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金融经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原有的中国《证券法》在适用范围上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金融发展需求,它应该对美国和日本国家的的立法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在原有的股票和债券为原型的基础上,将“投资合同”引入进来,并将其作为判断证券属性的实质性标准,这样才能有效的扩大证券的适用范围。
一、证券概念的扩大是否一定要对金融实行统一监管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应该借鉴以美国为代表在金融危机结束后采取了从分业监管模式到统一监管模式的过渡,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综合经营的需求,那么,相关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时也应该采取相同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得到完善。但是,笔者对此持有存有疑虑,首先,从对法律进行移植和对制度借鉴的监督来考虑,仅仅将国外的制度和法律盲目的整体全盘接受,而不考虑中国的实情,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的理由缺乏充分性。第二,整个金融体系包含着非常繁杂的成分,其中包含了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监管体系,并不是一项“统一”的理念简单的经过号召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宏观的解决的,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之所以大家会这样来看待问题,主要是因为在1999年我国在《证券法》的设立时,选择了美国式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建立了“一行三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制。如今在面对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功能的混合,金融的经营业务和工作内容也变得更为繁杂,因此,该如何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与此同时,金融业还面临着非正规的金融冲击,很多各部门是否该进行融入,是否该进行分工合作,这无论是从对金融产品的挂历还是对管理行为的定性上都是一个极大解决的问题。
二、什么是“投资合同”
现代证券法的实施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最初的规范证券市场秩序逐渐转变为规范秩序和对投资者进行合理的保护双向并重的格局。而这种对于投资者保护的理念对整个证券法在本质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相关人员对与这个投资合同的具体该你那进行了深入巅峰分析,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指导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一个实际的实践中引发出来,美国在路法的过程中对投资合同的概念进行延伸,在证券的范围中引入了投资合同,并且采取合适的方式对整个交易和发行的流程进行监管,这样做的说主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投资者,因为他们发现在证券的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漏洞,这样中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恶劣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通过我签订合同方式进行交易,他们将金钱投资与证券发行人所生成的事业时,仅仅依赖他人的经营管理来获取一定程度的受益,但是对投资实业的整体渠道和盈利方式缺乏清晰和实质性地了解,对于整个运行的流程无法有效控制。再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来对此进行合适和公平的监督,那么正度的监管就尤为重要。为此,想换的证券监管部门就有效的将此类的投资合同纳入了整个证券范围之内,无论是投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否为实物,还是票据或者是其他的方式,都会被纳入其中,并要求其进行相关的等级,进行信息纰漏等,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版主投资者对其所投资的事业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全面的监督,进而在投资时可以更好地创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投资者的权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当时美国联邦政府的现实情况需求在规划的思路上也达到了一致,吻合度很高。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例外的情况,如果投资者为已经具有良好的投资识别能力,可以对投资事业进行良好的控制,则可以排除对这个投资者的保护的必要。因此证券发行者的资质和成新状态以及对投资行为进行的有效监控称谓的必要的给监管环节和重要的关键点。而这种理论比较适合在机构投资中和小范围的私募的“投资合同”投资者等应用,派出了证券法使用保护之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证券概念的扩大和对金融监管的意义
在美国的证券法中投资合同的该你那和桂枝的中心思想是:投资者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对相关的标准化资产和事业进行投资,那么投资人在这个依靠他人管理并且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对交易的客体有足够的掌握,为了帮助其进行有效的监管,相关的政府部门就成为了保护投资者权力的第三方,通过将交易课题纳入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监管范围内,从而实现对投资者权益的有效保护。这也成为了饿哦过目前在经济金融领域的规制的新思路。这种新方式的思路的引用,对于我国的各种交易所所交易的对象进行定性和使用规则方面被进行有效的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因素变得越来越活泼,很多地区已经有很多对产权进行交易和文化艺术品进行交易的行为在这种法律环境的背景下,地方正度受到了利益上的驱动,各类产权交易所为了拓展自己的市场,谋取高额的利润而不断地相互竞争,这就hi严重印象金融风险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已经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对相关的金融交易进行合理的规定,这样重重的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派出权益证券化发型和交易的个性化,但是从整个决定的效果和本身来看,这样的巨额不能够彻底的将交易错设立的可能性进行有效的彻底排除。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的合理化发展也是各国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产生的共鸣。为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单纯的采取禁止的方式,而是应该从制度设立的角度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各种交易对象的特征来分析,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这些特征符合关于投资合同的特征,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规划,而非简单的禁止。这样就有必要将整个证券概念进行扩大,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份额的发行量已经交易的环节进行有根据的审批、等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扩大证券的概念也可有助于企业通过系列合同安排向公众进行融资行为的定,并且在法律规制方面进行完善。在实践中,如果无法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各类企业和公司,为了解决经营面临的资金问题,就会主要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然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定程度的开发企业资金借贷渠道,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这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这就引起了部分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赞同,但是最终的问题关键决定权还是在政策的制定者手中。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当前的经济背景环境来看,开放企业向非金融机构的组织或个人接待的渠道,是可以成为立法的方向之一。不过这种开放的方式确实会存在这一定程度的风险,一旦我们承认了非金融机构或者个人融资的合法性,这就会导致一些金融风险在高频率的发生,产生很多对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相关的机构构成在公开发行之前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严格进行登记,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实现概念扩展的最终目的。但是将融资交易纳入证券监管的等级和纰漏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正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监管能力,提高其执政能力的效率,提高监管机构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是中国在证券市场中努力事项的主要目标之一,场外市场交易以公司股票或债券为主,以非典型的证券交易为辅,在一定策划那个度上进行展开。我国也会通过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能够保证将风险注意同时保证价格和质量的基本经济功能。这样才能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功能,使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使资金能够在流动的过程中更为顺利。那么与此同时变引发了一些争议,争议的具体内容为,在我国到底应不应该将现行的《证券法》进行有效的升级,使其成为一种对金融交易和对投资者权力进行保护的法?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综合性的有关经济和服务的法律和法规,在综合性的立场撒很难过,将各种体制改革进行目标上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在实现和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具有很大的现实性的困难,因此需要逐步推进。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对固有的法律缺乏灵活性或者盲目性的应用,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将理论与时间进行良好的结合,引入实质性的证券判断标准,从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对金融进行监管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证券在概念上的扩大是符合现在的经济规律,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它的理论扩展和具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对于金融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在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相关的人员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3).
[2]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02).
[3]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04).
[4]杨亭.试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2(24).
[5]姚海放.论证券概念的扩大及对金融监管的意义[J].政治与法律,2012,08:22-29.
篇2
【关键词】金融改革 金融体制 地方金融
我国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影响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我国地方资本的运作效率。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目前各省市对金融管理水平各有差异。因此,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近年来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环境,这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地方金融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规划纲要的提出,金融管理工作逐渐从中央交由地方承担,各省市也设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然而,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水平和金融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仍然实施以“一行三会”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模式,对金融业实施宏观调控管理,保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独立性,但是对地方金融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空白,无法满足地方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权限缺乏法律依据,降低了我国对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很多地方金融机构也争相进行创新,但是地方金融机构的很多创新活动开始出现混乱现象,使得当前实施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具体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现阶段,我国地方普遍存在地方特色的投融资平台,如典当行和担保公司等,但是由于地方金融管理和国家金融管理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往往造成国家对地方金融发展疏于管理,致使地方金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我国各省市的金融状况的差异,导致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同,没有统一的管理,甚至由于目前地方较大的金融体系,很多金融机构脱离了金融监管范畴,导致金融风险大增。另外,市域、县域之间的金融监管也存在协作困难,县域金融监管力度较弱,无法有效开展监管工作,致使地方金融服务建设效率下降。而且,很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立足于本地区的利益,更强调于为大项目投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管理,制约了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都是各省市自行设立的,而且各自的发展情况也尽不相同,有的省市甚至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设立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其名称不统一、权责不明晰,存在职能交叉、多重管理的现象。在地方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方面,有的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地方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的金融机构则主要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职能错位现象,很可能导致交叉管理问题,如有的省市针对不同的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分别由省金融办、省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这种分散的地方金融管理权责,对地方资源的配置是非常不利的,也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致使地方金融管理效率下降,无法正常维护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侵害了地方金融发展的环境。因此,需要针对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明确具体的权责,如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以及监管职责、地方金融机构投融资行为及其特征等。
(三)地方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实施的“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在对地方金融实施管理时更倾向于监管金融风险,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准入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把关,致使地方金融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地方政府为了更有效地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急需要当地发展地方金融。过于严格的准入把关就抑制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金融的需求,地方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存在不符。中央为了更方便的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很多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规划无法有效执行,影响地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各省市的金融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地区金融资源过于集中,有的地区金融资源则严重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各省市金融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对金融监管进行权力下放,肯定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允许部分创新性的地方金融监管行为。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行为
地方政府应以正确的金融发展观作为工作核心,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行为。地方金融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地方金融行为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考虑,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实施合理的金融行为,确保地方金融管理顺利,构建良好的地方金融环境。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行为,中央应尽可能的出台相关地方金融管理的法规,整合地方金融管理职能,明确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职责,对其实施统一管理。中央以完善的地方金融预算管理,切实控制地方金融风险,约束地方金融管理行为,提升地方金融发展竞争力,推动地方金融整体发展,加快中央金融管理职能向地方金融管理职能的转移。
(二)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边界
地方金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实现地方金融良性管理,需要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地方金融管理实现专业化水平,以明确的管理界限提高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的协同性。在中央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中,坚持“垂直监管,地方协调”的原则,实施专业化的中央金融管理和协调性的地方金融管理。如,在中央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地方应开展服务协调工作;在中央把控金融原则、政策落实状况时,地方应开展运行反馈工作。总之,地方金融管理应秉持“主管负责制”,梳理地方金融管理权责,明确制定地方金融未来规划、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协同中央监管地方金融、实施地方金融日常管理以及风险处置权责,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发展。
(三)实施统一地方金融监管主体下的分类监管
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应实施统一的监管主体,在各省市设立统一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明确各项监管规定。根据各省市金融实况,界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能,并将区域内所有的金融机构纳入到监管范围内,以协调合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监管作用。但是,就全国金融监管来看,各省市的地方金融监管又需要实施分类监管。针对不同规模的地方金融机构,按照资产总数进行划分类别,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依据现有的监管原则,严格控制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实施市场准入把关、现场检查以及非现场检查等措施对其进行兼管。总之,在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时,要综合考虑机构的资本、风险以及效益等因素,对金融机构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把握,结合当地金融发展的需求,动态性的下放金融监管权力,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金融监管职权。
参考文献
[1]张齐.构建河南省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研究[J],决策探索,2013(07).
[2]崔凯.权责明确是地方金融管理的关键——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1(18).
篇3
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近年来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环境,这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地方金融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规划纲要的提出,金融管理工作逐渐从中央交由地方承担,各省市也设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然而,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水平和金融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仍然实施以“一行三会”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模式,对金融业实施宏观调控管理,保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独立性,但是对地方金融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空白,无法满足地方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权限缺乏法律依据,降低了我国对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很多地方金融机构也争相进行创新,但是地方金融机构的很多创新活动开始出现混乱现象,使得当前实施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具体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现阶段,我国地方普遍存在地方特色的投融资平台,如典当行和担保公司等,但是由于地方金融管理和国家金融管理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往往造成国家对地方金融发展疏于管理,致使地方金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我国各省市的金融状况的差异,导致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同,没有统一的管理,甚至由于目前地方较大的金融体系,很多金融机构脱离了金融监管范畴,导致金融风险大增。另外,市域、县域之间的金融监管也存在协作困难,县域金融监管力度较弱,无法有效开展监管工作,致使地方金融服务建设效率下降。而且,很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立足于本地区的利益,更强调于为大项目投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管理,制约了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都是各省市自行设立的,而且各自的发展情况也尽不相同,有的省市甚至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设立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其名称不统一、权责不明晰,存在职能交叉、多重管理的现象。在地方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方面,有的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地方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的金融机构则主要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职能错位现象,很可能导致交叉管理问题,如有的省市针对不同的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分别由省金融办、省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这种分散的地方金融管理权责,对地方资源的配置是非常不利的,也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致使地方金融管理效率下降,无法正常维护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侵害了地方金融发展的环境。因此,需要针对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明确具体的权责,如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以及监管职责、地方金融机构投融资行为及其特征等。
(三)地方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实施的“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在对地方金融实施管理时更倾向于监管金融风险,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准入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把关,致使地方金融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地方政府为了更有效地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急需要当地发展地方金融。过于严格的准入把关就抑制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金融的需求,地方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存在不符。中央为了更方便的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很多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规划无法有效执行,影响地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各省市的金融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地区金融资源过于集中,有的地区金融资源则严重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各省市金融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对金融监管进行权力下放,肯定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允许部分创新性的地方金融监管行为。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行为
地方政府应以正确的金融发展观作为工作核心,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行为。地方金融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地方金融行为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考虑,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实施合理的金融行为,确保地方金融管理顺利,构建良好的地方金融环境。引导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行为,中央应尽可能的出台相关地方金融管理的法规,整合地方金融管理职能,明确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职责,对其实施统一管理。中央以完善的地方金融预算管理,切实控制地方金融风险,约束地方金融管理行为,提升地方金融发展竞争力,推动地方金融整体发展,加快中央金融管理职能向地方金融管理职能的转移。
(二)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边界
地方金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实现地方金融良性管理,需要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地方金融管理实现专业化水平,以明确的管理界限提高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的协同性。在中央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中,坚持“垂直监管,地方协调”的原则,实施专业化的中央金融管理和协调性的地方金融管理。如,在中央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地方应开展服务协调工作;在中央把控金融原则、政策落实状况时,地方应开展运行反馈工作。总之,地方金融管理应秉持“主管负责制”,梳理地方金融管理权责,明确制定地方金融未来规划、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协同中央监管地方金融、实施地方金融日常管理以及风险处置权责,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发展。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博弈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2012年,谢平等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201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在互联网支付领域,截至2015年8月,已有 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许可,仅2015年上半年,支付机构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349.42亿笔,金额总计达到20.17万亿元.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5年8月,P2P网络借贷平台已有3 259家,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8 635亿元.在众筹融资领域,截至2015年8月,全国正常运营的众筹融资平台已达到230家.在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领域,以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招商银行“非常e购”以及华夏银行“电商快线”等为代表.第一家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也于2013年9月开业.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与创新型业务处理模式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潜在风险,比如P2P平台出现了包括以P2P名义的恶意诈骗、经营不善而倒闭、实际控制人跑路、平台提现困难等四方面问题,从2013年截止到2015年8月底共有26家平台实际控制人跑路.因此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待于金融监管部门立法整顿并规范其运营.-
互联网金融是国内目前的学术研究热点之一.谢平、邹传伟等(2012)[1]认为:互联网金融会冲击现有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资本市场理论,并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监管部门应聚焦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等,而监管的形态有审慎监管、金融市场与行为监管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冯娟娟(2013)[2]认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推进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金融监管部门面对如何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的新挑战,从金融监管的视角,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建议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张芬、吴江(2013)[3]通过对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分析并结合国内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认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做到创新金融监管思路以提升监管质量和效能、完善行业监管措施以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胡晓炼(2013)[4]认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增强,金融机构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的内在驱动,金融创新和新的金融业态和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使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对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张晓朴(2014)[5]在肯定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的监管模式,提出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魏鹏(2014)[6]通过分析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从确立监管原则、敦促行业自律、加快法律建设以及明确业务范围等四个方面着手.杜杨(2015)[7]通过建立创新路径和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进化机理分别分析创新与监管模型中的群体博弈局势的变化形态,并从创新及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苏颖、芮正云(2015)[8]从演化博弈视角证明政府监管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自我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出政府应从完善风控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以及建立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国外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的研究起步较早.Nicholas Economides(2001)[9]认为: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必定会对金融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超过预期,在分析互联网对金融领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Syed Ali Raza, Nida Hanif(2014)[10-] -通过分别对210名本国消费者和151名外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影响外国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主要有网络银行的作用及风险感知、信息了解和安全及隐私保护等方面,而影响本国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的因素主要是政府的支持;以及银行应该在简化信息披露渠道、提高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以及客户隐私保护.金融互联网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加深了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依赖.René Bohnsack,Jonatan Pinkse,Ans Kolk(2013)[1-1]认为:现代企业正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演化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企业最终会借助电子媒介综合发展.因此,未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从线下转到线上,而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正是大势所趋.Emanuele Brancati(2015)[1-2-] -通过研究发现,在传统业务中,对资金需求最大的中小企业却获得了较少的贷款供给,因而迫切需要金融创新来满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Antoine Martin, Bruno M. Parigi(2013)[1-3-] -从风险、成本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及监管的负面性,提出政府应采取激励性监管措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学者都对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讨,但大都是对现有经济现象的描述及现有监管措施的补充.虽然有学者从模型角度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之间关系,但并未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动态博弈过程,并结合监管条例的出台过程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边界.
2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边界的博弈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业务游荡于监管体系之边界,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就会冲击现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对互联网金融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如果监管部门因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而监管过于严格,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就会可能受到限制过多,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可能因为创新风险与成本过高而放弃金融创新,从而不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都会考虑对方的决策行为来制定各自策略,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因此引入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行为.
作为博弈参与者的金融监管部门目的是维持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并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金融监管部门并不完全符合理性人假设.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创新金融业务的动机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也不会主动或完全向市场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披露自身经营信息,从而产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由此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不满足传统博弈论分析的假设条件,因此引入并不要求参与者完全理性、信息完全对称的演化博弈模型来更为准确的反映两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为:1)行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即博弈双方并不是或者并不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2)行为主体的博弈是一个相互认知的过程,博弈双方会因对方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直到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3)博弈过程是动态的,并且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4)对于策略空间,金融监管部门选择监管或者不监管,如果监管部门选择进行一定的力度来监管,将会产生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及外部性收益;金融监管部门若不监管,则不存在人力物力成本并且可以使社会享受由创新型金融所带来的收益,但可能产生一些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及其监管力度,结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是否接受监管.如果以一定的概率接受监管,则相对于没有监管时存在一定的损失,但由于监管可以规避一些风险,从而也产生一定的收益;反之,若不接受监管,就会在享受创新业务带来收益的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损失及监管部门的处罚成本.
3 博弈模型构建及其求解分析
3.1 模型建立
博弈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监管部门,另一类是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的主体.金融监管部门的策略选择有监管或者不监管,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的策略选择是接受监管或者不接受监
3.2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演化博弈分析
如果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都满足理性人假设,在互联网金融出现时,假设金融监管部门能及时觉察到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那么在完全理性的状态下,政府会对监管与不监管之后的收益进行衡量,如表1所示,若R11--C1>R12--S1,则金融监管部门会选择监管;反之则会选择不监管.当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后,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在完全理性的状态下也会对自己接受与不接受监管后的收益进行衡量,若R21--C2>R22--S2-F,则接受监管,均衡结果为(监管,接受监管);反之,则不接受监管,均衡结果变为(监管,不接受监管).当金融监管部门在衡量得失后决定不监管时(如果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在无监管的条件下意识到无限延伸业务领域可能带来的风险后果时,会主动减少风险领域的创新,为方便起见,假设其效果同接受金融部门监管一样,为R21-- C2,此时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会对自己接受或者不接受监管后的收益再次进行衡量,若R21-- C2>R22--S2,则会主动接受监管,此时的均衡结果为(不监管,接受监管);反之,则不接受监管,均衡结果为(不监管,不接受监管).但在现实情况中,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而非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也可能考虑到若不接受监管可能遭受的风险冲击而会有一些非理,用简单的传统博弈模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博弈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引进演化博弈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在博弈中不断优化的演变过程.
假设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力度为p,其中0
3.2.1 金融监管部门行为的演化
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期望收益为E11-,不监管的期望收益为E12-,平均期望收益为E1-,分别由如式(1)~(3)计算:
3.2.3 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动态
稳定性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p0=0,q0=0和p0=1,q0=1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的均衡状态.如图4的动态图(g)中表现为B和C两个区域是演化稳定区域,而A和D均未达到均衡状态.
在B区域中,由于p>p0,所以q会逐渐增大到稳定状态q=q0=1,;而由于q>q0,所以p会逐渐增大到稳定状态p= p0=1.即随着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有效性增加,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发现在更为规范的金融市场中受益更多,因而选择接受监管;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选择接受监管,金融监管部门也意识到有效的监管措施能为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收益,因而选择监管,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监管,接受监管).而在C区域中则正好相反,p
在A区域,由于pq0,所以p会逐渐增大,最终的博弈结果是进入到B区域或C区域.若q减小的速率大于p增大的速率,那么博弈最终会进入到C区域;反之,则进入到B区域.在D区域中p>p0,所以q会逐渐增大;q
在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的演化博弈中,博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监管部门监管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的大小.一般来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创新产品良莠不齐,金融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信用风险及其他系统性风险频发,此时金融监管部门会加强监管,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利益.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对完善的成熟期,整个金融领域的法制体系比较完善,各种金融机制趋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的运营及其业务的开展都比较规范,此时金融监管部门会选择放松监管,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3 案例分析:监管条例出台的动态博弈过程
从前文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在确定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力度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接受监管的概率之前,博弈双方会根据各自所代表的利益关系进行一个动态的演化博弈过程.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拟定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第一阶段(2014年之前)没有监管边界: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部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1998年11月北京市政府与中央部委共同确定首信易支付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在随后几年时间内,相继出现了P2P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电商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2013年,阿里巴巴通过余额宝涉足互联网金融,腾讯、百度、京东、苏宁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传统金融服务通过20%的客户来赚取80%的利润,互联网金融则利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来服务80%的该被服务好而没被服务好的企业,并发掘并开辟中国金融行业巨大的增长前景.而监管部门则肯定并鼓励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创新.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在扩大微型金融服务供给,拓展投资渠道,丰富投资产品,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互联网金融业务是新事物,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
第二阶段(2014年至2015年7月8日公布《指导意见》)双方博弈边界:互联网金融风险暴露与监管部门开始拟定监管计划.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监管部门还未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高利润与低市场准入使得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野蛮增长的阶段,伴随同步增长的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以P2P网贷为例,截至2014年12月,全国累计问题平台数量367家,而截至《指导意见》印发之前的2015年6月,全国累计问题平台数量达到786家.仅半年时间,问题平台数量新增419家.出现问题平台集中在跑路、停业以及提现困难等方面,且多数问题平台涉及人数都在千人以上,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宜信创始人唐宁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良莠不齐,使得整个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事件在让大众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各界对其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于是纷纷提出监管部门应该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谢平(2014)[1-4-] -在论证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之后,提出监管要把握必要性、一般性、特殊性、一致性以及差异性等五个要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在支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的同时,将适当采取措施对可能产生的流动性、价格波动等风险加以引导和防范.周小川也表示,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适度监管.
第三阶段(《指导意见》出台至今)确认监管边界:监管部门出台监管政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接受监管.在历时近两年的调研评估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拟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7月18日正式印发,初步确立了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的框架.《指导意见》的总要求是“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原则是“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监管方案是人民银行负责互联网支付业务、银监会负责包括个体网络贷款和网络小额贷款以及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以及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等.鉴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给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表示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指导意见》.玖富创始人兼CEO孙雷表示,《指导意见》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玖富与央行意见高度一致.就业贷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耿欢欢表示,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推动P2P加速净化,引导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人人贷董事长杨一夫在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之互联网高层年会上也表示合规可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逻辑.
监管部门对经济金融市场稳定目标的设定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催生了《指导意见》,双方的博弈结果是监管部门适度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接受监管,与上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的逻辑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冯娟娟.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 2013(10):20-24.
[3] 张芬,吴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1):53-56.
[4] 胡晓炼.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J]. 中国产经,2013(10):32-33.
[5]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7.
[6] 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 2014(2):3-16.
[7] 杜杨.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路径与监管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5(17):37-41.
[8] 苏颖,芮正云.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政府监管体系催生――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财会通讯,2015(11):19-22.
[9] Nicholas ECONOMIDE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financial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2001(1):8-13.
[10]René BOHNSACK, Jonatan PINKSE, Ans KOLK. Business models for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exploring businessmodel evolution in the case of electric vehicles[J]. Research Policy, 2014(43):284C300.
[11]Syedali RAZA, Nida HANIF.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banking adoption amo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stomers : a case of pakist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Finance, 2013, 7(1):82-96.
[12]Emanuele BRANCATI. Innovation financing and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for SME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5, 44(2):449-473.
篇5
[关键词] 厦门市;互联网金融;条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及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它是互联网和金融两个领域的结合体,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在线支付功能和通信技术形成的新金融模式。2003年以前,互联网金融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的形式进行初期的发展。2003至2012年,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金融业务,而互联网企业则利用先天优势涉足金融行业。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元年,P2P、移动互联、C2B等正处于繁荣发展态势,掀起了一股狂热的互联网金融风,未来几年将是这个新兴领域激战的一年。互联网金融来势之迅猛,展现了现代信息科技的强大力量。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借鉴海内外的较为成熟的案列以及当前社会上初具雏形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相应的市场、主体、人才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厦门市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厦门市作为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的直辖市之一,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占据龙头地位。2011年,厦门市获批正式成为两岸金融中心,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厦门金融业发展和两岸金融合作迎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在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的今天,厦门互联网金融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厦门金融业不仅发挥着推动海西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在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军。下面从厦门本土所拥有的市场与主体、人才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并结合区位优势探究厦门市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条件,同时针对厦门市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厦门互联网金融发展条件分析
(一)市场与主体
市场包括互联网金融市场和厦门本土的实体经济市场的状况。由于网络上虚拟的证券市场和银行的各种金融产品市场都是以实体经济市场为基础的,所以先从厦门市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说起。厦门地处闽东南海岸,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少有的优良港口,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利用这一优越的交通条件,近年来,厦门大力发展与台湾的经贸往来,招商台资企业来厦门投资,同时还逐渐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货运枢纽港。
活跃的市场交易使厦门的各个大中小企业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在逐年呈指数上升。至2013年末,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43.20亿元,增长13.5%。但结合往年金融数据可以看到,厦门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厦门市企业资金需求增长速度。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开始求助于网上包括P2P的金融融资渠,以更低的门槛融得资金,这无疑为厦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目前,在厦台资金融机构已达8家,资金的网上流通极大促进了两岸合作交流,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正逐步显现。
(二)人才
互联网金融人才既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有专业从事金融行业的技术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将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领域中,金融分析人才很重要。网络金融市场即时即刻产生的爆炸式的大数据都先需要金融分析师等运用专门的工具和技能进行处理和分析。互联网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无一不需要技术性人才在后台的支撑。
据调查,厦门现有金融人才约3万人,总需求约5万人,大部分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都反映,目前在厦门金融人才匮乏,许多公司发展都遇上人才瓶颈问题。辖区内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近700名的金融人才,但大多前往北上广深就业。厦门市高端金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三)基础设施
互联网金融设施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三大体系: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支付保障体系。就厦门市而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日渐完善,支付结算体系稳步加强,支付保障体系逐渐安全。
在互联网市场交易方面,近几年,厦门市上市金融机构及企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加,金融网络交易平台也日渐完善。2013年12月12日,是大陆首家集“资金托管、借款保险、全程公证”为一体,专门以公职人员为信用借款主体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在厦门开通。与此同时,厦门市先后推出了理财产品,保值产品,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
在互联网支付结算支付方面,通过业内人士努力,厦门市已初步建设了覆盖全市,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网络支付系统。以2011年11月1日厦门刚上线的无线城市政务应用综合服务平台为例,用户下载客户端后,不用再输入复杂的网址,只需要点击手机图标就可以获得服务:可以查到并在线支付水费、电费、公积金、社保、燃气、手机、固话、宽带、数字电视等多种日常账单。
互联网支付保障方面,厦门市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取得一定成效。厦门金融评信网,厦门企业信用网,厦门中小企业信用网等信息公示平台的建立对企业倡导诚信经营、增强自律意识及加大监督力度具有重要意义。一系列符合厦门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运行,调控,监管,自律等规则出台,包括厦门市金融商事审判工作白皮书,P2P行业白皮书等,维护了厦门互联网金融发展秩序,保障了金融设施发挥效率。此外,各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后台业务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三、厦门市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探索
厦门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早,金融体系相对完善,但是要想发展更成熟的互联网金融,还任重道远。通过现状分析,我们针对厦门市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台金融交流合作方面上,提出了如下合理化建议。
(一)市场与主体方面
就实体经济而言,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是厦门成为闽东南地区对系的“桥头堡”;另一方面,还需要努力拓展经济腹地,把厦门建成在闽东南地区具有自由港特征,国际的区域经济中心。就互联网虚拟金融市场而言,厦门金融机构应该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尽量开发出更多的类似于“金谷网盈”,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加强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给各个投资需求者更多选择的机会。
(二)人才培养方面
好人才选拔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政府还需要制定适当的市场规则来避免金融人才流动的无序状态和不平等竞争、缺乏薪酬指导价的混乱的薪酬标准。多培养一些复合型金融人才,以最优化对IT技术与金融的综合应用。同时可以举办金融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通过项目招标等形式吸引海外金融人才,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因此组织培训从业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政府应着手管理社会上各种金融培训机构,使其具备符合标准的高教学水平;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政府应督促其制定培训计划并定期引进师资;而在高校方面,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为高校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三)基础设施方面
市场交易体系方面,以两岸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等为重点的招商方向,加快打造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期货、租赁、信托、风投、外汇、担保等十大产业支撑平台。厦门如何成为海峡两岸金融中心,关键在于能否创新金融产品,做大金融市场总量。目前整个厦门的融资余额不到5000亿,仅是深圳的20%。厦门市应借鉴深圳融资渠道设计,争取连通台湾,拉动海西,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融资渠道。支付结算体系方面,要不断创新网络支付安全体系,大力推行新兴支付工具和手段,加大支付结算系统的科技含量,使系统设计更加完善,规则更加严密,运行更加安全。具体包括强化银行和用户防范金融支付风险的意识,普及支付密码相关知识,推广支付密码的应用。支付保障体系方面,要加强信用建设和教育,特别要强化失信罚戒的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仅金融机构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而且金融监管方面也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明显监管失误的行为予以追究。
综上所述,无论是有海西南岸的区位优势带来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为基础的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还是由“金羽网益”拉动的渐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厦门市发展互联网金融都有着无穷的潜力。尽管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改善,相信厦门互联网金融会逐渐走向成熟。当然最让我们期待的还是在厦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台资企业及本地的大中小企业能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受益,进而能够为海西经济发展和两岸金融贸易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李东荣.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3(24)
篇6
金融业是的重要支柱产业。要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谐”、“效益”,迫切需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加快建立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调控、监管、组织和市场体系,巩固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全面建设金融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在中央金融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金融业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地缘优势,立足、依托香港、辐射华南、联通全国,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巩固和强化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增强金融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巩固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二)总体目标。丰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内涵,推进金融的特色化、品牌化,努力把建成“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实现金融发展的“五个转变”。
——“产业金融中心”。围绕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金融与产业共同繁荣。
——“金融创新中心”。继续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机制,使成为新型金融机构的聚集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心。
——“金融信息中心”。发挥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市场机制优势,力争把建成国内外金融信息收集、加工、分析、交易的重要平台和金融研讨、展览、交流的重要城市。
——“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建设,使成为金融数据备份、软件开发、后台业务、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区和金融人才的培训基地,为及周边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现“五个转变”。实现金融业从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从引进发展向对外辐射发展转变;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从国有为主向多种成分并重转变;从信用缺失向诚信为本转变。
(三)具体要求。提高“一个比例”,组建“若干集团”,壮大“五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七类新型金融机构”,推出一系列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
——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的改革与重组,鼓励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
——对诚信好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其做强做大。
——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完善黄金备份交易中心,发展产业风险基金、证券投资基金,试办住房信托基金、汽车金融和证券融资公司。
——拓展资产证券化、离岸金融、外币商业票据、中间业务等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
二、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加快推进深港金融体系的融合
(四)积极推进深港资本市场合作与连接。加强深港两地资本市场在人员交流、信息共享、产品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探索跨境交易、双重挂牌、两地上市、联网交易的可行性。
(五)继续促进深港资金交易便利化。继续丰富支付结算品种,逐步完善两地间资金交易的基础设施;按照先个人后企业的顺序,完善深港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积极配合香港银行扩大人民币业务。支持香港银行分支机构开拓业务领域,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研究探索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可行性。
(七)吸引香港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后方支援中心。发挥毗邻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创造条件吸引香港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
(八)实现“通”与“八达通”的互联互通。依托与香港间现有的支付结算系统,加快实现“通”和“八达通”互联互通,便利深港两地往来人员的小额支付。
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突出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和支持
(九)继续发展中小企业板市场。支持深交所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增强中小企业板活力。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加快中小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
(十)通过金融创新产品强化和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发行项目债券、市政债券,利用资产证券化、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财政融资渠道,强化和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
(十一)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权交易市场。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争取以有限合伙等形式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支持市产权交易机构与深交所实现良性互动,畅通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
(十二)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和中小企业保险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产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持比例,扩大扶持范围。鼓励开发中小型企业一揽子保险产品,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十三)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深交所主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巩固和发展企业债规模,支持和帮助上市公司尽快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推动创业板市场建设;探索非上市公司的柜台和场外交易,推进三板市场的发展。
(十四)尝试建立信贷资产二级市场。鼓励开展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业务,建立银团贷款分销市场,完善信贷资产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十五)支持深交所加快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建设完善信用评级、信用担保、支付清算等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争取批准商业银行购买公司债券,鼓励优质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十六)鼓励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力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作,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中间业务市场健康发展。
(十七)争取尽快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加强金融机构与国际货币经纪公司联系沟通,争取尽快设立货币经纪公司。
(十八)积极创新发展票据市场。积极推动票据业务创新,着力发展融资性票据和外汇商业票据。创造条件组建票据交易所,采取无纸化的联网交易方式,建立票据登记结算体系,提高票据交易效率。创新支付手段,建设票据影像处理系统。
(十九)积极创新保险业务品种。制定优惠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责任保险等新产品,争取境内居民外币寿险保单业务在进行试点。
(二十)完善黄金备份交易中心功能。支持引进境外做市商和培育境内做市商,活跃黄金交易,进一步完善上海黄金交易所备份交易中心交易功能。争取在开办黄金进出口业务和其他黄金交易业务。
(二十一)加快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支持有条件、有客户资源的中资银行办理离岸业务;鼓励香港银行将业务延伸到在深的港资企业;争取在推广外汇资金信托业务。
(二十二)推动银行卡特色化和品牌化。鼓励发行银联标准卡,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推动公务消费银行卡应用,提高银行卡使用频率;支持银行积极开发、推广新的银行卡品种。
(二十三)鼓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继续拓宽衍生产品交易,力争推出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权证产品、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等新品种。努力争取设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建设金融衍生品开发试验基地。
五、加快金融机构改革,焕发金融业的生机和活力
(二十四)加大法人金融机构产权改革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金融机构重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改善资本结构。支持金融机构实施员工持股,完善股权激励机制。
(二十五)积极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收购兼并,开展综合性、多元化经营,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有条件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做大做强,逐步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
(二十六)积极探索保险公司新型组织形式。支持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鼓励设立保险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客户服务中心,争取国际著名的保险经纪、公估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
(二十七)加快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抓住《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机遇,加快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鼓励汽车金融公司设立分公司。
(二十八)争取设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支持以独立机构或依托信托公司的方式,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二十九)争取试点设立证券融资公司。支持证券公司、登记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发起设立证券融资公司,为券商提供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和证券融通服务,畅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连接。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稳定发展的持续性
(三十)支持国家外汇管理体制创新。争取放开异地企业在办理非贸易外汇支付业务,以及异地企业在进口项下付汇的限制。争取批准在深跨国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鼓励跨国公司将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部门设在。
(三十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管理,盘活不良资产。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支持建立金融系统纪检监察联络员制度,加强金融案件预防工作。
(三十二)健全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将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社保、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整合成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建立起个人和企业负面信息系统。支持依托信用协会,建立企业信用调查中心。
(三十三)加强金融机构与执法部门合作,加大金融债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金融案件立案、执行的绿色通道,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加强金融机构与工商部门合作,建立不良企业信息查询机制;继续发挥金融债权联席会议作用,对拖欠企业进行联合制裁。
(三十四)推动银企合作,营造共同繁荣的良好氛围。支持协调银行与企业间建立定期交流制度,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鼓励银行和企业通过行业自律组织进行协商,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三十五)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采取扶优限劣的措施,引导优秀担保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发挥担保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资质评级制度,促进担保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六)大力扶持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鼓励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一批讲诚信、既大且强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实现中介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
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金融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品牌
(三十七)加快金融中心区建设,积极规划“金融配套服务基地”和“国际基金产业园区”。加快罗湖和福田中心区金融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全市范围内的金融产业布局,强化金融产业要素资源的集聚。规划建设金融配套服务基地,吸引金融机构设立后方支援中心。积极借鉴国外模式,规划设立“国际基金产业园区”。
(三十八)全面落实与伦敦金融城合作安排。积极促进伦敦金融城在设立常设机构,密切沟通交流合作;鼓励和推荐科技型企业赴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充分利用伦敦金融城专业人才优势,在开展金融人才业务培训和教育。
(三十九)积极争取“珠三角”外币清算系统联网。积极争取“珠三角”城市加入外币实时支付系统,将深港两地的外币清算系统扩大到“珠三角”,实现区域内城市与香港之间的外币实时支付清算。
(四十)抓紧建设现代化黄金珠宝和贵金属造币产业基地。巩固强化黄金珠宝产业基地的地位。加快国宝造币厂建设进度,力争建成现代化的贵金属造币基地,加大国内金银币、港澳流通币及国外纪念币和标准金条的生产与发行。
(四十一)大力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落实金融人才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专业人才来深发展。加强深港金融人才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香港和境外金融专业培训机构,支持南开大学金融工程学院加快发展,把建成金融机构人才培训基地。
篇7
[关键词]抑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72
[中图分类号]F832.4;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房地产的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房价较高,需要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且在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伴随着较高的金融风险,银行信贷风险和其他方式的融资风险都会导致房地产行业面临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金融风险受到房地产企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关注。房地产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抑制方法。探索抑制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不仅能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种类
1.1 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首先,银行房地产信贷集中度较大。房地产对银行的回报率较高,很多商业银行都愿意向房地产企业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房地产信贷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有效制约,没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导致房地产信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出现非理性增长的现象,进而引起房地产泡沫膨胀,加大了房地产信贷风险。其次,不良房地产贷款会影响房地产信贷安全,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具体来说,如果房地产信贷资金被房地产企业套牢,那么金融机构会产生优良资产,导致优良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小,无法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进而产生经营风险。再次,土地储备贷款存在着较大的隐性风险。随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政府部门垄断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拍卖所得成为了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土地储备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盲目收购大量土地而不考虑市场需求会导致土地无法卖出,贷款难以偿还,进而引发信贷风险。最后,房地产开发存在着较大的贷款风险。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的负债率高居不下,维持在70%以上,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规定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且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质量不高,经营难度逐渐加大,信贷风险逐渐上升。
1.2 其他房地产融资方式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会将信贷风险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转嫁到股票投资者身上。但是,如果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于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较高,资金用量较大,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机制不完善,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券,进而产生经营风险。
2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首先,房地产投资与房价成正比,房地产投资越大,房价越高。且房价上涨会带动房地产投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平衡,房地产总供给远远低于房地产的需求量。其次,金融^度支持极大的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银行信贷资金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条,如果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问题将会使房地产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风险。再次,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房价。这是因为,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不断上涨,住房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并且房地产开发企业会根据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加大房地产投资,资金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 抑制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
3.1 抑制过度投机投资
首先,政府应加强重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积极运用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抑制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性需求,进而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因此,政府应对购买第二套和第三套方的消费者采取政策限制,避免投机性炒房。对于在短期内频繁倒卖住房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政府应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提高税率。另外,对于房屋空置问题,国家应积极实施房屋空置税,提高投机炒房者的投机成本,减少投机炒房的现象。
3.2 落实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资金主要指金融机构在投保时缴纳的保费,落实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避免商业银行出现存款挤兑现象。并且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加强对风险的控制,抑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扩散,进而保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工作,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进行监督,降低金融风险。
3.3 银行积极控制信用风险
首先,我国应积极实施个人征信制度,根据个人的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状况对消费者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银行应在保证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征信信息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个人信用信息。另外,政府应积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出台相关的征信制度法律规定,为个人征信制度提供立法保障。其次,我国应积极完善房地产开发商的征信制度,对泛地产开发商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状况制定相关的贷款标准,对信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可以予以贷款优惠,而对于信用较差的房地产企业,银行可以限制这些企业的贷款,避免信贷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虽有上亿人投资互联网金融,投资金额超万亿,但是投资人大多数是经熟人介绍投资,普遍存在盲从心理,一旦金融行业出现低迷预兆,就会集中、迅速地将资金转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或者信用体系中有举足轻重作用,如果这个体系发生了信用危机,将给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监管制度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政府一直在努力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后的弥补,监管机制滞后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之势,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与现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野火燎原之势极不对称。2016年,银监会正式四部委联合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络借贷业务活动各方面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漏洞,比如网贷资金第三方存管的具体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网络借贷资金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存管银行的条件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补充完善。
(二)监管方式手段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在经营环境、经营方式和范围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没有改变传统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其实是融资平台,有的甚至从事洗钱活动,因此不能单纯从互联网金融角度设计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也不能直接将传统金融的监管法规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表现为互联网电商和金融服务业务之间的跨界经营,这种方式可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也亟待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新的监管方式和政策。
(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从1999年开始试点建设个人信用体系以来,到2015年1月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个人征信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应看到目前为止,信用体系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我国依旧没有完整的商业性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个人征信报告系统中,没有非银行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这显然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风险规避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建议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201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分类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监管责任。P2P监管细则、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也都相继出台。但是部分有争议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机构监管还有待完善,需要明确监管主体,避免出现问题了发生监管机构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制定行业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
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和资金安全,还需要制定行业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严格准入机制,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不仅要制定准入门槛,还要给企业提供退出机制。任何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只进不出,明确退出机制同制定准入门槛一样,是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合理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适度的竞争,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金融市场上买卖的金融产品实质上是在交易产品包含的信息,而互联网金融无法做到像传统金融机构的准入、信息披露监管,传统金融市场的监管方法及监管工具也不适用,但信息不对称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这就要求给金融消费者足够的信息让消费者根据信息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控制非常有必要。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一直处于劣势,消费者权利时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也要求互联网金融监管要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加强行业自律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补充
我们在前文分析了很多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完成的监管措施,比如监管主体的明确,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的制度提供,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众多,这些细小众多的分类模式之前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监管机制上面不可能做到一刀切,不同模式的监管模式必然呈现多样的差异性。很明显,政府的顶层设计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一种细分模式,这就要求各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以完善和落实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婧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冲击;对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化。而金融监管则指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规定和颁布有关金融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或条例。这些法令和规定的目的,在于将金融活动纳入正轨,建立一个安全、健全的金融体系,公正、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87)。
在很多人看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就应该放松监管,强化金融监管就会抑制金融自由化。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证明,金融监管是金融自由化的基础和保障,严格监管下的金融自由化才是真正的金融自由化,反之将给经济与金融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十分重视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推进金融自由化而忽视金融监管,导致金融风险大量累积进而爆发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金融自由化正逐步推进,同时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经济正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如何处理好金融自由化与监管成了目前我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冲击和我国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以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
金融自由化将对金融监管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被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体制产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被监管主体来看,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监管对象,又会改变被监管对象的经营行为。具体说来,实现金融自由化,外国金融机构将从利润最大化、业务国际化的经营策略出发,更多地参与我国的金融活动,致使我国金融机构数目大量增加,金融机构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与此同时,大量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会促使国内金融机构采取模仿行为,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开展新的金融业务,其经营行为也发生变化。
2.从监管内容来看,金融自由化将使原有金融市场的外延有所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推进。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诸如发行执照、审批业务、现场稽核、合规检查等,将不再行之有效。对于监管当局来说,要么实现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允许金融机构按照业务发展以及风险控制要求进行金融创新;要么抑制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促使金融活动向境外转移,产生替代效应和溢出效应。
3.从监管方式来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计划性监管方法效率低下。这是因为:一方面,审批监管方法,不利于金融机构开拓业务,因为金融机构每开办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实现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现场稽核和检查,容易导致外部监管代替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弊端,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
4.从监管体制来看,随着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业务的日益交叉,以及金融(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有所加快。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仍采取分业监管体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才能形成,从而发生较高的政策协调成本。同时,交叉性业务的出现,既可能出现重复监管,又可能导致监管缺位。
5.金融自由化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变得不可缺少。由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中介活动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如集团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这样,仅靠单个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不能有效控制其经营风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迫切需要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提高各有关国家金融监管的效率,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总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有综合性、审慎性、有效性、独立性、前瞻性、历史性特点(钱小安),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空缺现象。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自1995年有关金融“五法一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对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表现为:
1.偏重市场准入,没有形成持续性监管。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入监管,而对风险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例如当前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怎样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如何与国内其他监管当局协调配合,都缺乏深入研究。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监管几乎空白,未建立起市场原则框架下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如中农信、海发行、广国投等金融机构退出时最终还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为代价才得以实施,这就削弱了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而且金融机构易形成道德风险,使其审慎投资冲动弱化,更想追逐高风险的投机活动,最终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2.偏重合规性监管,未将风险监管作为监管重心。过去,我国金融监管一直将其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但随着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出来,如市场敏感度较低、监管措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等。而风险性监管在识别、度量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审慎监管原则,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风险的监管措施。它更注重机构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预测潜在风险。此外,信息技术在我国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远远不够,从而出现成本与效率低的现象。
3.监管缺乏内部控制。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指引,要求在监管中更加注重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但在很多国有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难以真正建立起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风险管理作用,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无法转化成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过于突出外部监管的重要地位,某些监管措施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如,对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审批制,实际上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
三、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自由化的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同时促进自由化便显得尤为迫切。
1.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持续性监管转移。监管当局应尽快将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退出机制转移,特别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此外,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渠道将变得更为通畅,这对监管工作形成挑战,要求监管当局加强长期规划,强化监管工作的持续性和预见性,实现持续性监管。
2.监管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考虑到我国国情,金融监管现阶段应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风险监管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准确评估和预警金融机构的风险,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风险及预警系统,通过将软件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的判断相结合,增强定量因素在风险检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由此产生金融机构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确定哪些机构应当首先接受检查,哪些地区及其中的机构应重点检查。
3.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合理界定监管职责。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关键在于强化治理结构。首先,必须设计独特的治理结构,赋予董事会更大权力,董事会成员必须都是专业精通和良好动机的人士,并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在人事上能约束管理人员。其次,在不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政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给予金融机构政策引导,如审计报告要求、不定期检查等。最后,加强对监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机制。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直接干预方可走向前台(斯蒂格利茨,1994)。有效的监管体制不仅要求监管对象依法行事,而且监管当局的监管行为也应受到有关法规的约束,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加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监管体系,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同时促进金融自由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刘逖.跨国银行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周振华.金融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李扬,黄金老.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冲击.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8.刘崇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10
2008年开始的此轮金融宏观调控,体现了调控时间的前瞻性,调控对象的区别性、调控手段的规范性、调控力度的适度性和调控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降低宏观调控成本,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金融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总体分析,我省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继续正确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我省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出现经济下滑局面。(一)工业品需求增速回落,上游产业增长受到抑制全国煤炭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价格仍然高位运行,但增幅已经明显趋缓。与2008年GDP预期增速8%相比,今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长将首次低于GDP增速。据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50%和70%,煤炭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品种以及我省主要产业,煤炭业的发展关系全局。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五月份我省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迹象,在监测的22项煤炭规格品中,6项价格有所下调,价格下调的规格品占监测样本总量的27.27%。同时,由于存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焦炭价格呈惯性攀升走势。但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市场成本高限的约束,煤、焦价格已经走到了历史高位,面临下降的威胁。电力方面,由于新增装机容量较多,南方各省雨水充沛,水电增长较快,全国电力消费增长趋缓,今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将趋缓。从我省看,1-5月份,拉闸限电37804次,同比减少51%,消除夏季用电高峰等季节因素,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减势明显,国际煤炭贸易量迅猛增加。专家预测2008年国际煤炭交易资源约7.9亿吨,需求在7~8亿吨左右,主要产煤国家纷纷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同时受石油供应能力与价格大幅度变动影响,国际煤炭交易价格呈冲高后回落趋势。1-5月,我省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增幅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以矿产品、焦炭、金属镁等原材料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有所回落,对我省出口造成影响。
(二)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企业贷款积极性受到影响
1-5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1月份的35.5%下降至1-5月份的18.8%,与全国水平及2008年水平相比呈陡峭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1-2月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20.6%,较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1-5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来看,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不断提升,1-5月份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而我省倚重行业的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1-4月,地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05.1亿元,同比增长37.9%,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和税金151.8亿元,同比增长36%,较去年同期下降45.6个百分点。
当前地方工业企业利润和税金增幅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大;二是上游原材料产品推动价格上涨趋势显著,利润向上游集征明显;三是受市场影响,如煤炭企业受产品市场供求趋缓影响,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增速有所放缓,钢铁企业受市场影响,经济效益出现波动,长钢、宏阳钢铁实现利润明显下降,新大钢铁大幅增亏。从全国来看,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9个百分点,同时,贷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我省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5月份贷款同比增速8.06%,低于同期我省GDP12.6%的增速,其中工业贷款同比少增16.6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少增48.9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
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26.1亿元,增速32%,比去年同期下降7.5个百分点,比1季度下降8.3个百分点,
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一季度下降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8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略微增长的特点, 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为26.4%,比1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形成反差。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关注它的持续下降,因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是投资推动型的,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固定资产增幅一般维持在35%—40%的区间比较合理,目前存在固定资产增幅下滑,可能会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迹象,防止影响宏观调控效果。所以,固定资产如何能适度增加将是高度值得关注的问题。
分行业看,煤炭、钢铁、电力、交通投资幅度变化。产量、价格(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占比情况)(十大行业情况)(四)企业盈利预期受到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1-5月,全国CPI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5.7%和10%,低于2008年3.9%和11.4%的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由去年的6.1%下降到今年的5.7%。从山西省看,今年1-5月份,CPI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5%和9.6%,低于去年同期的3.8%和14.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11.7%,低于去年同期的18.7%,
2008.1 2008.3 2008.6 2008.9 2008.12 2008.1 2008.2 2008.3 2008.4 2008.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4.5 102.8 106 104.9 101.9 100.9 104.1 103.3 102.1 102.2工业品出场价格指数 117.2 119.9 115.7 114.6 113.4 111.9 110.8 110.7 112.2 112.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3.3 101.5 104.9 104.6 100.1 99.2 102.1 101.3 100.1 100.1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111.7 115.2 116 115.3 112.9 111.5 109.9 108.9 108.9 108.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98 100.8 106.9 113.4 111.6 111.9 111.1 118.1 115.2 115.2从上面的图表可看出,企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差距从2008年1月开始已经由2008年的逐步缩小趋势转变为逐步扩大趋势,这说明企业还是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但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将影响企业的盈利预期,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带来一定影响。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第2季度又有所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虽逐月走低,由于PPI向CPI传导滞后,前一阶段传递作用将陆续产生作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
(五)近期贷款同比增速逐渐下降,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将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宏观调控以来,贷款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贷款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来,贷款同比增速依次为12.6%、11.9%、11.06%、8.34%、8.06%。一方面,这与去年贷款增长快,造成可比基数大有关,2008年1-6月贷款新增额就占到了全年新增额的65%;另一方面,由于我省直接融资占比过低,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贷款的同比少增对经济将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信贷投放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深化了信贷收紧的趋势。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并不断强化风险与内控管理,继续加大对贷款结构的调整力度,严把贷款质量关,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使得贷投放更加谨慎。如,5月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少增123.4亿元,其中中行同比少增53.1亿元,建行同比少增24.4亿元,共占贷款少增额的62.8%。
2、山西生态环境欠佳,影响了新增贷款的投入。一是山西省部分企业信用度极差,一旦取得银行贷款就想法设法逃避银行监督,挤占挪用资金,有的甚至逃废银行债务,致使债务悬空,有的企业利用改制,采取金蝉脱壳之计,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如全华北最大的砖瓦企业大同县砖瓦厂利用转制悬空银行债务3000多万元;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潜在金融风险较大。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慢,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轻工业”重“重工业”。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削弱了山西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三是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缺失。金融部门无法对企业资质、信用状况、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个别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权威性不高。上述金融生态不完善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挫伤了银行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山西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2008年前1--5月,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例(人民币)分别为69.96%、69.04%、65.85%、64.98%和64.2%,呈逐月下滑态势。与去年同期5.38%的水平相比,金融机构存贷比下降10.4个百分点;与去年年末69.1%的水平相比,下降4.12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73.97%相比,低8.99个百分点。
3、民间融资的发展转移了一部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据调查,2008年上半年民间融资增量为60个亿,与新增贷款的比例为1:3.65。我省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期是在2008年3月份之后,这与宏观调控有着极大的关,在贷款紧缩的情况下,民间融资便乘虚而入,弥补了企业的资金缺口。2008年延续了这一趋势,民间融资仍然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据了重要部分,从而减弱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
二、金融宏观调控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或矛盾的本质方面,它们决定事物或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事物或矛盾的非本质方面,它们不决定事物或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对事物或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须研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此,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或矛盾的主流和方向,是解决事物或矛盾的基础和前提。
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极其庞杂的有机体。在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工作中,如果被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迷惑,分析判断就会失准。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通货膨胀,由于对冲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投放的规模仍然很大。
(二)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哲学关于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原理,揭示了客观事物整体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全局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全局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一方面,二者不仅各有其不同的量;而且在质上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二者发挥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不同,全局统率局部、高于局部,而局部隶属于全局、低于全局;在事物发展中,全局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决定事物发展中,全局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局部只能对全局的进程发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全局与局部又是互相依存、互相统一,其矛盾的主导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依据上述原理来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是全局,微观是局部。宏观和微观也是一对矛盾,在通常情况下,宏观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最近,不少地区部分企业出现了流动性问题,企业叫紧声一片,但是要具体分析资金紧张的原因,并立足宏观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叫紧就放松,丧失宏观调控成果。
(三)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的关系
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X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同时真理具有两重性。处于一定历史过程中的人所获得真理性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一切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所以,一切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
依据上述原理看待历史经验,任何历史经验也无不如此,都具有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都不折不扣地尽皆适用的经验是极其罕见的,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正确处理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的关系是我们运用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形势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的经验可资现在和未来的借鉴,使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但是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也不能完全从经验出发,如果用彼时彼地的方法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就会导致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此次宏观调控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大的调控,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历史经验,把握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要观察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因势利导、灵活处置。
(四)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个绝对发展和相对静止的过程。辩证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把相对静止的事物摆到绝对发展中去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因此,基于上述原理,我们在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提供咨询建议的时候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从长远着想,从当前入手,分出轻重缓急。当前主要是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大的问题,从长远看,要加强供给结构优化。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建议
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今后,金融宏观调控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努力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货币工具,适时适度、有力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理顺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配合机制。一是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理顺金融、财政等各个宏观调控部门间的关系,规范各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国家发改委的职能应当是从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全局进行谋划,提出宏观调控目标,对其目前所掌管的具体安排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职能应当削弱。
从财政职能看,重点要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弱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调整财政政策着力点的同时,应回大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三是在注重搞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和相互配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土地管理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直辖市配合。
(二)正确把握调控力度,处理好政策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尽力降低调控成本。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全局出发,全面、准确判断全国总体形势,注意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权威性、统一性和有效性。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分析判断各地的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的状况,适时适度,区别对待,该支持的要支持,该限制的要限制,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三要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力度,不能因为各部门在调控中争着出成绩,而使调控政策的“绞杀”力度过强,对于大量的“半拉子”工程,造成更大损失,使调控成本加大,从而会引发更大的风险。
(三)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自,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是加强金融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消除干扰金融宏观调控的外部因素,避免各种不正常的干预,保证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制定、顺利下达和全国贯彻执行。二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提升为决策机构,并通过建立规范的表决机制进行决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