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

篇1

关键词: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卫生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基层医院作为与民众联系度最为紧密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日渐凸显其重要性,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基层医院是公共卫生管理[1]中,重视患者满意度也就成了必然要求。作为基层医院,不应满足已有的满意度,对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具体环节和各种因素的重视度也应该不断提升。患者特征不同,层次不同,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层医院需要根据这些不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开辟符合患者要求的特殊服务方式,这也是公共卫生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在基层医院获得公共卫生服务者中400例为本次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其中男219例,女181例,年龄分布为12-75岁,年龄平均为(42.713.8)岁。就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医疗基础信息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37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61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0.25%,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以及医疗费用三大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分,1-2分为非常不满意,3-4分为不满意,5-6分为尚可,7-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

2.结果

2.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详见表1。

表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2.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详见表2。

表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2.3医疗费用满意度

详见表3。

表3医疗费用满意度(%)

3.讨论

卫生系统是指能够产生健康行为,并作为奋斗目标的组织、机构或者资源。衡量卫生系统的5个指标是人群总健康水平,不同群体健康水平,卫生系统总反应性,卫生系统中不同群体的反应性,不同群体医疗费用承担状况。这5个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公共卫生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的公共卫生部门。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行业正在整体上升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必然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也是一直存在着的。因此提升公共卫生部门服务质量,改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现状,满足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不同需求就成了公共卫生部门寻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据研究表明,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主要源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优劣势、几乎和威胁。在国家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以前,公共卫生行业的主体是公立医院,目前,仍以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行业主体。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可以享受财政部门给予的财政补贴,包括公共卫生部门发展建设费用,重点学科的研究经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且一般是当地医疗行业的中心,并承担着职工基本医保工作,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非常大的无形资产。有优势就会有劣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劣势在于运转效率不高,产权制度不甚清晰,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僵化,政府干预过多,运营成本过大等,这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非常困难。因此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满意度就显得迫在眉睫。

作为与基层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监督并报告疾病疫情、流行病以及传染病,对如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以及对公众普及健康卫生知识等,是保证群众身体健康和预防相关疾病的重要公共卫生部门。但是在实际中,仍有一部分群众,在患病过后选择去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这说明在群众眼中,基层医院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医务人员素质不够过硬等问题。因此,基层医院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出能够有效改善本院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措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如制定制度过程中缺乏实际检测设备,不能按时汇报相关工作进展,对群众没能及时公开相关制度内容,处理方法僵化不灵活,这些加大了基层医院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难度;(2)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应积极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基层医院的管理者存在着的一定断层问题,如入职时缺乏相关培训,相关知识面过窄等,导致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运行,而且公共卫生管理优秀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解决一些医疗卫生事故;(3)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无法准确认识和判断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导致传染病和疫情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当地群众发病率和疾病复发率也在不断提升,进而造成群众的生命健康无法的得到切实有效保障的不良后果,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常见问题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1)对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于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公开透明度,可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突发事故得到更好的解决,提升对基层群众健康安全的保障度;(2)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养,能够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查缺补漏,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升公众对公共卫生管理者的满意度;(3)提高健康卫生知识的推广力度,提出新的宣传手段。由于基层医院与群众联系紧密,因此对群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邀请医疗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或者通过公共网络、报刊、电视、繁华路段宣传栏等媒体形式,对卫生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促进群众对卫生健康重要性意识的增强,促使公众对健康卫生知识获得深入详细的了解;(4)加强医疗单位及医学院之间的卫生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同行业优秀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和案例,可以促进基层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更见完善,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医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解决措施,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姗,张连帅,郑小华.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6-7.

[2]杨清春.公共卫生部门公众满意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田进城,何景忠.社区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健康必读,2013,12(4):620.

篇2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妇幼;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71-01

基层卫生院是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建立覆盖城乡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基层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是政府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基层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则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妇幼保健作为基层卫生院“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之一,是其日常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基层卫生院的妇幼保健任务和一些现状出发,谈谈如何强化其妇幼护理管理工作。

1 基层卫生院妇幼保健任务和现状

基层卫生院在妇幼保健方面的任务包括: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开展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大力推行妇幼保健、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抓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制度和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等。从我国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规划目标来看,基本医疗服务在基层镇乡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县级医院,疑难重症在三级医院。但事实上,由于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病人流向往往呈现“倒三角形”。基层卫生院大多面临生存危机,其妇幼护理管理更是存在许多难点:首先在人才方面,基层卫生院生正规医药卫生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护理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再加上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其次在管理水平上,基层卫生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2 强化妇幼护理管理工作

2.1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人才是立院之本,只有狠抓人才引进和再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护理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应该认识到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人才的引进还得靠机制、靠政策等,但基层卫生院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例如可以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每年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逐步地实现所有护理人员的轮训。在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操作竞赛、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再生造,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从而在基层卫生院形成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护理人员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综合上述措施,才能有望减小基层卫生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差距,弥补在职人员在学历、职称和经验上的不足。

除了业务技术方面的提升,基层卫生院还应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相关人员责任心和责任感的教育。护理工作救死扶伤,光荣而且神圣,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待病人,护理人员应该像亲人般的温暖,给予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照料。工作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理解多体谅。护理工作虽然不乏繁杂和琐碎,却十分强调严谨的工作作风,因为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容不得丝毫疏忽,工作态度随意草率不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厌烦、麻痹等负面情绪和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融洽护患关系。

另外,护理管理工作还应重视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求他们体现出健康的仪表形象和精神面貌。在工作中做到服装整洁合体、举止亲切、笑容温馨、积极乐观、热情自信。并始终贯穿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因为护理人员的情绪可以直接感染、影响患者及其家属,他们的一个微笑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副镇定剂。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的体系,都能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减少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和陌生,这样也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具有非常多的功能,它能够传播特定的价值观,规定统一的行为模式,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确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护理工作涉及的面广,内容多,知识的整体性强。完整系统的护理规章制度应该覆盖从个人行为到医院的基本制度,从技术要求到业务规程,包括全院所有层面和所有环节[1]。

笔者曾经在就职的卫生院开展相关制度的应知应会考核,对象包括护士长在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考核内容包括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几项核心制度。考核结果显示,熟悉掌握这些规章制度的占总人数的20%,大部分护理人员只是对之含糊了解。笔者认为,在基层卫生院,一般建立护理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大块入手:病房管理;用药管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科研、教学管理等。各项制度既有分工,又相互依存。尽量做到科学无遗漏、无重复。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应盲目剽窃大医院,而是应该首先确立一个适用可行的指导方向,然后从基层入手,广泛收集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逐级上报审核,确定后首先由最高领导者执行,接着自上而下的贯彻。因为最高领导者在制度的宣贯和执行上起着表率的重要作用。有了规章制度,下一步就要加强宣传教育,明确责任,必要的时候还应开展培训。尤其是一些护理技术方面的规范,必须重点培训、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操作,以免发生意外;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于一些逐渐不适应临床的制度和规范,能够及时修改和充实。

总而言之,制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应该成为每个护理人员的意识习惯和行为准则。长此以往,在基层卫生院逐渐形成依靠制度规范体系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制度执行后的一个阶段,还要定期举行考核与监督,必要时还应加强惩罚力度。在涉及到病人安全、医院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制度上,如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投诉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改进制度等,要严格规范,力求具有强制性。通过定期开展检查、监督活动,在院内树立“法治”观念,如此才能切实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

篇3

关键词:自主化管理;个人价值;能力提升

在员工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制度约束是基础,自主化管理是关键,故队伍管理的重点是在保证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如何采取激励措施正向引导,凝聚人心,调动全员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化管理。

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求作业区注重员工潜能的发挥,依靠广大员工实施自主化管理,得以更好更快的实现经营业绩指标及管理标的,提高了员工的自主化管理能力,给广大员工提供了展现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员工得以享受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1 基层单位员工自主化管理能力的背景

1.1 作业区基本情况及定员

作业区主要负责划分区块的开发工作。区部分置职能管理部门、生产班组,管理集气站、清管站、污水处理站、干线阀室、集气干线、集气支线、注醇管线等生产设施。

各作业区根据生产实际一般定员100人左右。

1.2 实施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①制度执行不到位,达不到监督和激励的效果。在生产管理和工作检查过程中,存在一些屡查屡犯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执行制度时不严格、不彻底,没有形成抓执行的良好机制,使规章制度失去了规范约束、程序管理功用。②制度的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力。各基层单位在贯彻执行的力度、方法、经验不同,使员工对于新的规章制度及一些工作部署贯彻不到位,员工缺乏全面了解认知。③信息反馈遇到障碍。部分作业区山大沟深,站点偏远,人员分散,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使管理层很难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生产管理目标的进展情况。④个别人员素质影响自主管理落实。班站是落实和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主体,班站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决定了日常生产维护和突况的处置效果。

2 提高采气作业区员工自主管理能力的主要思路

2.1 完善自主化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结合工作实际、生产实践及时进行更新,评审和完善,确保员工在生产维护作业过程中有章可循。

2.2 营造良好的执行文化

营造良好的执行文化,就是要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将执行力的强弱作为衡量思想和工作作风好坏的标准之一,作为检验是否履行职责、发挥职能的标准。从宣传教育、充分讨论、领导带头、规范行为、全员参与五个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作业区的思想、工作作风建设,营造“务实、严格、高效、规范”的企业执行文化。

2.3 加强重点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①提高全员工作能力。自主化管理的目标最终需要员工的执行来完成,建立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技能培训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按照“分步实施、重点培训”的办法,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②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自主管理水平,要求员工具备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应急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员工在岗位的普通工作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特种作业岗位工作能力;应急能力是指出现紧急情况而应具备的能力。提升自主化管理途径就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这三种能力,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3 提升员工自主化管理能力具体做法

3.1 在内部建立积极进取企业文化

①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对于部分人员暴露出的服务质量差、工作推诿、业务不熟、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及上班迟到早退、吃早点、网上聊天、玩游戏等违规现象,展作风建设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执行文化,提高本单位的整体执行力。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结合生产高峰期、设备检修等特殊阶段,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赛质量、保安全、比技能”劳动竞赛活动,促进安全管理工作上水平,提高全员技术素质。③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厂工会的各类活动和开展小型多样文体活动。展示员工的才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提高团队凝聚力和自主自发的管理能力。

3.2 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激励奖惩制度

①界定各岗位、各工作环节的职责和义务,将岗位责任延伸到了每个人,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形成全员自主管理体系。②修订和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基础管理人员、管理岗位员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组室、班站长放手大胆开展自主管理,夯实一线班站的基础管理基础。

3.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强化监督体系

①通过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规范基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及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检查监督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建立执行有力、监督到位的长效机制。②激发员工主动参与自主化管理的热情。近年来,各作业区上报、收集的事故控制(ACT)卡、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越来越多,管理人员对提出的问题都积极回复并解决,对于采纳的建议进行了奖励,有效的激发员工们查隐患、反违章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3.4 加强素质培训,培养自主管理习惯

篇4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员工素质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案。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员工教育培训 素质提升

一、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员工素质提升主要问题

1.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对某市级直属供电局和某县级供电公司的调研得知,该供电局现有在册员工672人,该供电公司现有在册员工730人。员工队伍结构与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平均水平比较见表1。

从两个基层单位员工整体素质上看,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一是员工文化程度两级分化,低学历人员数量较大,如某供电局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量的22117%,某供电公司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量的4212%。二是职称结构存在较大差距,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明显低于国家电网平均水平,而初级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国家电网平均水平。三是技能等级水平较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比例低,中初级工比例过高。四是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直属供电局和县级供电公司员工素质的差距较大。

2.基层单位员工素质提升中的主要问题

(1)素质提升起点低。部分电力企业基层单位的人才素质基本情况距离国网公司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起点较低,尤其是县级供电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等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均只有国家电网公司职工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而高中及以下和初级职称与初级工等人员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家电网公司职工平均水平,有的甚至高出2至3倍。

(2)职工压力大。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升,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电力企业通过规范岗位管理制度,对员工基本素质提出一些刚性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对员工提升自身素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员工施加了压力。其中部分学历、职称或技能等级偏低、年龄偏大的员工,因企业要求高、学习难度大,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

(3)工学矛盾突出。通过各种刚性规定和鼓励措施,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员工踊跃参加各种素质提升,因参与人员数量较大,随之也出现了工学矛盾。某供电公司2009年上半年有5318%的职工参加学历学习、职称提升和技能鉴定等素质提升项目。工学矛盾对各部门、各车间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电力企业基层单位素质提升基本思路

1.充分认识员工素质提升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理应在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走在时代前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通过人的劳动来体现,而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员工的素质决定着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电力企业服务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更好地塑造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对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供电企业综合劳动效率指数、培训经费投入率等指标,与职工人数、电网规模、经营指标密切相关。人才当量指标与员工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直接相关。技能竞赛及调考成绩反映了本单位生产技能人员的最高水平及平均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提升工作,要把提升员工素质放在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去认识。要抓住薄弱环节,采取超常规重大措施,大力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或“人才攻坚计划”,大幅提升人才当量指标,全面提高员工的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级,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及各项指标全面提升,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坚定信心,勇于担责,全面落实员工素质提升工作

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工作事关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任务重要而又艰巨。基层电力企业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从上到下全面落实员工素质提升工作,贯彻“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找借口,勇于担责,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企业发展重要基础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明确责任和目标,把责任和压力传递到所有部门和员工,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确保完成素质提升业绩考核指标,推动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取得实质进展。

3.强化激励约束措施,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

员工素质提升工作,既不能当作单方面的企业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命令方式,也不能当作单方面的个人行为放任自流,企业和员工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并以良好的沟通取得共识,促进发展。企业在建立各种管理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积极制定鼓励措施,既有约束,又有激励,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员工素质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三、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员工素质提升解决方案

1.实施目标管理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在深入分析单位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员工素质提升详细计划,实施目标管理,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人才当量计划落实到年度,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分解到个人,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每个部门及每个员工,都确实了解部门及本人的素质提升计划。

2.制定全方位的激励和奖惩措施

企业给部门和员工下达素质提升计划以后,为确保完成素质提升计划,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激励和奖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综合分析两个典型单位的情况,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和职工的年度业绩考核。制定专门考核办法,按下达计划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第二,建立风险抵押制度。按年度对素质提升计划目标实施风险抵押,年终根据各部门和职工素质提升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第三,鼓励职工申报职称、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提高学历。对申报职称通过评审的、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并通过的,以及提高学历学位的,均给予具有激励性的奖励。第四,开展“1 + 1”帮扶活动。采取一个帮扶一个制度,营造全员参与素质提升的良好氛围,做到“思想矛盾有人化解、学习困难有人指导”。对参与帮扶活动并完成帮扶任务的辅导人员,也给予奖励。第五,开展年度素质提升评先活动。对年度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优异的部门和责任人,年终给予专项表彰。同时,将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纳入评先创优表彰条件,对未完成年度素质提升目标任务的,实行年度评先创优表彰“一票否决”。第六,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员工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如某直属供电局制定了《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管理实施细则》、《生产人员教育培训管理实施细则》等多个专项培训管理制度。第七,制定各种先进人才的评价、表彰和鼓励措施。如某供电公司专门制定了《技能型专家评选考核实施细则》、《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考核实施细则》及各种高级、先进人才的培养、考核、奖励措施,对员工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提升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实施严格的岗位约束制度

首先,以国网公司岗位规范为基本依据,明确岗位任职资格,对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岗位、生产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明确规定,实施岗位约束。逐步取消低职高聘。达不到职称或职业资格要求的,制定宽限期。在宽限期内降岗处理,宽限期后仍未达到要求的,执行待岗、下岗或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第三,明确通用工种用工方式,社会通用职业工种,不再配置长期员工。原已配置在社会通用工种岗位的长期员工可实行转岗分流,或逐步实行与社会接轨的薪酬分配制度,逐年降低工资收入,直至与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接轨。第四,限制用工总量。在成本中列支费用的市场用工,实行备案制度,纳入预算管理。第五,加强岗位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建立完善内部竞争上岗制度、岗位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制度,按年度实行岗位绩效考核,作为岗位聘用、管理和人员调整的依据。加强试岗、待岗、下岗和劳动合同管理,强化岗位约束机制。

4.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员工素质提升

要严格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建设必要的培训场所。培训经费统筹计划,合理安排,重点保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员工队伍素质工程的推进和奖励,为员工参加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如某供电公司,教育经费除按工资总额的2.5%提取外,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率大于3%。某供电局的年度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更是达到了工资总额的6.4%。

5.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员工素质提升的指导和服务管理

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合作,积极参加各大专院校的成人教育,大规模实施学历提升计划,为顺利完成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基层单位人事部门要加强员工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员工按时申报职称评审,参加技能鉴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做好计算机、英语考前辅导工作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起点低,目标高,难度大,困难多,但只要消除各种畏难思想和不求上进意识,在认真分析企业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努力进取、周密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取得共同认可,形成合力,将会有力促进员工素质提升工作。通过企业及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前景光明,必将为电力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为电力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庆文,裴春霞.培训与开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基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交通、通讯等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全世界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致使社会和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导致疾病控制空间环境发生着变化,使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影响公共卫生管理效率。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疾病类型不断出现,例如,因排气扇和空调所致的空调病,因快餐店卫生条件诱发的血吸虫病、大肠杆菌感染等,充分显示了公共卫生管理在维护人们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不仅以宏观调控者的身份存在,而且代表的是实际监管者。鉴于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迫使传染病有效控制。

2.基于三个层面保证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

2.1法律层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于2006年正式颁布,其明确提出: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为基本原则,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上报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率。国家相关部门在坚持统一监管原则下,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进行管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管理部位,则负责该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而单位和个人,以相关规定为指导,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基于此,若发生传染疫情,各部门、各单位和政府间协同指挥,统一行动,以保证传染病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2.2政府层面

在预防传染病过程中,政府扮演者宏观调控者的角色,通过财政管理和公共卫生宣传等方式,达到调控公共卫生的目的,促使公共卫生管理朝着正常化道路发展。政府在安排和部署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染病控制原则,达到干预效果。疾病控制中心以政府政策为依据,高效开展传染病控制工作。目前,地级市的公共防疫机构较为完善,但县级及其以下较为薄弱,部分县级医院无法满足重患救治需求,难以承担公共卫生事业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应强化自身责任感,主动承担责任,促使基层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完善,以确保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控制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3人员配置层面

人力资源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完善人员配置管理,适当发放津贴,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针对一线工作人员,例如,救治患者、动物预防、口岸检疫、市场调査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工作人员的强度、试件和工作风险为依据,给予工作补助,为稳定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奠定基础

3.发挥公兵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的措施

3.1加大公共卫生对疫情防控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以公共性为基本特性,其标志着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利于存在密切联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稳定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其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广播、互联网、电视等媒体需强化对社会群众的教育宣传。基于此,在预防感染病过程中,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正确引导人们群众,及时准确报道疫病现状和发展趋势,坚决打击谣言,全面性报道事件处理过程。针对我国,不同层次的群众对传染病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利用传染病相关的防控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引导其树立较强的防控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共交流平台,采用多样化形式,例如,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方式,激发人们的公众意识。与此同时,公共卫生部门应增加与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保证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髙效开展。

3.2完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

为提高传染病预防效率,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在完善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搭建公共卫生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疾控机构以统一的表格为依据,以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为指导,仔细填写相关内容,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提供方便。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每月需定量分析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3.3优化传染病防控体系

近几年,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一定成就,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基本得到保障,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仍需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因此,相关部门应优化传染病防控体系,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地区部门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合理开展疫情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各地区管理部门通过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搭建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控网络,推动防控工作发展。

4.小结

篇6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意义与现状,问题,建议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而目前很多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阻碍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只有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才能够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意义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文明程度的体现。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直观体现。它不仅能使社区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还能够让基层医院走出困境,把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我国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呈现稳步发展趋势,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是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理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有将近25万人,而且近年来还有递增的趋势。城市中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日趋成熟,服务框架和工作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能够基本实现卫生服务全面覆盖。虽然发展劲头良好,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卫生网格覆盖率还不够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均等化”、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工作还难以落到实处等,笔者认为,只有逐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才能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

三、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扶持力度还不够,从而导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持续稳定开展。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待遇不高,加之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这份工作地位低,观念陈旧,从而造成社区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工作懒散,服务意识薄弱,被动式的上班。三是很多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性也不高,部分居民甚至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宁肯选择较远的大医院也不愿意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二)政府支持不够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不足,很多地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规范的政策来监督和约束,导致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二是相关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足,没有对其设立专项基金。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经济收益,其他的无偿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样就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2]。

(三)队伍建设不够

一是社区服务工作缺乏医学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如今的社区医疗队伍都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很多地方的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全面的医学知识。二是社区医疗队伍的稳定性不高,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和医院医生相比受尊重程度低,工作更幸苦,加之待遇不高,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社区医疗队伍的变动很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有效提升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

要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认识,充分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性质,要求社区医务人员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为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利用报纸电视或版报的形式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突出政府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工作在建立和谐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区卫生工作当成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问题而努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3]。

(三)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1(01):P2.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篇8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是新医改对社区卫生工作和社区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个人、家庭为单位,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整合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医院医疗信息实现交换和共享。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网络的三级平台架构

社区卫生是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医疗卫生服务最广泛、最基层和最基本的部分。为此,北京市将社区卫生信息化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确定了建立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区(县)社区卫生平台及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的三级架构,以体现和支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

三级架构中的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常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系统都包含居民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其区别主要在于服务中心具有对于所辖服务站的财务绩效、收支两条线等进行考核和管理功能。服务中心系统每天将所处理的数据上报给区县平台,并与医保和农合实现数据交换。

三级架构中的区县社区卫生平台主要是支撑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了解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实现对所辖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收支状况等数据的采集,以及实现绩效考核和物资核算等管理,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

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则是支撑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实现对于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市级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双向转诊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战略

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是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北京市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中。

在北京市有6000多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区县、卫生部、军队、大学、各大部委、大型企业和民营。“八路大军办医院”,北京的医院投资主体可谓庞杂。仅从投资体系和隶属关系一项来说,就很难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统一。而对于北京市的3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0多个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由于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使得社区卫生系统的全市统一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缺乏资金和IT技术人员,大型医疗IT厂商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的意愿不强。因此,由市政府统一投入、开发和部署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县政府配套软硬件支撑环境,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策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百姓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7年,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新的政策和理念不断出台,社区卫生和管理体制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支撑市区、两级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建立,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始普及推广。

王晖主任介绍: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从2005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公共卫生业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然后,通过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整和已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雏形。最后通过统一标准和建立共享交换平台,使医院的信息系统接入两级平台,形成市区两级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人为主线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为促进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缓解百姓“看病难”,做好信息化支撑。

采用混合架构,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

北京市共有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门诊部转型而来。原来各个医院的网络条件、软硬件状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中心一天只有不到100人次的门诊量,几十个医护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有的中心一天的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一百多医护人员,在管理上也相对复杂。因此,要使全市所有的卫生中心采用统一的集中式架构并不现实。为此,经过半年的论证,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混合式架构。即市、区两级平台建立集中式的B/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步式的C/S架构信息系统,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是建立在区平台上的B/S架构信息系统。

王主任强调:社区卫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社区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以业务为主体的系统,不能只抓管理而偏废业务。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满足划价、收费和管理,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需求。“这种混合式的架构,更加适合目前北京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基层社区卫生业务的需要,又能满足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解决了市区两级统一管理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

第一,与医院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的坐堂型服务不同,社区卫生强调的是主动的上门服务。

第二,医院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而社区主要关注的是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治病,而是让人们晚得病、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三,社区卫生要体现公共卫生的本质,做好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第四,社区卫生要实现与大医院的协同和联动,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回归社区,才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较少居民的医疗费用。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连续性,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立的几点收获

1. 健康档案必须是活的,不能为建档而建档

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部署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大都建有基本的HIS系统,版本和功能各不相同,而且HIS系统与当时社区系统的健康档案模块相对独立。社区医生在HIS中录入患者信息之后,还必须在健康档案系统内再录入一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据王主任介绍:2008年后,北京市统一建设了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将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收费等基本功能全部整合进入健康档案。全科医生打开电脑进入的就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的诊疗记录、历次检验检查、计划免疫等信息全部都显示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维护,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必须要把健康档案变成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动建档,这样的健康档案才能实现自然采集信息,才是活的档案。”

2. 要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必须实现标准化

尽管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相对统一,但是要实现健康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健康档案建设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由于社区系统和医院系统在基本元数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疾病诊断术语方面,医院系统主要采用ICD-10,而社区系统则是以症状表述为主。为此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引入了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实现了全科医生门诊信息的标准化。另外,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实现了统一药品编码标准,同时完全遵循IHE、HL7 CDA等标准规范,为未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首诊社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要牢牢抓住社区卫生业务本身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必须要充分体现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和把握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主要区别。社区卫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关注的是居民健康。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牢牢抓住社区卫生的业务模式和特点。“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的模式,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医院,那么社区卫生工作一定不会成功。”

篇9

一、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到的是一个区域内大众的健康、安全状况,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影响面较广、危害也较深,比如SARS就影响了全国上下,对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又都处于发展 阶段,社会状况也较为复杂,另外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大众安全意识相对较弱,这些都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造成了隐患。笔者总结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如下几点:

1、卫生事件预防意识不强

大众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意识不强是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首要原因。不懂得预防就使得大众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显得无知、迷茫,从而导致公共卫生事件愈演愈烈,难以遏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群众的文化知识有限,见识面较窄,对于危险的防范意识较弱,对突发事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同时在公共卫生管理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忽视预防措施,使群众缺乏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为公共安全事件造成隐患。

2、公共卫生投入相对较少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导致各项设施配套上的不均衡,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上的投入,比如国内仍有管理薄弱的部分市(县)由于经济困难,财政吃紧而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甚至对卫生防病机构断粮断奶,导致基层网络不牢,队伍不稳,技术不精,管理乏力的现象。这就导致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没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去进行相关的公共卫生维护,容易造成安全事件的出现。

3、卫生宣传工作相对不足

由于地域间相关卫生配套设施或者地理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差异,在进行卫生宣传的时候知识普及度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在我县,由于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宣传很难落实到户,也就会造成群众的安全意识不足。

4、应急机制制定不够完善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一项重大社会事件,事件发生后需要多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够有效的进行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事件发生后大多是各部门分兵作战,缺乏有效的合作,这就导致救援工作效率低下,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制,每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上下之间不能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最佳的救助时间。

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应对策略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在面对各项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做好防范,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也要探索更好的应对策略,以便能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在日后的卫生事件处理中更加有效、快捷的进行处理,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的有效进行。

1、有效促进公共卫生教育

教育是提升民众公共卫生意识、预防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育,就能够使民众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其影响,予以重视,同时也要科学对待,不能慌乱,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乡村医疗合作社给民众渗透这样的卫生理念:在卫生事件未发生之前,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强壮身体,抵御疾病。在卫生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畏惧,努力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让疾病等有可乘之机,从民众角度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2、加大对于公共卫生投入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做好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就需要申请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赞助,这样才能够配备更好的设施,为处理紧急状况、做好宣传教育打好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疾病监测防控与医疗救助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都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柱作为后盾。

3、重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卫生法律法规的深入贯彻实施,餐饮业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但是,作为餐饮业自身卫生管理重要环节的餐具消毒工作却始终得不到餐饮业经营管理人员应有的重视,餐具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现象比较普遍。据报道,有的地区1998―2001年各年度餐具消毒抽检合格率分别仅为42.42%、49.00%、71.86%、67.13%[1],有的地区2001年餐饮业餐具消毒合格率为55.50%[2]。

为全面了解我市餐饮行业餐具消毒工作现状,找出餐饮行业餐具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市餐具消毒工作水平,预防食物中毒发生,保障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我们于2007年9月,对辽阳市餐饮行业餐具消毒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在市直管辖的餐饮企业中,随机抽取大、中、小型餐饮企业各70家,共210家餐饮企业。

1.2方法采用卫生部规定的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根据餐(饮)据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评价。同时,统一设计调查表,对消毒管理制度、消毒人员设置、消毒设施、消毒频次等进行调查。

1.3抽取样品方法在调查的210家餐饮企业中,每家随机抽取8件餐具。

1.4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规模餐饮企业餐具消毒结果比较本次共抽取餐具210份,总合格率为65.24%。不同规模餐饮企业餐具消毒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X2=26。72,P

2.2不同规模餐饮企业餐具消毒管理制度、消毒人员设置、消毒频次、调查结果比较本次所调查的210家餐饮企业中,有消毒管理制度的仅为123家,占调查总数的58.57%,有消毒员的141家,占调查总数的67.14%,餐餐消毒的63家,仅占调查总数的30.00%,不同规模餐饮企业在餐具消毒管理制度、消毒人员设置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其X2值分别为20.79和9.09,p值均小于0.01),见表2。

2.3不同消毒方法与餐具消毒合格率得比较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采用电子消毒柜和蒸箱消毒的餐具消毒合格率为85.24%,采用化学药物消毒的合格率为58.47%,采用煮沸消毒的合格率为51.61%,不同方法蚕茧合格率差别有显著性(X2=12。09,p

3讨论及建议

3.1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市餐饮行业餐具消毒工作尚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消毒管理制度不健全;消毒设施不齐全;消毒人员少,素质较低;餐具消毒频次低,不能做到餐餐消毒;餐具消毒效果较差等等。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卫生法律观念淡薄,不懂法。《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适用前必须洗净、消毒[3]。《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也规定,残运距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4]。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餐饮业经营管理人员根本不知道这些法律法规。二是部分餐饮业经营者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餐具消毒工作。他们往往把购买餐具消毒设施或消毒药品看作是一种浪费,把餐具消毒工作看作是一种负担和无效劳动。三是餐具消毒人员责任心差,素质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餐饮企业做不到餐餐消毒,偶尔消毒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四是卫生管理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时把关不严。部分基层卫生监督部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管企业是否符合发证标准,只要交足有关费用,就随意降低发证标准发放卫生许可证,使得相当部分的中小餐饮企业无基本餐具消毒设施仍然可以合法经营。五是卫生监督指导不到位,执法不严。部分基层卫生监督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督的现象,发完卫生许可证就不管了,经常性卫生监督流于形式。有时,在监督中发现企业餐具不消毒也不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而且,从来不对企业餐具消毒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3.2调查结果表明,餐具卫生质量与企业规模有一定关系。大型餐饮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餐具消毒制度和消毒设施,有专门的消毒员,餐具消毒效果较好。二中、小型餐饮企业经营者大多数卫生意识较差,卫生管理制度和餐具消毒设施不健全,一般不设消毒人员,餐具消毒效果较差。

3.3电子消毒柜或蒸箱、化学药物、开水煮沸等3种方法餐具消毒效果不同。

其中,用电子消毒柜或蒸箱消毒餐具的,餐具消毒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化学方法,最低时煮沸的方法。煮沸消毒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煮沸时间短、水温低,从而达不到消毒效果。

3.4建议

3.4.1要严格办好卫生许可审批关。据统计,60%以上的食物中毒发生在餐饮业[5]。而餐具消毒是历年来餐饮业卫生管理中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因此,加强餐饮业的餐具消毒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基层卫生监督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卫生许可审批标准。对新建的餐饮企业,无餐具消毒设施的坚决不予发证;老企业无餐具消毒设施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限期不改的,坚决不予换发卫生许可证。对随意降低发证标准的卫生监督员要追究其责任。

3.4.2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型餐饮企业餐具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中、小型餐饮企业历来餐具消毒工作落后,餐具消毒合格率低,本次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各基层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餐具消毒效果的监督和抽检工作。队伍餐具消毒设施或多次餐具监督检测结果不合格的餐饮企业,一定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定期把餐具消毒结果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加强舆论监督。

3.4.3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餐饮业经营管理者的守法意识,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3.4.4应加强对餐饮企业餐具消毒人员的培训工作。各基层卫生监督部门应将餐饮企业消毒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纳入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要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和餐具消毒知识,不断提高餐饮行业的餐具消毒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 萍,王国平.餐(饮)具消毒合格率偏低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75.

[2] 夏 红.阜新市饮食行业餐具卫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8):9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M].199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