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技术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医学技术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腔医学技术的前景

篇1

[关键词]3D打印;口腔医学;材料

1材料种类

1.1金属材料

口腔医用金属产品要求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等等。对原料的要求也很高,包括纯度高、含氧量低、粉末粒度细、可塑性好、流动性好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3D打印金属粉末材料包括:钛、钛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等。其中,钛及钛合金材料具有密度小、精确度高、强度大的优点,并且该种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口腔医学领域视为比较理想的3D打印金属材料。尤其是在口腔颌面部位的修复、牙体组织的修复以及有关种植体制造[6]等领域广泛使用。由于纯钛的一些性能的缺陷,例如纯钛的强度不如钛合金大,而且纯钛的弹性模量比骨组织的要高,很容易导致钛种植体和骨组织两者产生不相融和的机械应力。对于此,很多研究者都试图采用各种方式来改善纯钛的性能,例如在其表面增加涂层或者氧化纯钛的表面等[7]。3D打印的钴铬合金也是口腔医学领域常用的修复材料。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再采用修复技术将人工牙添加上去,这样的修复体进入口腔后便具有良好的密合性。由于使用的钴铬合金义齿支架与添加的人工牙采用了不同的材料,根据现阶段的技术设施,基本上不可能一次性打印出完整修复体。Traini等[8]成型了梯度化Ti-6Al-4V钛合金多孔牙科种植体,具有更加优化的理化性能,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及延伸率均达AMs4999(美国材料协会的关于3D打印钛合金的相关标准)。Figliuzzi等[9]使用激光烧结个性化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拔除患牙后即刻种植修复,随访显示个性化种植体及美观效果良好。Traini等[8]激光烧结钛合金试件,然后分别测量试件表面多孔层和内部致密层的弹性模量,前者接近骨皮质,后者接近机械加工的钛金属,表明这种方法加工钛合金种植体能减小表面应力,有利于种植体的长期稳定。Mangano等[10]将激光烧结的窄直径种植体用于患者的后牙种植修复治疗,37例种植体随访2年后存留率为100.0%,成功率为94.6%。在物理机械性能、生物抗腐蚀性及相容性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3D打印的有关金属产品是否与传统工艺制造的产品相同,是否按照国家的标准。目前,新兴金属材料在口腔医学领域依然处在体外研究的状态,尤其作为口腔植入材料的性能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1]。目前,3D打印技术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设备性能和多样的金属打印材料,金属3D打印技术也会更加广泛的运用到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中。

1.2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已成为目前3D打印领域中基本的成熟的打印材料,塑料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代表,具有较好的热塑性、流动性与快速冷却粘接性以及其迅速固化的性能[12-14]。另外,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可以使其能够与陶瓷、玻璃、纤维、无机粉末、金属粉末等形成新的复合材料[15,16],在口腔医学中,聚乳酸、聚己内酯、聚富马酸二羟丙酯等属于比较常见的3D打印材料。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的环保材料,能在特定条件下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其还具有半透明性和光泽质感,是口腔医学领域3D打印的理想材料。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热塑性聚合物,目前用于制作3D打印卫星、3D打印汽车零件,开始在3D打印行业发挥真正的影响。PEEK材料的优点包括,①PEEK材料弹性模量和人体骨骼相近,修复后颅骨的应力完整;②X射线透过性能好,不会产生金属伪影,不影响医学影像,方便检测术后恢复情况;③使用3D打印PEKK材料制成的结构比用传统的PEEK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可以高温消毒再用;④PEEK本身具有很强的惰性,对头皮刺激非常小,排斥性低,稳定性高。目前用于制造义齿零件。从3D打印技术的发展状况而言,光固化立体成形属于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3D打印光敏树脂即光固化树脂、UV树脂,是口腔医学领域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对于口腔医学领域而言,液态树脂材料需要有优良的稳定性、较低的黏度、固化迅速且程度高等[17]。有研究发现[18],液态光敏树脂可以打印成可生物降解组织工程支架,利用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形成的支架与人松质骨有比较相同的机械性能,并且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黏附与分化的作用。迅速发展的光固化树脂材料不断促进口腔医学的进步,有利于口腔医学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1.3陶瓷材料

口腔医学领域的陶瓷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美观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化学稳定性好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行业。因其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美观性能,目前也用作口腔修复材料。氧化锆陶瓷用切削技术进行加工时会有很多材料被切除掉,造成浪费,导致全瓷冠的价格昂贵,而且还可能在义齿中有切削力造成的内裂。3D打印氧化锆陶瓷义齿对材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相对来说成本较低。3D打印氧化锆可减少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可通过打印特殊内部结构来实现硬度等力学性能的仿生性。早期的氧化锆3D打印制造主要以激光烧结的方法为主,但存在制件致密度及成形效率低,表面粗糙和裂纹等问题[19,20]。光固化成形陶瓷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和结构精度可控性[21],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氧化锆材料3D打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应力大、烧结后容易产生裂纹以及体积收缩大等,这些可能会影响其机械性能和临床适合性,陶瓷材料及其加工工艺仍需进一步研究。

1.4生物组织材料

使用3D打印材料和技术生产具有良好生物性功能的人体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等,是众多学者一直的追求。学者们不断探索3D打印技术,并且紧密结合了生物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具有生物功能性的人造细胞、组织和器官来替代需要修复的人体缺损组织。水凝胶是一种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利用化学或物理的交联而产生,是一种3D网络结构[22,23]。水凝胶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构建组织工程支架,并且可以加工形成可控型释放药物的载体[24,25]。但目前,3D绘图生物写入制造的水凝胶具有较低的硬度,可能导致结构崩溃或限制形状的复杂性,因此3D打印生物材料的最新进展将推进3D打印生物材料领域的进步和发展[26,27]。在口腔医学领域中,不论是患者个性化定制的生物组织材料,还是现有的成品,3D打印产品在牙科和口腔手术[28,29]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3D打印技术基本上实现人牙髓细胞(humandentalpulpcells,hDPCs)的生物打印,这奠定了3D生物打印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牙体组织的基础。再者,人工骨材料羟基磷灰石与光敏高分子相融合可以用于制造含生物活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种植学方面,3D打印个性化种植体成为即刻种植的趋势,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修饰,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种植体具有更优良的特性。由于3D打印技术生成的微米表面的粗糙程度更容易被特定的细胞识别出来。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种植体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延展,同时更利于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在微纳复合结构提供的生理三维的仿生环境中,更利于细胞的伸展,从而更好地增殖与分化。

篇2

2008年7月25~26日,北京市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七届中日口腔种植研讨会,第一届北京口腔种植学术会在北京大观园酒店同期开幕。本次大会由北京市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日本福冈齿科大学共同主办。会上,20多位来自中日两国不同地区的代表对人工种牙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报告,并与到会的几百名口腔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开幕式上,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教授和副会长孙正教授分别致贺辞。大会主席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谭包生教授和日本福冈齿科大学的松浦正朗教授,两位学者分别作了《北京口腔医院八年的种植临床回顾》和《口腔种植治疗的最新动向》的报告。我国的口腔专家刘洪臣教授和张志勇教授也相继作了关于口腔种植新进展的回顾性学术报告。

据中日友好医院路东升教授介绍,所谓的种植牙是由种植体和种植体支持的上部结构组成的特殊修复体。人工材料制作的种植体经外科手术植入颌骨内,起到牙根的作用。经过3~6个月,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发生骨结合。然后利用种植牙根做支持,在其上方安装人工牙冠,达到恢复缺失牙及咀嚼功能的作用。牙种植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哥得堡大学的布朗马克(Branemark)领导的小组研究以来,已有40余年历史。随着各国学者的努力和研究,这项技术发展日益完善。与传统的镶牙比较起来它的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牙槽骨支持种植牙固位稳定,基本恢复原自然牙功能;不损伤临近牙齿,避免临近牙齿咬合力负担过重;只要有良好的骨结合,就可以长期起到修复的功能;不对牙槽骨吸收产生持久影响;前牙缺失者进行种植牙治疗具有理想的美容效果;解决了游离端缺牙修复困难的难题;可以整复牙颌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畸形。当然种植牙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尚待解决:治疗周期长,上颌牙一般需要3个月,下颌牙需要6个月;治疗费用比一般镶牙贵。

牙种植的核心技术是种植体的材料生产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外科技术。目前,常用的种植体材料主要是钛,涂层也以钛或钛合金为基材。钛的理化性质以质轻、不锈和高强度加工性能好著称。其在医疗上广泛应用于人工骨及关节、心脏瓣膜、心脏起博器等。钛的耐磨性好,耐腐蚀性好,主要是表面形成氧化膜,被氧化性常温下稳定,空气中加温到800℃以上氧化剧烈;具有半导体性;弹性模量低,与骨相近,能产生共振;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无磁性,无刺激,在体内稳定;湿润性好,不易附着有机物。在人工牙植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人工种植牙技术修复缺失的恒牙后,不仅形态逼真美观,患者还主观感觉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生存质量提高。因此有人说人工种植牙是科学技术进步为人类提供的“第三副牙齿”。

中日两国的口腔科讲演嘉宾分类做了临床专业技术的学术报告。关于“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及进展”的学术报告有日本的川前道郎的《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的修复》,何桐峰的《ERA附着体在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李建慧的《种植修复复杂病例的处理》等,都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杨磊(日本)《种植咬合重建病例报告》,耿威《全口无牙合 的种植修复》等引起了大会出席者的纷纷讨论和提问。“口腔种植外科技术及进展”学术报告中,顾晓明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将学术研讨推入。最后,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宿玉成教授的《口腔种植美学原则和临床技术》为大会做了精彩收尾。

篇3

关键词:5W1H;说课;全口义齿工艺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50-03

说课就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面对同行或专家,介绍课程的设计思路或教学设想,包括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措施,然后由听说课者和说课者进行研讨交流,从而使课程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说课可以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夯实业务基础,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2]。高职“说课”不仅要说清楚“教什么(教学内容)”,而且要说清楚“怎样教(教学方法、手段)”、“为什么这样教(教学理念、思路、目标)”[3]。本文采用“5W1H”分析法对高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说课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5W1H分析法概述

(一)概念介绍

“5W1H”分析法(又称六何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193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最早提出,它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 Why)、对象(何事 What)、地点(何地 Where)、时间(何时 When)、人员(何人 Who)、方法(何法 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5W1H”分析法具有简便、易于理解和使用、富有启发性等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对教师而言,运用5W1H分析法可以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5W1H”分析法的说课设计

基于5W1H分析法的说课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WHY―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

2.WHAT―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

3.WHEN―明确课程教学时机,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安排时间。

4.WHO―明确课程教与学的人员情况,具体涉及课程师资与学生两个方面。

5.WHERE―明确课程教学场所,为适应课程教学需要配套什么样的设备和教学环境。

6.HOW―明确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教学资源该如何配套,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5W1H”课例计

(一)WHY―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定位

1.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义齿加工制作行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口腔修复体和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制作及质量管理等工作,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口腔修复体是对上、下颌牙部分或全部牙齿缺失后制作的修复体的总称,一般分为口腔固定修复体与活动修复体两大类。其中,活动修复体又可以分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两类。所以,国内外都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视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4]。

2.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考试的主干课程。口腔修复工即从事各种口腔修复体及口腔治疗装置制作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自2006年起,口腔修复工已成为卫生行业特有的18个国家(工种)职业之一[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分类及实施办法规定:从事口腔修复工艺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指定的培训基地正规、严格的培训,并通过卫生部的考核合格者才允许从事本职业。口腔修复工的职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其中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近20%,因此,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考试的主干课程。

3.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是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支撑课程。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可以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检验。职业技能竞赛试题一般依据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置,高度模仿或真实再现企业工作环境和作业流程[6]。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已形成“全口义齿排牙与牙龈雕刻”的“校级技能竞赛―省级技能竞赛―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作为支撑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可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引领和带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WHAT―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全口义齿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可分解成多个制作工序:模型制作牙合托制作上牙合架排牙蜡型完成装盒去蜡充填树脂热处理开盒打磨抛光。我们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全口义齿制作的工艺流程为线索来设计,以行业企业对口全口义齿制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印模模型制作技术、牙合托制作技术、上牙合架技术、上下颌人工牙排列技术、牙龈雕刻技术、装盒与聚合、选磨与磨光等。

2.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确定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能辨别无牙颌解剖标志,并根据解剖标志设计个别托盘和全口基托的伸展范围;能标明牙合托、牙合架的组成、能描述上牙合架的步骤;能比较人工牙的种类并选择合适的人工牙;能列举人工牙的排列原则;能详细论述每一颗人工牙排列的技术要求;能定义全口义齿平衡牙合的概念;能详细论述全口义齿蜡型塑形的步骤与技术要求;能选择全口义齿的装盒方法及热处理的时间、温度。能力目标:能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制作完成合格的全口义齿;能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分析纠正;能对全口义齿制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素质目标:具备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关爱生命;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工牙的排列原则、人工牙排列的技术要求、全口义齿蜡型塑形的步骤与技术要求。难点―牙合架的组成、全口义齿平衡牙合的概念。

4.教材选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加强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课程依据《口腔修复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同时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全口义齿学》作为参考教材。

(三)WHEN―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的课程前导后续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设置在第3和第4学期,共计128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训及操作考核88学时。其前导课程为口腔解剖生理学、牙齿雕刻技术、口腔材料与工艺技术概论;平行安排的课程有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和可摘义齿工艺技术课程;后续课程包括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专业英语和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牙体解剖、义齿材料知识及牙齿雕刻技术,掌握了义齿制作的工艺流程。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和可摘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等核心课程平行安排在这个时间,也能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口腔修复体制作异同产生直观感受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后续课程为毕业顶岗实习,使课程培养与企业工作岗位过程做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验证和巩固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WHO―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师生情况

1.师资建设。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口腔工艺人才的培养。由于大专层次的口腔医学技术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国内几乎没有现成培养的师资可利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内培外引”实现。①内培―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学,对全口义齿理论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为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委派该教师前往日进齿科材料(昆山)有限公司参加全口义齿师资培训班,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教师的顶岗实践能力。②外引―定期聘请行业企业全口义齿技师来院示范教学、参与实训授课等,建立“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

2.学情分析。由于填报志愿时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就业岗位等认识存在偏差或理想化的看法与期望,入学后认识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差异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出现转专业率高的专业认同感低的问题[7]。但在接触一年的专业前导课程的理论及实践学习后,学生对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经过专业老师及优秀毕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所上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趋于稳定。但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毕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会随着课程的进行慢慢显现,需要老师理性区别对待,想办法通过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来弥补。

(五)WHERE―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期间可以穿插播放一些教学视频或模拟动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室设有技工操作台60台,拥有先进的摄录像投影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石膏打磨机、义齿压榨器、热处理温控箱、技工打磨机等教学设施。同时,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室的设置根据“工序化”的特点,严格按企业各类口腔修复体制作流程进行设计,下设模型室、热处理室、打磨抛光室等,并在实训室墙上设置相应实训工序的操作流程或设备使用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学习与训练,保证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六)HOW―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的实施评价

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竞赛激励、就业前景分析(老龄化对全口义齿需求的增长)、责任感与成就感培养(全口义齿对于无牙颌患者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等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以工序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即以全口义齿制作工艺流程为线索来设计。在实训工序教学中,大量应用“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即先由教师利用视频展台、投影仪等设施进行现场示教(教),学生同时揣测观摩(学),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室内,按照义齿加工企业的全口义齿制作工序和具体要求进行现场操作练习(做),教师随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纠正及进行相关讲解(评),培养学生制作全口义齿和检验其质量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完成工序并达到质检标准而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融学习和工作于一体。

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小组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层次,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均由具有不同水平动手能力的学生组成,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小组内学生之间是合作互助关系。在小组合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组长积极发挥各位组员的长处,督促、帮助小组内的同学完成任务,并且组织小组讨论,反思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通过“扬长”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找到成功的基点,通过“补短”激发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在班级中逐步形成和谐一致、扬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同时,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善课程教学网站内容。以便利的校园网络和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为后盾,把课件、讲义、视频、参考资料、作业习题、专业行业网站链接等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此外,鼓励学生通过教学平台、QQ、微博、微信等媒介“晒”自己的全口义齿作品及制作体悟,积极营造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快乐的分享氛围。

最后,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多元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中,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考核形式,通过笔试、操作考试、校级技能竞赛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增加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团队竞争力、团队耗材消耗等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结语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运用5W1H方法进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教学法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任课教师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军侠,潘菊素,任国灿.以说课为抓手 全面推进高职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1):153-154.

[2]陈鲁,陈宜刚.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95-97.

[3]符湘萍.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课设计[J].电子世界,2013,(18):166.

[4]蔡章职,徐晓毅,李达生,等.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全口义齿排牙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7):96-97.

[5]刘洪臣.口腔修复工成为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7,(3):240.

篇4

[关键词]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课教学; 网络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互动媒体

[中图分类号] R 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6.007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学是以口腔颌面骨性解剖及其组织病理的密度变化为影像解释基础,以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为支持,与口腔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学科[1]。在其教学中,基于影像图片判读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其影像图片判读的临床诊断技能,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Scherer等[2]报道了关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教学应用,dos-Santos等[3]报道了基于医学影像资源中心(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er,MIRC)开发的互动放射影像学教学文件系统(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这些研究在方便高质量教学图片的搜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互动等方面卓有成效。如今,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软件已经具有高清图片浏览、图片分类查询等功能,但该系统缺少图片标注交流功能仍是一大缺憾。具体而言,在实验课中,尤其对于初学者,尽管已熟悉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仍会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若由带习教师多次重复解答,往往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提问,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如果能利用图片标注实现共性问题的共享,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各种影像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课图片相关提问通过图片标注功能进行分享,是否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福昕阅读器(Foxit Rea-der)和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实现图片注释、图片标注提问等的总结和传输,构建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并研究该资源库对实习课教学的改进效果,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服务器方面,笔者将便携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的影像图片以及利用Foxit Reader“注释”功能制作的表单数据格式(forms data format,FDF)标注文件分别存储至“图片”、“注释”两类文件夹中,并建立“交流”文件夹以存储标注提问等文件,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实现文件共享。客户端方面,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安装Foxit Reader(版本号5.1.0.1117),并事先教会学生其使用方法。

在实验课自由读片阶段,学生既能浏览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的图片、注释文件及其他同学的标注提问,又能自由上传自己的标注提问,实现标注文件的实时共享。每次课后,相关人员对教学笔记资源库进行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1.2 资源库试用相关调查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科2009级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试用该资源库;参考相关文献[4-7]设计试用感受调查问卷,选取12个问题,从学生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度、对该资源库的接受度、试用效果等方面开展调查。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在局域网建立了包括“正常口腔颌面影像”等10个图片文件夹,包含542张PDF教学图片,以及对应的“注释”、“交流”文件夹,实现40台客户端计算机同时访问服务器,即注释文件(FDF文件)、标注提问文件(FDF文件)及教学图片(PDF文件)的传输,整个资源库稳定运行。

2.2 资源库试用效果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84.21%)。使用秩和检验分析第1至7题,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试用该资源库后,87.50%的学生认为其较之前的联合图像专家小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JPEG)格式浏览软件更有优势,12.50%不认为更有优势。17.19%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学习效果很好,56.25%认为较好,25.00%认为一般,1.56%认为不好。使用该资源库能否帮助解决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时,4.68%的学生认为都能解决,59.38%认为基本能解决,29.69%认为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6.25%认为基本不能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该资源库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2。

对该资源库的可推广性进行调查,85.94%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可以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超过50%的学生认为可用于医学影像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其人数比例分别为57.81%、51.56%、50.00%、50.00%、56.25%。对该资源库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同学们希望操作能更便捷,能附带文字归纳的详细注解和动态图,能连接互联网,并能对标注进行分类检索。

3 讨论

3.1 本资源库与现有相关教学系统的比较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是实现数字化医学教学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的医学教学系统以实现医学数字化教学。南方医科大学引进MOTIC数字化切片教学平台以提升病理学教学效果[8],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引进PACS用于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教学[9],第四军医大学自主研制教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并将其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10],Weaker等[11]将数字化切片用于口腔组织学教学。事实证明,该类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除此以外,相关图片浏览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如数字化切片浏览软件Aperio Scanscope的注释、测量、截图等功能已相当完善,主要用于PDF文件浏览的Foxit Reader功能强大。但是,具体到其学习功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仍需大量改进。本资源库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效地辅助解决初学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老师同时解决多个学生的相似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实现其他问题的共享,即对提问的课堂实时横向共享和跨年级纵向共享,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第三,利于指导性学习,通过在影像图片中添加提问类标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加深其对影像的判读,如在显示根尖周炎的根尖片中提出“如何区别根尖周囊肿、脓肿、肉芽肿”等;第四,标注文件传输对网络要求不高,其占用空间小,通常为几千字节,在局域网交流过程中,传输量小,速度快;第五,可推广性强,可应用于其他形态学课程,如医学影像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其他实验课的教学。

3.2 本资源库的发展方向

经过教学试验的实际应用,可以发现该资源库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使用便捷化和资源处理准确化两方面。前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添加和加载标注时操作过于烦琐,后者则为标注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操作烦琐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1)局域网设置方面,可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数据传输终端软件[12],协助标注文件的传输,通过数据管理软件,加强数据的分类及后处理;2)图片浏览器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快捷键等方式简化现有软件的操作,也可以图片标注为核心功能开发浏览软件,并配以各种人性化学习功能,如分别设置师生标注提问解答板块,学生可通过解答提问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可通过浏览和解答学生提问了解其学习状况。对于标注的准确性问题,除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资源进行修订外,建立标注管理机制或许更为重要,一方面设置纠错板块,通过选取课代表、轮流值日等形式组织师生在课后对课堂产生的各种标注进行审阅、修订,另一方面加强对师生在该资源库使用前的培训,避免误操作造成数据不准确。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医学影像学相关系统标注交流方面的空缺,其实用性强,既丰富了学习功能,如有效解决共性问题、及时分享个性问题、有利于指导性学习,也提高了实验课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率。为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功能,实现操作便捷性、资源处理有效性等,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广宁. 前进中的中国口腔颌面影像学[J]. 中国口腔医学信息, 2005, 14(1):10-11.

[2] Scherer A, Kr?pil P, Heusch P, et al. Case-based interactive PACS learning: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 for radi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J]. Radiologe, 2011, 51(11):969-970, 973-977.

[3] dos-Santos M, Fujino A. 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 MIRC-compliant and user-centered e-learning resource[J].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2, 2012:5871-5874.

[4] McCann AL, Schneiderman ED, Hinton RJ. E-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of dental and dental hygiene students

[J]. J Dent Educ, 2010, 74(1):65-78.

[5] Rosas C, Rubí R, Donoso M, et al. Dent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histology software[J]. J Dent Educ, 2012, 76(11):1491-1496.

[6] 曾良成. 多媒体课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3):419-420.

[7] 曾东林, 崔敏毅, 吴志玲. Blackboard网络课程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8):82-83.

[8] 陈英华, 董为人, 俞新华, 等. 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 18(4):454-458.

[9] 沙晓雁, 祁森荣, 王昊.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12, 20(1):52-53.

[10] 贺延莉, 王亚蓉, 殷茜, 等. 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6):657-659.

篇5

【关键词】参观修复 比例纤维 口腔护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门诊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年龄19岁~70岁残根残冠患者148例。 102例前牙共计106颗残根残冠,46例后牙共计55颗残根残冠,61颗患牙根折至龈上2mm。39例龈下1~2mm,均为修复前的完善根管治疗,术后拍片显示根充密合,根失无慢性炎症病变,以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制备桩核,最后用烤瓷冠全冠修复。

1.2材料 选择瑞士康特齿科集团产品,玻璃纤维根管系统(ParaPost)及高强度双重固化复合树脂桩核系统(ParaCore)和粘结系统(ParaBand)。

1.3修复方法

1.3.1根管预备根据牙根粗细不同,选择配套的根管预备钻头进行根管预备,保留至少1.5mm高度牙本质肩领,备桩达根长的2/3~3/4,根失需要保留4~5mm,以保证根失的封闭。

1.3.2桩核选择与粘结面的处理 试戴ParaPosi玻璃纤维桩必要时可用金刚砂截至适当长度,以不松动为佳,75%酒精消毒纤维桩备用,使用ParaBond免冲洗预处理剂处理根管保留30s纸尖吸干,气枪轻吹,干燥。

1.3.3桩的粘固及核成形 ParaBond粘结剂A,B等分两液混合均匀,导入预备好的根管内,30s后用纸尖吸干,气枪轻吹,干燥,将ParaCore 5ml桩核材料通过注射器直接注入根管内,同时根管桩上的涂抹部分材料就位于根管内,光照20s 将ParaCoer 5ml桩核材料注满内壁,涂凡士林的核成型帽置于根上加压成形并除去多余材料,光照40s~60s,结固后用车针磨除成型帽,修整后完成桩核修复。

1.3.4修复核完成后按常规方法基牙预备,取膜,比色后制作全冠修复体。

1.3.5烤瓷全冠试戴,调牙合,抛光,患者满意后用玻璃离子粘结烤瓷冠。

2 结果

本组148例161颗患牙,采用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外覆烤瓷全冠精心修复治疗,经临床随访观察6-10个月,其中纤维桩发生桩折4颗,后牙咬合痛1颗,其余156颗牙桩核固位良好,无根折、桩折现象发生。成功率为96.89%。

3 护理

3.1医患沟通 由于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治疗时间比较长,费用较高,因此应做好沟通,向病人说明治疗方案,大概所需费用及时间,修复后的效果及注意事项,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消除病人的顾虑。

3.2操作护理 准备好各种物品和器材,做好病人的准备,医生预备好根管后用水冲洗去除残留并吹干,护士要尽快吸唾吸水,以防酸蚀剂损伤患者口腔粘膜,配合医生进行纤维桩的粘固。

3.3修复治疗后的护理 帮助或协助患者整理容貌,用纱布清除病人面部印模材料、唾液和血迹等,交代注意事项,及时复诊。

4 讨论

纤维桩具有比金属桩更为优良的耐腐蚀性能,纤维桩和树脂桩不会产生腐蚀,在其上制作的前牙全瓷修复体美观,性能好,患者满意度高,本组无一例因为全瓷修复体的颜色不佳或变色而导致失败。同时,采用纤维桩树脂核技术,临床操作简单,粘接效果可靠,桩的长度可以任意调节。并极大地缩短了临床操作时间,只需一次预约就可以完成纤维桩树脂核和临时冠的制作,对于前牙修复立刻满足了患者美观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陈相涛,李晓娜.桩核材料对牙本质应力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4):302-305.

篇6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数字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0-0005-01

一、认识数字化

1.何为数字化

数字化是将图片、结构、界限等许多信息转变为可量化的数字,然后利用这些数字信息建立新的模型,输入电脑后统一处理,随后指导现实操作的过程。把数字化技术引入到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诊疗活动中,有利的促进医患沟通,扩展了医生手术野,开辟了同行交流与教学观摩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使患者预后功能与美观兼具,提高了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2.数字化与医学结合的發展历史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教授葛旁蒂的著作《数字化生存》问世,随后数字化深入人心,涉及到各行各业。近年来,医学技术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化的发展。CAD/CAM起始于1952年,由法国牙医费朗索瓦.杜雷特教授将之引入到口腔领域;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人发明的3D印刷机并取得了专利权。1995年,美国ZCorp公司开发出了3D打印机。2012年苏格兰科学家首次利用3D打印机造出了肝脏组织;2019年1月,美国加州圣迭戈分校首次利用3D打印了脊髓支架,获得成功;手术导航于上世纪90年代起始于欧美国家。2006年,复旦大学数字化医学中心成功研发了国产手术导航系统;2017年9月,由中国第四军医大学赵铱民教授牵头研制的首台自主式种植牙手术机器人问世,代表着口腔医学进入机器人时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的辅助,完美的把医学与数字化结合起来,必然为医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数字化在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最新应用

1.互式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和3D打印技术在颌面部手术中应用

交互式图像控制系统[2](MIMICS)是一款由Materialise公司精心研制的以影像学为基础控制系统,具有模块化功能,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利用MIMICS可以模拟真实情况,生动逼真地恢复骨质缺损。张永福、刘扬等[3-4](2017)报道了MIMICS在下颌骨肿瘤切除后组织重建、颌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术中以及术后效果良好,随访患者满意度高。

3D打印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一项新兴制造技术,又名增材制造。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摄像技术的有机结合。其原理是往往以数码扫描为基础,逐层扫描,堆积成形,通过对层片材料的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堆积,精准迅速地制作出三维实物的一种新型加工技术[5]。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3D打印技术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实现了缺损部位无缝隙复位。具体步骤是计算机通过CT信息获得立体图像,实现三维模型的重塑。医生术前需要用记号笔标出病变切除范围,同时镜像技术可以辅助生成成缺损区所要的标准数字模型,最后由3D打印机完成赝复体的制作。利用此模型模拟手术,为手术材料的制备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位置参考。青岛大学杨光辉、王静等(2017)报道了3D打印技术在颌骨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理想,成功恢复解剖结构,达到预期目的。

2.数字化导航在肿瘤切除、骨折复位中的最新应用

导航是计算机辅助手术使用图像处理数据方法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前提下,采用导航系统,作为下一步的进展,便于外科医生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示手术器械的实际位置,显示病人的CT或MRI三维数据。导航系统通过手术场的放大,可以同时显示不同类型的图像,清晰显现解剖结构,并具有引导手术路径的作用。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发展,提高了精确度和简化手术程序,以减少术中的危险性。导航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手术的可行性和可预见性,使口腔和颌面部的手术更加精确。

3.数字化技术在颌面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颌面部外伤常常导致患者颜面部外形的损伤,有擦伤、挫伤、撕裂伤、撕脱伤等软组织损伤,也有颌骨、颧骨、鼻骨、牙齿等组织损伤,尤其是造成功能部位严重缺损的患者,心理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显著因素。现代医学一致认为成功的疾病治疗是心理和生理治疗的有效结合。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表达出焦躁情绪,拒绝与他人交流,尤其关注别人对自己面貌的看法。此时,数字医学的精确治疗,可使患者对外形恢复充满信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毛映等人(2017年)认为应加强数字化在颌面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三、数字化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前景展望

数字化与口腔颌面外科相结合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术前护理,收集数据近而三维重建,精准分析病变大小等,也可以预设切除位置、定点定位、制作导板;2)根据术前三维重建模型,对缺损数据整理录入计算机备用;3)利用导航系统精准指导手术切术,保证安全准确,恰如其分,防止遗漏和过度切除;4)利用MIMICS、3D打印技术等技术制作赝复体,生动逼真地还原缺损部位。

篇7

人体测量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中国即已进行人体测量工作[1]。系统的人体测量学方法是18世纪末由西欧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创立,1912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4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会议,规定了统一的人体测量学方法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人体测量学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1914年,Matin在《人类学教科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体测量学方法,在统一人体测量学标准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测量学的发展为研究人体面部表面形态提供了依据。1780年,Camper设计了角度测量的方法来比较哺乳动物的侧貌。此后,Retzius又将人种进行了直颌型和突颌型的区分。1872年,Vanibeing等提出了著名的FH平面(眶耳平面)沿用至今。1907年,口腔颌面外科大师Angle提出人体面部的和谐比例关系,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推崇。20世纪初,Simon提出了面部三平面冠状平面、正中矢状平面、眼耳平面及其同牙颌的关系,同时采用面部照相的方法进行面部测量研究[2]。20世纪30年代的定位头影测量技术和20世纪50年代丹麦学者提出的头影测量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常用的临床测量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增加了大量合乎实用的测量项目和新测点,更重要的是人体测量的工具和测量方法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已能够跨越二维到三维空间研究颅颌面形态结构,使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更加准确、方便、适用。了解和熟悉颌面部软组织的表面解剖知识和各种测量分析方法,进而加快数字医学进程,已成为相关学科学者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软组织测量技术在研究颅颌面特征中的应用发展综述如下。

1 二维测量法

1.1 直接测量法:主要采用各种传统测量工具对颌面部软组织的各点、线、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测量。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Rudlf Matin法。该法先在被测量者面部直接用彩笔于各个测量标志作好标记,再用专用测量工具对各部位进行直线、弧线、角度、弧度等方面测量[3]。直接测量法操作简单,资料获取时间短,无需特殊复杂设备,但可能因压迫组织引起变形而使测量不精确,既不能得出整体测量的概念,又容易产生错觉。

1.2 模型测量法:采取对面部软组织取模,然后通过机械操作灌制石膏模型,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出各标志点的各项指标。此种测量法操作繁琐,直接接触颌面部因压迫软组织引起变形,影响测量的精确性,资料保存麻烦,临床上已极少采用[4]。

1.3 照片测量法:20世纪初,Simon首先提出用面部照像的方法对颜面进行研究[2]。1944年,Thaimean Degen从简单基础的立体照像术获得面部测量,并在临床应用。此法的主要价值是依据照片对被测对象的面部取得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面部各部分比例及形态结构特点,属二维测量。照片测量法在拍照前需设置一定的尺度和垂线等作为参照物,以备下一步的测量及放大倍数的确定。将摄取的底片制成幻灯片在幻灯机上放大成与活体等大的影像(1∶1)或直接按标志尺度和垂线放大成与活体等大的照片(1∶1)。在透明硫酸纸上描绘颜面及其器官轮廓并标记出各测量点,再利用图像数字化仪将全部标志点按编号输入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求出各测量项目的值。照片测量法具有资料获取容易、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楚及价廉等优点,但不能显示软硬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提供三维立体结构的信息。目前临床常用照片作为资料保存,以便直观比较治疗前后的面部变化。包柏成等[5]利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多环境下运行的容貌软组织测量分析系统,于1997年建立了广东籍汉族正常成人容貌正侧面软组织特征测量数据库。

1.4 X线头影测量:X线头影测量技术是 Broadbent于20世纪20年代初致力研究的[6],而软组织测量技术开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从早期的手工测量阶段发展为后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阶段,主要是测量 X线头颅定位照相所得到的影像,对颌面部软组织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然后进行测量分析。目前最常用的软组织测量分析方法有 Burstone[7],Holdaway[8],Bishara[9]等。1978年,Ok[10]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用于X线头颅片,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的数字图像处理X线头影测量系统[11-13]。该类系统通过图像输入设备,可直接将X线头颅片的图像输入计算机内并进行测量分析。数字图像处理X线头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X线投影测量必须在头影描绘图迹上进行的方法,省去了头影图迹描绘过程。特别是经过图像灰度变换、伪彩色处理和边缘增强等图像技术,提高测量标志点的清晰度,使之准确地确定各测量标志点,保证了头影测量分析的可靠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效率。而X线头影测量标志点的自动识别是提高X线头影测量技术精确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有关用正侧位X线片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因需要特殊设备以及计算方法复杂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张晓等[14]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开发出了自动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对X线图像的采集、处理,使标志点的定位更加准确。但是该系统的准确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输入输出设备的精度,扫描仪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图像输入设备,可将图像资料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并保持较高的精度;②计算机图像分辨率的高低,一般应至少达到1024×1024的空间分辨率;③X线头颅片的质量。目前该系统成功地识别了软硬组织标志点共15个,还未能实现所有标志点的自动定位。姚森等[15]于2000年又研制出一种利用计算机显示器输入测量标志点和头影轮廓的分析系统,解决了目前头影测量需专用输入设备的问题。

2 三维测量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三维图像重建及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工业检测、有限元分析等学科和领域中。其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最早的,它不仅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同时在手术规划与模拟、解剖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和测量在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法医学、人类学及美学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2.1 CT辅助三维重建法:CT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是将X线的断层扫描二维图像数字信息通过三维软件处理,其中包含边缘提取(edge determination)和阴影技术(shading technique)处理,在二维显示器上显示三维重建的影像。1979年,Artzy和Herman首先介绍并应用于医疗诊断[16]。20世纪80年代,Marsh连续报道了颅颌面结构三维重建技术及有关对颅颌面畸形的诊断手术设计及术后评价。三维CT重建影像能从多个视角显示及观察,并能单独显示颅颌面某一分离的结构,同时具有精确的距离、表面积、体积及组织密度测量[17-18]。1990年以后,德国西门子等国外一些知名公司相继开发了具有三维重建功能的螺旋CT机,其原理为采用连续扫描的方式,同步采集体积数据,获得三维信息与传统CT相比,其优势为三维影像清晰,面部三维图像直观,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完整记录只需一次扫描,降低了放射量,缩短了检测时间。20世纪80年代开始CT辅助建立三维图像和头颅模型被引入到颅颌面部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目前,三维CT影像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颅颌面部骨质结构特点,同时还可以进行软组织成像,形成面部皮肤的表面影像,利于观察骨的变化和面部畸形的关系。本法的缺点是患者需处于较高剂量的X线中,不适合颅颌面外科及正颌外科患者的长期观察和评价。设备费用昂贵,不利于普及。

2.2 超声波三维图像测量:超声波图像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而建立的图像系统,因此,反射的超声波必须被检测出来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这一方法的最大缺点是超声波不能穿越空气,不管是反射还是传播。这种方法还需一个特殊的探测器用来产生三维图像。

2.3 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利用CCD摄像头或数码相机以及计算机系统获取三维立体图像,也称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获得的图像是真正的立体三维图像,即有三维数值。图像可以旋转,可从不同侧面观看等。

2.3.1云纹影像测量法:云纹影像测量法又称莫尔条纹法或立体测量法。1970年由英国学者Meadous和日本学者高崎宏分别发明的一种光学图像测量技术[19-20]。基本原理是根据两个稍有参差的光栅相互重叠时产生光线几何干涉,从而会形成一系列含有面外位移信息的云纹进行测量。光线经汇聚、折射,透过基准光栅;基准光栅的影像投射到三维物体表面,由于物体表面的凹凸而受到三维调制,基准光栅的影像形成变形光栅。这两重光栅之间产生几何干涉,形成含有面外位移信息的云纹;透过基准光栅的不同角度观察时,即可看到物体表面的干涉云纹。选择合适的光学系统装置,可使干涉云纹成为物体表面的等高线。用光学记录装置拍摄记录等高云纹图,即可获得所需测量数据。测量系统由光栅投影光源、人体头颅定位装置、记录装置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组成。被测个体拍摄前在面部涂搽香粉或白色戏剧油彩,目的是增强条纹反差,使拍摄的云纹图片条纹清晰,提高对比度。拍摄前用头颅固定装置固定头部并确定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然后开启光源及光栅震动系统进行拍照;将莫尔条纹图像拍成照片,直接在照片上或将照片经数字化仪输入计算机后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及计算分析。最后由绘图仪自动描绘出立体感较强的颜面不同角度的透视立体图和剖面图,打印机输出所需参数和高程图。胡林等[21]开发研制了适用于常规口腔颌面部检查的莫尔条纹摄影实验装置,编制了莫尔条纹处理的计算机程序,并结合计算机自动制图技术进行了颜面部三维测量分析和透视立体图的重建。该法不接触人体,能记录特定部位的形态和大小,比较治疗前后的细微变化。云纹影像测量法准确、可靠,与立体摄影法有同样高的精度;单张照片可记录面部的三维信息,获取信息量大;能准确记录特定部位的形态与大小,以及比较治疗前后的微细变化,是一种很有前途值得推广的生物测量技术。然而,莫尔条纹法仍存在诸多缺陷,此方法并不十分适用于过于平缓或陡峭的平面,灵敏度较低。

2.3.2 近景立体摄影测量术:近景立体摄影测量术是近代生物医学领域先进的测量技术之一。主要运用解析几何的原理,借助于立体摄影机和立体测图仪完成,属于生物立体测量术。立体摄影测量是运用了双目视觉的原理,即双眼将观察到的物体稍有不同的两影像送入大脑,通过综合,形成有深度、长度和宽度的立体像。同样,在立体镜下,可将两张位置不同的立体像对并列,使左眼所见的左片与右眼所见的右片形成适当的关系,则能清楚地再显示出深度。使用立体测图仪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可得出三维定量资料。近景立体摄影测量术的基本方法是在建立高精度控制框架(控制网)的基础上,用照相机或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摄取立体像,然后对立体像对进行技术处理,并输入计算机作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应用近景立体摄影测量术可实现美容手术方案设计、整形效果术前模拟、模型参数自动测量、图像存储美学分析等功能。为临床研究形态学和定量修复提供了先进、可靠、精确的科学分析处理手段,故立体摄影测量术已成为颌面部软组织精密测量手段之一。白玉兴等[22]利用四个高精度的数码相机获取颌面部软组织的三维信息,自行研制和开发出应用于面部重建和测量的数字化立体摄影测量硬件及软件系统,同时完成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分析和旋转观察。

2.3.3 激光扫描: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非介入性面部三维重建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软组织测量技术[23],Moss于 1987年采用氦氖激光获取面部的三维信息,其基本原理为激光三角法测距原理。激光束由激光发生器投照在被测者面部,被测者面部的凹凸不平致激光发生变形,产生一种表面质地和颜色的图形信息,通过一个线阵列(CCD)数码相机获取,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运算等,显示出能任意方向旋转、比较逼真的颜面立体形态图,并可给出各种测量参数以供参考。早期的激光扫描所需时间较长,约15min,目前的激光扫描仪获取图像则只需要约6s,而且精确度可达 0.5mm以内。姚森等[24]研制出了颜面形态高精度激光三维扫描和立体形态重构系统。他们在三维扫描测量仪中设计了一个装配有激光二极管和线阵列光电偶合元件CCD的旋转框,该旋转框在沿着头颅作圆周运动的同时,可沿长轴作精细的轴向运动,准确采集出颜面部每个部分的立体信息。该方法三维测量精度高、立体重构快捷、逼真、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但不能扫描面部较深的倒凹,扫描过程患者需闭眼。

2.3.4 结构光: 结构光是一种光学测量技术,其基本原理为25种不同密度的光投照在面部后发生变形,通过线阵列摄像机捕获变形的光点,经计算机软件系统识别后,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原理计算确定每个光点的坐标,最后整合所有的数据资料形成三维面像图。其优点是获取数据速度快、准确度高,但因受头颅定位仪的限制,在头面部的使用不便。黄红强等[25]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编码结构光新型三维成像技术,实验装置包括结构光发生器,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以及三维信息提取系统。这种方法以颜色作为物体三维信息的加载和传递工具,以彩色CCD摄像机作为图像获取器件,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对颜色信息进行分析、解码、最终获取物体的面形三维数据,并以人的嘴唇模型为对象进行了具体实验,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2000年,美国开发出了一种新产品―瞬间成像三维立体数码照相系统。它所照的照片是带有立体数码信息的,对所拍摄的物体和人像的每一个点都以三维坐标的形式编码,即以 X、Y、Z轴的数据点表示,也就是对每一个点来说,除了在二维定义下的长、宽概念,还有深度的概念,而且每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精度可达0.2mm以内。

3 展望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颌面部软组织的测量将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不仅在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美容外科有着良好前景,在人类学、考古学、法医鉴定等众多相关领域有着非凡的应用潜力。因此,促进新测量方法的研发和应用势在必行,目前如激光全息测量法已在临床报道使用[26]。而更加高效、精确、便捷、完善的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方法仍在研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问世。

[参考文献]

[1]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2-96.

[2]Chiu CSW,Clark RKF.The facial soft tissue profile of thesouthern Chinese:Prosthodontic considerations[J].J Prostnet Dent,1992,68:839-850.

[3]张其亮.医学美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44.

[4]周卫兵,许 彪,吴荣忠.颌面部软组织测量[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3):166-168.

[5]包柏成,谭 劲,于蜀良,等.计算机辅助多环境下运行的容貌正侧面软组织测量分析系统的开发及应用.I.测量分析系统的开发[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7,15:263-265.

[6]林 珠,段银钟,丁 寅.口腔正畸治疗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3-5.

[7]Burstone CJ.Lip pos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reatment planning[J].Am J Orthod,1967,53:262-284.

[8]Holdaway RA.A soft tissue cephalometric analysis and its us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planning-Part I[J]. Am J Orthod,1983,84:1-28.

[9]Bishara SE,Cummins DM,Jorgensen GJ,et al.A computerassisted photogrammetric analysis of soft tissue changes afterorthodontic treatment.Part I:Methodology and reliabilit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5,107:633-639.

[10]Ok SW,Trussrl HJ.Digital image enhancement of cephalograms[J].Angle Orthod,1978,48:80-84.

[11]Macri V,Wenzel A.Reliability of landmark recording on filmand digital lateral cephalograms[J].Eur J Orthod,1993,15:137-148.

[12]Coombes AM,Moss JP,Linney AD,et al.A mathematicalmethod for the comparision of three2dimensional changes inthe facial surface[J].Eru J Orthod,1991,13:95-110.

[13]Benson PE,Richmond S.A critical appraisal of measurementof the soft tissue outline using photographs and video[J].Eur J Orthod,1997,19:397-409.

[14]张 晓,张震康,张熙恩,等.自动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2): 76-79.

[15]姚 森,黄 枫.采用计算机显示器作为输入装置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的研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89-92.

[16]沈国芳.三维CT影像学及其在头颈外科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17(2):65-68.

[17]Cutting C,Grayson B,Bookstein F,et puter i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facial and orthognathic surgery[J].Clin Plast Surg,1986,13:449.

[18]David E,Altobelli D,John B,et puter-assisted three dimensional planning in craniofacial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1993,92(4):576.

[19]Meadous DM.Generation of surface contour by Moire patterns[J]. Applied Optics, 1970,7:942.

[20]Takacaki H.Moire topography[J].Applied Optics,1970,10:1467.

[21]胡 林,詹淑珍,王大章,等.生物立体测量在诊治牙颌面畸形的应用研究近景立体摄影及计算机图象对颜面形态的三维测量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8,6:159-163.

[22]白玉兴,郭宏铭,刘凤德,等.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及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4):298.

[23]Cutting CB,McCarthy JG,Karron DD.Three dimensional in put of body surface data using a laser light scanner [J].J Ann Plast Surg,1988,21:38.

[24]姚 森,林 珠,李忠科,等.颜面形态激光高精度三维扫描与重构[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3):224-226.

[25]黄红强,冯华君,徐之海,等.彩色结构光三维成像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01,35(6):588-591.

篇8

[关键词]三维CT;牙槽突裂;骨移植

[中图分类号]R 816.98[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1.015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hree-dimensional CT used in alveolar cleft bone graftingLiu Kun, Chen Qi, Zheng Qian.(Dept.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In the treatment of alveolar cleft, imaging evaluation is essential. Panoramic films are often used in evaluation of alveolar cleft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of bone grafting,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ages of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image. Recently, three-dimensional CT was widely used in dental clin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veolar cleft, three-dimensional CT can be used in assessment of the size of alveolar cleft,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 of bone graft surgery, calculating the volume of bone absorbed after im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spiral CT, cone beam C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wer cost, smaller radiation, higher resolution et cetera.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CT;alveolar cleft;bone grafting

牙槽突裂在唇腭裂患者中较为常见,常表现为牙槽突骨质缺损、牙弓完整性丧失、缺损处牙异位萌出、裂隙处牙阻萌、口鼻瘘以及由于鼻翼基底部缺乏骨组织支持而出现鼻翼塌陷等畸形[1]。目前,修复牙槽突裂的最主要手段就是牙槽突裂植骨术。而植骨术前外科医师需对患者的缺骨区进行评估,了解缺失骨量大小、附近黏膜情况、邻牙的骨支持情况、口鼻瘘的情况等等;而在术后,需要了解植入骨存活以及吸收情况、口鼻瘘关闭情况等等,这些常规都是通过牙片或者全景片评估的。

随着外科手术精确度的不断提高,常规二维影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三维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CT广泛应用于相关学科,在牙槽突裂整复中也有应用,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1常规二维影像的应用现状

目前,牙槽突植骨术前术后的评估主要凭借上颌前部咬合片、裂隙部位根尖片、全口曲面断层片等传统X线片,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使用广泛、研究全面、技术成熟[1-3]。

Bergland等[4]提出了目前常用的牙槽突裂植骨术后评估的分级方法,分为4级:Ⅰ级,植入骨与正常牙槽嵴顶平齐;Ⅱ级,植入骨达到正常牙槽嵴的3/4以上;Ⅲ级,植入骨不到正常牙槽嵴的3/4;Ⅳ级,牙槽嵴裂隙之间没有骨桥连接。这种分级方法主要参考了骨桥形成的垂直高度,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5-6]。然而Witherow等[7]则认为,Bergland分级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过于依赖尖牙的萌出情况,在混合牙列时期难以评估。在Witherow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中的5.7%正是处于混合牙列期,不能使用Bergland分级方法进行评估。因此Witherow等提出了Chelsea分类法,该法将植骨术后情况分为以下6类:A,邻近侧切牙根的根方骨质缺损为25%以下;B,邻近侧切牙根的根方骨质缺损为25%~75%;C,只有牙根的冠方25%有骨质缺损;D,牙根的冠方50%有骨质缺损;E,釉质牙骨质界和根尖均无骨桥形成,但牙根中部有骨桥形成;F,牙根的冠方75%或者以上有骨质缺损。此种分类法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评价方法,可以评估混合牙列时期的裂隙情况,也可以评估骨桥的方向。Trindade等[8]采用Bergland和Chelsea两种方法分别对65名牙槽突裂植骨前后的X线片进行了评价,认为这2种方法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客观情况,而Chelsea法能给予临床医生更多的信息,并且能用于混合牙列时期的评估,这是Bergland法所不具备的。

除了以上2种评价方法以外,Murthy等[9]和Kindelan等[10]也提出了各自认为较好的评估方法,但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2三维CT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1普通CT在牙槽突裂整复中的应用

随着手术精度和准确度的不断提高,传统X线片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虽然Hynes等[5]认为,X线片具有简单、经济、低辐射的优点,但是其会因照射区域放大、角度偏移、标志点重叠等影响评估[11-12]。

近年来,CT用于牙槽突裂整复中的报道不断增多。贾绮林等[13]采用CT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效果,CT扫描平面与平面平行,从眶下缘至邻牙牙冠的颈1/3,每2 mm为一层进行三维重建。与常规X线片相比,三维CT可观察到颊腭侧骨质情况。杨斌等[14]采用全颌曲面断层片、上颌咬合片、CT以及石膏模型对牙槽突裂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情况评估后认为,CT不仅可以评估裂隙间骨桥的形成情况,还可以评估牙槽嵴的组织厚度、牙弓弧度、软组织附着情况、唇面附着龈宽度和牙周附着情况,以及尖牙生长情况,其信息量远远多于X线片。在van der Meij等[15]的研究中,术前评估指标是裂隙宽度,即选取正对裂隙中部的层面,取患侧骨壁到健侧骨壁的最短距离;术后采用截图重叠的方式计算植骨前后裂隙横截面的差值,从而计算出剩余骨量。van der Meij等[16]采用同样的方法,将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CT影像进行重叠对比,评价植骨术后骨吸收的情况。Feichtinger等[17]在用CT评估术后剩余骨量时采用相似的分层固定定点法,再利用STN系统处理数据以得到裂隙体积。Kawakami等[18]的研究采用类似的分层法,取标志点较为明确的3层:1)过患侧上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的水平面;2)为过1和3中点的平面;3)过患侧上颌中切牙根尖点的水平面。在每层面裂隙两侧作3条线,分别为唇面切线、近裂隙侧中点连线、腭侧切线,将每条线上CT变化值作图,根据密度大小,评估剩余牙槽骨的骨量。

由于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用于三维CT评估牙槽突裂植骨的方法,所以大多数学者仍然采用Bergland分级方法。Iino等[12]的研究从剩余骨高度、骨宽度、鼻侧骨宽度3方面对CT和牙片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一个基于垂直向和鼻底的评估方法。垂直向:Ⅰ,前后骨形成足够深度(骨桥深度大于临近牙根宽度);Ⅱ,骨桥深度不足(骨桥深度小于临近牙根宽度);Ⅲ,没有明显骨形成。鼻底:Ⅰ,与健侧相同;Ⅱ,低于健侧或者没有鼻底。

三维CT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克服了X线片的某些不足,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的影像,但是其也有不足,比如照射时间长、费用昂贵、辐射量大等等,因为口腔颌面部结构精细,普通CT还存在着分辨率及清晰度不够的问题。即使这样,很多研究仍然证实,利用CT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前术后评估是可行的,其在准确性上明显优于X线片[18-21]。

2.2锥形束CT在牙槽突裂整复中的应用

与传统CT相比,锥形束CT有以下优点[22-27]:1)扫描范围灵活,可扫描整个颅面部,也可扫描特定区域;2)图像精度高,精度是普通CT的8倍,最小单位体积0.125 mm3,与实际区域比例为1∶1,可行实际大小的测量;3)扫描时间短;4)辐射剂量小;5)图像伪影少;6)对头位要求低。目前,锥形束CT在口腔临床中主要应用于病理学观察、呼吸道情况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观察、以及正畸治疗、阻生牙拔除术、口腔种植术前后的检查等[24-26]。

Miyamoto等[28]利用锥形束CT对行一期鼻整复术后的唇裂患者、未行鼻整复患者以及对照组的鼻外形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其中鼻唇角、鼻尖角等指标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说明锥形束CT能够很好地显示口腔颌面部,特别是鼻唇部的软硬组织结构。Liu等[29]和Walker等[30]的研究均是利用锥形束CT扫描了上颌阻生尖牙,再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位,测量了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同时对阻生尖牙和邻牙牙根吸收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构显示锥形束CT具有成像立体、定位准确、测量数据精确等优势。

2.2.1评估牙槽突裂植骨术前的裂隙在评估牙槽突裂上,锥形束CT可用于裂隙三维方向上的测量、骨量分析及裂隙邻牙情况分析等[22-31]。周伟华等[22]利用锥形束CT研究裂隙侧与正常侧中切牙的高度,结果显示裂隙侧较非裂隙侧的中切牙明显发育不足。吴军等的研究利用锥形束CT评价了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骨量的变化[23],扫描了干燥头颅骨上颌前牙牙槽窝[32],结果均显示锥形束CT在测量小范围骨质缺损中具有优势。

2.2.2评估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植骨效果锥形束CT也可用于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效果。Oberoi等[33]选取分辨率为0.4 mm的锥形束CT对牙槽突裂植骨术前术后进行评估。

3小结

在牙槽突裂植骨中,传统的X线片基本可以正确反映裂隙区情况,而三维CT则能给予更立体、更清晰、更直观的评估。锥形束CT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X线片影像重叠、标志点模糊等不足,与传统的螺旋CT相比,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具有辐射量小、清晰度高的优点,在临床及科研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石冰.唇腭裂修复外科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388-405.

[2]Boyarskiy S, Choi HJ, Park K. Evaluation of alveolar bone support of the permanent canine in cleft and noncleft patients[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6, 43(6):678-682.

[3]Aurouze C, Moller KT, Bevis RR, et al. The presurgical status of the alveolar cleft and success of secondary bone grafting[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0, 37(2):179-184.

[4]Bergland O, Semb G, Abyholm FE. Elimination of the residual alveolar cleft by secondary bone grafting and subsequent orthodontic treatment[J]. Cleft Palate J, 1986, 23(3):175-205.

[5]Hynes PJ, Earley MJ.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us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Bergland gra- ding system[J]. Br J Plast Surg, 2003, 56(7):630-636.

[6]Newlands LC.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0, 38(5):488-491.

[7]Witherow H, Cox S, Jones E, et al. A new scale to assess radiographic success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s[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2, 39(3):255-260.

[8]Trindade IK, Mazzottini R, Silva Filho OG, et al. Longterm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lveolar cleft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5, 100(3):271-277.

[9]Murthy AS, Lehman JA. Evaluation of alveolar bone grafting:A survey of ACPA teams[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5, 42(1):99-101.

[10]Kindelan JD, Nashed RR, Bromige MR.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autogenous alveolar bone grafting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1997, 34(3):195-198.

[11]Rosenstein SW, Long RE Jr, Dado DV, et al. Comparison of 2-D calculations from periapical and occlusal radiographs versus 3-D calculations from CAT scans in determining bone support for cleft-adjacent teeth following early alveolar bone grafts[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1997, 34(3):199-205.

[12]Iino M, Ishii H, Matsushima R, 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oral rad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formation of bone after grafting for repair of residual alveolar defects in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 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g Hand Surg, 2005, 39(1):15-21.

[13]贾绮林,傅民魁,马莲. CT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口腔正畸学, 2001, 8(3):105-107.

[14]杨斌,赵敏,熊斌,等.齿槽嵴裂植骨修复后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9):554-555.

[15]van der Meij AW, Baart JA, Prahl-Andersen B, et al. Outcome of bone grafting in relation to cleft width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3, 96(1):19-25.

[16]van der Meij AJ, Baart JA, Prahl-Andersen B, et al. Bone volume after secondary bone grafting in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clefts deter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1, 92(2):136-141.

[17]Feichtinger M, Zemann W, Mossb觟ck R, et al.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using a 3D- navigation system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A two-year follow-up[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8, 46(4):278-282.

[18]Kawakami S, Hiura K, Yokozeki M, et al.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bone grafting into the alveolar cleft[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3, 40(6):569-576.

[19]Dado DV, Rosenstein SW, Alder ME, et al. Long-term assessment of early alveolar bone graft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assisted tomography:A pilot study[J]. Plast Reconstr Surg, 1997, 99(7):1840-1845.

[20]Feichtinger M, Mossb觟ck R, K覿rcher H. Evaluation of bone volume following bone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lefts of lip, alveolus and palate using a CTguided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system[J]. J Craniomaxillofac Surg, 2006, 34(3):144-149.

[21]Ozawa T, Omura S, Fukuyama E,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in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Prospective analysis using CT image analyzer[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7, 44(3):286-291.

[22]周伟华,李巍然,林久祥,等.牙槽嵴裂患者上中切牙长度的锥形束CT测量[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 16(1):50-53.

[23]吴军,王国民,钱玉芬,等.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植骨效果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6(3):284-286.

[24]Palomo JM, Kau CH, Palomo LB, et al. Three-dimensional 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dentistry[J]. Dent Today, 2006, 25(11):130, 132-135.

[25]Ludlow JB, Ivanovic M. Comparative dosimetry of dental CBCT devices and 64-slice CT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adiology[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8, 106(1):106-114.

[26]De Vos W, Casselman J, Swennen GR.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imaging of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38(6):609-625.

[27]Marmulla R, W觟rtche R, Mühling J, et al. Geometric accuracy of the NewTom 9000 cone beam CT[J].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05, 34(1):28-31.

[28]Miyamoto J, Nakajima T. Anthropometric evaluation of 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nose with cone beam CT in early childhood[J].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0, 63(1):9-14.

[29]Liu DG, Zhang WL, Zhang ZY, et al. Localization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and observation of adjacent incisor resorption with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8, 105(1):91-98.

[30]Walker L, Enciso R, Mah J. Three-dimensional localization of maxillary canines with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5, 128(4):418-423.

[31]Hamada Y, Kondoh T, Noguchi K, et al. Application of limit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to clinical assessment of alveolar bone grafting:A preliminary report[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5, 42(2):128-137.

篇9

关键词:可摘局部义齿;纯钛铸造支架;隐形卡环;美观;舒适

可摘局部义齿目前在我国仍是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完善,纯钛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固位基牙位于前牙、前磨牙时,铸造卡环粗大,易显露影响美观,以及脆性大,反复摘戴易折断等问题,我科采用纯钛铸造支架联合隐形卡环设计制作可摘局部义齿 87 件,取得了良好的修复及美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 69例 87 件义齿。男38例,女31例,年龄25~62岁,上颌41件,下颌46件。根据牙列缺损在牙弓上的位置不同,采用国内临床上常用的肯氏分类法统计,肯氏I类26件,肯氏II类21件,肯氏III类23件,肯氏IV类17件。

1.2方法 根据口腔检查并遵循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制定治疗计划,进行口腔预备后用藻酸盐印膜材制取模型,灌制超硬石膏,确定颌位关系后送广东东莞定远陶齿制作中心进行制作。试戴义齿检查能否顺利就位,固位稳定情况,基托组织面与粘膜是否贴合,咬合关系及美观效果。

2结果

69例患者义齿戴用后均能顺利摘戴,自觉美观较以前有很大改善,舒适轻巧,能很好的行使咀嚼功能,义齿固位稳定好,无翘动,基托伸展合适与粘膜贴合无压疼。随访期间除1例因基牙咬硬物劈裂,拔除后义齿需重新制作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见表1。

3讨论

牙列缺损是口腔修复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因缺损的部位,缺牙的数量和时间,对邻近组织的牵拉等情况的不同,对患者的面容、语音、咀嚼、心理、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1]。如不及时修复可引起邻近缺牙间隙的牙移位、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降低等问题。可摘局部义齿是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粘膜、牙槽骨作支持,借助义齿的固位体及基托等部件装置取得固位和稳定,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患者可自行取戴的一种修复体[1]。铸造支架修复牙列缺损技术已经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其抗力、支持、固位良好,是被广大患者认可的较成熟的修复技术。纯钛的密度为4.5 g/cm3,弹性模量为100 Gpa,其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好、质量轻、抗疲劳能力强,对口腔粘膜无刺 激症状,利于余留牙和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相比较常使用的钴铬合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牙科修复材料。但在后牙缺失数目较多,需在前牙、前磨牙上安放唇颊侧卡环时,患者可因说话或微笑时显露金属而影响美观,尤其在教师、空姐等对自身形象要求比较高的群体中,铸造支架不能满足患者的心理审美需求。弹性树脂是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材料,其特点是有适宜的弹性和柔韧性,色泽接近天然牙龈组织,具有良好的仿生与隐蔽效果[2]。尤其在润湿状态下更显逼真,具有自然、美观、预防食物嵌塞等优点。然而隐形义齿由于其支持稳定作用欠佳,在肯氏I、II类缺损患者中单纯应用,义齿受咀嚼力作用时向基托下组织下压,导致粘膜压痛以及加速缺牙区牙槽嵴的吸收且隐形义齿材料和人工牙无化学结合,人工牙易于脱落,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居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我科采用纯钛铸造支架、支托及后牙卡环,在前牙及前磨牙上采用隐形卡环设计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除一例患者因咀嚼不慎致基牙劈裂、拔除需重新制作义齿外,其余均取得满意疗效,成功率达到99%。

由于义齿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互渗透、影响、制约,患者在恢复了咀嚼、发音功能后,对增进面容美观的审美功能将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标准也将成为全面评价义齿而必备的重要内容。隐形卡环和铸造支架相结合,既解决了隐形义齿支持作用差的缺陷,又解决了支架在前牙、前磨牙用铸造卡环影响美观的问题[3]。

由此可见纯钛铸造支架联合隐形卡环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修复方法和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轩祥,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

篇10

关键词:口腔良性肿瘤;微波热凝;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44-01

目前对于口腔良性肿瘤常用疗法是手术切除肿瘤部位,虽然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手术过程中因为创伤大,患者治疗期限长,使患者身心都承受巨大压力。术后的瘢痕有可能导致患者口腔畸形,严重者将影响患者术后正常生活。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波热凝技术已经慢慢的取代了手术治疗良性口腔肿瘤的治疗方法,在治愈的患者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2]。作者从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83例患者进行回访,通过微波热凝技术治疗的患者满意度较高,现将这一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黔西南州中医医院选择口腔良性肿瘤患者83例进行调查,其中纤维性增生肿瘤7例、口腔粘液囊肿42例、状瘤9例、牙龈肿瘤4例、口腔血管瘤21例。患者年龄为15~51岁,男患者38例,女患者45例。83例患者经过诊断明确了病因,全部同意接受微波热凝治疗。

42例口腔粘液囊肿,囊肿直径约为0.5~20mm,其中9例在口底,26例在下唇,7例在舌尖;21例血管瘤患者中8位病灶在舌头,5例在下唇,3例在上唇,5例在颊部,病变部位直径为0.6~40mm。7例纤维性肿瘤患者,3例病灶部位在牙床,2例在颊部,2例在腭部,病变部位直径0.2~1.4mm。4例牙龈肿瘤中,2例在下颌双尖牙区,2例在上颌双尖牙区,病变部位范围直径0.2~0.9mm。9例人类状瘤中,4例患者病变部位在腭部,2例在舌部,3例在唇部,病变范围直径0.2~1.0mm。

1.2 治疗仪器:WB-100型多功能治疗仪的输出功率为2540MHz,最高输出功率为200W,输出电源220V(50HZ),时间控制:定时1~900秒。输出功率和时间可以按照需要进行预先设置。

1.3 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局部非注射麻醉,可以用药棉浸润麻醉,之后用一起针状天线刺入口腔病变组织中,此时天线的输出功率应控制为20~80W,时间控制在20S内,直至整个病变部位黏膜变白缩小,此时当其表观呈现焦痂时,可以关掉电源。如果患者病变部位范围超过20mm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刺入不同部位组织,进行重复性加热。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2次重复治疗的时间间歇应该至少10d以上,才能再次对病变部位进行加热。实施完手术的患者,应该在每天的生活中保持勤漱口,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数次,对于个别体质较弱患者,可适当的给予注射抗生素,以防止病变部位引起感染。

1.4 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此次患者回访情况可以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进行评价。治疗后特效的为1次治疗后肿瘤组织消失无复发;治疗后有效果的为瘤体自身组织缩小,但缩小后又一次出现复发;无效,即治疗后病灶部位瘤体没有明显的变化或者瘤体组织有残留或者消失后又复发。

2 结果

83例患者在接受了微波热凝治疗后,病灶部位的肿胀反应较轻,一小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从刺穿点流出病灶组织液化状流体,排净后创口自行痊愈。在对患者进行时候3年内的随访中,83例患者至今无一例复发或发生并发症,获得特效的患者72例,11例病情得到控制,经过2次治疗后痊愈;1例痊愈。

3 讨论

3.1 微波热凝治疗机制:微波治疗的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频率为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其原理是通过电磁辐射,在微波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对生物体自身体细胞内外细胞液中含有的大量带电粒子、极性和非极性分子发生震动和转动,与周围其他离子或分子互相碰撞产生热量,是病变组织局部温度升高,称为微波辐射热效应[3]。根据国内外文献参考,微波热凝技术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5,6]

采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微波是内热型加热设备,能同时在病变部位形成内外加热,使病变组织均匀受热。b)病变组织附着在辐射器上,但机械的热能效率丝毫不会减弱。c)微波加热,病变组织热凝时不会产生厌恶。d)病变组织的范围和深度不受到限制,热凝机能及时的根据病变部位的情况进行热度和时间的控制。e)本院采用的是可以调节预热时间和功率,并配套有不同深度临床手术需要的各种天线,因此治疗十分方便。

3.2 微波热凝治疗良性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口腔黏膜在人体组织中所含的水分最为丰富,而人体本身的介电常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口腔中的介电常数最大,采用微波热凝时吸收的波能最多,产生的热量较大,才会起到积极的热凝治疗效果。随着可以和医学技术的日益完善,微波热凝技术在口腔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屡现报端。毛祖彝等[7]在临床口腔中采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血管瘤、白斑、慢性唇炎、粘膜囊肿等常见疾病97例中,治愈率达到了90.7%。林淑华[6]等人采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粘膜囊肿、纤维瘤海绵状等口腔疾病356例,仅有2例患者因为海绵体血管瘤体积较大,再经过2次治疗后痊愈外,其余33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痊愈,长时间的跟踪回访,患者5年内无一例复发。作者在对83例患者进行的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时,一次性治愈率达87.3%,3年内的回访无一例复发。通过对作者可以肯定,采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肯定有效,并且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3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优缺点分析:通过作者的治疗临床心得以及对比性研究,都表明微波热凝在治疗口腔良性肿瘤效果方面确实有效,其优点有:a)治愈率高,复发率低。b)能极大降低患者的心理恐惧,避免手术造成大的创伤,容易让青少年和老年人接受。c)治疗过程病灶部位疼痛反应轻微,创面小,手术疼痛时间短。d)治疗时间仅有4~20s。d)对于病灶部位复杂的患者,如口底区域,避免了复杂手术造成的并发症,减少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微波热凝的缺点有:a)不能对孕妇和患有严重心肺功能患者进行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b)治疗过程一定注意保护患者眼睛被辐射伤害。

综上,微波热凝在治疗良性口腔肿瘤方面具有快捷、安全、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香萍,倪海红.微波热疗治疗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70例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2,16(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