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难题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的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社区公益微创投的存在必要性
社区公益微创投是针对社区服务领域公益项目的公益资本投入,目的是通过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培育充满活力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其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政府功能的分散化和社区结构的碎片化而产生的社区治理危机。政府功能分散化,是以功能性分工为原则的官僚科层体制自身的弊端造成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共理性精神的发育不良则是社区碎片化难以进行自我疗伤的深层次逻辑。非居民需求导向的街居体制使社区许多现存与潜在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社区居民缺乏共同治理的情感与人际基础,及自我治理的能力。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条治理路径均面临困境时,社区公益微创投应运而生。它强调明晰行政资源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各自边界,最终实现社区内部组织从“自娱自乐”到“参与治理”、从“单一活动”到“项目运作”、从“各自为阵”到“抱团取暖”的转变。
2从公益微创投到社区自我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个个公益组织构成了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元素。在从公益微创投走向社区自我治理的过程中,有如下四个重要阶段。
2.1为激活社区居民的需求而建立社区草根组织
在社区开展公益微创投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外来提供服务类与社区内部组织两类,而公益微创投的真正起点是社区内部组织的草根组织。其可以从居民最感兴趣的、成本付出更少而生活收益更高的地方开始,通过社区动员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专业社工队伍的带领下,挖掘社区能人,通过街道层面的新型平台,申请微型项目,建立起更多的草根型社区组织,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发展。
2.2实现责任主体从基层政府到草根组织自身的转移
公益微创投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区自我治理能力,同时为社区居委会减负。公益微创投所运用的项目指导型“三社联动”机制,有利于发挥专业社工启发草根组织自我意识的作用。结合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经验,专业社工可以引导草根组织确定组织发展目标,启发社区草根组织解决社区难题,而且可以长期陪伴草根组织,逐步培养其自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草根组织逐步建立自我意识,独立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治理责任随着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加强,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开始分担居委会的功能,为居委会减负,还可以实现从社区草根组织到社区自治组织的转变。
2.3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区内生型社会组织承接组织资源
政府购买服务环节是对草根组织治理能力的检验与历练,这必须建立在其治理能力到达一定高度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社区草根组织的关注点从文体娱乐上升至志愿服务及社区自治。如果基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这一规范化的方式给予社区内生型社会组织更多的资源,那么社区难题的治理将更加便利,同时通过与外来社会组织的竞争和社会购买服务项目的评估,内生型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会进一步提升,也更加契合居民需求,基层政府的负担将减轻。
2.4社区实现自我治理
经过公益微创投,居民需求导向的社区草根组织纷纷建立,并在专业社工的引领下独立承担风险与服务责任,在治理能力提升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为与专业社会组织相竞争、相补充的社区内生型社会组织,不断为基层政府减负,解决居民关心的社区难题,并通过公益微创投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形成社会治理网络,居民的自我意识与参与度得到质的提高,社区实现真正的自我治理。
3结论
我国当前的公益微创投仍处于建立社区草根组织的初级阶段,而且受到行政考核体系的制约,草根组织给街居体制带来的更多的是增负效应。而公益微创投平台的年度项目制、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造成项目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在制约着社区草根组织向更高治理层次的转变。从公益微创投走向社区自我治理依旧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政府的配套改革、社会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居民自我治理意识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吴新叶.政府主导下的大城市公益创投:运转困境及其解决[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3):38-45.
[2]孙燕.以“三社联动”为基础大力开展社区公益创投[J].社团管理研究,2012,(01):45-46.
[3]尹浩.整体性社区构建:来自公益创投机制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冯金金,杜静.公益微创投助推社区公益梦[EB/OL].
篇2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办公室《关于在调研阶段开展“访民问计”大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认真进行了安排部署,取得了实际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调研方案
按照通知要求,局召开专题会议,紧紧围绕局党组提出的“努力走在全省县级安全监管系统前列”这一目标,把握安全生产重点,制定了实施方案,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局及二级单位所有人员要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调研,人人要有调研成果。调研成果形成后,要汇编成册,评选交流。
二、求真务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一)是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驻企周”和“驻村周”活动。根据制定的方案,局班子成员围绕“努力走在全省县级安全系统前列,破解制约安全生产的难题”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局党组书记、局长深入茅坪场镇白云矿区、荷花镇磷矿企业就“反三违”建立县级安全监管新路子采取召开座谈会,入企走访,向乡镇安监员、企业法人、安全管理人员、生产一线工人问计;局班子其他三个党组成员分别就危险化学品监管、瓦斯治理、科技兴安采取不同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入户走访,问计于民。
(二)是认真开展了“进百村入千户访万人”活动。局党员干部职工和各二级单位工作人员围绕分配的课题,纷纷深入到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化解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难题。
(三)是认真开展了“进选区、访民情”活动。局党组书记、局长作为党代表,按照县委科学发展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进选区、访民情”活动。一是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如何发挥党代表作用到本单位所在地航天社区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航天社区书记徐同菊提出要加大对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群众提出安监局宿舍区排水沟堵塞影响居民出行等问题,局长一一现场答复和解决,并表示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不同形式向党委和政府反映。二是入户走访,关心群众的困难。在航天社区书记的陪同下,党组书记、局长到航天社区走访了一批群众。认真听取了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社区伤残军人家庭经济困难,治病需援助,答应帮助予以在近期解决。居民反映原矿山车队住户垃圾无处放的问题,答应在今年内解决。居民反映纪士垭巷无路灯夜晚行走不方便,答应采取提案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三是深入一线,解决安全生产的实际问题。围绕瓦斯治理、“反三违”、科技兴安等一些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深入到白云矿区,荷花镇磷矿企业等安全生产一线,和企业法人、管理人员、工人进行走访座谈,访民问计。经过调研,制定了“反三违”制度、瓦斯治理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制度,为服务全县安全生产,构建和谐提供了安全保障。
篇3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智慧社区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核心概念界定
1.1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最早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领域,而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引入了这一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到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城市社区的整体管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区,依次分类编码,并设定相应的社区网格责任人来整合资源,政务再造的一套完整的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由此社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破碎的非系统性结构,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综合管理的变革式创新,大大提升了社区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国最早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是北京东城区。
1.2智慧社区
继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以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双重理论指导下,学界提出“智慧社区”(Intelligence Community)的社区治理概念,即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集成技术,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为目的,通过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实现社区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形态。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相继开展“智慧社区”的试点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和平里街道的生活服务圈、清华园街道智慧型社区以及宁波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2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
2.1从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
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手段,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这几年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的探索实践,结合未来社区的发展走向,虽然网格化管理为社区治理打下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其运行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问题包括重管理轻服务导致的智慧化程度有限,重空间分布导致的人性化程度缺乏,社区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窄,智慧化设施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以及网格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和社区治理新一轮改革提升的重要战略,国内大部分基层社区应着力把握住这一发展契机,依托现有较为成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逐步引导社区过渡到信息化、智慧化社区的新型治理结构中来。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宜居-乐居-利居”社区形态的早日实现,更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产生巨大的影响。
2.2推进社区治理智慧化的几个方向
2.2.1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硬件的建设水平
网格化管理机制的运行一定程度上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智慧化的硬件设施加以构建。从硬件设施建设来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社区无线网、物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升级;还应加大对社区水电管理、车辆及人员流动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等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结合智慧服务平台优势,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快捷高效,信息共享。
2.2.2加强社区软件建设、贯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社区建设智慧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软件建设加以辅助。软件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行政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行政主体引导社区的规划和发展,因此要求其自身具备相应的顶层设计能力、政策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强调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应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集体认同感,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协调居民切身利益,解决关乎居民生活实际的问题。
2.2.3提高智慧人群的参与性,健全基层治理人员体系
智慧社区离不开智慧人群的培养与建设。狭义地说,智慧人群主要概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当前很多社区面临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是居民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际和智慧网络平台,定期举办知识普及和“智慧社区”平台体验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动员广大居民建言献策,为智慧社区建设出力。另外,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壮大与培养也十分紧迫,要踊跃吸纳掌握技术、业务、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联合有办事能力的热心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共商共治中,以及注重激励老员工工作热情和再学习能力等。
2.2.4协调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社区治理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联合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涉及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受益主体:行政主体负责顶层设计及统一规划,市场主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生产以及应用指导,而受益主体则负责接受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社区应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运行环境,争取早日实现智慧化。
参考文献
篇4
社会治理难题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从内容和关注度来看,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口生态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跟随社会发展的始终,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当前社会治理的难题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又应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围绕影响社会治理的新要素,就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治理难题进行分析。经过征集意见,我们将本期的主题定位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等几个点上:
在社会结构变化层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强,社会分化加深,个体逐渐从原来的单位、集体或社区中脱离,要独自去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素,旧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冲突,很多社会问题在当前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武汉大学学者周长城和叶闽慎试图从家庭层面、教育与发展层面、性别层面、组织层面以及人际互动层面对个体化社会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和对策进行探讨。
社会治理需要机构、人员、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理念、价值、共识、精神、文化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和南京大学朱力教授分别从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的角度,论证了社会治理信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公共价值、集体意识、规范意识、理念共识对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张明军教授和陈朋副教授分析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治理问题,革除社会治理中的物化偏向,以实现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目标的价值。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和罗俊研究员分析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社会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指出数据挖掘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黄健荣教授则分析了当前城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篇5
一、2011年新型城镇化建立获得了阶段性效果
2011年,在市委、市当局的准确指导下,我市以新型城镇化建立为引领,加速“一中间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建立措施,城市根底设备不时完美,城乡治理和公共效劳程度不时进步,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城建系总共取得省部级以上表扬13项,圆满完成了市委、市当局下达的各项目的义务。
(一)中间城区辐射带动才能分明提拔。2011年全市共施行市政路途、桥梁、园林、水利等建立项目164项,完成投资98.3亿元,新建改扩建路途通车里程到达80.6公里。对中州中路、凯旋路等39条市管路途进行了大修正造,对开元大路等86条市管路途进行了精密化养护提拔,对270条区管路途、130条背街冷巷进行了达标养护,对278个无主管旧房屋小区情况进行了集中整治;洛河器械段等水系提拔工程顺畅施行;新区龙门大路革新和福民安顿小区、中心商务区、行政副中间等项目加速推进。建立各类保证性住房35917套,超额完成省定目的义务。廉租住房累计发放补助8486万元,保证坚苦家庭2.9万户。市民生涯前提分明改善,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进步。
(二)中小城镇承载承接效果明显加强。县城的旧城区、新区和财产集聚区建立齐头并进。2011年县城旧城革新项目开工149个,完成投资84.1亿元,完成征迁297.8万平方米,完成各类市政管网187公里;县城新区完成投资97.9亿元,新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新建路途228公里,情况分明改善,功用进一步提拔。
(三)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稳步推进。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开工建立新型乡村社区156个,建立四层以上住房1291栋,4.8万余套。可整合村庄301个,集聚生齿52.6万多人,腾出地盘4.8万多亩,带动23.3万人就业。
(四)城中村旧城棚户区征迁义务圆满完成。遵循搬家群众好处最大化的指点思维,对峙“零违规、零强拆、零变乱”和“依法、阳光、调和、平安”的准则,对全市36个城中村和79个旧城棚户区进行了革新,共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征迁面积2000万平方米。洛北城区共完成征迁面积1217万平方米,是前十年征迁面积总量的两倍多。
(五)城市治理程度具体提拔。以创立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理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展开市容专项放哨30多项,累计发现问题20余万件,问题处理率到达99%;抓好市政设备养护治理,加速环卫根底设备建立,荣获“河南省精密化治理进步前辈城市”称号。
二、当时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凸起问题
依照“对准国际、国内一流”的规范来看,当前我市城镇化建立的规范不高、速度不快,能拿得出手、在全国可当典型的亮点不多。首要显示在:一是城乡规划的引领效果不到位;二是作为新型城镇化主要环节的征迁任务在前期入户测量、安顿测算、公开公示等方面不到位,还存在操作不标准、补偿规范不一致、赔偿安顿方案不通明、安顿房建立滞后等问题,激发了单个不不变事情;三是因布置工程较多,加上旱季较长,使施工现场治理不敷标准,粉尘扰民、噪声扰民、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等景象仍时有发作;四是资金缺少问题仍困扰着城建提拔的速度和质量,城市运营的理念、思绪、胆略、效能需进一步增强;五是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城市精密化治理程度需进一步提拔,等等。
三、2012年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机和责任
2012年是华夏经济区建立具体推进之年,是我们朝着“福民强市”总体目的迈进的要害之年,也是“城建提拔攻坚战”的要害之年。依照省、市党代会要求,要成为全省“三化”协调开展示范市,要在华夏经济区建立中有更大担任,必需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责任严重。然则,我们也面对着良多时机。起首,市委、市当局高度注重城镇化建立,市委经济任务会议明白把“继续提拔城市形象、加速新型城镇化历程”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经过城市建立的大跨越、大提拔,完成保增进、促民生、保不变的目的。其次,面临严肃的全球经济情势,国度将持续施行积极的财务政策和稳健的钱币政策,出力添加投资、扩展内需,加大对根底设备建立和保证性住房等范畴的投入。第三,华夏经济区上升为国度计谋,作为副中间城市,省委、省当局必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赐与支撑。我们要掌握时机,坚决决心,起劲破解城镇化开展中的难题,继续提拔城市形象和档次,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四、2012年新型城镇化建立的重点任务
(一)完美中间城区功用,加速施行一批根底设备建立项目。依照城市第四期总体规划要求,环绕洛北城区加速提拔、大新区加速建立、洛偃板块加速联接推进,2012年共施行根底设备建立项目178项,概算投资271.7亿元;个中洛北城区施行城市根底设备建立项目106项、完成投资54亿元。东环城路、南环城路要力争在本年岁尾前局部路段通车;西环城路高新区段力争完成路基总工程量的35%,涧西区段建成通车;310国道改扩建工程(北环城路)7月底全线通车;九都路疾速路力争早日开工;滨河路岁尾前根本完成通车;新区龙门大路、瀛洲东路、陈谭路中段等工程牡丹文明节前通车;唐宫路、丽春路等断头路打通工程岁尾前建成通车;对100个无主管破旧小区进行绿、亮、净、畅综合整治。抓好洛偃疾速通道等32条路途绿化工程和洛浦公园革新提拔工程,持续施行“满城皆牡丹”工程,打造名副其实的牡丹花城。
(二)统筹城乡开展,加速县城和小城镇建立。依照县城老城区、新区、财产集聚区的规划结构,连系村庄结构规划,2012年县城城中村和小城镇建立完成革新项目120个,完成投资66亿元,征迁面积260平方米;县城新区建立开工面积165万平方米,新修路途220公里,完成投资77亿元,实在加强县城内在式开展的综合承载才能和吸纳才能。
(三)明白建立规范,加速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落实市委、市当局关于加速全市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的指点定见,依照“三个集中”、“六个一体”要求,连系构造调整、地盘流转、生态旅行“三篇文章一同做”,依照分类推进的准则,科学编制新型乡村试点规划,在中间城区、新区的“九加一”地域和“五组团四支撑”的县城、财产集聚区、旅行景区、移民新村等区域开工建立大型社区100个。
(四)加大征迁力度,加速旧城革新建立措施。承接2011年征迁任务优越残局和强力推进的好态势、好气焰,一是要以安顿房建立为重点,确保2011年已开工的26个和2012年拟开工的25个城中村革新项目安顿房按工夫节点建立,使返迁群众按征迁合同商定按时入住,起劲把安顿房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二是2012年施行革新项目72个(旧城革新26个,城中村革新25个,棚户区革新21个),个中洛北城区要完成投资300亿元,确保完成征迁面积1080万平方米,争夺完成征迁面积130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000万平方米,完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五)理顺治理体系体例,进步城市精密化治理程度。依照上一年12月12日毛书记对城市治理任务的要求,继续提拔精密化治理程度,稳固全国文明城市创立效果。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依照“重心下移、属地治理”的准则,构成市为中心、区为重点、街道为根底、社区共同的城市治理形式,凸起街道、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效果。二是加速数字化城市治理系统建立,岁尾前建成投用。三是对峙展开市容次序、情况卫生、文明工地创立等专项整治运动,使城乡相貌真正获得提拔。四是持续抓好环卫设备的建立和晋级革新,展开生涯渣滓分类搜集试点任务,确保市容情况更洁净、更有序。
(六)环绕民生改善,强力推进保证性住房建立。在确保全市61个征迁安顿房加速建立的还,开工建立各类保证性住房24801套。住房公积金掩盖面到达86%,资金运用率到达72%。仔细落实国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好房地产开拓建立环节的全进程监管,全年完成商品房投资105亿元。
五、确保新型城镇化顺畅推进的保证办法
(一)增强规划治理,凸起规划引领效果。力争上半年第四期总体规划获批。高程度编制中间城区、县城、财产集聚区、中间镇等各类规划,树立全掩盖的规划系统。组织好《中间城区与周边五条疾速通道沿线绿地景象规划》、《市10个收支口节制性具体规划和景象设计》、《城市亮化专项规划》、《牡丹元素雕塑设计》等50余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制订好全市新型乡村社区布点规划和具体规划,引领城镇化安康、有序开展。
(二)抓住政策时机,确保建立用地需求。地盘瓶颈制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对的最浩劫题。要用好保证性住房和严重项目建立用地独自组卷上报的政策,争夺相关用地方案由国度和省装备。应用好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政策,争夺获批建立用地增减挂钩目标1万亩,全年力争新增建立用地2.5万亩。岁尾前完成全市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确权注销发证任务,为运用权流转打下坚实根底。以乡村地盘综合整治为载体,将乡村村庄、根底设备建立和公同事业、乡村财产开展等用地,归入地盘整治规划和整治项目规整齐并施行;探究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用地目标先运用后核销的治理方法,确保“村民”改“居民”后的正当权益。多策并举,确保城镇化建立的合理用地需求。
(三)强化运营城市,破解建立资金难题。新型城镇化可否加速推进的要害,是要处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要充沛发扬财务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要实在做到以运营城市为投资主渠道,仔细落实洛政办〔2009〕76号、洛政〔2011〕110号和洛政办〔2011〕166号等文件要求,做强做实城投、文投、交投、园发等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加新型城镇化建立,构成多元化的投入建立格式。
(四)加速高速和疾速通道建立,完成城乡交通一体化。加速中间城区与“五组团”之间的疾速通道建立,构成半小时经济圈。个中洛偃疾速通道顾县至巩义段上半年建成通车,洛伊疾速通道岁尾前全线通车,洛吉疾速通道二期黄河大桥下半年开工建立,完成投资3亿元,洛新疾速通道上半年完成前期手续报批,洛宜疾速通道市区段牡丹文明节前建成通车,新310国道完成投资5亿元。中间城区与“四支撑”县城之间的4条6段高速公路方案完成投资81.6亿元,使中间城区与周边的联络愈加严密。完成乡村公路建立120公里,桥梁1000延米。彻底改善城乡居民出行前提。
(五)科学布置,加速项目推进。对2012年新型城镇化中中间城区、县城、新型乡村社区三大建立义务中的每项任务,树立台账,明白工夫节点,倒排工期,展开专项举动,经过一个又一个集中举动,完成一个又一个既定目的,推进各项任务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篇6
一、现状和问题
1.马陆镇社区应用
G2C电子政务取得的成效(1)服务效率、决策水平和服务透明度高天马社区某项活动需通知社区约90户0~3岁的儿童家庭,以前,需打电话甚至登门通知,现在只需在社区网站发个通知,或在社区QQ群、飞信群上发个消息。G2C电子政务的运行使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政府采购及经费支付等都在网上公布和完成,居民通过信息网络了解了社区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增强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社区网站公布涉及居民切身利益和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事项,汇总民意后再决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卷调查显示,“非常同意”此观点的工作人员占73%,居民占52%。(2)管理机制优化、部门协作和谐嘉定区面对城市违章设摊、乱贴广告等涉及多部门执法的管理难题,开发了城市综合管理数字信息系统,整合了公安、交警、城管、工商、药监、消防、房管、市容保洁、车辆停放和绿化养护等相关职能部门及服务企业的信息平台,规范了工作流程,以联勤执法模式提高综合治理效果。社区G2C电子政务通过确定每个流程应采集的信息将业务整合在—个系统内,需不同部门审批的事项在系统内传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办公,政府不用再分别设置对外服务窗口。
此外,部门间政务处理的结果和信息可共享,如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登记结婚,系统可自动把信息传给计生部门并自动纳入重点育龄妇女管理信息中。调查中,76%的工作人员“非常同意”此观点。(3)居民获取信息便捷、办事效率高建设G2C电子政务平台后,居民除通过传统途径获取政务信息外,还可通过社区网站、移动电话等途径获取政务信息。在马陆镇政府网站上,居民可查到镇内所有公办、私立学校及收费标准,“比较同意”此观点的居民占53%。基于互联网的G2C电子政务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上班族”通过在网站留言等方式参与社区活动或办理事项,既方便了生活,又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社区居民登陆政府信息网,可在短时间内以简单程序完成数天才能完成的事项。如居民以前咨询可能要到多个部门,数天才能得到答复,现在只需把问题发到政府或社区网站的“电子信箱”,两天内就能得到答复,缩短了办事程序和时间。(4)政民互动效果明显、公众参与监督便捷G2C电子政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平等的沟通桥梁。
居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社区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快速、便捷地回应居民的诉求,促进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双向沟通。调查显示,41%的居民“非常同意”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G2C电子政务丰富了公民的监督方式,形成了社会化的监督网络。育兰社区的居民可在网站上选择对网站服务的满意度,进而督促社区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促进公众参与。G2C电子政务使居民随时通过网络表达对社区决策或公共管理活动的意愿和对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满意度。[6]在天马社区,居民通过手机等将乱停放车辆的照片上传到社区网站,居委会通过照片找到车主,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有效治理了乱停车的问题。
篇7
在县城居民法制、绿化意识淡薄的背景下,社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出现的侵占绿地、踩压草坪等问题不可避免。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采用“社区法制宣讲会”“居民面对面”“选举社区绿化管理监督员”等公开、公平的形式,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营造出和谐、民主协商的氛围,让有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聚在一起,面对面充分陈述各自的想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倾听和沟通促进理解、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园林绿化管理目标和方案。
2通过参与式治理可逐步实现园林绿化管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居民参与式治理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动员组织群众自愿、依法、有序参与园林绿化事务的管理,把居民能干、想干、应该干的事情放权给居民,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居民在自助和助人中体会自身价值,提升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参与式治理过程中政府起引导、支持、协调作用,这种引导、支持、服务,不仅体现在最初阶段,更是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发动广大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3参与式治理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障碍
3.1园林主管部门参与式管理思想不强
参与式方法的应用,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实际工作上的体现,是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2]。参与式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理念,需要接受者必须彻底摈弃习以为常的行政管理和干预的传统观念,树立“居民是参与的主体”的思想观点,尊重参与者的意愿,引导居民自愿参与园林绿化管护工作。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思想影响仍然根深蒂固,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限制性政策远远多于发展性政策,政策制定过程中对百姓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全面,参与式管理思想淡薄。
3.2县城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
参与者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对于参与式方法和理念的理解和应用。相比较大城市居民而言,县城居民思想封闭,观念保守,主人翁意识、自我维权意识淡薄,对于提供公共服务,认为是政府的职能,对于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也认为是管理部门未尽到应有职责而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培养普通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绿化环保精神是一个长期工程。
3.3参与式管理的人才队伍匮乏
参与者的参与能力是参与式管理的关键,参与式方法的应用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需要大量工作人员作为参与性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指导者[3]。居民从不知情到知情,从不自愿到主动参与,需要管理人员的引导、培训。县城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人员专业方向五花八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因此,对于基层干部队伍及技术人员来说,树立参与式思想、具备参与式知识和能力进行参与式方法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人员运用参与式方法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县城园林绿化参与式治理实践意见和建议
4.1广泛开展参与式园林绿化管理的宣传
根据参与式治理方法的要求,由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分别召开社区会议,向居民宣传和解释园林绿化管护的政策、实施细节,介绍园林绿化管护工作的技术方法以及参与管护工作的权力和义务等。利用发放公开信、政策汇编手册、年历宣传画以及电视讲话、电视新闻、报刊、简报、板报等形式将园林绿化管护的目的、意义、原则、管护方式及管护目标等宣传到户,让参与式管护思想、方法和政策家喻户晓,加强群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认识,充分调动全体群众参与园林绿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任意破坏绿化的恶劣行为,做到城市园林绿化人人参与,人人有责,树立全民绿化的意识。
4.2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人员参与式理论和方法的培训
在开展参与式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之前,要加强对园林管理人员的参与式方法的培训,并通过实地的调查评估,强化技术人员对参与式方法的理解,并熟悉工具的使用技巧。培养规划设计人员自觉地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和参与式的工具制订规划。同时要对社区干部进行参与式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培训。真正懂得了“自下而上”工作方法的社区干部,才能够在做动员工作时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利益和需求,也才能够保证把参与式园林绿化的政策落到实处。
4.3深入社区开展意愿调查
在调研阶段,调研人员要深入社区,召开居民座谈会、社区干部会、社区商户座谈会,充分了解情况、征询意见和建议。采用开放式的社区居民访谈方式,了解农户参与园林绿化管护的意愿,并与居民共同讨论管护方案。建立起居民有效参与社区园林绿化管护的商议式民主机制,为公众参与园林绿化管护提供支持商议合作型治理模式,让商议性民主与公众参与园林绿化管理联接起来。这样有助于重构政府与居民的信任关系,让居民实现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变,让人人都愿意为社区做贡献。
4.4建立高效的园林绿化管护队伍机制
篇8
【关键词】 教育治理;依法治教;法治化
教育治理法治化是在教育领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把政府、学校、社会、公民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各类教育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完善教育依法治理、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常态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依法维护人民受教育权益、维护教育领域的公平正义、保障教育秩序的安全稳定。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地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时代需求: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必然性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面临的都是“硬骨头”、难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着教育的发展,对接受高质量、多层次的教育,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何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只能是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改革,建设更为高质、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个国家整体生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其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依法行政可以说是依法治国的关键。[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照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促进依法履行行政职能,规范教育行政执法,全面落实法治要求,构建公平正义的教育法治环境。同时,教育治理法治化是规范办学、破解学校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作为依法治教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治校,就是在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2]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用法治的方式对学校工作全局、管理全程进行统摄和指导。当前,学校办学过程中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二、区域实践:内江市依法治教成效
四川省内江市教育系统以法治精神为引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切实推进教育行政管理观念与方式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价监督,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开拓了依法治教工作的新局面。
1、以法治意识为导向促进行政管理法治化
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要求,遵循管办评分离的总体思路,市、县(区)教育部门加快形成法治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法律规范的实施与监督机制。
(1)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2014年起,市、县(区)教育部门依法清理、精简行政权力,重点梳理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编制了16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146项规范办学的负面清单。
(2)确保决策科学合法。事关教育发展全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听取意见,建立重大教育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教育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鼓励专家、专业机构长期跟踪研究重大教育问题。
(3)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以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各类学校办学、中小学校长等标准体系为指导,制定切合各地和各校实际的标准、规范和程序。依法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市、县(区)整体联动。建立健全纠纷处理机制,设立调解委员会,引导师生和民众合法、合理表达诉求。
(4)强化监督考评效用。完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举报等制度,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2015年,市教育局聘请了第三方审计机构,依法对全市学校和单位进行财务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实行教育领域信息公开,重点推进教育经费预算、公共资源配置、入学规则与招生政策、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重要改革事项等方面的信息公开。
2、以法治思维为指引推进学校管理法治化
以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治理法治化。
(1)筑牢依法治校基础。首先,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学校制度体系。2014年起,市、县(区)教育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所属学校章程制定与核准工作,并启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建设,督促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其次,以法治为核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并建立合理的岗位责任,按照规章制度设立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建立设置法治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对校园各类事务的指导与顾问作用。
(2)破解依法治校难题。事事与家长、学生签订协议或合同,这是内江市在探索依法治教过程中发现的“土办法”,也是被现实倒逼出的一项管理智慧。[4]针对学生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处理等关键环节,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安全管理合同;针对新进教师容易流动、教育教学经验欠缺等问题,与新进教师签订合同;针对部分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后工作激情减退、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现象,与拟评聘高级职称的教师签订合同;针对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签订师德合同。2015年,全市约50万师生参与了合同管理,妥善解决了学生安全事故、教师职称评定等多起纠纷。
(3)强化学校法治教育。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内江市总结出了校园法治教育“五落实”的实践经验。落实教材:各学校以法治教育整合各类专项教育,编写切合实际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营造校内法治氛围,打造实景教材。落实师资: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作用,安排他们专兼职承担法治教育课程,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法治教育志愿者队伍。落实课时:利用社会实践、班团队等课时加强法治教育,各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至2节法治教育课,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落实考试:从2015年开始,内江市中考政治学科的考试内容中增加了不低于20分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纳入学生重点考查范围,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落实经费:对法治教育进行专门预算,将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纳入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足额到位。
3、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法治化
学校存在于社区,其发展也依托于社区,让社区参与学校发展有助于实现学校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协调。[5]内江市着力构建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家庭、社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机制。
(1)探索建立社区参与学校治理的新机制。各中小学校建立了有社区组织代表、家长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社区协调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对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和涉及社区家长、学生重大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共同协商,定期通报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增进沟通和了解。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公检法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建成市中院少年法庭、资中木偶戏剧团2个实践基地。
(2)积极发挥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纽带作用。制定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内江市家庭教育指南》,引导家长依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定期家访、组织座谈,共同探讨学生教育和学校发展问题,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改革完善: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策略
1、完善教育治理法律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立法进程的发展,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但与改革发展的快速步伐和民众日益提高的意识与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多的空白和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基层实践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已明确指出,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等领域和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国家层面教育立法的同时,地方立法的进度也必须跟上。应着重针对基础教育、入学规则、师资待遇等难题进行立法和制定政策,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能确实担负起促进教育公平正义、推进学校自主办学、维护师生权益的作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和地方立法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利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方案等,推出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行动准则和规范性文件,确保行政的法治框架。各学校按照内部管理实际需求制定教育纪律,维护正常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秩序,[6]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来调节和控制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以及部门和个人行为的规范。
2、健全教育治理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明确行政权力清单,健全依法行政依据,优化运行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针对教育审批、确认等公共服务事项,要落实标准化要求,定期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所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积极适用法律顾问制度,注重决策的专业性和合法性审查。规范教育行政执法,严格按照程序行使权力,明确执法责任,确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将事前管理、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罚相结合,正确运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手段,正面应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时处理案件,引导民众合法理性表达诉求。主动执行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尊重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类议事规则,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纠纷和冲突的基本方式,综合运用调解、申诉、仲裁等各种争议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进行监督的效能,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广泛争取社会支持。
3、推动法治教育创新实践
增强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程,要让教育部门领导干部、行政工作者、学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思维与理念。实施法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应该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针对领导干部、管理者和教师的法治培训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针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呈现梯级的教育目标和学法内容,针对女性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应有专项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已启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制工作,各地和各学校应根据实际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实施法治教育,应体现实效性,尤其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实际需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点应是切实维护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权利,避免违法侵害,避免学生因无知而导致的犯罪或过错行为。实施法治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性,要考虑青少年对法治教育的接受意愿,增加学习的实践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可结合各类活动开展法治教育,开发生动性强的教学课程,争取社会支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促进中小学生以多种形式参加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傅治平 余宗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热点难点解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10.
[2] 陈至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1999.12.25.2.
[3] 内江市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工作行动计划(2015年―2020年),内教党委,z2014{102号.
[4] 李益众,翁小平,施剑松.用法治方式求解学校管理“方程式”[N].中国教育报,2014.11.24.5.
[5] 袁贵仁.中小学校管理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6.
[6] 马雷军,刘晓巍.中小学依法治校实务[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68.
篇9
(一)社区参与可增强农民环境诉求表达力
在当前环境立法过程中,直接倾听农民环境诉求的情况相对较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环境立法中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一般而言,农民的知识水平不能达到参与立法的要求。其二,当前的环境立法多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即使存在一些关系农村环境的法律条文,也是上层立法者缺乏系统调研仅凭一些官方数据而作出的,不能真正代表农民当前最现实最紧迫的环境需求。其三,少数农民的环境诉求或者传递不畅,或者很难得到上层立法者的重视,最终难以体现在环境立法之中。农村社区是高度组织化的农民利益共同体,它可以充分地收集汇总农民的利益需求,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环境需求,它可以利用组织优势,克服农民个体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农民弱势群体拥有专门的组织代表并表达他们的环境诉求。
(二)社区参与可弥补法治农村环境监管机构的缺位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体系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而建立起来的,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适用性不强,农民的环境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执行,农村环保机构的匮乏导致了农村环境问题无人问津。县级环保机构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行政部门,基层环保行政机构存在着监管人员少,监测能力低、机构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其对地域辽阔、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监管几乎不具有现实性。农村社区作为该特定区域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其对当地农民所处的环境的了解相比政府环保部门更为广泛和深入,可以针对该特定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更适合该区域农村环境的持续科学的治理措施。农村社区参与农村环境监管较之政府而言,更能够契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农村社区在环境评估与监测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社区的资源整合性特点可以发挥其公众参与的优势。
(三)社区参与可降低农村环境治理成本
环境的外部性的产生是环境产权不明引起的,根据科斯定理,可以采取明晰环境产权的方法来解决。由于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属性,在市场条件下将其界定为私人所有将会耗费巨大的交易成本,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在将环境权益界定为国有情况下,则会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激励机制缺失,政府统一进行环境监管就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农村社区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则可以有效解决将环境产权私有化的高交易成本和政府进行统一监管的低效率难题。农村社区是因特定的地缘、血缘、风俗习惯相同或相关而相互集合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由农户和农民集体组成的社区类似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对农村的环境产权进行私有化时,可以由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同一体来享有,这样就可以降低确权的交易成本。如将山林、草地等产权确权到农民个体难度较大,但是划分到农村社区就相对容易许多,而且这也与宪法中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归集体所有相契合。农村社区是农民互助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农村社区共有环境时对农民的激励机制就像农民私有一样,也同样能起到农民自主保护农村环境的良好效果。
二、目前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法律地位不明
我国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较晚,从2003年湖北、江西等省开始推行了“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试点,现有的农村社区的建制多是依附于自然村或者行政村,其法律地位尚未被国家层面的法律予以确定,所以农村社区作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主体的合法性,也尚未确立。
(二)社区参与农村环境立法未得到重视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立法偏离农村,缺乏可操作性。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即使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定,也未充分考虑到在农村的具体适用情况,例如《固体废物防治法》虽然专门提到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仅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条款。这些问题的存在,基本都是由于在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农民的现实的紧迫的环境诉求在环境立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我国的国情是农村地区地域广袤,农民人数众多,环境立法又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充分地倾听每一个农民的环境诉求难以实现。农村社区作为农民利益的集合体可以充分代表和表达农民的环境诉求,因此,在环境立法过程中不应忽视农村社区的作用,其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执法未充分利用
我国目前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存在着执法人员少,监管能力不高的现实特点。然而农村地区的地域十分广阔,其环境污染和破坏具有分散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等特点,所以单单依靠县级环保机构的力量监管农村环境显然不行,再加上环保工作分散于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利益职责不清,对于农村地区没有利益可寻的环保监管工作,往往会出现相互推诿、无人管理的现象。在地缘和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社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环境执法难、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农村社区成员间共同的利益取向,使得由农村社区进行环境监管更加人性化,社区可以利用其群众参与积极性优势,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充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环境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还是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监管,而对于其所无力监管的地域,就放任其环境问题,导致有些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无人问津,这不仅是对农民环境权益的忽视,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纠纷而导致更大的社会矛盾。
(四)有待提高的环保意识制约着社区参与环境法制建设
农村社区组成人员的环保意识决定着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水平。农村社区的组成人员为农民,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和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保护意识是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具体认知,是指引人们环境行为的内部动因,它体现着人们的环境需求和价值取向。由于农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都很随意,乡村的面源污染成为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其对环境法律法规的不甚知晓,这不仅造成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益的忽视,还导致了农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社区成员环保意识不足成了制约社区参与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
(五)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也制约着农村环境法制建设
众所周知,城市里的垃圾回收设施随处可见,城市街道都配备有专门的保洁人员。但是目前仅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才有垃圾回收设施,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和生产废物基本都是随意丢弃在住房周围和田间地头。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不够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缺乏环保投入所导致。
三、社区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农村环境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区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开始发展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时,应向其提供同城市同等的治理机制。在目前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大力培育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进行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中,赋予农村社区明确的法律地位。此外,农村社区的权力能否实现指导本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作用能否得到真正发挥的关键。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的环境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确农村社区在环境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培育适合各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社区治理机制十分必要。农村社区法律地位的明确,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的完善,社区成员环境权的确立等,都是农村社区有效参与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二)充分重视农村社区在环境立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立法偏离农村,缺乏可操作性,“重城轻乡”的环境立法取向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法理念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环境法律的制定者往往只关注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问题,对于广阔的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的人员多为官员或者专家,他们基本都生活在城市,所以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周围发生的环境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没有代表者进行表达,农民的环境权益在立法层面就很难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立法模式中,充分地让农民个体在环境立法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成本太高,几乎很难实现,再加上农民个体的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农民个体即使参与环境立法工作,也不能充分表达农民的环境诉求。单个农民的力量十分有限,通过农村社区把农民的环境需求聚集整合,把农村居民组织化、诉求表达秩序化,才能在环境立法中充分代表和表达农民的环境要求,真正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村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目前环境执法行政机构设置只到县一级,县级以下则是由乡(镇)一级基层政府进行概括的行政执法工作。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少,工作经费有限,环境监测设备缺乏,技术落后,很难覆盖地域广阔的农村地区,农村社区的地缘优势和熟人关系网,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执法覆盖不了和执法人员少的难题。此外,可以在农村社区配备具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对农村社区负责环保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农村社区参与环境执法的有效性。各级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格处理破坏农村环境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污染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的问题要严加控制,以避免次生性的污染情况出现。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对现在已转移到农村的企业,不能放松控制,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监管作用,或者与农村社区进行联合监管,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安全。
(四)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制度意识
篇10
>> 城乡接合区域:低端市场与城市政府的治理困局 城乡接合部的文化产业探索 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 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 城乡接合部学校的体育教育问题研究 如何培养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城乡接合部学校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浅析城乡接合部基础教育的制约瓶颈 城乡接合部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分层实验的探索 城乡接合部 中小城市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战略研究 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城乡矛盾及其破解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城乡接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履行交通发展职能探析 “接合”、“双重接合”与“三重接合” 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J].城市问题,2009(3).
[4]沈苏英.常熟市新建城区无证经营食品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