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就医环境差,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从开大药房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的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并探讨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篇2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学习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1],是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符合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些都对继续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医学模式下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而技术与人文脱离,也会让现代医学进入死胡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3-4]。
1加强职业医德教育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对医务人员角色的基本要求。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在良好的到职业道德基础之上,强化医德教育,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明确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增强工作责任感。目前,绝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具备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能本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确有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责任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乏,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医谋私、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医患信任缺失,医患矛盾的产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继续医学教育不仅要补好这一课,还要贯穿医务人员整个执业生涯。
2重视医患沟通教育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务人员诊治疾病更加依赖设备,重医疗技术,看检查单、诊断、开药,轻沟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疏远,相互尊重、信任、沟通的桥梁逐渐中断,导致医患的地位倒置,医患纠纷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医患纠纷中,70%以上不是因为业务技术问题导致的,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上海龙华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调查人群中仅10%的患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很和谐,38%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只有52%的患者认为较为和谐,在调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时,56%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5],这些数据给医务工作者一个警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仅减少因沟通不到位、不及时等所引起的医患纠纷,也可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强化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角色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的要求逐渐提高,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加强,而医学发展还不完善,医疗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使医生的职业具有高度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在解决医学问题的同时,将会引发社会中伦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问题。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保证在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和患者的健康权益。一项针对928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发现[6],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测试项目中62%的医务人员达到及格线,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处方规定、执业登记等与执业密切相关的规定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医务人员对新法的关注不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另外一项对杭州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对依法执业思维的重要性表示赞同,大部分医生和护士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只处于一般水平,大部分医技人员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仅处于较低水平。有95%的医务人员认为,依法执业思维的培养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两个阶段都应该进行[7].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继续医学教育的课程中,继续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开展将与临床相结合的情景训练法、案例教学法等运用到培训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唤起医务人员对法律的重视,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医疗法律知识,养成依法执业的职业习惯。
4重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超负荷的工作量,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疾病感染的风险,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而且随着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这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极大压力。职业压力对医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逐渐凸显,2009年一项全国随机调查发现[8],近66%的医务人员经常或一直感觉到躯体不适,30%以上经常或一直自觉处于强迫、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应急状态。王香平等[9]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的246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6%,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问题比一般人群突出,应注重医务人员的压力管理。冀永娟[10]等对青岛市551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国内普通人群,说明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差,其中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差。总体来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及教育活动,让医务人员学会有效缓解和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谐的医患沟通、人际互动,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等人文素质,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模式,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融入继续教育中,开展多样化、多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学习活动。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栗蕴,李蓉.初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05-106.
[2]张申.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3]张凌,邹俊杰,王亚平.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谈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信息记录材料,2011,12(5):56-60.
[4]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6):7-9.
[5]周音鸿,李华真,李毅民,等.我院医患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12):106-107.
[6]马斌,隋艾汝,杨平,等.山东省医务人员卫生法律知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233-234.
[7]刘宇婷.杭州市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2(35):23-26.
[8]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7):44-46.
[9]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 医学生 教育困境 突围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38-01
医学生的医术与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其医德的体现形式。而就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内在要求,而对于医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其必然要求。而目前尽管已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的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因此,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更新其观念,注重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对教材课程体系逐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医与仁术相通,大医精诚,只有把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才能充分的融合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出来。近些年,我国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获得显著成就,但所面临的境遇,依然处于尴尬的状态。
(1)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获得长足发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时,医学从业者却没有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应的地位,公众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欠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走入边缘化境地。
(2)教师队伍庞大,但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医学院校教师总体数量较多,师资力量也不足,但在医学院校中,较为严重的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对各自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是基本的状况。而两个学科教师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变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对医学知识不明白,而医学专业教师匮乏人文知识。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文科的,医学知识不足,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融入现代医学是很难的事情,出现文医分离的现象。而医学专业教师多数都是学理科的,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只强调专业学习,造成医文分离。教师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
(3)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
医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求善和求美,要求不仅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尊重,还应对患者的心灵应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在医学中实现人性化。广大医学生把满腔期待都融入到学习中,希望通过医学教育手段,提升自身素养,通过人文活动锻炼自身。然而,目前多数医学生人文精神普遍匮乏,有关文、史、哲、艺术等知识不足;医德和社会责任感匮乏,团结合作精神欠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过于注重钱的作用,蔑视崇高,追求庸俗,他们认为这就是时尚,过于注重钱的作用,是这些学生人文精神异化的表现。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围策略
就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这对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培养极为重要。同时医学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医学人才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给予高度认识;其在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都有给予充分的了解;对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到一体,并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转变学生对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的观念,引导其向综合素质发展。在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时刻重视人文素质的渗透,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创新课程体系
就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来看,其个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与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是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的必要举措,在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纳入人文社会交叉学科课程。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人文教育功能,从而使医学教育更趋于完整。例如:把人文类课程的课时加大,在必修课中纳入人文类核心课程;对学科界限进行弱化,注重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重点抓好交叉学科,对现有课时和上课形式等给予适当调整。这需要学校领导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塑教师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的首要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把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上来。学校应当给予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优惠条件,为其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而把医学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最佳举措,就是把教师医学人文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当重点来抓。
3 结语
就总体来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现代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具体做法,是与全面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该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以及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寻找最佳途径,以真正提升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浅议新时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1).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素质 构建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35-02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总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工具论。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等学校受此指标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模式,民办高校尤其如此。民办高校把学生的报到率看成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为了吸引学生,学校广泛设置富有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理工类专业,重视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以应用性、职业型为导向,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匮乏。人文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文化理想、民族精神、社会信仰甚至是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重大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民办高校过于强调专业化,导致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有些民办高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但限于师资力量及学生自身意识等因素,选修人数较少,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不容乐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民办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这导致学生专业技能高、人文素质低,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在民办高校中忽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让人深感忧虑。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诚信丧失、道德观念淡化、以自我为中心、人际沟通障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酗酒、斗殴、自杀等事件越来越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坚持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有机结合并同步进行,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二、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培养人文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并且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在2006年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毕业以后短期内在实践方面可能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论知识不足、个人素质欠缺、对自身要求不高等问题就会突显出来。因此,民办高校也应该以此为导向,通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以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形形的低级腐朽思想”。通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精神,能成为关心他人、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民办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最终构建主要应该以两种体系为依托:
第一,课程体系。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并规定应达到的学时数。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者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题,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人文素质课程要依托已有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开设新课程或在已有的相关课程基础上增设新单元,形成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其内容包括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的形式完成规定的学时。人文素质教育课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展开,鼓励学生积极选课,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严格把关,不能“一张考卷定终身”,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突出平时成绩,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实践体系。开展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按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唱主角,教师当配角,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各个实践小组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体验以及积极强化,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人文素质。另外,学校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如贫困地区的学校、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接受教育,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有助于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在校内可以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竞赛活动、建立学生课外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等,通过不断地强化,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表现应该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考核的重中之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人文知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要把课程内容中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留出一部分课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关系,营造学术自由、学术争鸣、教学相长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教育。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很多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才建设发展起来的,和办学多年的公办院校相比,校园文化氛围存在一定的差距,校园文化底蕴不深厚。因此,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并行发展。
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民办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文武,刘小凤.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篇5
[摘要]人丈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已日益被教育界所认知,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转变观念和加强学生认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求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马娟娟(1976-),女,陕西商洛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陕西 西安7100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10-0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的品德情操、心理性格、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而人文素质是指在个人的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性格、精神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发展和完善个体健康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教会个体怎样做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加强文学、哲学,艺术、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全面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总体水平不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层次相对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各方面素质均显不足。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明确应尽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受教育功利化驱动以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偏低,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比较特殊,一般由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高职学生组成,这些来自初中、中专、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人文素养缺乏,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人文知识缺乏,思想狭隘,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学生自卑低落,精神压抑,言行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讲求实用功利,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有的学生独立自我,追求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差。以上种种自身障碍影响了他们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实践人文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受教育功利化影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在就业中制胜主要靠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实践技能,而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把高职教育工具和功利化,没有充分考虑人文素质对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空间的提升作用。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常常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升,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高职学生总体上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甚至未达到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水平。
2.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20世纪末才开始独立设置或由中职院校升格组建而成,其教师多为60、70、80年代生人,这些教师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有限,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从事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和实训能力较强,但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中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度的强化,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而从事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理论知识较丰富,但专业技能知识匮乏,在人文教育中整合专业技能教育的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教师缺乏结合专业技能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信心,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加之高职院校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无法开设,或者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教师积极性不高。
3.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近年来,离职院校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内容没有相互整合、渗透,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没能很好地互补。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除开设国家硬性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外,还选择性地少量开设了其他一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些非硬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和长远的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与塑造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所需,只是徒具形式。高职院校要工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大多数人文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周学时为1~2节。面对有限的课时与丰富庞杂的课程内容,教师因迫于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法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势必也造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内化、提升的冲击和忽略。最终,这些人文课程仅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数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
4.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发展晚、规模小、底子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功利主义思想面前,常常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丰富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校园环境设施建设方面,大多资金投入不足,校园环境不够优美,也没有体现学院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景观,没能创造出愉悦学生身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没能注重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提升人文知识能力、体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和平台有限。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方面,学院重视不足,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域拓展到社团活动中,没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参加读书、书画、辩论等与人文素质相关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素质。
三、优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重视度。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岗位常处于动态系统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现代化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既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从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以人文素质为依托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人能够摄取到文化知识的给养,更能使人养成内在的人文素养,乐观面对生活,勇于承受挫折。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加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素质教育从隐形的要求上升为显性的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人文素质。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
2.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改进教学方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类学科的教育来实现,并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进行渗透、推动和整合,但高职院校这方面的师资十分薄弱。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培育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为教师营造学习人文知识的氛围,创造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条件,强化其主动融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实现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要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加强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走出去与请进来,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文教育团队。改进教学方法,由本校专任教师与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讨论、辩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使人文课程富有感染和吸引力。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和学习来提升职业技能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双师”建设,重视教师定期到生产实践一线锻炼,汲取企业文化,培养社会情感。在教学方法上,激励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人文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理论技术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人文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3.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应当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推动和整合的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体现科学合理性和有效度。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改革中,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实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提高的内外需求。其次,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在课程内容上以人为本,注重针对性、精良性,实现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养成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方法论为指导,偏重引导和体验式教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度。最后,科学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远大于理论教学的学时,在有限的人文素质教学学时中必须整合和优化人文课程设计,有学者提出“板块课程体系构想”,设立“人文精神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人文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文知识结合职业知识认知”三大课程板块来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综合职业能力、“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必备的知识,并提出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由关联课程形成的支持课程群,规划、编写相关教材,形成由三个板块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构建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精神愉悦、胸襟开阔;要营造朝气阳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要组织具有本校文化特质与风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开拓创新;要拓展富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人文素质内涵,最终使校园文化展现出其特有的人文魅力,体现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重症医学;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本科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一门学科,其中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伴随医学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重症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基本涵盖了全院所有学科的急危重症患者[1]。因为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危重、转归复杂且预后不确定,再加上封闭化的病房管理、严格的探视制度和高昂的住院费用等因素,患者及家属心理极易产生复杂变化,从而很容易导致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重症医学科是医疗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体现最为突出的科室[2],因此重症医学科医生更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3]。临床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抢救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全面而高尚的人文精神,为当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4-5]。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医学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不相匹配,从而导致了在竞相追逐医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淡薄医学人文精神的现象。且在传统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方法及手段侧重理论,缺乏实践性及学习的趣味性。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灌输人文知识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树立正确服务意识的必要手段。因此,寻找适宜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是目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6]。本研究通过采用调研、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访谈等相关方法,发现目前临床工作中关于人文精神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1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度不够
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受强烈的以科学专业实用技能为价值导向的“短、频、快”急功近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部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基本定位在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上,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高度专业化模式为主,其考核制度也主要局限于专业技术,如科技论文、专业文化考试、医学操作技能等。即使按要求完素质教育,也是“不走心”而流于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培养这一教育本真,忽略了对人文精神和积极豁达精神面貌等综合素质的培养[7]。在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追求过于强烈的形势下,倘若没有足够的人性教育和大爱精神的培养,许多人为了追求自我利益就可能采取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手段,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若社会和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丢失了,就会让人性陷入危险境地,让社会的未来无光。
2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深耕细作的潜移默化,与“短、频、快”的科技高产量不相一致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均提出,在“立德树人”精神影响下实现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8]。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场需深耕细作、潜移默化的马拉松,而非一朝一夕就可快速完成的短跑比赛,其与追求业绩、追求高时效性、追求高分值论文的考核体系有所差异。虽然很多高校深知“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耗时耗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急功近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3缺乏人文素质水平的衡量体系或手段
人文素质体现的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及其内心的道德修养,是文明的真谛所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人文素质与科学的区别是:“科学”着重如何去做事,“人文”着重如何去做人。因为科学是做事,事情有结果,因此就有明确的考核体系;而人文是做人,是精神境界的追求,缺乏明确的人文素质衡量体系和手段。无要求就无充分准备,无考核就无重视,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无道德衡量体系和无相关衡量手段的背景下更不易受到重视。
4人文素质教育方式的单一和(或)流于形式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各级文件和培养方案中反复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基于长期的历史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仍流于形式,在培养方式上仍存在形式单一等现象。(1)教育方式单一,考试形式单一,课程不实用。很多人文素质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为“一言堂”的形式,仅教条化地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缺乏趣味性、多样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的趣味性。(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比少,相关课程选择人数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3)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相混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雷同于公共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人文素质教育[9]。
5人文素质教育对象易受社会背景影响
目前,各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对象为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物质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多元化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加之快餐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过多追求物质需求,急功近利,而忽略了自身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甚至抛弃了精神追求。这可能导致大学生缺少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缺乏关爱他人品质,甚至形成道义的缺失和人格的缺陷。因此,过快过多的物质追求大大影响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身心健康,突破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6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者数量缺乏或质量低下
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可能导致其投入不足。(1)人文素养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或课程配备不合理时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2)人文素质教育师资自身的人文素质不够,或未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枯燥单一,照本宣科,影响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3)未形成全民教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尤其是专业型教师,未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授课中,忽视了在专业基础知识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忽视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人格教育。
篇7
随着社会诸多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地位在当今社会日渐凸显。由于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的转换,高校美学教育课程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处于此种背景下,美学的多重动态结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美学教学改革脚步加快。与此同时,对于享乐主义的抑制,学生品质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
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与对策
一、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美,美育也是教育立足的根本。美学教育重要性地位凸显的当下,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2)美育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必要性。美育教育因其独有魅力,在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美育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3)美育教育于成长过程中持久性。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著名学者王国维则是对孔子的名言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不仅贯穿于学生的某个阶段,而是陪伴终生,具有持久生命力。
4)美育教育在学生中的隐蔽性。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学科涉及研究对象不同,不过不同的学科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美育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提升审美标准的同时也对周围事物有了更新的评判标准。
5)美育教育的艺术性显著。美育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始终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的魅力在于美的品鉴,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其美的评判标准也随之提升。
二、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化意义
1)明辨是非、遏制不良消费。我国的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文化形态发生着转变。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盛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盛,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影响。物质生活得以保障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重视交换价值.漠视使用价值:看重声誉与利润.轻文知识与真理,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世俗观念在肉身欲望的驱动下沉渣泛起,并最终产生人的精神萎缩、情感淡薄、人性缺失的恶果。鉴于上述情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我国应试教育相结合,用人性基础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就变得极为必要。人文素质教育讲求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本质,将人文知识与实践训练作为教学手段,从观念上挖掘人性价值,激发学生实现梦想决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所以,从本质层面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培育“双向度的人”来遏制消费主义文化,防止人性的丧失,从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灵进行呵护,激发学生情感交流。
2)铸造优秀品质、构建核心价值观。因为消费主义观念对青少年思想的“侵略”,加之我国传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完善,学生完整属性有所破坏,进而使得人性、感情、信念以及肉体方面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想要改善当前状况,就应该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整,完善自我功能,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提升,通过此种方式促进人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质,完善自身,铸造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自身内涵,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要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在社会关系中发扬优秀品质,展现丰富的个人内涵,将人文素质贯彻于现实实践之中,促进经济文化、人文地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实现,使得社会在统一状态下,协调一致发展。
3)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我国从事科研项目研发的工作人员用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够从人文学科与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的第一感觉。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这一点在信息资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科技信息产业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开发与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但是想象力能够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因素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改进美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对策
1、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勇于发现身边的美,从主观上对外界产生兴趣,进而萌发改造客观世界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素质培养。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发表言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审美意识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生活态度的培养应该借鉴实际,从实践中寻找美的所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2、加强学生艺术鉴赏力
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的基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从本质上若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就会思维僵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客观事物美的展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理解,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继而对其展开评述,发现其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升心理素质,在充分展现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不只学会发现美,还要创造美,从创造美的过程中丰富内涵,以待厚积薄发。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创造者。其中的美育要培育个体的和谐人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主动地扭转传统美学教学偏重于上述审美统一体中的后者的局面。并遏制大众文化思潮中享乐主义的心理冲动对审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20-120.
[2]韩文涛.高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人才,2013.3:216-2170.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质;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208-01
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途径,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者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如何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是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新一代学生,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素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文化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差,性格缺乏缺少积极向上的一面,部分学生在人格以及心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遵守纪律、随心所欲。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我国采取的应试教育、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低下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只重视文化成绩,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对学生造成负面效应。职业教育学校的兴起,不仅是要传播文化知识,也是要培养学生做人的标准,在学得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发展、如何获取和创新知识,以及如何沟通合作,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学校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中职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在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和缩写,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做人,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语言文字,了解和学习书本上渗透着的古人精神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学习。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就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所学的课程和深层次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品德修养和审美观,逐渐培养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参杂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引领和指导学生不断向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前进与发展。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语文教学,引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视和学习
如果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了解文化知识的魅力,巩固和加深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储备。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要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把语文教学课程变得生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思想上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使他们先关注和喜欢人文知识,再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包括《论语》、《圣经》等一些承载着人类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中外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带给学生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语文课程的同时也让语文渗透人们的生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用于生活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只有明确了语文读说听写的真正目的,明确语文知识和文字是真实生活的表现和缩写,才能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语文书本上所得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和做人。
(三)更新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上升,对于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必须及时更新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促进他们与时俱进,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在不断加强教师基础知识学习和更新的同时,以提高教师自我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和学习教师的优秀文化知识和品格,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四、结论
在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标,不断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06-02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高等医学教育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医学的目的和内涵逐步放大与深化,现有的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医学教育观念及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上述发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渗透导致当今医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够开阔,人文素质较低,人文底蕴弱,人文关怀精神缺乏;因此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既进行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社会、法律、品德、能力、审美意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此乃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探索如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念,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的师资队伍,如何设计行之有效,避免流于形式化的人文教育知识框架和教学方法,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智慧的引导,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将成人教育融于成才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和有机融合,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尤其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通过对各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彼此尊重、了解历史、相互沟通、友好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人文氛围对维护祖国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近几年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甚至引发恶性冲突和暴力事件,近年来的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医患关系对立起来,使之紧张化、扩大化、公开化。医院、医护人员对医疗大环境、医疗改革及事业发展心存紧张、忧虑等情绪。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中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得医学服务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医疗活动背后隐藏着民族、文化、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这必然要求医生以及未来的医生―医科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也必然决定了在医学教育中要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暴露了严重的弊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基础医学课程过重且与临床脱节,临床课程又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临床实践,过分关注医学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加之市场经济下社会普遍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追求,导致目前许多医学生缺乏人文关爱与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庸俗,享乐和拜金,追求功利的思想,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不严谨,对临床工作有畏难情绪,对医学事业缺乏热情和献身精神。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其中临床医学教育需要依赖临床实践开展各项临床技能培训,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和掌握各类疾病的特征,认识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和观察疾病转归,判定预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都直接与人接触,在此过程中涉及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等人文科学的综合知识。但实际的临床教学中,只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忽略“医乃仁术”的人文熏陶,使得医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传承更多地在医院这样的社会课堂上中断。笔者从近几年的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以及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并感受到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2 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和自由,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表现为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对于广大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人文素质是医学的精神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要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于人的成长历程中,对人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理念的形成与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有独立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为和人生观、有决断力和同理心,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3 目前医学任务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现行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面对医务人员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下降、医患矛盾加深的现状,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西方人文精华,才能构建适应当今形势需要的新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医疗的商业化、保持医学教育的品质。
我国现行的医学知识体系,具有科学、严谨、系统性强的优点,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只传授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进入临床后,临床医学院校对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不一致,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开展和实施,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经常流于空泛的课程内容,甚至将其等同于开设艺术类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甚至加重课业负担。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现状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临床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事实上,这与医院的管理制度有关,以科研和论文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追求医院的经济收益,给临床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临床教师对医疗、病人和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片面追求物质满足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出现偏差和弱化,这就使得临床教师普遍缺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情,缺乏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和提升现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
高等医科院校的理科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又严重地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仍存在着病案书写逻辑感差、表述不清等问题,仍存在社会人文知识面窄,人文关怀精神缺乏的现象,这对于通过内化自审提高人文素养是不利的。
4 如何在临床教学阶段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从2001年开始对我校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用不太多的课时,从深化“内涵”入手,在全院树立人文教学的理念,营造人文教育师资培育的良好氛围、多层面多渠道地构建医学人文实践体系,并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通过这一教学体系,提升我们的医学生高尚的人文品味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临床医学院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基地和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实习学生不断思考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引发其对世界、对自身价值和人存在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要在全院树立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需要得到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在资金、场地、人员编制、奖励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医疗文化环境,以文化浸润医学人文教育,对熏陶大学生的人文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读书活动、开展辩论等,拓展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其观察视野。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教师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和主力军,必须动员各临床科室专业教师甚至全院职员,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专业教师师资建设,引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的专业人才;聘请文史哲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师开展专题讲座;对临床教师进行文学、法学、理学等人文专题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人文境界、人文情结、人文修养、人文关爱;借助文化积累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表现出宽厚理智、崇尚公平正义、平等仁爱、谦逊乐观、好学笃行的高尚品质和个人修为,这种内在持久的人文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个人示范、处理各类问题等教育活动,通过临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权益、为人师表的精神可以从思想、意志、理性等方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充分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展视野,增加知识。要开展专项社会调查、社区义诊、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知识宣传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而使其自觉地认识到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自身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5 结语
总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我们要以“人”为本,在临床教学阶段进一步加强和实施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在办学理念上予以重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和师资建设;加强医学临床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全面,人格结构更加合理,精神状态更加博雅精致,使其有能力用人性、人道呵护现代医学视野中的生命价值,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孙福川.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26(4):32-33.
[2] 雷娟,薛声能.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
[3] 史雪茹,赵向东.论新形势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452147.
[4] LasyaG,SusanS.Evaluatingcompetenceinmedicalstudents[J].AMA.2004,291(17):2143.
篇10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理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ational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AN Pangju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Zhejiang 322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re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rong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ignores the importance and edu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 point out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missing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strengthen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stic educational theory correc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mprove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develop a goo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 word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ory; reform
人文素质的教育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成果,受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人文环境、理论体系的影响,旨在不断地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尤其是高职生源的壮大,几乎占了近1/2),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引起了教育官员及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诚如美国的比较教育专家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一文中所言,一味机械地追求数量发展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成为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的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要格外地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核心是:通过学习、教育、自我反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个人的理想。
1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跨学科的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越来越明显。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参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保持在未来世界竞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当代高职生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我国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干扰,学生不仅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下降,其整体素质也下降了很多。因此在进行自然科学与技术、职业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教育之外也应加强文化发展和艺术传承教育,来不断地完善高等职业教育。
(3)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不断地深化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实表现
(1)社会道德失范对学校人文教育产生冲击,部分学生人生观迷惘,价值观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自主自强观念增强,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在不断地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格局的形成,给我们的生活、社会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造成了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相碰撞、相互摩擦的局面。我们不难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危机、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犯罪蔓延、消费异常等不良现象滋生蔓延;“权欲病”、“物欲病”、“病”、“钱欲病”等社会公害屡屡出现;人与人之间缺乏友爱,人情冷漠,互不关心,甚至见死不救,或救人被诬蔑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产生,既是人文素质教育被减弱的必然结果,也会影响到学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为高校加强人文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表现出“边缘化”发展趋势。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做人,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国外,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人文素质一直都非常的重视。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片面的专业和技能教育,忽视了人文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对于那些理工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能够通过一些社团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很少有时间去接触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知识,同样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也了解很少。这些因素就会造成这些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人文价值观难以建立,只注重课本理论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导致许多高职学生毕业后语言表达能力差、汉字书写不工整等。
(3)个别高职生成了只会技术但人文素养匮乏的片面人才。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我们距离真正的人文素养越来越远。西方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逐渐渗透,让这种对立更加明显。自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商品化的人也随之出现了,很多人只注重对于金钱的追求,与赚钱无关的社会文化活动统统忽略,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这是造素养大大缺失的重要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文化的现象,导致人才不全面发展。
(4)高职生源质量明显偏低,学生意志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偏差。集中了50%生源的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高等职业院校门槛降低,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下降,文化素质偏低。高职学生由于在过去的学生生涯中并不成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自信不足,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坐不住,听不进”,到课率低,课堂纪律不好;而将来的就业压力很大,导致了很多高职学生心理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的心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造成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很差,意志力薄弱,没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导致人文教育难有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除了传授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给学生,学校,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个人的美德。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从观念上做起,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知识和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1)改进办学思想,以培养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努力地改变教育和工作的对立目标,克服了纯职业至上思想。人员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传统的教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设备;过分追求规则,单一的、统一的教育模式,违背了人文精神教育强调的是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放弃了教育的人文意义。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只有一个单一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教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应不断地进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完善教育评价的体系和概况,在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中应该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有效的、可行的评价标准。人文素质教育是所有的专业的核心,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都有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确保其连续性。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人文素质教育上来,人人参与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其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为人文素质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不断地改进高职院校的人文主义环境的建设,烘托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例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通过资金的投入,自然、人文景观等设施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校园团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节、社区活动月、演讲比赛等健康多样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点燃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不仅文化建设提高了,学生也从中学习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对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探究式学习来促进教育的有机改革。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要逐步地将单一的、统一的教育摒弃,实现教育的丰富性,例如以开展文化报告,进行调查和讨论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亲自去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的问题;老师在一旁指导,一起解决新问题。同时,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高,不断地感受生命的价值。
(5)不断增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力量和资源,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很重要的。现今我国教师的文化素质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如艺术的修养不够,文史知识欠缺,人文主义精神有待提高等,以至于很多老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课本之外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很难通过人文价值的观念来判断真理。因此说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制定相关的计划,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实现他们只是体系的再构建,通过多层次再学习,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定,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另外,应在相关的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同时考虑到人文素质的考核,促进相关的专业课老师能够自觉地进行人文素质的训练,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茂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27-29.
[2] [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 史明艳,崔显艳.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3-95.
- 上一篇:市政工程交通组织方案
-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