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篇2

作者:苏汉新 马少群 刘培成

我院医学影像科于2005年9月创建了小型PACS系统,经过近6年的应用,对科室的目标管理、质量控制、学科发展、临床教学、人员培训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结合使用该系统的体验,探讨医学影像科开发小型PACS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硬件配置

(1)X线机:日本岛津XHD-150型、日本岛津MUX-100G、德国西门子MOBILETT II、匈牙利NEODIAG-NOMAX等;

(2) CT机:美国GE BS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诊断系统、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C 全身CT机;

(3) CR系统:美国柯达850系统;

(4) 骨密度仪:美国RA OsteoGram;

(5) 激光相机:美国Kodak DryView 8900、5800各一台;

(6) 服务器:Dell .Jc XP Pro SimpChn 082;

(7) 医学影像工作站:4套。每套包含:计算机1部、2个专业液晶显示器(一个用于图像显示,一个用于书写诊断报告)和一个激光打印机。

2、软件配置

(1) 操作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

(2) 开发软件:川大职能软件公司研发的Esaywork;

3、PACS系统组成结构

我院创建的是局部开放式PACS,仅是服务于医学影像科的局域网。其设计、布局主要根据科室具体工作实际、现有设备配置来定。主干网为以DICOM 3.0为接口的24口网络交换机连接各个信息点,直接连接到CT机、CR系统、骨密度仪、激光相机、服务器、及4套医学影像工作站上,实现影像信息共享。

4、硬件拓展

医院发展后,如果再引进DSA、MRI等大型现代影像设备,该系统也备有预留接口和相应链接软件,以实现大影像的综合兼容目标。

结果

我院PACS系统创建后,普通X线检查、CT、骨密度测定等医学影像工作可在PACS下一一展开。各类设备的图像进行采集、储存、传输、显示,都是严格遵循医学影像数字影像通讯DICOM 3.0标准进行的,从而保证各类信息传递的顺利畅通。

图像的调取是通过各个工作站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各个工作站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彼此间图像资料、诊断信息则是共享的。影像科医师能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进行阅片分析、图像比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文字处理、信息查询及胶片打印等系列工作。

图像的储存可以CD、DVD及硬盘等介质形式选择性的进行,以达到保存目的,以便多年以后提取、查阅。

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体现了设计理念中的系统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设置灵活及可扩性强等特点,为今后建立全院性信息管理系统(HIS)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讨论

PACS是基于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旨在全面解决图像的获取、存档、传输、显示及处理的综合系统。PACS系统可将各类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图像以数字的形式存放在图像库中,用计算机实现图像的存取。建立PACS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影像资源的信息化、共享化,使医务人员能够方便、完整地获取影像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应用PACS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获取图像快捷,工作效率高;

(2)图像处理功能强大,病变显示变得容易,减少疾病漏诊率;

(3)利于图像调阅及查询,可进行影像资料的长期保存;

(4)实现图像传输,利于教学、科研及远程会诊,达到资源共享;

(5)利于科室管理、质量控制,使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简洁;

使用PACS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表现使在用U盘等介质进行拷贝图像;

(2)计算机自身运行不稳定,造成死机,影响工作;

篇3

关键词:医疗器械 发展现状 发展环境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3] 盘点: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报网.

篇4

【关键词】医疗机构 政策 市场分析 临床治疗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2013年7月17日,四部委出台“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提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而我公司的产品应用纤维算法模拟脑白质,其所成影像的分辨率较传统模型有显著提升,模型边缘自然完整。

篇5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 现状 未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计算机和整个社会都不可能脱离存在。现今社会,计算机像电话一样,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医院提高生存力,加强管理,增加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量的医院和医学数据库分布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如:医疗信息、门诊信息、药品信息、收费信息、材料信息和影像信息等等,而且这些医用的数据库不断地增长,而对如此庞大的分布式和多源性的数据,任何个人和团体都难以通过手工来整理统计数据信息,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只有通过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计算机和高科技的组合,才能富有成效地用于支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和运行效率。

2、从原始的数据库中人们还可以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给院领导提供有力的信息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医院管理、临床管理、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少医院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HIS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HIS系统应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M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和通信系统(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但目前大多数二级甲等医院建立的HIS系统,主要以财务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发药等流程,只实现了对病人基本信息的管理,其主要是应用了MIS模块,而真正涉及临床医疗、为病人服务的信息化还很少。

1、由于HIS系统、LIS系统、PACS、体检系统、输血管理系统等各个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相互独立,阻碍患者信息在各个系统间的传递,业务流程不合理,给患者造成就医的不便,同时增加各科室间医务人员、财务人员的重复劳动。

2、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模式可供软件开发商及医院参照,大家都处在探索、实践阶段。从医院的角度来说,面临着如何选择HIS开发公司、如何处理好与众多HIS开发公司的关系、如何确保HIS工程质量的问题;从厂商的角度来说,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眼下差距极大的软件价格与售后服务的关系,如何设计好医院硬件与软件投资比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3、医院的信息化技术问题。目前。医院中还存在着人才的缺乏现象,一些医学与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对于医学it符合性人才也没有专门的培养机构,所以,目前医院的人才机构主要就是由两种人才构成的,一种是IT人才,一种是医学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当今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国外,很早就有了关于这方面的调查,即,要使得IT人才完全的融入到医疗服务领域,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比如,设计一个复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信息化人才的知识能力有限,用户很难认可他们设计出的信息系统,所以说,加强我国的医疗信息人才的培养就影响到我国的医疗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我国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跟踪世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逐步由MIS向CIS、PACS和OA转移,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1、目前国内许多三级医院包括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及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纷纷投入了巨资,将医院信息系统从以收费管理物资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系统、LIS系统为核心应用的临床信息系统快速推进;大多数二级医院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二级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扩展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根据各医院现有需求及将来扩展要求,在设计网络时遵循如下设计原则:实用性、先进性、可扩性、灵活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经济性。为使网络的总体设计满足医院的需求,并合理的考虑医院的长远规划,对整个网络“整体规划、分层实施、模块设计、透明管理”。

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信息化建设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其整体适应性和是否便于长远发展。

2、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建设要超前,新技术、新应用的采用要切合实际。机房要一次性定位,网络布线也属于一次性到位工程,机房的定位、网络布线一定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

篇6

1.1中医针灸辨证针灸学诊疗已经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传统针灸,另一种是现代针灸[3]。传统针灸即以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是中医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0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针灸则是指近年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以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和神经-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现代针灸采用现代科学理论,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微观层次上辨别证候,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的检测手段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对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准确而客观的评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2中医针灸疗效观察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三个层面。(1)凭借主观意识的诊断,这里面也包括患者自我的感知。传统中医由于受诊断条件的限制,在评价疾病的时候主要是限于这样一个层面。(2)体征,主要包括医生看到的临床诊相。体征的变化比主观的诊断要客观一些,重复性也更强一些。(3)现代的检验检查指标,如临床实验室免疫、生化检验指标,客观性强,重复性好。比如病毒性肝炎及由乙肝、丙肝和过度饮酒引起的肝纤维化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中医针灸治疗后肝脏功能会明显改善,此时检验指标肝脏血清酶谱、蛋白质代谢及肝功能的改变是中医针灸发挥明显疗效的客观证据;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经过一定时间的中医针灸治疗,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能客观的反应中医针灸临床治疗的效果。

1.3中医针灸/治未病0/治未病0是中医重要的治疗理念。治未病的关键前提在于在发病之前能够甄别出有潜在发病危险的人群。在疾病轻浅的时候能够发现其恶化的端倪;在病情尚较单纯时能够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及针灸预防性干预措施。传统中医是以症状和体征为诊断依据的,但多数疾病出现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而这些疾病大多在出现症状和体征之前就已发生了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检验医学可以检测到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情况,恰当确定需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人群或患者,为中医针灸治疗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2检验医学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针灸治疗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其说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自然认识与人文认识的混合体,二者的混杂与胶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传统针灸临床治疗中仍然坚持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高年资医生和权威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书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简而言之仍未脱离经验医学。针灸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个人技巧的初级阶段。众多临床医生各成一家,各执一词,喜好打造个人特色,对个人认为的秘验严格保守或只传承于师徒之间。相互排斥不同意见,拘泥于古籍而缺少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法。长期以来造成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萎缩和生存空间的缩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科学实证。

而现代针灸的发展,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效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多医院中,患者需要检验、检查的科目已经不需要患者来回的奔波,结果就可以通过网络自动传输相关服务器,并自动链接到每个患者的信息系统中,医生就可以实时的的监控患者的实际情况。

1 信息化管理的远程医疗的作用

远程医疗的是在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进行远程在线会诊(包括专家预约会诊)、医患信息传输、在线检查和学术交流等,这种医疗方式是将传统医疗方式中的信息传输通过各种网络通讯设备来实现患者各种实际状况的传输。医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远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民众以及医院自身带来了诸多效益:

1.1有效解决民众看病贵、难、烦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民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但这些健康档案,成为"死档"被隐藏在档案室。健康档案没有发生效率,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当医院对患者实施上级和下级转诊时,各医疗部门间不能通过网络查询患者档案,无法实现共享,如此患者要重复检查,给患者带来高额的检查费的同时患者面临多次检查也会厌烦,不利于对患者实施及时治疗。

1.2实现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例如在上海的各医疗机构间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在上海看病,各医院可以对患者的健康信息进行调阅查询,有效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在上海实施的医联工程改革了该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推进了上海市的医疗信息化改革。通过该工程所建立的医疗信息网络,实现了人人建立电子病历,实现了医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共享问题。

1.3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质量。通过医疗信息网络,可以对区域居民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进行调阅查询,对一些医疗统计性的工作也更加便捷,例如对儿童的常见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方便医院为居民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如居民进行大型检查时,必须要到医院排队取号、检查、拿报告,过程繁琐,然而通过信息化医疗网络,百姓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电话挂号方式进行预约,节省了排队时间。而患者也只需登录相关门户网站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检验报告,而不需要等着拿报告。

2 医院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

1995年我国组织了首次远程的会诊,并组建了相关的远程会诊室,以供远程治理的探讨研究。该远程医疗研究室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双方的医生及患者可以实现交流与互动。当这次探索研究成功后,被应用到我国较多的先进、大型的医院中,如北京的协和医院,总共涉及到10个省份的医院,为上百例病症解决了会诊问题。这种远程会诊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能够使得医生与患者通过视频直播进行异地会诊,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空距离。在对于疑难杂症重患中举行了数次大型的国际医疗会议的转播,还组织了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会及多个医学讲座,组织医生进行医学手术的观摩,促进医生的学习。这些研究、讲座及观摩和探讨有效地为中国的远程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全力支持医疗远程的发展,并对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三个大的信息系统工程,以促进医疗远程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的进度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对比,我国的远程医疗在技术方面还较为落后,国家医疗卫生的相关政策还有待增加和改进,远程会诊在实际的远程医疗应用中比较少,很多患者对远程医疗看病不能认同等。

3 医院远程医疗的信息化的应用

在医院中远程医疗的信息化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远程医疗的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来实现的。远程医疗主要借助的技术为视频会议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的对于患者的诊疗。首先通过视频技术手段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医院的该方面的具有权威的专家组织在一起,采集每个位置的视频画面来进行开会研讨和会诊。该技术信息化实现的方式可以通过图1表现出来:

除了实现远程医疗的会议,利用远程医疗的信息化还可以实现对于患者的远程的医疗的诊断,其基本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传感器技术来对患者的身体各种状况和信息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医生的个人终端上,通过这种医疗的终端医生可以实现对于患者的远程的诊断。

远程医疗可以应用于远程放射学、远程会诊与诊断、远程监护与家庭护理、远程教育以及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放射学系统能有效解决医学影像管理问题,方便医疗系统对影像的远程调用和管理。当进行远程会诊或者诊断时,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特殊患者以及特殊病例进行紧急性救助,方便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就某一病例或者医学图像进行交流诊断,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远程监护与家庭护理在中国发展得相对滞后,是远程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然而该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远程监护能够对生理参数作连续性监测,以研究较远距离对象的生理情况;对于家庭护理来讲,有利于患者在家里接受生理检测,一旦患者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获得紧急救助。远程教育主要是针对医护人员所进行的医疗专业教育。

4 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措施

远程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种:①技术上某些地区只要电话线而电话线无法具有足够的带宽来传输图像数据;②偏远地域有些还没有相关的网络技术设施;③目前我国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国外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样一定量的大小的视频数据经过压缩后传输的数据量还是很大,也就是在传输编码的过程中技术还存在瓶颈,而相应的硬件技术设施如果网线还达不到相应的带宽。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来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关键的还是受到技术上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搭建和完善我国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图像传输编码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传递效率的大大的提升,使得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远程医疗的需求。

篇8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篇9

【关键词】远程医疗;农村;低成本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12所,其中,乡镇卫生院183所,专科防治机构11所,急救中心1个,诊所(医务室、卫生室)461所,村卫生所2598所,农村卫生站点设备落后,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老年疾病将快速增加,长期规范并有效的解决乡镇居民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成为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宜春市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2013年3月,宜春市政府了宜春市区域卫生规划书,依照《江西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宜春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卫生资源现状及及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卫生信息化需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建设市、县二级卫生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资源等基础数据资源库,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卫生工作管理水平。

目前,宜春市的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全面的开放性区域医疗合作与远程医疗服务仍然无法建立,同时由于在技术、资金,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市的远程医疗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仍停留在少数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与乡镇医疗机构的一对一援助帮扶状态,并且需要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独立的远程会诊中心,采取网络专线对接,投入的成本高昂,并且无法做到区域性的扩展。

综上因素,为改善我市农村远程医疗状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选择一套操作性较强、成本低廉、符合我市市情的远程会诊系统模式至关重要。

二、远程医疗低成本方案的选择

1.远程医疗低成本数据中心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普及,数据网络在农村区域基本也做到了高速接入,因此远程医疗需要的网络带宽、图像、语音传输的技术前提基本已经具备。

以往的一对一远程会诊系统,需要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单独建立,投入较大,因此从低成本角度考虑可由卫生局等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在大型综合医院托管相应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我市中心城区的大型综合医院例如宜春市人民医院已经具备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宜春市卫生局也具备构建公共卫生服务数据中心的能力,搭建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将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完备的多对多远程医疗服务。

2.农村远程医疗低成本系统架构的选择

远程医疗系统的具有服务集中性和客户端多元性的特点,服务集中性是指所有文字、图片、医学影像、病历文本等需要集中到同一个平台处理;客户端多元性是指每一家接入远程会诊系统的医疗机构都具备自身特有的信息系统及客户端平台。

鉴于以上特性的需求,远程医疗系统架构优先选择B/S架构,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Firefox或Internet Explorer等,服务器安装IIS、Apache Tomcat等WEB服务以及相应的远程会诊平台。

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无需安装特定的客户端,具备高度的兼容性,适合不同的医院甚至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仅通过浏览器与Web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B/S建立在浏览器上,大幅减低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 B/S可面向不同的用户群及分散地域,这是C/S无法作到的。

3.低成本远程会诊系统平台的构建

远程会诊系统的系统平台,完全可以采用一套成熟的商业化的B/S架构远程会议系统,无需重新进行定制开发单独的远程会诊系统。

商业化的零售远程会议系统,功能上已经非常完整,可多对对进行视频对话,采用网页式部署,用户无需下载客户端,支持OFFICE、PDF、各种图片及视频文档,完全可以适应现阶段远程会诊的需求,据调查仅需数万元即可采购一套成熟的远程会议系统,相比定制开发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可大幅度减少成本。

4.农村远程医疗低成本接入方式的选择

农村医疗机构及上级综合医院如何接入远程医疗数据中心,事关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选择一个安全的的连接方式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兼顾成本因素。

公开的互联网服务,其安全性较低,安全维护投入成本较大,因此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成为我们接入方式的首选。

在VPN方式的选择上,由于IPSEC拨号是针对LAN-TO-LAN的方式设计的,主要是应用在硬件设备上,不是主流的接入技术,并且配置复杂,成本较高,网络兼容性不好,无法应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而PPTP方式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网络适应性差,在某些局域网中不能用,穿透性差,在NAT上网的环境下无法使用,列如电信的NAT网关并不支持PPTP,因此以上两种接入方式均不适合。

综上所述WEB SSL VPN成为低成本,高安全性,高便利性的首选,其使用简单,每个终端用户不需要安装客户端,使用起来方便,不需要维护终端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来访问。同时WEB SSL VPN安全性高,细粒度安全控制。能控制到应用程序,支持按用户分配接入权限和访问权限。特别适合各种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每个终端不需要分配IP地址,不产生虚拟网卡,对农村医疗机构而言,几乎不需要投入任何额外的成本,仅需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即可。

三、农村远程医疗低成本方案的前景

在我国现有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城乡医疗资源的严重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远程医疗是实现医疗资源再次分配,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村人口医疗开支的一个必然选择,合理地降低农村卫生所等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上投入的成本也尤其关键,低成本的远程医疗方案,能够大幅推荐农村远程医疗的实施,发展前景巨大。

参考文献

[1]任凯.建设农村远程医疗系统的意义和实现[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4).

[2]马丽,胡云.基于现代网络的远程医疗会诊应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1):597.

篇10

吉林省农业大学医院,吉林长春 130118

[摘要] 目的 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应用于艾滋病病人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该组选取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90名艾滋病肝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全部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评价诊断。结果 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显示,没有血流信号(肝血管瘤)的患者53名;血流信号丰富(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1名;血流信号较小(转移性肝癌)的患者16名。原发及转移性肝癌患者的DPI、PCI、RR及TLBF指标均比肝血管瘤患者的指数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准断艾滋病病人肝脏病变具有较大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艾滋病;肝脏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64-02

[作者简介] 李俊峰(197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超声波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通常被称之为AIDS,而侵袭机体获得疾病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后,直至2004年末,艾滋病病毒不断蔓延侵袭人类身体,期间大约有近7000万人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且导致死亡的有将近3000万人[1]。随着艾滋病病毒的蔓延,在1985年的时候,此病毒就传入中国,并且随着疫情的传播,使病毒分布的更广。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疾病,可以对机体的多种系统造成伤害,使人体身体功能下降[2]。其不仅对神经、血液和皮肤消化系统造成影响,对人体的肝脏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对具有肝病病患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的现象[3]。而且肝脏病变是常见的病患之一,及时准断出患者病变情况,病情进程对于患者的治疗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一经发现患者肝脏发生占位病变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诊断,判别,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4]。近些年来,超声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具有操作便捷,信号敏感度好的优点,可以对病变处的血流信号及血管空间状态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因此成为了影像领域对肝病检查及诊断的首先方式。这也为日后的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利资料。该组采取了2013年9月—2014年9月,对90名艾滋病肝病病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对其超声结果进行记录,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选取到该院就诊的90名艾滋病肝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名,女性41名,年龄区间33~77岁,平均年龄55岁。经临床诊断90名患者中,肝血管瘤患者53名、原发性肝癌患者21名、转移性肝癌患者16名。

1.2方法

全部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具体操作及参数设置如下:采用M7000型号的探头,频率设置为3MHz。按照检查要求,患者在做超声检查前需要禁食8h。首先选用二维声像图对患者的病灶处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患者病灶处的病灶数目的统计,形态及边缘情况,以及有无内部回音等状况[5]。随后对患者的病灶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相应的血流检测,把患者的肝总动脉的纵轴进行放大,使其接近总动脉的地方开始采集样本,对血管内直径进行测量,使采样容积占官腔的70%左右。在进行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屏住呼吸,以便可以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并且需要获得门静脉充血指数、血流灌注指数、肝总血流量以及阻力比四项参数值。

1.3统计方法

所有超声数据选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及处理,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应用百分数表示。

2结果

2.1不同病变性质的超声图谱特点

2.1.1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超声图谱特点二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处多呈现圆及类圆形状,大部分也会出现比较窄的低声回音。本组选择被确诊的2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音音晕的特征,对于结节型的肝癌患者,结节直径常小于6cm,并且呈现椭球形状,四周回音较低,其里面的回音呈现强弱不均的状态;对于肿块较大的肝癌患者,其肿瘤直径在12cm左右,其呈现圆球及分叶的状态,里面的回音也呈现不均匀的状态;对于弥漫性的肝癌患者,肝脏四周呈现结节的形态,肝脏本身出现边界不清晰,不规则的形状,还有现行的情况,观察其肝脏内部的结构,比较紊乱而且回音不均一,强弱不定,经过观察发现,肝脏内的门静脉侧支管壁呈现模糊的状态,或者可以表述为呈现实质性癌栓充填现象。然而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多出现高回音,但低回音少见。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呈现结果为病灶处血流丰富,而且动脉血流速度较高,相应的阻力指数也比较高[3]。

2.1.2转移性患者的超声图谱特点首先进行二维超声的检查,得到患者的病灶处呈现多发弥散性,以及大小和形状不均,病灶处边界较清楚,但是会有较宽低弱的声晕,或者也可出现高低及中等的三种音的混合音。

该组患者出现转移性肝癌的患者16名,其中出现高回音的患者8名,低回音的患者4名,混合型的患者4名。出现低回音的患者说明,肿瘤的直径一般不会很大,较小,但多伴有声晕。对于回声边界不规则的患者,多是高回音声音,而且要高于肝血管瘤的患者的回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在肿瘤外面四周出现彩色血液信息的情况较少,流速相对较低。

2.1.3肝血管瘤患者的超声图谱特点首先进行二维的超声检查,得到超声结果显示:大部分病灶存在于接近肝脏包膜的实质处,且病灶处边缘清楚,当对病变浅部位置进行探头施加压力,可见浅部组织有形状改变的现象。有类似的肝脏周围实质性的回音,可表现高低回声的现象。确诊为肝血管瘤的53名患者,检测出高回声型的患者36名,而且声音均匀一致,检测出低回声型患者17名,在其病变周围能够表现出呈现带状的高回声的环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由于病患处的血流速度不高,不容易检测到相关血流信息。

2.2不同病变性质的4种检测指标

对90名患者进行DPI、PCI、RR及TLBF四项指标进行检测,2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PI、PCI、RR及TLBF检测结果是:(0.41±0.13)*、(8.79±1.73)*、(1.39±0.24)*、(1233.43±63.54)*;16名转移性肝癌的患者的检测结果:(0.39±0.12)*、(7.23±1.31)*、(1.24±0.15)*、(1214.51±62.62)*;53名肝血管瘤的患者检测结果为:(0.12±0.03)、(6.09±1.69)、(1.09±0.32)、(1189.56±59.54)。由以上数据可知,原发与转移性肝癌患者的4项指标比肝血管瘤患者数值明显增高,且P<0.05,而且,比较原发与转移性肝癌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到目前为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检查日益成为主流,成为首选方法。在肝脏病变处的临床准断以及相应的临床数据参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6]。彩色多普勒超声这项技术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临床检查中对患者不产生创伤,不造成伤害,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在技术上又是对二维超声检查技术的补充及升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病灶处的血液流速变化及相关进行对患者的肝脏病程进行判断,看看其属于肿瘤的那种阶段,是良性的肿瘤还是恶性的肿瘤[4]。由于肝脏病变处处于不同的病变阶段其表现出来的血流状态也不一样。因此可以通过病灶处血液流速的变化进行病程的诊断[7]。例如恶性的肝脏肿瘤患者可以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进行生长或是转移到其他位置,有这些表现是因为有血管的产生[8]。其产生的血管内皮没有完整的内皮结构,而且基底膜较稀薄。没有或几乎没有血管内平滑肌以及神经末梢的存在,在肿瘤的四周会存在动静脉吻合的流通空间[9]。该组通过90名的临床诊断研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检查,并通过DPI、PCI、RR及TLBF4项指标进行检测,该组研究中可显示,原发性的肝癌患者多继发于肝脏细胞,经过超声收纳的回音高低进行判断,并可得到病灶[4]周的血液流速等情况。在该组的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的及转移性的肝癌患者的DPI与RR值比肝血管瘤的患者要明显偏高。临床上肝脏血管瘤的患者比较常见,运用超声检测出的几率也比较高,多半是高回音的结节,边缘清楚,但是虽然其病灶处血流丰富,但其血流速度不高,通常很难观察到彩色的血流信号,检测不到相关信息[10]。除此之外,因为肝脏自身的血流比较丰富,为此也就成为了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地方。对于转移性肝癌,其病灶直径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转移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定期检查,临床资料显示,有些患者在没有病灶被发现的时候,通过超声就能够显示特征明显的相关信息,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寻找病源,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确凿的临床依据[11]。

总而言之,彩色多普勒技术在艾滋病肝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广泛应用,而且是作为二维超声技术的补充和提升,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1]陈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块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4):94-95.

[2]刘梅华,王新宇.胰腺实行假状瘤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3):124-126.

[3]李雪娇,朱艳梅,汪习成.艾滋病患者肝脏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3):135-136.

[4]梁欣,姚钦江,李春玫.腹部淋巴结肿大对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16(6):219-220.

[5]谢伟雄,梁柱石,莫让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肝脾B超表现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12(12):191-192.

[6]柯振华,郑玉美,杨培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92-93.

[7]黄泽萍,王平,郑荣琴.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能力的比较[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3,2(4):152-153.

[8]侯丽坤,李海呜.肝硬化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不显像小肝癌的检出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2,12(2):143-145.

[9]覃丽虹,梁展鹏,陈毓菁.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应用及诊断价值[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22(5):16-18.

[10]SporeaI,BadeaR,MartieA.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fortheevaluationoffocalliverlesionsindailypractice:amulticentrestudy[J].MedUltrason,2012(2):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