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实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逐渐为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在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加工食品过程中,病菌常常会随原料的生产、成品的加工、包装与制品贮运进入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影响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简便快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技术设施,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进行,正是特殊的工作环境,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自身的特征。
(一)涉及微生物范围广、要求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相当广泛,一般包括:第一,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如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黄曲霉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十几种之多的病菌;第二是经食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病原微生物、畜禽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这几类微生物的种类更多,一般情况下就可达数百种之多;第三是食品工业微生物,如酿造、发酵工业用霉菌酵母等曲种。
除了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广泛,并且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采集样品也极为重要。在采样时应对食品的原料来源、加工方法、运输、保藏条件及销售中的各个环节等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采样过程,需追求无菌操作,采样数量及方法与检验目的相适应,采样现场的温度、湿度及卫生状况同时监控。
(二)受检细菌数量少,干扰性大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受检菌株,主要是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而感染的,大量存在的是非致病性微生物,而致病性微生物数量却相对较少,两者之间比例悬殊。此外有些致病菌在热加工、冷加工过程中受到损伤,也会使受检菌株不易检出,从而给检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得出。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准确、及时
食品在生产完成后,为了保持新鲜的程度,一般都是尽快地进人市场,转到消费者手中,这就要求检验工作尽快获得结果,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另一方面,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食品,每一批次数量较大,采样数量,采样方法和检验方法都直接影响到检验正确性,如果检验的结果不准确,将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主要是由生产加工企业自检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组成。在各种食品生产加工单位里,一般均设有化验室,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食品质量监测部门为了监督监测食品生产销售单位的食品卫生质量,也设有专门的微生物检验室,对食品微生物污染进行抽样检验检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不可能担负主要职责,社会中介机构的检验能力比较较弱,政府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的角色显得凸出,由此引起了一些问题。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机构职能重叠
检验检测机构的重复设置必然造成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各级各地各部门均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由于的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针对一个工厂生产的食品都进行微生物检验检测,得出几种不同的结论,是消费者不知道该相信那个部门的检验检测报告,混淆了消费者的正常消费视听,同时,这种检验检测是一般检测,这也给假劣食品以可乘之机。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标准不健全
目前,虽然我国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食品工业行业标准各有近千项之多,但是这些标准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前制定的,其中最早的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落后陈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需求,我国在2010年6月实施新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办法,修改大部分标准,但是这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修改,并且大部分只是对标准名称、标准的检验方法的选择和个别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了修改,仍有很多食品微生物标准未进行必要改进。
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规格较低。我国很大部分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这就有悖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食品管理先进的国家食品标准一般都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审议并制定的,并且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有利于标准的贯彻执行。针对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2010年,全国食品标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针对关于卫生部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等乳品检测标准开展资质认定变更与扩项,对现行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认证和资质进行彻底整顿,同时大幅度采用国际标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标准规格低,标准落后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造成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近期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就暴露了我国在一些前瞻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已远远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急待提高,如检测方法不多,多残留检测方法还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
三、完善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的对策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基本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框架。但从总体上看,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仍存在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机构数量不足、社会中介机构力量分散、检测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新世纪新时代,为此,应尽快完善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
(一)加快政府检验机构改革,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由于我国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众多,如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环境保护、各级行政机构具有执法权,就会造成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的局面,不利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国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法律,授予职能部门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重复检验检测,保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在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和与生产经销企业紧密联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级检验检测部门工作。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整合政府和社会中检测机构资源,推动市场经济下诚信检测机制,并形成开放且竞争有序的检验市场。
(二)严格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应由国家认证认可的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已获得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可以向认证认可的监管部门提交相应的标准变更申请。提升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国家应加紧构建国务院各部门检测信息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国家统一的、全面的食品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再辅以科学合理的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
(三)加强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监督力度
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一般是由政府和企业检验组成,社会中介力量不足,我们可以采用政府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以及社会中介力量三种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力度。放宽微生物检验检测进入门槛,只要具有一定的资金、场地和技术及人员条件,均可以申请经营微生物检验检测。
参考文献:
[1] 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盛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年第2期.
[3] 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理论应用新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5年第3期.
篇2
从7月5日到8月24日共6周的时间是在中药房实习,经过中药房的系统实习培训,我学习到了中药处方的识别、审查和按方发药,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定,中药入库和库存管理(包括特殊药品的管理),认识新药;系统的了解一些中药的药性、药理、药味及其药物配伍和药物禁忌等。
从8月25日到9月9日共计2周的时间在门诊药房实习学习,在梁老师精心指导下,让我第一次认识了几百种西药,了解西药配伍,学习西药在药理(药动学和药效学)、适应症、药品归类、不良反应和药物禁忌等知识。了解电脑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和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学习药品入库和按处方发药,还有特殊药品的管理,如贵重药品的专人专柜和毒麻药品、精神类药品的双人双锁,每日一小点,每周一大点,次次登记入表的管理。
从9月10日到9月23日共计2周的时间在保健药房实习,在崔老师身上学习到了知识要扎实,态度要认真,发放药品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工作上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弄清楚出错的环节。在保健药房里,进一步学习西药及中成药品的药理、适应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禁忌,熟悉常见药品;审查处方、发放药品、使用电脑登记药品入库和传帐。在发放药品期间,认识到了药品有生产厂家、进口和国产、剂量规格的不同,给我在以后药品的发放带来了很多方便。
从11月17日到11月30日共计2周的时间在住院药房实习,在这里认识到了针剂、片剂、营养液体和大液体是分开来发放的,这样给药品的发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住院药房实习期间,主要是在针剂和营养液体两个地方实习,在此我更好的学习到了针剂管理和营养液体的管理。在针剂室里,我学习了针剂根据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麻醉用药、循环系统用药、专科用药等分类管理。了解药品从一级库传到二级库的各个环节。在这里,我系统的熟悉了针剂发放和管理。在营养液体发放室里,我认识了很多氨基酸、脂肪乳、激素类等营养液体药物,对以后在医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9月24日到11月2日共计6周的时间在药厂实习,实习的科室共计4个,依次是药检室、中药制剂室、普通制剂室,灭菌制剂室。
在药检室里,学习使用检测仪器,如检测0。5%碘伏溶液中,学习使用碾钵、烧杯、量筒、吸管、容量瓶、滴定管等,熟悉溶解和滴定终点等知识。还接触使用精密仪器,如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紫外光谱色谱仪,超声波谱仪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在张老师指导下操作液固分离提取,色谱分析,回收液体和滤渣等,还学习操作西洋参的粉碎、过筛、灌胶囊包装、检测颗粒大小是否符合等。
在中药制剂室里,认识了一大批中成药品,如胃得安片,胃乐舒颗粒、玄麦柑橘颗粒、退烧冲剂,复方酸揸颗粒等,学习一批药,从制膏剂,加工生产,再到包装出厂的整个过程。亲自参与生产胃乐舒、胃得安、退烧冲剂的生产。
在普通制剂室里,参与了一大批的软膏剂和液体制剂的生产包装。在张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操作尿素乳膏、碘甘油、复方碘溶液、0。5%碘伏、0。1%碘伏的配制、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其药理作用等。在张老师,梁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复方苯甲酸软膏、水合氯醛溶液、小儿止咳合剂、克霉唑乳膏的检测标准、处方、制作中注意事项及其药理作用等知识。学习熟练使用灌装机,药品分包装机、粉碎机和搅拌机等。了解标签使用和保管,洁净区卫生学处理等知识。
在灭菌制剂室里,参与生产呋喃西林溶液和大液体的生产。学习使用灭制仪器。
从11月3日到11月16日共计2周的时间在药库实习,熟悉西药药品归类,大体上分为抗微生物药、专科用药、循环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精神系统用药、抗肿瘤药、麻醉用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在药库里,我更多的时间是熟悉了一批药入库、出库的过程,了解电脑在库存药品上的管理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在这里,我还努力熟悉了冰箱2~8℃储藏药物多达30多种,了解它们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禁忌等知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证明大全
篇3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我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这次实习使我明白走向社会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机会,争取将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个人总结:
首先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检验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但重要是熟悉各个部门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岗位车间的标准程序规章②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辅料检验入库发放记录④关键工序主要瓶颈⑤不同环境下生产产品的检验⑥检验记录。其次这次实习,帮助我树立药品生产反应是中心、工艺是主体、设备是环境、检验是条件的思想,使我认识到药品生产是按工艺和检测两大主线来实施的。通过这种普遍联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使我学到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促使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动手能力是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与素材的首要能力。观察能力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分析能力是前两种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总括和提高。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实践链,这个链的高端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将使学生的四年学习的庞杂而繁多的知识和理论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装配”与升华。
我这次毕业实习的题目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及相关影响检测》。青霉素由真菌产黄青霉产生的。青霉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绝大多数青霉素是针对新药物开发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发酵过程或其后的工艺过程中努力提高其产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发酵条件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实习的开始通过对青霉素生产工艺的文献检索,对整理资料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并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认识。通过实习期间对不同PH值温度最适时间生产的青霉素进行管碟法检测。而系统的认识到了青霉素质量检验。通过不同环境生产青霉素为调控生产青霉素提供最佳的发酵条件,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查阅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医药方面)了解到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真是学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更大的兴趣,也学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老师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本次实习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是我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堂很有意义的实践课。
以上也算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以及精心指导和鼓励我实习的马金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篇4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技术 教学改革 下企业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18-03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Zhang Jiang bo Tian Guang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f fermentation,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making it becoming a compulsory core curriculum of many engineering majors, such as Bioengineering.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the hands-on skills of students,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chnology was set up separately.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were adopted in different majors: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e was adopted in the major of bioengineering, and various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in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majors. Several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prov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e
l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动手能力差”现在几乎是很多高校本科生的一种普遍评价[1]。基于这个特点,发酵工程课程一般都会附带一定的实习实验课程,用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强,特点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而且可以与理论课形成很好的呼应,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在课程开设伊始,也为其设置了实验课,内容为赖氨酸发酵实验。随着授课的进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发酵设备只有一套,虽然体积不小,为70 L发酵罐,但是学生得到的动手机会实在有限,操作机会有限,操作的是少数人,多数人只能通过观察学习。而且因为课时有限,没有重做第二次的时间,所以为了防止实验失败,很多关键操作,如接种,都是有教师完成,学生只能作为看客围观,虽然有教师的讲解,但是与亲身实践相比教学效果还是有差距的。
1 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独立设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授课面的不断扩大,发酵工程理论课针对不同专业分成了3个方向:生工专业,主干课程;生技专业,辅助课程;其他院系相关专业,作为补充的选修课程。以此为契机,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正式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具有自己的学分和考核体系。其中生工专业主要进行下企业的生产实习,生技和其他专业主要进行校内的发酵实验。
2 生工专业的生产实习
发酵工程与工业生产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发酵工程实验技术作为其实验课部分,理应提供学生起身到发酵生产企业体会锻炼的机会。而作为生工专业,本身是工科,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又是主干课程,因此课程内容设置成下企业实习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经过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定为离学校所在地杨凌西侧毗邻的眉县金渠镇太白酒厂。这样选择的原因一是白酒生产是传统的发酵工程产业,各项理论课中讲授的发酵基本知识都能在生产中得到实践检验;二是传统白酒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际企业工人生产生活的艰苦,在锻炼了学生吃苦精神的同时也对其正确的职业理想的树立大有好处。在工厂,学生参与了从制曲、蒸料、入窖发酵、蒸酒、储存、罐装、包装、检验等白酒生产的全流程的所有环节,不仅向工人师傅请教,而且亲身参与生产,体会各个环节工作的要点。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实践,而且和工人师傅一起,吃住都在工厂,在实习过程中还与工人进行文艺汇演联欢,并听取工厂领导做的关于太白酒生产情况和酒文化的报告。几年的实习表明,这种集中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锻炼的形式不仅对生工专业本科生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吃苦精神、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好处。此外,学生在车间工作是分组进行,有组长,有分工,正如贾彩凤等的报道一样[2],这也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反响也非常好,这在学生的实习报告中的实习体会中的得到很好的反映。经过摸索,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由教师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改进为在带队教师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的基础上再参考车间工人师傅的评价,并且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答卷,内容为实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原理等,如蒸酒采用的老五甑的原理。
3 生技和其他专业的发酵实验
发酵工程理论课针对这些专业要求较低,仅作为补充,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因此在教学大纲上这些专业的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也没有安排下企业的生产实习,而是安排了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发酵实验。课程开设之初的赖氨酸发酵实验的授课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能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实验,都获得动手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置实验时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设计了多个课时较少的小实验。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则是突出“接地气”。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多种多样,有高精尖的药品,如各种干扰素、激素等,也有像酱油、腐乳等日常生活就能接触到的食品。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与其花时间给学生将那些没条件做的高精尖实验,不如让学生在做一些“接地气”的实验,对学生掌握发酵基本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同样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除了一个比较长的发酵全流程实验――柠檬酸发酵(包括了菌种扩培、发酵、检测等各个环节),我们设计了几个比较有趣的小实验,包括药品虫草的固体发酵,农产品平菇的固体发酵、食品酸奶、红茶菌的液体发酵。另外,虽然学生不进行生产实习,我们还是设计了一个参观学院生工实训中心发酵车间的实验,通过参观讲解从发酵罐到板框压滤机到精烘包各个设备各个车间的结构和运行原理,让这些非工科的学生也有机会能接触一下真正的发酵设备。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证明,学生对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的实验很感兴趣,作为农学、理学等学科的学生,他们在习惯了试管摇瓶等玻璃器皿后第一次见到了庞大的发酵罐,感觉非常新奇;同学对自己辛勤“栽培”的平菇、虫草非常自豪,互相比较看谁的“收成”好;对于自己酿造的酸奶、红茶菌饮料,学生也很期待,到了发酵结束争先恐后的品尝各自“产品”的风味。古语云:“能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对实验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其中的发酵原理自然也就深刻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实践证明,这些根据实验条件设计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还发现,正如吴根福等[3]在报道中指出的,发酵工程实验还有一个其它实验课程一般不具备的有点――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很有帮助。因为很多发酵实验周期长,需要每天都来维护或检测,一次操作出错往往前功尽弃。所以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这个实验真正放在心里,时时记挂着,也就锻炼了他们的责任心。
4 展望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学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生工专业的生产实习,未来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再多去一些其他企业,白酒生产虽然是经典的发酵工程,但是毕竟是传统技术,如果能去一些采用目前先进的发酵工程技术的企业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啤酒厂、抗生素工厂、一些采用工程菌的药厂等。其次是其他专业的发酵工程实验,今后软硬件条件达到了,可以再为这些学生加开一个真正上发酵罐并进行提取,且没人都有动手机会的发酵大实验。目前一拖五的小罐正在采购,如果能达到两人一组,每组一套发酵罐将使这成为现实,而且目前我院教师正在华东理工大学培训土霉素发酵全流程技术,这将成为该实验软件部分。但是这样的改革势必要增加课时量,所以还需根据整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局的考虑和协调。另外,许波等的把传统教学中的“实验”转变为“试验”的思路也非常有潜力[4]。结果不再设计好,不再一成不变,这样学生就会对按自己想法进行的“试验”结果更有期待。不管怎样,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会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对他们了解真正的工业生产、工厂生活,对他们接触社会、毕业后走向社会、融入和适应社会都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Zhang XS, Xu DJ.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J].Researchand Explorationin Laboratory, 2013,32(4):124-127.
张祥胜,许德军.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24-127.
[2] Jia CF, Chang ZY, Ye XY, et al.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J]. Microbiology China, 2009,36(3):453-457.
Z彩凤,常忠义,叶希韵,等.发酵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453-457.
[3] Wu GF, Yang ZJ, Lin XQ, et al. Setting up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J].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2005(2):93-96.
吴根福,杨志坚,林小清,等.开设发酵工程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高等理科教育,2005,(2),93-96.
篇5
众所周知,生产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的必修课,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了解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并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我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将平常课堂所学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从实习过程中了解到了理论实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也明白了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二、概述(实习目的、地点的简介)
1、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主要参观污水处理流程,提高对污水处理的理解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工厂接待人员的讲解增强对污水处理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在了解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工艺进行评价,并与目前较流行的先进工艺进行对比,找出其优缺点。与此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便于以后就业和努力方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社交能力等。
2、厂址简介
1)、辽宁省xx市北部污水处理厂简介
2)、xx金杯泰峰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位于xx市于洪区五金工业园218号,占地面积117亩,是以镀铬、镀锌等表面处理加工为主营业务的港、澳、台合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为4650万元人民币。公司于XX年10月通过美国通用公司oem产品认证,XX年6月通过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本公司将秉承“细微之处做到最好,精益求精追求第一”的企业精神,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为要求来规范企业的每一项工作,竭诚为客户服务,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争取创建世界一流的表面处理公司。 本公司遵循客户至上、质量第一的方针,竭诚为用户服务,并配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公司严格执行ts16949管理体系,本公司愿与各界朋友携手共创中国电镀业美好未来!
三、实习内容
xx市北部污水处理厂
1。 厂区布置
xx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总投资为5。97亿元人民币,由天津市市政勘测设计研究院和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处理工艺技术和主要设备采用法国德利满公司a/o生化处理法(活性污泥)。该厂于1994年8月开工建设,1998年8月试运行,1999年6月末正式运行。该厂共有大型污水处理池34座,大型污水泵房和污泥泵房12座,大型机房5座,可日处理城市污水40万吨。污水采用二级生物化学处理工艺,其中用脱氮工艺处理为每日20万吨清水再经深度处理后,作为工业水回用;其余每日20万吨清水注入卫工河作为城市环境用水,改进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并在灌溉季节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污泥处理采用中温消化工艺,产生的沼气用于消化系统自身能源消耗,多余沼气用于发电。消化后的污泥经机械脱水后,可作为农业和绿化用肥。
2。 污水处理工艺
2xx金杯泰峰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1厂区布置
公司现有建筑面积15684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12639平方米,电镀污水处理车间1052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2263平方米。 目前建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挂镀锌、滚镀锌生产线各一条;全自动镀硬铬生产线二条。可进行各种紧固件、冲压件、连接件等产品。镀装饰铬、硬铬、六价彩锌、环保镀锌、镀镍产品、黑锌;汽车减震杆、工程机械产品、油缸、液压杆以及小型塑料件的各种电镀生产加工;另外,我公司还可进行铝件清洗等表面处理业务。同时建有符合安美特公司化验标准的高品质实验室和化验室,有各种实验、化验仪器40余台套,为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b。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
电镀产生的废水毒性大,对土壤,动植物生长均产生危害。因此必须严格处理废水达标排放,缺水地区推行废水处理达标循环利用,从技术生产上讲,由于电镀生产过程和废水处理过程须投加一定量的多种化学品。电镀废水处理后达到循环回用,回用水必须经脱盐后才能回用于生产线用水,对环境含盐总量不会削减,树脂交换、反渗透工艺的浓缩液仍返回地面。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很多:20世纪70年代流行树脂交换,80年代电解法、化学法+气浮等。根据我厂20年来在电镀废水处理实践中得出,树脂交换对处理贵稀金属离子废水、回收贵稀金属有它的优越性。
电解法:能耗高,电耗和铁耗均高,对高浓度含铬废水产生污泥量太多,不适应,同时对含氰废水处理不理想,所以含氰废水还要用化学法。
化学药剂+气浮法:采用化学药品氧化还原中和,用气浮上浮方法进行泥水分离,因电镀污泥比重大,并且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实际使用时气浮分离不彻底,并且运行管理不便,到90年代末,气浮法应用越来越少。
化学药剂+沉淀:该方法是最早应用的方法,经过30多年不同处理工艺实际使用比较后。目前又回到了最早,也是最有效的处理工艺上来,国外在电镀处理上也大多采用该方法,但实际固液分离运行时间长后,沉淀池会有污泥翻上来,出水难以保证稳定达标。
近年开发的生物处理工艺:小水量单一镀种运行效果高,许多大工程使用很不稳定,因水质水量难以恒定,微生物对水温,品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ph值的变化难稳定适应,出现瞬间大批微生物死亡,出现环境污染事故,而且培菌不易。
本工艺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废水加入不同的药品进行氧化还原中和后,采用直接压滤分离方法分离污泥,投资省、运行操作管理方便,稳定可靠、能耗低。
c。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自己抄
篇6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平台;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5-02
2011年扬州大学以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面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逐步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打造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最终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硬软件环境,培养出合格的卓越人才。按照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我们认真分析了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寻找差距,明确了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一、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给水排水工程是为城市和工业企业培养从事取水、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给水输送分配、污水收集排放技术工作的工程专业人才,毕业生应能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和开发工作。[1]因此,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土建工程类专业,毕业后从事很具体的工程技术工作,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学生综合素质在下降,二次培养的难度大、时间长。我们通过反思这几年的教学过程,结合用人单位建议,总结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从工科人才需求看,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方面人才需求。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主要承担为江苏省培养人才和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周边地区国内知名高校相对集中,人才竞争较为激烈。在这两大类人才需求中,学校工科专业定位于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兼顾研究型的专业人才。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强调专业面宽、能力强的要求。而从我校工科生90%以上就职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现状看,这一定位是合适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但从原有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看,并没体现这一目标定位,而是参考国内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采取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一般规定总学分在170-180之间。从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的173学分的分布情况看(如表1),政治、数学、英语3门课程所占比例达到28.03%,即4年中有超过1年的时间在学习这3门课,加上通识类课程占34.1%。而为本专业打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只占22.83%,专业课占17.63%,专业实践占18.5%,即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占8.96%。显然这是一个更贴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识类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类教学得不到保障,内容过于肤浅,远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
表1给水排水工程培养方案学分分布
2.考核体制重分数轻能力。大学阶段的考核方式延续了高中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以一张试卷来考核学习效果,实践性教学也以一份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这样做虽然很省事,但对工科教育是不合适的。试卷考核方式对于通识类课程和某些专业基础课是合适的,但对专业课和实践类教学是不合适的。工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只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不能体现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为考得好成绩,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只重视考试时间内考核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喜欢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这更贴近教师学到的知识。而对能力的考核往往比较复杂、费事,要考核学生对工程案例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案例设计、面试等方式考核,这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面,因而不被采用,也就基本放弃对能力的考核,放弃对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工作后成了一个低能儿。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篇8
关键词:职高 动物医学 实践性
由于高等动物医学教育存在着自身特殊性,涉及的课程和学科门类多,实践教学比重大,使得动物医学教育必须长期保持较高的投入比例。为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可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我们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
三大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在动物医学专业四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像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
篇9
关键词: 温州医科大学 制药工程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制药工程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本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本专业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紧紧把握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契机,联合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制药工程实践教育建设为切入点,将制药工程实验技能、专业知识、职业态度与道德、人文素养、沟通技能等训练相整合,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承担制药工程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工作,促进院校联合培养制药工程应用人才,推动高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本文由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
一、以促进校企共赢发展为动力,实现多功能、全方位校企合作。
制药工程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既应考虑到学校专业实习实践的需要,又要兼顾医药生产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不仅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层面的合作,即学校为企业输送实习生,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岗位等方面开展合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基地层次的提升,形成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多赢”格局。因此,本专业在实践平台建设中非常重视依托本学科实验条件和技术优势,为合作企业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公司输送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实现科技转化,联合申请科研课题,联合建立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等等。通过与合作企业的科研互动,使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科研实践的最新成果和大量一手资料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有些科研项目由师生共同承担课题,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锻炼。
二、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途径,实现校企协同开展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第一,创新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形式,改变以往停留在实践教学层面合作的局面,建立合作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参与、实践参与、就业参与的全程参与合作模式。第二,创新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贯穿本科四年全过程,每一年根据学习的层次和知识要求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四年的实践教学阶段呈递进关系;基地可以满足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过程,实现学生从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到创新能力的递进式实践教学目标。第三,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吸引走在医药产业第一线的管理者、工程师进入专业教学队伍中,建立富有特色的“双师资”教学队伍。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做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早在2005年,温州医科大学投资了3000万,建设了符合GMP标准的生物制药中试实验室,购置了生物制药所需的分子克隆、发酵纯化及质量检测等仪器设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制药中试实验室学习基因工程药物分子克隆、菌种筛选、微生物培养、分离纯化、细胞活性检测等经典实验。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实验基础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增加了为期一周的企业实训。在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产业平台即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教老师会为学生安排参观GMP生产车间、参观企业研发部门、检验部门和仓储部门。同时,结合专业课程中学习的仪器设备及厂房设计等知识现场为学生讲解设备原理及GMP厂房设计要求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生实习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安排学生去学校附属医院、校办企业、营销公司及合作企业等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学校校办企业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药学院本科生实习基地之一,在这里,学生被安排在生产、检验、质控、研发、仓储物流等各部门进行流转。通过流转,学生充分了解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进入工作岗位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三、以建设综合性基地为支撑,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的产业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训中培养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更好地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药学院目前拥有的自主创办企业有6家,包括校园内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独立法人单位,投资3000万元)、温州医学院生物与天然药物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独立法人单位,注册资金100万)、校园外的瑞安市温医沙洲温莪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瑞安市温医天瑞温莪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家温莪术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温州安德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及作为高端平台的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广度和深度,将实习单位从浙江省内逐渐拓展到以浙江为中心的广州、安徽、福建、上海等省份。结合药学院的国际合作优势,将实习单位从内地扩展到港澳乃至境外实习基地;利用基地建设培养生制药工程应用及创新人才,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并将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经验带回学校,在学校形成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意识;充分利用部分优质实习单位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管理水平,开展相关研究,最终建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通过考试,考查加学分制度,将实验、实训和实习纳入学生考评体系。
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对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将在中试实验室开设的生物制药综合实验及在格鲁斯特开设的企业实训和企业实习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应学分,纳入学生考评体系。由学院教师主编的生物制药综合实验总计80个学分,学生修完80个学分后要通过笔试和操作两项考试,两项考试各占综合实验考试分值的50%,两项考试均合格的学生才能通过此门课程的考试。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双师资”工程师共同带教的企业实训为期一周,总计20个学分,实训课程作为考查课,实训结束学生要提交考查报告一份并通过实训开卷考试。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药学院组织学院教师和企业“双师资”工程师共同编写《制药工程实习指导教程》一书,学生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阶段将在企业的研发部、生产部、检验部及物流仓储部学习生物制药发酵、纯化、检验及仓储物流等相关知识。实习结束,学生要通过企业带教老师的考核,并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通过改革制药工程实践教学模式,2014年制药工程专业进入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上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红,靳利军,暴丽萍.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5:3.
[2]包之明.基于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思考[J].广西教育(B版),2015:1.
[3]申少华,周虎,曾坚贤,胡忠于,黄念东.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篇10
关键词:国际视野;环境科学;实习实践;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60-04
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而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工程应用型学科。从1965年全球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在美国的Middlebury学院,到20世纪末,美国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与环境领域相关的专业,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5%左右。在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教育主要依托化学、地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9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率先在全国成立单独的环境科学教学实体机构(研究生或本科生)。随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环境科学专业开始脱离母学科,逐渐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我国1200多所高校中400多所开设了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
实习实践教学是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衡量和检验大学生整体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深化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创新实习实践模式是解决高等学校环境专业面临实践突出问题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1-9]研究报道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并提出了些模式和方案。本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环境专业优秀实习实践办学经验,经过笔者赴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与德国耶拿大学考察访学,结合近十年环境专业带队实习的实践经验,提出“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实习实践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开展及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及特色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是较早在高等学校设立环境专业并开展环境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在环境教育与实习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及特色(表1)。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开展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科研训练与独立实验、专题研讨与综合研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重视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三国创新型环境人才培养鲜明的特色与模式;同时利用暑期学校等项目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实习是美国和日本的亮点。“导师制”是英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和实习实践模式。
二、中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现状与突出问题
环境科学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科学专业的立足之本。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经形成了由课程/教学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但根据教育部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在《我国环境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中调查表明,58.1%的受调查者认为现有的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属于一般水平,23.3%的受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6.3%的受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认为,有必要在专业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改革创新实习实践体系与模式[4]。
中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复杂,分别来自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教育中,各学校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实习实践体系与模式设置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与要求[1],与发达国家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相比较,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存在如下两个突出问题。
1.校外实习实践课程比重不足。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与实践课程是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应该主要涉及到对水、气、声、微生物、植被、土等对象的监测及污染物处理与控制、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野外综合实习实践等。笔者对40所具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高校调查的结果表明: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多,实习实践课程设置薄弱;96%的被调高校中课程验证实验成为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验证性实验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环境化学》等课程上,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偏重室内实验,校外综合性实习实践课程比重较低。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课程体系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单纯的实验课引不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10]。另外,虽然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计划中均设计了课程实验、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但是在实际开设过程中,由于对实验与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落后,实践性教学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实习实践研究性实践环节不足。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以专业视角接触社会的起点,是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11]。目前,高校环境专业实习基地的实习主要以现场见习、实习参观、专题讲座与座谈等形式开展,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生产流程、日常工作、环境监测与应急监测实况、代表性企业特征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及处理现场、与环保局工作人员和优秀环保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环境保护经验等。实习时间也主要为1~2周。这种以参观为主的实习过程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习的主要形式,缺乏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表1),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研究室,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要实践内容。实习基地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标的要求。参观性为主的见习与实践,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实习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实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实习实践的效果。加强和拓展专业技术、实验操作、设计开发及生产应用等社会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目标[12]。实习实践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培养优秀杰出应用人才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复杂,实习实践体系环节仍然存在着问题,如何解决实习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建立适应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的新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任务和迫切要求。
三、国际视野构下构建高等学校环境专业“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实习实践创新模式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是全球的典范。设置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多元化、重视学生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研究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科学综合性实习实践、强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发达国家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突出的特点。而我国环境专业实习实践中却十分缺乏这些方面与侧重。这也正是我们环境专业开展实习实践环节模式改革所需要重点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下,依据环境科学人才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思路与原则,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型实习实践创新模式。(表2)
此实习实践创新模式主要由“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组成,即基础性实习实践和综合性实习实践两模块;课程实验环节、校外实习实践和研究性实习实践环节三层次;开展以课程实验实践技能培养为基础、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科学研究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实习实践内容。基础实习实践模块中设计增加了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及比重。对于基础性实习实践模块,实习学生除了完成理论课程的实验外,比如化学课程、物理课程、生物课程、自然与生态课程、工程课程及其他特色课程等实验,还必须参与校外基地的实习实践,比如深入到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环境检测站、垃圾填埋场、野外基站、环境评价中心及其他环保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实践。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块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训练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此过程主要为开放性的实习,学生在结合实习基地科研攻关、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教师科研、国家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其他科学研究等课题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双重自由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或申请研究性项目等。学生在带队教师和课题组指导老师的双重管理和指导下,参与自己喜欢的课题开展研究,最终写出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前期研究成果)。这两个模块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和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学生在进行基础性实习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些实习基地开展研究性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和实习报告,使得实习实践变成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带队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模块的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和研究报告给出学生相应的毕业实习成绩。两个模块相互交叉和互相配合,学生在实习和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其实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都可能涉及到诸多的学科,从而一方面培训和锻炼了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动性地参与科学研究,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出色地完成毕业实习计划和任务,为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另外,带队教师和指导老师在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和监控上,根据毕业实习报告、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前期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指导老师与实习基地的评价,就非常容易进行指标量化,保证了毕业实习的质量和实习过程的监控。
四、实证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于2001年设立并开始招生。目前,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已经毕业5届,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质、踏实能干的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环境科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从2001年开始,持续受到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化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基于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吸收全球一流高校环境专业办学经验,深入考察访问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应用型创新性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式,切实解决了我校环境人才在实习实践培养环节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实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见习设计、毕业实习和综合实践等环节。其具体改革以后的实习实践内容及学时如下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习实践环节(23.5学分)已经占总学分(160学分)的比例达到14.7%。徐志兵对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时通过改革实习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实习实践环节总计23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3.4%),有力地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得毕业生工作能力有极大的提高。张会民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发现增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43学分,占总学分的22.2%)有助于学生“能力强化”。我校的实习实践环节在改革后,其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增加到14.7%,根据近几年的应用实践,这种“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践创新模式有效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应用性环境人才,他们已经在工作单位、研究所成为领导和研究的中坚力量。此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的模式加以推广应用。
设置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多元化,重视学生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研究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科学综合性实习实践,强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世界发达国家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突出的特点。我国环境专业实习实践却面临实习实践课程比重较低、研究性实践环节不足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环境专业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体系,建立并经过实践检验能适应我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型实习实践创新模式。新模式通过实习内容多层次、多元化的设置,明显增加了综合性研究型实践环节的比重,保障了创新型环境应用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基地情况等,选择应用基础性与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块。
参考文献:
[1]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80.
[2]张军民.基于地方特色的“专业实习”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63-65.
[3]杨海波,魏俊峰,裴婕.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4):173-176.
[4]张俊华.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性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24-126.
[5]余顺慧,付川,来守军,何立平,任艺.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03):128-130.
[6]宋凤敏.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2,(1):129-131.
[7]余顺慧,付川.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185-187.
[8]黄智,李明顺,梁宇宁,等.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初探[J].高教论坛,2007,(3):110-112.
[9]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51(5):28-31.
[10]张杭君,贾秀英.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3):19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