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治理新格局

篇1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格局;创新。

Abstract:At pres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this, you must d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of a people-centered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build a new pattern of government-le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of basic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原来有的单位管理机制适应范围也随之变小,而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却尚未健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不断凸现,各种社会矛盾更趋频繁,对抗性冲突也在增强,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也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对于构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广大社会群体,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有效渠道来表达与维护其自身利益。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能使政府承担起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设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政府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其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第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能够使政府将更多的精力集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着重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和司法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建议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站在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为此,必须做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并落实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制度,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从偏重行政控制转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确立有限政府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威不是权力的张扬,而是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可,是一种有限权威。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践有效政府理念。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效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重服务、轻管理,重事后监督、轻过程干预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廉洁、阳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1]阎新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N]长治日报, 2011-11-7][1]

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提高依法实施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领导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温商网,2011-07-05][2]

第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当前,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引入的各种制度、机制,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管理格局,从而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要围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十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3]龚维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国广播网,2010-04-09][3]

第四,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城乡社区、村委会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各基层组织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新格局。还要引导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和谐服务的作用,将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周到的服务。

篇2

一、本次培训班三点感受。

1、会议规格高。聘请的专家、学者、从事一线有经验的同志从理念、思路、举措、创新、效果指明了工作方向。

2、讲课实效性强。聘请专家教授做了讲座,讲课内容注重实效。 “创新社区治理、共筑社会和谐”、“参与型协商”等从理论阐述、中国面临的现实、本项工作的难度,言简意赅,听后精神倍增,给我们做好工作充了电、 打了气。

3、选点特色鲜明。以问题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落脚点,以推动居民自治为出发点,以协商民主为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培训中我对社区多元化治理感悟较深。

一、创新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满覆盖

 “以前无论大小事务,都是政府管理,群众被管,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很多时候政府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区觉得很累,而群众又觉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需求,不‘买账’。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

让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在社区治理的平台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覆盖,确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区服务。

二、减轻社区负担: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揽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三、推行购买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由于过去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不了解社区居民服务的具体事项,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调动不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通过扎根社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还掌握到了社区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居民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梳理社区清单:形成“三社联动”新局面

篇3

一、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1)发展速度较快,结构与区域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数量少,规模小,且发展不均衡。沿海、发达省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专业水平、政府支持力度更具优势。此外,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农村社区的局限性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社会组织发展较快且数量较多,但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滞后。(2)参与领域拓宽,社会影响不足。当前,社会组织已经逐步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并提供多样的社会服务。但随着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职业的多样化、需求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专业素质、组织运行等都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3)参与意识增强,社区信任度低。近年来,社会组织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如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首先,人员素质较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其次,社会组织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加剧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危机。最后,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也影响了其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

二、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责任不明确,忽略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但在现实中,各主体之间却经常相互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基层政府角色定位不清、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介入太深、干预过多,从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应有的独立性,致使其功能发挥不佳。(2)农民认知不到位,弱化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农民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群体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日趋弱化,不愿参加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其次,农民合作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以眼前利益为判断,缺乏长远视角,容易对社会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弱化了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3)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首先,社会组织相关法规不完善,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责权利不明,导致其管理松散;其次,由于考核评估缺乏落实,一些社会组织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不遵守职业准则,不注重社会信誉,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形成社区内民主公开的氛围,影响社会组织、基层政府以及社区居民的有效互动。

篇4

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计生协积极探索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利用“三创新”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一是创新“五型幸福家庭”活动,围绕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广大计生家庭多做好事、办实事。二是创新“生育关怀”行动,积极引导社会、企业的力量参与到自治工作中来。三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开展“星级计生家庭”评选,不断提高自治工作水平。 (刘金志、惠志亮)

方城县卫计委开展扶贫义诊活动

2015年12月5日,方城县卫计委主任、党委书记王永厚带领县卫计委扶贫办工作人员和县中医院医疗专家一行10余人深入拐河镇,开展扶贫义诊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据统计,本次活动共义诊群众260余人次,免费发放的药品价值1.1万元。 (文图/贾毅洲)

沁阳市王召乡推出女孩关爱卡

最近,沁阳市王召乡计生办特推出女孩关爱卡,持有该卡片,就可以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除享受到国家、省、市的奖励扶助、新农保补贴、中招加分、意外保险等优惠政策外,还有王召乡制定的机耕费补助、化肥代金券,女孩满十四岁还有生日大礼包,持卡人同时还可享受各村制定的免卫生费、水费,发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另外,女孩关爱卡上还有服务热线,只要一拨打电话,乡、村志愿者服务队便会第一时间赶到,帮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侯海清)

唐河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唐河县围绕当前人口计生中心工作,扎实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学习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的讲话要求相结合,全力做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计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与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三是与政策法规衔接工作相结合。 (李文静 孙献忠)

漯河市源汇区走访计生特困户

2015年11月9日-13日,漯河市源汇区计生协工作人员对全区8个乡镇的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情况进行走访和统计,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向他们宣传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生育关怀等计生帮扶政策。此次活动,全区共走访计生特困户85户。今后,源汇区计生协将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那些陷入困境、急需救助的计生困难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韩璐)

太康县努力构建人口计生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太康县计生协高度重视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努力构建人口计生工作新格局。一是落实“三抓”强支撑。抓组织建设,强工作引擎;抓园地建设,强活动阵地;抓教育培训,强队伍素质。二是完善“三建”促联创。建企治章程,促创建;建示范企业,兴龙头;建网格平台,重融入。三是搭乘“三车”施关怀。乘人口文化彩车,传递计生正能量;乘幸福家庭便车,催放国策花吐芳;乘生育关怀快车,多重关爱凝力量。 (朱效金)

义马市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活动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在义马市卫计委、计生协的精心组织下,市疾控中心、红十字会、各医疗单位,在本市举行宣传服务活动。当天上午,各社区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服务活动。这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册50本、宣传折页800张、安全套200盒,张贴宣传画30幅,发放河南省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服务包100个,受教育群众有数百人。 (张金荣 段霞)

篇5

目标同向促联动

该市围绕人口计生工作总体目标,市、镇、村三级层层分解责任。市委市政府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统筹协调、综合决策,全面制定年度工作规划,层层下达任务指标,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对镇街、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形成了上下“同频共振”的管理格局,保证了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实行了三单、一簿、两调度的“312”工作法。各镇党委、政府和街道根据计生办每周、每月提报的计划生育情况分析报告,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作片和村,每周由镇长(街办主任)主持召开工作例会点评工作,每月由党(工)委书记主持召开调度会,通报情况,兑现奖惩。变计生部门主导为党政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由镇(街)、片和村承担,镇(街)计生办、服务站集中精力抓服务、抓培训、抓指导、抓考核,形成镇(街)抓总。片(区)、村(居)落实,计生办督导考评的管理体制。

村级处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前沿,是人口计生工作的关键,对此,该市突出抓好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阵地、一个好合同、一套好制度的“五个一”工程。注重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实行村级计生专职主任镇(街道)聘、村用、市备案和工资统筹发放制度。市财政出资24.5万元对全市690名村计生主任普及了中专学历教育。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村村建设了人口学校、计生服务室和生育文化大院。指导村级依法制订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以合同为载体,实行契约化管理,提高了自治能力。具体工作中,市镇村三级坚持宣传联动、执法联动、督查联动、服务联动,形成了上下协调、左右一致、整齐划一、高效运转的联动格局,梗阻、断层和盲点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责任同担成合力

市委、市政府从自身做起,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承担直接责任。四大班子成员结合职能抓好分工包靠联系单位的人口计生工作,各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参照市里做法,全面担负起人口计生主体责任。同时。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党政重大事项督查和人大、政协检查视察范围,对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不力、完不成人口责任目标的。纳入重点管理,实行一票否决。近3年,有3处镇街被重点管理、2处镇街受到经济处罚。他们注重整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力量,根据职能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政策推动、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人力资源保障、执法监督、投入监管、群众工作、信息共享等体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细化,科学设定各个体系的主体功能、运作机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形成了功能统筹、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格局。

随着新体制的建立,该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过去既是责任主体、又是执行主体转变为主要负责培训指导、督查考核、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等,把及时、全面、准确地发现问题、反映情况作为基本职责。为此,各级计生部门加强了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促进了工作开展。该市还赋予人口计生部门把关权、审计权和否决权。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先树优、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推荐人选,实行事先把关审查;对领导干部调动、提拔、晋升等提前介入,实施人口目标责任审计;对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履行人口计生职责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完不成任务目标的一票否决;对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出生人口落户、户籍迁移等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提升了计生部门的执行主体作用。

措施同步成效显

该市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空中四条线、地上四个一”的人口计生“双四”宣教模式,制订完善了新闻报道、政务信息、宣教直通车、生殖健康大课堂等计生宣教制度。开通了热线电话服务系统、短信宣传系统,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设立了专题栏目。村级广播喇叭早、中、晚滚动宣传计生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识,镇村两级全部设立了高标准的生育文化一条街,市镇宣传服务直通车常年活跃在乡村进行宣传服务,村村成立了计生文艺宣传队,构建起了大联合、大氛围、大服务的宣传格局。

该市加大了投入力度,对计划生育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去年以来,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各镇街投入1 70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阵地进行了改建扩建,添置了医疗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同时,全面推行了免费婚前查体、唐氏综合征筛查等优生工程。今年以来。已开展免费婚检1246例、免费唐氏筛查792例。

篇6

黔南州乡镇行政区划改革速度快、力度大。副省长慕德贵在现场会上评价说,独山等黔南各县市的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让“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多了,群众满意度也相应得到提高。让我们看到了信心,必须坚定不移推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黔南经验”,树起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旗帜,为贵州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探索出意义重大的改革路径与样本。

把乡镇“做大、做强、做实”

去年3月,独山县全面启动乡镇区划调整工作,至今已将18个乡镇撤并为8个,对行政村、居委会、村民小组都进行大规模撤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发展基础、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以区为主、区镇合一、全盘联动、融合发展”的乡镇新气象。瓮安县在2012年至2013年分两步将原来的23个乡镇调整为10个镇、1个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新格局为瓮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活力,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管理更加优化,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山与瓮安两县的探索,成为整个黔南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先锋,在总结两县经验的基础上,黔南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于2013年11月全面铺开。

截至目前,全州镇、乡、街道办的数量从2012年初238个(镇105个、乡114个、街道19个)调整为了现在的104个(77个镇、8个乡、19个街道),减幅56.3%;乡镇平均国土面积从110平方公里增至25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从1.8万人左右增至4万人左右。

黔南州州委书记龙长春介绍说,在具体撤并中,黔南州统筹考虑了乡镇历史与文化习俗、交通条件等问题,新组建的乡镇应该具备“镇园合一”条件,整合政府与园区行政与服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能够更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根据黔南州的部署,县城、街道办事处和中心镇的新组建,其人口规模至少要达到5万人;其余乡镇的新组建,人口规模要在3万人以上,或者国土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新乡镇建设按照“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提升服务”的要求进行,主要采取6大政策措施,包括优化机构设置,扩大事权、财权,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乡镇用地支持力度以及赋予乡镇党委更大的干部人事管理权等,把乡镇一级“做大、做强、做实”。

经过撤并、调整、优化,黔南州乡镇内设机构由1995个减少到985个,干部总人数由11296人减少到9784人,办公经费由原来的1.1亿元减少到0.99亿元。根据黔南州新组建镇(乡、街道)机构设置指导方案,撤并后的新乡镇机构分为六类,即乡镇党政办事机构,乡镇纪检、政法、人民武装及群团机构,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的事业机构,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街道办事处和产业园区机构。其中,乡镇党政办事机构设置为6―7个,事业机构设置为9―10个。

优化机构设置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次多、行政成本高、管理效率低,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等。另外,就现实情况而言,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少,人员进出渠道不畅,各种人才相对匮乏,与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致使发展成果难以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黔南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介绍说,乡镇撤并后,新组建的乡镇都要建立副科级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成为集党务政务服务、委托服务、群众工作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专职或兼职代办员队伍,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事务代办、便民服务、信息服务等。

为增强行政服务能力,新乡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可配副科长级专职副主任。社区、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总数原则上不超过原乡镇总数的120%,凡是在中心能够办理的审批业务,全部进入中心集中公开办理。

黔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伟曾带着民政、督查室、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暗访社区服务中心。他发现,有些乡镇干部虽然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但是他们和群众沟通的能力很强,做群众工作的办法很多。从矛盾调解记录册中能够看到,许多民间纠纷就是这些老同志带头协调化解的。“干部的服务意识有了极大提高。”

在政务服务工作中,“老百姓办事儿,能跑一趟的,一定不能让他们跑两趟”。黄伟说,一些事项的办理如养老、农村合作医疗等需要盖章,但一个乡镇某项工作只有一个印章,即使在某个片区服务中心办好了前期手续,但是有时候还会因为要到综合服务中心盖章而拖延时间,群众需要再跑第二趟。为解决这个问题,黔南州要求乡镇采取“一模多印”措施,每个服务中心都有不同编号的同类业务印章,方便群众办事,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向乡镇“还权、放权、授权”

在龙里县,新组建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点),开设了建设、财政、国土、民政、计生、农林等相关单位办事服务窗口,承接相关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县政府服务中心的相关职能,方便群众办事。

“行政服务类事权全放快放、非行政许可类多放、行政许可类稳妥放、行政处罚类依法探索放。”这是黔南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放权原则”。在乡镇行政区划改革中,减政放权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探索打开了关键切入口。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今年2月,黔南州委、州政府在《关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乡镇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当中,梳理出包括婚姻登记、土地规划、餐饮服务许可、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等292项法定以及委托执行的“乡镇职权”,并制定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乡镇职权建议目录》,希望“通过依法委托和授权,赋予乡镇、街道办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使之能够适应日益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需要”。

以往,“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以及“无权管理,出事追责”,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多数乡镇干部的切身体会,乡镇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事权下放是黔南乡镇布局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指导意见”,乡镇获得的审批权限分为下放(授权)和委托两种,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可以承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的授权,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城管、劳动、工商等领域,乡镇可以承接县级部门的委托职能,依法执行行政处罚权。调整改革后,新乡镇获得了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主要集中在环保与用地许可两个领域。在人事管理权方面,副科级干部人选,乡镇党委有“调整动议、初始提名”的权力。

在292项减政放权事项中,由乡镇行使的有72项,授权乡镇组织行使的有12项,法律法规委托乡镇执行的有4项,规定乡镇履行职责的有121项,县依法委托的有83项。这些权力项目中,有些之前本来就可以由乡镇执行的,由于人力、财力等不足以维持相关机构运行,就集中到了县级职能部门,比如婚姻登记,而今只是强化了乡镇力量,使其有能力行使本该属于自己的职权。黄伟说,乡镇区划调整中的减政放权,实际上由“还权、放权、授权”构成。

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乡镇财权扩大了。财权改革的原则是“财随人走、相对独立、分灶吃饭、自求平衡”。根据这一原则,黔南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乡镇金库,当乡镇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就可以争取开设金库,或在人员、经费上支持人民银行增设机构,以解决乡镇行政区域内税费分级解缴和上下级之间国库资金往来调拨等收支核算。在国税、地税分别达到500万元的乡镇,设立乡镇国税、地税征管机构,对税收实行属地管理。在财政收支的划分上,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乡镇与县市可以合理划分两级固定收入和分享收入。

龙长春介绍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黔南州乡镇财政收入由原来的20.7亿元增加到28亿元,乡镇财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增强“动力、能力、吸引力”

小乡镇难成“大经济”,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乡镇格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2014年要力争全面完成乡镇撤并工作。之所以需要“大乡镇”,是因有一定规模的乡镇才能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撑,才能为要素聚集提供良好平台,形成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龙长春认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不是对乡镇进行简单的撤并、区域的整合、人口和资源的叠加,而是通过改革,优化乡镇管理体制,赋予乡镇更大的管理职能,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乡镇内生发展动力。

向红琼说,长期以来,黔南州乡镇格局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影响了全州“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新组建的乡镇服务群众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黔南州副州长胡晓剑在全州民政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对于黔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优化基层行政构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使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统筹区域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升。

龙长春用立足“破解三个难题”来阐释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是破解管理体制难题。上世纪90年代的“撤区并乡”后,乡镇规模小、人口少、布局散,事业编制不足,如今,乡镇机构出现“空壳化”,“一人所”现象十分突出,以致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缺位。区划调整改革有利于乡镇布局的优化、乡镇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顺应时展,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其次是破解城乡统筹难题。1991年以来,黔南州3万人以下的乡镇占到乡镇总数的82.7%,国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的乡镇占到乡镇总数的44.28%。“行政区划不科学,乡镇太小,要素资源难以聚集,致使多数乡镇自主发展能力太弱,无法实现集约发展甚至根本就不管发展。”如此就导致黔南州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减少乡镇做强乡镇,推动‘镇园合一’”,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是破解公共服务难题。龙长春说,黔南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各种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供给不足、水平较低。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办好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弟享受良好教育,搞好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村防病治病能力,抓好文化建设,满足农村多元文化需求,解决养老问题,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很长时间以来,“乡镇不抓工业、不抓园区”几乎已成为思维定势,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因为多个乡镇的利益纠葛,推诿扯皮现象多有发生,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比较艰难,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进程中,黔南州各县市根据当地实际,推动政府与园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镇园合一”,发展工业经济,为提升发展品质注入了新鲜的改革元素。

比如瓮安县,打破原有的乡镇“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按照州级产业园区标准规划建设5个工业园区、4个农业产业园区、3个旅游产业园区;惠水县通过整合资源,设立了2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工业园区,“以镇办园、以园促镇”,镇与园区合一;独山县在乡镇区划改革中,推进“镇园合一”、“区镇”融合发展,形成“一城六区”带动8个镇的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始终是重头戏。黔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意见》强调,调整乡镇区划,可增加乡镇人口、增大经济规模,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聚集,推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可促进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发展工业经济;可以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强城乡经济;有利于资源整合,形成发展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篇7

今后五年,是江干区迈入现代化中心区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总目标和市委“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决策部署,江干区将以全域城市化、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扎实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全面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浙商新高地、金融新蓝海”,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努力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推进经济现代化,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现代经济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的核心基础。今后五年,江干区将构建以总部企业高度集聚、现代商贸业和金融业高度繁荣、高端制造业高度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完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力争到2016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43个中心城区前列。一是全力打造总部中心。实施总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浙商回归工程”,全面落实浙商总部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及浙商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推进浙商总部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发展中心、管理决策中心、销售运营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会展、广告、人力资源等中介服务业,提升、完善服务功能。争取到2016年,引进企业总部60家以上,其中浙商总部50家以上,成为全省的“浙商新高地”。二是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实施科技经济园拓园工程,着力打造高端制造园、研发创意园和总部经济园;积极推进杭州(九乔)国际商贸城、“北游”皋亭山景区等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加快钱江新城金融服务集聚区、三里亭1737建筑设计聚落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争取到2016年,创建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个以上。大力实施特色楼宇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实现楼宇税收总额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依托钱江新城金融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积极引进省级金融市场投资平台、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努力打造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金融新蓝海”。到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四是重点扶持服务业发展。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江干服务品牌;把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相结合,注重培养和吸收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3%以上,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社会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现代社会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的重要目标。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战略,实现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保障更加完备。到2016年,城市建设区比例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一是大力推进重点区块开发。全力支持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丁桥新城、运河综保、地铁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功能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级自转力,创新项目运作机制,积极拓展融资平台,制定并实施杭州(九乔)国际商贸城、“北游”皋亭山景区、艮北新区、普福区块、运河区块、科技园区拓展区块等项目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区本级项目建设,提升商业商务休闲功能。二是大力推进征迁安置工作。积极实施重点区块拆迁和扫尾工作,到2016年,完成拆迁面积64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工作体系,加快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居品质,妥善安置被征迁群众,到2016年,累计完成新开工安置房300万方、竣工350万方,回迁安置12000户。三是大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城市快速路建设,推进秋石快速路三期、东湖快速路、德胜东路东延高架、艮山快速路“两纵两横”快速路网成型,积极推动沪杭高速抬升工程,加快120公里主次干道城市支路建设,加快同协路、丁桥东路、沿江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着力解决断头路问题,提升道路联网贯通能力。加快建设大型立体停车设施,到2015年建成停车位7500个以上;加快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力争到2016年每平方公里道路密度达到1.96;结合地铁二号线建设,高标准实施庆春广场地下空间改造工程。四是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巩固管理重心下移成果,全面落实属地责任,加快城市管理资源整合,扩大“数字城管”覆盖面,充实网格化管理内涵,不断拓展城市管理领域,提高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分类管理理念,加强洁化序化和防违控违拆违等工作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打造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区环境。

推进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现代治理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心区”的有力保障。今后五年,将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现代多元治理新格局。到2016年,全区法治建设水平保持全市主城区前列,党风政风满意率达90%以上。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工作,面向社会的行政审批事项100%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办理。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制,建立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推广政府投资项目实时监督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到2016年,行政(便民)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二是探索治理主体多元化。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在社会管理中的分工和角色,继续推进市政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试点,引导和鼓励企业与社区组织参与到市政服务及社区服务。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限制,探索公共服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采取BOT、公私合营等方式向社会资本转让全部或部分经营权,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深入开展社区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试点,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切实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到2016年,90%社区建立“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全面推广“责任社工”管理服务体系,到2016年,第三方测评的群众满意率达到90%。四是深化矛盾防范化解体系。坚持依法治区,深化“网组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到2016年,实现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98%和95%;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全市排名前三。五是深化“平安江干”创建成果。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平安和谐家园等创建活动,健全外来人员服务管理,大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篇8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前身是县城市管理局,组建于2005年6月。2007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府函〔2007〕207号)。2008年10月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全局现有在编人员31人,公益性协管员70人。内设二股一室(办公室、政策法规股、督查综合股)。下设执法一中队、执法二中队、执法三中队、规划执法中队、特勤执法中队、公安巡逻中队和金桥执法中队。在县城区13平方公里内行使城市管理领域“8+1”的职能职责。服务和管理县城区13平方公里,13万人口,4个大中型农贸市场,13000余个坐商门面,120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41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情况。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业提速、农业转型、城镇上档、三产升级”的战略决策,按照县委、县政府“136”工作思路和“四个突破、五个强化、六个加强”奋斗目标,以“城市管理上档升级年”为平台,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化执法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力争为我县“六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城市环境支撑。

(一)队伍建设。2013年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城市管理上档升级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今年将增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14名,并更新了执勤执法车辆、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照相机执等重要执法设备,为推动了我县城市管理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局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城市管理工作思路,对执法队员采取半军事化管理,通过强化作风建设,致力于锤炼一支纪律严明、规范高效的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制定和完善了《县城管执法人员及协管员工作考评办法》、《目标考核办法》、《工作督察考评办法》等10项管理制度。实行局领导、股室、执法大队、执法中队考核连带责任制、执法队员末五位淘汰制以及《督查通报》制度,有效的规范了执法行为,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高效执法。二是深化队伍作风建设,从思想教育、完善制度、严肃纪律入手,树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着力解决部分执法人员不尽责、不作为、纪律松驰、工作涣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三是每年开展2次的军事训练。极大的规范了队伍队风、队容、队纪,锤炼了执法队员的协作意识、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四是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重组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执行力和执法效率。

(二)规范化执法。一是依照法律规定,统一制作了执法文书,并开展规范化执法专题培训,纠正了在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二是重点开展主题法制培训教育活动。邀请县法制办领导、县法院、司法局领导授课。着重培养执法人员规范化执法意识,必须坚持“一亮证、二指出、三规劝、四告知、五处罚”的程序开展工作,坚决杜绝鲁莽、粗暴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方式。三是坚持开展“以案学法”、“办案交流”、“专题研讨”、“评查案卷”等活动,不断提高执法队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能力,确保执法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创新城市管理。我们通过构建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城市管理新举措,努力营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1.理顺管理机制,塑造良好形象。一是设立特勤执法中队,强化8小时以外早、中、晚执法力度和周末及节假日的执法,从时间上延伸管理和执法,实现全天全城无缝隙覆盖。二是建立长效的队伍管理和培训机制。一方面对执法队员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强化作风建设和规范化执法建设。另一方面狠抓执法队伍法律法规、规范化办案、执法程序、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强有力的提升执法效率。三是拟设立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打造管理和执法窗口服务平台,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渠道,建立更加有效、更加惠民的为民服务机制。

2.强化城管社区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去年以来,我局着重推进了街道、社区城管基层构架建设,通过整合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和健全了街道环境秩序日常管理和专业执法管理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管理原则,每个社区都有一名社区干部兼任城管执法小组长,在解决城市管理各类问题,特别是商人乱摆摊、施工乱占道、乱开挖上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的主力军作用,形成相互渗透、互助互动、齐抓共管的城管格局。

3.逗硬考核奖惩,提升执法效力。一是建立健全“定人、定时、定街、定岗、定责、包管理效果”的“五定一包责任制”,分片区设置执法小组,按街段设置执法人员和协管员。并在街道合适位置设置“市容环境秩序管理责任公示牌”,将街段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公布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二是进一步深化错时上班制度,重点加强上下班高峰期,清晨、傍晚市容管理。三是全局领导和各责任片区负责同志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开展工作竞评。四是每月开展督查曝光活动,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拍摄,集中进行内部曝光,促进整改提高。

4.开展集中整治,提升管理水平。结合整治办综合执法组开展工作,采取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突破日常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整合公安、交警、住建、规划、环保、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人员、车辆等执法力量,针对摊点乱摆、坐商占道、扬尘污染、违法违章建设以及市民投诉强烈或者影响恶劣的案件每周开展2-3天的联合集中整治,做到每日一梳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通过联合执法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夯实城市管理成效基础。今年以来,我局开展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月活动和“大力治环境,攻坚促深化”集中整治月活动,着重开展了以车辆乱停乱放、坐商占道经营、城市立面空间、扬尘污染、违章搭建为重点的集中治理,累计劝导乱停乱放机动车1100余起,锁车处罚380余起;规范非机动车停放1320余起,处罚310余起;劝导纠正占道经营行为1760余起,依法暂扣占道物品37件;针对极个别工地在夜间和周末偷运沙石致使带泥上路的问题组织8次夜间和周末突击执法,处罚带泥上路车辆33辆,处罚工地17次;牵头和配合治违相关主体责任部门,共拆除违章建筑14起,面积共计668.925平方米。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巩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电视、报社、网络等媒介作用,开办城市管理工作宣传专栏,滚动播放城市管理动态信息。借助“曝光台”持续宣传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信息,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事例。特别是今年“3.20”事件,通过利用sctv-4、电视台等省市县新闻媒体曝光了暴力抗法事实,震慑了违章违法行为,为我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正名、壮胆、添威,大力宣传了社会正能量。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动员城市管理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以“城市管理上档升级年”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活动。三是综合城管工作要点、城管案例分析向县城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商户、个人印发了《城管手册》5000余册,用形象生动的漫画语言传达城市管理的理念及维护城市、共同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

三、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以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受到限制。目前对城市管理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实体法,只限于一些条例或地方制定的规章、办法,而且有的的法规规章条款标准不明确,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处罚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全民城管意识不强,齐抓共管的机制没有形成。全民城管意识薄弱,部分单位和市民片面地认为,城市管理是政府的事,是职能部门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积极参与城市的管理和维护。

(三)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水平较差。目前,我局现有城管执法队员25人,协管员70人。现有人员中,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全面等问题。一是城管队伍中专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专业性人才较少,环境保护等有关专业还存在空白点,具有一定资质的较高层次人才则更少。二是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少数城管队员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一些专业性的法律规定了解不多。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协调联系、分析问题、反映情况等综合性能力还不强,制约了执法能力的提高。三是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城管执法工作系室外作业,平时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四是办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办案的程序、规范化办案、案件文书制作等还需进一步强化,案件证据收集、执法文书的处理等方面还要着重培训。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以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目标,以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廉政建设为核心,以文明的管理、规范的执法、亲和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积极作为,塑造执法队伍"精、气、神"的全新形象。

篇9

以“百日提升行动”为总抓手,围绕落实区委、区政府“一五五三”的思路举措,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服务层次和质量,努力实现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档升级,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行动内容

1、服务全区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选派律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工作提升年”部署安排和“百日提升行动”的有关要求,从区直律师事务所中选派20名政治素质高、执业经验丰富的律师为区级领导包靠的60个重点项目提供“点对点”法律服务,着力为项目企业、项目村居和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员、宣传员、服务员,推动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2、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十召开之前集中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活动;推广行业性、专业性、居企联合调委会建设经验,构建“大调解”工作新格局,确保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严格落实教育矫正和安置帮教各项措施,加强对社会重点人群的监管和帮教,杜绝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3、强化普法依法治理。落实“六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区规划,健全考核体系,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年底前至少4次组织律师、公证员、局机关干部组成法律服务团队,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提供面对面法律服务。

4、切实搞好法律服务。建设“品牌”法律服务机构和“品牌”律师,律师、公证业务量分别完成650件、1000件以上,同比增长10%,无违法和错证假证案件;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简化工作程序,法律援助案件完成80件以上,同比增长20%。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成招商引资5400万以上。

6、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干部作风明显提升,学习意识、精神状态、为民服务、廉洁自律明显转变,年内无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三、组织领导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百日提升行动”工作任务,统一全体干部思想,充分认识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营造攻坚破难氛围,奋力完成工作提升目标。

篇10

社会组织的发展本身即是一部创新史。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因为其与基层社区的密切关系,已成为社区教育多元主体中不可忽视的一元。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本身、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做好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区域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开展交流展示,为传统社区教育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建设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社会治理理念,从社区教育管理进化到社区教育治理,推进了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和路径选择,也是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主流价值。作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教育的社会载体与重要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研究社会组织,探索其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会组织

徐永祥认为,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不同于官办的社会组织(GONGO),也不同于社区文体活动团队类组织类型,更不同于以经济理性为宗旨的各种市场主体或市场要素(如经济类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教育、文化及体育等营利性机构),而是以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支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胡伶认为,一方面“教育社会组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公众让渡出教育管理空间时产生,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措施在微观层面得以贯彻。”由此提出了教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另一方面,从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政局注册的,以枢纽型组织形式孵化社区文化团队,承接政府服务项目,进行文化养老、健康教育培训;另一种是社区文艺社团,例如书画社、舞蹈团等,带有较强的民间自发性质。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事务类社会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类社会组织、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和适应居民服务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特指参与社区教育的,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各类正式注册的专业社会团体,称之为社区社会组织。

二、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观点一直认为政府和市场“两驾马车”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实践证明,仅有这两只手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凸显、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大的现阶段,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与社会携手合作,一方面创造条件培育社会组织,使之完善和发挥自身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合作机制确立其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了社区教育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社会管理”的表述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与融合、促进邻里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社会组织紧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开创了提高社区教育治理水平的实践途径,提升了社区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弥补了政府在社区教育治理中的短板。

(二)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社区教育所有的管理困境并提供具有回应性和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必须依靠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正好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缝隙。随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呈现常态化,为不同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发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日益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各级教委、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共同组成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三)提高了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

社区社会组织是各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保持对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灵活变通,从而提供各种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社会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社会发展和居民学习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障碍与困境

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但仍面临许多困难,既有源自主体内部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主要体现在:

(一)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认同度不够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创新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具体政策、配套措施,社会组织评估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有部分单位和个人尚未认识到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主体之一的重要性,依然将社区社会组织看作是非正规的团体,持不信任、不重视的态度,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开展社区教育时困难重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效力发挥。此外,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差距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虽然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较大突破,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一是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成立时间不长的社会组织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虽已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社区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以及待遇等原因,因此很难吸引人才,不少社区社会组织的员工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与指导。这些都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三是缺乏诚信透明和自律机制。由于受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信用度难以建立,加之许多社区社会组织又不重视机构自律,结果导致诚信危机。缺乏了诚信,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不足

一方面,当前的社区教育实践依然是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推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通过聚合社区各种教育力量,如学校系统、市民教育基地等,来实施各项社区教育活动。而社会组织由于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未建立,授权合作或互动合作不充分,有些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传统思维定势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的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社区社会组织这一主体不得其门而入。另一方面,许多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社会捐助、政府补贴和服务收费,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数额不多。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再发展,而且就目前来说已经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此外,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而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也常处于缺位状态。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意识,没有自己的诉求表达途径,来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切磋服务经验与技能以及交流行业信息,无法将自己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也因为宣传不够而无法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政策选择中诉求表达的能力。

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做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挖掘和培育社区人才资源,依托地域优势,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基本制度的统筹建设之后,应该允许各地区有一定的自主性,鼓励各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发挥能动性。各地区从自己的独特性出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期规划,围绕规划有序发展。另外,有必要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建立地区性的统一的年终评比机制,设立若干奖项。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建立辅激励机制,以年终评比为主形成全面的激励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适当的监督和劝退机制,对表现持续不佳的社区社会组织应该有所监督或重新培训,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虽然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尚难以承担社区或街道乃至区一级的社区教育任务,但是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和引导好此类组织的发展方向。合适的培训与指导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尤其是区级的培训,各区差异较大,区级培训一方面宣传教育本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社会宣传能够帮助居民更了解社会组织,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也是稳定现有工作人员的有效手段。

(三)打造区域社会组织品牌

根据本地区社区教育特点,着力打造特色社会组织。可首先建立梯队推进机制,即对成立早、群众基础好、对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引导提质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帮助其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市示范、全区领跑的特色品牌型社会组织,通过培育打造,规范发展,使之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名”为“有名”。例如,江苏省南京市评选公布了2015年“十佳社区公益服务品牌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助老类社会组织和儿童教育类等。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由社会组织创新的“月文化”特色项目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品牌,在社区居民中知名度、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这些品牌社会组织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激励这些社会组织,进一步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四)开展交流展示,放大辐射效应

随着社区教育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特色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政府直接购买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为政府减负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科学、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活动。总之,在社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这一问题上,要围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这一中心思想,积极培育,发挥其作为新生力量在社区教育中应用的作用,为社区教育开拓新的途径和局面。

作者:刘蓉 单位: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永祥,徐利文,徐选国.新社会组织:内涵、特征及发展原则[J].学习与实践,2015(7).

[2]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刘蓉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发展与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2).

[4]中国广播网,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网易财经[EB/OL].

[5]北京社会建设网,首页——西城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EB/OL].

[6]彭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7]刘红燕.社区教育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8]蔡宜旦.“三元主体模式”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

[9]孙奇琦,陈光耀.社区教育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