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思维发展;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任务不再是片面完成知识传授,而是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整合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且探究了优化科学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作业评价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念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个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简单,且该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网络专题以及教具等,教学设计时更是要遵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优化科学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它对课堂具有导向性、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较为注重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而忽视教学目标的“控制性”“鼓励性”和“评价性”(下面简称“三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性决定,“三性”不仅不能忽视,且要将“三性”与“导向性”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面发展。教学目标不具有“控制性”,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具有控制性,必定会使课堂教学组织陷入无序的状况中;教学目标不具有“激励性”,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目标不具有“评价性”,不利于验证学生掌握情况,把握课堂教学情况。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目标设置一般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分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知具有生命物体的特征,掌握识别生物的标准。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优化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还应该有控制目标、激励目标以及评价目标。

控制目标:把握课堂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和节奏感,避免课程探究杂乱无序。

激励目标:肯定学生的行为,表扬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评价目标:课堂整体基调教师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于知识与教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对比两个教学目标后发现,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突出学科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行为更具有针对性,兴趣高涨,整个课堂井然有序、生动有趣,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2.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学科具有直观性、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探究活动”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力求具有生活性,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笔者较多的是采用展示丰富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层面开展科学探究等方式进行。

多维展示教学内容:教材设计的内容非常有限,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施教,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内容零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网络图片和实物教具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三年级上册)时,笔者将课前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许多植物图片,在视觉上先给予学生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科教片的一段或者一部分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明白植物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植物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实地观察,整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会促使学生养成分析、概括、观察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创设生活情境模式: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课堂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更热爱生活。如,教学《常见的材料》(三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日常运用的实物拿到课堂上,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成员,将自己小组的实物进行简单的讲述,而且要指出该物体的材料。对于有异议的实物,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探究,让学生明确事物的性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思维得到发展。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完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三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移到学校的操场上,将学生分为任务不同的几个小组: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植物、有负责搜索土壤中的动物,而且要求各个小组对发现的生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的成果汇报一下。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放任,而是要及时引导,促使探究活动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3.优化作业评价

小学科学的作业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课程有许多不同,典型的特点就是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更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优化作业评价,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肯定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且这个问题需要运用课堂教学知识加以解决,但又不能够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这样以来学生作业的过程,就是自身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作业评价,促使课堂教学设计得到优化,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思维个性,保护学生的闪光点,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为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效果良好的实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篇2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学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让师生在情感交叠中和谐发展。

通过一学期以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含义。当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教育教学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熟悉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和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我对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二、探究“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行同备课组教师协同教学、合作施教、进入教室、参与辅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当堂作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25分钟,教师讲解不超过20分钟,引导、启发、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乐学、会学为目标组织学习,调动学生“三全”参与(全员、全程、全身心),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对学生有效练习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人人一本预习本、改错本、德育导师记载本。认真研究和落实“有效练习”,每天布置学生适量的作业,作业全批全改,并建立学生错题档案。从三个维度来抓有效练习的落实:一是有效练习的设计,二是有效练习的管理,三是有效练习的过程和方法。

持之以恒地做到:有效练习设计从精、新、全、量、类、层六个方面入手选题,有效练习的管理从查、阅、析、辅、研、跟六个环节来抓,有效练习的过程与方法做到落实每节清,过好每章关,夯实每单元,把握总复习,从纠——复——变——合——分五个方面对学生错题回炉、复印式练习,一题多变、多题合一,复杂的题简单化。

四、以课堂观察为平台,达成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教师参与研究,达到互惠互赢。

在课堂观察中,认真做到课前议课、课中我从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出发,将观察点步一步细化,全身心投入课堂观察,发现同行教学中的闪光点,供自己学习和借鉴,同时指出和帮助同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课堂观察后写出对每位教师的观察报告。达到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看完同科教师的课后,即时与他们一道座谈,议课,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学方法哪些地方太陈旧,哪些地方引导、点拨不到位,哪些地方还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等,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去探究,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做到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的讲,让老师讲变为学生学。

五、引导全校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大讨论活动,落实提高课堂效率的改进方案与措施。

我根据xx区教育局x教办[xx]xx号文件《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提高课堂效率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和12个参考题目,认真分析和研究课前教师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课中教师的

教法(教师活动)、学生的学法(学生活动)、课堂反馈(学生的有效练习);课后教师的议课、课堂观察报告,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发现的问题和研究问题,制定提高课堂效率的改进方案。

篇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明确了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

第一以服务为主体的意识有待明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部分领导由于种种原因,在工作中“以服务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淡薄,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观念不强,对教师反映的问题不够重视,解决起来相互推诿,一致影响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扼杀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个别领导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工作不落实、不到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方法上简单粗暴等。

第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有待落实。“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后勤服务前勤”管理理念虽然有,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建设任务繁重,学校领导忙于学校建设事务的时间远大于进课堂听课的时间,勿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督导;学校建立的各种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考核方案等尚有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急需进行修订;学校科室建立建全后,科室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强化,有些科室人员不能很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不了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严重制约学校教学工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质量为生命的学校生存观有待加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还没有在广大教师中得到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影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有: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名师较少。2、学校各项制度特别是绩效评估制度尚有较多的弊端,没有解决好“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问题,不能充分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有待提高。“特普合一”的办学特色还没有探索出较好的方式和方法,制约特殊学生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工作还没有落实,学校的各种特长学习小组还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学校特色发展方案缺少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等等。

为了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服务为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深入教师和学生中间,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行领导“首遇负责制”,能解决的要给予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学校有关负责人反映,研究后尽快予以解决,确保教师、学生能有一个安静、安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真正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自愿、快乐地学习。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采取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树立服务为主体的意识,自觉为教师与学生服务,时刻关心教师的生活,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①努力构建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②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④满足教师教学、科研以及相关活动的教学设备;⑤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⑥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或工作上的问题或困难;⑦满足教师在学习、进修、培训、科研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合理需求等。

关心教师、激励教师、服务教师,让教师体验到学校领导宽容、公正、无私的人文情怀,使教师们能够获得满足,主动做好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责,这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学校姓“教”,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要想办好,办出特色,就必须把握好“以教学为中心”这个主旋律,让其他一切工作的音符都围绕这个主旋律跳动。以教学为中心要做到“树立四种意识、抓住两个关键、经常深入课堂”。

1、树立四种意识

务本意识:务本,就是学校领导班子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务本,就要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任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育人的功能。

奉献意识:是指学校领导班子要有热爱教学工作的情感和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的崇高精神,做到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创新意识:是指学校领导班子在教学实践中要有不安居现状、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标新立异,“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辟的新疆”的精神。

民主意识:是指学校领导班子要有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办学的民主精神。

2、抓住两个关键

办好学校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教改的关键是抓教育科研。抓教学、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是目标激励。制定学校近、远期目标,让教师能够看到学校发展的远景,对未来充满希望,感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有奔头、有盼头,工作起来就会有积极性;二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使大家感到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从而自觉向先进学习;三是竞争激励。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考核评估制度,创造良好的气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四是物质激励。恰当的物质激励是不可少的。要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感到温暖,增强学校凝聚力。

以教育科研为教学改革的先导。要确立学科研究组进行教育科研,各组每学期要保证活动量。如,可以制定“四定”、“四有”、“一包”、“一抓”的科研活动制度。“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内容。“四有”是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结果,有专人检查。“一包”是学校负责教学的领导对学科教研组分工包干。“一抓”是抓好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典型课题的研究。

2、经常深入课堂

抓教学需深入的方面很多,而深入课堂是最重要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学校领导最重要的工作,这件工作科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许多方面,整个教育过程的文明,取决于课堂教学每天都要有所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要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经常听课的校长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学校情况。”学校领导只有通过听课,才能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的检查指导,也才能最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

三、以质量为生命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本,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要突出重点,培养和造就名师。培养名师眼睛要向内,淘好身边的“金”。

一要树立“和、知、真、美”的指导思想:“和”(氛围和谐,人际和谐)、“知”(崇尚知识,博学多才)、“真”(讲真话,做真事)、“美”(心灵美,语言美,形象美)。

二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实践反思。聘请有关专家对反思的理论、反思的方法等进行详细解读的同时,学校要同时启动教学反思制度。教师人手一本“反思录”,要求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随时记录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反思录要记录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进程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教师设计和实践为什么有了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里面又是如何处理这种差距的。主管教学领导要每月批阅一次,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对共性问题在教师专题会议中进行专题研讨;要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进程表,创造条件让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讲课,积极发展好与费县特殊教育学校、郑城恩美楼等学校的联系,开展互教互评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

三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培养人才的新观念: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用“静止的观点看事,发展的眼光待人”,教师的培养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强调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名师成长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名师成才规律,克服名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注重名师队伍整体效应的充分发挥;树立科学的名师评价标准;加强培养创新型名师队伍。

四要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教导主任、行政值班人员每天从早读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或未按规定时间放学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四、以特色求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篇4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中考 备考

广西百色市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将仍然像往年一样,一改2004年以来开卷考试的情况,实行闭卷考试。就毕业班的备考工作,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记忆基本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中考题材多以生活中、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为背景,但“理”在书中,即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或原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学生必须掌握,该记忆的一定要记住,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耐心地对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来一次排查,以帮助复习和记忆。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在全面熟悉教材、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考核说明分层次落实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各课、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先后联系的排列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目前,各校都已经结束了新课程学习,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在冲刺阶段复习时间有限,所以要积极配合好教师的复习步骤,在最后阶段突击记忆知识性、理论性的东西。其次,思想品德答题必须学会使用学科术语,具有学科素养。如何才能使用学科术语,特别是如何表达的问题,最佳捷径是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原始表述。同时,阅卷老师也会看关键字眼。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必须加强记忆。只有记忆了基本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才能动用大脑知识储备,守株待兔。哪些东西必须记住呢?我想这样几类不能少:一是基本概念,如以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一国两制等;二是基本原理,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等等;三是重要论述,如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中华民族精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四是基本结论,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法律的三个特征等。

2.活用已有知识,培养答题能力

从2009年中考出题的情况来看,试题的背景或载体,除了漫画、表格、诗歌、歌词等形式外,还会更加灵活、新颖,比如谚语、对联、名言警句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加强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中考试卷答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还不行,必须会运用。思想品德是社会科学,学好这门课要求对一些基础知识不仅要做到能查阅,而且要能记忆、理解和掌握,并能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教师可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梯度、有弹性,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考题在考查学生的运用方面可能会有所加强,学生在复习中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中考考题出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样直白问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它可以出成百色市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抓好矿产资源规划,加快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点流域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色市的做法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

3.注意把热点、重点、难点情景素材融入教学,把社会作为学习的大课堂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力争把生活经验知识化,把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教师还要重视热点问题,选准重点专题。在复习中,教师应多关注国内外及地方的重大事件,切实感受社会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中考时试卷所体现的政策方针都用生活化具体情景呈现,问题多是在情景中提炼。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景,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近年的热点很多,如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谷超豪、孙家栋,节能减排,盐城水污染事件,“神七”问天,西南五省旱灾等。特别是这些热点与地方热点、教材重点、难点的结合点,更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命题的角度就可以从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等入手,而相应的这些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做到烂熟于心。

4.强化答题方法训练,有必要不断地反复练习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涵义。综合来讲,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变化的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断为学生营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使学校的科研、教学、学习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比较看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相互联系,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理念等来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入的,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使整个教育体系更加优质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管理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等,信息化建设是对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总之,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助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略,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研究

1、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教育科研网建设、局域网信息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建设等,这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加强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构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学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从而推进整体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2、强化学校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队伍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增加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再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构建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以及信息化的维护队伍,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只有真正的把信息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够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实现。

3、实现教学体系的信息化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中落后的成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它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实现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教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合理。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等环节的应用力度,提高教学信息的处理效率。

4、在信息化建设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应用,是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仅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教育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教育观念。经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增加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同时,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勤.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0,(02).

[2]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N].计算机世界报,2002, (15).

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培养模式

当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种种要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抓住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是摆在职业技术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动适应”是职教发展的必然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和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及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实际的用人需要和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促使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就应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要让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满足个人求知、求技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成,充分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Www.133229.coM

二、办学理念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的最终形成,涉及办学中对各方面主要内容的通盘考虑与精心提炼。对职业技术院校来讲,尤其要突考虑“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办学理念中的特殊地位。这是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直接对接的教育,失去了社会经济这个着眼点和落脚点,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院内部搞得再红火、各项工作搞得再出色,也不能说它是在搞职业技术教育。如果说“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则是职业技术教育永远焕发青春、永远充满活力、永远保有不断发展能力的源头。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被淘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必然能获得发展,因此,这就使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培养模式是职教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办学理念是职业技术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办学理念得以实现的基础。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要素。它回答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不同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它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专学校的方法,应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指导思想应着重体现以下三点: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是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三是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izl,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

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适应需求与条件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强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条件可能原则,即专业设置条件的具体状况。如比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等自身条件,都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适应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专业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动性是绝对的。因此,专业的调整是职业技术院校时时面临的课题。实践证明,坚持“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因势利导”是实现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统一的有益做法。

(3)适应需求与突出特色的原则。只有彰显专业优势,才能培植专业特色。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还涉及师资、教学和实训场地、设备、图书等基本条件,以及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方式等,特别是重点体现在教学水平(内容、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这里,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重点强调职业分析、专业服务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教学计划的编制、专业委员会论证等几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质量的控制方面,应着重抓好教学计划管理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环节。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新建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受传统普通教育惯性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极易犯“理论化”倾向的错误。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社会需求与就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为了保证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根本上否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为此,要从职业分析人手,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从而构筑起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顶岗技能模块四者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进行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我们要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使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带动整个学校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其追求的目标。

(二)按照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对于一个就业者来说,既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目前,不同的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有的看重当前的岗位适应性,有的强调岗位的迁移和知识能力的更新。为此,职业技术院校应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按照生产或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加强就业指导为基本措施,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7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知行合一、厚德强技”的校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同时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舆论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种有效途径,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

一、结合“两课”的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 让“两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我们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问题进行探讨,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延伸教学几个环节全面展开,有效地把党的先进理论系统地、深入地、有效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中,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真正体现出来,切实培育和优化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党的先进理论宣讲透彻、贯彻到位。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探究实践的方法,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课外(第二课堂、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为辅,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逐步展开教学试验,探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效果比较,从各种教学方式中总结出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走出呆板、枯燥、落于俗套的尴尬境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感染、激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真正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能够打动学生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意识形态生成过程,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对心灵的激励,是要激发每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是要让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扉并获得广泛的认同。

1、宣传手段与渠道与时俱进。当前环境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依靠传统媒体和渠道,更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传播和宣传主流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在青少年阶段,而现在的青少年从一出生就面对信息网络化和媒体移动化的现实,青少年生下来就生存在数字空间之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网络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采用适合网络流通的语言占领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当前宣传的主渠道。

2、树立身边榜样与典型。我们收集了大量我院在读的德才兼备的同学、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我市社会上涌现出的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互动、学生记者采访、现身报告等形式,来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显现其精神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显现出了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社会属性,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和激励力量。

3、加强硬件建设,积极开展环境育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场所最大的差异,就是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环境的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设计,校园的总体建筑设计、文化氛围设计、绿化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做了都体现教育的特点和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宗旨,走进其中就可以领略到特定的教育空间设计,并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空间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排练和演出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要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以思想健康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供师生欣赏,让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思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繁荣。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着力增强责任意识。

篇8

关键词:有效性 情境 主体参与 提升能力

2008年4月在佛山市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中,我有幸承担了政治学科的研讨课。授课内容为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中的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小结课,这堂课得到了专家和听课同仁的肯定与好评。现结合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浅谈一些教学反思。

一、教学主题的有效确定

我这节研讨课就是想在教学中,以知识点小结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切入点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意图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上完每一节课以后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而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学生能不能把老师教授给自己的知识有效地学会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学习有效性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知识的整合迁移,如果老师不去主动地培养他们的习惯,那在规定时间内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去整合知识和迁移知识,已达到自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仅需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准确合理有效地应用教材,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准确的把握,全面系统地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定位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情和教材的需要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分散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体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解疑和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知识的解疑和探究,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

1.让学生自己先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检验发现学生的知识性问题。

2.在整合知识的同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还存在着疑问,老师引导学生之间质疑。师生之间互相解决疑问,帮助学生突破问题。

3.选择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1.对知识点的有效整合的实施过程

(1)给学生布置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的作业。

(2)创设情境由飞船“神州一号”到“神州六号”的发展的事例引入本课小结。

(3)展示学生所整理的关于辩证法发展观知识结构(由实物投影仪投影),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简单点评,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4)与老师归纳知识结构进行比较,找到 “问题”。

2.关于本课还存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质疑、解疑

(1)创设探讨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就本课仍然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来由学生自己互相解疑。

(2)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统一解疑。

3.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1)仍然选择“神州飞船”的相关的材料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2)选择“沉潜”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由学生根据对本课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每个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形式不限,目的是及时有效的弥补自己本课知识的不足。

五、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在上这节研讨课时有幸邀请到广东省教厅政治教研员参加。教研员是这样肯定这一节课的:他说这一课不仅对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肯定了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解决疑问的热情。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一节课的可取之处有以下方面:

巧妙地创设了不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1.学生自主的提出疑问,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解决疑问。

2.用航天飞船的资料自始至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3.最后一个关于企鹅沉潜的事例不仅迁移了课本知识而且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4.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更是一个凸显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学亮点。

就我自己看这一节课,认为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有效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在教学中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1.我认为这一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冲击了作为老师主导环节地位。

2.解决问题时候应更加充满智慧,以应对课堂的变化解决学生无可预测的疑问。

3.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及答题的规范性。

收获和不足总是相伴而行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这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中上公开研讨课,让自己得到很多锻炼与学习的机会,让自己有机会聆听了许多同仁的不同教学见解,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也很感激领导、科长和科组同事们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我愿在大家的帮助下,策马扬鞭,努力奋进,修正不足,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秦学锋,杨东英.《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探究》.教育与职业.2008(5下)61~62.

[2]郭峰.《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1)60~64.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思路为指导,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教学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重点开展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学科教学、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等工作,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1、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取决于教材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呼唤教学反璞归真,以一生的眼光审视一时的教学,以整体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以高质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抓住关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教学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开展叙事式研究,记载有意义的教学经历;注重案例研究,强调“对话”与“分享”;提倡校本教研,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解决自己工作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从中找到真谛,以此来指导实践,促进教师智慧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3、抓好教研组建设,让教师在互助中成长。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组内教师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最现实的教研常态。本学期工作重点是以“规范教研组”、“星级教研组”评选活动为指导,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成长的摇篮”。

(二)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教学调研,规范教材使用。

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处理教材,有层次地分步实施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指导学校以科研和教研为先导,聚焦课堂教学,大力开展“本色语文”和“语文本色”的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开展诊断式评课,寻找问题的原因,发现其中的亮点,改进教师教法、指导学生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让教师在课堂中成长。

3、重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主观能动地持续发展。

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创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分月工作安排

阶段时间活动内容参加对象地点

辨2月教研组长会议——

布置工作、交流经验竺叶儿岳林中心

第四、六册教材备课活动二、三年级教师锦屏中心

3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暨主题研训-学习思辨。全体教师校  本

“本色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待定实验小学

组织参加省“少年文学之星”

征文比赛三—六年级学生 

“教学叙事”评比(3月20日前)全体教师 

参加“诗意课堂”教学观摩会全体名师带徒成员宁  波

践4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培训王优娜、徐治英待  定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暨主题研训-教学设计实践全体教师校  本

名师带徒活动——

教学研讨、专家讲座全体名师、徒弟

各校教师代表 

讨5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暨主题研训-教学设计研讨全体教师校  本

语文新教师实践考核蒋丽君、冯玲云 

名师带徒活动——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全体名师、徒弟进修学校

征求质量评估意见

完善质量评估方案各年级语文组长 

思6月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暨主题研训-教学设计总结反思全体教师校  本

有关年段教学质量检查(三、六)三、六年级语文教师 

教研组长会议——

篇10

一、体育教师创造性素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一般包括体育教育能力素质、体育教学能力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素质。体育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应以创新能力为主,在新课程实施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

1.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设计体育教育活动的能力。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综合考虑各种体育项目的功能和价值,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并使学校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从学校工作整体上推进体育新课程的实施。

2.筛选、整合体育信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并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体育中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强有效体育教育的力度。

3.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能力。体育教师不但要会使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老一代电教设备,还要掌握电脑、投影器等各种新型设备的使用方法,要针对体育学科特点,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使其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

4.具有体育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体育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注意把学生组成大小适宜的群体小组,进行合作小组学习,要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个人力资源,让学生组织各种课余体育活动,让学生组织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活动。

5.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构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培养体育教师创新素质的策略

1.树立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为重点的新课程体育教师培训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平等、和谐与同频共振的师生关系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2.建立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开放式体育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开放式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就是着眼于对创造型教师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某种社会角色进行加工、训练。要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自身具有积极性和进取精神,才能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有利条件。采用“对话参与式”方法是新课程培训主体性思想最好的方式,在培训中培训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和人格是平等的,通过“对话”参与者和培训者对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做法进行探究,共同体验和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中主动分享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做法,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

3.建立与培养教师创造性素质目标基本对应的体育教师新课程培训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新课程培训教育在课程结构上,要调整培训内容、技能和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体育学科的界限,特别是体育新课程将原来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就需要将相关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内容融合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打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单一、刻板和封闭,富于创造性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