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式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混合式教学设计

篇1

“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专业模块课程,围绕提升学生木质产品设计以及处理产品与用户、环境关系的专业设计能力,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企业产品设计师岗位职业标准,基于学情分析,组织教学。课程以合作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木质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设置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前导课程学习具备三维参数化软件(Creo)、三维造型软件(Rhino)和渲染软件(Keyshot)绘图技能,掌握设计基础理论、造型方法和材料工艺知识,但未进行以任务为导向、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综合设计实训,无法将木质产品的造型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有机融合。基于上述内容,制订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如图1)。教学实施方案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平台上教案和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按照教案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观看微课、预习课件、参与测试、反馈疑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划分课堂学习内容,整合知识点制作微课,设计任务和试题,并上传到职教云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特别是要求其及时反馈疑惑。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收集常见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或方法。例如,“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观察并总结上传常用木质产品的结构设计。根据学生的在线反馈,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案例,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进行相应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并以学生反馈疑惑中常见的问题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分组反思和讨论问题,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堂学习中,各组学生进行设计汇报,由其他小组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后,学生要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互评,再由教师和企业专家评分,其中优秀的木制品设计案例可以再次分享。同时,针对学生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师生可以一起讨论,并作为教学资源不断拓展。

一、教学资源

(一)教学环境企业化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建有打样实训基地、生产技术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教学资源多样化

根据项目化教学实际需求,团队与企业专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成果为导向”共同编写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将木质产品设计师的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以适应企业木质产品设计加工新变化。结合慕课资源“家具结构设计”“木家具制造工艺学”和虚拟仿真软件(榫卯App/榫卯工艺App),相互补充,促进项目化教学落地。

二、教学策略

(1)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适度调整学生课前慕课学习的任务量,着重任务驱动下的现场教学。(2)教学设计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以真实工作为导向开展教学。利用虚拟仿真软件、专业绘图软件,有效突破课程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能力。(3)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设计调研和产品汇报会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三、教学评价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将教学评价方式由期末考核转变为提升能力的过程性考核,采用企业导师主评、专业教师辅评、学生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的全过程考评方式,依托网上课程平台,严格按照企业验收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和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依据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木制品国家标准制定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最终形成多元有效、可评可测的整体评价方案。

四、教学效果

立足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实施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木质产品的核心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素质表现均有显著提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真实的项目任务入手,可以提高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于探索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之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基于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对接合作企业,开拓整体产品开发设计思维,提高设计实战能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终,学生的设计能力会受到校企合作企业的一致认可。

五、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针对具体学情和课情,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及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依据ADDLE模型,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包含具有不同目的和作用的子步骤,构建了一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一)任务驱动线上学习

利用职教云平台,在课前上传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及相应的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任务清单包含学习目标和建议、具体要求、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问题反馈等,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可以提前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程度。常见学习问题的反馈会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给予重点解答,个别问题也可以在线上或线下单独解答。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一些难以通过线上指导的问题,可以在线下课堂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探索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经验的交流,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反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三)课后形成教学闭环

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船舶分油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30-03

一、引言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愈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E-Learning教学的不足。随后,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并得到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为例,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课程:船舶分油机是《船舶柴油机》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依据国际海事组织2010年在马尼拉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简称“STCW公约”)、课程标准等要求,确定了本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学时:2学时。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职水上运输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对2012级学生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有想法、有创新,渴望成功,网络、智能终端使用熟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定期维护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当前学情分析,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知识目标:深化理解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掌握分油机拆装步骤与维护保养方法。

技能目标:熟练完成分油机的拆装;掌握疏通、清洁、检查、更换等常规维护技能。

素质目标: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油机的正确拆装。

教学难点:掌握分油机的维护方法。

5.教学策略

由于分油机是高精度的、由众多零部件互相嵌套并高速回转的设备,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对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获得直观认识,费时费力费财,非常适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来呈现。

为此,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拆装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选择教学单元,动手操作Flas,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分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点,然后领取任务单,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微视频(教师录制)等相关资源,初步了解船舶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流程,完成课前测试。老师根据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中学习的分组合作做准备。

2.课中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环节1:情境创设

老师结合自己在远洋船舶上的工作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分油机进行拆装维护呢?结合企业工程师的情境解读――依据SOLAS国际公约和船舶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要求,强调了职业船员对分油机应具备的能力与责任,让学生明白了远洋船舶分油机拆装维护的重要性。

环节2:知识学习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结合分油机拆装步骤的排序游戏,画出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拆装流程图,在趣味的学习中,熟悉了拆装维护流程;通过观看微视频(企业工程师参与录制),学习常规的维护方法;接着,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总结出拆装的注意事项和常规的维护方法。

环节3:仿真演练

如何高效地完成分油机的正确拆装呢?启动仿真软件,进入虚拟拆装环境。老师先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对照演示开展虚拟拆装练习,观看一步,操作一步,如果出现错误操作,软件将自动提示及时更正,犹如给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位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解决了过去教学中因缺乏及时纠正而使学生容易学到错误操作的问题。

软件设计均按照分油机拆装规范制定,从专用工具的选择到专用工具的使用,从拆装位置到拆装顺序,从关键零件的标记定位到精密零件的摆放与保护,学生充分领会了分油机拆装的四大注意事项。

学生反复练习,完成虚拟拆装考核;在愉快的仿真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分油机的正确拆装步骤,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为后面的维护保养做好了准备。

环节4:实践操作

本环节在实训场所完成。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进入该场所之前,学生先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然后佩戴安全帽和防护手套,老师在操作现场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Y合任务单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分工配合,团结合作依次完成拆装前的工具准备、拆卸、维护保养与装复等步骤。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学生对泄水孔、排渣孔等细小通道要逐一清通,不能有脏堵;对分离盘片、分离盘架等易脏污部件要先浸泡再清洗;对活动底盘、立轴等高速运动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磨损和裂纹;对易老化的密封圈、塑料堵头等要及时更换。

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查看微视频、查阅英文说明书或小组讨论,自主寻求解决之道;老师巡回指导,实时记录典型操作行为,并上传课程平台,同时确保实践操作安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掌握分油机的拆装及维护方法,充分领会定期维护、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同感。

环节5:总结评价

实践操作完毕,各小组上传任务单,进入总结评价环节。老师根据巡回检查情况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评分,并对分油机的拆装要点及维护方法进行总结。课后,学生结合自己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在教学平台上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3.课后拓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课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学习老师上传的典型视频,并针对学习上的困惑,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并提交学习心得;点击查看多元评价成绩,了解自己对本任务的掌握情况;链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同时,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

针对“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调查对象为授课教师和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有: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认同和建议;在教学实施中,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和课中学习的创造性等表现;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内容掌握的程度、团队情感体验的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等。 从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船舶分油机”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1.认同感

9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得到组员和教师承认时,会有较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信息化教学活动实施前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等各环节。

3.团队合作

在实践操作环节,团队合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小组长在教学开展中发挥了较大的协调与领导作用,学生相互之间也增强了合作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

4.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热烈切磋讨论的气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一定情境下,引起了联想与想象,从而产生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在“分油机”单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对“分油机”相关的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改变着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授之自主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信息量充足、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48(12):8.

[2]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50-54.

[3]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娄洁.关于高职工科专业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1-83.

篇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42

WeChat based Hybrid Teaching Model and Activity Design

CHEN Ye-wu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Vocational Technolog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ybrid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to student learning,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latform as the core of the micro letter platform based on hybrid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model and the hybrid of discours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fully.

【Key words】WeChat platform; Hybrid teaching; Pattern design

1 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协作、对话和概念建构,教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学习。该理论非常适合用来指导混合式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和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流行,更为以混合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设计提供了社会基础。

(2)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是该理论中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具有怎么学如何学的深入思考。因此元认知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念能够完美的契合。两者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必须非常注重学习的策略,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调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地学习体验与教师的指导推进,对知识的学习同时既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而这种思想则正是混合式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3)泛在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方式、时间和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而非局限于某一种形式,也不一定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而是丰富和变化的。另外,学习的场所也不必是在特定的学习场所如学校、课堂,可以在网络上,甚至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进行学习。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移动网络客户端的方式来获取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正好体现了时时处处学习的特点。作为当前流行的移动社交工具,其公众号等功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资源让学习进行学习交流。并且由于其高度的使用率,可以使学习时间、地点高度自由和分散,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2 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必须首先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以高职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重构,制作微视频、案例等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建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此,微信为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符合了当前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和特点。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从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有机教学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情分析

是指根据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生源千差万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和了解?W生的情况是混合式教学关键性的第一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形成详细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教学的设计,从而可以为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开发提供基础。

(2)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对于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特别注重微信为基础的移动网络的特点,掌握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和特点,以分散使用和大量频繁的次数为特点,也具有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的优势。因此,在资源的设计上要特别注重把碎片化和系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进来,又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资源必须以短小精悍型的为主,包括案例、各类文档和微视频等。并且在资源上要进行适当地重组,最好以项目化和实践活动为主题,与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整合。

(3)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教学过程重构

由于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原有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适当地打乱,重新整合成适合混合式的教学设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由教师进行学习的推进和引导,首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答,而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将首先由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消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通过将设计好的资源发放到微信平台中,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问题和任务的完成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任务的设计、学习导引、学习的监控和互动交流都是教学活动设计所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线上环节的学习后,线下环节是对知识的提升和提炼,对技能进行实践升华。因此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环节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指导与互动,以个性化的问题解决为主。

(4)微信平台的开发

微信平台的使用和开发让目前的混合式教学更加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当前的社交领域,几乎100%的学生都会使用微信。微信里的公众号则能够让资源的管理更加便利。因此只要将混合式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它们适合微信平台的使用环境,就可以让学生方便地学习和阅读。同时,微信平台还能进行小程序的开发,具有更加强大的进一步改进空间。

3 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式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对教学理论和混合式教学过程的总结,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线上教学设计、线下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

(1)线上教学设计环节

线上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学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资源等。首先在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调查学生移动网络使用的便利性、可靠性和对平台的接受程度。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以微信为基础的混合性教学重新整合,真正适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摒弃传统课堂传授式的教学内容顺序。第三,根据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对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的资源内容、单元导学、教学任务,关键是要将教学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让学生能够接受的微资源、单元探究任务和讨论题。

(2)线下教学环节

线上教学环节是混合式学习单元中对线上环节的提炼升华阶段,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需要对知识技能进行重点整合,进行实践应用。可以采用项目实践教学法、分组讨论、个别指导等个性化教学方法。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改变了原来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引和辅导,频繁与学生进行互动,把知识传授变成问题的解决为主。

(3)教学评价反思环节

篇4

[关键词]慕课环境;《国际贸易实务》;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慕课的发展背景下,为传统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呈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首先,课程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多,从交易磋商开始,一直到履行合同,每一个细节与环节中都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学习起来内容多,进程慢,学习的难度偏大,记忆性与理解性较高。其次,课程实践性强,实训任务大。如果基础性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与诠释,那么就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实践效果。接下来,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仅仅使用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的学习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最后,传统视角下,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训次数有限,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鉴于此,使用何种方式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如何设计,就成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在实施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外贸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外贸操作核心业务能力,还需要学生满足多元化的建设需要。一般的情况下,外贸进出口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很强的技能性,需要在真实的案例中,按照国际贸易的程序进行学习,那么才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主要境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的内容部分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点:第一,交易准备课程内容部分;第二,价格核算课程内容部分;第三,交易磋商课程内容部分;第四,签署合同课程内容部分;第五,出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第六,进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在慕课的背景下,构建混合式的模式设计,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对进出口具体任务进行有效细化。一方面需要将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需要展现“线上线下、学训合一”的教学理念,为下一步的内容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首先,课前,需要学生使用在线平台,领取需要预习的任务,在浏览的过程中为下一步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在线测试的方式,根据使用的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反馈过来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引入案例,强化对应的知识点。在实训任务得到有效的建设之后,就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大点评的力度。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团队的责任心。在课后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的需求,合理的布置任务,以线上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在不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基础上,加大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在慕课的基础上,以“线上+线上”的混合方式,灵活的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对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主要境界。例如:在学习“CIF贸易术语”相关内容的时候,第一,属于自学引导部分。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明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任务,分析其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控制好时间与进度,达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之后,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在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下,清晰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或者是动画、新闻链接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信息的全面向与整体性。学生在观看了这些线上的资源以后,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并将预习的成绩反馈到平台当中。测试的次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通过结果的查询认识到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哪些属于需要解决的重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进行思考,如果还不能解决,就可以将问题留到课堂当中,听取教师当面传授。教师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在平台上设置了“学问堂”模块,不管是预习的内容,还是课堂上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探究,并实时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属于课堂深化部分。首先,在自学完成以后,学生由于个体性的差异,预习得到的成果是不尽相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的情况,分析其中的难点与重点,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保持内容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线下的授课中,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其次,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需要先对预习中存在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公布出回答正确的同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性的细致讲解。接下来,难点的部分,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的真实需求,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化解,保持有效的吸收性。最后,综合性实训与操作部分。教师主要是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缩小教学知识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另外,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融入了丰富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利用性。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流程模拟的方式和角色演示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以此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三,知识的巩固部分,需要结合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强化实际的操作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课程考核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学习行为与期末综合考核等几种方式。在平时的学结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保持评价的全程性与动态性。其中,成绩配比安排上,线上成绩60%+线下期末考核40%=总评成绩。线上计分标准:视频在线学习占据了20%的比例,作业考核占据了10%的比例,在线测试占据了20%的比例,在线登录签到占据了5%的比例,在线讨论和学习占据了5%的比例,线上成绩共计成绩的60%,线下考核占据40%的比例。在不一样的模块中,不同的模块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知识的综合化性应用情况,涵盖的面积较为广泛,评价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的命名可以与不同的国家挂钩。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慕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课听不懂,下课记不住,作业抄袭,考试前磨枪等问题。在效果中,混合式的教学的模式呈现以后,不管是学生的互动力度,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并且平均学习进度达到了94.57%的比例,如图一所示。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优秀率达到了47.36%的比例,及格率达到了94.21%的比例,如图二所示。在多维度的评价下,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监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踪。不仅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指导的针对性,并且还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展现了模块化的功能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慕课的视野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不仅解决了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解决了实训任务量较大等问题。将慕课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缓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体矛盾,强化实践实训能力,满足评价需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雷宏淼.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探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0(12).

[2]李旋.基于翻转课堂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8).

[3]刘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150-152.

[4]金楠,阮志鹏,林琦.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7).

[5]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外语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方义桂(1969-),男,安徽和县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高职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高职《基础英语综合》课程为例”(编号:156232532),主持人:方义桂;2016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基础英语综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Kg2016879),主持人:方义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17-04

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教学新模式及资源新类型不断涌现,对高职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是高职外语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热点话题,探讨此模式下高职外语师资的要求与建设策略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借鉴性。

一、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有效整合、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新时期高职外语类课程与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由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共同的《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把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广泛应用列为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短期关键趋势,将翻转课堂视为高等教育领域一年内投入使用的技术,也是最常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1]。就知识适切性而言,翻转课堂比较适用于程序性知识教学[2];就课程适切性而言,翻转课堂实践大都聚焦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理工类课程[3]。高职外语类课程实施完全的翻转课堂教学难度较大,只有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实施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优势

翻转课堂又名颠倒课堂,是指通过重组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所有权从教师端转换到学生端的一种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交织在一起。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及混合式教学模式[4],是促进教学绩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形态。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根本变革[5],其目标是让学习更加主动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模式要求从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高效翻转,拥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和教学满意度,强调个性化学习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符合认知规律,优化认知环节,最大化课堂知识内化时间,和谐师生关系。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及类别

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的优势整合,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涵盖教学理念的混合,教学资源的混合,教学形式的混合,教学内容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评价的混合等内容。司戴克和郝恩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学生自己能够对学习时间、地点、路径和进度加以调控的正式教学活动[6]。在此过程中,至少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在线学习、部分内容通过受到监督的传统教学场所进行学习。司戴克和郝恩在总结美国基础教育混合式教学项目基础上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划分为四类:轮转模式(rotation model)、弹性模式(flex model)、自我混合模式(self-blended model)和全校虚拟模式(enriched-virtual model)。轮转模式进一步细分为四种:教室轮转、实验室轮转、翻转课堂和个人轮转,其中翻转课堂是使用最频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外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职外语师资的综合素质、职教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正在实施的混合式翻转教学的成效。高职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外语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翻转教学需要重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整合学生的“技术强化的学习”和师生合作探究、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努力做到先学后教,以教定学。该教学模式对高职外语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需要高职外语教师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思想以及与此教育思想相适应的“有意义传递和教师主导下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理念[7],这是外语教师实施混合式翻转教学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角色一般是指教师的行为,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高职混合式翻转教学翻转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两个学习过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重新定位。高职外语教师除了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外,还应该扮演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和评学者等多重角色[8]。具体来说,高职外语教师需要扮演以下多种角色: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者、学习内容的规划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异步学习的监控指导者、知识内化的促进协作者、学习问题的释疑解惑者、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者、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者。

(三)数字素养的提升

数字素养是指理解及使用各种数字资源及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拓展与升华,也是数字社会中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9]。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素养愈发成为时代核心能力。数字素养被认为是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六项重大挑战之一。当前高职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制约混合式翻转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作为“数字移民”的高职外语教师,其教学对象却是“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教学挑战难度不言而喻。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驾驭

教学内容的切割与设计、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混合式翻转教学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极大地考验着高职外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智慧。外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流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设计。课前设计需要体现知识传递的高效性,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切割、制作精良的微视频、预设自测试题。课中和课后设计需要与课前设计紧密衔接、凸显知识与技能内化的深度和广度。

(五)混合式翻转教学的监控评价

由于将“学”的过程前置到课前进行,对学生进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在线自主学习的监控、指导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显得尤为困难与迫切。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考核评价普遍存在形成性评价薄弱化、评价内容片面化、评价方式简单化和评价主体单一化,这种考核评价突出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老师、轻学生。因此,需要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有效监控与科学评价,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应有作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三、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语师资的多元化建设策略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外语师资提出了诸多挑战,需要立足于高职外语混合式翻转教学实践,从教师个体、教学团队、学校、产学研联盟等多个维度加强外语师资的多元化建设。

(一)开展校本培训和测评,牢固树立混合式翻转教学新理念

混合式翻转教学是高职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形态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挑战性。高职院校开展外语混合式翻转教学必须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测评,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教学新理念,提高外语职教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多种培训形式对外语教师进行混合式翻转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以树立混合式翻转教学职教新理念为使命的战略培训、解决混合式翻转教学实际问题的校本培训、解决教师混合式教学中实际困难的一对一培训,让外语教师尽快实行“三个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共存转变。通过邀请知名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培训指导、校内专家的定期辅导释疑、教师团队的研讨与互助、教师个体的领悟与反思,逐渐熟悉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优势、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要求。此外,高职还需要对外语教师的混合式翻转教学理念和职教能力进行测评。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一门所授课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说课、施教和答辩,校内外测评专家依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测评。

(二)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提升外语师资的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人们在数字时代生存、学习、工作必备的一种技能。欧盟将数字素养列为核心素养之一,视其为综合素养和跨越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跨学科素养[10]。高职混合式翻转教学对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极大挑战,具备数字素养、善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于高职外语课程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外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采取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教师根据混合式翻转教学对数字素养的要求开展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与互动,积极参加数字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相关的慕课、微课学习。外语教师可以借助于Udacity、Cousera、EdX、爱课程等平台提供的教师教育和外语教学的一流课程,学习、借鉴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教学设计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与实践,熟练掌握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编辑制作与推送、各种教学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教学平台的运用等,有效提升利用数字媒介获取、评价及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相结合,提高课程设计与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开展的混合式翻转教学要求外语教师特别注重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混合式翻转教学理论和高职外语教学实践,对外语课程进行精细化设计,按照知识内容图谱精心选取或制作微视频,设计课堂活动。首先需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类别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适当切分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优化、细化和序化,认真设计教学流程以及以巩固复习为目的的在线自测试题;然后,基于学习期待、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学习策略四个维度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精心选取或制作重点突出、质量上乘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

此外,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管理是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技术只能用来促进课堂教学,绝不能替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内化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协作探究、教学相长的场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基于技术和资源的课堂教学活动、合理组织、科学管理,综合运用项目、交际、任务、情景、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高效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小组辩论、协作学习、小组竞赛、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学习主体,让教师成为学生课堂探究协作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课堂活动的驾驭力和有效性。

(四)立足于产学研联盟,打造优质外语“双师”教学团队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质特征要求高职外语师资建设必须依托产学研联盟这一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提升外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产学研联盟是一种整合政、校、行、企等方面的优势,以联盟章程为契约,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自愿组建的地区性、行业性、综合性、多功能、非营利、不具法人资格的产学研合作联合体[11]。紧密依托应用外语产学研联盟,完善外语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联系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外语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等系列活动,打造高职优质外语“双师”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外语混合式翻转教学的设计与施教。外语教师通过到企业交流、挂职、兼职等锻炼形式不断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外语师资建设在彰显教师个性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师资团队的群体化优势,提高师资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混合式翻转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高效化教学实施能力、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网络化监控评价能力、团队化交流合作能力,仅靠教师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必须依靠教学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职外语教师需要以课程群或专业群教学团队开展混合式翻转教学,合作共赢,实现教学资源有效共享,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优势。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是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有效整合、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职外语教学与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形态创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需要从教师个体、团队、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等多个维度,从校本培训与测试、线上与线下学习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相结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途径加强外语师资的多元化建设,牢固树立混合式翻转教学的职教新理念、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高课程设计和课堂活动有效性、打造优质外语“双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金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5.

[3]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Bergma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 Eugen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19-28.

[5][7]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6]Staker, H. & Horn, M. B. 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EB/OL].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35180.pdf.

[8]程红艳.直面挑战 “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机遇与挑战[J].外语电化教学,2014(3):44-47.

[9]Gilster, P. Digital Literacy[M]. New York: Wiley, 2007:25-48.

篇6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学教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它是由“微机课”“电脑课”演变过来的。课程教学只是单纯的技术型教学,以传统的“讲授式” 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术。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不难,但是有些枯燥乏味;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太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如何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合理和高效的课堂,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方案,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方式,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可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去改善学习。在我们探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之前,有必要先对学习作出基本的说明。按照Wood 的观点[2],学习有两种,一种是以记忆为特征的浅层学习,另一种则是深层学习,强调获得并理解新知识,使新知识和个体已有知识相耦合,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框架(结构)中去。浅层学习仅仅关注信息的回忆,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而深层学习则包含了学习者的领悟过程并因此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显然,混合式学习期望能够有助于深层学习。为促进深层学习的实现, 混合式学习强调情境学习和活动学习。在混合式学习中,鼓励学生参加到小组的实践学习活动中, 并和同伴们一起以学徒的身份完成实践活动,观察同伴的行为,由此使自己的习惯、信念、个性以及技能得到发展。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对网络化学习的超越与提升。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课程可能组织的活动形式包括: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

二、前端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基本技能,他们对学习利用photoshop软件给人物替换背景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photoshop软件的相关技能来修饰自己或他人的照片,他们对于自己学好相关的技能充满信心,并且学会利用photoshop软件为人物替换背景会使他们满意。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成两个教学单元:

(1)抠取照片中的人物。利用魔术棒抠取纯色背景照片中的人物,利用抽出滤镜抠取复杂背景照片中的人物;

(2)为人物替换背景,即合成照片。运用移动工具合成照片或者运用快捷键合成照片。

三、活动与资源设计

(一)学习资源的设计

1.课前资源

以视频、word文本为主,供学习者自己自主预习。资源主要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作用、学习者技能的前侧试卷,其教学作用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2.课中资源

以PPT、图片为主,供教师在课中播放、提问、讲解。资源主要是课堂教学课件、学习支持图片,其教学作用是呈现过程、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3.课后资源

以flash为主,供学习者课后复习。资源主要是自测题,其教学作用为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二)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前:教师提供资源,学生在线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QQ 平台上传视频类资源(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其作用)、Word 资源(对学习者技能的前测试卷);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自主学习,提前预习本次课程所需的技能。

(2)课中:教师讲解操作,学生自由操练。

a.问题导入

利用辅助设备-数码相机,在教室里为学习者拍摄一些纯色背景和复杂背景的照片。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电子相册(内容为自己的照片,有不同的背景),引起同学们的怀疑(三天之内不可能玩这么多地方)。从而借助具体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 资源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

c.教师运用学习卡片、视频、PPT,以引导、讨论的方式讲解操作

①魔术棒的图标形状:给学习者呈现一段网络课程――介绍photoshop软件的工具箱的视频,视频中既会讲解各种工具的功能,也会呈现出各种工具的图标。

②以ppt的形式呈现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概念以及在“魔术棒”工具选项栏中设置“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方法,同时加以讲解和演示。

③以ppt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背景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设置魔术棒工具选项栏,用魔术棒工具单击背景,增加选区(若人物没有全部选中时),再请同学上前操作,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④以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人物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扣取图片中的纯色背景,设置羽化,进行反选。

⑤以实际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执行抽出命令的方法,选择“抽出”命令,单击“抽出”命令。

⑥以ppt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抽出”滤镜对话框工具栏中各个工具的作用,重点介绍“填充高光器”工具,“油漆桶”工具和“橡皮擦”工具;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勾画人物边缘的方法,以及擦除的方法。

⑦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选取范围的方法,演示用抽出滤镜抠取人物的整个过程。

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操练

学生运用图片资源(学习卡片)、视频资源,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动手练习教师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辅助学生自由操练,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

e.总结

教师运用PPT 资源总结本实验内容,并针对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解决办法。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并讨论关于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案。

(3)课后:学生在线自主复习并反思

教师提供Flash 资源(自测题),学生进行自我测试,针对学习不足进行巩固复习,并在博客中写关于本实验的学习反思,内化知识。并通过qq群分享自己的作品,同伴间进行互评,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及疑惑,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在线反馈。

四、混合式学习评价

本课时学习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让其对自己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能改进学习习惯。

1.自评

课前预习:能积极主动的预习课前教师提供的全部资源,对操作技能形成一定的形象认识,并有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解。

课后在线复习:能积极主动的完成课后教师提供的自测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且遇到疑难问题能够反过来借助课前资源进行探究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课后在线反思:能积极、主动、认真的在博客上写关于本课时的反思日志,内化知识。

2.互评

互评主要涉及到小组合作能力和情感两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评价。

(1)小组合作能力

帮助:组员之间互相提供帮助。

倾听:组员在工作过程中吸取其他组员的观点。

参与:每个组员在项目中都有所贡献。

讨论:组员之间互相影响,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尊重:能鼓励并支持他人的观点和努力。

共享:组员之间能交流自己的发现。

责任: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小组成员有效行使自己的角色。

(2)情感

主动: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道德:能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

影响:能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只在于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是要通过本门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认知、处理、分析的能力并且将此素养融入到今后整个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同一学习过程或周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符合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初衷。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视摄像 混合学习 教学模式

《电视摄像》是“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摄像机的操作和摄像技能,其目标是为各级广电系统、各类节目制作机构培养所需的专业摄像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但当前《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过程中“‘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操作要求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成课程目标;再加上该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考勤和期中、期末理论考试等,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为背,实验敷衍,课程学完后,不能熟练使用摄像机,对一些实际拍摄情况不能应付自如,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笔者对《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以培养电视摄像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尝试利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本课程进行设计,以期优化教学效果。

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网络在线学习和课堂讲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尝试把混合学习应用于《电视摄像》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教学三个平台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混合”学习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前端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电视摄像》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从学习者特征来看,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中专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基础写作》、《摄影基础》、《电视采访》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已经逐渐对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摄像的本质和重要性及自身职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这种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发性、选择性和主动性。对涉及他们未来职业相关联的问题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并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电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摄像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掌握摄像机的操作、画面构图、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拍摄、灯光选择与应用、音频拾录等实际应用技能。

从混合学习环境来看,课程的教学场所包括教室、机房、演播室及节目制作室。在教室中主要由教师全面、系统地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机房可支持网络在线学习,学生收看、搜索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与音频素材,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和小组协作学习。演播室与节目制作室是课程的专用实验场所,能进行课内外实践教学,学生可结合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熟悉各类机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组建学习小组并根据演播室现场的拍摄需要自行进行演员走位、现场布光、录音、摄像等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对课程学习活动做出设计,以任金州教授主编的《电视摄像》教材为依据,将课程教学分为以下七个单元,具体学习单元如表1。

按照表1学习单元设计中的目标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来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及交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相关信息、资源,并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外还可通过师生QQ群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综合性试验任务情景下的协作学习等。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为激发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混合学习学习支持,主要包括:明示学习的目标及要求,来引起期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即展示国内外优秀的摄像、摄影作品,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目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提供学习过程指导。旨在指导学生依据任务和目标确定学习要点,独自或利用小组协作学习完成各类任务,并随时给予学习评价。

由此,按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本课程单元活动与资源设计可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表中反映出了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

三、混合式学习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模式本身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虽然其本质并不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却体现出面对面的(face-to-face)、实时性的(live-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self-paced)学习方式的整合。模式跳出传统的“课堂”视野,以教学单元设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优化各个单元的教学效果为设计目标。这就使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承担各自的基本工作和任务。

以第四单元“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拍摄技巧”为例,该单元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单元四的混合式学习过程其中,任务1和任务2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促使他们将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通过思考与相互交流而牢固掌握,为完成任务3和任务4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任务3和任务4又成为完成任务5的前提。即通过学生对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拍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设定拍摄情景进行拍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纵观该单元的学习过程,既包括面对面的实时教学,也包括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享以及交流。组织方式上既有班级授课,又有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成员面对面的协作。从学习活动的形式上看则是课堂上的听教师讲、实验中的动手拍摄、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协作的混合。

四、教学评价设计

正因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整合学习,表现出教学信息与不同教学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利用的混合。很难有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

结合《电视摄像》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课程的混合评价应能使学生对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自我检视和巩固。对于基本的操作实验,评价应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基于综合实验任务的小组协作,课程的混合评价应体现对任务完成过程的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收获和体验,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提高团队执行力和效率促使自己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原则,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图2所示。总结性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机抽取2个实验项目进行设备的选择与调试、情景的设置,实际的拍摄,教师根据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学校过程的引导,包括基于课程网络平台的单元自测、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和小组自评与互评等部分。

图2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第四单元为例,图2所示的任务1和任务2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任务3和任务4要求完成拍摄实验,并对拍摄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任务5中小组协作的自摆、自演、拍摄要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并基于评价量规进行组间互评。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单元自测题,并就学习心得进行交流与共享。

五、结语

在《电视摄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多种学习形式的“搭配”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使过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讲,漫不经心地照着教师的操作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学生普遍积极思考、主动操作、表现出极大地学习热情,在课程进行的中后期,演播室和节目制作室甚至已变成半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结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的教学过程,的确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可以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对教学内容取舍的进一步思考,对多种学习形式的合理搭配,以及操作能力训练的项目模块化设计还需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张瑞等.运用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微电子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3]薛庆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4).

篇8

【关键词】混凝土 配合比 fac泵送剂 水灰比 砂率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是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主要讲述石灰、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墙体材料与屋面材料,涉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内容较少,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实验也2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近年来,为配合土木工程学科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的指导思想力求作到“六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建筑实践、面向人才市场、面向教学改革、面向学生现状、面向新兴技术,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工程建设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混凝土材料是土木工程最重要的材料,随着近年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得到各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混凝土达到高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使用新型外加剂和超细矿物质掺和料,降低水灰比、增大塌落度和控制塌落度损失,给予混凝土高的密实度和优异的施工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混凝土配合比教学授课过程中,专设二学时的习题课,将常规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变成一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采用大作业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把每班同学根据实验小组进行分组,每组的设计题目均采用实际工程背景,并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大胆尝试,本例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按照行业标准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所规定的步骤来进行。

a 工程条件:某工程的预制钢筋混凝梁(不受风雪影响)。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施工要求塌落度为150mm-180mm(混凝土由机械搅拌,机械振捣)。该施工单位无历史统计资料。

b材料:

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42.5(实测28d强度为45.2mpa)表观密度

中砂: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碎石: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最大粒径为40mm;

水:自来水;

泵送剂:fac泵送剂掺量2%。

c设计要求:

(1)设计该混凝土的配合比(按干燥材料计算)。

(2)施工现场砂含水率3%,碎石含水率1%,求出施工配合比。

1 计算初步配合比

(1)计算配置强度。()

依照工程要求:强度等级为c35,,则

(2)计算水灰比(w/c)

已知水泥实际强度

所用粗集料为碎石,回归系数

按下式计算水灰比w/c:

此值小于规定水灰比0.65,故可取用此值。

(3)确定单位用水量

该混凝土所用碎石最大粒径为40mm,塌落度150-180mm,查表取

为fac泵剂的减水率为20%,故可知

(4)计算水泥用量(mco)

大于规定的260kg最少用量,取用此值。

(5)确定砂率:

该混凝土所用碎石最大粒径为40mm,水灰比为0.47,根据相关表格查得

(6)计算粗、细集料用量(mgo与mso)

重量法按下面方程组计算:

{

假定每立方米混凝土重量;2%为fac泵送剂的掺量,则

{

解得砂、石用量分别为

fac泵送剂

按重量法算得该混凝土初步配合比

计算结果与重量法相近。

2 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以重量法计算结果进行试配

按初步配合比试样10l,其材料用量:

水泥:0.01×347.5kg=3.75kg

水:0.01×176kg=1.76kg

砂:0.01×630.6kg=6.31kg

石:0.01×1171.2kg=11.71kg

fac泵送剂 0.01×48kg=0.48kg

搅拌均匀后,做塌落度试验。若塌落度未到指定要求,则增加水泥浆用量5%,一次调整不行,则多次调整,直至完成要求。记下此时水泥与水的总用量mc01,mwa1,并与砂石重量ms01,mg01和fac泵送剂mf01求得总量

并测出实际表观密度

找出配制强度43.2mpa对应的灰水比c/w,由此得出相应的水灰比w/c,并初步定出混凝土配合比为:

并由此得出混凝土表观密度:

从新按确定的配合比测得表观密度

校正系数

混凝土表观密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

与2%相比较若小于则符合要求,即配合比为

=384:647:1200:180

3 施工配合比

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用水量应扣除砂、石所含的水量,而砂、石则应增加砂、石含水量,其计算如下:

4 试验结果,见表1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越发重要,而且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相比普通高校的学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积极进行转变,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当前时代下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混合教学方式,技工院校在落实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时,也应当对原有的课堂内容进行重构,将课程辅导和课程资源丰富起来,对课程考核不断进行优化改进,满足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要求[1]。尤其是教师一定要对授课理念和授课方法进行转变,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将教师与学生的理念保持一致,使学生的学习深度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也为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概述

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开发制作多媒体应用软件、平面设计等,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掌握的实践技能,直接关系到技工院校学生后期的就业情况。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主要是对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简单概括,让学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2];并有丰富的实践上机指导,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网页广告、报装等版面作品进行设计,满足当前社会市场环境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开展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要求

在当前背景下,作为设计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将技能与知识有效结合了起来,并融合实践和设计理论,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对开展宣传策划和提升品牌形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技工院校来说,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能力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时,从教学手法、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改变,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落实。

(二)教育改革要求

中国开始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已经接近20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已经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化、综合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的艺术设计,在当前社会的应用越发广泛[3]。但目前技工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时,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以及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发展。

四、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来说,其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有良好的创新创造意识,而且更新速度比较快,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很多技工院校的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技工院校的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如果教师无法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上实践课的时候,学生也会通过计算机浏览网页、玩游戏等。

(二)学习资源匮乏

有些技工院校的实验室机房没有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换,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活动的开展有较大影响。虽然目前对教材进行了更新,但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时效性,没有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特别是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需要结合实验设备进行操作,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设备老化、教学模式单一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4]。尤其是目前未将网络教学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利用,白白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阻碍了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五、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要充分发挥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实现教学活动的深度延展。比如,在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查和回放,对不明白的地方多次学习;另外,在线下课堂中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明确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前预习,通过微信、QQ、钉钉等平台实现课下辅导。

(二)体现信息共享价值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除了开展常规准备工作之外,如教学案例更新、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等,还需要对教师资源进行完善。学校应将优秀师资进行整合共享,发挥出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授课风格,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并对教学内容按照单元进行划分,将课内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信息化时代下的共享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三)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目标

对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工作,教师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岗位需求,对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进行设置,满足当前社会对急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实际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将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创作方式深入进行挖掘,并让学生对基本的创作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明确图形语言的规律、构成基础以及色彩知识。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过程中,制定的目标要有长远性,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中的设计语言有更加深刻地了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意,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育,对美感的探索更加深入[5]。只有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企业的要求。

(四)开展教学评估

首先,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授课时,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将课内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要将网络环境中的特点进行展现,如协作性、共享性以及开放性,利用钉钉、超星学习通等方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课程直播、互动抢答、课题讨论的方式,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层次差距比较大,需要教师发挥出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制作PPT、线上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回放学习资料,随时随地查看教学案例,这样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6]。在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时,要对单一化特点进行转变,设计多样化的评判标准。比如,对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评价。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并通过平台让学生进行互动答题。利用线下课堂让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互评,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更加全面地了解,以此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晟.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8):1-2.

[2]陈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9(02):87-88.

[3]崔冠宾.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65-69.

[4]赵春燕,马骁骅.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分析[J].大众文艺,2019(09):2-6.

[5]黎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8):228-229.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3-02

Abstract: As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form, it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form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henomenon of doing information-reform of “taking teacher as center” as traditional-teaching design and proposes to put the blended-learning theory of “with teacher as domination and students as object” into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research in classrooms. Taking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as an example, we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an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 and adopt all links and elements of scientific arrangement in theory-course teaching process to form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model in the theory learning in class. This method has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idences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方向。经过几年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很多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有了较大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地方普遍存在 “重建设、轻运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等弊端。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建的再多再好,教师不去更好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将流于形式。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心。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它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核心。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改造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特征与优势。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作用。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信马由缰自我探究,强调通过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目标,形成新知识。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探究,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

国内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时间,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信息化教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 [2]。这场教学变革既强调贯穿课程始终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线上学习,也强调课堂面对面学习等教师亲授的线下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 “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认知行为与方式,实施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3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

“Intel未来教育计划”总结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被称为“典型模式”,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王文槿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作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和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3]。

4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公共课,开课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类几乎所有专业。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技术、因特网互联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故障处理等,涵盖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必学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难懂,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模型的复杂和抽象,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加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形象,但如何在理论课的框架下科学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系统组织学生自主协同学习,这就需要研究针对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4.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主题,教学者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是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线上学习目标、线下教学目标等。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持续有效的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认可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能力目标分析,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能力。

4.2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与方法,是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内容、操作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描述[4]。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紧密相连,以问题引导学习任务,以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全过程,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的优劣。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对问题导向和问题支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走向和完成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手段,理论的抽象性让信息化理论课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变得非常重要。一般的理论信息化课堂学习任务分为四类:概念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不同虚拟学习环境,让理论变的具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真实性、复杂多样性、协作性、学习活动信息化。

4.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才能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平台能够将学习者特征实时传递给教师,这使得教师可以全程掌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论课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会随着理论的深入而减弱,实时监控学习者特征,能使教师围绕当前学习者特征,设计问题导向,调整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4.4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形成有效认知的必要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才能产生有效认知行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学习情境应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设计学习情境不能凭空幻想,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面向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课的学习工作场景很难在生活中实现,也无法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各类信息的集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三维等形式,可根据需要营造立体多维的虚拟工作学习场景,实现无法在生活中实现的工具和场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和四层模型学习难度大,将其模拟成七层和四层居民楼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资源在线实现,学生可自主模拟数据传输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场景和资源,是理论课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的重要原则。

4.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决定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程监控和直接参与。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设计、互动、监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参加活动,适时生成学习过程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并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可设计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式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案例实践活动等。这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研讨开始,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证、练习,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分组进行案例实践和分享学习。因此,一堂理论课学习活动既是整体又相互独立,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单独设计与实施。通过学习活动的指引,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协作学习到独立实践,完成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赫.陈晓慧.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8-60.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