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现状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安现状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安现状及对策

篇1

关键词:治安管理;管理创新;利益分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11104

改革开放始终是中国高扬的光辉旗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锐意创新的脚步匆匆,足音阵阵。与此同时,社会内在的矛盾正以各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涌现出来,制度性弊端日益显现,以前可以忽略不计或暂时搁置的问题,现在已经迫在眉睫。“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惩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十二五’时期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1]形势逼人,人心思改。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严重的危机。我们必须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寻求社会治安管理中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制度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问题利益分析视角的切入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与利益有着必然的联系。“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终取向,利益赋予了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所有社会活动全过程的指向性和生命力。”[2]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各行为主体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进步的基本动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与权力分配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内外部治安管理主体、管理责权、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的重新定位调整,同时还涉及社会治安管理外部机制的变化与协调。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往往就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薄弱和复杂之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在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建构起一种新的利益结构,在这种利益结构下,一部分主体的利益需求得以保护,同时另一部分主体的利益需求遭致抑制、削弱甚至打击,最终在不断的博弈与耦合过程中,在原有利益格局的交错演进基础之上形成新的利益均衡结构,通过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来调整社会治安各利益攸关方的关系。

一方面,利益决定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与利益的互动关系中,利益永远是主导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无不与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利益主体各方强烈的自利性和资源的稀缺性,被称为“利益”的东西就自然成为了你争我斗的对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利益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扩张欲望又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对利益的这种相互争夺是社会治安管理需要持续进行创新发展的实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聚合与分离此起彼伏,利益格局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但不管利益格局作何种变化,一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利益主体总是希望能够巩固其既得利益并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寻找正当的理由支撑。在这种趋势之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通过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与演变顺序引导、指引着利益的发展方向,被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模式所认可和保护的利益始终是发展的主流方向,不被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模式认可与确认的利益终究会受到排斥而无法持续。调整与分配利益是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的主要作用之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通过对相互冲突的利益作出价值判断,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利益,将予以确认;相反,不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利益则受到排斥,将拒绝予以确认。此外,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对利益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这一创新的动态演变能够通过更新与修正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利益需求作出及时的回应,确认并保护新的利益主体的利益。

从我国的社会治安管理的实践看,一方面,传统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利益矛盾保持延续,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各利益主体的意识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觉醒,从而形成了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造成了新的利益诉求与冲突。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正是在不断回应与解决这些利益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并发挥其应有的能动作用[3]。二、利益分析视角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实践难题社会治安安全是政权安全的直接体现,社会秩序是政权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作为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有序为直接目标,努力营造治安安全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但是,在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基本态势与特点没有改变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治安管理,任务异常艰巨。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有关部门往往将社会各利益主体的矛盾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不恰当地上升为危及基本制度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之中。许多研究或明或暗地预示,如果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缓解,某种形式的社会动荡就可能会发生,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已经到了1989年社会动荡的边缘[4]。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导致的一种客观存在,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一则,社会治安管理领域部门内部藩镇割据明显。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都是综合业务和重要执法部门,承担着管理、防范、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体制的变动,社会治安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治安管理对象日益增多,管理范围日益扩展,管理内涵日益丰富,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其职责任务越来越繁杂。同时,由于工作认识和执法理念上的差别,承担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部门体系内部导向偏颇,利益驱动明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的共识并未真正形成。实践中,由于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和依据法律的差异,职能交叉、错位和断层明显而频繁,系统内部上下级以及平级部门之间基于利益的本能追求,往往过多强调“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治安管理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扯皮之事、推诿之事屡见不鲜,藩镇割据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一个对社会治安管理极具破坏力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觉。

二则,社会治安管理领域部门外部关系交错盘杂。从政治学来看,利益本身是一种力量,又是一种诱惑,它会使其他权力驯服于它。利益是促使权力边界模糊与权限交错盘结的深层根源,无论是对既得权力的驾驭与维护还是对其他领域的权力渗透和倾轧,无不显示出利益主体对规则破坏的倾向和对一己私利的追求。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必然引起有关行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利益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当调整的结果需要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方案中加以确认时,这些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本部门利益的立场上,极力争取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创新决策,甚至“由于一些部门权力近乎没有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肆意搞部门利益攀比,积极寻求扩张部门权力,拉大旗作虎皮,有的甚至不惜制造‘××荒’向中央政府叫板”[5]。由于社会治安管理资源的整合不到位,致使群防群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缺乏人本主义的整体设计。社会治安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与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之间契合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近些年来,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管理执法的落实力度还不够,不仅存在一些观念和理念上的问题,还存在一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在城市,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相当多的企业职工下岗,自谋职业,由相对固定的“单位人”变成“自由人”。在农村,相当多的农民在向城市进军,他们进城务工、进厂打工,居无定所,呈现很强的流动性。这就给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既有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治安管理必须加快实现从静态、单一、粗放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动态、系统、精细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人本主义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整体设计方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之中。

当然,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的现实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我们所要推进的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只有标本兼治,注重矛盾和问题的源头治理,才能夯实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三、利益分析视角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实践难题的因应之策利益问题,特别是利益矛盾和冲突及协调问题是文明社会的制度焦点,是人类设立制度的原点问题。我们可以说,任何社会制度的原生力量均来源于利益的矛盾、冲突和协调[6]。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目的。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紧扣时展脉搏,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全面把握社会治安整体利益格局,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利益调整与权威分配问题,改革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运行模式,重点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问题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一则,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的自身利益追求必须要加以限制和约束。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社会治安管理所面临的任务日益繁杂,也积累了很多亟待克服的难点问题,尤其是管理与服务二者结合不实,衔接不紧,没有真正做到使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和在服务中加强管理,还缺乏必要的自利机制的约束规范和习惯养成。因此,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7]。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要正确处理好治安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社会动态性不断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利机制的约束和规范措施,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整合社会治安管理各机构内部的资源和力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

二则,社会治安管理部门间的利益格局必须要加以权威分配与平衡。社会治安管理涉及范围广,触角多,内容丰富,综合性、政治性、政策性、关联性等都非常强。这就要求承担社会治安管理职责的各部门必须立足于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努力在认识和把握社会治安管理的发展趋势中明确前进方向,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更新理念,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和机制创新[8]。在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谋划、换位思考,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同其他社会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把打击非法、严格管理与优化环境、促进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结合起来,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治安管理协调机制,“避免叠床架屋、事权冲突、责任不清,并在部门设置合理化和权限划分明晰化的基础上,强化统合功能,积极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有效协调各地各部门的利益格局,切断部门利益的实现链条,确保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9]。

三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尽快完善人本主义设计整体方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创新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离开这个根本宗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就可能走偏方向。社会治安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权力。特别是要在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的前提下,尤其要给弱势群体更多的理解、体恤和关照,多为他们争取尊严与权利,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光辉。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注重从源头加以解决,严防矛盾激化,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直挂云帆济沧海,创新管理无穷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在这场声势浩大而十分紧迫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主动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牢固树立“民生为本、法治至上”的理念,深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改革创新的整体设计,在创新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切断自利机制的链条,整合权威性利益分配方案,更加注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民意表达途径,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惠及民生、保障民安,推动社会持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伟.专访中央综治委副主任:2011年社会和谐稳定新部署[J].望,2011(6):68.

[2]李长健,辛晨.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8(4):162164.

[3]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3.

[4]王绍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2(3):26.

[5]江涌.应对部门利益膨胀解决之策[J].望,2007(30):2729.

[6]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

[7]许英凤.“城中村”社区治理――问题、成因、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6165.

篇2

【关键词】公安机关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原因 推动

前 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推进,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机关之一,其自身职能已经从单纯的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上升到了确保和有效体现党的执政地位的新高度,将自身的职能责任与广泛的社会责任相融合。由此,不难看出,在整个公安机关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机关的生命所在和灵魂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袭来,我公安机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也主要体现在停滞在以前的思维模式上难于前进及一定程度的消极怠惰,由此就需要我们不遗余力找出造成公安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推进公安机关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当前我公安机关总体上在对思想教育这项工作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并非是因为公安机关人员本身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有意懈怠,长期以来,公安工作主要针对社会治安维护及人民生命财安全保护、其他不法犯罪行为的制止等,难免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灵魂性高度没有科学性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有所侧重的将自身主要精力放在了完成和完善自身传统职能工作中,而无意间忽略了对思想教育工作的身体力行。

(二)部分人员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畏惧

在体制的交替和转换中,我党积极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正在使各机关和职能部门完善自身职责,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难以避免的是,在对公安机关职能的完善和加强的进程里,部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理清处理体制交替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理性,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畏惧。具体表现为开展工作报告时机械单纯的背套话、背条文、缺少建设性提议等等。

(三)政工队伍中存在思想滞后的问题

在当前公安工作发展进程中,由于部分老一辈政工干部思维上因为年龄及自身工作习惯,不能够十分及时的进行新体制下先进思想的推进工作,这难免造成了下属及整体政治思想上不同程度的迟滞。

二、问题原因探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单纯教条化

教条化教育只是单一的把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予以灌输甚至填鸭,这样的优势在于使得机关内部的公安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实自己的政治思想,提高觉悟,并且在整体上趋于统一,体现整体的精神风貌。而与此同时,其明显的弊端在于不能够灵活的将既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当前及各个地方、下属机关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很难从中通过分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的方式。长此以往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容易造成公安机关人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老套的理论繁复的教育,只要背会熟记了理论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等偏激的想法,由此在自身工作中就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职能工作中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与时俱进觉悟的提高。同时,由于教条式的理念,也使得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公安机关部分人员在自己有建设性意见及创新的同时畏惧开口说话,畏惧提出建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不能肯定自身的创新行为的正确性,这就极易造成理论更加趋于老旧,形成恶性循环。

(二)在教育的方式上存在分野

在当前不少公安机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绝大部分是采用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并要求机关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心得等等,由此容易导致政工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挑选能力则逐渐降低。例如一直沿用且已经被广大公安机关人员熟记于心的基本理论及套路,实际上可以在会议中适当缩减比例,同时进行与自身相结合的实例分析,抑或在阶段的划分上要做到合理性,避免机械的按教育内容、章节、时间等机械的划分。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教育方式上的长期分野也造成了政工干部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出现不同程度迟滞的现状。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长期历史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及长远发展的科学理论。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当紧密跟随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只有如此,才能够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合理、充分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本着科学、持续进行的观点进行。

(二)加大思想创新力度,发掘建设性意见

应当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勇于创新的思想态度,在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启发与挖掘。在按照教育计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当注意广泛的征集积极向上的想法及具有建设性的创新性建议。给广大的公安机关人员提供平等、广泛的发挥机会和表达空间,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创新实践及建设性建议良好的结合起来。由此,则能够在按计划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充分融入新的思想、新的建议及新的可能性。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缓冲期起到很好的填补及过渡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更好地提高公安机关人员思想觉悟,调动其积极创新的想法及能力。

篇3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52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流动人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流动人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开展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消除传统管理模式上的弊端,推动人口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本文从流动人口的现状展开分析,阐述流动人口管理中出现的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手段滞后、各部门协调效果不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1 流动人口的概念及现状

1.1 流动人口的概念

流动人口就是指离开其户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在另一个城市就业居住,但并未获得当地户口的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为从农村转移来的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他们舍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不断学习并接受流入城市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规范。

1.2 流动人口现状

流动人口一直是我国独特的人口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规模、频率也呈现不断增加状态。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自2012年的2.36亿增加至2013年的2.45亿,上述流动人口中约有80%是由农村流入城市,多数人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导致城市呈现新的二元结构。流动人口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情况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不够规范,各个层面均存在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大城市,多数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他们遵循“哪里赚钱去哪里,什么工作挣钱干什么”的行为准则,一般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这些流动人口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在流入地区无法享有同等待遇,市场出现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同时,少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认同感较低,无法快速融入当地社会,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这种现象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如何有效维护流动人口的合理权利和利益,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快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 流动人口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服务意识淡薄

综合分析我国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各项文件可知,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存在重视管理、轻视服务的风气,说明我国社会并未形成尊重、重视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目前,某些地区管理部门和市民存在排斥、歧视流动人口的思想,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评价流动人口为所处城市和社会经济做出的特殊贡献。单一地将流动人口看作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现实社会治安管理中各项不良问题归咎于流动人口。基于这种思想的影响,流动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例如: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遭受不公正对待,严重损害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当地社会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权益受损案件缺乏重视,案件进展缓慢,流动人口想要维护合法权利道路艰难。从住房问题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多数从事服务业、制造业,大部分流动人口是夫妻或举家在外生活,因此,住房需求明显增加。从子女受教育角度来说,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师资条件差、教育资源少的民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造成这类群体子女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虽然有机会进入地区公办学校上学,因不具备本地区户口,需要交付昂贵的借读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流动人口的经济负担。

2.2 流动人口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治安管理工作的需求,多数地区并未创建流动人口和临时居住地区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信息无法及时录入网络系统并随时更新,导致有关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并未建立全面的共享机制,无法更好地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更谈不上为流动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务。各个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各项信息,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难度。多数流动人口由于逃避登记办证,导致其信息无法在公安机关管制视野中,管理漏洞助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频繁发生。

2.3 缺乏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

法律是约束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也是管理流动人口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文件包括:1980年和1989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以及2000年《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上述文件并非专门针对流动问题设立的,在具体操作中大量问题并未涉及其中。同时,我国各个地区推行地方性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缺乏国家范围内统一的管理规则,这种情况使各个地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存在差异或发生抵触,导致流动人口管理过于混乱。此时,可由国家政府牵头制定统一规范的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法规,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解决因流动人口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

2.4 流动人口各管理部门协作效果不佳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教育、计划生育、交通及城建等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作,才能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按照部门综合划分原则,分工管理,无法实现合并统筹,严重影响流动人口管理效果和效率。有些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均以自身利益出发,在工作中相互推诿责任,对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中相关部门缺乏统筹协调,不同区域或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标准,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效果不理想。例如:我国户籍制度归属公安部门进行管理,劳动力自一个地区迁移至另一个地方,如果已有户籍制度无法适时改革,流动人群必然面临住房、计划生育等问题。同时,户籍制度限定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当地户口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成才的不良因素,导致城乡矛盾更加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 改善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方法

3.1 加强各部门的协作

流动人口具有数量大、涉及面广、问题繁杂等问题,仅仅依靠公安部门进行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时期社会形势的改变,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流动人口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应相互协作,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与管理新模式相互配合为流动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务。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及所处城市为据点,创建流入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机制。采用网络共享交流平台,明确流动人口流出、流入地区双方权责。各个地区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实时掌握流动人口最新动态,达到无缝对接管理流动人口的效果。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行政参与机制,从而调动各企业、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各方监督管理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管理机制。

3.2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科技逐渐应用到流动人口管理中。如果各管理部门网站不及时进行维护、更新,依然存在计算机数据库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数据等情况,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信息化管理效果。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根据流动人口生产生活情况开展调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居住、教育、就业等各项信息,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并设计一系列软件系统,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创建完善的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达到多个部门相互连通、实时共享信息,提升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效果。流动人口管理系统集合就业登记、住房租赁、计划生育及子女教育等多项管理功能,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地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不断提升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能力及水平。

3.3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人口队伍日益扩大,但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并未有所提升。虽然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常住人口,但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些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有关部门和市民对流动人口排斥、歧视等情况,各个级别政府先要转变公众对流动人口的错误认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中;还要认识到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客观看待流动人口在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意识到流动人口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他们同样享受中国居民所具有的合法权益和待遇。此外,相关部门在思想层面上要由“管理”至“服务”进行转变,重视并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维护流动人口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正当权益。

3.4 制定统一的管理法规

现阶段,多数流动人口管理法规为部分省市地区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规范,这些法规是由地方管理部门针对所处地区情况出台的文件。因地方保护主义和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的影响,这些法规主旨在于维护当地人口的权益,极少涉及流动人口利益方面的问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遭受不公平待遇导致其对该城市感情冷漠,无法快速融入社会,对该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制定规范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人员、职责等内容,为规范管理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支持。

4 结 语

如果流动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定比例,相关部门无法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流动人口就会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必须根据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管理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意识等方面改善流动人口管理情况,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名康.我国流动人口居住区社会服务管理探析[J].科学导报,2014(9).

[2]袁敬伟,朱h.创新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3(3).

[3]侯雷.城市公共安全视阈中的流动人口问题应对:从管控到服务[J].行政与法,2014(2).

[4]裴蕾.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

[5]曹引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7).

[6]皇甫闪.维稳视角下的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的管理问题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15(1).

[7]胡超瀚,杨子潇.对新疆省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犯罪预措施的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5(19).

[8]李雪峰.河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权益保障研究――以商丘市为例[J].世界家苑,2013(3).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房地产业的运行和发展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显示出很强的相关性。房地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在我国,房地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约占15%,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发展,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房地产业也呈现出投资过热,价格过高的现象。尽管,政府一次次出台新的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房价上涨的速度,但是,我国的房价依然远远超出了老百姓的购买能力。

因此,认识和掌握房地产市场价格特征、制约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分析房地产市场,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实现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

2.1.房地产自身因素

所谓房地产自身因素,是指构成房地产实物、权益和区位状况的因素。因此,房地产自身因素又可分为实物因素、权益因素和区位因素三类。

1.房地产实物因素

(1)土地实物因素

(2)建筑物实物因素

2.房地产权益因素

拥有一宗房地产,实际上就拥有了一定范围的空间。但拥有者在该空间范围内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而要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因为房地产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利用不是孤立的,存在“外部性”,会影响周围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房地产区位因素

房地产区位因素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如果对其进行分解,可分为位置、交通、周围环境和景观、外部配套设施等方面。

2.2.人口因素

现在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随着时间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人口就越来越多,但是领土面积是不变的,所以房地产的需求是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加,这样的话房地产的价格不会降低。

2.3.经济因素

①利率因素。利率升降对房地产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主要从成本、需求和预期收益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贷款利率的升降会增加或减少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利息,从而增减房地产成本。从购买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购房贷款占购房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贷款利率的升降也会增减购房者的成本,进而对购房需求产生抑制或促进的作用。

②物价因素。房地产价格也是物价的一种。但是由于房地产具有特殊性,因此其价格与一般商品物价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一方面,物价的普遍波动表明了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化,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又会引起贷款抵押能力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使得一般物价上涨。因此,房地产价格和一般物价之间有着相互的因果关系。

③居民收入因素。居民的收入因素是影响社会消费投资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会逐渐减小,但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和一般物价相比属于高价商品,因此,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特殊性。

2.4.社会因素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城市化和房地产投机等。

一、政治安定状况

政治安定状况是指有不同政治观点的党派、团体的冲突情况,现行政权的稳固程度等。一般地说,政治不安定则意味着社会可能动荡,这会影响人们投资、置业的信心,从而会造成房地产价格低落。

二、社会治安状况

社会治安状况是指偷窃、抢劫、、绑架、杀人等方面的刑事犯罪情况。房地产所处的地区如果经常发生此类犯罪案件,则意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缺乏保障,因此会造成该地区房地产价格低落。

三、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应当包括数量和质量两大方面,但至今尚无公认的能全面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标和测度方法,因此 一般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个单一指标来测度城市化水平。一般地说,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造成对城镇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会带动城镇房地产价格上涨。

四、房地产投机

房地产投机是指不是为了使用或出租而是为了再出售(或再购买)而暂时购买(或出售)房地产,利用房地产价格的涨落变化,以期从价差中获利的行为。房地产投机是建立在对未来房地产价格预期的基础上的。

2.5.国际因素

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军事、政治等环境如何,对房地产价格也有影响。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国际因素主要有世界经济状况、国际竞争状况、政治对立状况和军事冲突状况。

(1)世界经济状况

世界经济状况,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对房地产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世界经济发展良好,一般有利于房地产价格上涨。

(2)国际竞争状况

房地产是不可移动的,不像汽车、小麦等可以移动的商品能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开展竞争,从而价格相互影响。所以,这里所说的国际竞争,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为吸引外来投资而展开的竞争。当竞争激烈时,为吸引投资者通常会采取低地价政策,从而会使房地产价格低落;但如果在其他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者进入,则对房地产的需求会增加,从而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

(3)政治对立状况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和政策的对立。

(4)军事冲突状况

一旦发生战争,则战争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会陡然下落,而那些受到战争威胁或者影响的地区,房地产价格也会有所下降。因为房地产不可移动,一旦发生战争,避难时无法随身携带;如果遇到空袭或其他战争上的破坏,则繁华城市有可能瞬间化为废墟,所以,在遭受战争威胁时,大家争相出售房地产,供多于求,房地产价格势必大幅度下跌。

3.房地产的价格变化

3.1.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因为房地产的价格波动对物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如果房地产的投资放缓,对物价的总体是可以控制的,为了维持物价的平稳,必须加强对房地产的管理和控制。

3.2.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在现代经济中是一种财富的贮存方式,比如人们不会手持现金而回购买房地产作为财富储存,所以从这一点展开对于宏观经济影响重大。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都是财富的衡量市场,因此经济波动往往是从这两个市场中发生并扩展到整个经济的。这只是一种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环节,分析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的学者很多,所以可以继续探索。

4.影响房地产销售的因素

4.1.交通情况

现在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的方便程度对房地产的销售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上班族每在工作日的时候每天都要上班,但他们住在一个交通发达的地方会比较舒服,减少时间,以免上班迟到那样。所以交通与房地产的销售是成正比的,交通好的地方,销售就比较理想;交通不好的地方,销售就会冷淡点。

4.2.周边配套齐全

同样的道理,如果那里的房子邻近学校,市场,商业百货,医院,远动场所,娱乐场所的话,房子的价格会高点,同样销售情况也比较好点。所以周边配套越齐全,房子的销售就会越理想。

4.3.周边环境

由于汽车的普及,环境也就越来越差,空气质量也就比较差,人们不得不追求好的空气环境,所以当房子在好的空气环境,人们对其吸引力就会增加,对它关注就会密切。同样这对销售的情况是有积极的作用。

5.我国房地产价格控制对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方面

1、银行准备金利率的上调。

2、银行利率上调。

3、严控贷款审核条件。

二、税收方面

1、取消原税收优惠政策。

2、房产税的潜在增收。

三、交易登记方面

1、限制外地人在当地的购房套数。

2、严控预售环节,对开发商预售价格异常、捂盘惜售、提前预售、暗箱操作等行为施行延缓销售、停售等行政强制措施。

3、施行预售价格调整报备与控制,严禁开发商随意调价。

四、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投入以及相关试点工作的推进。

7.小结

总之,国家一定要加大力度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防止房地产的价格波动太大;作为企业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乱地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价格,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为销售者不能盲目地跟风,要认真了解情况,清楚地知道房地产的一些重要知识,在购买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金月萍。房地产价格变动因素及趋势。浙江统计,2006年第三期.

篇5

【关键词】石化企业;保卫;对策

所谓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主要内容:人员的管理,巡逻守护、消防建设、隐患治理、法律普及、安全教育培训、矛盾纠纷调处、案件事故预防调查、文书档案形成和单位周边治安协调共建等一系列繁杂的安全管理事务。不但如此,企业内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也由企业保卫机构承担。本文结合国有石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谈一谈新形势下如何因地制宜、自主创新,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一、国有石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

(1)企业内部安保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治安保卫人员的素质培养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一味追求企业的高利润、高收益,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忽视了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安保人员聘用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企业不完善的聘用审查制度,导致所聘用的安保人员素质不够高,法律意识淡泊。有个别企业直接聘用毫无治安保卫经验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这些安保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治教育、治安形势教育、保密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安全管理意识缺失,这给企业治安保卫理念的推进带来了相当的难度。(2)企业内部安保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石油石化行业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其产品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强、链长面广、连续作业等几大特点,其安全与否对于石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一旦遭到了破坏或者干扰,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影响社会局势的动荡。因此就要求企业安保人员在对安保工作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石油化工行业相关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处理异常情况的经验。(3)企业内部安保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公安机关内部职能发生了转变,对企业的安保工作管理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再加上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内部自身缺乏系统完善的安保工作理念和法规,致使在企业安保工作中缺少必要的依据,对企业中存在的诸多治安问题分析不够透彻,使得治保工作缺乏针对性和预见性。(4)企业内部安保工作警力不足,配套设备落后。其一,由于企业的大幅改革,使得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于是一些企业就将这些人员安企业治安保卫队伍,把内保部门看成是养老科,从而使得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员进入内保工作队伍。这样做的后果不言而喻,其削弱了安保警力,给实际安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其二,当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大多正处于转型改革阶段,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据的比例不断加大,安保部门除了应对正常事务外,还需要应对各种上访闹事等突发事件,从而扩大了内保工作范围,使得内保工作日趋繁重。其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注重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大幅度削减了企业用于安保工作的经费,出现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不健全,配套设备老化等多重问题。

二、完善国有石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

(1)加大企业安保工作的投入。这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加大企业安保工作的人员投入。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安保队伍用人机制,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一定的石油化工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以充实企业安保队伍。所有新进人员,都要经过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不称职、超年龄人员进入安保队伍。具体的考核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安保工作经历等)、石油化工相关理论考察、安保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企业内部概况考核及相关监控设备使用守则等。其二,加大企业安保工作的设备投入。增加安保工作相关设备的投入,购置一批先进的监控设备,做到企业内部无死角,使整个厂区皆在“可视”范围内;所有监视系统实施组网运行,配备专职监控系统技术支持人员和中心监控人员。与此同时,配备厂区内的巡逻机动车、自行车等,用于定期、不定期在厂区内的巡逻。所有安保人员,在工作期间一律穿制服,佩带相关电子通讯设备,随时进行厂况治安信息的沟通。其三,加大企业安保工作的经费投入。这其中包括安保人员的技能培训、工资待遇等等。让安保人员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减少人员的流动,杜绝安保人员因生计缘故而发生监守自盗、兼职等现象。(2)加强对安保人员相关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除了在岗前进行相关必要的培训外,在相关监控设备等更新换代期间,也要对所有安保人员集中进行相关使用说明、操作手册的培训,以使得所有安保人员快速了解和适应新的监控设备和系统。针对石化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安保人员加强石化企业相关工艺流程、相关产品、生产车间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不定期聘请安保工作相关专家来企业讲授安保工作知识。充分调动安保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定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若仍不合格,则自然淘汰。对于考核合格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对于在安保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除了通报表扬、物质奖励之外,应加大厂级宣传力度。(3)实施厂内职工与安保人员的联防机制。建立企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厂内广大职工与安保人的群治工作,真正把安全防范工作责任落到每一个人,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实现内外结合、全面设防、联防联动,强化企业的预防、管理、协助、教育和服务等职能建设,调动广大职工自觉参与到加强企业内部防范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安保工作的实施、监督。(4)加大宣传力度。在厂区内设立安保工作宣传栏、宣传标语及报警电话警示牌等。在发生异常情况下,方便厂内广大职工随时随地联系企业安保部门。定期举行安保工作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5)加强与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与公安机关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与交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必要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相关侦察工作;针对石化企业经常会发生消防事故问题,加强与消防部门的合作,经常与消防部门开展各种形式和目的的消防演练。(6)实现企业内部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购置一批先进的安检设备,利用隔离体将楼宇、厂房(含附属场地)等与外界分开,将整个厂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对不同的区域设立不同的安保等级。对企业生产重地要加大安保力度,对进出该区域的人员、车辆等流动性因素进行全天候严密监控,必要时可引入车辆、指纹识别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以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施,所有企业员工佩戴工徽、所有进出车辆需要办理通行证。要改变以往的“严进宽出”的模式,因为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法分子轻易进入生产重地的现象,但是却无法避免“监守自盗”问题的发生,故而应做到“严进严出”。与此同时,应加大生产重地的巡逻力度,采取定期、不定期巡逻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对重中之重区域经常性的采取突击检查。此外,安保人员采取制服、便衣等多种着装方式,从而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保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对于石化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安全保卫人员,安保工作的加强,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石化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需要企业上下的齐心协力。通过采取强化安全保卫工作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能够和谐稳定,保证企业生产可以顺利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申良和.国有企业安全保卫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3(3)

[2]杨新法.浅谈石化企业安全保卫工作[J].安全管理.2009(6)

篇6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d 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ity Administration of Urumqi, such as lack of mechanism, infrastructure of delay; occupied road without rules; Lack of uniform standards in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advertising.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 to establish long - term effective city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乌鲁木齐

Key words: city;long- term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mechanism;Urumqi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96-01

0引言

城市管理包含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三个子系统。也有人将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管理划分为三大块: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的管理;交通、社会治安的管理;市容市貌、社会秩序的管理。本文探讨的主要针对城市市容市貌、社会秩序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此类问题也成为近几年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 88°58'24",北纬42°45'32"- 44°08'00",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同时也是全疆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乌鲁木齐市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千米,海拔680米~920米,人口230万。

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十一五”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总体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改善当前城市市容市貌现状,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1乌鲁木齐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畅,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管理部门相互重叠,管理分散情况比较严重,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参与管理的制约机制。此外,城市管理的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条”上,城区政府往往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扩大城市规模与循序渐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在矛盾之中,给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最终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和质量。

1.2违章占道问题违章占道是影响城市管理的严重问题之一。一方面,装卸、搬运、拉运为主的机动三轮车和短途客运车辆以及待载的大型车辆占用机动车道,将本来四车道的道路占用成两车道,修理、 电焊、车辆配件、补胎的店铺由于作业性质的经营占道;另一方面,流动摊点、摊贩的增加,他们在主要路口、巷口摆设摊点,影响交通安全,见到城管、工商就走,与管理人员“捉迷藏”、“打游击”。这两方面是城市管理中产生违章占道问题的主要原因。

1.3户外广告缺乏统一标准未经主管部门批准沿街随意设置门点、店铺、企事业单位的广告牌和招牌,电杆、墙壁乱贴乱画的小广告,严重影响了城市市容市貌,更给城市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街道两侧灯箱、建筑物外立面广告因产权单位不够重视,脏乱不堪,许多几乎是从不清洗更换的“终身”制。

2建立乌鲁木齐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

2.1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市容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切实有效的方法是走地方政府立法的道路,通过大量地方性法规的实践积累,进行试点、修改,最后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城市管理法》,为城市管理机构执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市容管理机构能够依法行政、照章执法,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的问题。在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与之同步,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2.2 规范经营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规范城区车辆营运市场,建立和完善停靠场地,有效解决车辆违章占道问题。行政执法部门、交警部门对由于作业性质的经营占道和随意停靠车辆加大整治力度,真正做到还路于民。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以政策攻心,以法律规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其进入市场。同时对不按规定经营的进行严管重罚,以规范其经营行为。

2.3 制定户外广告设置标准,完善户外广告管理机制制定户外广告设置标准,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告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对户外广告的形状、大小、颜色、字体等进行规范管理,做到广告形式与城市市容相互协调。建立严格户外广告设置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设置,广告产权单位及时清洗和更换破旧广告,不断完善户外广告管理机制。

2.4 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必须全员化,共同参与市容管理必须牢固确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意识,坚持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推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共同参与”的方法,做到居民共同参与到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工作中来。

3结束语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维护和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只有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城市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洁.城市市容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1997(2).

[2]张军胜,杨国剑.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努力探索城市长效管理机制[J].县.镇.街,2002,(2).

[3]朱美娟.建构新型社区市容管理模式[J].社区管理,2006:(47-48).

[4]刘强.简论乌鲁木齐环境现状及环保对策[J].环境.安全,2009,(8).

篇7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篇8

【关键词】农民资金互助会;机制;意义;弊端;对策

农民资金互助会是指由若干农民组成的,具有短期性、自愿性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是农民基于个人或家庭资金需求而发起的资金互助,通常发起人为一或二人,参与人在二十到三十人之间,互助时间一般一至三年。本文以福建惠安乡村中广泛存在的农民资金互助会为例。

1、互助会存在的社会意义

农民资金互助会形态起源于何时历史资料上无明确记载,根据互助会的形式、特点,可知互助会不是一种定期机制的产物,它是农民基于资金需求,发动周围群众入伙,从而形成资金互助,是需求和信任的共同产物。农民资金互助会是一周期性的小额资金聚拢,以资金周转的方式轮流支持互助会内的每一成员,直到最后一位成员受助而停止。

农民资金互助会的成立既解决了农民资金筹措难的问题,也缓和了农村的一些社会矛盾。教育、婚育、住房是农民资金需求的三大块,多数的资金互助会也是源此组成的。可以说,从这意义上说,农民资金互助会成立相对于贫困的农村来说是必然,只不过不同地域资金互助的形式有所不同。

相比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农民资金互助会更具灵活性、便利性。互助期间,实质是资金周转流动的一个过程。农民加入资金互助会,能比从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付出少得多的利息,便可得到需要的资金。而部分存有闲置资金的农民也能加入资金互助会得到资金投入的回报。可以说农民资金互助会在农村造就了农民间借贷的灵活样版,并取得了双赢局面。

2、互助会与民间借贷的区别

农民资金互助会属于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但与民间借贷却大有区别。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直接的投资渠道,它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投资”,获取高额利息,而农民资金互助会则根植在“互助”的土壤,在于为资金筹措困难的农民本人及其家庭提供短期性的帮助。

此外,民间借贷行为受到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的明确约束。《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国务院还《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间借贷市场进行规范等。而农民资金互助会虽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但更多地是受到道德的约束。

3、互助会机制的天然弊端

在体制越发健全的今日,农民资金互助会的弊端亦是显而易见。这集中表现在:无协议、无保障。

伺机钻营分子利用这一资金筹集机制的漏洞,大搞资金互助会,然后在之时,卷钱溜之大吉,或在外另起炉灶生存或时隔上十载光阴再返乡。这给农民金融互助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家庭贫困者受此影响,往往贫上添贫,累次投入资金尚未周转到手,便烟消云散,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打击甚大。

资金互助会里的其他成员遇此突况却往往诉苦无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资金互助缺乏有形的契约,法律难以规范,最终导致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施害者“逍遥法外”得不到实际制裁。

4、建议施行有关干预

基于前述,资金互助会存在的弊端,要引导其良性发展,仅依靠其天然的形式力量是不能实现的,极有必要借助外在力量。笔者提出的外在力量主要指村民自治委员会和互助会所在的当地政府。

4.1村委会入驻协调

当前,村委会对农民资金互助会基本持放任的态度,不加施以管理,主要表现对于互助会出现的“倒会”问题没能及时介入和协调处理。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制定的,明确了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而由数十名村民组成的资金互助会理当纳入村委会的公共事务管理范围。

根据农民资金互助会,其成立不定期、人员不定量、资金不定数、成员不定性等特点,村委会应发动宣传,为每一个本村的农民资金互助会建立档案,明确资金互助状况、参会人员信息,为可能出现的资金互助纠纷提供协调、解决对策。

4.2纳进当地政府管理

深入了解民情、社情是有为政府不可或缺的素质。而如何依据民情、社情的基本状况管理好当地是考验政府的试金石。政府不能坐视农民资金互助会出问题而不管。

要使现有农民资金互助会能长久、良性的发展,互助会应归口当地乡镇政府管理,由发起人到政府登记其资金互助组织信息,当资金互助组织出现问题时,政府提供相关帮助,对“倒会”者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可以安排专门办公室、组建事务小组管理农民互助会。

4.3立规章规范约束

篇9

关键词:农村校外寄宿生;问题分析;学校管理

我校创建于2010年8月,地处县城边沿,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新学校,学生现有人数664人,校外寄宿生有37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6%,虽然学校从建校起就非常注重校外寄宿生的管理问题,但是家庭配合、校外住宿现状都无形中消减着学校教育的成果,致使教师没抓手,学生没约束,教职人员职责不明,学生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自立能力差,学生间打架现象屡绝不止,学生的知识基础高低不齐。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我结合我校的寄宿生谈谈农村小学校外寄宿生的现状及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农村小学校外住宿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

1.安全问题

(1)用电安全:校外寄宿学生使用的电器比较多,有电磁炉、电饭锅、电热毯、电暖气等,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触电,存在电线短路导致火灾的安全隐患。

(2)用灶安全:校外住宿生大都使用液化气灶或蜂窝煤炉做饭,有时忘记关煤气,或夜间忘记熄灭蜂窝煤炉,都有可能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3)房间安全:有些学生租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房基不牢或出现墙体裂缝、结构错位的迹象,存在安全隐患。

(4)人身财产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常有被社会不法分子骚扰、殴打、敲诈勒索或偷盗的事件发生。

(5)饮食卫生安全:有的学生饮食无规律,不讲卫生,乱买乱吃,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生病,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2.行为问题

校外住宿生没有家长监督,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

3.住宿环境问题

①有些房东不负责。②个别学生租房比较偏僻,周围环境特殊,产生恐惧和不安全的感觉。③有些学生租房离游戏厅、网吧、歌舞厅、录像厅比较近。

4.管理问题

①管理制度不健全。②教师管理不到位。③学生住地分散,家长与房主管理意识跟不上,不能和学校很好地配合。

二、农村小学校外住宿生管理对策

根据实际,我想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农村小学学生校外寄宿的现象仍将十分普遍。要想切实把校外住宿生的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调查分析、探索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住宿生管理制度,签订校内外各项责任书。 建立健全各种科学合理体现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 首先,学校要与班主任、房东、学生以及家长签订各项责任书。其次,学校与其社会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如社会治安管理责任书,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责任书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学校建立寄宿生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建立课余兴趣小组,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发展。我们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硬件资源建立多个兴趣小组,如:合唱、舞蹈、篮球、乒乓球、劳技、棋类、电脑、朗诵、书法、鼓号队等兴趣小组,吸引每个孩子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个性自主发展、人格健康发展。每学期兴趣小组进行汇报演出或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无形的约束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4)建立寄宿生成长记录袋,为住宿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班主任老师帮助寄宿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引导学生制定成长计划,以每天的目标任务,来充实生活,约束行动,时刻用心观察住校生的行为变化,与其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有话敢说、敢写,有事可想、可做。

(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遵纪守法意识。 学校要定时召开法制宣传大会,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规范道德行为;学校可以利用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班会课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集体通报奖励,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6)充分利用校讯通工作学生加强、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出面和当地中国移动合作,建设校讯通业务加强家长、教师、学生的方便沟通,班主任建立班级群,密切关注校外住宿生的思想及行为,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情况,家长要随时了解孩子情况,把握孩子思想动态,二者之间应加强沟通、长期保持联系,准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信息。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医学教育过程过中过分重视医疗技能培养,轻视医学人文教育的现象有所改善,医学人文课程比例有所上升,但多是侧重对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而忽视了医学生法治教育,医学生的法律知识也大多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教授,即便如我校医学专业开设卫生法课程,但学时较少,教学内容也有所局限。在从业过程中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正当权益的基本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固甚至完全不了解。这种法律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临床实践中有法不依、防御性医疗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必将从事医疗相关工作,除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更是对自身工作高度负责的重要表现,是确保医疗活动安全进行,未来职业目标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的加强对医学生的法治教育与管理。

一、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有效问卷651份,在通过何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一题中,26.57%的医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20.89%通过卫生法等专业课程,47.31%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仅有5.68%通过临床实习期间的实习代教老师。46.39%认为影响医学生法治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压力大,法律相关课程学时较少,22.58%认为教学形式单调,缺乏新意和趣味,由此可见,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了解途径也有所差异。

1.对法律知识掌握少,理解程度低,法治观念淡薄

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率不断增加,报纸、电视屡次报道医学生犯罪案件,其中也不乏医学专业学生。可见,包括医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现象。对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本身法律相关课程涉及较少,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致使医学生不能结合实际,深入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更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信仰,法治观念淡薄。

2.医学生法治教育时间少,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医学专业教育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非专业课程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法律方面,长期处于空缺的状态。引起该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层面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医学生层面,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质较强,导致大部分医学生的学习精力都集中在专业课程方面,对专业之外的知识,无法抽出较多的时间进行了解。

3.法治教育课程与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当前,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但却存在着课程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阶段,无法进行有效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性,难以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相关的教学知识,也不能及时的弥补法治教育方面的漏洞。使其违背了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初衷的作用。

二、当前医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传统思想对医学生影响较深,人情社会依旧成为主观观念,使其形成一种只要有势力就可以摆平一切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教育部门,应及时的矫正医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其走向正轨。

2.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法治教育的影响

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面对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就是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离开了法律医学将无法顺利发展。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在法治教育方面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这就要求医学生所受的法治教育的深度和知识覆盖面应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程度相匹配,但随着医学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的专业性质随之增强,但对法治教育的学习时间反而不断减少,从而使法治教育无法有效的融入医学教育当中。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遵循医学学习与人才培养规律,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育质量品质高,对于医学生专业学习、解剖实验、研究项目、临床实习等给予足够的经费及课程时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两门课程是医学院校进行法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相对于专业课其所占比例较少,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兼任教师情况多有发生。可见学校对法治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

4.医学生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钻研意识,但对于专业之外的知识,多数学生却不能够主动的接触与学习,究其原因,其长期处于医学学习中,导致部分医学生养成法治教育与其毫无关联的思想,学习法治知识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使医学生难以对法治教育进行关注,也导致了不愿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情况发生。

三、医学生法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对策

1.掌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医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医学院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作为必修课之外,要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时俱进,更适合医学生自身实际。通过这些法律条例的系统学习,提升医学生法律素养,使他们树立法治观念,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以医学生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2.创新法治教育多维度方式方法,增加参与度和实践性

法律意识的养成与法治观念的树立,不但需要课堂教学,同时需要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深化对法律知识认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因此,法治教育也需创新多维度的方式方法,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增加医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例如在实践活动中,让医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从内心深处逐渐对法律制度形成认同,内化为自觉守法的行为,培养法治思维。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舆论环境

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体制。其次,社会多方应大力宣传我国依法治国理念,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医学生活动,使法治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培养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群体,医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始终令人担忧。加强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医学生的法治教育需要学校与医学生的大力配合,及时的普及法律知识,使每一位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积极的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健,笪宇蓉,刘艳霞.医学院校卫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

[2] 李宁,任小红.我国医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6,30(27):333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