克服角质层对药物的屏障作用,从而将药物送入真皮内;(2)纳米乳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均能产生显著的增溶效应,从而形成药物过饱和系统,大大增加皮肤内外药物的浓度梯度,从而提高药物的透过量;(3)纳米乳中的某些成份既能作为油相,又能作为透皮渗透促进剂,通过改变角质层的结构从而促进透皮吸收,大大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制剂的透皮效率,而且纳米乳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成份也能影响皮肤角质层屏障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4)纳米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从而产生一个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并且,也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松解;(5)除此之外,纳米乳制剂还可作用于皮肤组织及其细胞之间的连接,如使表皮层的棘细胞连接疏松,细胞之间的间距扩大。因此,纳米乳似能携带其功效成分穿透表皮角质层屏障,最大限度而又迅速地渗透至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之中而发挥应用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理学功能。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纳米乳载体制剂与目前常用的皮肤外用制剂(如水剂、乳剂、凝胶、霜剂、膏剂、贴剂等)相比,具有更好的感官性、稳定性、透皮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特别是纳米乳制剂促透皮渗透时间明显缩短,经皮吸收效果更为理想。例如,有人通过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研究发现,相同浓度的环氧合酶抑制剂纳米乳较其霜剂促透皮吸收性提高了至少10倍以上;而且有人通过在大鼠的脚掌皮肤上局麻后进行刺激实验,结果发现纳米乳的局麻起效时间及效果要明显快于凝胶;也有人采用微透析技术对盐酸匹鲁卡因纳米乳及盐酸匹鲁卡因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上透皮研究发现,纳米乳较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吸收系数高出7%,时滞作用却下降10倍,这样,低浓度的盐酸匹鲁卡因即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三、Oipa医学美容专用皮肤外用快速高效麻醉纳米乳研制
纳米乳高效透皮载体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医药学及临床治疗领域的早期研究与应用,为其在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和皮肤抗衰老化妆品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并给我们解决目前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和镇痛的某些技术缺陷或不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给我们研制医学美容和美容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快速麻醉镇痛皮肤外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支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将高效纳米乳载体与优势互补的麻醉镇痛功效成分有机结合,使得麻醉镇痛功效成分能够快速透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而发挥麻醉镇痛起效快、维持久、作用强、效果好、毒副少、且能延长美容治疗时间等特点。
为此,我们生物医药和美容抗衰老纳米乳研究团队在研制成功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制剂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半固态纳米乳凝胶。而且,我们根据麻醉功效成分各自的作用特点,分别制备出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分别使用的两种制剂。这两种制剂虽然采用的是同一纳米乳载体,但在麻醉功效成分的组方上整合成几种各具作用特点及优势互补的增效协同复配组方,使其配方中各个成分的各自作用充分发挥,并突出体现组方之间、载体与功效成分之间的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作用,使其综合生物学效应更加突出,合理生物利用度更加明显,组方科学依据更加充足,相互之间优势更加明显,近期和远期效果更加显著。再加上纳米乳载体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和细胞连接松解作用以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同时利用纳米乳载体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可逆性的松解,从而产生一个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使麻醉镇痛纳米乳能快速并且大量穿透角质层屏障,迅速渗透进皮肤真皮组织。而且,设计的经皮局部麻醉功效成分透过皮肤后可在皮肤表皮内形成麻醉功效成分储库和麻醉功效成分的梯度浓度’使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在一定时间内逐步、缓慢、恒量控制释放,这既可以减轻局部麻醉镇痛功效成分的一般毒性反应,以降低其副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皮肤麻醉的深度,并使其麻醉持续作用时间大大延长。由于纳米乳使麻醉功效成分更易于渗透,使得总体麻醉作用和镇痛效果得以明显加强。
在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到空白纳米乳组方中各个组份及其液相比例,并在原有纳米乳工艺上进行改良。纳米乳载体的形成要求油相分子与界面分子应保持适当联系,原则上油相分子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尤其是其中的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成份的选择和确定,它们是纳米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米乳的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选用乳化剂时不仅要考虑其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且还要考虑其毒性和皮肤刺激性等。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亲水一亲油(HLB)值,并形成更小纳米乳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值的非离子型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降低乳化剂的相互排斥力和电荷斥力,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减少纳米乳生成时所需的界面弯曲能,使纳米乳更易自发形成和更加稳定。同时,在选定各个液相后,分别用已设定好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质量比(即Km值),并按照设定标准配制滴定液,将已配制好的滴定液去滴定饱和O相与W相组成的二元液,计算出各相在纳米乳体系中的百分比,然后再通过origin7.0软件绘制纳米乳的伪三元相图、且对纳米乳区域面积相对数值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并确定好各相添加量。最后再按照配制纳米乳确定的各相实际比例及添加先后顺序进行纳米乳配制,即可得到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高效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
篇3
关键词:高职;校企联合;建设;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66-02
我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立于2001年,从此开始了校企合作建设本专业的探索之路。自2005年至今,该专业从课程建设到实习实训再到学生就业,多方位深化与同行企业的合作关系,有了一些收获,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联合的必要性
第一是美容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美容行业正在向养生、康复以及高技术仪器应用等领域拓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医疗美容的发展优势不断彰显。然而,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大多来自社会短期培训机构及职高、中专,其知识结构很难胜任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通过高职教育模式培养的具有医学素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加入。
第二是学院及专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也只有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办学的价值和专业存在的必要,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第三是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医疗美容专业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都需要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探讨职业定位、岗位要求,使其与课程设置完美对接。
第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共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动机与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联合的实施方式与成效
(一)实施方式
校企联合意识的建立——切实保证校企联合有效实施的前提 要不断学习关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和权威书籍,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派骨干教师到其他校企联合办学较为成功的学校学习。聘请行业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审核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和员工培训工作以及具体教学实施。
主要采取“2+1”和“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9年来,我院与多家美容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持网络。该专业学生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学习,在第四学期末,即毕业实习的前夕,要在学校组织的实习就业双选会上确定实习单位,并签订协议。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由企业直接参与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更接近企业的要求,毕业后直接安排学生就业。
教师队伍建设 采用传统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并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另一方面,从相关企业长年聘请技术及服务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开展校企联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图1所示)。(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正在积极进行双向联合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时,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可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毕业实习教育活动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同时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增强了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且由于实习期较为连贯,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机会多,企业岗位安排灵活,对学生的考察和锻炼充分而全面,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调查统计 我院该专业已毕业7届学生,共计1024人,近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6.35%,平均专业对口率达91.69%,平均起薪1237.50元/月。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很多成长为高级美容师、美容顾问、店长、区域经理等。首届毕业生有10%左右在全国各地创办起了自己的美容机构,甚至成为我院的合作企业。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原有4间校内实训室和少量的常用美容仪器,发展到现在,已有校内实训室11间,实验准备室两间,占地面积660m2,教学用美容仪器总价值达64万元。(2)通过由我院提供场地,由集团公司投资进行场地装修、提供先进的美容设备和专业的美容讲师的形式,在校内建成了“辽卫帝姿美容SPA馆实训基地”,为在校美容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所真实的模拟美容院,使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工作场景,满足学生的校内实习,使教育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3)校外实训基地已由办学初期的学校及专业教师主动上门联系、寻求企业参与的“企业选择学校”的被动模式,逐渐过渡到由企业努力寻求与我院合作机会的“学校选择企业”的主动模式。全国各地每年慕名而来的主动要求接收我院美容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大型美容机构有一百多家。为了能够得到我院和美容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很多企业都要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期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三)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实行。因此,要对合作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甄别,挑选理想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以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是政府允许的正规企业,有营业执照,各种相关证件齐全,注册资金较多且有一定规模。其次,企业管理要正规严格,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素质,对学生及学校负责。再次,企业应处于良性运作状态,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最后,企业应愿意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并能提供免费食宿,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学校要始终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首先,应由校企共同商议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并分派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活动,明确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并开展学生管理;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企业除了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外,还必须派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管理,根据企业需要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进行妥善安排与分配,并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管理学生,定期与校方联系,确保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的问题和需完善的工作
虽然我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各专业均进行了各种尝试,但还没有建立健全明确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运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要在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兴办校办产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增加学院的经济收入,为学院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面向市场。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人员培训、企业管理咨询、合作技术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师的实践与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享、互利共赢。
要积极组建辽宁省美容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职教集团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共享,联手打造专业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美容行业的庞大规模来看,仍然有许多企业不了解、不认可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好处。一些企业对合作不热心,也有的企业担心合作培养的人才流失。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将“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专业办学理念和推进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宣传力度,要让企业尝到合作的甜头,以此促进校企合作向“全方位联合、深度运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田玉珍.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6):66-67.
[2]董兆伟,侯维芝,梁艳青.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4):38-39.
[3]任焕霞.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访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会长朱传礼[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18-20.
[4]杨泽宇.产学研结合是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7(35):35-36.
篇4
[关键词]腋下切口;内窥镜;隆乳术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24-2042-03
微创外科手术是外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微创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使手术效果更趋完美。20世纪90 年代,RAMINAZ 将内镜技术引入到整形美容的领域[1],现在越来越多的整形外科医师接受这项微创技术。从2012年3月~2013年10月笔者应用内窥镜经腋下切口隆乳手术64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需要隆胸的患者64例,均为女性,年龄20~41岁,都采用全程内窥镜腋下切口方式,其中10例轻度萎缩,采用乳腺下植入假体,其余均采用胸大肌下植入,假体容量180~240ml,均为圆形假体。
1.2 手术设备:内窥镜系统显示器, 摄像机,光源,电凝器和图像视频存储设备,10mm 30°硬质内镜,内窥镜隆胸专用U形拉钩,内镜抓持器,内镜电钩,针尖式电凝,负压吸引器。
1.3 手术方法:术前站立位设计,手术时均采用气管插全麻,患者平卧,双上肢外展90°,消毒铺巾后,连接内窥镜隆乳设备。术者在患者头侧与肩之间的位置操作。
切口在腋窝顶部长4~5cm,位于胸大肌外侧缘之后,切开切口皮肤至真皮层后,电凝笔止血,并继续用混合切、凝电流的针尖式电凝在胸外侧筋膜上做切口,显露胸大肌外侧缘,用手指钝性分离胸大肌下间隙或乳腺下间隙,初步造出腔穴。
插入内窥镜隆胸专用U形拉钩,由助手提起,掌握方向及深度。术者操作手持内镜电钩,另一只手持内镜抓持器,即可进行高清直视下操作。开始从切口进入腔隙剥离的理想方向,是在切口下方朝着和锁骨连线中点位置[2]。术者持内镜抓持器向上抵住即将剥离位置上方的组织,给一定张力,方便操作手的内镜电钩剥离,电钩可以钩亦可向前推组织进行剥离。乳腺下间隙剥离时,上面是疏松的组织,用电凝器贴着胸肌筋膜进行剥离;胸大肌下间隙剥离时,疏松间隙很容易剥离。首先进行上中部腔隙剥离,接着行内侧剥离,再沿下皱襞离段部分胸大肌,最后行腔隙外侧剥离,直至术前画出的界限,通过助手按压乳腺皮肤标记线或在标记线处刺入套管穿刺针以便在镜下能看到是否剥离到位。剥离过程中遇到血管,可换用内镜钳电凝血管止血,即使不慎出血,也可在直视下止血;如果遇到神经束,可充分游离,尽量避免切断,防止出现术后感觉不敏感。
充分剥离完腔隙后,检查整个术区有无活动性出血,有则电凝止血。自腋窝切口导入圆形硅胶假体,再次导入内窥镜观察假体的外形,观察假体放置是否到位,周围边缘是否平整,在内镜下予舒平。外观不够圆润者,可做出标记,暂时撤离假体,在内镜下对相应部分进行剥离,最后达到美学标准[3]。缝合腋窝伤口时,准确对合各个解剖层次,逐层缝合,双侧不必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区棉垫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
2 结果
64例手术患者经复诊和随访至少6个月,未发现包膜挛缩变硬案例,2例术后短期出现外侧皮肤麻木感,术后半年感觉恢复正常;1例慢性疼痛两周后恢复,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二次手术,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双侧外形对称圆润,手感柔软。
3 讨论
3.1 手术器械选择:腋下切口隆乳术,属于Ⅳ型视腔,是内镜整形外科中最常使用的,需使用内窥镜隆胸专用U形拉钩系统,可以独立调整内镜的视野,方便助手协助,医生进行操作则不会造成器械拥挤现象。隆乳的手术通常采用更大的10mm 30°内镜,大口径内镜可以增加大视腔的透光量,另外,它们不太容易在操作过程中被损坏[4]。手术过程中医生操作手持内镜电钩,另一手持内镜抓持器,内镜抓持器用来抵住腔隙上方组织给予张力,方便操作手剥离。
3.2术中注意事项:对于假体放置层次,胸大肌下假体置入隆胸术的操作更加便捷,且受乳腺组织影响的程度较小,能够适应各类下垂或平胸的治疗[5],同时,胸大肌后为疏松间隙,很容易剥离,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剥离到下皱襞时,离段部分胸大肌,保留胸骨旁胸大肌起点,形成双平面,双平面法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胸大肌对假体的挤压力度,从而降低包膜挛缩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减弱了假体的上升趋势,对假体的移位与变形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6]。双平面隆乳术是一种全新的隆乳术,其将假体一部分置于乳腺组织下,一部分置于胸大肌下,对假体进行乳腺及胸大肌双平面定位[7],此隆乳术唯有在内窥镜辅助下才能完成。术中操作内镜时应始终提起U型拉钩,避免内镜与创面直接接触,镜面碰上血液导致视野不清[8],可退出内镜,予先碘伏纱布擦拭。
3.3腋下入路内窥镜隆胸的优势和前景: 腋下入路的隆乳术,相比经乳晕切口和下皱襞切口隆乳术,一直更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和欢迎,因为其具有切口隐藏在腋窝的优点。早期,腋下入路隆乳,都是采用的钝性、盲视下的剥离技术,所以可能造成很多术后并发症,如包膜挛缩、假体移位、慢性疼痛、Mondor's综合征、感觉障碍和血肿等。然而,随着内窥镜腋下隆胸技术的使用,结合精细的外科操作技术,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使这种方法被广泛接受。它可以通过设备的引导,放大术野,提高清晰度,增加分辨率,定位准确,止血彻底,减少了盲视手术的众多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减轻术后的疼痛,在手术的效果上,也能够达到患者的满意[9]。内窥镜下微创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将成为主导,并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一些整形医生也有使用内镜经脐部行隆乳术, 已经初见成果[10],由于内窥镜下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医者应更加熟练掌握内镜技术、仔细操作、解决内窥镜整形外科手术中的不足。2012 年,卫生部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在广西南宁笔者整形中心成立,它是整形外科内镜发展中的又一个契机,年轻医生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内镜与微创培训后会更好掌握这项新技术,将进一步推进了整形外科内镜与微创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求美者提供更好的医疗质量和服务[11]。
[参考文献]
[1]Potter EH,Rohrich RJ,Bolden KM.The role of silicone granulomas in recurrent capsular contractur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n approach to management[J].Plast Reconstr Surg,2013,131(6):888e-895e.
[2]陈育哲,余力.特贝茨隆乳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49.
[3]叶秀娣,虞渝生,王萃,等.经腋胸肌下隆乳术中内窥镜应用的探讨一镜下所见及处理[C].2006年浙江省整形外科与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14-117.
[4]陈育哲,余力.内镜整形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82.
[5]李传荣,谢德翠,牟方国,等.胸肌筋膜下隆乳术的临床应用探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6,22(18):1834-1836.
[6]吴继东.双平面隆乳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7]沈祥,张艳.内窥镜辅助下双平面隆乳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8):1514-1516.
[8]叶怀挺,仇树林,白鹏丽.内窥镜辅助下切口隆乳术的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5):356-358.
[9]李高峰,吕宁,刘志刚.内窥镜辅助下腋窝入路隆乳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148-150.
[10]Brattwall M,Warrén Stomberg M,Rawal N,et al. Patients' assessment of 4-week recovery after ambulatory surgery.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11,55(1):92-98.
篇5
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医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1]。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的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了解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能有一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言而喻,学习医学科学必须首先熟悉人体的结构、组成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从微观水平阐明机体的结构与相关功能,无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之一,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代组织学的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和扩展,不仅形态观察更微细深入,而且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许多复杂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以及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不仅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重大理论进展相关,而且与人类社会面临的众多实际问题和疾病防治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很多重大课题都与组织学和胚胎学相关,例如:细胞与组织的衰老,细胞与免疫、组织与器官的再生,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因此学好组织学和胚胎学意义重大。
2当前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现在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种类多,如临床、预防、药学、护理等医学专业都使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医学生大部分都是学理科的,但是还是有少数专业招收的文科生,这些文科生在高中没有学过生物学,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比较了临床专业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发现临床班的学生在高中时候上过生物课,在组织学实验课程中他们观察切片得心应手,而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本就不会使用显微镜。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没有什么意义,普遍存在“不知为何要学、学也不知有何用”等想法。小专业的学生抱怨学时多了,而临床班的学生抱怨学时少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应该有针对性。
2.2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和实验没有很好的结合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理论课全由老师讲授,现在很多学校大课都开设的三连堂,老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的晕头转向。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知识点多,不利于学生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理论课紧,实验课松”。相比之下,实验课特别开放,全部放手让学生看,特别是护理药学等小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特别是现在很多学校都购买了显微镜数码互动系统,硬件设施学习环境都提高了,但好多学生没有利用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学习,而是利用电脑玩游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抽学生回答问题,例如:看的是什么切片,切片名称是什么?这张切片需要看些什么结构?有些学生浑然不知。理论和实验脱节,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由于形态学实验上课多,理论课上完有些学校要过很久才能上相应的实验课,知识很多都就遗忘了。这样,学生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独学立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措施
3.1制定特色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不同专业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且使用不同的教材。有些小专同护理及药学应该和和解剖学的老师沟通,有些章节内容可以连贯起来上,比如讲泌尿系统的时候,他们可以使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也比较精辟;而对于临床或检验班的学生应该使用邹仲之编写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对于文科生的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之前应设计1~2个学时的时间,先告诉他们细胞的一般结构特征以及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验课内容扫清障碍,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显微镜的使用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知识,不管以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临床工作都是需要的。现在很多研究生做课题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正常的组织结构也不认识,可见在本科阶段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没有学好。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在各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训练,比如生物技术专业版的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组织学技术设计实验,研究组织胚胎发育和疾病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自身感受到生物技术的价值和运用前景,重视他们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传统教学与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传统教学枯燥乏味,数码互动系统固然有它的优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些学校还建立了虚拟切片库,我们学校也筹建了一套,它确实可以收集很多切片种类,这样可节省时间、使枯燥的形态课变得形象直观,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学生可以在寝室也能看切片,同时也减少了学校购买切片及显微镜的经费。而万事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追求新的而舍弃传统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一直走老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比如在老师给学生示教的时候可以使用虚拟切片库,每章重要知识点就让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显微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绘图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验报告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绘图,自己去镜下找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应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并且要点评。大部分学生做的实验报告都不规范,教师应该使用最原始的教学工具“粉笔”,引导学生如何绘图,而不只是用多媒体互动让学生看看就行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传统教学与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3],有利于有限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开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及实验课,提升教学质量由于组织学、胚胎学内容不但涉及到分子生物学,也涉及到遗传学、优生学等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教学大纲制定的知识内涵外延。根据相应的知识内容,开设出了相关的选修课,如“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免疫细胞学”及“医学美容”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开放性实验”[4],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适应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特殊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教材,如小专业的学生就只开设传统的HE染色,针对检验班的学生,开设了血涂片的制备等,而对临床班的学生,我们融合了解剖学、病理学甚至临床学科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开设了一些创新型、综合性的实验。上述实验的开设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由于选修课及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因此教学质量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