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语文教学经验

篇1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年7月毕业于*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篇2

在学生并非“从零开始”的母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呢?毋庸置疑,语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基础。可是,对于经验不甚丰富的教师而言,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呢?学情调研可谓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相较于自身经验的模糊性和局限性,通过学情调研来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将更加科学、客观。

本文以《欲速则不达》一课为例,详细阐述我们应如何突破教学经验的局限,逐步探索科学合理的学情调研工具的设计。

一、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快与慢”中的第3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主观努力错误想快反慢的故事。在《欲速则不达》的集体备课会上,经历“深度阅读文本”“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掘与界定”“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规范表述”三个环节后,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基于教学目标的学情分析”。

最初谈到“学情分析”时,我们的表述基本都是一种经验化的主观判断:

A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可以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文本。凭借传统经典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已经建立了时间概念,但是还未明确建立快与慢对立统一的认识,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只强调时间上的快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B组老师: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科学习能力,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大多数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意,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在字词方面上,他们主要困惑在“霍地”“心急如焚”,还有“驿使”“缰绳”“驭”等词语。还有,学生对人物“晏婴”“驺子”“韩枢”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资料理解这些内容。在阅读感悟方面,学生对于“欲速则不达”的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从上面的发言实录中,不难发现,我们第一次呈现的“学情分析”完全是教师们基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比较笼统、模糊。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并不能相对客观、准确地告诉我们学生自主预习《欲速则不达》后究竟已知什么,有哪些困惑,更不能告诉我们班上每一位学生已知到什么程度,学生已知和困惑中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有哪些……因此,我们须设计专门的学情调研工具,通过实证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困惑。

二、囿于教学经验的调研工具初稿

认识到需要设计调研工具来了解学情后,教师们积极投入到了调研工具的设计中。然而,我们对“调研什么”“怎么去调研”是一片茫然。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凭经验设计了第一份学情调研工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设计的学情调研工具I至少呈现出两个优点:其一,具有可操作性;其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份得来不易的学情调研工具很快又被否定了。否定的理由如下:

1.提问视角单一,语言生硬

这份调研工具中,所有的提问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给出教师认为课文中难认、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被动选择。事实上,四年级学生的识字差异是很大的,教师选择的这些字词未必能够涵盖学生的差异。只关注“教”的提问视角,也决定了这份调研工具在语言的表述上,有些生硬、模式化。看似婉转的语言“你知道……”,实际仍然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提问。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显然不符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课标理念。

2.提问层次不清,问得不准

比如“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仅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作为执教者,我们并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真的知道”,更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准确的。这种选择“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其实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并不大。提问层次不清,问题问得不准,严重影响学情调研对教学的指导价值。

3.提问内容随意,经不起推敲

比如前两道题目中字词的选择是很随意的,并未考虑教材中区分的一、二类字。如,“缰绳”既不是会认字,也不是会写字,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这两个字笔画多,学生认写可能有困难就作为调研内容了。又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要求学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学前调研的内容,似乎难度有些大。

总而言之,《欲速则不达》学情调研工具I虽然有基本的调研内容,但是为什么是这些内容,还需要哪些内容,我们心里并不清楚,而且,整体设计完全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真问题。

三、学情调研工具的修改:理念与维度

反复研讨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学情调研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真问题;学情调研还必须依“标”(课标)靠“本”(课本),契合学段目标的规定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我们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学情调研工具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情调研工具Ⅱ:

表2所呈现的学情调研工具Ⅱ是历经多次修订的定稿。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满意的调研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篇3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微课;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必然会与信息科技进行结合,让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一种工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以“生本”理念为教学基础,通过微课教学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主来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并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微课重塑学生写作技巧

小学作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低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主要以句子和短语为主,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则以作文整篇小段落及作文整体内容为主,这个阶段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上。多数教师的做法就是应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大量形式化、固定化的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灌输到学生脑子里,进而学生习惯性地将一些固定写作模式进行套用,从而失去写作兴趣和自笔者创作能力。

笔者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利用课文教材来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写作技巧,通过微课形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利用微课平台将课文中人物所有的描写方式进行整理,然后趁着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犹新的过程中将通过素材进行方法引导。然后笔者将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还原人物较为真实的立体形象,并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人物的描写思路,在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探讨学生的真实感受,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将课文的真实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展示,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写作技巧,以保持其充足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微课优秀范文,熏陶学生写作素养

优秀作文中含有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各种出色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常推荐学生多读优秀范文以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范文中汲取精华以备自己所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优秀范文在熏陶学生写作素养这一方面起到作用。

笔者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通过利用微课图片、视频进行范文分析和讲解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所决定其直观思维比较灵敏,作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正好符合小学这一思维习惯,能够将直观的动态图像快速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加深其对文字及写作技巧的印象。比如,笔者在讲解动物写作的作文课中,选取了班级里某一学生自己写得比较优秀的文章进行范文讲解,并应用微课制作成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图片及音频搭配文章内容让学生更加直白地明白文章结构和句子描写的优秀之处。此时,加以适当的音乐,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三、利用微课改变教学方式

作文微课放在网络上,可谓“永不落幕”的作文公开课,学生可以在家中看,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情快进、后退、暂停或反复看。这种新技术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记忆遗忘带来的学习困境,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缺陷,提高作文水平。

更为可贵的是,微课这种浓缩的讲解压缩了教师许多无谓的讲解,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有时间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探究。比如,在习作3作文指导课中,笔者运用了四个微课,课前一个,课中两个,课后一个,作用各不相同,学生可以凭借微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在唱独角戏。事实证明,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笔者执教的作文指导课上,微课和学生唱主角,教师让学和助学,学生思得安静,议得热烈,说得流畅,写得生动,这得益于微课的支持,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对小学作文“微课”教学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有效地改变当前封闭、效率低下的习作教学现状的新模式。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微课”在作文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摸索并探究出小学作文“微课”的高效应用模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一、立足学生书本有效问题设计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材是课堂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师在有效问题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学生和书本,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的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出既贴近学生兴趣又紧密结合书本的有效问题。以苏教版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为例,在课文中关于雷雨的描写十分生动,但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十分容易忽视这个地方。笔者在有效问题设计时便设计了两个有效问题,首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天气忽变的真实场景,用几个词描述下雷雨的过程,待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形象的动词来进行景物描写。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受挫;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放松注意力;如果难易程度毫无逻辑,则会让学生的思考出现混乱,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作为主导者,教师一定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原则,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思维规律及心理情况来设计有效问题,使语文课堂的有效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入难,由点到面。

二、基于学情有效提出问题

(一)提问措辞准确,目标明确

语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需要用清楚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提问,尤其面对四年级以下的小学生时,更要尽量使用简单的、符合学生层次的语言,并保持适中的语速,注意语言的停顿。

(二)提问把握时机,趁热打铁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提问,李冲锋先生在其著作中将课堂的提问时机分为七个方面:学生自读前;学生自读后;学生思维停滞时;学生没有疑问时;学生私下议论时;课堂气氛陷入沉闷时;结课时。除了李冲锋先生提到的这七个时机,我还想补充一个时机,即刚上课时。因为此时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采用上节课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并且做到温习旧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拘泥于理论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进入学习时适时提问,此时的提问会让学生迅速接受知识,缩短理解运用的时间。

三、有效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给予留白时间,等候学生思考

留白时间也叫做等候回答的时间,即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强制学生在教师发出提问之后立刻作答,这是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过高估计。美国教育家在著作中将等待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提出有效问题后,即学生回答有效问题之前;另一种是学生回答后和教师做出评价前。教师需要控制好这个留白时间,如果留白时间不充足,学生就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回答错误百出;如果留白时间过长,就会使学生降低对提问的灵敏度,所以教师在等候环节要根据有效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控制,既保证学生回答的准确率,又要做到不浪费时间。当然候答时间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笔者所教的学生多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根据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较简单的有效问题一般控制在三四秒左右,较复杂的有效问题则保持在十五秒左右。

(二)给予鼓励和肯定,耐心倾听回答

篇6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诗词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周二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鼓励学生争做学校的诗词“小才子”诗词“小博士”孩子们极具竞争意识,参与兴致较高,有十多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超过了80首以上,有两名同学被学校评为诗词“小才子”。这一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扩大了课外积累,为塑造书香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学期,我非常重视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真正发挥阅读课的作用。在扩大知识积累方面下大力度。我班同学每人都有一个积累本,广泛积累知识互相学习、互相竞赛,争做班级的语文“大王”。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读书汇报会等形式进行展示。因为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所以在期末考试中在找“成语的主人公”这一检测课外积累式检测题中取得了较好饿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增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生活相结合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以科学研究为先导,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四、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学校开展了几项有特色、有实效的教学活动,我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在“兰青工程”活动中我很荣幸的成为一名师父与谭亮结为对子,在“兰青工程”启动仪式上郑重的签字以后在教学上我便有了一个阳光快乐的徒弟,从此在教学道路上不在孤单,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学校举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职教《触摸春天》谭亮现场评课,我们均得到领导一致好评。在围绕教学情景年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我与同年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表现突出受益颇丰,全区的教学情景研讨会在我们学校召开会上,我们的教学和我职教的课均受到与会领导高度的赞誉。

五、建立班级博客,想方设法攻克作文难关。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学生;学习兴趣

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对小学生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原因有:教材部分选文陈旧,缺乏时代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高度程式化;部分教材的编排体例不合理,削弱了文学作品的美感;语文课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尝试提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对策与方法:创建和谐轻松的授课氛围;步步紧扣课文,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在积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但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国民的母语素养。

一、创建和谐轻松的授课氛围

小学生虽然没发育到叛逆期,但是依然需要悉心呵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亲切、友好、慈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家庭因素、学习成绩因素而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要用微笑和尊重建立和谐、轻松的授课氛围。和谐、轻松的授课氛围不仅仅指大环境,教师还应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根据细微的心理活动,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讲解时,通过学生们对“火”的了解,可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们“火烧云”的颜色。因为四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还可以发散思维,讲解一下为什么云是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个问题。这时,如果学生们还不能理解,教师就要有耐心,把晦涩的语言变成孩子气的讲解方式,而不是“听不懂就算了,反正早晚有一天会懂。”通过对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建,学生们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再根据对现在课堂的把握和了解,再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步步紧扣课文,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前面的创建和谐轻松的授课氛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接下来就要在讲解环节上下功夫了,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讲解环节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一定的理解,还要有自己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另外再加上对生活的理解。把这三点融入到讲解环节中,会于无形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的要投身于语文知识的海洋中。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我国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在那场天灾中,有将近7万的同胞不幸遇难,数十万人无家可归。通过课文中洛杉矶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对比,让同学们知道地震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并且是不可预知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会如何在地震中逃生。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教师就可以普及地震逃生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知识,让同学们在课文中学习课文以外的知识,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看看汶川地震、洛杉矶地震前后的照片对比,这样同学们就会对地震有个直观的印象,而不再是记忆中晦涩的想象。通过对每次地震的了解、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直观的观看照片,就能全面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让语文学习兴趣在思维中绽放

任何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维中绽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是灵魂,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味的死抄、死读、死记的倾向,努力使机械变为灵活,从而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在华山》一课时,其文本展示给我们的除了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平易近人的伟人品质外,就是那富有个性和地方特色,极具魅力的大量词汇。如:皱了皱眉,拢了拢发,整整齐齐、吱吱扭扭、你一碗我一碗,乐呵呵……我让学生们反复品味其用意的同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掘类似的词语加以积累。于是,W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平时已经积累的知识便一股脑地可以在纸上倾泻了。第二天拿回来的作业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梳了梳头、扫了扫地、洗了洗脸、刷了刷牙、漱了漱口、养了养鱼……;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件我一件、你一段我一段、你一杯我一杯……把个课堂交流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展示了自己,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在积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我们强调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和兴趣培养的好方法。但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在提问题时很难切中主题,只提些肤浅的问题,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积累则更具挑战性一些。我让学生在词语的理解积累上下功夫的同时,把对句的欣赏放在首位。经验告诉找们,对文本的欣赏能使我们产生喜欢、了解、理解、掌握文本的欲望。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欣赏文本也是他们理解掌握文本语言、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找出他们自己欣赏的语句或段落,并说出喜欢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训练可以点燃课堂,点燃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点亮学生的智慧,而智慧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篇8

关键词: 聋校 识字 写字 教学现状 教学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聋生来说,在言语发展受到听力限制而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识字、写字的早晚直接关系到读写能力的强弱,并决定着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大力提高聋生识字、写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现状

1.聋校教材识字、写字总量分析。

现行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数量同等,识写一体,其中小学阶段识字总量为2056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识字总量为2597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等普通学校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的要求是“先认后写,识写分开”,四套教材平均识字总量为3100字左右,写字总量为2400字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校六年级的识字总量相当于普通学校四年级的水平。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识字总量2500字的标准,聋校相当于用九年时间完成普校六年的识字量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聋校识字要求明显偏低。

2.聋生识字、写字基本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总量刚好超过这个数字,就此推算,九年级聋生应该拥有阅读一般书刊的能力。事实上,某些九年级聋生达不到这个水平,就连教材中的课文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四:其一,聋生认知与言语能力偏低,对所学字词理解不深,使用频率低;其二,聋生阅读量与阅读习惯不及普通同龄孩子,字的重现率低,容易遗忘;其三,同班聋生差异大,难以兼顾全体,教学高耗低效;其四,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聋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

综上分析,聋校识字、写字教学差距大,任务艰巨,只有抓好识字、写字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各学科同步发展。

二、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教材编排

1.识字、写字总量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当今听力科技与聋童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多重障碍的聋童完全有能力在识字、写字总量上与普通同龄儿童同步推进,从而尽快形成阅读课外读物与书面语表达的能力,为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目标要求,小学阶段累计识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阶段累计识字3500个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生在第二学段(3―4年级)就可以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一时期被小语专家们称为学生学习能力、智力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期,可以推动聋生较早地大量阅读适合的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增强语文能力。

2.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

识字、写字总量定位之后,在能力方面可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各学段的目标进行聋校语文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这里不再赘述。

3.聋校识字、写字部分教材编写建议。

(1)汉语拼音与识字同步进行。现行聋校语文教材第一册三分之二的内容均为独立的汉语拼音教学,学完拼音再识字,不仅延缓了聋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字前移,是目前各版本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共识。我国上世纪后叶的扫盲经验告诉我们,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识字的必要前提。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的教学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且相互促进。

(2)低年级大力推行集中识字教学。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集中识字教学法是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最科学、最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同时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主题情境,以常用词词类为主的归类识字学词,能够帮助低年级聋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从而不仅尽快增加识字数量,还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不断认识汉字的规律,提高聋生学词的效率,促进认知发展,并逐步形成词类的潜意识,为句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种形式的分散识字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在分散识字方面,低年级宜以儿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宜以典型课文为主,做到边识字边读书,并逐步学会利用工具书识字。

(4)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先识后写”。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优先考虑《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字。“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逐步向1000常用字、2000常用字、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梯度推进,做到定字量、定字种、定字序。

三、提高聋校识字、写字教学效率的建议

1.聋生识字、写字总量应与普教同步发展。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降低识字、写字量的要求会使聋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束缚,对缩小聋生与普通同龄孩子发展的差距形成较大的阻碍。笔者认为,聋校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数量上的要求,应与《语文课程标准》同步,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乃至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在聋生语言、认知、思维发展的黄金期,要做到早识字,早阅读,从而不断拓展语言、认知、思维,促进聋生全面发展。

2.针对聋生实际发展水平分层次教学。

聋校班级学生差异大,特别是低年级聋生听觉、语言、认知、思维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不一。教师在掌握聋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聋生提出相应的识字、写字发展目标,在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对有能力提前识写更多常用字的聋生,可以与家长一起为他们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提高识字能力。

3.创设主题情境,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经验表明,低年级聋生随文识字的效果不理想,而集中识字学词时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低年级聋生受语言发展的限制,认知及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课文及字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识字、写字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而通过创设贴近聋生生活的主题情境,把同类字词归结到一起,聋生可以触类旁通,字词意思简单明了,也就容易识写。如动物类的词语虽然很多,但聋生很感兴趣,就可以通过“动物”主题,分别创造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进行学习,如“家庭生活中的动物”、“动物园中的动物”、“大海中的动物(或鱼类)”等,聋生在其中便可认识许多汉字,至于要求书写的字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引导他们在给定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动物的种类,边拓展,边增加识字数量。

由于在主题归类学词时,同类词所涵盖的中心字往往都会有同样的偏旁,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聋生在学词识字中推动写字指导教学,如“动物”主题就可以归纳“犭”旁字类及“鱼”旁字类,还可以通过“马、牛、羊”的汉字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演变知识,增强写字的趣味性。

另外,各版本普教教材中的词串识字、形声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基本字带字、韵文识字等识字方法都能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写技能,值得借鉴。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好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好汉字,必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聋校语文教学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写字与练字统一起来,坚持随堂练,天天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的性情、态度与审美情趣。

5.建立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

聋生所识写的字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使用频率低,巩固性差,建立科学的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聋生对常用字有目的地适当重现,从而巩固提高。

阶梯式发展评价可以将整个阶段目标分化为若干阶段目标,同时也降低难度,使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从低阶向高阶逐步推进。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3500字的识写,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部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为《1000常用字表》,这1000个最常用的汉字,在一般书刊中使用频率在90%以上,能为阅读的起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为常用字2000字,学生可以比较自如大量地阅读一般课外读物。第四阶段为常用字2500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数量要求,基本满足学生日常阅读、写作的需求,是聋生语文素养达到基本满足一般生活所需的标志。第五阶段为常用字3500字,是聋生语文学习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文化聋人”的标志,其中每个阶梯要求的内容均包含前一阶梯的内容。这些常用字表的排列代表着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在教材的编写上尽量按照字表使用频率由早到晚逐步推进。聋生每达到一个阶梯发展水平后,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明示,促进聋生向下一阶段迈进。

6.识字、写字与应用语言文字相结合。

篇9

关键词: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脱节 原因 途径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防止学生成绩过早分化,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写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分门别类,差什么就补什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衔接与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成绩也容易滑坡,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就能让他们不掉队,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情感情境;体验情境

情境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它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学习态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将情境教学法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运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几点个人观点的描述。

一、在导入环节进行设疑,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的学习心智

在课堂上设疑,是开启学生学习心智,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计得巧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追根究底的心理,这对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吸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设疑的重要意义,并且授课过程中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其付诸实施。笔者认为,导入环节是进行设疑的绝佳时机,在此环节提出疑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对语文新知进行学习的状态。

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奇怪的大石头》这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国用的石油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外国专家也断定我国地下没有石油,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则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证明我国陆地上一定有石油,这一项发现使全世界都震惊了。外国专家对我国的地质学家也开始刮目相看。”讲到这里,学生开始变得专注起来,都认真地盯着我,于是我顺势提问:“你们知道吗?李四光的这项研究,居然和他童年时发现的一块大石头有关。那么,童年时的大石头究竟和这项研究有着怎样的关系?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开启学生的学习心智,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们接下来所安排的教学活动中。

二、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感式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类听觉器官的艺术,它能够启动人的联想,调动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抚慰人心灵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流淌着作者的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寻找与课文内容情感相符的音乐,并在课堂上合适的教学环节进行播放,从而渲染出一种情感式的教学情境,如此,学生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时,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比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长城》这篇课文时,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为学生播放了由费玉清演唱的《万里长城》,圆润清亮的嗓音加上气势磅礴的歌词,立即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悄然动容……这样,我便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感式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长城的课本知识,还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刻体会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戏剧情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课堂上只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教材知识的讲解传授,还应针对小学生所具有的性格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们就可以将其编成一个小型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此,能为学生创设出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课文中所描写的情节学生也能真实地感受和经历,这样富有戏剧情味的语文课堂,学生更乐于参与和投入。

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即通过经历选角色、对剧本、排练等过程,让学生把课文中三部分内容的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这样的活动形式生动有趣,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同时通过亲身的演绎体验,学生对本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能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深刻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情境教学模式,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科学、恰当地运用,让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成为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和深刻感受的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