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篇1

马建堂说,统计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抓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加大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验的工作力度,是充分发挥统计工作重要作用的体现。国家统计局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工作,是统计服务的重要举措。相信湖北会继续充分运用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在科学引导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宪生说,探索、建立、试验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统计制度、机制和方法,联合共建新型统计服务体系,既丰富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将为我省统计改革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工作的部省共建合作机制开始进入规范化实施阶段。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解决统计发展的难题,支持统计部门在开展“企业一套表”综合试点、部门统计管理试点、建立服务业统计制度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统计指标研究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为推动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验积累经验,为服务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座谈会后,省长李鸿忠会见了马建堂一行。

李鸿忠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计工作极为重要,在政府决策、政绩考核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创新统计工作、改变传统的以GDP论英雄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希望国家统计局一如既往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建立“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据悉,近几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在统计制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统计设计的整体功能不强,企业信息缺乏统一性,专业与专业之间衔接不紧,采集数据多头对下,既增加企业负担,又影响数据的深度开发。

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省统计局积极筹划建立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的部省共建工作。2008年12月和2009年5月,省统计局先后两次向国家统计局上报了《关于湖北省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部省合作协议的请示》(鄂统计文[2008]91号)和《关于在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开展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验的请示》(鄂统计文[2009]39号)。

2009年7月30日,国家统计局(国统函[2009]78号)《批复》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同意湖北开展“企业一套表”综合试点工作。为使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将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2、支持湖北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加强制度方法及指标研究,修改并逐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

3、支持湖北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根据有关要求制定部门统计管理办法,选择一些部门开展试点工作。

4、支持湖北加强县级及乡镇、街道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篇2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了解高职学生对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满意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意见与建议。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科学性。调查方法为不计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回收问卷共101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比例达98%。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重庆七所高职院校2011~2012级的文、理科103名学生,调查主要围绕“目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学的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认识,共设计了22个选择题,每一选题都设有3~5个选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勤奋、品德,并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以及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认为对自己的成长相对有积极意义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这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理想与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利益选择上基本能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二)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上课、舆论媒体宣传占多数,并且有60.4%的学生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的占35.6%,而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2%,说明课堂仍然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的态度,只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三)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评价比较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仅有2%的学生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说明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并且有46.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生自己,要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

(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大多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调查中有43.6%的学生认为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就要选出更加实用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7.7%的学生则认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28.7%的学生则希望采用互动式教学。

(五)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我市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基本持认可态度的,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有19.8%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

(六)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看出我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着重从加强专题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

(七)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近一半学生赞成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30.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听学术报告来加强实践教学,11.9%的学生则赞同通过“三下乡”,搞社会调查,7.9%的同学建议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篇3

一、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方式的分析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方式表现出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向于理论知识层面的考核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偏向于理论知识层面,而对于学生品德、行为层面的考核却忽视了,学生虽然懂得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却在行为上缺乏该具有的修养,导致知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也影响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应有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还丧失了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考核,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合适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起到明确的引导作用。2.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与学成果的功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不能从考核结果中判断准确出学生的理论水平,更不能反映出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状况;而且,考核的整体成绩也不能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在学生考试分数的分析与反馈不能反映现实教学的情况,也不能作为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考核,应该能较好的评判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效果。3.考核方式在激励功能方面大打折扣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往往是一场闭卷笔试,没有把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成绩的区分度也不高,这就使得传统考核方式在激励功能方面大打折扣,使一些学生自律放松,课堂纪律松懈,出现逃课、消极散漫的不良现象,在知识学习上不愿意深入探究、简单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没有有效激发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考核,就需要转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4.考核方式偏离教育目标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由于卷面考核的局限性和考分的简单量化性,没有反映出学生的的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没有反映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思政课考试考核方式在事实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这就等同于降低了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考核,就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政治信仰、文化信念、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综上所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效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表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理念已经滞后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中改进或创新考核方式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设计

基于如上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方式表现出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并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设计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方案考核评价方案由知识评价和日常行为评价两个系统组成,其中日常行为评价系统又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班委会评价系统和思想政治课老师评价两个子系统。(一)知识评价知识评价占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业成绩的50%。该成绩由学生期终考试成绩乘以50%得出。试题要求:1.试题总分为100分。2.试题突出时代性。3.试题覆盖面较大。4.试题分为基础性、应用性两大部分。(二)日常行为评价日常行为评价占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业成绩的50%(其中班主任老师、班委会评价占20%,任课老师占30%)。1.辅导员老师与班委会成员(辅导员为指导、班委会成员为主体),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追踪,根据考评细则,酌情量化评分,以100分为标准,只扣不加,(对班级、系、学院做出贡献者可由班主任酌情加分,分别以0.5分、1分、2分为标准)。如果学生没有违反考评细则中的规定,按满分100分计算,有上述规定的贡献者,可以超过100分;如果学生有违反考评细则中的行为,按考评细则的规定从100分中扣除,学生最终成绩按百分折算。上述行为量化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由班委会与班主任老师共同认真完成,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将学生日常行为得分加盖院系章后以电子表格形式汇集于该辅导员老师处(第二次要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由任课老师按两次成绩的平均成绩乘以2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并把该成绩存入德育档案中。2.思想政治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进行学生行为规范矫正的场所,任课老师应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学生,要与其谈心,并对其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填写上课记录,期末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量化计分,以100分为标准,最后乘以30%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三、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效果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51-02

党的以来,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启发、重课堂轻课外等缺陷,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很多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枯燥空洞乏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须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 改革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说占据着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不断调整和丰富,但是,改善后的教学内容仍然在某些方面和环节还有很多不足。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的问题。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该门课中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内容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据统计,“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六分之一存在着明显的重复。[1](P.61-64)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又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发生重复。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也有对自身课程的定位,但如果不注重教学技巧,缺乏深厚的教学功底,长期下去会给学生一种“吃剩饭”的感觉,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个课堂的抬头率,在相似内容的反复刺激下,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产生。

另一方面,虽然全国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但是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仍然比较生硬,理论多实例少,文字描述多,图例和数据过少。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假、大、空”,像就业、社会公平、社保、医疗卫生、权力腐败这样的一些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教材中是缺少客观分析和合理解释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和更新,会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相差甚远,与自身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这样,就很容易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对整个课程产生排斥感,觉得与自身能力培养无关,更别说对事业前途的帮助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为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应科学划分和设置教学内容,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涉及到的知识点可以作简单的回顾,或者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作理论层次的拔高和深化;其次,由于教材的出版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教材中所反映的内容肯定与当下的最新成果相比总是有滞后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将党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精神随时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去,真正实现新精神、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对外开放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向学生介绍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即“一带一路”。同时,把大学生关注的诸如食品安全、就业、物价调控、环保等热点社会问题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再次,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的这2845所高校都有着不同情况和自身特点。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还应该结合生源以及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排学生之所难。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P.139)在这里,把方法生动地比作“桥与船”。显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只有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单边教学方法仍占重要的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无法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的活跃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充满着个性化的气息,自我意识和感知很强烈,他们思维活跃,喜欢与人沟通。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扼杀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激情,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厌恶、缺乏热情等表现。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出现厌教的心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但究其根由,其实是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排斥和不接纳。因此,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可以运用各国盛行的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每一个重大理论的背后其实都有鲜活的故事。案例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案例教学法能够轻松地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直观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学,从而真正实现“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良好效果。对于内容复杂、争议性强、时间跨度大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了解;对于耳熟能详的案例,可以先于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逐步引入对理论的讲解;对于教育意义大、感染性强的案例,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给学生带去震撼的同时,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对于总结性强的案例,则可以安排在下课之前,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印象。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部分内容可以举引起全国观众共鸣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通过中华美食的这样一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人的人生况味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引入“婴儿安全岛”的案例,弃婴行为是违背法律原则的,但是弃婴行为又是现实社会中一直没有根除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婴儿安全岛”项目是以生命至上为出发点,保障儿童的利益最大化,但也要看到,这个项目是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出的社会救助措施,它只是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小环,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反思:我们国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健全这样的社会责任体系,怎样去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系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采用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也都是切实可行的。

理论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而行动又是领悟和升华知识的路径,知行并重,方显理论的经世致用之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更好地体验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很容易使知识理论内化为学生修养,外化于学生行动。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正方和反方,针对“‘和’好还是‘战’好?”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最终使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再如,讲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或社会、或其他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影响”等课题进行分组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课上汇报调研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命题,进而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和国家荣誉感。

三、结语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被动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 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篇5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95-02

信息是人们知识的来源,也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以信息传媒为纽带的现实社会里,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目前,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在我国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今世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来源。新媒体以其传播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等突出特点,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密集的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加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带来了双重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挑战更大。因此,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新媒体的存在,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量,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3调、教师信息不足的局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素材;凭借网络传播的文字、画面、视频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时效性。

2.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主动利用新媒体,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政、历史及社会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3.新媒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只有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方法固然有很多,通过新媒体与学生直接沟通联系,浏览学生论坛、学生的个人博客等无疑是很重要的方式。而且通过网络更能对学生知情、知性、知心,了解得更加真实。同时网络还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讲透的问题讲透。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

4.新媒体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媒体实践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方式,又称为“虚拟实践”。新媒体实践所塑造的新型网络人才群体,在未来的网络文明时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进入网络以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去解读诸多社会难题,这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师知识的有限性与新媒体信息的无限性、快捷性冲突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无论教师知识面多广,他也不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量大、来源途径众多且更新及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知识信息不了解或了解不准确,学生则立即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掌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压力。

2.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新媒体信息的混杂性冲突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课,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方向十分明确。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性,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达到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的目的。而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有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观点,这些观点主观性和片面性较强,加之很多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充斥网络,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觉教学越来越艰难。

3.教学的相对滞后性与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快捷性冲突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就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传统口授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有很大的不足,教学课时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本身无法全面掌握教学相关性知识,学生课后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政治性特征明显几乎无法实现。就实践课教学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高校具有很好的实践教学经验,实地调研操作起来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实践教学的作用远远没有学生通过网络的见闻给其带来的影响大。新媒体信息不仅多样化而且更新及时,使得教学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

三、关于应对挑战的几点建议

由于新媒体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挑战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1.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教材体系和内容。在改进教材体系上我国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几乎每年都做了更新与校正。但是在个别观点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说服力不够强。如《概论》教材在讲解“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这一部分时,书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2]。这里的“铲除”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初级阶段,金钱仍然对自由存在很大的束缚,铲除金钱对自由的束缚只能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因此,教材内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力求更加准确、具体,增强其说服力。

2.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深刻丰富,是否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特点和要求,是否能够释疑解惑,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正视那些因社会变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回答这些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就是要反映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以及反映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在教学中,要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

3.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扩大知识面,实现理论与最新实际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必须紧跟实际才具有说服力。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需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及历史知识。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而且更新快捷。教师也许没有掌握或没有来得及掌握的知识,学生极有可能通过新媒体早已知晓。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扩大知识面,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现实问题。

4.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学中对新媒体信息必须坚持客观分析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方法,且不可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理论课课堂教学之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的技能和课堂上的发挥,更取决于教师对理论本身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理论直面实践和解释现实的能力。教学中的“道理”要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支撑。教学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网络信息问题,要能用原理和方法去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要搞清问题的成因,以问题的解决为主,不可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盲目批评。

5.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使其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起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介绍和传授知识上.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深化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学生理论上的困惑。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这就在教学的方向上与中学衔接起来,层次上的递进,理论深度的加大,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促进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授、多媒体与新媒体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是必需的,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理解就不深刻。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些在课堂讲授中用语言不能全面、清晰描述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来表达是很生动的、有效的,可以很好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课堂教学中及时借助新媒体或者直接进行新媒体教学不乏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创新。要构筑新媒体教学的平台,加快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篇6

1.学科建设基本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的发展基础;2011年4月,保山学院社科部从原政史系分离,成立理论教学部,专门从事理论的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使依托一级学科理论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平台进一步牢固。2013年12月,理论教学部开始学科建设工作,已经着手建设以理论一级学科为统揽,以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为主攻学科,以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体系。

2.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理论教学部重点扶植的二级学科“中国化研究”,并以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有着较强的科研、教学、队伍、地缘等优势。科研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学习读本共计9本,获得省、市、校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教学上,主持并完成云南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主持并完成校级重点课程2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原理》);累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奖励10余项。队伍建设上,学科组共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在大众化、杨善洲精神和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上,保山学院已建立一个云南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和大众化研究中心并依托保山市社科联成立了艾思奇与大众化研究会。另外,依托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已经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与国内同学科相比仍有不足:(1)队伍建设还不够。教师总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较少。(2)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发表在CSSCI上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3)资金落实难度大,经费有限,对于深入研究造成相当的阻碍。(4)学科视野不够,学科方向的凝练还不够,学科新的生长点拓展受限。

二、马工程出版重点教材使用情况

1.使用情况: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98方案”全部采用云南省统编教材,实施“05”方案后,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保山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均按教育部要求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使用效果反馈:据调查,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这四本教材系统地诠释了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基本的基本原理。但也同时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本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理论性较强,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改进意见和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四本教材应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详略得当的方式解决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增加实践和案例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保山学院理论教学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课堂教学。四门课程按教育部要求足时开课,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实现了全校性选课,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部自去年开始了德育导师制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还利用QQ等通讯方式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课后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的紧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响应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号召,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四门课程相继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保山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我们根据教师特长分专题进行教学。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发挥,又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契合,强化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还采用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随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就有关问题及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针对时事热点和学生情况,教师们认真备课,讲课内容针对性强,形式生动活泼。(2)人才培养。重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校内与校外融会贯通,构建了学校与社会的连续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部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除了学校建立的近40个教育实习基地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腾冲艾思奇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施甸善洲林场、保山市博物馆、名人堂等),定期、不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教学部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教师们一贯确信“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扩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保山学院,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内容和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专业课的学习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保山学院在校学生有8000多人,而我部的教师仅有10人,师生比严重失调;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部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鲜感的缺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热情,敷衍了事,言行不一,教学实效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跟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保山学院地处边疆有关,另一方面与保山学院还未真正实现师资引进渠道的多元化有关。

四、应用观点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贯穿观点方法:

1.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既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

2.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应关注网络技术对教材的作用,如OCW、MOOC等,顺势而变,合理梳理教学内容,哪些适合面试,哪些适合网上教学,促进现有教材的转型升级。

3.把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力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及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回避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篇7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实效性;保障;方式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中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一旦解决好主观世界,可以更好改造客观世界[1]。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重要性有其时代背景。

第一,当代教育制度下,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中国当代中学生大部分仍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进入大学深造。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甚至包括寒暑假。当今很多中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书本阅读、媒体宣传、他人讲述等间接方式获得的,是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现象,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以便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2]。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提出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是资本、技术在全世界流通,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播交流,是外国资本主义文化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资本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联系实践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方式选择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迫切需要引入人文关怀,以期真正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中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中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效性教学。

3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条件保障

3.1教学管理。关于实效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在使用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中,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基地建设。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积极寻求学校所在地的企事业合作伙伴,密切实践教学与所在地之间的联系。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3]。

3.3安全保障。安全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犹其是在校园范围以外开展的实效性教学。如何构建实效性教学的安全保障呢?第一,加强管理。在实效性教学中严格带队教师责任制度,规范带队教师在实效性教学中的程序管理。比如活动申请制度、活动中点名制度、情况汇报制度等。第二,加强教育。在实效性教学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作为实效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部分学校在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签订安全性质的协议,但这份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待讨论。第三,购买保险。必要的时候,为参加实效性教学的师生购买人身保险,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赵迎新. 让现代教育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熠熠生辉[J]

篇8

【关键词】环境治理;政府决策;公众参与;有限性;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86-01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它提供给人类所必须的阳光,空气,水等。但人类的环保意识却普遍较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也凸现出来,并且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公众的利益,而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权力机构,在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环境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和微观上的公正裁决。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重视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民众的作用。

一、环境治理中的主体

(一)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要主体

政府职能,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而环境问题便是其应当管辖的内容之一。任何人和企业都可以无偿的消费环境却无需为其消费付出成本,环境污染以及污染的环境无人主动治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必然。而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问题的主要解决者。

(二)环境治理中的其他主体

1.环境非政府组织。环境非政府组织是指非政府性质、非企业性质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组织。环境非政府组织作为个人和政府间的一个协调性组织和沟通的桥梁,可促进环境政策的有力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减小生态危机。而政府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配合下,也受益良多。

2.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也称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及实施效果的行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公民为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通过法定的方式和渠道参与与环境相关的公共决策的制定及实施的活动。公众是通过向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来信、来访和举报等方式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当中的。但在公众参与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住,例如公众普遍的环境素养还不够,环保法治意识不强,并且事前参与不足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3.新闻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媒介,联系着全球各地的人们。而我国的新闻媒体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和形成巨大社会冲击力的优势,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政策

(一)三项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是指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事前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之上,同时也要积极治理和恢复现有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及其财产安全。

2.“谁污染,谁付费”政策。从前,我国一直奉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有义务对其污染源或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但好像情况并不是那么如人所愿,因此我国将此项政策改为“谁污染,谁付费”,是指某个区域内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付费这种方式,吧污染的治理交给一些专业花的公司去完成。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指通过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的强化,以减少因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样的方式对环境治理所带来的益处是全面但又具体的,管理的强化使得政府和企业都更有责任心,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

三、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如何改进

(一)建立以政府管制为主导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程,因此在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过程中,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只有政府可以做到。并且造成环境破坏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是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如果政府管制加强,人们也会普遍重视这个问题。还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一是将处罚权与监督权相分离,设立环保部门内部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目前行政监督机制的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合为一体,致使监督制度形同虚设。二是要大力推行环境执法人员的资格制。

篇9

公司治理结构,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制、制度和文化的安排。是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的基本产权结构下对公司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体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国公司治理的问题层出不穷并日益受到重视。英国的 Cadbury报告、Greenbury报告,Harmbury报告(1991)等为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公司治理原则》(1998)成为全球有关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如同组织生态理论认为是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组织形式,组织变迁增强了企业生存能力和适应性,现代公司治理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企业大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其设立与发展遵循公司的特征和需要,服从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并随着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青木昌彦(2002)认为,“任一 CG方案都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而绝对优于其他方案”,“假如改变环境,将永远都不会是一种可行的通用的解决方案。” 公司治理结构在发达国家有两种典型模式,即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银行主导型的日德模式。

公司治理是为了实现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系统,该系统控制和领导整个企业,有助于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对企业内部的指导。包括董事会的设置、性质、功能和结构;进行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和机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2.对企业外部因素的控制。一方面要知晓企业所处的监管环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等;另一方面通过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对企业所处的市场乃至世界地位有长远广泛的了解。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公司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一般认为,近代内部控制产生于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关于宏观控制理论与实践的运用和推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日益繁杂后提高经营效率的需要;外部审计的发展。可见,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与水平相关。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 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其概念演进先后经历了内部控制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制度二分法)、内部控制结构(结构三分法)、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五分法)、风险组织观等阶段。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企业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它的基本特征有:1.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业务实施的全面控制。2.普遍性: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是否为上市公司,无论其管理方法和经营范围是什么,都有一套内部控制体系。3.关联性:首先,从企业内部来讲,各部门、各层次的控制工作都相互关联,一种控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都会对其他控制行为产生影响。其次,从企业外部来讲,企业外部客观的政治、经济、法律大环境会对其产生影响。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即当环境和业务发生变化时,就会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而在调整过程中,两者势必相互产生影响,最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以服务企业为目的而走向统一。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公平与效率。具体来说,就是在股东、管理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建立起合乎公平与效率的经济机制。在这个机制之下,股东必须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基本资金,并享有对企业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管理者必须尽责工作,不能偷懒,也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侵害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关系人的利益。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

(二)主体

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也包括企业外部的。而内部控制的主体主要是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等,仅限于公司内部。

(三)内容

公司治理主要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控制权的配置;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等。而内部控制则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经营者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处理的是股东(权力人)、董事会(决策层)和经理班子(执行层)三者间的关系;内部控制处理的是董事会(决策层)、经理班子(执行层)和次级执行层(各部门、单位)的关系。

四、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的发展

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和经营活动的控制,公司治理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都建立在委托的理论上,实质都为人与被人的关系,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管理当局进行的财务报告、风险管理等内部控制受公司治理的影响,与公司治理有关键联系的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大环境下进行;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企业若缺乏健全、合理的公司治理,那么内部控制必然无法有效实施,只有在公开的公司治理下才可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奠基石,完善的内部控制能促进公司治理的建立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7-0074-03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面。对此,辽宁已经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从经济能源消耗水平、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查找问题,采取对策。

一、经济能源消耗水平变化与比较

经济能源消耗水平,是指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能源的多少。一般用经济能耗强度和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表示。前者,是反映能源消耗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出所消耗能源的越多;反之越少。后者,是反映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数据。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出增量所要消耗的能源增量越多;反之越少。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及全国经济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与比较(见表1)。

表1中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降低,但目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能源消耗水平仍然较高。此外,辽宁能源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失衡,能源缺口率日益增大,这不利于辽宁经济稳定运行和能源消耗成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水平,缓解能源供求矛盾。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变化与比较

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是指在能源消费与供给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各类能源消费与供给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前者,取决于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着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与成本等。后者,取决于资源品种及其储量丰度、空间分布及地域组合、可开发程度及其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与能力等因素。在一次能源(天然能源)供应基本自给、能源生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着能源消费结构。在一次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产品依赖外部输入的情况下,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取决于产品来源、保证程度及相互替代的经济性。能源生产结构及其供给保证程度,制约着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与成本。辽宁及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变化与比较(见表2、表3)。

表2、表3中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能源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有所改善,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特征尚未根本改变,新能源消费与生产相对不足。这不利于改善环境与环境治理,也不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及石油的依赖程度,会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采取措施,改进能源供求结构,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消费与供给比重。

三、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环境污染治理,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现实问题,采取各种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措施,防控各类污染,降低各类污染程度,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辽宁及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变化与比较(见表4)。

表4中数据表明,辽宁环境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亿元GDP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等指标明显好转,但目前有些指标仍然明显高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亿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亿元GDP烟尘排放量、亿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比全国水平高出19.9%、71.2%和68.8%;而亿元GDP废水治理设施、亿元GDP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亿元GDP“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分别比全国水平低20.0%、21.9%和57.6%。这说明;辽宁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工业环境污染水平还有差距,废水治理设施相对不足,亟待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强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

四、对策建议

分析表明,辽宁未来经济发展中所要解决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是:能源消耗水平较高、缺口率较大,需要降低能耗水平,减少能源供求矛盾;能源消耗与供给总量中,煤炭消耗与供给比重极大,石油消耗与供给也较高,新能源、清洁能源消费与生产相对不足,需要改进能源供求结构;工业废气、烟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过多,废水废物治理设施不足,“三废”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与水平。

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考虑到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老化,局部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国际油价格极具波动性等现实情况,对辽宁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及工业部门内部行业结构调整,降低二次产业及重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减少能源尤其是对煤炭和石油的相对需要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与石油供给的依存度。

2.制定或改进各次产业、各种行业尤其是工业部门的能耗标准与环境保护政策,利用技术标准、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行政监督、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引导或迫使各次产业、各种行业、各个企业部门转变增长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产品升级,改进生产技术和手段,减少各种生产部门对各类能源的需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3.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加大废物回收利用范围与能力,提高社会对污染物的再利用能力。

4.加强对环境污染源包括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机动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以及矿山废水、废渣等各类污染源的排查、分析与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5.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公共环境治理尤其是废水治理设施投入,提高环境治理技术能力;利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技术标准、行政监督、法律制裁等多种手段,引导或迫使企业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设备与技术投资,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与水平。

6.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与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人们对一次性塑料制品、木制品、纸制品等一次性日常用品的使用,减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对废物再利用和清洁方面作出改进。

7.明确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与治理主体责任,加强行政监督和法律制裁,提高违规成本,迫使各类主体依法履行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与义务。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主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