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1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情操

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活动,学生的心灵能得到净化。如,从列宾、利维坦、希施金等画家质朴的画风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关爱,从而能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此外,很多美术作品中还彰显了画家的爱国热情与坚强的意志,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勇气。

2.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学生能够透过作品表层领悟到其所包含的深意。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美术作品在形式和语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所包含的情感也有了更为细腻的体现,美术作品成为画家和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鉴赏愉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启迪审美智慧,继而有助于完善审美观念。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过程是画家的生活环境、情感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美术鉴赏过程则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个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因而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要通过交流、沟通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这一过程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

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体会作品的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因为产生的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和价值取向,这是美术鉴赏者应当注意的。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代特征,以及每个时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应当对美术作品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

2.注意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关系,加强作品的背景介绍

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画家的艺术体验、生活经历与生命感受,还能反映画家的素养等,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对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灵的反映,创作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往往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创作者的生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时更快地进入状态。

3.依据美术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体会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差异

篇2

一、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解当前基础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有些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存在违规补课、作业偏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对事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严格执行省和常州市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不规范办学行为明显减少,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着力解决当前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

(一)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测制度。各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

(二)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目(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上课。

(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各学校要按编制标准逐步配齐配强中小学各科教师,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高一年级必修课结束前,不得提前分科分班。

(四)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各学校要规范考试科目,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小学每学期考试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初中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2次。严禁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或月考。严格规范招生管理,普通高中一律不得在中考前招收、录取学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市招生。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切实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网络管理水平。各学校不得统计、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高考成绩、名次、上线率等信息。

(五)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各种名义设重点班、分快慢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不得以各种学科竞赛成绩、特长评级作为录取依据。

三、加快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鼓励启发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常州市关于中小学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切实改变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的做法。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大力推广先进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二)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体育、艺术教育等场所,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

(三)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积极推行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广泛开展城乡中小学校的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社会办学机构不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各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禁止中小学教师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课。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四、确保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落实工作责任。局属各单位要把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各中小学校要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各个环节。

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强烈呼吁改革美国既有的“反人性”、“反个性”的教育模式;倡导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力主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所有这些主张和努力都为一种崭新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视角。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化的教育。目前,中国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界的主潮流。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正在进一步厘清,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在渐次深入。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立足点与素质教育的重心有某些类似,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合理主张中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儿。1.学生是学习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论健康人格的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对人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重要。所以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中小学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知识调节、控制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例如:自我认识的教育、青春期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耐挫能力的培养、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的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思想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创造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儿童和青少年人人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和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就是在创新认知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社会化进程,使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尽快脱颖而出。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2.建立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新体系。3.推行创造的知识结构策略。让学生形成以良好的基础知识为主干,理念知识(数、理、化、生)、人文知识(文、政、史、地、哲、艺术)、实验知识(操作、考察)比例合理,能举一反三的知识结构。4.创设创新教育环境。5.教师首先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全新观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教改的核心,对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人格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复兴中华民族这个历史的重任才能实现。

五、重视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美国教育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提出质疑,主张应大力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且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也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当代的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的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的个人价值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注意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属于道德观的范畴,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合作。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的核心是如何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教育的人文意义和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还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仅仅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学校一味强调知识或智能,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是教育追求的理念,反映出一种对人的人格、文化、创造力的完整性追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六、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前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台北市:东华书局,1998.

[2]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1.2.

[3]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

[4]张崇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5]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

[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

篇4

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如运动所提出的传统与变革、效率与人性、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等的关系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无论其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适应美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场改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教育的僵死传统,彻底地把儿童推向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从而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确定了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提出的教育改革原则措施以及勇敢而大量的教育试验,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广泛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以人(儿童和青少年)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显然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特点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到20世纪中叶结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民主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强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主性特点。

2、多元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首先源于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多种需要:城市各种福利组织需要‘社会教育’,商业和劳工界需要‘职业教育’,而标新立异的教师则需要‘一种教学过程的新技艺’,因而,也就随之源于进步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应。”美国教育家克雷明对于运动的多元性,曾指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部历史技艺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事情;而这种种差异,只能被具有明显多样性的美国教育所包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也意味着运动中教育改革与实验形式的多元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运动形式的多元性等等。运动的这种多元性特点,一方面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是运动结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实用性。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进步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是无用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要使知识有意义的话,那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做某事。因此,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从做中学”。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奠基人杜威就尤其强调教育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有个性的人适应社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运动的目的上,如前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运动要努力使教育适应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在这一点上,运动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得极其明显。

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在进步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智力、社会、心理、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但要发展智力,社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也应得到发展。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与目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极为吻合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因此寻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间的最佳结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步主义教育正式形成后,尤其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期间,大量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校纷纷建立,并成为实践与检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因此,进步主义学校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完善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人说,如果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没有杜威。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理论产生、完善中的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既需要理论的补充完善,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特点,无疑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

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现代医学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5.176

1 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就是上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总和,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医学生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控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医德认知能力等的医生才能够在复杂的中国医疗系统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从心理、社会等方面去对待病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现代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人文知识,成为更全面的人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

2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专业教师中普遍存在不注意人文知识渗透的问题,致使医学教育成为 狭窄的专业教育。不少学生把学医的目的仅仅视为从事医疗技术工作,视为自己在社会谋生立足的一种方式手段,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没有完全引领医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例如,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国内各大医院招聘考试,医学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等,主要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充分重视,造成医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只注重专业课的考察而轻视了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不完善,目前的人文教育重传递、轻思考,忽视认清事实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感到更多的是“ 强制性”,学生被视为理论、原则与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在人文知识和精神的领悟中感受到享受人文的喜悦。

2.2 人文教育实施制度的不完善

人文素质的缺陷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诊治病人时缺乏对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分析,没有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放在服务的首位等。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与学生本身自强不息的严于律己和崇高的职业追求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的有力约束。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有相应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有效遵守和执行,这是人文教育始终在医学院校得不到充分广泛认知的重要原因。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出现了讲人文教育工具化、机械化的趋向,例如,人文教育的政治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化越来越凸显;“知识化”“工具化”地传授和教导学生,整个过程与教授医学科学知识别无两样,人文教育被视为是实现某种物质化目的的工具,与自身的逻辑规定与运行法则出现了一定的偏离。

2.3 人文教育评价方法的不健全

大多数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方法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并没有把人文实践活动表现、人文行为养成参与等纳入考核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社会心理方面缺乏适当的关注和重视。终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知行脱节,长期的知行分离又将导致主体意识的麻木与人文信念的弱化,可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起知行统一的综合实效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将灌输人文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人文情感、上升为人文信念,进而转化为主动潜意识的人文行为。它需要对学生在人文活动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3 提高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3.1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水平,是学生人文行为养成的基础。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在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如伦理学、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等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履行医学义务的主动性。我们在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五星级医生时,必须注重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道路前进的高度,来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和结果;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措施。

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教育,会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但是,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行知分离是目前国内教育的一大盲端。从行到知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质的改变,情感是认知升华为稳定的信念养行为的中介[2]。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必须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根据其心理特点、心理变量因素以及人文修养的心理过程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受教育者把外在的理论、知识、方法、原则与规范融入自己的心智存在,上升为内在的认知和意识。

3.2 加强人文教育平台建设

通过改善校园环境,营造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氛围在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中具有重大作用。不同的医学院校应打造各自特色鲜明的医学校园文化,医学名人塑像长廊、医学名言栏等尽量让学生欣赏到先贤名医风采,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受到激励和鞭策。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楼、图书馆、生命科学馆等物化设施条件,不仅激发同学们学习医学科学的热情,更培养学生成为拯救疾患、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坚定信念。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凝聚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来推进校园核心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医学生誓言成人宣誓活动、举办各类弘扬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精神的讲座、开设校园“医德论坛”、邀请知名医学专家来校传授行医之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受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召唤和指引,使医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医德医风在未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意义。把人文素质教育切实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大程度上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3.3 更新人文建设理念,建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团队

应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和教育,树立并提高教师榜样作用,打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并通 过临床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教师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规范教师的言行,给医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医学院校要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团队的打造,通过科研团队主持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不断更新人文建设理念,提高科研团队的专业理论和能力水平,探索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执业医资格等证书以外 的其他相应专业资质认证,如全国翻译资格证书,全国一级建筑师资格证书,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等,扩大知识面成为更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定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医学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掌握一些、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其教育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一定要重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与建设,只有综合素质能力高的教师才能够成为与学生成长培养息息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从而提升学生们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基础,而素质又是人才的根本。当今大学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其素质的高低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与竞争力。而人的这种主动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及强健的体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5.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处事为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6.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具有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既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五、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立足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现代礼仪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通过介绍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眷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吸收异国文化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热爱程度日益弱化。对此,在讲授现代礼仪课程时,通过把礼仪的产生、发展和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且礼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它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而进化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在某一阶段高速发展时期,正是礼仪相对完善时期,而礼仪的完善使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地延续和进步,礼仪是人类社会的调节器,礼仪将伴随着人类直至永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既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又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深知知礼、懂礼和守礼的重要性。

2.通过讲授礼仪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不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混乱。他们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仿佛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随波漂流。为此,在礼仪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探讨什么是礼,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知书达理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要知礼、懂礼和守礼,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之人,才能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3.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规范其言行举止,树立充满活力、健康而又举止优雅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现代礼仪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更涉及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的礼仪。而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在现代礼仪课程的讲授中,通过模拟各种场景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直接体会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不仅是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现,更会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再通过课堂课后同学、老师之间全过程的相互监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形象。

4.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现代礼仪课程中的仪容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型、发质,学会肌肤的健康护理,掌握化妆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健康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仪表礼仪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服饰的选择、搭配和正确使用,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穿适宜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中佩戴不同的首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潮流。而仪态礼仪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的形体和表情仪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

篇7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搞好职校语文教学?是不是我们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根据许多语文教师反馈的情况,事实并否如此。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该重视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应该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以稀里哗啦的,更客观点的说形同虚设。因此,老师往往是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的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切然割裂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禀赋也是十个指头各有短长,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叶老有一段形象而颇富深意的话:“我们的脑袋是个积蓄,这个积蓄象点点下雨一样,点点滴滴掉下来,哪里有这滴水刚好长果,那滴水刚好长叶的呢,你就多积蓄,要用的时候自己流出来,该流什么就流什么。”这正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的现状恐怕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开”之嫌,那么为什么又不去作“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尝试呢!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破壁腾飞的妙境。这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绘的十分精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如此说来,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室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接触英语的场所。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中介理论的观点,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正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即教师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充当中介的角色。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中介作用理论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认为学习者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和周围的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在和这些人持续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了解世界。因此学习者周围的人便充当了中介者的角色。英语课堂上的情况与此相似,教师也应该通过和学生互动,帮助他们自己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有关的语言知识;教师应该进行“中介”而非“传授”。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是促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最佳途径。

二、 立论依据

在当今世界中,英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英语教师的素质与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建构来认识世界的,但这种建构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得以实现的。对该理论而言,“知识只有在合作和互动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语言教师承担“中介者(mediator)”的角色。所以作为中介的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与目的:

笔者根据有关权威文献,认为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应包含以下21个方面:

1. 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敬业,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教育学生怎样做事与做人。

2. 尊重学生人格,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不体罚,不打骂。

3. 发音标准,语调流畅自然。

4. 教育方法灵活,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5. 上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泼有趣,学生很喜欢上英语课。

6. 上课组织能力强,很会调控课堂气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7. 能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如录音机、录象机、电脑等)。

8. 幽默风趣,活泼外向,能说会笑。深受学生的喜爱。

9. 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会画简笔画,并能用到课堂教学中。

10.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11. 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12. 具有较高的人品修养。

13. 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英语习得方面的知识。

14.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15. 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即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

16. 有很强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17.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18. 与家长、与同事之间有很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19. 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要坚持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0. 具有谦虚、好学、慷慨大方、宽容等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

21. 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1-9方面的素质信息是通过调查学生而获取的,10-21方面的素质信息是通过调查老师而获取的)

本研究的宗旨是:一、了解当前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素质;二、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素质,从而为教育部门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供依据。

四、 研究过程

为了预测可能出现的调查结果,笔者先在河南大学2006级教育硕士中进行了一项先锋研究(pilot study), 了解了他们对目前英语教师素质的看法和观点。之后,笔者采取问卷、个人访谈和课堂观察(field observation)等方式将研究范围扩大至郑州市不同规模的小学,分别在教师和学生们中间进行了调查,并通过SPSS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五、 结果和分析

调查的结果由以下两个图表显示出来:

图1: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数据平均分的比较

图2: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数据标准差的比较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师的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尚未具有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理想素质。图表显示,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之间的差异大小各不相同――有的方面差距大些,有的方面差距小些,有的方面甚至基本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素质。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于理想素质的观点看法较为一致,差异较小。大家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在这21个方面都应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相比之下,实际素质的差异明显较大,尤其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前9个方面的素质显示出,差异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在学生看来,有些教师的素质比较高,但同时有些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素质相当低。

篇9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篇10

摘 要: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礼仪教育更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论证了社交礼仪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礼仪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大学生的自信心乃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 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交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