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4-02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第四阶段(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2)修改和深化方案,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继续制作工作模型,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平面、立面、剖面)。(2)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第五阶段(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系统)的讲解。(2)继续深化方案,确定三草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完善二草,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推敲模型。(2)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进行结构设计。(3)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六)第六阶段(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1)绘制正式方案图。(2)成果模型制作。(3)评图。

学生作业:(1)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2)制作正式模型,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了设计类课程之外,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在设计课前期阶段,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最迫切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了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方式方法和实施方案,并在一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设计实践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手段,以设计为主线,把设计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各个人才培养环节着重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以设计为主线,应用多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内容、开课前的预先培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实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辅导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各个教学环节着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应用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设计合理的课外设计作业体系和成绩考评体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

1.教材内容的改革。目前大多数教材根据其编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特别偏重于理论论述,对系统设计部分只做大略的介绍,学生使用起来不易入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初学者或系统设计水平较低的本科生使用,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一类特别偏重于技能的应用,缺乏理论的论述,实践不能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非常不适于本科生教学,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时我们不得不选用几本教材,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为此,我们把系统设计思想引入到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编著一套以系统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突出工程实践的实用教材。

2.增加开课前预先培养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缺乏这一环节,每学期开课时,任课教师首次就课程相关学习内容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很难快速进入状态,尤其是对于设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设计知识,教学质量很难全面提高。为此,增加开课前预先培养环节,在每门课程开课前,我们利用课程授课前的一个假期,在相关教学班级选拔3-5人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深入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设计技能。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及传帮带,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兴趣,一点带面,全面提高班级其他学生的设计能力,把简单的课堂沟通改变为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相互沟通的能力、互帮互助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本着教育的根本宗旨,充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把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设计型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本科生参与科研等多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设计能力。

(2)大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增加其学习的动力。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教育、自信心的培养、对未来信心的培养、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用本专业已毕业的事业有成的同学及其他典型人物作为其学习样板等等。通过思想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等,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自信心逐步树立。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感恩父母,增加其认真学习的压力;感恩老师,增加其认真学习的动力;感恩同学,增加其认真学习的活力;感恩任何人,增加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3)进行全面的能力培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自信心增强的同时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建立班干部、小组长、课题组长等组成的多层次管理小组,由学生管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设立两个设计题目,有两个班组相互PK,在互动中锻炼其团结协作能力;互帮互助,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友爱能力;沟通能力,在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沟通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4)重点进行设计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通过若干个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实际设计作业,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全面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资料查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硬件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系统调试能力、数据测试能力等等。

4.课外作业内容和完成方式方法的改革。以设计为主线,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外作业及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5.考试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思路,由“考核”改为“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合理的成绩考评体系,让学生掌握自己成绩的主动权。学生成绩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设计作业以及综合设计等成绩的总和。传统的课外作业全部由设计作业取代,以设计为主线,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设计作业和合理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用综合设计取代传统的靠死记硬背才能取得高分的卷面考试,使学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轻松、愉快地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成绩评定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力求公平、公正。学生成绩是动态变化的,完全透明的,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可随时了解、掌握、并控制自己的成绩。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各个教学环节务必全力以赴,对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竞争意识,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6.实验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为演示性、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基本上能够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但也存在着诸如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操作走过场等问题,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的目的,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成效。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改革突出的是以设计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书写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严谨的工作、科研作风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7.课外辅导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在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与开课前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预先进行培养环节一样,课外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及时跟踪学生动态、及时进行辅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是课外设计作业和课程综合设计的设计。设立Email热线和电话热线随时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个别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地向所有同学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把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应用到教材的内容、课前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业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方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实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课外辅导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为学生将来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寻找工作、踏入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把系统工程思想较好地应用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综合设计及实验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增加开课预先培养环节,把简单的课堂沟通改变为课前沟通、课堂沟通、课外沟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点带面,切实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兴趣,进而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4.应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出一套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前后呼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外设计作业体系设计方法,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设计过程中彻底掌握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该作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5.改变传统的考试思路,由“考核”改为“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主,学生不用考试,没有考试的压力,解脱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烦恼,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轻松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施成效及进一步思考

本教学改革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践已经结束,得到了学生的极高评价。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精神面貌、设计能力及其它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适用于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对高等院校工程类专业任一学生来说,如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选择一门课程按照这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实践,到大学毕业为止,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其它各方面能力肯定会达到较高的水平,为他们成功踏入社会,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如果经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培养机制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研究专项”成果(10JDGC011)、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张东阳,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马星国,沈阳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篇3

下面我将以“圆形接力”教学设计为案例,浅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活泼、求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场等因素,充分利用游戏与竞赛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解传接棒的简单技术和4*100米接力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在该课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跑姿,发展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对当前感兴趣的时尚元素,如“航母style手势”“两人三足”等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是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定出“教什么”和“”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

例如,“圆形接力跑”中的教材分析是《九年义务教育普通课程标准(1-6年级)》中3-4年级第三章“走、跑与游戏”中的教学内容。它以几个人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分别跑完各自规定距离的集体项目,又是在田径运动中唯一体现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它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有较多的德育思想教育因素。接力跑和快速跑的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接力跑有传递接力棒的技术,要求各棒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在快速跑中完成传接棒。所以,接力跑既可以发展速度素质,协调性和培养快速奔跑能力的有效手段,又可以培养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齐心协力跑”游戏环节,主要是通过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身体灵敏、协调素质,发扬相互配合协作的精神,促进下肢力量的发展,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体现活动的即时与潜在的自身价值。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教,明确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1.在奔跑游戏中,改进跑的动作,培养跑的正确身体姿势。

2.发展灵敏、反映、协调、力量素质和位移速度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与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培养竞争意识,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往。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一)“圆形接力跑”中的教学内容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游戏场地,足球操场圆心位置并将隔离墩摆放好。集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背向阳光或风沙位置成四路纵队站立,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安排见习生,必须要检查服装、鞋带。这是体育课安全注意事项的重要环节。另外教师着运动装,教态自然、大方。在课的开始前教师应当宣布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示活动中注意安全的事项。

2.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进行准备活动(慢跑:2*200m)和专门性练习(徒手操),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二)详细讲解传接棒的动作方法

教师讲解并示范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如下压式传接棒:接棒人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虎口张开朝后,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压,放入接棒人手中。

讲解结束后,学生持接力棒以纵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原地练习。

(三)学习提高技能

学生成四路纵队在操场圆形位置站立,各队队尾的学生手持接力棒,听到哨声后,立即沿着圆周右侧方向跑出,跑一圈后将接力棒交给本队的第二名学生,然后站到本队队列前面,保持队形,依次完成比赛。

安全注意事项及要求:在跑的过程中注意与同伴的传接棒,在超过其他同学的时候严格按照从右侧超越。比赛中时刻保持本队队形的整齐,这也是最终判定胜负的关键。四队互相监督彼此队形。完成接力后以最先举棒判定胜负。

在第一局进行完毕后,教师针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讲解。然后继续进行游戏(可根据学生运动量进行调整)。

(四)发展身体素质

游戏,“航母style—齐心协力跑”。游戏方法: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合作,每组4-6人,成横队排列,双手搭在同伴的肩上相互连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走、跑练习。这能够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由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做团队“指挥官”以“航母style”手势指挥同组队员参与比赛。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名冲到终点的组,可以以“航母style”的手势进行庆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安全注意事项:同伴之间要从走开始练习,步调做到一致。如果同伴不小心跌倒,要立即停止练习,保护同学避免摔倒。

四、师生总结、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在操场上做静止性的伸展、拉伸等放松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体疲劳,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和恢复。要求动作呼吸自然放松,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在放松与恢复之后,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总之,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现课堂标准精神的主要渠道,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徐世贵,《新课程这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3.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

4.《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项目化;机电英语整体设计;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3-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指出:“高职英语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设计项目的名称、主要内容和成果展示;学生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的步骤,如收集信息、实施方案、评价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论文统计发现,有些论文涉及任务型教学法,有些论文涉及分层次教学,有些论文涉及ESP教学,但是,涉及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论文仅有10多篇。这说明英语项目化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具有公开价值的成果尚少。但是,鉴于项目化教学具有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优点,“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之一,我院近几年开展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验,在通用英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立足于如何结合项目化教学“六步法”,开发符合我院的机电英语“六步法”。

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

项目化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强调活动建构性,强调师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化教学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教学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所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采用混元方式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笔者认为,建立在以上三种理论之上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情境、实用、合作,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具体性特点。

三、高职英语项目化设计案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国内学者从工作过程、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法”。同时,还有“五步法”和“七步法”。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均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三个阶段。此外,国内学者提供了具体案例,如金融保险项目化英语教学案例。

我院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英语项目化整体设计、项目化单元设计等内容,如机电英语项目化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渗透了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见表1。知识目标主要和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有关,技能目标主要和运用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关,素质目标主要和基本职业素养、积累技术资料、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根据多次走访发现,我院机电装备制造类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目标大多是一线机床操作员工。因此,教师根据现有的加工设备,结合英语项目化教学整体目标,进行了单元项目化设计,见表2。具体包括技能训练项目名称、技能目标、主要支撑知识和训练方式。

1.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20~3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5个例句

2.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10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共10个例句

3_通过看图解说、看实物解说等方式介绍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信息收集、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方式设计。以单元设计为例,学生也提供了具体的六步实施方案,见表3。

五、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以机电英语为教学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是专业英语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必经之路。从学生角度来看,机电英语实施项目化教学一年后,学生的口头汇报能力、笔译机电英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遵守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合作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

篇5

【关键词】探究型学习;protel dxp;教学设计方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2-01

下面我们先以学习protel dxp的案例为例来分析一下,在这之前我们先让学生做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导老师为每组准备图形与剪刀,预计时间为10分钟,只能剪两次,将这个图形变为正方形,并且原先的每个部分必须得到利用,通过游戏让大家体会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换一种理念考虑问题,会有新的认识。

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我们来分析两个不同的案例,在讲到protel里面绘制原理图为例我们分析两种不同方法:

案例1赵老师的protel绘制原理课

1、老师详细讲解绘制电路原图的方法。

2、讲解绘制不同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3、用个例子来验证。

4、布置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

案例2李老师的protel绘制原理课

1、利用幻灯片打出一个电路原理图,看看这个电路图如何绘制,以及它的注意事项。

2、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分组讨论。

3、以小组长为代表阐述讨论结果。

4、老师点评,总结电路原路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5、做一些练习来考察和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

布置作业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上面两种不同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第二种方法带来了巨大的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身份来了个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授课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学习完后记忆非常深刻,效果很好。

那么上面的两个鲜明的例子说明第一个是讲授型的教学,第二个是探究型的学习,探究型学习也称探究型学习,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第一通过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将信息转换成知识,第二强调能力发展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验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具体标准: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型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展开调差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要素,探究型学习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为第一确定问题,第二形成研究思路,第三实施研究,第四结果演示与交流。

参考文献:

篇6

(一)确定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

项目教学团队经过调研论证,发挥思维导图方法优势,做到既总揽课程改革的全局,又把握课程设计的细节,综合运用头脑风暴、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确定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物理知识掌握的好坏将影响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创造性。物理学是学生普遍认为难懂难学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物理实验教学为突破口,以实验为主线,以实验为项目载体,遵循“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物理实验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等。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实例

笔者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例,介绍运用思维导图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运用思维导图对学情、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等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在高中学习基础上,着重于万用表实操,会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和排查常见电路故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同头脑风暴、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主动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利用MindManager软件作思维导图绘制工具,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中心主题,以教学前期各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为子主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按教学顺序设置下一级主题,利用软件提供的“插入”功能添加主题信息之间的可视化关系,如将“深入认识万用表”主题设置相关的万用表的表头、转换开关、调零旋钮等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超链接,在各主题上添加“标签”,记录各教学步骤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注意的问题等。课题导入时,明晰两个思路,一是电流、电压、电阻3个物理量的意义及3者之间的联系(欧姆定律),二是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方法,掌握量程和电表接入电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旧知识脉络,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万用表的使用方法”项目任务共有4个子任务,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组内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评价阶段、设计评分标准时,考虑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兼顾激励作用,特别是操作不当如量程选择不当、万用表接入电路方式错误、正负极接反、使用完毕档位开关放置位置是否正确等,要有扣分标准,每组选派学生代表操作,教师和全体学生都是评委,评分结束后,使用万用表注意事项已呼之欲出,教师稍作总结即可。数字式万用表部分,由教师讲授面板各部分,交待指针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区别,布置并行项目作业“用数字式万用表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并以视频形式上交,下次课进行评价。学生为获得高分,都要录好几遍视频,上交最满意的作品。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课程模式束缚,创设课程全景图,从全局高度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在课堂上,思维导图完全呈现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层“剥开”思维导图,或是分级显示,或是放大呈现图中某部分,或是呈现图中隐含的链接、附件等内容,可以当作教学课件使用,学生简单整理后就是知识脉络清晰的课堂笔记。在进行课堂小结和课程复习时再次呈现思维导图。

二、结语

篇7

系统工程一:周规划

间周规划是指提前一周概括性地、突出重点地规划好下一周的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授课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间周规划保证了班主任保质保量地没有遗漏地完成班主任工作和授课任务。

我一般在上一周的周五就规划好下一周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及大致的完成时间。像主题班会的召开、汇总一周内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情况、晨会情况记录等工作内容每一周都要进行,而且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固定的工作内容。这一提前规划,重在规划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工作,并明确完成这些任务的具体时间,还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一些应急性的工作。在这一规划中,有两种情况我还会单独考虑。当我的精力有限时,对于一些重大的、繁琐的班主任工作任务,我要确定哪几位同学、任课教师能帮我完成:我还要确定替我完成班主任工作任务的人选,以防我在下一周的某一天不在学校而造成工作的遗漏。

我一般在上一周的周五前就规划好下一周的教学进度,明确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并简单地进行书面备课。下一周的周一、周二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书面备课,把整个教学设计论证得尽量严密。这样的提前规划,无法确切地了解学生对相关教材内容的知识学习、能力建构、情感陶冶的具体需求,所以,我规划的重心(尤其是备课的时候)是明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内容、预测学生的需求。

两项规划完成后,我还要根据两项规划的日程安排,综合平衡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的任务量,避免因任务完成量不平衡造成两项任务完成的质量水准不一致。

系统工程二:昨日细化

昨日细化是指在完成当日的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任务后,我会根据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细化第二天的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任务。

班主任工作任务的二度规划旨在寻求第二天的班主任工作智慧生成的可能,我一般会精心推敲那些工作内容的起点:寻找到谈话时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开班会时要说的第一句话等等。

如果时间充足,我重在推敲第二天的那堂课的教学起点、细化学生的需求、确定哪些教学环节会出现动态生成的课堂;如果时间紧迫,我会着重分析第二天的那堂课的哪些教学环节将会有动态生成的课堂,争取找到本堂课的创新支点,这样会增加学生出现课堂高峰体验的机会,同样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系统工程三:晨曦日程

晨曦日程是我在每天早晨和中午到办公室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好当天的班主任工作和授课的任务与进程。在晨曦日程的规划中,我一般要推敲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1明确日程安排的两个基本的时间段。一是早晨到办公室后就开始设计一天的日程安排,大约需要十分钟;二是下午到办公室后调整下午的日程安排,大约需要五分钟。如果遇上突发性事件,就要随时大幅度地调整日程安排。2要熟知当前的作息时间表,便于随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3要熟知自己授课班级的课程表。备课、上课时间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另外,如遇到突发性事件,熟悉本班的课程表,便于和其他任课老师协调后调整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影响一天的授课任务的完成。4要充分利用时间,在预期规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因规划不合理而导致一些事务没有完成,要及时做出调整,另寻完成任务的时间。5日程安排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并留足一个小时作为机动时间,便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规划不合理导致的任务拖延。6工作难度大的任务,其完成时间一定要规划得充足一些,以便保质保量。

第二,详细地梳理出一天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突发性事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1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定要仔细梳理出来,像备课、上课、改作业、检查学生的到校情况、学校要求上交的一些材料等都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会出现工作失误。2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指在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时生发出来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在开家长会前的当天,有些家长可能会打电话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沟通时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结束,就容易冲突班主任的日程安排。3学生出现伤亡、校外人员来学校滋事等突发性事件,几乎都是不可控制的。4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是指那些需要近期做的事情,但时效性不强,当天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第三,日程的具体安排。1日程安排的载体打造:可以借助一些表格(详见后文附件:《我的日程安排》)来完成自己的日程安排,表格的设计至少应包括“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段划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拆解及完成时的注意事项”。其中“工作任务的拆解及完成时的注意事项”一栏要设计的格子相对宽大些,因为要把一些注意事项都具体地表述出来。比如在开家长会的当天,“关闭手机”这一条一定要写到注意事项里。因为有一些家长在这一天是要打电话的。实际上,有的家长平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开家长会了才开始关心,他们打电话大多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孩子的不满或担忧,很少能反映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这些家长的电话就可以不接。为了避免这一点,班主任在这一天就可以关闭手机。2日程安排的注意事项。其一,以自己的上课时间为分界线,确定日程安排;其二,要把相对较多的工作任务安排在自己不上课的上午或下午,既不冲突上课,也便于调控:其三,必须要做的事情优先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避免出现工作失误;其四,要把各项任务统筹安排,尽量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五,把每天留出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机动时间用于处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和突发性事件;其六,日程安排得不要太紧张,要留出调控的余地,避免出现工作的忙乱。

系统工程四:黄昏思辨

篇8

关键词: 中考数学总复习 准备工作阶段 具体操作阶段 反思工作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应认真对待中考数学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我结合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注意事项,供同仁参考。

一、准备工作阶段注意事项:认真教研,确定复习方案和策略。

1.精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要求,合理选择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2.认真研究近三年的泉州市中考试题,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中考质量分析材料,揣摸中考命题的新趋势。

3.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一要分析全班学生的基础、素质,从整体上驾驭复习内容、进度、方法和时间。二要分析每个学生的基础、素质,确定“培优、扶差、抓中间”的对象和方法,个别辅导与整体推进相辅相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挖掘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1]。

4.正确认识数学三轮复习的阶段目标任务。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系统化双基复习,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等;使学生注意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渗透能力训练,同时要注意知识点的迁移整理。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考试的热点,抓住学生的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应有重点地围绕泉州市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特点的核心问题开展[2]。以下几个方面专题形式供大家参考:(1)猜想与探索,(2)阅读理解题,(3)图表信息,(4)方案设计,(5)数学思想与应用,(6)分类讨论,(7)几何综合,(8)函数综合,(9)综合应用等。专题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是合理梯度设计、拓展到位的综合,是数学建模的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想的注重、数学方法的落实。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综合考试,及时查缺补漏。既能提高学生临场的解题能力,又是一次发现问题、查缺补漏的机会。适量地做中考新试题。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都注重了创新试题的命制,特别是近三年,创新试题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例如探索题、阅读题、选自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开放题等。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善于挖掘问题,不要认为教材中写的都正确,也不要认为教材中例题解法最优,要经常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这样效果才会好[3]。

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所有的可支配时间,精确设置复习的进度。根据复习内容的分量、方式和目标,将任务分解到每一节课,将任务落实到每一天、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率。

二、具体操作阶段的注意事项

1.立足教材,注重双基。首先是立足教材,紧扣课程标准,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原型。自实行新课改以来,中考数学试卷中有了许多新题型,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原型取于教科书,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通过重组整合,改编成体现课改理念的中考试题,即便是后面的“压轴题”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原型。其次是注重双基,解题技能是双基的基本体现。解题技能训练要注重解题后反思,重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解归一等形式。譬如一个人初到一个城市,东转西转,很容易迷失方向,但如果多转几圈,到不同的地方多转转,那种陌生感便会很快消失。同理可知,如果一道题目学生费了很大的劲才想出一种解法,那么一定要鼓励他想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更多方法。这才便于吸收这道题目的营养。多题一解可以使学生掌握考题变化的规律;多解归一可以让学生知道应掌握什么重点等。真正可靠的解题思考规律的形成,应当是在多解归一的基础上,即挖一道题目的不同解法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再比较一批题目的共同点,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普遍适用性的解题思考规律。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增强数学建模意识。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统计意识、合情推理等能力,渗透数形结合、运动变化,以及函数、方程、归纳、分类等思想。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复习工作要从本班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对学困生,一是思想帮助,二是知识辅导,三是行动落实。对中等生要严格要求,要求解题严密、细心,保证常规题不失分。对尖子生的培养要求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要求他们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提高中考优秀率。

4.慎重对待试卷评讲课堂。测试和评讲是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是查缺补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知识水平、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备课要用“加法”——加大课前“教学设计”的力度,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教学方案设计中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4]试卷评讲课堂上务必及时做好考后试卷的统计工作、分析工作,要分析错因,避免再错;要开拓思路,多做变题思维,纵横联系知识点、考查方法和解题方法总结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三、回顾反思工作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总结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当然,总复习工作的注意事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樊继燕,张得华.提高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三步法”.语数外学习,2013.2.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 问题连续体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64-01

“问题体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分别是感知层次、理解层次、综合层次、运用层次和探究层次,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景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功能作用。“问题解决”教学已经成为各国各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更多地用于发展学生思维、探索、创新、实践等能力。

以(鲁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为例,阐述“问题连续体”模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应用。

1 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

问题1:请大家观察浓硫酸与浓盐酸的标签,你能得到那些信息呢?

生1:浓盐酸的密度等。

生2: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质量分数等。

生3:浓盐酸和浓硫酸的化学式等。

生4:浓盐酸具有腐蚀性,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等。

……

此问题属于感知层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只需让学生观察,不需要任何引导,学生会主动将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实现同化,实现知识的建构。该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入新课的好的切入点。

问题2:浓硫酸与浓盐酸在物理性质方面,有哪些差异?

生1:密度大小不同等。

生2:挥发性不同,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难挥发。

生3:粘稠度不同等。

……

此问题属于理解层次。该类问题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掌握间接经验非常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物理性质比较,实现知识的深化细化具体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都有所提高。

问题3:设计实验,比较浓盐酸与浓硫酸腐蚀性强弱。

生1:用玻璃棒蘸取两种酸,分别滴在两片相同的滤纸上,观察现象。

生2:买两块肉,将两种酸分别滴在两块肉上,观察现象。(学生大笑)

生3:将酸分别滴在木板上。

生4: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两种酸中。

……

此问题属于综合层次问题,该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腐蚀现象,提出很多想法,特别是当有学生提到将酸滴在肉上比较腐蚀性时,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活了起来。教师从腐蚀性(指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物质进行试验,使学生思维发散起点灵活,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问题4:阅读课本P3并讨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

生1:防止碰在皮肤上。

生2:烧杯要放稳,硫酸要轻拿轻放。

生3:不能滴在桌面上。

……

此问题属于运用层次问题,学生自觉地将前面所学知识应用在此问题中,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展现。师生首先共同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实验,感受浓硫酸稀释时的热量变化,最后电脑模拟实验,认识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从而使思维更具有批判性。

问题5:讨论,鉴别浓硫酸与浓盐酸的方法有哪些?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生1:根据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比质量。

生2:根据腐蚀性不同,分别用玻璃棒蘸取两种酸滴在滤纸上。

生3:根据挥发性不同,打开瓶盖,有白雾的为浓盐酸。

生4:敞口防止一段时间后比较质量变化,质量增重的为浓硫酸,质量减轻的为浓盐酸。

生5:分别取少量酸与试管中,插入相同的铁丝,发生钝化现象的为浓硫酸。

……

此问题属于探究层次问题,问题的开放程度更大,答案也多样化。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将浓硫酸、浓盐酸的性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组合分析,从中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将知识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地迁移应用。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挖掘。

2 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2.1“问题连续体”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明确性、适度性、激发性和灵活性等原则

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不产生歧义。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化学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2.2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做一个适时的、权威的点拨者

如在比较浓盐酸与浓硫酸腐蚀性强弱的教学时,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酸的腐蚀性,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腐蚀性指的是材料与环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学生立刻找到了问题探究的方向,立刻想到了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实验原料用于比较两种酸的腐蚀性强弱。又比如在讨论鉴别浓硫酸与浓盐酸的方法时,学生思维产生障碍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告诉学生鉴别物质就要从两种物质性质差异上找方法,适时点拨学生,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

2.3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篇10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引言

传感器市场近些年一直持续增长,势头良好,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汽车产品、电子通讯和专用设备,其中工业制造和汽车产品达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因此《传感器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前提,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从转换原理上来说,该课程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从应用角度来看,又与测量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紧密联系;从每一种传感器的转换机理及应用场合来说,内容相对独立;因为该门课程内容繁多,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整合了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项目,其中每周六个学时为一个项目,例如:应变式传感器在称重测量上的应用,电感式传感器在位移测量上的应用,热电式传感器在温度测量上的应用、计算机温度、转速的PID控制等等。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相结合、传统黑板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下面就以《应变式传感器在称重测量上的应用》项目为例来具体介绍一下《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1.理论课的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教育的制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利用各种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充实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求异思考等良好的品质思维。但是,传统的黑板教学并不能完全舍弃,本项目的理论课为两个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项目的开始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一些电子秤图片,让学生讨论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并且告诉他们,学完这个项目之后自己也可以做出一个电子秤,可以称出随身携带的物品的重量。以此来引入本项目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然后布置具体任务。

任务1:应变式传感器的结构、分类、指标

任务2: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任务3: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在任务1的教学中,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定义,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而且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应变片的实物,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应变片的结构。也可以播放应变片的制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应变片的制作过程。

在任务2的教学中,涉及到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全桥公式的推导,此时如果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会感觉速度太快,难以理解接受。因此公式推导采用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为了巩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再做两个和公式相关的习题。

在任务3的教学中,主要是讲述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例如在荷重、加速度及压力测量方面的应用,此时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来展示该传感器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展示该传感器应用的最新动态,结合图片和动画来讲解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印象深刻。

2.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实践课是四个学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开始前先布置任务:

任务1:完成电路的连接、调试

任务2:数据的测量

为了完成这个两个任务,本次实验分成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主要介绍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例如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块、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托盘、直流电源等。

第二个环节是讲解实验步骤及现场演示,讲解的重点主要有金属箔式应变片在电子秤上的应用原理;电路的连接方法,差放和电桥的作用,差放和电桥的调零方法。最后和学生一起绘制出本实验工作原理框图,通过框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实验的工作过程。

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老师先做一遍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再讲解具体的电路连接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反复练习,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只做指导,不再演示,否则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模仿,自己不动脑的习惯。

第四个环节是抽查学生实验情况,检查实验电源的连接是否接反,电路的连接是否合理,实验结果的显示是否正确。

第五个环节是教师点评,学完本实验后,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电子秤的制作;本次实验存在哪些问题及注意事项,同时对本次实验完成较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并记入平时成绩。

3.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并重的全面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主要是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上课表现及作业成绩;理论考核是期末试卷成绩,实践考核是将原来的做过的实验进行整理,让学生从中抽取一个实验,根据操作的情况当场给出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平时还是期末,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不能懈怠。

4.结论

在《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具体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才能有目的的学习;传统的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能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又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实验教学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