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纠纷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劳资、经济纠纷的特点
(一)因追索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经济利益争议居主导地位。劳动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高于对其他权利的重视程度,由于劳动者处于劳动关系的弱者地位,个人很难为维护权利与用人单位抗衡,因此多从经济利益方面找回损失,而用人单位对违约出走的劳动者,也大多以经济赔偿为由提出申诉。
(二)拖欠工资纠纷案件多。绝大多数劳资、经济纠纷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劳动报酬是引发劳资、经济纠纷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再次是自动离职或辞职。
(三)集体劳动争议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集体争议呈现突发性强、人数增多、处理难度大的特点。
(四)寻求解决的途径转变很大。弱势一方的劳动者往往不自愿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而是采取集体上访、封堵政府机关,甚至有集体堵塞道路交通的行为发生。
(五)涉及利益的人员多,规模不断扩大。如20__年1月份来访中有11批集体访反映劳资、经济纠纷问题,人员最多的达22人。
二、劳资、经济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萎缩,利益矛盾冲突复杂。一些合同无法履行,拖欠工程工资无法兑现。一些企业停产、倒闭矿产,债权难以实现等产生劳资、经济纠纷。
(二)管理监控环节薄弱。如有的企业用工不规范,无用工合同,有的工程是层层转包。
(三)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有的民工已半年未付工资,才来申诉,有的没有工资结算单。
(四)承包商为转嫁风险损失。有的承包商以未领到工程款为由,拖欠民工工资,把矛盾推向社会、交给政府。
(五)劳动关系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有的用人单位忽视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一些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有的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条款显失公平,导致劳资、经济纠纷的发生。
三、解决劳资、经济纠纷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遵规守法意识。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促进用人单位自觉规范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双方在用工时能自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工资报酬数额或计算方法,避免产生劳资、经济纠纷。同时,通过正反面案件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认识其采取堵路等极端手段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消除一些劳动者“打官司跑断腿,不如集体上访、上路拦车讨钱快”的错误认识。注意发挥新闻舆论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劳动法、用工严重不规范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和批评。
(二)切实加强管理,创新快速调解机制,依法高效化解纠纷。要求企业将合同文本送到劳动保障部门鉴证,以便及时检查和纠正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对劳资、经济纠纷发生较多的企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予以建档和进行重点监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这些企业中检查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特别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和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劳动标准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情况,督促企业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必要的处罚。同时建立职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办法,要求企业每月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缴纳欠薪保障金,缴费比例标准应与过去和现在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的有关指标挂钩。如果受保企业职工出现拖欠工资问题,可用该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金向职工支付拖欠的工资,不足部分可通过变现企业资产来筹集。畅通诉讼、仲裁、、调解等渠道,创新健全调解机制,坚持完善下访约访等联系群众制度,及时掌握矛盾纠纷隐患。
篇2
[关键词] 微分方程 数学建模 经济应用
微分方程是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有完整的数学体系,微分方程是数学联系实际,并应用与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各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工具。微分方程在物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果说“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是研究、了解和知晓现实世界的工具”,那么微分方程就是显示数学的这种威力和价值的一种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微分方程的问题,例如物体的冷却、人口的增长、琴弦的震动、电磁波的传播、人才的分配、价格的调整等,都可以归结为微分方程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应用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一、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
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是一种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模型,下面借助树的增长来建立该模型。
一棵小树刚栽下去的时候长的比较慢,渐渐地,小树长高了而且长的越来越快,几年不见,绿荫底下已经可以乘凉了,但长到某一高度后,它的生长速度趋于稳定,然后再慢慢降下来。下面建立这种现象的数学模型。
如果假设树的生长速度与它目前的高度成正比,则显然不符合两头尤其是后期的生长情形,因为树不可能越长越快;但如果假设树的生长速度正比于最大高度与目前高度的差,则又明显不符合中间一段的生长过程。折中一下,假设树的生长速度既与目前的高度呈正比,又与最大高度与目前高度的差成正比。
数学建模:设小树生长的最大高度为H(m),在t(年)时的高度为x(t),则有
其中k>0是比例常数,称此方程为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
解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
两边积分 得
整理得
故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通解为 (其中的c是正常数)
通解函数的图像成为Logistic曲线。另外这说明树的增长有一个限制,因此也称为限制性模式。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除了应用于生物种群的繁殖外,还应用于信息的传播、新技术的推广、传染病的扩散以及商品的销售等等。
1.人口阻滞增长模型:1837年,荷兰生物学家Verhulst提出一个人口模型
y(t0)=t0 其中k,b称为生命系数。
符合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模型,通解为
某国家人口增长满足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其中b=275(百万),c=54,y的单位是年,根据这些数据可求出再过100年该国的人口数。
因为把以上数据代入得
即再过100年,该国的人口数为5千万。
2.新产品的推广模型:设有某种新产品要推向市场,t时刻的销量为x(t),由于产品性能良好,每个产品都是一个宣传品,因此,t时刻产品销量的增长率与x(t)成正比,同时,考虑到产品销量存在一定的市场容量N,统计表明与尚未购买该产品的潜在顾客的数量N-x(t)也成正比,于是有
符合逻辑斯谛(Logistic)方程的模型,通解
当x(t*)
研究与调查表明:许多产品的销售曲线与Logistic曲线十分接近,许多分析家认为,在新产品推出的初期,应采用小批量生产并加强广告宣传,而在产品用户达到20%到80%期间,产品应大批量生产,在产品用户超过80%时,应转产。
二、国民收入与国民债务问题的模型
某地区在一个已知的时期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为,国民债务的增长率为国民收入的若t=0时,国民收入为5(亿元),国民债务为0.1(亿元),试求国民收入及国民债务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设国民收入函数为y(t),由条件知
所以得国民收入函数因为t=0时,y=5 得 c=5
故国民收入函数
设国民债务函数D(t),由已知
解此微分方程得
由t=0时,D=0.1得c=0.1
故国民债务函数为
三、价格调整问题
某商品在时刻t的售价为P,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分别是P的函数Q(P),S(P),则在时刻t的价格P(t)对于时间t的变化率可以认为与该商品在同一时刻的超额需求量Q(P)―S(P)成正比,即有微分方程
在Q(P)和S(P)确定情况下,可以解出价格P(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这就是商品的价格调整模型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主要服从市场供求关系,一般情况下,商品供给量S是价格P的单调递增函数,商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为简单起见,该商品的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分别为
s(p)=a + bp, Q(p)=α―βp(1)
其中a,b,α,β均为常数,且b>0,β>0.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由式(1)可得供求平衡时的价格
并称Pe为均衡价格。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即S
其中k
将(1)代入方程,可得 (2)
其中常数λ=(b+β)k>0,方程(2)的通解为
假设初始价格P(0)=P0,代入上式,得C=p0―Pe,于是上述价格的调整模型的解为
由于λ>0知,t+∞时,p(t)Pe。说明随着时间不断推延,实际价格p(t)将逐渐趋近均衡价格Pe
四、人才分配问题
每年大学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员分配教育部们充实教育队伍,其余人员将分配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设t年教师人数为x1(t),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人数为x2(t),又设1个教员每年平均培养α个毕业生,每年从教育、科技和经济管理岗位上退休、死亡或调出人员的比率为δ(0
(1)
(2)
方程(1)的通解为
若设x1(0)=x01,则于是,得到方程(1)的一个特解
将上式代入方程(2),得
方程(2)的通解为
若设x2(0)=x,则,从而得到上述方程的特解
篇3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在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是以领导干部的有关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基础,对领导干部遵守法律法规、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审计核实,是有效防止领导干部腐败行为以及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完善和规范。这不仅关系到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为学校选好领导干部,保持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具有内部审计的一般特点,还有其特有的要求。
(一)接受任务的被动性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一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是得到上级部门的书面委托后,才能开展这项工作,具有非常明确的指令和授权的性质,是一种被动的审计行为,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接受任务具有被动性。
(二)必须熟悉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个人廉政情况以及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监督权等进行评价和审计,监督并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情况是否规范,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能够恰当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和工程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有所区别,工程项目审计的对象是一项工程,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一个单位,均是对事不对人。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人的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四)审计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有多样性,有学校的领导干部,党政负责人,也有校办企业的领导干部,下属经济体的主要负责人等。审计对象所处的岗位不同,职责也不一样,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比较多样化,包括财经法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还要对领导干部在个人的任期内廉洁自律的情况进行评价,另外,还包括廉政建设等审计内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五)具有较为严格的时效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和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审计时间是领导干部任职的时间段内,审计的内容是任职期间的相关内容,任职期间之外的事项不属于审计的范围。另外,根据相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将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其考核、任免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依据的审计结果,在运用的时间上,也具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范围的界定较为敏感,具有严格的时效特征。
(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较长,很多达到七至八年,某些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甚至能到十年以上。这就导致了对这些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很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而且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经济管理资料、会议资料等本身就比较多,有些资料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根本就已经遗失或者无法查询。再加上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报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具有一定风险。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缺乏独立性,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根据高校内部审计有关文件的规定,高校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也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实际上,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能够独立运行的不到50%。偏远地区的地方院校以及高职高专等,设置独立内审机构的更少,甚至连内审机构都没有设置。由于机构上的不完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高校内审部门是学校的内设机构,受到学校领导的直接管理,人、财、物权都受到学校的控制,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会不自觉的受到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影响,因此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二)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尚处在研究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明确的依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同,层次也不一样,所处的岗位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岗位经济运行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也不一样,评价指标当然不会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与其签订责任状,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越趋复杂,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越来越多,没有健全的体系和统一的评价指标,要准确的界定和评价比较困难,达不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专业毕业,在知识结构上比较片面,缺乏工程预结算、计算机运用以及合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掌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而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编制有限,配置较为“精简”,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力量不强。如果遇上学校领导干部整体换届,大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集中进行,审计任务更加繁重,必然会使审计力量不足的缺点更加突显。这必然导致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不够全面,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四)部门之间缺少配合,不能全面运用审计成果
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党政领导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组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别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以及审计等部门组成,协调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发挥联席会议中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国家审计的联席会议制度运行良好,有效地协调了各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很少与其他部门沟通,没有将资源进行共享,互相配合较少,基本处于独立审计的状态,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报告,一般只在组织人事以及被审计人员的部门内公开,范围有限,导致审计意见和建议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审计成果被削弱,没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完善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高校应该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完善相关的的审计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权力与义务,规范审计流程,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另外,高校的主管部门还应该大力支持内部审计的工作,从人员的编制、经费的使用以及机构的设置上积极配合,尽量满足审计部门工作的需要,加强审计的力量,提升审计的质量,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评价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
每一项经济责任审计的证据搜集工作完成后,该如何准确评价被审计对象,如何妥善的作出审计报告,一直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还应该具有一个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为准确评价学校领导干部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学校应根据各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与各部门的负责人签订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书,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围,提高他们的责任危机意识,为日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定要科学严谨,把握“质量第一、评价准确、妥善总结、降低风险”的原则,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主题,评价的对象要与审计的对象一致,审计到什么范围就评价到什么范围,没有确凿证据或者超出职责范围的事项,坚决不予评价。
(三)不断建设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水平、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形势对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精通的业务能力。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重视对审计队伍的建设,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的更新,提高知识的层次,并加强审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具有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需要,派遣审计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获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知识。同时,审计制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必须同步推进,规范审计过程,加强审计质量的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按制度办事、按法律法规审计。
(四)加强配合,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它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这就要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及其他相关部门组织在一起,发挥协同作战的能力。因此,通过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制定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有效地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审计成果的运用。
随着高校不断加大经济建设步伐,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审计项目。因此,通过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的审计监督,对促进高校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克双.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6):49-55
[2]王鸿艳.浅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3年,(31):164
篇4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生 贫苦认定 问题 建议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62-02
一、 前言
在我国,不断完善的高校招生制度下,学校的规模在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收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的人员数量也随之加剧。为了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07年就已经颁布了《贫苦高校生认定指导意见》,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的帮扶政策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不管是资助的种类、范围还是其力度,对贫困生的资助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对学生的救助基金从3000元、2000元和10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0元、3000元和2000元,此外,国家设立的国家级奖学金和国家级励志奖学金已经达到了8000元和5000元,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还未有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科学方法,相关的教师在贫困认定工作中有诸多的困难。由此可见,对科学的、合理的以及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探索,是每一个高校进行资金帮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代高校对认定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很难确定家庭困难的认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家庭贫困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情况:a.烈士的子女、孤儿等没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学生;b.单亲家庭或父母无劳动能力的学生;c.低保户;d.特困户;e.家庭突然遭遇变故的学生;f.家庭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等等。[1]然而,在进行贫困生申请时,只有个别的学生有以上条件,很多学生对贫困申请的原因都是人云亦云,造成对贫困鉴定的标准很难确定,评定的唯一根据,只能从学生的申请理由来看,而对学生的判定等级,对其受助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此外,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地区经济情况的不同,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别,很难用统一的认定标准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衡量。
(二)各方面诚信的缺失
在对学生贫困进行认定的操作中,其主要判断依据是高校生的家庭经济调查表,调查表决定着每一个高校生的贫困认定。[2]但是,这种调查表的获得非常容易,很多地方民政局和政府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从来没有仔细考察,通常都是盖章了事,甚至有的学生出现走后门的情况,很轻易地就过了关,而那些家庭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关证明。此外,还有学生骗取资助的情况发生,有些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受到了国家的资助,就想尽一切办法和关系拿去贫困同学的贫困证明。这些情况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及合理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
(三)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因为在进行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申请自愿的原则,而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怕被身边的同学嘲笑而放弃了助学金的申请,他们为了自尊心不受伤害,会有意地向学校隐瞒其贫困事实。由此造成本来该有资助资格的同学并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
(四)学生强烈的虚荣心
每个人有会有虚荣心,学生也会有,一些学生宁愿将自己贫穷的包袱放在心里,在同学面前假装摆阔,好面子,装大款,用父母的血汗钱肆意妄为,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这种情况对评定小组的判断产生了直接性的干扰。[4]
(五)不公平的认定结果
对贫困学生的评定工作,是进行从下到上的顺序一级一级评定的,而在有些学校的评定中,班里从来没有设评定小组,整个贫困生的评定工作都是由辅导员一手决定的,从未对学生的具体经济情况做全面的了解,辅导员用自己特有的权利,对认定进行私自更改,与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原则背道而驰。
三、 分析造成贫困生认定不精确的因素
(一)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对一个家庭的收入及经济情况进行考量时,仅从其收入与支出上看是不行的,该家庭的经济积累也很重要,这些经济积累包括其房产、存款、股票以及家庭收藏品等各种投资品,然而在学校调查时,这些情况完全是盲区。例如,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上,所要求的条件非常严格,不仅要对其可支配的收入进行查看,还要对其存款、房产等固定资产进行仔细的调查,这么严格的调查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那更别提存款与房产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状况了,这些漏洞会让很多人有可乘之机,钻制度的空子。
(二)高校贫困认定小组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
在国际上,通常认定贫困生的方法,就是用学生的家庭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对该学生对家庭的分担能力做间接的评估,该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评估的核心指标。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对每个家庭经济情况的推断,是从这个家庭的合法应税收入中得出的。[7]而在我国,纳税制度还不完善,公民自觉交税意识的缺乏,使得要采取西方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能。现阶段,民政部门是对我国每个家庭具体的经济情况有权认定的权威性机构,但是,种种因素的影响,就算是民政部门的证明也不能完全对该家庭的经济状况做全面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中,认定贫困生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是学校。也就是说,如果让不专业的人和部门做专业的事,那么,很多工作中的错误与疏漏的发生就无法避免。
(三)不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
在认定贫困学生时,被查出来的存在有弄虚作假现象的极个别学生,学校通常会对其进行单纯的批评与教育,最多对该学生的奖金资格予以取消,那些为其开假证明的政府机关并未受到影响,纯粹是治标不治本。
四. 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加强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学生欠缺对社会的责任和阅历,以及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这是产生诚信危机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自己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正确地看待,也要让学生能够知道对学生的资金扶助并不是对学生廉价的施舍,相反,这是国家在资金上对他们的关注与爱护。
(二)填写学生诚信保证书,建立穷困学生档案
一方面,要对学生全面展开诚信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诚信教育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宣传,并建立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填写诚信保证书,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穷困学生档案。其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穷困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受资助的情况等)、穷困学生家庭情况(包括该学生的家庭成员以及经济收入等)。建立贫困生档案,应该开始于小学,同时进行弹性管理的实施工作,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突然有不幸变故,使得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应该进行档案的及时添加,而对于那些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好转,并且能够自己完成所有学业,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正常进行的学生,对其相应的档案要及时地更改或删除。此外,对学生乱用国家助学金的情况要给予相关的处分,情况恶劣者要对其助学金资格予以取消。
(三)建立对学生的监督和跟踪调查体系
认定贫困生的工作仅仅是前期认定,而后期的学生跟踪调查工作更为重要,要想对一个学生的经济状况做真正的了解,其身边的同学就是一股强大的认定力量,由此看来,要对贫困生的监督力度予以充分的发挥,应加宽与健全学生反馈与意见信息的范围。此外,高校的班主任要对学生宿舍和学生集体加强关注,以充分地了解每个贫困生的学习消费和生活消费,对贫困生助学金使用给予有力的监督,以保证国家的奖学金对学生能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确保其生活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梁作甲.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2):4-9.
[2] 郭理想,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2010,(26):78-79.
[3] 王兆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358):42-43.
篇5
1.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是河北省专业生产、经营液晶显示屏及液晶显示模块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本部地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本部占地7万m2,生产厂房3万m2,其中超净厂房3,000m2;冀雅(廊坊)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厂房3000 m2,其中超净厂房1800m2。公司拥有一支以研究生为主体,年轻化高素质的管理、技术团队,保证了冀雅在业界的领先水平。冀雅电子1998年即成为摩托罗拉的全球供应商。文百事通迄今拥有包括摩托罗拉、美国联合技术、艾默生、LXD、三星、现代、LG、松下、海尔、联想、华为、长虹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一大批重要客户群。冀雅营销网络遍及亚、欧、美三大洲,产品销往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德国、英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发展大众体育为主,强调全民健身思想,提升职工对加强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职工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思想,提高企业的向心力,使职工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上,通过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使公司产值逐年上升。
2.体育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厂容厂貌和文、教、卫、体等基本设施及产品而言,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标志。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文化要素,对形成企业的文化特色,促进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行为表现的规范和企业团队精神的确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体育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发的文化形式,它以形成本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核心,以开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员工敢于拼搏,团结协作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目的,来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加强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既要注重渐进的科学方法,健全企业体育文化的组织结构,又要不断的丰富和加强企业体育文化的人文内涵。
2.1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体育具有教育作用和功能,是由体育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企业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使参与者和观赏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体育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教育,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身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和意识。比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组织纪律性和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企业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还能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欣赏美、鉴赏美的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等。这些意志品质和精神,正是企业文化建设应体现的内容,也是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大力提倡的,更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和员工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方面,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2.2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通过企业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展示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形象、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知名度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打造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与企业文化建设,企科学管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宣传效果往往是其他宣传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篇6
[中图分类号]R74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02-02
长期大量饮酒可影响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维生素类的代谢,从而导致多方面的躯体损害,产生慢性酒精中毒和(或)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现将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58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及其家庭和社会问题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58例,均为男性;年龄24~61岁,平均(38.9±6.8)岁;其中,36例为首次住院治疗,22例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其资料以末次入院时的情况为准)。职业:工人51例(87.9%)、干部4例(6.9%)、农民3例(5.2%)。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8例(65.5%)、高中(含中专)19例(32.7%)、大专以上1例(1.7%)。日饮酒量(以50°~60°白酒计算)200~2 500 ml,平均(558±170)ml,其中最大量者每日达2 500 ml,外加10瓶以上啤酒。全部患者均有空腹饮酒史,饮酒史1~30年,平均(13.0±6.4)年。婚姻状况:已婚52例(89.7%),未婚6例(10.3%)。
1.2 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
包括:①有酒精入体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酒精所致;②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2结果
2.1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
58例患者均为两种以上精神障碍症状并存,其中57例符合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占98.3%。震颤谵妄28例,占48.3%,其中戒断性谵忘13例。幻觉症23例,占39.7%,其中,幻听17例,幻视14例,幻触8例。妄想症25例,占43.1%,其中,嫉妒妄想16例,被害妄想11例。酒精中毒性脑病、柯萨可夫综合征及其他类型精神障碍14例,占24.13%。有忧郁和(或)自杀观念及行为者17例,占29.3%;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行为者4例,占6.9%;合并吸毒者2例,占3.4%;人格改变者32例,占55.2%。
2.2躯体合并症
58例中,34例出现一种或多种躯体合并症,占58.62%;53例出现轻至中度的脑电图异常,占91.4%,多为慢波增加、α-节律不规则等;12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占20.7%;5例B超检查提示肝肿大,占8.6%;3例出现肝硬化腹腔积液,占5.2%;28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占48.28%,多为ST-T改变、心室低或高电压、窦性心动过速等;2例出现酒精性心肌炎,占3.4%;31例有消化道疾病,占53.5%,以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1例发生食道癌,占1.7%;14例有末梢神经炎及肌萎缩等,占24.1%;13例有癫痫样抽搐发作,占22.41%;28例有睡眠障碍,占48.3%,其睡眠障碍较顽固,一般催眠药物疗效不明显。
2.3家庭及社会问题
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及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还直接给生产带来损失。在已婚的52例中,由于长期嗜酒而致夫妻感情下降、家庭不和者27例,占已婚者的51.9%,其中直接导致离婚、家庭破裂者11例,占21.2%;有家庭及社会暴力行为者47例,占81.0%,其中8例因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而被司法机关拘留、强制收容或被判刑,有1例重伤致死;32例人格改变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私、易怒、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及家庭、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占55.17%,其中14例直接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不良,最严重的1例在2年多的时间里因赊账、借钱饮酒,欠外债达7 000余元,另有1例酒后喜欢驾驶车,仅2年就撞坏汽车10余部,并由此导致家庭经济严重受损;6例未婚者均因嗜酒致恋爱困难而未能成婚。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国内城市酒依赖的患病率为37.27%[1]。由于酒精对躯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嗜酒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但由于酒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类饮品随处可见,而嗜酒与遗传、社会、文化、职业、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我国部分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也使得要较好地控制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酒来源,更好地帮助临床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文献报道及本文结果均表明,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多数患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本文以工人为主),由于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受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及人生道德观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加之长期饮酒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使社会及家庭暴力现象频繁发生,从而给社会治安、工作生产、家庭经济带来不良影响[2]。本文58例患者均由于人格改变、睡眠障碍、酒精中毒性脑病等继发改变而导致工作、生活和劳动能力有明显下降,81.0%的患者有家庭和(或)社会暴力行为,并导致交通肇事、家庭破裂、刑事犯罪等;52例已婚者中有51.9%的家庭不和,直接导致离婚者11例,占21.2%,8例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问题,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幸。资料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多为青壮年已婚者,本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6.8)岁,这些人的子女往往未成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除家庭生活质量不良给子女的生长发育造成直接影响外,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也必然给子女的心理发育、学习和工作造成极坏的影响。有证据表明,嗜酒者的子女酒精中毒发生率较不嗜酒者的子女要高4~5倍[3],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则更不容忽视。
嗜酒除带来上述一系列社会问题外,最直接的是给自身健康带来损害,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是肝癌的重要病因[4]。本文的58例中,55.2%的患者有明显的人格改变,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道德观下降,表现为焦虑、易激惹;48.28%的患者有震颤谵妄,而震颤谵妄期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也必然带来过多的生活负担;27.59%的患者有嫉妒妄想症。这些精神障碍也成为暴力行为和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有58.6%的患者有躯体疾病的表现,包括癫痫发作、睡眠障碍、脑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心肌炎、肝硬化、末梢神经炎等。这些躯体疾病也势必影响患者的劳动、工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慢性酒精中毒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加强对饮酒卫生知识的宣传,改变不良的饮酒习俗,尽可能减少不正确的酒类广告。由于本文资料均采自我院的住院患者,多数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明显不良影响或危害而不得已送入医院治疗的患者,因此,本文部分结果高于国内的其他报道,而农民病例少与我院为企业职工医院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尚无较全面可靠的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早组织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因饮酒过度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减少因嗜酒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崇勇.我国七个地区1 680例嗜酒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79.
[2]汤士林,朱珠,杨振宇.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55例临床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13-114.
[3]张逢春.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2,2(3):134.
篇7
在日常经济业务中,并非每项合同条款都能顺利得到履行,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争议,纠纷。从订立购销合同起,到商品生产环节,到物流运输环节,到最后验货付款环节都有存在违约的风险,从而产生争议,纠纷,引发索赔和理赔问题。引发经济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情况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卖方违约。
卖方生产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未按订立的合同标准严格进行把关;或者数量方面缺斤少量;或者不能及时提供财务票据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买方的不满情绪,从而引起经济纠纷。
(二)买方违约。
买方由于自身的财务问题,资金周转不灵,不按期开信用证,不按期支付货款,不按合同规定付款赎单,或因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无理拒收货物,不按合同规定如期派船接货等等,与卖方沟通无果,不能取得对方的谅解,都会引发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纠纷。
(三)买卖双方均有一定的违约责任。
由于合同订立时,质量标准要求不明确,按国家标准呢还是按行业标准没有明确;价款不明确,按订立合同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呢还是按政府指导价格没有明确;履行地点,期限,方式等等都要在合同中一一言明,这样才不会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理解误差,造成一方当事人违约,而引起双方的经济纠纷。
二、经济纠纷的处理方式
(一)双方协商处理
日常生活中,发生经济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在发生经济纠纷后,买卖双方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协商,在协商的过程中,违约一方当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对方弄清是非曲直,能够理解自已违约是迫不得已。必要时,双方各自作出一定让步,最后达成和解,消除分歧。这种作法可节省费用,而且气氛和缓,灵活性大,有利于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
(二)他人调解处理
经济纠纷发生后,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不能达成谅解,这就需要双方都非常信任的第三方居中调解。调解人的作用是帮助当事人弄清事实,分清是非,并找到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办法。调解在性质上与协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最后的解决办法还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才能成立。例如:美方一家贸易公司在货到验货时发现货品质量总体没问题,但个别产品存在瑕疵,据此向中方贸易公司提出全部索赔。中方贸易公司觉得很委屈,只愿承担有瑕疵部分商品损失的理赔,而拒绝了全部商品损失的赔偿。但因为有错在先,拒赔理由有些理不直气不壮。中方贸易公司想法找到了双方都比较信任的第三方居中调停,第三方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了协调方案:由中方贸易公司赔偿有瑕疵商品的损失,并向美方支付一定金额的罚金,以惩戒中方贸易公司以次充好的不良做法。此方案一出,双方都觉得可以接受。由此避免了一场国际经济纠纷的发生。
(三)指定机构仲裁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就明确今后如有经济纠纷,自愿把他们之间的经济纠纷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或在经济纠纷发生之后,买卖双方相互订立协义指定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仲裁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经济纠纷都适用仲裁,只有在订立合同时,设有仲裁条款的经济纠纷适用仲裁。或经济纠纷发生后,双方协商未成,第三者调解未能获得双方的认可。买卖双方为了有效解决经济纠纷,冷静下来达成了仲裁协议。才能向专门的仲裁机构,或者临时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协议中对仲裁地点的约定非常重要。在什么地方进行仲裁,关系着买卖双方经济纠纷所适用的法,以及仲裁委员会人员的确定。这些间接关系着仲裁结果的最后走向。例如:江苏苏洲一家贸易公司从浙江海宁进购一批货物,在验货时,江苏苏洲方发现货物数量短缺,但金额不是很大,大概在二万人民币左右,苏洲贸易公司据此向浙江海宁方提出索赔。海宁方不同意赔偿,双方根据合同订立的仲裁协议,向苏洲市相关机构申请仲裁。很快,苏洲市仲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到工厂库房现场查验货物数量,作出浙江海宁贸易公司赔偿苏洲贸易公司两万元人民币的决定。浙江海宁贸易公司因仲裁地点在苏洲,考虑到在江浙之间奔波的差旅费与二万元人民币赔款哪个成本更高,在苏洲仲裁委员会下仲裁决定之下很爽快地支付了这笔赔偿金。仲裁协议中对仲裁机构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常设的仲裁机构,另一种是临时仲裁机构。临时仲裁机构是由双方当事人指定仲裁员所组成的临时仲裁机构,当争议处理完毕之后,临时仲裁机构将自动解散,非常灵活,费用节省,对贸易双方的争议也比较了解,更能切实地为买卖双方解决问题。仲裁协议的作用对双方当事人具有二重性。主要体现于对仲裁协议的提起具有自愿性,以及对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议具有强制性。买卖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仲裁协议,让仲裁机构取得了对双方当事人经济纠纷的管辖权,从而排除了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经济纠纷处置的权利。与此同时,仲裁机构所作出的仲裁决议具在强制性。不管双方愿不愿意都必须遵照执行,也不能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买卖双方未达成仲裁协议,司法机关就有权介入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纠纷。根据处理经济纠纷的经验,在订立合同之初就达成仲裁协议对双方当事人来说利大于弊。
(四)司法机关审理
司法机关审理即向法院诉讼。买卖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调解未果,又无诚意达成仲裁协议,只能由司法机关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纠纷,作出最后的判决。司法机关审理经济纠纷所耗费的时间长,支付的费用大不说,关键贸易双方之间的关系进入了僵局,不利于双方贸易的发展。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一般不建议使用司法机关审理。
三、选择最合适的争议处理方式
篇8
关键词:人地矛盾;生态足迹;能值分析;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015-02
马尔萨斯在1789年其著名的作品《人口原理》中揭示了人地矛盾,他认为人类出于繁衍后代的需要,人口数量以指数级数增长,但是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粮食产量却因受到土地的制约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就形成尖锐的人地矛盾。当前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人地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由于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使得在土地征收过程之中由于补偿机制不健全而出现的结构上的人地矛盾。第二,随着时间的变迁,我国总体生产效率水平提升而引起的农村土地相对生产效率的下降,农业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协调,即绩效上的人地矛盾。第三,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户籍制度的存在,一部分人虽然脱离了农业生产,但是又不能很好的融入非农业生产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而引起的人地矛盾,即功能上的人地矛盾。
就本文所研究的范畴来说,所指的人地矛盾主要是指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总体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传统经济支柱的农业部门,农业生产效率却并没有相应地获得提高。所以,本文的对北部湾经济区人地矛盾的关注主要是绩效上的人地矛盾。但是,北部湾经济区人地矛盾的研究并非本文最终的目的,本文只想通过展现北部湾经济区当前遇到的严峻人地矛盾问题,进一步论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走一条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如何解决好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不仅对北部湾经济区自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广西构筑多区域合作格局,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以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为出发点,并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索解决人地矛盾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1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等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该方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口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纳他们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Odum H.T 为首创立的一种新的生态经济价值论和系统分析方法。能值分析理论是以太阳能值为标准,将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为同一能值单位,以比较一个系统中流动或储存的能量及其在该系统中的贡献。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框架下,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将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比较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衡量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国家或地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评估、不同发展模式的评价等方面,并不断对其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将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二者结合,并运用到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问题却鲜有涉及。
能值分析模型的步骤与方法:
①计算各消费项目的人均太阳能值。计算公式为:能值=某有效能×能值转换率。
②计算生态承载力。该模型考虑五种可更新资源:太阳辐射能、风能、雨水势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其计算公式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区域平均能值密度P,P=区域总能值/区域土地面积。
③计算生态足迹。将各项目的生产量或消费量转换成太阳能值,进而得到人均占用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汇总即得到区域人均生态足迹。
2 代表性区域概况及数据分析
在采用能值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低碳化进行研究时,本文仅选取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作为该区域代表。之所以选取南宁作为代表性区域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受调研条件的限制,对南宁的调研相对充分,获取的数据与资料相对详实,更能全面反映其农业发展状况;二是作者认为,相对于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作为未来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农业发展的生态功能更显重要。因而,选取南宁作为研究对象,在既有条件下更能体现本文的研究价值。
南宁市耕地面积37.14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06万公顷,旱地17.0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88亩。2010年总人口6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3.3万人,占74%,农村劳动力273万人。2010年南宁市GDP总量为1800.43亿元。本文所用的有关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根据Odum 等的研究成果可知,全球年均总能值为1.583×1025 sej,全球平均能值密度为3.104×1014sej/hm ,由上文所列计算公式计算出各种可更新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表1),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南宁市2007~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图1)。
在收集南宁市能值数据的基础上,表1分别计算出南宁市五种可更新能源的人均能值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得出2010年南宁市的人均最大生态承载力为0.1143hm2/人。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南宁市在人均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衡量指标方面的差距,我们选取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市,作为比较对象。尽管南京市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优势突出,将二者比较,差距明显,但是本文就是想通过与发达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比较,凸显南宁市在生态能值系统方面的劣势所在,引起人们更多的注视。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南宁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南京市的1/3,这主要是因为南宁市的人均可更新资源的太阳能值低于南京市,人均可更新太阳能值的多少又是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2010年南京市的GDP为5086亿元,约为南宁市的三倍。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构造,地形起伏度大,使得南宁市雨水势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相比南京市优势显著,南宁市应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大力推进水电建设。一方面,伴随着南宁市经济的腾飞,可以缓解不断攀升的工业用电量。另一方面,提高水电的占比,可以降低农业用电价格,有利于降低农村传统的能源消费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趋势,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问题,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低碳化之路预留足够的推进空间和时间。
人均生态足迹是反映某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否和谐共处,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的有效性指标。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在经济建设成就飞快发展的同时,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攀升。在可更新能源太阳能值总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人均生态足迹却在不断下降,这不仅导致了本就紧张的人地矛盾面临激化的危险,另外,也从当前的社会现实角度印证了推进农业低碳化进程的紧迫性。
3 发展低碳农业缓解人地矛盾的对策措施
①在稳定农村集体公有制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土地承包制。针对现有的人地矛盾,应该坚持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明晰产权制度,通过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
②对南宁市某些不适宜规模化经营的地区,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密切与南宁市及周边城市的对接,发展面向城市需要的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矛盾的紧张局面。农村地区可以大力推行沼气的普及率,减少对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人均生态足迹。
③提高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开放度,增加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均能值量。
南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两地气候条件相似,在两岸交流繁荣发展的大潮中,南宁市应大力引进台湾在农业发展领域已经取得的低碳发展成就,加强两地在低碳农业领域的合作,利用台湾在种苗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提高南宁市的农业低碳化发展进程。此外,南宁市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前沿,由于在大部分东盟国家中,农业仍占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且与南宁市存在同质化的现状。南宁市应在提高低碳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国家市场,扩大低碳农业的出口导向性。通过利用外部市场,提高系统的开放度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
参考文献:
篇9
1、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依据,就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建筑工程结算的性质不同,就可以将建筑工程结算分为两种:计量依据,费率、价格依据;而按照性质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合同中确定的依据以及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逐步商议的依据。这种建筑工程结算依据存在不确定性主要的原因是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没有比较明确的合同双方结算依据,即使有的合同有,但也是比较的含糊,模棱两可,存在不合理性,以及合同双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工程结算的商榷依据也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引发合同双方产生经济纠纷。
2、建筑工程结算的期限和审核效力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人进行劳动支付的前提,对工程计量以及建筑工程支付的期限不同,签订合同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同的。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建筑工程款的支付形式进行比较明确的约定,无论是采用分期支付的形式,建筑工程完工以后一次性支付的形式,还是设定一个结算的期限的形式等等都没有,这样就使得签订合同的双方出现经济纠纷时,因为这些原因而没有设定时间权限,在进行建筑工程款不能够按实结算,就没有按照正常的法律形式,这样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款的结算变得遥遥无期。建筑工程结算审核效力比较的难,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走上法律程序,这样就会使得要进行对方的审核,重复的操作就会拖延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以工程没有完工为由而拖欠工资。
3、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缺乏合适的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出现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解决这些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的机制却比较的单一,不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经济纠纷问题,一般解决合同经济纠纷都是采用诉讼的形式。然而诉讼作为建筑工程结算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方式,却缺乏灵活、便捷,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出现的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从而降低了解决经济纠纷的效率和公正影响力。在一次的案件中,经过了多次工程结算审理和坚定,最终才解决这一经济纠纷,这样的过程和程序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建筑工程结算难的原因
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无序和混乱,制约着建筑工程结算
目前,由于在现阶段下的经济体制,我国对合同的管理存在极其不规范的现象,现在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并且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够满足现在建筑工程结算的管理。建筑工程合同存在的不完全性就要求对合同进行规划的管理,而建筑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则要求对合同实施的工程加强管理。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于技术与经济的脱节,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够形成统一,施工人员既不能够对经济有所了解,又不能够有一定的合同管理意识。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的管理人员都只是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合同的管理,同时监管的体制也不能够达到要求,不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建筑工程合同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工程款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合同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性合约,其与一般性的购物合同有所差别。这种不完全性是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决定的,建筑工程本身就存在比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每一个细节都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改善措施和解决方案有明确的规定,更不能够对存在不可预知的情况做好实现的补偿和安排。为了能够将改善建筑工程合同这种不完全性,签订合同的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应该考虑到再协商,再修正,以便更好地解决纠纷,以此来弥补建筑工程合同中这一缺陷。建筑工程合同款的最初造价和追加款存在不确定性,在进行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随时的变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建筑工程结算难的治理措施
1、提高解决工程结算纠纷的质量
有效地提高解决工程合同纠纷的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纠纷解决机制。根据以往的案例表明,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建筑工程结算的纠纷,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诉讼存在其自身的缺陷,解决工程缓慢,程序复杂,现在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现在的解决建筑工程结算合同经济纠纷机制。采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运用这种解决方式,就不需要做那些复杂麻烦的法律程序,而是通过谈判、协调、调解等等形式来解决纠纷,这种方式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简单、便捷,在国际工程纠纷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2、提高合同的签约质量
提高合同的质量关键在于能够在签订之前做好防御工作。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该对采用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无论是采用计量与支付,还是建筑工程费用需要变更以及需要进行索赔的都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在签订合同时,还应该对合同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提高合同质量主要的是提高合同双方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采用不同方式来进行签订合同的双方,采用招标工程的,应该将招标文件尽快的转换为正式的合同,并且加强对合同的审查;对进行工作的,应该找好合格的人,并且不断地提供人的服务。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 基本特点 实现机制
在我国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经济法责任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且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所以进行经济法责任的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经济法责任理论是经济法基本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进行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也有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在我国,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经济法责任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致使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本文理解的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主体因其违反经济法的规定或不当行使经济法中的权利而造成的不利后果,责任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经济法责任有其独有的本质属性,是其他法律责任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经济法责任的特点,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通过对已有成果的研究和笔者自身的思考,本文对经济法责任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法本身就是社会利益的产物,是国家用来调节和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的法律;二是,制定经济法责任制度时,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经济法责任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2)双重性。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公民个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法律责任的特点是倾向于对受害者的补偿,也就是法律责任中的补偿性特征,而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的利益,其法律责任则以惩罚性为主,也就是法律的惩罚性特征。由于经济法的本质主要用于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使得经济法责任同时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的双重特征,这也是经济法责任跟其他法律责任的不同之处。
(3)综合性。众所周知,当今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再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为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规范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干预行为和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这就是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经济法弥补了我国现有民法、行政法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某些经济违法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多个法律部门的规定,使得其违法行为在民法、行政法等单一部门法律范围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运用经济法综合性的角度才能解决复杂的经济纠纷问题。这就是经济法责任综合性的表现。
二、我国现行的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及其局限性
守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是构成我国法律实施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目前,我国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基本是借用我国民法、行政法中的实施机制,其自身还没有独立的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实际中屡禁不止的经济违法现象告诉我们,我国现行的这种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存在着很大缺陷。一方面,忽视了经济法本身独有的社会性特征。这使得经济法责任与其它法律责任不同,它是直接同社会利益相关的;另一方面,忽视了经济法责任形式与我国现有民法、行政法的法律责任形式的差异性。例如经济法责任在保护权利方面就是有别于民法、行政法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完善我国现有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本质,才能构建适合经济法责任特色的实现机制。
三、完善我国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的探讨
我国对宏观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主要依据就是经济法,其功能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构建全体社会经济成员普遍和谐发展的经济秩序。完善我国现行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主要是指它的司法实现途径,也就是经济诉讼问题。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主体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关于经济主体的诉讼权则没有明确的表现,致使对经济法责任的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混同的现象。比如将经济纠纷案件错误判定为民事纠纷案件,或把民事纠纷案件错误的判定为经济纠纷案件,这也是我国现有经济诉讼理论不健全的具体表现。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纠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固定、单一的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现有的很多经济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现行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性的去考虑问题,必须摆脱我国目前单一部门法律领域的那种固定、单一的法律责任实现机制,而应该根据经济法自身的独特本质属性选择使用或合并使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中某些好的实现机制,并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三方面综合性的角度来看待经济纠纷中的有关问题,只有建立这种复合型的责任机制才有可能彻底的、有效的解决经济纠纷中的复杂问题,也能给予经济纠纷中的受损害者充分合理的裁决和救济。
此外,诉讼机制是实现经济法责任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经济法诉讼机制是当前完善我国现行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要完善我国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首先就必须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诉讼制度。在制定我姑经济诉讼制度时,我们首先必须对我国当前政治、法律 和文化的特点有正确的了解,这是我们进行经济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其次,我们要充分理解经济法的特殊性。由于经济法调整对象是整个市场经济范围内所有的市场主体,使得其调整方法必须是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因此,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我们不可能设计一套标准统一、能适用于经济活动中所有经济纠纷的经济法诉讼制度,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根据经济纠纷异常复杂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经济违法行为灵活的采用不同的诉讼处理策略。例如:如果是经济主体违反经济法的违法行为,按刑事诉讼处理;而如果只是一般普通公众之间的民事纠纷,则按民事诉讼处理。但是,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已有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等三大诉讼机制并不能解决好所有的经济纠纷问题。一旦遇到现有三大诉讼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很好解决的经济法纠纷问题时,如果我们继续固执的套用已有的三大诉讼制度去解决复杂的经济纠纷问题,就会发现现有的诉讼机制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已有的诉讼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设置一些特别的规定,创新原来那种单一固定的诉讼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需要。经济法自身的独立性决定了经济法诉讼机制也应独立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但这并不能阻碍它借用传统三种诉讼制度中的某些好的方法,因此,经济法诉讼制度应该多元和开放的。
如前所述,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经济法责任也有别于其他法律责任,它具有独立性特征。因此,在研究经济法责任问题时,我们必须正视和正确理解经济法责任自身这种独有的本质属性,而不能将它与别的法律责任等同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彤方.经济法责任理论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颜运秋.经济法责任基本问题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10).
[3]唐光丽.浅论经济法责任的基本特征[J],知识经济,2009,(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