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物理课程占高考分数的比例较大,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业发展非常重要。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则需要重视物理教学设计环节,这是促进学生顺利学习的关键所在。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以及创新教学原则,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习有所思和学有所长,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要点分析
1.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准备环节并不是只包括对学生及教材的研究,更包括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方法等,这样老师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案之时,才能够快速的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老师如果能在课前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能对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实验及现象,感受成功的物理学习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兼具理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较多学生比较懒惰,并没有动手学习的习惯。但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物理老师要合理的掌握理论与实践授课时间,不仅要让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要点的措施分析
1.采取启发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年龄及学习时长,都表明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及思维能力,因而普通的提问教学方式或者平铺直述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可以巧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不再以死板的方式呈现,而是带着悬疑问题进行呈现,以疑问带动学生的思考,循循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相关内容时,课堂初老师可以先设疑,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平抛运动,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是平抛运动,而不是侧抛或者其他抛线呢?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之中,让学生自主的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并将答案找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想要知道平抛运动的规律及意义。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更加准确的理解知识点及问题,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式,感受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性,提高教学质量。
2.结合新课改的特点,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方案
新课程标准对各课程的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而,在设计物理教学方案时,需结合新课改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对此,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案的设计环节中,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及实践性等原则,这样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获得最科学的学习与发展。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层次性,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如果能坚持教学方案的层次性,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当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才会改变物理学习难的看法,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物理课程。
3.设计物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掌握重难点的能力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较多学生学习完一节课之后,都不能及时区分哪些是重难点知识。因而,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物理知识结构设计出来,这样每个知识点都得到整理,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老师设计的物理知识结构,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哪些是重难点知识,既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复习时的条理清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抓住新课改、学生及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兼具三者发展的教学方案,这样当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得到提升时,新课改教学目标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能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欲望,这样高中物理教学的氛围及质量也会处于不断的提升中。
[参考文献]
[1]郜宪坤.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设计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09-110.
篇2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的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只为提问而提问,要么设计的问题难度很大,学生无法理解,要么设计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梯度,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低效。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呢?
一、掌握学生基础,把准教学起点
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得到新知识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案例一:一次教学大奖赛的教学主题是Fall,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过季节和四季的英语单词(这个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可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只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备课时没有仔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在导入新课时她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要求学生按照她的教学设计用“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ey are spring,summer,fall and winter”来回答,由于学生对season这个单词不理解,所以无法回答,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教学气氛相当沉闷。
案例一说明教师课前没有深入研究过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学效果欠佳。
案例二:同样是这个主题,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授课教师先用这几个问题“What’s your name?(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名字不知道)What color do you like?What fruit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to wear?”和学生进行Free Talk,然后再让学生用这几个问题问老师,最后让学生结合老师的回答答案“I like golden.I like apples. I like to wear shirt.” 推断出下一个问题“What season(季节) do I like?”的答案“Fall”。这样,在具体语境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很容易回答 “What season(季节) do I like?”这个问题,而且轻松地导入本课的主题Fall。
案例二中的这位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关注情境和知识的链接点,创设富有英语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基础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找准学生兴趣,设计有效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找准兴趣点,导入新课
有趣的导入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好的兴趣点的选择对整节课的引导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入点。
案例三:笔者在教学《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1形容词比较级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用课件出示他们的偶像,即快乐男声李炜的照片和身高(180cm),引导学生说出“Li Wei is tall”;接着再出示他们崇拜的明星(刘翔)的照片和身高(189cm),这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小声说:刘翔还要高啊!笔者趁机出示文字“Li Wei is tall. Liu Xiang is ”让学生来填空,不但能自然地引出taller,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taller的含义。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他们愿意主动去探究;而且在形象、直观的对比下,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提高参与度,完成任务
以兴趣为支点设置的任务才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
案例四: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比赛课,题目为“In the park”,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争当公园宣传员”的任务,有趣的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用句型“You can…in the park. You can’t …in the park.”先在四人小组内解说公园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之后选一名最棒的同学参加班级的最佳宣传员竞聘。
案例四的教学任务符合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显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案例五:笔者在教学《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 Part A Let’s Talk(见图1)时,在操练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分层:学困生能朗读对话即可;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插图进行替换,编一个新的对话;优等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对话。一组优等生的对话如下:
S1: Hello, Sally! How are you?
S2:Fine.How are you?
S1: I’m fine,too.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S2:I went to Hong Kong.
S1: What did you do there?
S2:I went shopping and took many pictures.
S1: How did you go there?
S2:I went by plane.
S1: Who did you go with?
S2:I went with my parents.
S1: Bye!
S2:Bye!
这两个学生把六年级上册“Where are you going on your holiday?”一单元学过的重点句型都用上了,他们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热烈的掌声。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进行对话示范,课堂异彩纷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后题设计;要点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于地理常识有着初步了解。生活旅途中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图书电视中的风土人情使其对地理也有广泛的涉猎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需要记诵的名词定义和现象解释,其夹杂在高中繁冗学习生活和升学紧张压力之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或失去兴趣。因此高中课后题的设计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渗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要点,让课后题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一种负担。实现以下要点将有利于使高中地理课后题科学合理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自然的雷雨闪电与地理中气候和水循环是紧密相连的,在云南旅行看到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特征,当今给人们带来深深困扰的雾霾问题的形成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课后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一块通往大学校门的垫脚石,更不是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而是一门对于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学科。
在以往高中教学中,课后题通常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生硬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时间,致使其综合人文素养降低。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省份省会等基本信息都不甚了解的可笑可叹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教学中着重让学生学习对于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后题设计与学生课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互助的有效系统。如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变化、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涉及到多项训练,且富有生活性,有助于不同基础、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1]例如人教版中地理资源这方面的知识略显枯燥,需要记忆各个地区盛产资源和各种资源的主要出产地,在授课中可能会造成学生混淆或困惑。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课后题:绘制世界资源图。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幅中国地图,标明每个地区蕴含的各种资源,并由老师进行批改,优秀精准作品予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将大有裨益。
二、结合故事案例,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其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交互影响与渗透。在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世界未解之谜中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影响与方向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学生难以对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三国演义》中曾提到,军师诸葛亮北伐时试图利用大火袭击魏军,但是却突降大雨,使魏军侥幸脱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幸运使然,然而用地理知识解释其实那是大火高温使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气旋,由气旋带来的降雨。如果在气旋课后题的设计中将这一故事纳入其间,将地理与文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会使地理课堂异彩纷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气旋知识的印象。
选用综合性强、地理知识丰富的案例进行设问,层层嵌套,关联性强,可以实现对多个地理要点的考核与练习。这种提问类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激疑激趣提出问题,而学生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突破新的知识点而非直接把知识以讲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2]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楼兰古国的覆灭这一案例就包含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土壤、地质和自然灾害等多个地理知识,在此案例上设计的课后题逐步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理论,还可以为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更让学生收获了楼兰古国这一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形式梯度科学,着重探究开放
高中学生虽然对于地理常识有初步了解,但是在地理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良莠不齐,层次不一。因此在课后题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至少有简单,一般和困难三个等级,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题中实现对自我的检验、练习和提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拔高提升,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至自暴自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后题设计针对的主要对象。梯度设置问题,充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每位学生都收获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纽带。[3]
实践证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授课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才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的重点。在地理课后题的设计中,同样要围绕这一目标。增加探究和开放题目的比重,减少标准答案的单一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进一步发掘地理科目学习的精髓,提高收集资料和全面考虑的能力。由点及线,以线到面,形成自己独有的地理思维,更为系统的全方面掌握各种知识。例如在上文提到的绘制资源地图的课后题,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资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感,在绘制的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还可以扩展视野。再例如一些假设题目:如果你是当地政府人员应当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样假设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开放的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地理学习。
总结
在教育中,善教者,必善问。地理教学中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后习题,以学生为中心梯度设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人文素养储备充足的知识,为全面发展付诸不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显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157):60-61.
篇4
一、引言
说课在教学设计交流、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职称晋升等多种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尤其是2010年全国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1]教科书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后,关于新教材使用的教学研讨常常以说课形式进行交流.由于说课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说课的内容、方法.虽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试行)》[3],但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尚无系统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与可操作的评价表.2012年5月11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所颁布的《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修订版)》[4](简称《新标准》,以下同)重新修订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但仍仅为一个指导性意见.虽然文[5]发表了说课评价表,但已是2008年的观点,评价内容与《新标准》要求的内容差异较大;网络上也有许多说课的研究,但不仅内容与《新标准》要求的差异大,而且仍缺乏系统的评价要点.总之,到目前为止,如何评价中学数学说课,尚无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可操作的评价表.这里根据《新标准》,博采众多文献的观点,论述了中学数学说课评价指标、评价要点,并设计了评价表,供中学数学教师说课与评价参考.
二、说课评价的一级指标与权重
1.一级指标
综合2008年以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参考文献[5~10]的普遍观点,中学数学说课的主要环节应为:(1)教学内容解析;(2)教学目标;(3)学生情况分析;(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5)教学策略;(6)教学过程(含作业安排)设计;(7)板书设计介绍.《新标准》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师专业素养(数学素养、教学素养、教学基本功).所以,根据《新标准》的要求,中学数学说课的评价表可按上述7个说课环节,再加上对“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设计8个一级指标.
2.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何分配,应当根据该指标在整个说课内容中的地位来确定.因为说课的中心是介绍教学设计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设计应当是说课的重点,在说课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应当最大.由于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来展开,而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及其编写意图,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来确定.所以,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是说课的重要环节,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较大的权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教学步骤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学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选择教育技术等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措施.所以,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和教学策略分析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一定权重.《新标准》在“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标准”中设置了“数学素养”、“教学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具体要求,而说课者的这些专业素养应当在说课过程中体现.所以,“教师专业素养”在说课评价中应当占一定权重.所以,上述8个一级指标各有不同评价权重,具体分配见附表(高中数学说课评价表).
三、评价要点(二级指标)
按照上述一级指标,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各一级指标的评价要点(即二级指标)可如下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的评价要点
教学内容解析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不但要向听者介绍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而且更要介绍如何认识、把握该内容.因此,教材分析应当分以下3个层次介绍:(1)准确地介绍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教材版本、册、章、节及第几课时),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以及这些知识与前后有关知识的逻辑联系.(2)正确阐述本节课内容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3)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所以,对教材分析的评价应当以这3个方面为评价要点.
2.“教学目标”的评价要点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应当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二是陈述应当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在相应课程标准[1~2]的指导下,分层次叙述,明确指出学生经历哪些过程,掌握哪些具体知识与技能、会进行哪些具体的判断或推导、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
“当前,教学目标的表达比较混乱.”[11]高中阶段有的按“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12],有的按照“教师用书”[13]中教学案例的分类方法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初中阶段有的按“教师用书”中教学案例的分类方法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15],也有的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6].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教学目标的评价要点设计一方面是看其是否体现了学生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内容,二是便于量化评价.所以,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类设计评价要点,既符合“教师用书”[13]的模式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7],又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3.“教学重点”的评价要点
教学重点一方面是教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一节课(或一部分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教学重点应当包含学生通过该节课学习,应当经历的重要过程或着重领悟的数学思想、掌握的重要方法.所以,对教学重点的评价要点应当看其内容是否准确,理由是否充分.
4.“学生学情分析”的评价要点
《新标准》对学生学情分析要求,除分析“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基础’与‘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 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外,还在“教学素养”中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便于评价归类,可将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分析评价放在学生学情分析中.所以,对学生学情分析的评价要点可包括“已有的基础与需要的基础”、“已有基础与所需基础的差异”和“学生身心特点”3方面.
5.“教学难点”的评价要点
“教师备课时应仔细分析教学信息中元素的个数及元素间相互作用水平,教学设计不要让学生必须同时注意太多不同的元素,即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散难点.”[18]所以,对教学难点的评价应当看其“是否符合内容特点、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6.“教学策略”的评价要点
“就学校教育而言,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必要指导绝对对立起来就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向其他人(包括教材与其他书籍)学习,特别是教师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因为,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已有文化的集中体现.”[19]《新标准》对教学策略分析的要求包括“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等5个方面.所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之一.
因为“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3个方面的介绍,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内容分析叙述,更能具体地体现教与学的组织策略.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在这一部分的评价要点可只含“教法选择”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两个方面.
7.“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
“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20]教学步骤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选择教育技术等具体的教学策略、措施、手段都将付诸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说课的重要环节.《新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等7个方面的要求.为了便于评价的操作,结合评价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点可以从“课题引入设计”、“核心内容教学策略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练习反馈设计”、“总结”和“作业安排”6个部分来评价,评价的重点为“核心内容教学策略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
8.“板书设计”的评价要点
板书设计的评价主要看整体布局和板块安排是否科学.
9.“教学基本功”的评价要点
《新标准》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包括语言、板书、教态和信息技术工具与各种教具的操作技能.说课评价当然也要评价说课者的教学基本功.而“语言”应当包括汉语语言和数学语言;“板书”应当包括字符与图表,属于语言文字范畴;“仪表”应当服装整洁、端庄;“教态”应当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所以,对教学基本功的评价可分为“汉语语言”、“数学语言”、“教具操作”和“仪表教态”4个方面.
四、评价表
为了便于评价操作,根据上述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以高中数学说课评价为例设计评价表(见附表),供说课评价参考,其中各级指标权重与评价记分标准亦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初中数学说课评价表可参照编制.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行为;评价指标;评价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7-02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一基本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已发生重大变革,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评价标准逐渐转向“以教论学”(即教师教的成果)和“以学论教”(即学生学的效果)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准确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认真研究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数学教师分析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化水平都有直接帮助。
一、数学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教师教学行为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设计;(2)课堂教学实施;(3)教学效果;(4)教师专业素养。所以,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表可以按上述4个评价环节,设置4个一级指标。
二、评价要点(二级指标)
按照上述一级指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一级指标的评价要点(即二级指标)可如下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要点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过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规划。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分为以下3个层次来介绍:(1)备教材。能对教材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注重数学符号语言的使用。(2)备学生。上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数学思维水平有一个较全面较正确的判断,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过程,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3)教案内容。每次课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具体;教案中能体现数学思维梯度的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合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要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这里,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教学实施可分为如下6个方面:(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明确(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并能把握重、难点。(2)语言表达。教师课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自然、简洁,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能够鼓励、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其思维过程,重视数学交流。(3)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引导、启发、讲解、示范;能提出发人深思、挑战学生智慧的问题,并能给予充分思考时间;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引导学生的探究走向深入,获得真知;能熟练地指导课堂讨论,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板书。板书内容设计和合理,板书适量;版面布局合理,条理清晰;字体工整,图形规范。(5)教学态度。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教学机智,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6)教学手段。能认真学习、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取得一定成绩。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点
教学效果分为2个层次:(1)学生进步程度。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教学要求的知识技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得到发展。(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注重育人,不但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
(四)“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要点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专业素养体现在3个方面:(1)教学技能。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2)教学研究。教师能针对自己的教育情景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3)继续学习。重视工作中的继续学习,能以各种方式不断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评价表
为了便于评价操作,笔者根据上述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设计评价表(见附表),供教学行为评价参考,其中各级指标与评分亦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发展性,是一项复杂的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系统工程。标准只有适应实际情况,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数学教师教学评价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观念正确,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上好一堂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学科型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围绕教科书和学科知识系统来进行。课堂内容与职业岗位实际严重脱节;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笼统、含糊;职业能力训练随意、零乱。而设计的最终体现——教案,则主要是抄录教科书章节目录和内容要点,缺少职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的过程控制和行为引导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要求格格不入,必然会导致学生兴趣低落,职业能力难以提高,课堂效果低下。
一、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为指导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能很快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衡量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主要看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这逐步提高。教师应立足手高职教育层次,彻底摒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以符合高职特征的教学观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1)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中心。高职课堂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然后考虑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牛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怎样讲清这些知识。职业能力训练没有知识的支撑,难以顺利进行,但是高职课堂教学绝对不能颠倒“应会”和“应知”的地位,知识目标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须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形成和提高。知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包括训练目标的把握、训练项目的选择、训练活动的过程控制及考核等等。
(3)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要求。这里所说的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制作年度报表”、“完成某种商品的价格策划”、“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等。职业活动指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才会最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另外,每堂课设定的训练项目必须在课内完成,不能延至课外演变为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客观验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4)“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应有机结合,不能分离。其结合点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职业能力,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之中。第一要务是要学生动手做,知识要融入到做的过程,根据项目训练的需要来讲授。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教师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
(5)符合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由模糊到精确等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设定、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课堂考核、特别是训练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应符合上述认识规律。要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考虑,从直观实例出发,重视学习行为引导,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参加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6)重视课堂考核。每堂课都应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组织带动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进行考核。课堂考核应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赋予合理的分值。要让课堂考核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行为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有力杠杆。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并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不能以教科书的理论框架或学科体系为依据。
(2)课堂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课堂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课堂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课堂成绩考核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训练项目设计应切合学生专业方向,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还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并对实施步骤、方式、场地、设备及工具、安全事项、考核方法等作出整体筹划。
(3)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案例、习题、工件、图纸、工具软件等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
(4)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①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问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①告知;交代本堂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完成的项目;②引入:出示实例,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③初步归纳: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完成项目的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④强化:出示改变了参数、增加了难度的实例,让学生操练,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步骤和支撑知识的认识和体会;⑤系统归纳:教师系统归纳能力和知识要点,化解难点;⑥深化:从正、反、错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⑦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
篇7
优化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读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二是全面、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掌握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认清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水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组织教材内容,选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确保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和详略得当,另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
一、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根本,教材内容的编制既要有一定的广度,以适应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同时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发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精髓,梳理知识要点,理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设计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准确找出难点的突破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现以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中的“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为例.
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在八年级中已经对梯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掌握了等腰梯形性质,一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二是在等腰梯形中同一底上两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判定,一是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二是同一底上两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现将继续深入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性质与判定在内容上没有新的变化,但在要求上有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前后的层层深入的变化.
重、难点确定:本节重点内容,深入学习与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难点是等腰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掌握教材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认真研究,对知识内容的拓宽与延伸,找出教材中深藏的知识要点.如在“等腰梯形”这一节中,等腰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是需要补充与拓展的部分,常见的作法有五种,作高、平移对角线、作对角线、延长两腰和割补梯形.
只有对教材重难点作出准确的定位,教学设计目标才具有准确性、合理性,只有对教材内容深入地探究与挖掘,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讲透教材.
二、全面了解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教学模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度,班级中学生人数比较多,所以要想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课前备学生也是优化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工作.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目前班级人数较多,学习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合理、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满足每名学生的学习要求,确保每名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帮扶后进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或接受能力有所差异,所以这部分学生常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特别关注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培优工作是核心,因为这部分学生是班级学生的主体部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培养优秀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如,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一节中,对性质、判定的回顾这一环节,可以让学困生来展示.如果直接提问,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等腰梯形纸片的演示等教学活动,应用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来启发、引导这部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效果会更加的明显.在对等腰梯形辅助线作法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来表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构造图形来解决问题,问题的给出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与表现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分析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地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技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法,教师可以创设概念生成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对概念的产生有直观形象的理解,讲解、剖析概念的内涵,举例说明概念的外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难点之一,为了让学生方便理解,可以先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绝对值概念生成的必要性.在一段东西方向铁路上,有两个火车站A站和B站,假设向东为正,从B站到A站的车票为10元,问:从A站到B站的车票可以表示为-10元吗?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有些量与方向无关,那么又该如何表示呢?这样自然引入绝对值的概念,由问题把学生思维激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不少内容是以计算为主,所以这样的课型安排可以采用练习训练法,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一般模式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教与学的结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
1.学习需要的分析
通过确定现状、确定期望的状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学生情况的分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定的学习内容的要求,判断对学生的哪些方面必须加以分析,并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
3.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主要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评估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具体分析;评价学习内容。
二、编制教学目标
《标准》强调,要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上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师在明确方向、努力落实新课标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可以分为类: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数学认知策略和态度。编制的步骤如下:①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内容;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③明确单元教学目标;④了解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⑤按照内容和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教材“二次开发”,把按照数学学科逻辑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为师生互动创造载体;③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习内容生活化;④要具备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基本问题”即学科核心位置的重要基本概念的问题;⑤创设应用问题、趣味问题等;⑥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发现问题;⑦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级过渡。
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分析教学内容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内容中占有核心地位。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①。
四、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与设计阶段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分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播放一段视频录像、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等。活动设计必须与当前的教学目标或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应注意:①数学一般围绕一个定理或公式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创设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包括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以便学习者举一反三,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发现、主动探索。②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情境创设。③学习情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设计理想的学习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④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
教学媒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粉笔、黑板等传播媒体,又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为了使教学媒体发挥作用,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媒体的特征、教学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方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②广泛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增加选择度。③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
设计教学时间主要有以下方面: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
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结构的角度加以设计。一般遵循三个步骤:
1.选取教学环节。一般的教学环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感知教材、教师讲授和解疑、学生讨论、演练、复习、系统小结。
2.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
3.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
五、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②。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完整评价体系包括四个工作环节: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应该从相关数据中找出问题所在,明确改进要点和步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常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搜集情感类目标的资料,观察适宜于搜集技能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注释:
①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2-194.
②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8.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等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复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设计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PPT课件等平面素材的展示为主,学生在模拟客舱中完成相应的应急撤离实训等项目,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因此,我们经过研究与思考,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手段,进行了教学过程模式设计。下面,我将以应急撤离项目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
1.1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群体为空乘专业大二学生,90后,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在移动互联的今天,他们爱拍、爱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且学习态度较好;但另一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学情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专业学习的舱门。
1.2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自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共32学时,本次课为4学时,选用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的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教材。应急撤离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推动,共同构成了环形目标模式,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应急撤离的原则和基础知识,掌握应急撤离的方法与程序;从能力目标的角度,学生能对各种紧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我们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应急出口的选择、撤离前的准备、防冲撞姿势,难点在于应急撤离时的指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依据项目为主线开展应急撤离训练,安排了以下几点:一、撤离计划安排,如时间、地点、出口、任务分工;二、撤离前期准备,如广播、挑选援助者、安全演示、物品整理等;三、撤离过程指挥,如防冲撞、撤离方向、顺序、姿势等;四、撤离后的检查;五、不同环境、场景下的撤离。以从简单到复杂的、了解熟悉到掌握精通的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1.3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我们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在模拟客舱中通过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将多个应急撤离案例运用于课程教学。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项目实训,达到知行合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通过云平台进行空间教学,发挥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云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单调有限,学习进程指导不足、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云平台显示出突出的教学优势。
2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要点认知、难点突破、考核评价和交流拓展六个环节。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任务领取,如我给学生布置了分组查阅有关“机上应急撤离”主题的视频和图片,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上传至APP,利用云平台进行课前讨论,此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这是空间页面,在该页面大家可以看到各个功能模块的快速导航,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网络等形式查阅资料,运用教学资源中的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登陆直播课堂观看应急撤离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交流展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我们在云平台课程空间页面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小组作品完成进程,对于上传进度较慢的小组及时督促、提醒。课堂导入环节我会分析学生课前准备状态,将课前准备阶段APP分享作品中点赞率最高的作品予以展示,学生进行讨论,以此延伸出应急撤离的重点是:防冲撞、团结、迅速、选择出口、组织撤离。归纳重点内容后,我会用仿真大厅中CBT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场景教学。因模拟客舱中没有应急舱门的设计,故通过该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完成撤离时的舱门开启,从而弥补实训设施的不足。学生可通过点击软件中应急出口开启界面实现仿真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教师可对关键点加以不断强调,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培养实际岗位中所需要的责任心。在要点认知方面,我会提炼本项目所涉及的三个要点知识:(一)应急出口的选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传统上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死记硬背,抽象而枯燥,为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登陆云平台中课程资源库,查看应急出口相关教学资料,回答“你所知道的不同机型的应急出口有哪些?”,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应急舱门的开启原则,判断方法。(二)撤离前的准备,因撤离前的准备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学生很容易有所疏漏,于是,我们特别将FLASH动画运用于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适合承担撤离时的援助任务?应急撤离时需规避哪些危险因素(个人物品、客舱设备等)?”FLASH动画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撤离准备的条理性。(三)防冲撞姿势,学生查看云平台中展示的防冲撞图片,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不同类型旅客撤离时所应采用的防冲撞姿势,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分组练习,图片的直观形象能规范学生的防冲撞姿势。在难点突破环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在要点掌握的基础上所需具备的应用实践能力,对于本单元的难点应急撤离时的指挥,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云平台中的直播课堂观看企业视频,师生共同探讨梳理出应急撤离的流程及不同号位乘务员职责,然后以乘务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并在模拟客舱中完成应急撤离的实训展示。在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可登陆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完成本单元的答题,在线测试题目多设计为闯关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强化学习、巩固过程中增加其成就感。在线测试结束后,我会对学生提交的错题率较高的内容加以重点讲解,并结合学生课前准备、项目实训等给出综合评价。课后,学生可在云平台中的交流拓展版块查看相关案例和网络素材,师生共同进行网络评论分析,同时,我会将应急撤离项目学习中评分最高的小组作品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展示,和同学们分享、探讨其得分点,整门课程结束后,上传率最高的小组将获得五星乘务组的称号。
3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无法使知识同学生自身已有的学习基础相融合,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突出了课程重难点,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训设施、条件的限制。在应急撤离项目中,该单元的教学时长从原有的6课时调整为了4课时。同时,通过对13级空乘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信息化手段之后的学生课程满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得以提升,达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
4特色与创新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托云平台将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以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手段,师生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我们通过向学生展示当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事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平台空间页面中进行互动交流,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经验完成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高职.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风,2014.
[2]刘静.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
篇10
一、雾里看花的技能目标与学生的运动经验不匹配
课时运动技能目标设置,既要防止目标的缺失与模糊,强调目标可操作,不让目标成点缀;又要防止目标与学生运动经验的游离,强调二者之间的匹配性,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在愉悦中达成目标。
实案运动技能目标预设。“使75%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按照课程标准,初二学生排球垫球运动技能的关键词是:基本了解(具体的垫球技术知识)与基本掌握(具体的垫球技术能力)。单元技能目标要点是:①快速移动,正面对准来球;②击球时两手臂伸直、夹紧、提肩,用腕关节以上小臂击球;③上肢和下肢协调用力,击球时腿蹬地,身体重心前移。三个目标要点的实施,应该根据学生学情,科学地分配到单元学习中的每一课时。从排球运动的动作结构与技能发展的顺序来看,全面掌握一定规格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应该是单元第四课时的技能学习重点。学生通过二课时的学习,技术层面上,假如没有一定的排球基础,几乎不可能有75%的学生真正掌握排球垫球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实案中相关的运动技能目标表述,在不经意间目标的指向如“雾里看花”般若隐若现。与学生运动经验不匹配的技能目标,很难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排球垫球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增添排球垫球学习的实效性,在思考中奠定排球垫球应用的技能基石。所以,本课时的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应该细化,如:了解并体验垫球击球时两手臂伸、夹、提的动作要求。
二、蜻蜓点水的技能内容与学生的运动需求不匹配
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强调技能内容与学生运动需求的匹配,首先要强调内容是体育的(有具体的技术重、难点),其次要强调内容是好用的(有明晰的技术结构层次),更要强调内容是学生所需的(有针对的运动发展要求)。
实案运动技能内容的选择。“雾里看花”的技能目标决定了运动技能内容的“蜻蜓点水”。本课时的技能教学内容,只是模糊的排球垫球,至于本课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手部垫球;腿部移动;动作协调),能让学生获得什么具体的垫球技术要点(动作力量;动作方向;动作线路),并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于是出现了某些不匹配的现象。课时运动技术教学,我们不可能追求技术学习的精细与规格(精细的垫球技术动作、精确的排球运动感觉),课时垫球技术的重点、难点处理不能复杂化。但是,课时排球垫球技术,是体育的,而体育又是科学的,课时教学内容就必须有不可缺的运动元素。学生在课时内,通过努力可以习得的相关技能内容,我们不应该回避,也就是说,本课时教学设计,教师要在关注学生运动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排球垫球技术的形成规律,结合学生单元学习的轨迹,遵循相关的运动知识、运动技术、运动情感等逻辑发展关系,为学生确立针对性的相关垫球课时技能的重、难点。操作上,本课时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是诸如:排球垫球移动步法;击球时两手臂伸、夹、提的动作体验;上、下肢协调发力垫球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等具体的技能内容。
三、华而不实的技能过程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匹配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设置,强调与学生运动能力的匹配,一指过程语言表述的选择,二指过程形式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点,针对递进的技能层次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组合并解决好课时运动技能怎么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