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篇1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二者整合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大学生学会站在的立场,运用理论中的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4]。它的具体要求是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拥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史学基础,拥有较高程度的哲学思辨,对社会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艺术特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良好性格的修养、良好人格的培养,健康人品的滋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使大学生自身可以生产潜在的文化产品,对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文化影响,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输送正能量。可见,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消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二者具备整合的现实条件。

(二)教育内容的相辅相成性是二者整合的逻辑依据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美学等相关知识通过逻辑阐述对大学生的一种灌输,而更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以及社会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内心的影响。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递给大学生,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气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里有大量的人性、道德、审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内容,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问题,这些内容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问题,二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同时,立足我国的国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互补性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都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二者在深入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学科以后更加注重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引导和促成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育方法更强调系统教育理论的教授,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辅助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质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汲取更多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教学场景更加开放,不局限于课堂,其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容易接受并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营造生动丰富和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启迪大学生智慧,激发大学生灵感,引导大学生思考,活跃大学生思维。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二者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均可以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主题,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

(一)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基本教育观,也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此,高校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文化课或“两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二是认为只要开设一些公选课就达到了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必须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环节,并依靠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最好体现。因此,各级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都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自身的责任并努力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校内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的整合

1.改革和优化高校内部相关教育机构及人员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应包括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将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合一,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所有的课堂上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日常的思维角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等细节上,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就越好、越完善,因此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就越快、越明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整合

1.将政治理论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大学里经过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土壤。大学各类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各类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将政治理论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东北林业大学将政治学习活动和主题推进式教育实践融入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生态文明建设等党的新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总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在大多数大学生看来“两课”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但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及考试形式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音乐、影视、小品、相声等艺术表现形式都应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质、文化品位等文化素质。

(四)教育内容的整合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教育内容改革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教育趋势下,教育部门对此内容进行了广泛性的讨论与分析,很多高校也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的地方,鉴于此,人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渗透也属于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能够造就大学生的健康体魄,还能够造就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这种体育素质教育的落实能够进一步将大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改进,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1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

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1.1素质的内涵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的教育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1]。素质教育是在遗传、环境以及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对大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潜力做出必要的准确判断,并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1.2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有全体性、全面性以及自主性,这3个特征表现的越加明显,其素质教育达到的效果就更加具有优势,结合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全体性,将体育素质教育完整地渗透到课程中,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与锻炼的双重魅力,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的推进中,都能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自己目标的展现,并在体育课堂下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全面性的展现,这项内容的展现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全面性的发展,这种全面性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进行技能与体能的双重发展,还需要对锻炼的原理进行理解以及感情上的融合。最后,自主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阶段,就应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掌握,以此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2]。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想要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进行改进,就应该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细节表述,以此来保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由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很多学生还是认为他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文化课程,体育锻炼会影响到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自己在不锻炼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应付大学生活中的体育学习与考试,在加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都埋头于书籍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2怕难、怕脏、怕苦、怕累

从大学生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贪图安逸、舒适,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动作,更不愿意有汗流浃背的感觉。这种问题的产生充分展现了学生具有怕难、怕脏、怕苦、怕累等思想,上体育课程的现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了[3]。

2.3缺乏竞争意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属内容,与自己无关,有时候老师、学生会动员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该类学生失去竞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的机会。

2.4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明显的下降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项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加上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受不住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冲击,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出现的转业情况,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身上,体育教育变成了应付学生日常活动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阻碍[4]。

2.5体育经费有限,活动场地少

教育部门的行政拨款都是对学校正常体育教学以及传统竞赛活动的要求进行考量的,但是这种经费考量根本没有办法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进行改进,再加上学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原本的体育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3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改革

针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体育工作体系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其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在趋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同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是一项十分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该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对该问题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从之前只是关注竞赛的结果变成现在的教学过程,重视个体差异。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将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进行讨论,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学生身上,保证体育教育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工作体系模式[5]。

3.2建立比较高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团队

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团队进行思想改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大学校园里的工作优势。

3.3改变体育课程的体系模式

在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兴趣、爱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按照设计要的内容,教师不断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将学生变成课程的主体。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深入人心,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压制,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在教学目标下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多样性的展现,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该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课外活动体系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对体育课程加强宣传,在这样宣传的同时,让大学生能够明白身体强壮的优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学生在课外之余还参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大学校园就可以以这种内容为契机,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健身俱乐部,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之外还有实践的健身知识提升,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是一项长远且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应该由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进行实践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吴践析.论高校体育改革更应强化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7-188.

[4]曾吉,黄勇前,鄢明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106-108.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创业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之完成创业过程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自身从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所应具备的素质,它一般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不如普通高等学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创业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还缺乏专门的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主要以创业教育讲座为基本形式,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面向毕业生展开,或者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规划和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结合某些创业成功的案例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目标,完全依附于就业指导,缺乏独立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把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创业素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甚至将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是突出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模式很难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更谈不上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了。

2.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和科学性

创业仅有创业意识肯定是不够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创业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时更多地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阐释加上一些并不一定切合大学生创业实际和当地创业环境的案例,课程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创业的实践性环节。另外,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内容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等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教学评价也没有实现科学化、标准化。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还只是学校,政府、企业等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或者虽然政策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或不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在与学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方面也表现得并不积极。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虽然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体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

1.教育内容从创业形式的突破转向创业心理的突破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并不多,因为创业就意味着冒险和付出,甚至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所以很多大学生只是在条件具备或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时才选择创业。许多创业成功者在总结自主创业的经验时都认为,创业的心理品质是尤为重要的,如能吃苦、讲诚信,务实、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创业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使大学生具有敢于行动、敢冒风险、富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善于发现的行为品质,具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教育模式由创业课程模式转变为创业氛围模式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其课程具有指向性、综合性、活动性、多样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创业课程实施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还要通过营造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综合素养。因此,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氛围,努力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加强创业意识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宗旨,使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社团,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定期举办创业成果展览,营造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加强校园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创造条件。

3.教育方式从学校教学方式转向社会教学方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高职院校创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想要创业并能积极探索创业道路的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功创业者创建企业的实践经历,还要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创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其中包括准确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把握商机的能力,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商业计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等。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授课教师不仅应包括学校的专职教师,还应包括社会的精英师资,包括经济理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学校应聘请这些社会精英及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开展讲座、演讲等形式,担任创业素质教育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要。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培养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丁桂苏.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

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5]张秀春,姜玲.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1期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和强调创新的时代,利用信息创造必备技能的信息素质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加入到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当中,成为世界各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是借助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去了解、获取广博新鲜的知识营养。因此,图书馆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和教育属性。如何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图书馆新的教育理念。

一、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职能为创新人才服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不仅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培养人们的科技意识和信息意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实践证明,图书馆以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比其他的教育更为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接收。图书馆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场所。大学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或取代专业技术教育,而是以素质教育的观念指导专业教育,主要形式就是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大学生可以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需求通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完成课堂以外的学习任务。

(二)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图书馆的优势表现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枯竭、知识老化等问题,图书馆的藏书是几千年以来古今中外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历史不断积淀的总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轻松自如地求知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料是提高智力素质的绝佳帮助。大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可以完全自主,没有束缚,没有压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向往去选择各类书刊阅读,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自主性。

(三)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摇篮。为了提高藏书的利用率,各馆应采取导读的形式提供服务,其目的在于增强阅读效率,提高读者修养,端正大学生的治学方向。通过导读向大学生推荐新书及最新的文献,让他们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从而均衡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课外教育又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图书馆教育、实践教育。就高校中的教育教学资源而言,院系的优势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以及运用文献信息为广大学生提供知识的专业人员。据调查,一个人所得到的知识,40%来自课堂,而60%来自于自学。图书馆室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行为规范、文明有序、信息丰富,对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趣、修养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读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猎取,而且更有利于他们激活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四)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最佳场所。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汇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应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抓好网络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除系统收集丰富的纸质文献信息外,还购置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机读文献以及各类专题数据库等;其次,有组织信息的专业技能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一大批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对信息组织、加工、开发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积累了丰富的信息组织经验;再次,具有现代化环境条件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在场地、设备上有很大的潜力。许多图书馆开通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并通过校园网和国内、国际互联网连接,同时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馆藏书目数据库。

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上述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其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制约着大学生信息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构建更加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成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信息思维的狭窄。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资源优势,使其在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由于图书馆承担信息素质教育的老师基本固定,往往因为其教学模式的僵化、信息思维的定势,导致大学生信息思维狭窄,最终影响其信息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教辅的定位,使得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比较有限,不足以与相关教学部门形成合力。

(二)教育内容主要针对馆藏资源的检索,造成信息理论的缺失。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从信息素质内涵的角度来看,并不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其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本馆资源的检索技能的简单指导和培训,忽略了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模式,只能使大学生掌握简单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利于其开展创新性的学习和研究,更制约了其信息素质提升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育对象缺少层次性和个性化。由于高校图书馆所掌握教育资源的局限性,使其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时,经常性地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这一方面限制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学活动缺少层次性和个性化。程式化的课堂和呆板的教学模式,造成沉寂的课堂氛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难以保证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服务育人,发挥图书馆的导向作用。服务育人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图书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读者工作的始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图书馆可以利用专题展览、橱窗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掌握学生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更新书籍、报刊和有关视听资料,并采取便捷的形式提供介绍给他们。同时,图书馆在培训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技能时,要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同时,要求大学生尊重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尊重信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隐私,有鉴别和抵御信息污染及信息犯罪的能力,并且还具备信息创造的意识。图书馆对于读者信息觉悟的提高、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价值的取向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通过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各种读者服务和教育来体现。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在读者服务中实现对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

(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图书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推进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转变图书馆工作仅仅是借书还书的观念,树立参与意识观念,把配合学校各部门开展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注重自身形象塑造,形成良好的馆风,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培养一批具备事业心较强、责任感重的馆员,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真正地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去。因此,图书馆应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制定文明服务公约,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以满足读者的全面需要。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用以激发全体馆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主动配合学校其他系部处室工作,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在重大纪念活动和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中。编制专题资料、简报、文摘及图片宣传等供师生阅览欣赏,结合各系教学实际,在不同阶段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团委等部门配合举办各种专业知识竞赛,使学生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锻炼。

信息素质是信息化社会中人类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信息的中心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应有的作用,完成信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重任。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光明,徐忻等.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浅论[J].图书馆界,2009.2.

[2]贺利婧.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2008.5.

篇7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3] 田荣. 浅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积极影响[J]. 文教资料,2009(1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安全防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因曾把安全比喻为氧气,认为:“你可以不注意它,但你不能没有它。”[1]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都必须以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前提。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安全实践与学习内化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是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防范能力和安全心理等基本要素的总和。

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以保障大学生的生命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与伤害为目标而开展的生命安全素质教育;广义上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安全素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依据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所要面临的安全问题,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防范能力和安全心理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使在校大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和防止犯罪方面的专家哈德・H・布卢姆菲尔德和罗伯特・K・库珀在《保护自己――安全智慧的原则与应用》中建议人们首先要“树立内在的安全感”。[2]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有内在的安全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感内化为一种习惯,那么危险来临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措手不及,反而会保持一种沉着冷静的状态。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只有平日注意培养与积累,才会在关键时候从容应对,在事态扩展之前为自己树立一道安全防线。

2.2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有很多,针对大学生常发生的安全事件,笔者将其划分为四类:一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传染性疾病预防;二学习生活安全知识:实验室安全、体育运动安全、社团活动安全、实习安全、兼职安全;三突发公共事件知识:大型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四国家安全知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没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活动也无法带来实际效用。所以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日常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基础准备。

2.3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教育

安全防范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安全问题及突发事件时能否进行妥善的防范处理并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灾难的强大性,并存有 “地震不会发生在我们这里” 的侥幸心理。水火无情,没有人能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怎样的灾难。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逃生能力和自救知识,这是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二道重要防线。

2.4大学生安全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特别是大学生新生,世界观人生观即将形成而尚未定型,加上周围多元文化的冲击,心理上易显露出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当他们无法自我化解并找不到释放的突破口,很可能就会演化成为安全事件。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消息此起彼伏,究其根本在于心理郁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

3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意义

3.1是保障大学生安全需要的基础

大学生最基本的安全需要是生命安全,大学生有权利享有高等教育提供的安全设施保障。我国每年仅交通事故就有50万起,因交通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事实上保障大学生四年生活不受到安全问题的困扰,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并有所成就是各高校教育的终极理想。因此,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内容。

3.2是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衡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除了看他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和采取紧急措施的急救能力。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是安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训练的正是大学生的反应灵敏度与应急能力。当这种能力内化于大学生自身时,便具有了普遍适用性,不仅可以应用于安全事故,同样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按照木桶效应来讲,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正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短板”。

3.3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离不开高校的安全管理保障工作更离不开安全教育的先导,只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如果说学生是一棵小树,教育则是一把“神奇的剪刀”,通过辛勤的园丁修剪学生思想里的“歪枝扭叶”。教师只有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整片树林才会枝繁叶茂。上文说安全是每个人离不开的“氧气”,那么安全素质教育就是“氧气瓶”。

4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4.1重视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完善教育领导体制

安全素质教育是其它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安全问题不只是出现在大学阶段,它关系到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所以高校管理者应尽快改变轻视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现状,加强安全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设,做好安全素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素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4.2完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模拟演习

高校必须将安全素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设置学分考核,鼓励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光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安全第一”沦为宣传口号。大量的理论知识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适当的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显著。例如日本小学生之所以在面临地震时能够处之泰然,都是在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因此,高校定期开展安全实践演练是非常必要的。

4.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业务培训水平

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好是由高校保卫干部、优秀辅导员、心理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构成,同时还可调动社会资源,例如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等相关方面专家,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开展安全方面的业务培训。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只有在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带领下,才能加快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进程,使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篇9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3]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4]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

篇10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建构学生的学术基础与核心能力,而且必须藉由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博雅内涵,陶冶学生性情、构建博雅涵养、培养学生价值与道德判断、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改变体质与气质,达到全人的境界。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作为一名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理念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把文化作为内容,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等多种教育活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精神品味[1]。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素养、形成人的素质品格,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

学校自教育部批准学校为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起,积极思考如何开展各项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在学校党委认真思考和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必须要创新,即应整合全校资源,站在全局角度,从顶层设计建立执行机构和独立建制的牵头单位,真正做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基地作为学校独立建制单位,先后设立了“两办三中心”,即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素质教育教学中心和书法摄影研究中心。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校制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管理,使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效益成果,进一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监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形成全校统一的指导协调机构,学校在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中增设专职文化素质教育委员,负责宏观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质量监控工作。经过认真调研与分析,规划素质教育开展从课程、跨学科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三方面入手,构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即坚持以“提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精神、陶冶艺术情操、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以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为突破口,以系列文化素质讲座、读书工程、文化与艺术教育活动等为载体,使理工科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文科学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为独立建制机构,目前独立运行近五年了,学校积极参加2008-2012年的“三北、四川片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虚心向专家、优秀素质基地学习。回顾发展历程,我校基地初步实现了从建设初期的“五重五抓”到目前“一实二创三高四化”的努力发展方向。“五重五抓”:即重素质教育抓“机构建设”、重调查研究抓“课程体系”、重文化熏陶抓“启航讲坛”、重人文精神抓“读书工程”、重校园氛围抓“艺术拓展”。“一实二创三高四化”:一实:独立建制实体;二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三高: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四化:课程精品化、讲座课程化、活动人文化、竞赛普及化。

三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效果

(一)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其核心地位

重新搭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新增受学生喜爱的文化素质课程近百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市场营销与能力提升》2门课程,首次作为学校选修课程获得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一批核心、特色、地域化课程不断涌现,诸如:《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英语美文赏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与中国》、《科技创新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六门核心课程,以及《科技创新训练》、《孙子兵法》、《朋辈心理辅导》、《情商与智慧人生》……等一批优质课程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新版通识选修培养方案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梳理为文化素质类(六大模块)、新生研讨类、专业拓展类。2010年学校召开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评审会,《现代海洋开发》、《科学精神的启示》、《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欣赏》等22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获得首批核心课程立项[2]。同时,学校还开设名师讲堂、网络尔雅通识课程。学校学期末组织召开大面积中小型学生座谈会,了解通识选修课程教师教学状况。学校适时开展校院两级教学大检查,注重通识课程质量,停开一批课程。经过努力,学校在文化素质课程工作量、教学奖励、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单独体现。

(二)创建跨学科学术大讲堂———启航讲坛

“启航讲坛”作为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学生每听五场讲座即可获得1学分,其定位是通识教育跨学科的学术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主,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学会做人”,这一方面对18-22岁的大学生非常重要,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融入通识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已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建成合作单位,定期选送优秀专家来我校讲座。“启航讲坛”作为通识教育讲座课程重要载体,不仅邀请国内名师、学者,也邀请国外有关专家,通过讲座互动以及讲座后座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达到典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课程化、精品化、制度化”路线。先后聘请到杨叔子院士、张岂之教授、王义遒教授,国家名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南开顾沛教授等,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教授、马瑞芳教授、康震教授,军事专家金恩祥将军、徐光裕少将,艺术家六小龄童、黄宏,以及来自台湾地区、国外耶鲁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专家作客讲坛。专家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演讲都能唤起聆听着的共鸣,震撼的是学生的心田,滋润的是学生的心灵,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化下来,已被聘为学校的近20余位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每年将到我校讲座至少一次。专家提前二周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

(三)倡建艺术素质教育“一人一品”

建立“一人一品”,即一名艺术专业教师负责一个艺术精品社团的日常教学、训练、演出节目的排练的教学模式。大学生艺术团相继成立,诸如“爱乐”钢琴团、“海之韵”大学生合唱团、“金帆”声乐艺术团、“飞鹭”舞蹈团、“弦之乐”吉他团、“地平线”平面设计工作室、“启点”美术工作室、“书法摄影”工作室等,这些艺术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展现佳绩。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建设的原则,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提供学生文化实践机会。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做好艺术素质教育普及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文化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学校于今日出台“关于印发《哈尔滨工程大学艺术素质专项分级标准》”,此分级标准设计五大类专项,即艺术类音乐专项(合唱、键盘、声乐、小提琴、铜管类、木管类)、艺术类绘画专项、艺术类舞蹈专项、艺术类视觉设计专项和艺术类书法专项。

(五)建立文化与实践体验基地

学校利用社会资源,结合课程体系、素质讲座、地域文化,建立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如《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萧红故居》、《哈尔滨文庙》等,作为大学生了解文化与实践体验基地,这些基地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延伸,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共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四文化素质教育十大任务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坚持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整合全校资源,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不断地丰富着校园文化[3]。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给师生打上哈工程的文化烙印,并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素质理论研究,探索人才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依托文化素质课程体系,面向课程、面向活动、面向环境,以“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为工作宗旨,努力实现“课程精品化、讲座课程化、活动人文化、竞赛普及化”。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推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素质教育只有纳入本课培养方案、进课堂,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精选博雅课程,重视我校“短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探寻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采取政策引导、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力求取得突破与成效;围绕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团队建设,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建设艺术教育团队、数学文化教育团队等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举办高水平跨学科学术大讲堂

结合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开设大学生文化素质系列讲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开拓国际视野。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课程化、精品化、制度化”路线。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化下来,专家提前二周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高水平讲座专家的到来,有利地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校际联合,以及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合作。高水平、学术化的讲座,发挥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四)组织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文化素质教育要始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建设的原则,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提供学生文化实践机会,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组织文化素质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工作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的教师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要注重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并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与读物,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建设网站,编辑通讯,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年报与静动态宣传工作,办好大学生艺术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高水平特色网站的配合,包括要闻、课程建设、图文讲坛、理论探索、艺术活动、文史哲艺相关内容等,同时更要做好文化素质教育通讯,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也可以起到宣传、辐射作用。通讯的编辑,记载着历史,还可以起到工具的作用。艺术团旨意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和活跃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锻炼出一批团结意识强,办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同时艺术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力求使大学生艺术团成为学生提高艺术水平、展现艺术才能的阵地和学院对外宣传交流、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

(七)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建设高校联盟,积极推进校际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