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食品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食品行业;文化产业;紫在堂

0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然而,现代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存在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为滞后等问题。为此,国家于2009年颁布了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然而我国食品行业却由于缺乏监管、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国人对食品安全渐渐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食品行业和文化领域的融合能否打开一片市场呢,其又将如何打开这片市场呢。

1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由于保护传承不成体系、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开发无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不深挖、产业促销不积极、市场占有份额低、健康资源导向不足、市场引领性差等问题,在国人心中定位不强。

1.1 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了解程度低

当前,中国食品的加工多呈现出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存在对食品用法单一、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于缺乏必要导购知识,消费者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如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多是基于送礼的角度考虑。

此外,许多消费者对中国食品文化内涵不了解、健康价值不清楚,在认识上存在众多误区;产品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针对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品的评价体系的匮乏,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市场引领性差、在国人心中地位^低、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等。这些都致使我国当前的食品行业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

1.2 研究者对食品资源的关注程度分散

研究者对我国食品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重视的状态,从现有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分析,国内对食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本身的理化分析层面,侧重于食品的营养元素构成、营养成分比例等;对传统食品的科学解读评价、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要求、特色化包装、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产业战略推进、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国际市场推进等方面研究,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有不少研究者限于专业领域而偏于理化分析;而有的学者虽然在探索中国食品和文化产业的交合点,但也因限于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实现两者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有效组合;更有少量的学者甚至否定对传统食品的保护与传承。恰当处理特色化与标准化、产业化与秘方权,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但其在对此进行的研究时的重视程度亦远远不够。对食品综合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交融的现状,跨专业研究固然有难度,但更难的是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2 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2.1 二者融合的典型事例――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早在上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并开始饮茶,而且随着饮茶习惯的代代相传,中国也积淀了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记载茶叶及其文化的文字。在《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为尝百草,一天之内遇到十二毒,后来无意间发现茶叶而解毒”。由此文献记载可知,中国人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但是那个时期的茶主要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

后来,饮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甚至是礼仪的一种代表。比如,在招待客人时,为其沏一杯上好的茶就表现了对来客极大的尊重;甚至在古时候的宫廷里,不同阶层等级的人员所能饮用的茶叶的等级也是一一对应的。

发展到现在,茶文化依然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并且没有减轻的迹象。茶叶代表着礼仪、尊重、君子之交,也是节日佳节、走亲访友的好礼物。

2.2 紫在堂文化――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紫在堂文化是由作为桑文化研发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金良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鸿福企划有限公司所组成。金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以桑产品为主的食品与硒元素结合起来,以研制出一系列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优良产品;鸿福企划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致力于品牌文化的推广宣传。两者合作,旨在以紫椹酒和桑果茶为主,将一系列桑产品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推广,让桑产品被大众所熟知并造福于大众。

对酒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在堂文化在明白这一点的基础上,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对酒和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希望在销售的同时把桑文化、硒文化、防癌抗癌等健康知识普及大众;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秉持自然质朴的风格。无论是随酒附送的《致全国人民的一封信》,还是始终如一的牛皮纸包装,紫在堂都将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文化和内涵诉诸其中。在食品安全不断牵动着国人内心的当今社会,紫在堂坚持将桑饮品的食用与桑文化、硒文化相结合,在酒文化的研发中不断努力着。

3 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

以酒产品为例,如何将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从而开拓市场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从微观实体来看,积极推动新兴技术与工艺的引入,通过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积极推动食品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食品行业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融入现代生产文化理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行业的生产现状。随着现今3D打印机等新兴设备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其也将在传统的食品行业的文化思维上进行有效革新,逐渐分化食品行业单一的生产模式,从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当然,积极鼓励自主设计与研发,针对食品的外包以及内涵进行文化创新也是食品行业转型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理念的融入,实现文化元素的有序引入,并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创新文化理念的食品。

而在宏观的文化思维上,利用当下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食品行业也应积极拓展开辟新的市场领域,结合网络文化思维。如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元素,选取批量生产或量产的方式加以展现。

当今时代,低碳环保是现代化产品的一大主题,也是时展的主流。结合低碳环保文化发展特点,更新食品行业发展方向,促使其生产低碳环保的绿色食品,从而实现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优化食品行业发展结构。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效措施,对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进行有效调控,形成由文化元素有效结合或文化理念创新,到文化理念指导食品生产的文化创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环。

4 结语

食品和文化不可分割,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标签去代表一类文化,如中国的8大菜系、中国的养生饮食文化等等。饮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虽然食品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食品的发展势必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用文化思维指导食品行业来实现食品产业转型,尽管不是解决食品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文化创新在食品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并成为其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曹允泓.浅谈食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

[2] 胡付照.我国食品企业文化营销的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酿造,2010.

[3] 张炳文.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评价与文化解读[A].食文化发展大会[C]. 2015.

[4] 庞广昌.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探源[J].食品科学,2009.

篇2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及问题;完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8-02食品检验检测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系统评价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水平,对稳定食品市场监督、促进食品贸易、改进食品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比如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工业明胶、硫磺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深度热议,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出口安全问题关乎国家贸易经济,食品检验检测是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2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加工食品层出不穷,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食品行业的发展,检验检测体系涉及食品产业范围不全面,导致各种新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危害范围越来越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外,当前食品检测体系侧重对最终出厂成品的检测,忽视对食品加工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流通及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检测,极易造成过程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可见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

2.2检测标准制定不健全,检测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食品制定了食品工业国家标准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食品进出口标准578项,形成我国食品生产标准的主要依据[2]。但对于大部分的食品缺乏明确是国家或地方标准,不利于地方食品的管理、监督、检验,造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极大困扰,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标准贯彻化实施的难度。

2.3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技术革新速度慢,检验设备老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当前丰富的食品市场安全检测需求,不利于国家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检验技术落后不仅表现在检测设备落后,同时也表现在检验方法的传统、单一,比如筛选技术不成熟、速测法灵敏度不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差等方面,极大的限制了食品检测更新。

3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依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呈现“重尾轻头”的现象,对于食品加工源头和过程中间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未形成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过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改革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开放竞争式食品检测市场,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介入民间检验检测机构,刺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形成食品加工从原材料到消费者食用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扩大食品监督涉及面,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2健全各级检测标准,促进食品检测有效实施国家或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为食品检验检测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促使企业食品加工的自觉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检测技术,充分考虑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研究或制定符合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的食品标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此外国家应当加强重点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检测标准,比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化肥等,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加工源头的监督工作,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3]。

3.3创新食品检测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并有选择性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朝高端、精准、创新、先进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行业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等,并制定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食品检验检测行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食品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促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总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监督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供给,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各级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创新检测技术,形成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于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10):121-122.

篇3

【关键词】 清真食品 九要素模型 竞争态势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清真食品竞争态势研究较少,例如: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杨海娟等(2015年)人对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1];《经济学人》杂志(2009年)在《Halalfood: Cut-throat competition》一文中介绍到,欧洲清真食品行业贸易竞争相当激烈,但是,在欧洲各国间清真食品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2]。

国内关于清真食品竞争态势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1)依据钻石模型分析清真食品竞争态势;(2)从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研清真食品竞争优劣势;(3)研究清真食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Cho的九要素模型理论概述

有学者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并不适合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竞争力问题。由此,韩国学者Cho Dong―Sung构造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在此模型中,Cho将竞争力的资源要素分成了两大类,即“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其中,人的要素包括工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企业家、专业经理和专业工程师等。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因此,“九要素模型”更适合分析中国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本文以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基于“九要素模型”分析我国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人力要素。

3 “九要素模型”视角下清真食品产业人力要素竞争力分析

(1)清真食品产业工人要素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成本的高低,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等这些隐性要素的作用[3]。因此,从事清真食品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但是,随着清真食品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对从事清真食品的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清真食品产业企业家要素现状分析。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的商人,他们甘冒风险去开拓新的商业领域。企业家要素对任何国家都很重要,企业家将通过减少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来增强围家竞争力。宁夏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食品骨干企业,目前宁夏在银川市和吴忠市都已经形成了一些食品加工基地。

(3)清真食品产业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要素现状分析。Cho指出当国际竞争需要削减价格和增强服务时,只有冒险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职业经理人来完成降低生产成本等工作来增强竞争力。宁夏聚集了大量回族学专家、学者以及伊斯兰教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有专人研究清真食品、伊斯兰用品及其开发管理,为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

4 讨论

“人力”要素通过创造(creating)、促进(motivating)、控制(con―trolling)“物质”要素,驱动国家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我国清真食品产业人力要素的分析,本人认为要提升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培育高素质工人,助推清真食品产业升级。首先,企业发展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实行等级差别化培训。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尽可能提供补贴。其次,政府应动员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技术工人培训,建立庞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储备,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及企业效益,以适应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向世界工厂角色的转变。

(2)充分发挥薪酬制度作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由于宁夏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还处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市场的打开,宁夏劳动力价格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应加大对清真食品行业普通员工收入的力度,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提供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行薪酬透明化和及时发放薪酬。

(3)政府加大对清真食品龙头企业扶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走品牌化道路。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的集团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模式;政府要将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清真食品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集中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清真食品加工业,走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海娟,Francois,黄立军.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经验与启示[J].中国穆斯林,2015(03).

篇4

1改革开放对以来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现状

为了分析我国发展营养健康食品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市场,首先要了解我国当前的营养健康食品与市场现状。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国际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日益增长的发展速度。而且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主要是啤酒、饮料等,到了21世纪初期,饮料行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划分为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不同的种类,同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还包括速食行业、调味品。

很显然,不同食品行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从当前食品行业特点来看,与国际各国相比,我国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继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健康食品会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新秀。目前,营养健康食品的市场正逐渐转好,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现状的出现,主要由营养健康食品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决定。

2我国发展营养健康食品的必要性

2.1国际市场发展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末期,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出现了许多虚假广告以及虚假产品,对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对消费群体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扭曲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看法。为此,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规范化措施:其一,对营养健康食品建立也严格的审核体制,对所有的营养健康食品进行检测与审查,直至2005年初,通过日本营养健康食品审核通过的种类共有470多个。这一举措,重新树立了营养健康食品在日本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改善了其对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观念,促进了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其二,简化审核制度,采用标签与行业协会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①要求营养健康食品的材料高质量,即采用功能与成分接近天然以及有机的食材,保证产品安全;②严肃打击过渡包装、虚假宣传,以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自营养健康食品的概念替代原来的保健食品以来,不仅包装上更加简单,销售额也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多。

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初期,我国消费者认为所谓营养健康食品已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测与认可才会出现在市场上,于是对营养健康食品产生了过高的期望,感觉其应和药物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且能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在加上生产企业的过渡宣传与推销,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度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打击很低的现象。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处于缓慢阶段。为此,我国也开始思考是否对营养健康食品设立专门的食品检测和审核制度,恢复和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市场。

2.2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思考从医疗上来看,主要的消费包括治已病与治未病两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疗总费用是145亿元左右,到了2007就猛增为10966亿元,增长了近76倍之多,人均也达到了844元。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居民医疗支出占到人均总消费的约55%。可以说,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一项主要消费,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处提到的治未病与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病等有所差别,这里主要是指人们对身体疾病的预防。无病防病已经成为维护我国乃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预防能够使人们对治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且效果较为显著。若不能及时做到防病这一措施,医疗费用必然只增不减,从预防的角度考虑,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迫不及待。

2.3食物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食品生产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养殖方式、食物种类以及土壤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食物的组成成分也和以往有所不同。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测定的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1963年降低了很多:菠菜降低了79%,油菜、茼蒿降低了60%,白菜降低了49%等。

另外,在进行食品的加工中,添加的一些酸、碱、氧等物质,加热以及生产设备等都会造成营养成本的破坏或者降低。食品的精加工会对食物造成更大的损坏。比如,精面粉中的核黄素要比全麦面粉中的低80%左右,烟酸降低75%左右,硫胺素降低60%左右,叶酸降低40%左右,锌与铁分别降低了70%与64%左右。总而言之,当前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且整体含量不平衡。如此以来,对于每个居民而言,几乎已经无法实现饮食搭配的营养均衡。

3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市场分析

3.1人们健康意识增强,逐渐促进营养健康食品消费市场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中80%以上具有相应的营养知识;75%的家庭平时比较关注家庭成员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大于30%的居民有已经的营养健康食品消费经历。2010年我国城市化人口已经超出了45%,人口城市化在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带动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发展。

3.2亚健康人群呈增加趋势,促进市场对营养健康食品需求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从提倡饮食中摄入的钙的含量还不足人体摄入标准的一半,有5.8亿居民处于缺乏维生素A的边缘,约2亿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还有1.6亿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明显不足。我国新生儿体重偏低的占到总数的15%左右,6岁以下的儿童有发育迟缓现象的占到总数的30%左右;2亿人体重超标,其中30%处于肥胖状态,高血压居民数约1.5亿,高血脂居民数约1.6亿,其中25%患有不同程度的血糖疾病。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亚健康居民总数已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60%多。而且2005年我国的老龄化(60岁为界)人口已经达到1.5亿,以后仍将以3%左右的速度增加,老龄化人均将会成为营养健康食品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必然促进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继续发展。

3.3人均收入增长,具备消费能力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品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且速度较高,1978——2006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出现了7%的涨幅,而且城镇居民的存款增长速度达到了25%。对于人类而言,健康是最基本的条件,是保证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更是如此。从以上数据推断,到2022年的左右,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对于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3.4国外投资对营养健康食品市场的推动相关数据显示,仅200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营养健康行业已经获得国外风险投资5亿多美元,其中营养健康食品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以大部分国外营养健康食品风投看好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大量外来资金将大大缩短我国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4总结

我国是较早具有营养健康学的国家,从传统的中医学开始,我国医疗行业就十分重视营养健康食品对疾病的防治作用。我国的中医营养学,拥有先进的营养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理念,这都将成为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以及市场发展的基础动力。

参考文献

[1]闫庆松.日本健康食品市场准入及法规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1,(01).

[2]陈楚华.略谈湖南营养健康食品发展之路[J].中国食品,2012,(22).

[3]王瑞元.大力推进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J].现代面粉工业,2011,(04).

篇5

论文摘要:利用保健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创新覆盖面等统计指标和DEA方法,研究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区域性创新绩效.结果发现: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创新水平相差很大,新产品比重与研发投入强度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不能单纯采用指标体系来衡量保健食品产业区域创新水平。我国保健食品产业整体创新的技术效率总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反映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水平及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健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从提升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创新绩效着手.为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0引言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欧、日居第4位的保健食品消费大国.保健食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朝阳产业。研究保健食品产业区域性创新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比较保健食品不同区域创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给各级政府及相关保健食品企业提供理性参考。

对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分别集中在区域创新领域和行业创新领域,其中以区域创新领域的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上有DEA方法]、随机前沿SFA法]、相关分析法E3]、指标体系法…,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分析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总体上,对创新绩效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领域.但对区域性行业(区域性产业)创新研究较少。

1基于创新绩效分析的理论模型

DEA方法能在一定的投入产出下,对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效率评价,它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简称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作比较,进而衡量效率。凡是处在前沿面上的DMU,DEA认定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将其效率指标定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定为无效率,同时以效率前沿面之有效点为基准,给予一个相对的效率指标(大于小于1)。此外,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的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该方法成熟,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但对投入产出产量的选取及异常值比较敏感,如果选取不当,会造成很大误差。由于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以发明专利数量作为创新的产出指标也过于单薄。因此,本文在科学选取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统计指标与DEA方法,并结合保健食品产业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全面分析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在不同地区(主要以省级地区为单位)的区域性行业创新绩效。这种分析视角对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区域性保健食品产业集聚战略的实施均有良好的促推作用。

本文重点研究保健食品产业在不同区域的绩效,专门对广东、江苏、北京、浙江、江西、河南等13个省(直辖市)进行保健食品企业经济指标综合分析。

R&D人员和R&D经费作为创新系统的投入变量已经得到公认,这两项数据有两个来源,一是保健食品产业各区域的R&D人员和经费投入,一是按不同种类的保健食品统计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很显然后者数据要低于前者,作为区域性行业创新.并不都是以不同种类保健食品作为基本投入单位的,故本文选取前者数据。消化吸收支出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支出.包括消化吸收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内技术的支出。技术创新除了一部分自主创新外,相当一部分是在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如我国的医药器械和营养补充剂等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没有进一步的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典型的创新产出,之所以不选取新产品产值数据就是因为部分新产品也许会面临失败,没有在市场上交换,就不被市场承认。发明专利数是典型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新成果,但不如发明专利数准确,因为前者并没有被认定,而后者是认定的结果。专利拥有量是存量数据,显然不能选取。

以上投人产出变量的选取充分考虑了保健食品产业区域性创新的实际成果而不是理论成果.较准确地反映了保健食品产业区域性创新中投入产出关系。用这些数据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能科学合理地衡量保健食品区域性行业绩效情况.在下文将主要讨论投入变量中的经费投入和新产品比重的关系

2实证结果

2.1保健食品区域性行业创新水平指标分析

为了对保健食品产业不同区域的行业创新水平进行分析,采用5个指标进行考察:(1)区域内的保健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表示研发经费投入占保健食品区域性产业总产值的比重;(2)创新覆盖面,即区域内的创新保健食品企业占整个区域性行业企业数的比例;(3)区域内的创新保健食品企业平均项目数,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强度;(4)区域内保健食品新产品比重,即新产品产值占区域内所有保健类产品产值的比重;(5)肖化吸收投入比重,即消化吸收投入占引进技术的比重。.6结果如表2所示。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高的有广东省、江苏省、北京、上海、浙江等区域;创新覆盖面较高的区域有江苏、广东、浙江、黑龙江、北京等,较低的区域有海南、湖北等;创新企业平均项目数较高的区域有湖北、山东、江苏、黑龙江、浙江等,较低的有海南、河南、云南等;新产品比重较高的区域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等,较低的有河南、云南、海南、湖北、黑龙江等;技术消化吸收投入比重较高的有海南、江苏、上海、天津、浙江等,较低的有山东、湖北、江西、广东等。总体上,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区域的保健食品行业的创新水平较高,而海南、河南、云南等区域的保健食品行业创新水平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用某项指标来衡量某区域的保健食品产业的创新绩效是有失偏颇的.需要结合区域特点以及我国该行业的实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研发投入强度指标,广东区域比较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保健食品产品种类较多,新品研发成本较低,也许研发投入较低正是技术水平高的体现;又如技术消化吸收投入比重指标,海南的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而言并不是很强势(但椰岛鹿龟却是保健酒行业中唯一一个以单一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加上国外营养素补充剂等保健食品技术与国内研发水平的差距客观存在,且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比较困难,如果短期内关键技术不能突破,有可能导致该项指标值偏低。

为了研究新产品比重Y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X的关系,将二者进行回归,结果如下:Y=1.535+18.034X(0.818)(7.621)R=0.675(1)从回归结果看,研发投入强度与新产品比重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R值较高,为0.675,并且统计检验比较显著,显示了研发资金投入对创新的正相关影响。这一结论,与国内保健食品产业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而导致产业竞争力偏低的现象是一致的.这也是在此不讨论其它指标相关影响的主要原因。

2.2保健食品区域性行业创新效率分析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纯技术效率反映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行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水平,它是一个决策单元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相同的投入下,纯技术效率越高,产出率越高:规模效率实际上反映的是保健食品产业区域性管理水平,它是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的,规模效率一般呈U型曲线,即在规模较小时,效率较低,随着规模扩大,效率升高至最大值,当规模继续扩大时,由于管理水平不够.规模效率又继续降低采用TimCoelli的DEAP2.1软件进行DEA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创新总体技术效率不高,平均仅为0.7O,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77,低于规模效率平均值0.92的水平从技术效率看,有5个行业达到了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分别是上海、黑龙江、海南省、河南省和江西省.技术效

率最低的区域依次是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技术效率综合反映了保健食品区域性行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从纯技术效率看,除5个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区域(上海、黑龙江、海南、河南、江西)外,有4个省级区域的保健食品行业纯技术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最低的区域依次是广东、山东、北京、江苏;从规模效率看,规模效率完全有效的行业就是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5个区域(上海、黑龙江、海南、河南、江西),规模效率较低的区域依次是浙江、湖北、辽宁;从规模报酬看,除5个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保健食品区域性行业外,余下9个区域有3个区域(北京、浙江、云南)的保健食品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增加规模可以提高效率:有6个行业规模报酬递减,减小规模能够增加效率。这深层次反映了管理水平的问题与整个保健食品产业创新效率偏低有关。

表3还给出了在维持保健食品创新成果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改进程度。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相对高一些.改进度为35.98%,其次是研发人员投入的改进度为41.75%.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投入效率最低,改进度高达48.19%。总体上,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偏低,存在大量的原材料等资源浪费.这与我国当前植物提取物行业技术水平偏低的状况吻合。

结合3.1中指标体系的分析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上海市各项指标较高,技术效率完全有效;江西省虽然各项指标值偏低,但它是完全有效的。云南省各项指标偏低,并且技术效率偏低。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一方面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的保健食品产业原材料优势显著,但限于技术和资本缺乏导致技术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创新水平高并不一定效率高,创新水平低也并不一定效率低,DEA方法正是弥补了指标分析的不足。

3结论与讨论

从研发投入强度、创新覆盖面、创新企业平均项目数、消化吸收投入比重、新产品比重5个创新指标看,不同区域的保健食品行业创新水平相差很大,新产品比重与研发投入强度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创新的技术效率总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反映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创新体系中制度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两化融合;评价指标;食品企业

基金项目:山东省信息化战略专项研究课题:“山东省食品企业两化融合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2013EI17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8日

近年来,食品工业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食品行业涉及门类繁多、范围广,其中为食品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网站有数千家。在食品行业里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这也是食品企业创建品牌时的基础性问题。为了宣传企业形象、推进企业产品、开展商务活动、获取商业信息,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大部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其中,一些“两化融合”进展速度较快的食品企业已经建成了较为成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结合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分工体系下,食品行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是完整的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诚信和质量管理体系。

一、食品企业两化融合指标构建

食品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体系的科学选择对于综合评级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非常有利,这就需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全面性要求指标太少的话会产生片面性,其反映的信息可能就会有所缺失,但又不能过多,全面性指标过多容易发生信息重复调查的情况,所以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和指标体系的科学筛选方法在两化融合测评指标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主要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必要的可得性和相关性检测,用来保证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和企业两化融合有密切相关性,并且能够更好地获得数据和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得出合理的指标体系。为了有利于今后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信息,应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由于问卷调查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问卷调查的设计面应尽可能的广泛,收集更全面的信息,包括食品企业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具体选取指标时,首先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在关于两化融合相关研究的文献中归纳总结出大致的指标,分析其合理性,然后确定关键因素就要通过调研企业的相关生产运作流程,对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确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体系中包括就绪度、成熟度、贡献度3个一级指标,重视程度、基础建设、管理基础、研究开发、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等9个二级指标,两化投入、信息安全等27个三级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在调查问卷中都有对应的调查题目。

二、山东省食品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本次共调查山东省食品企业50家,回收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其中大型企业占18.6%,中型企业占46.5%,小型企业占34.8%。本次调查样本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都有,可以客观地评价山东省食品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表1)

通过对山东省食品企业调查结果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计算得知,山东省食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中就绪度发展水平和成熟度发展水平都处于局部应用阶段,贡献度应用水平处于综合应用阶段。(表2)

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知:从就绪度来看,60分以上的企业只占了14.27%,表明食品企业两化融合需要的基本条件和支撑环境的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成熟度的评估结果偏低,样本的标准差较大,反映出企业两化融合的应用水平偏低,各样本企业之间应用水平差距较大。该指标评估结果在60分以上的样本数仅占样本总量的14.80%,说明样本企业中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偏少。

企业整体两化融合贡献度水平较低,60分以上的样本数只占样本企业的1.89%。而且大、中、小型企业整体贡献度水平相当。这说明企业贡献度不仅受到两化融合的影响,还有市场、政策、企业自身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就绪度和成熟度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

三、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两化融合的途径

1、致力于两化融合行业特点,结合其发展的特点,建设全方位的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的实施,推进了产品升级和服务的升级,同时也提升了管理效率和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两化融合促进了公司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化运作,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在采购环节,建立产业联盟,实行原料基地信息化管理。为了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可以运用耳标技术,将记录的信息输入公司采购管理系统。在加工制造环节,实行同步检疫和在线品质检验;利用条码技术,实时读取在线产品信息,并读入生产管理系统,以确保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在仓储和物流配送环节,采用自动化货位管理、分拣管理、GPS及温控技术,实现了储运和分销环节的品质追溯管理,从而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放心和全程品质溯源管理。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禁止不具备可追溯功能调节的食品进入市场已形成法律约束,加快食品工业企业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生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食品工业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具备更透明、高效、便捷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向消费者传递真实的产品信息,才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实施追溯系统,可以加快食品企业“两化融合”的脚步,提升信息化能力,促进企业形成追溯标准并逐步发展为整个行业的追溯标准,使追溯系统变得更加方便、便捷和有效。

3、利用全程追踪系统促进食品企业两化融合。信息资源是两化融合的关键点,用好信息资源更是两化融合的关键基础。食品企业应推行目标管理、计划管理、标准化管理、精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模式,通过数据库、数据链的支持,为科学、高效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实现了现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同步,以此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杰.“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食品行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

[2]支燕,白雪洁,王蕾蕾.我国“两化融合”的产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基于2000-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2.1.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食品工业;融资模式;经营模式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关乎国计民生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对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的发展生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融资效率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能够有效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更加清晰了解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能够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企业转型提供新思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方式上,较为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1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

我国的食品工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渐发展成集约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具备了现代食品工业的特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用以逐步代替分散于一家一户的食品加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1],也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以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为生产过程的连续而有组织的工业体系[2],是振兴经济的一大支柱[3]。我国食品工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全国食品市场运行良好,并成为支柱性产业[4],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增质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1952—199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3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6倍之多。1991—2001年从2665.1亿元增长到9870.2亿元,2003—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40%,增长幅度较大。另据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万多家,企业数量平均增长73.2%,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7581.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93%。到了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为11.34万亿,实现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从表1的统计结果分析,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2011—2015年平均以5.35%的速度增加,2011—2014年资产总量平均为54250.75亿元,销售收入2014年已经达到10万亿规模。通过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以华东地区为主,其次为华中和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食品工业领域有同样的表现,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方面需要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实在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还是实现的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表明我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浪潮进行改革创新,从经营模式和融资模式上进行转变。截止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已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业务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处在探索当中。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包括互联网平台和金融功能两大要素[5],从融资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属于第三种金融模式[6],是异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种新模式[7],构成了对传统融资模式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行业,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之路,也催生出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加速了征信、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月份成交额1238.6亿元,综合利率9.77%,如表3所示。截至到2017年2月底,在运营P2P平台5587家,行业平均利率9.80%,较上年下降了0.37%,下降幅度较低。网络理财方面,2015年年底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到3.2亿人,用户规模增长了62.4%,增长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用户规模增长34.7%,超过4.4亿人次,互联网信贷的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1.3亿人。区域分布上,P2P平台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为核心聚集地,其中,2016年广东P2P企业数量占比26.01%,居第一,贷款余额方面以北京最多,2016年达到3003.29亿元,如表4所示。在当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再次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纷纷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并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例如,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一大特色,包括农牧业电商平台、农牧业仓储物流、农牧业P2P网贷、农牧业第三方支付等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生产创造能力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国内食品工业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融资模式方面,互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企业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如金包谷平台),另一方面将传统的融资渠道线上化(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经营模式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食品企业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如在京东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如专注于提供农产品服务的平台以食唯天等)。从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新型模式的兴起,同时促进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实现新的融合。第一,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模式。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源于金融压抑和低效率的国有银行的垄断造成的信贷歧视[8],更有学者直接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归结为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9-11]。由于我国传统的食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存在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困境开始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2]。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P2P网贷为代表的融资模式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3年的454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983.1亿元,信贷余额从704.4亿元增长到6633.8亿元,如表5所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案例共计174起,168家获得融资企业总的融资金额为610亿元人民币,规模增长较2015年超过337%,单笔投融资额度有明显的大幅度提升。当前是食品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食品企业顺应潮流,突破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现企业融资模式的转变。第二,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营模式。世界食品工业广泛、普遍、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13],慢慢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竞争力不断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食品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传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起来,赋予食品企业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生态进行了系统性改良,如表6所示案例。从已有的经营模式分析,食品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主要以提供供应链服务和融资服务为主。食品行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具备开展供应链业务的天然基础,同时也为提供供应链融资提供了便利。将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搬到线上则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带动了商贸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前,市场对网贷、互联网理财、颠覆银行业务等反应并不迅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商业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思维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在人们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式上都有影响,对传统行业既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又提供了变革的方向。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对金融的认识,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

4推动食品工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理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带动农业、旅游、物流运输、电子商贸等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找准结合的关键点,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与发展。第一,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工业的发展。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很多源于法律制度上的空缺,对涉及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法规监管,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落实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在融资和经营变革上提供更多支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可以有效发展更加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推动食品行业的精细化生产。综合而言,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需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通过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约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律平.论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J].管理世界,1987(4):135-144,217.

[2]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40-41.

[3]范淑霞.食品工业是振兴山西经济的一大支柱[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1):70-71.

[4]杜荷.全国食品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7):14-16.

[5]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42-55.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0]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11]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2]任毅,张羽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食品行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7):30-33.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检验技术

伴随着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检验技术。作为该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高职高专院校也更加注重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立足于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培养出更加高技能、全面型的专业食品检测人员。与此同时,也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致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教育,使其得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长、更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课堂形式老化,学生参与性差

传统的教育课堂中,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全部教学内容只在讲台上以口述的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系统过于抽象化且难以理解,进而导致知识点掌握不牢,长此以往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只专注于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听讲,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专业性较强,因此该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多会从事此类工作,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会由于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不牢,导致对工作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进而影响职业发展。

2.实践课程模式化,学生主动性差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需要用大量的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尽管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也为学生安排了足够的实践课,但是由于实践课形式过于模式化,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性差,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传统实践教育中,教师通常都会根据课程需求,预先做好实验教学教案,并将学生要用到的实验设备等准备好。待课程开始时,教师就将实验步骤一一交给学生,学生再按照教师的指导步骤统一进行实验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此种实践课堂尽管可以保证学生的实验成功率和安全性,但是学生却很少能够主动去进行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在走进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进行相关检测项目的执行时,就会由于专业操作技能掌握不牢,还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对其发展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合理安排教学项目

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工作能力以满足岗位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应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校要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紧密联系。在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学校应积极走访与之相关的企业,对食品检测工作岗位相关人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进行细致的了解,并将所得数据及时下发给相关教师,让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备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切实履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辅导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企业调查信息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环节的设计。如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互相探讨相关学术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进而使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

2.基于专业发展需求,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项教育专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与食品行业的实际发展还有所差距。要对该门课程进行教育改革,就要依据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更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食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同时食品问题也就不断产生。为了规范食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相应的食品检测指标也会随之增多,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课程内容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与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尔茂,贡汉坤,江建军.高职食品安全与检验技术类学习领域课程构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4):89-91.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并逐渐往更高层次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各地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于我国来说也更加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斯威尔的《在市场的消费需求中:与食品安全、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卡斯威尔等人以他所主持的美国地域研究项目(NE165)“企业战略、公共政策及食品体系的绩效”为基础,对食品行业的体系以及政府对食品行业的政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后来学者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Vetter立足于消费者,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出发探讨了食品行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近些年,学者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既有从经济学、生态学角度来探讨食品安全管理的,也有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出发来探讨政府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越来越趋于成熟。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外由于科学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拥有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风险管理、全程管理是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值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借鉴学习的地方之一。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一)同国外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对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对比借鉴,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孙娟娟的《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和实践》(2008)从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和原则、措施三个方面介绍分析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比照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和经验。王中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2007)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了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对比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供借鉴学习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以上所罗列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此类研究多是侧重于国外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法、体制等的介绍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和国外的对比、比较,其中也不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实质性的分析和政策方案。

(二)对政府监管职能的研究。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食品质量进行的监督管理,包括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查食品质量,对因食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人身和财产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周汉华《政府监管与行政法》(2007)指出行政管理与独立监管的差别,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上下级关系之上的科层官僚体制,而独立监管制度体现的是分散化治理结构下依法监管的原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程景民,苏天照的《关于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调查》(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设计,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描述性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所搜集整理的资料数据及其分析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管人员的素质和监管体系的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三)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角度。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头等大事,相对于其他来说更显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所以对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本文认清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内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文献资料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张旺璧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2008)中从法律体系,检验保障体系,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并在同国外先进水平对比的基础上,从指导原则,指导思想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郑永,季任天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2007)介绍了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地位和现状,突出分析了流通领域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要建设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健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此类研究多侧重于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从而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及现实性。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和领域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以研究和探讨。从国外研究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对此问题的关注较早,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完善的管理方法,因此他们多从监管以外的角度来研究。从国内研究来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研究,包括对体系、体制、机制等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 制度

一、引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公民关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历届党和政府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甚至造成社会的动荡。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体现我们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食品安全概述

(一)食品安全含义

食品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这种食品对于人类是安全的,使用这种食品不会对人本身造成危害,也就是说这种食品的生产必须是符合相关的食品生产标准并能通过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的食品。食品安全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对人体无害,综合起来讲它还包括食品是否卫生、食品是否具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等。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性问题,它包括了法律、政治、和市场等方面。

(二)建立有效食品安全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和完善本国的食品安全制度,下面笔者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制度做一简要归纳。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其人民和政府对于食品安全尤其重视。关于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当完备,它包括食品的生产、加工、检查、监督。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这三部法律法规几乎涵盖了美国食品生产的各个方面。

英国对食品的立法更加彻底,甚至直接深入到某个行业,如《甜品规定》《肉类制品规定》等等,其监管范围更是覆盖了整个食品的生产链,并且对犯罪分子有着从重处罚的司法制度。

德国对于食品安全同样非常重视,由于德国是食品出口大国,所以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德国建立起了一整套高效的监管体系,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

从各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难看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一旦食品出现问题,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造成直接的伤害,更严重的是造成社会的动乱和不稳定,并使人们对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大到国际上将会损害一国的国际形象。从长期来说将会对食品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同样具有这些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制度是每届政府所必须要重视和面对的课题,这不仅是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最典型的如2001年的瘦肉精、毒瓜子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假红枣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2013年的恒天然肉毒杆菌、汇源烂果门、黑心油、vc银翘含毒、镉大米事件;2014年的毒米线、粪水臭豆腐、毒凉皮事件。

除了上述已曝光的案例外,在我国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业也存在着重大问题,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大量使用各种有害的添加剂。从这些食品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食品的种类繁多,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总的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覆盖人群越来越多。二是问题食品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消费者使用这些食品以后,轻则呕吐腹泻重则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三是食品造假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复杂和隐蔽,甚至使用一些高技术水平的造假等。但是,十以来,新一届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使老百姓们对食品安全看到了希望。

(二)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食品厂家唯利是图。食品安全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食品生产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违法违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些食品生产者违背了商品经济的规律,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通过出让使用价值来获得价值,它更注重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则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显然更加注重使用价值,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多就是食品生产者使用过量、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以达到快速增产,完全不顾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的追求价值的增长而忽略了使用价值,通过假冒伪劣降低成本,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2)相关部门权责不分,监管不力。我国有关食品监管的部门有十多个,包括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入境检疫部门、农业部门、商务部门等,这些部门的监管范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企业等。然而我国的监管部门虽多、监管范围虽广,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分、监管不力、相关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等问题。于是在这种职责不分、权责不明的情况下使得造假者有机可乘,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行为。

(3)违法成本低。除了上述原因外,获利高,违法成本低也是一些食品生产商屡次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然而生产商由于使用一些违法手段使得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同行业的生产成本,这就使得他们在销售产品后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这部分利润要高于同行业普通利润和罚金的总和,并且即便被罚款和吊销生产许可证,这些厂商也可以换个地方继续从事造假行为。

(4)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在食品市场中,消费者不能全面的掌握食品信息,对于很多食品来说即使消费了也不一定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信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生产者来说,消费者很难了解到食品的质量信息,因此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成了大多数食品生产商的选择,同时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信息不对称也大大增加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在食品市场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食品生产商大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另外一些则是遵守食品安全生产的企业,当这些假冒伪劣食品和安全卫生的食品同时摆放在商店时,由于消费者得不到有效的食品质量信息,再加上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价格上的优惠,就会造成质量低下的食品销量更好,而安全卫生的食品却销量低下,这就产生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于是市场价格随之扭曲,并失去了供需平衡、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质量低下的食品大肆横行。

四、建立我国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不法生产者的经营手段越来越隐蔽和复杂,生产手段也越来越科技化,并且专门钻法律的漏洞和空白,因此要尽快完善与《食品安全法》所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一些新的违法手段进行法律法规上的明确说明和修订,使不良商贩的违法行为逃脱不了法律的范围,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生产厂家违法行为的罚款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使违法生产者的违法成本高于其违法所得,这样当失去利益的驱动后,违法行为将大大减少。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制度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在一些制度建设上仍然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食品安全制度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拿美国为例,首先美国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备,基本上覆盖了所有食品种类,同时美国法律明确指出了政府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并且能够做到严格地执行,这使得美国的生产体系和监管体系有了很大的保障。具体到联邦政府,美国的食品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进口的产品,这些成品半成品在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到最后被购买,这一系列环节都有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管和组织。同时食品召回制度也是美国的一项重要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发现食品对人体有危害的时候就会立即启动召回机制,其目的就是建立企业诚信自律的精神,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及时避免对更多的消费者造成危害。

(三)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消费者获取信息能力

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信息透明度能有效地降低食品安全问题。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加强各个地区监管部门的联系构建一个覆盖面广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对各个地区的食品质量信息进行整合,对于具有食品质量问题的食品企业进行及时的通报与惩罚。同时作为消费者来说,应该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当遇到违法造假行为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消费者权益在面临侵害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增强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和参与监管的热情。

(四)加强政府的执法能力建设,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政府应做到权责分明,各个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监管混乱的现象,同时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使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完善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市场信誉等级制度。一旦发现生产商有严重违法行为,应取消其食品生产资格并且永久禁止其再次进入食品生产领域,使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五)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很重要的责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建立行业标准,树立行业楷模,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增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同时加强行业指导,引导行业树立自律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为行业提供良好地发展环境。

(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单单需要政府的监管,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因为我国食品生产者众多,面对这么多食品加工和生产者政府总不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一些遗漏,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等进行社会监督,因其具有监督成本低、影响广泛、人人都可以参与等优点,一旦发现食品生产者的违法行为即可立即在媒体或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曝光,迅速引起社会关注,使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五、结语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所带来的后果和效应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对于食品行业本身将会造成重大冲击,因为消费者一旦发现某种食品有质量问题,就会导致消费减少。其次食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份额,一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对于社会和经济将会造成极大损失,同样对消费者的自身健康也造成极大损害。所以保证食品安全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还需要我们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制度。

参考文献

[1] 金喜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李丰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