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篇1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已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消费价格指数延续回落态势(降至6.3%),通胀压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进出口在上月下滑的情况下有所回稳,出口增长较上月加快9.3个百分点;三是内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也达到了近些年来的高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出现目前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经济在较高水平上稳定增长的局面,实属不易。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对经济发展全局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中央对经济形势变化判断正确,宏观调控决策及时有效;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抵御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显著增强。无论国际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观察分析经济生活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更多关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理解并重视与基本面相关的特征和优势。

第一,要把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区别开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率。一般认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可能性继续保持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有的估计还要更乐观一些。支持这种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有一系列因素,包括广大而持续扩展的市场,独特的生产要素组合,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日趋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等等。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体完成以前,已经驶入快车道的中国经济有条件、有潜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面。除此之外,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由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变动而引致的“中周期”的变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先后出现了四次这种类型的周期波动;还存在着由于季节性因素、外部扰动和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短期波动,如今年冰冻、地震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当“中周期”与“短周期”的影响出现,特是两者叠加时,容易使人们产生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预期。这时就特别需要强调长周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基本面的作用。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已经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今年上半年出现的增长减速,很可能意味着这一轮增长达到高点后开始进入调整期。但这种变动属于“中周期”意义上的调整。中国经济依然稳定地处于长周期的高位平台上,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因素并没有发生实厨改变。

第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这里要把发展上升期的问题与衰落期的问题区分开来。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发展了;问题会形成压力和挑战,应对得好。就会给进一步的发展开拓空间。比如,这一轮的通胀压力,主要是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是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的、不可控制的通胀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特定阶段的物价上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如农产品涨价可以使农民增收;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分配差距;能源资源价格上调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治本之策。更重要的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逼着”我们在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竞争优势。所以,面对通胀压力,一方面要采取得力措施,增加有效供给,管理通胀预期,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利用通胀引出的压力和挑战,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事实上,不在发展方式转变上有大的进展,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将难以从根本上级解。

第三,中国经济在抵御风险、应对不确定因素上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是大国优势。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进人工业化中后期的大国,对国内外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比小的经济体有更强的调整、化解能力。其次是后发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不仅可以引进先行者成熟的科技、设备、工艺等,还可以引入管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知识,借鉴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力争少犯或不犯错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确立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如果说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避免,利用好我国的大国优势、后发优势和政治优势,就可能赢得多一些的主动权。

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将有助于我们从全局和长远视野观察、应对短期问题。从7月份的数据看,虽然消费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攀升,达到10%,工业品出厂价格经传导对消费指数价格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要素成本上升所推动通胀压力还会相当大。7月份的王业增加值增速有一定幅度回落,其走势需要进一步密切观察。这一轮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同时增长的稳定性较好,增长中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以往。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在把物价水平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的前提下,保持增长稳定性好的特点,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持续。即使经济进入这一轮增长的回调期,也应避免短期内回调过快,避免波动幅度过大。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继续理顺生产要素价格体系,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所在。当然,这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需要必要的宏观经济条件的配合。二是在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后,采取有效措施把发展的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三是多种途径加快自主创新,使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这几个方面有突破,不仅对短期增长有好处,也将巩固、加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中长期内得到有效发挥。

篇2

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为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的要积极采纳。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篇3

所谓泡沫经济就是指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然而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而告终。实践表明,泡沫经济更容易发生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同时这些经济体由于缺乏经验,银行体系不健全及风险意识差等原因,不能适时预警和妥善治理泡沫经济,使刚刚起飞的社会经济硬着陆。

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存在着很多程度上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状况

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停滞不前。而日本在1986―1990年却保持年均4.9%的增长率。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经济基本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1986―1990年,日本经济处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高增长的良好发展阶段。近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虽然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发展。虽然在2011年前三季度的通货膨胀率高于5%,但是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快车道上。

2、巨额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强大的升值压力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消费市场不能满足日本企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日本坚持“贸易立国”,以高质量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使日本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1985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大量资本流入日本,使日本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1985―1988年日元汇率升值50%。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快的马车。大量的外汇逆差使中国在2006年2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自2005年汇改以来就人民币进入持续升值的通道,从1美元兑换8.07元人民币升值到现在1美元兑换6.42元人民币,升值高达20%。随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资产价格的飙升

20世纪80年代,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日本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日经225指数从1984年12月的11542点上涨到1989年12 的38915点。日本大城市的商业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38.4上涨到1991年的103.0,涨幅高达168%。日本的资产价格发生严重膨胀。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自2001年起,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97,5%,而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格涨幅可达到200%―500%。近年来,股票市场虽波动频繁,但中国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却远高于欧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说明股价已被严重高估。

然而,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使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低迷不前。

1、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泡沫经济出现在美苏争霸的时期,日本在石油危机冲击下经济依旧保持4.9%的增长,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日本市场,加剧了日本国内经济的泡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美、欧、日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多极鼎立的格局,避免全球资本单一追逐中国市场,防止大量热钱的流入,削弱了国内金融市场泡沫全面破发的可能。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不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也位于世界前列,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后,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和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国家实行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

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国际经济协调的牵制。在整个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府不断降低本国利率、增加本国需求以解决美欧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日本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以应对经济下滑,然而这些政策都加剧了泡沫的形成和膨胀。中国在金融危机后一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增长,使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储备。这些政策对应对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经济过热起到重要的调控功能。而且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外汇储备、物价水平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两国经济系统内在的不同以及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不同,使中国经济可以免于日本“失去的20年”的泡沫破灭。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积极借鉴日本的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防止经济的“硬着陆”。

参考文献:

[1]韩琛原.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对比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0(19)

篇4

电子信息产业相关行业排名位居前列。上周网络设备、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与服务、系统软件、影视音像、半导体产品、应用软件等排名分别位居第1、第2、第3、第5、第8、第12和第13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内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的矛盾越发突出,未来经济发展将着重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朝着社会消费需求的方向发展。上海证券表示,围绕着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存在着巨大发展空间,随着产业振兴规划、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等政策方针的进一步落实,IT行业有望较快复苏并呈现加快成长的趋向。2010年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646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出口373.5亿美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全国出口增速17.5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34.1%;进口27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9%,低于全国进口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28.6。

上周航空排名大幅提升14名至第27名,是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多重利好提升航空股投资价值。客座率和票价水平分别自去年10月、12月份实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在经济复苏和私人消费膨胀的大环境中,尤其今年正逢世博机遇,航空需求将呈现持续高增长。同时民航总局依然严控运力投放,预期客座率和票价延续提升趋势、全年再创高水平。全年油价大幅波动风险较小,上涨的油价可通过需求拉动的票价和联动的燃油费转嫁,航空公司收益将大为改善,并有望超越上一周期的高点。从季节性波动来看,前4月客运量/RPK将逐月攀升,5月份世博会开幕,将推动航空需求跨旺季持续增长。同时,进入二季度商务活动逐渐频繁,并紧接旺季,票价将处于全年较高水平。广发证券表示航空趋势持续向好,维持行业“买入”评级。

汽车制造排名一个月来持续下滑,上周排名第21名,较前周下降9名。2010年2月,汽车销售121.15万辆,环比下降27.20%,同比增长46.25%,2010年1―2月我国共销售汽车287.57万辆,同比增长84%。华泰证券预计3月份销量同比增幅在50%左右,1―3月累计销量增速将继续回落。国都证券分析认为环比下滑有可能是行业见顶的迹象,不能将27.2%的环比数据看成正常的季节波动。由于2008年至今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此轮经济周期较短,因此今年上半年可能是汽车行业到达顶峰并开始下滑的阶段。基于此,分析师判断今年行业景气度相对2009年有较大回落几成必然。

篇5

首先,IT革命方兴未艾,作为IT革命产物的新经济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少专家认为,美国IT革命尚处于发展阶段,IT的潜力迄今仅发挥出1/3。更重要的是,随着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纳米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进展,它们与IT日益融合,也将大大 加强信息创造、传递、储存和处理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新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目前,美国不仅在生物技术方面领先,而且在宇航技术(如加紧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等)将有新的突破。当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时,将再次使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其次,随着新经济向全球扩展,美国新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新经济成为世界性现象的“硬”、“软”等方面条件已逐渐具备。从“硬”环境看,各国竞相发展IT产业,近年来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制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经济的计划,增加对ICT的投资。从“软”的方面看,许多国家放松对电信和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快对IT等新经济需要人才的培养,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板股市。同时,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社会还设法建立有关因特网经济管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这些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电子货币、远程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以规范新经济活动的各种行为,保障新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在IT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新经济已出现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确,新经济目前正面临经济急剧减速的挑战,高技术部门正为前几年的股市泡沫和投资过度付出重大的代价:对高技术投资锐减,风险资本投资下降,从而影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进而影响美国生产率和竞争力。然而,这是新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调整阶段,可使非理性的股市向理性化回归,使过热过快的新经济发展回到适度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新经济的认识应更全面、更理性和更辩证。在新经济发展顺利时不要全盘肯定,在出现挫折时也不要全盘否定。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2000年初所指出的:美国经济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产生了“无法驾驭”的状况与风险……这些失衡将使美国经济要通过衰退或软着陆来调整。“新经济的部分光环可能消失,但如果以为经济衰退或趋缓会使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一钱不值,那也是错误的”。

李正信

新经济带来的企业结构重组、资本市场的高效和活力、新的企业家精神、全球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等 新的经济规律和模式,已经植根于各个经济领域,其深远影响已经不可逆转,更何况信息技术为经济带来的这场变更,才刚刚开始了10%到15%,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正在等待着人们的运用、普及,如语音识别技术、专业系统、无线设备、智能卡、电子书籍、廉价数据存储技术、新式显像技术、图像软件、智能输送系统以及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等,更不用说只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才可催化的新的生物工程革命。实际上,新经济在整体美国经济低迷的今天也仍在顽强地发展。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网络商务仍在以每季度接近于1%的速度增长。从去年年底开始,互联网入网户的增长又开始加快,每个季度网域名的增加速度高达500万,网址增速高达1700万个。住户广谱的使用率2000年增加了150%,预计2001年增速更快。据估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将达15亿。

周德武

美国人之所以会对新经济产生幻觉,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因特网的普及与美国经济的恢复在时间上同步,放大了因特网的作用。因特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企业的库存,一下子拉长了经济周期。二,人类对每个新世纪的到来都有新的期望值,而这种期待正好与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在时间上几乎同步,增大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值。世界资本纷纷追逐美国资本市场,亚洲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点。这为因特网产业的进一步畸形发展提供了外在空间。三,华尔街分析师的推波助澜误导了广大投资者。

新经济的神话最终被戳穿,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利润。2000年9月21日,美国高科技公司的龙头老大英特尔公司第三季度盈余预警,成为美国高科技股走势的重要分水岭。此后,柯达公司、苹果公司等无一例外地发出盈余预警。一场以因特网为起点,迅速波及美国整个行业的哀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新经济遭遇波折,也使大家认识到,电子商务首先是“商务”,设法赢利是关键。

对于美国经济走势,目前有W、V、U、L型之说。其实,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在低谷中徘徊的时间有多长。从长期看,对美国经济不必太悲观。这里我想着重谈一点,那就是,技术层面的“S”理论支持美国未来的新增长。其核心是,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都犹如“S”型,在应用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技术平稳期。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市场消化,将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力与穿透力是多么的强大。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现在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结束期,即“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Internet beginning),而不是悲观的“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Internet end)。

肖 炼

我认为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是W型。理由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即,高债务和低储蓄的矛盾;国外储蓄高(占8%)和经常项目逆差的矛盾;公司劳动生产率与金融市场盈利率的矛盾;劳动力市场紧缺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篇6

4月17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北京经济2013年开局数据平稳向好,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目标初步实现,但后续稳增长仍有较大压力。

基本面稳定良好。纵观北京一季度主要经济领域数据,出现普遍好与上年同期情况,说明北京经济的基本面稳定向好。一是经济增速温和回升表明经济发展平稳向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1.2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并高于全国一季度7.7%的增长速度。二是社会就业形势稳定表明经济增长质量较高。一季度,全市新增的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为46.4万人,同比增长5.2%,97%的新增就业岗位由第三产业创造。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五个行业新增就业岗位占70%以上。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对北京经济、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微观领域持续改善表明宏观经济基础稳定。1到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3.2%,已连续实现三个季度的持续回升,同时,服务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持续回升。企业利润实实在在的回升是支持宏观经济温和回升的重要基础。

求进实实在在。一季度经济数据普遍向好,个别领域出现下降趋势,这恰恰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提升。一是重点产业支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一季度北京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对工业贡献率超过八成。另外,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研技术服务业等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也持续向好。二是政策预期令房地产需求提前释放。一季度商品房及其中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都实现了80%以上的高增长,究其原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为其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销量回升态势仍在继续为其二;“国五条”出台令市场预期发生变化,需求提前释放为其三。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一季度,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21.7%和11.8%;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接近三成;通信器材、金银珠宝等享受型商品对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贡献率达50%以上。这些均表明消费结构升级仍在继续。另需注意的是,虽然餐饮等行业收入受中央“八项规定”影响出现降势,但因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少,故不会撼动经济基础。

未来仍需谨慎。正如北京市统计局局长王文杰所言:“一季度北京经济开局平稳,质量有所提升,但未来压力较大。”在一季度经济数据有升有降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北京经济稳定良好的基本面、回升向好的新迹象,以及政府调控对整体经济走向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时更应该意识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压力。下一阶段,在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北京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困难,可以说是回升基础不稳、动力不足,延续回升态势较为困难。目前,北京经济正处于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焦灼之时,但上行动力略微大于下行压力,因此企稳回升预期有望,但未来仍需审慎观察。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宏观与微观、社会与民生各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密切关注以下情况:政策和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走势的影响,收入与物价的变动关系,消费、房地产、旅游、出口等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人口和环境的压力等。

未来,北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保持总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篇7

摘要:这篇文章总结了浮动汇率决定的当前理论,将主题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决定汇率的稳态水平和什么决定汇率向稳态水平的过渡。这篇文章介绍了标准模型和行为模型,并且评述了标准模型的不足和行为模型一定的适应性。文章认为对于发展政策来说理解外汇市场的主要重要性在于正确评估“荷兰病”的风险。最后探讨了汇率制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汇率行为模型荷兰病

许多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在政策的制定上,汇率并不重要,他们认为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品的需求的典型的刚性,而进口品需求部分可以由进口替代品所抵消,剩下的对资本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则是价格刚性的,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发展政策应该聚焦于实体的经济变量而不是像汇率这样的货币变量。近年来他们的看法有所转变,原因有三个:如果政策只需关注实体经济变量,那么解决问题变得简单了,但是没有人认为事情会变得如此简单;巴拉萨一直认为东亚的成功源自于保持一个有竞争力的汇率;拉美债务危机的一个潜在原因是拥有一个相对高估的汇率。在汇率的作用方面,汇率被普遍认为是连接国内外经济的关键纽带:假使国内价格水平弹性非常有限,名义汇率对短中期的实际汇率十分关键,实际汇率转而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从事贸易的积极性。现如今,大量的学术研究都专注于分析汇率的决定因素以及以经济增长率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如何处理汇率的决定问题。

今天的汇率经济学主要研究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水平或者至少是汇率水平的变化如何决定。现在对汇率本身的认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汇率现在被认为是一种资产价格,在这个价格水平上能够确保人们愿意持有不同资产的流通存量;浮动汇率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而非只依靠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汇率是一种前瞻性的资产价格;汇率水映了经常账户的行为,但只有经常账户的变化使前瞻性的人能预测这种变化能影响未来的资产存量,其才会影响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决定汇率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决定实际汇率的稳态水平,在这个阶段,经常账户通过确定实际汇率的长期价值对稳态水平施加了重要影响。决定稳态水平的两种方法分别是:购买力评价理论和依靠净国外资产存量、生产力等变量确定稳态水平。第二个阶段是向稳态水平的过渡。标准模型把调整归因于典型人对现在和长期之间发生的事情的理性预期。

一、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认为,长期均衡汇率是经常账户差额使得一国的净国际投资头寸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不变,且使得一国的福利最大化时的汇率水平。文章区分了主观折现率和利率的关系对一国债权债务地位的影响:当主观折现率高于利率时,一国为债务人;当主观折现率低于利率时,一国为债权人;当主观折现率等于利率时,一国无债务债权。当这个比率绝对值较大的时候,经常账户的差额也就越大。当利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时候,为了保持一个均衡的汇率,一个不变的比率,那么因为债务支付的利息更多,则需要更多的贸易顺差予以抵消。总体来说,在标准模型中,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的确定更强调货币因素,但是Benassy-Quere et al.2004证实实体因素对均衡位置也有显著影响。在标准模型中,文章认为将汇率的稳态视作均衡水平值得商榷,因为它限制了人们将汇率均衡看做长期中不变的状态,而不是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净国外投资头寸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Kindleleberge 1958提出的债务循环理论。

关于短期向均衡水平的过渡,标准模型运用的是非抛补利率平价和超调模型理论以及资产组合模型。非抛补利率平价假设资本完全流动,利率的差异可以追踪这种向均衡过渡的过程,在均衡时,持有各种货币的预期收益相同;在超调模型中,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当一种货币突然超发时,为了吸引投资者去持有这种货币增加的存量,这种货币的期望收益率必须等于实际的世界利率,货币在过度贬值后必然会恢复到均衡水平;在资产组合模型中,假设资本不完全流动,各国资产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当一种货币超发时,均衡时的价格会同比例上升,但在短期内,相对均衡状态,投资者持有的国内资产上升,国外资产下降,本国货币贬值,不管超调与否,经常账户都会产生顺差,这会增加居民持有的国外资产存量一直到均衡时的水平。而随着国内价格水平的提高,国内的资产实际价值会下降到均衡水平的位置。

文章认为标准模型有一定的实证意义,在标准模型中,汇率对基本面的变化做系统性的反应。以了解基本面的发展趋势为基础而对未来汇率做出预期可以赚钱,相反,图表分析者,就是那些从过去推测未来的那些人将会损失财富。标准模型否认了汇率被包含在泡沫-崩溃动态过程的可能性,在这种动态发展中,汇率被认为可以逐渐偏离基本面价值直到某一价值点,才相对快速的回到均衡的范围内。就标准模型实证的反驳而言,Meese and Rogoff的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在任何模型中都是基本面变量,然而利率、预期的通胀率和贸易差额在一些模型中是基本面变量,如果放松完美预期的假设条件,贸易条件和生产力在改变对未来永久价值的预期的前提下可以加入到基本面变量集中。Gourinchas and Rey 2005认为将引起财富变化的汇率与经常账户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短期汇率进行预期。

对于标准模型来说,我认为长期均衡的稳态汇率就是所谓的基本均衡汇率,基本均衡汇率主要取决于决定长期均衡的变量,同时不仅考虑了经常账户也考虑了资本账户,因为经常账户与净国际投资头寸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均衡水平也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一种货币的均衡水平会随着该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而决定,但是由何种基本面因素所决定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确定基本均衡汇率十分困难,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确定,那么用绝对还是相对还是基于工资成本的购买力平价呢?何况基本面因素确定汇率的方法还有利率平价、贸易品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实际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定理等。那么我认为基本均衡汇率的主要意义在于并不是要准确的确定一个计算出来的均衡汇率,而是使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这个与基本面因素相联系的基本均衡汇率与实际的汇率相比较,从而得出真实汇率是否高估或者低估,以期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

二、行为模型

文章因此引入了行为模型,在行为模型中,外汇市场包含两种使用不同规律预测汇率的人,他们是基本面分析者和图表分析者。基本面分析者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汇率会倾向于向长期均衡水平收敛,他们基于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理论来预测汇率。图表分析者根据过去的表现推测未来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会对目前的变化进行自我加强。简言之,行为模型反对完全理性,支持有限理性,对市场具备有限的理解掌握有限的信息,而市场人根据每个方法的市场表现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行为模型以异质交易者为基础,将不同的私人信息融入Bacchetta and van Wincoop,模型中也可以产生基本面的变化与汇率的变化相脱节的结果。高阶期望起作用。在De Grauwe and Grimaldi的行为模型中发现:汇率变化经常和基本面变化失去联系;如果一个人坚持一种交易原则,那么图表分析者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利润;汇率变化有“胖尾”;汇率有时会被卷入泡沫-崩溃动态中。

而行为模型我认为包含了一个隐含的信息就是市场是非有效的,因为既然认为图表分析着可以根据汇率过去的走势来预测未来的走势,那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会重复,这更贴近于实际市场的情况,外汇市场充满了噪音,羊群效应存在使市场失去部分理性导致市场的非有效性。

三、荷兰病

对于避免“荷兰病”的措施,文章认为东亚国家基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且维持了一个有竞争力的汇率水平,而原材料出口的繁荣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从而会阻碍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理论上,有人认为低估汇率有利于保护培育未成熟的新兴产业,而且可以促进储蓄的增加。也有人认为出口行业有其特定的优势,不用低估汇率予以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参加世界市场的竞争去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展现技术的活力。而Dani Rodrik 2007认为低估汇率的好处并非来源于避免“荷兰病”,而来自于提高以不可贸易品表示的可贸易品的价格,用这部分收益或者去补偿收缩的贸易部门或者减弱带来的外部性问题。更流行的观点是,原材料的出口价值增加与收入增长类似,都扩大了国内居民的可行集,突然的某一出口部门的改善会损害其他出口部门,实际汇率的升值不可避免。对于实证检验来说,Razin and Collins 1999认为如果将实际汇率定义为所有价格都为弹性的汇率水平,实证确实呈现实际汇率水平与均衡水平的偏差和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rasad et al 2006认为汇率高估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Rodrik 2007 and Bhalla 2007 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避免高估汇率,但低估汇率确实有利于增长。Aguirre and Calderon 认为从把净国外资产、生产力、贸易条件和政府支出作为独立变量的跨国回归分析,得出一个均衡汇率,用几个不同的衡量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偏差的方法,均得出偏差与增长是负相关的。损害增长的是大的偏差,所以小幅的低估汇率是非常好的措施。标准模型和行为模型对政策有不同看法。标准模型认为政府能做的有限,因为如今大多数国家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并不是一个有效地调节工具。即使在非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价格水平可能与名义汇率反方向变动,使实际汇率难以到达希望到达的水平。政府的干预政策只有通过“信号渠道”和“资产组合渠道”影响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或者不同资产的相对供给存量来影响汇率,但是这两种渠道的作用都不明显。而行为模型认为,系统性的干预政策能提高基本面分析者的回报,从而提高其在外汇市场的比例,减少因为遵循“羊群效应”的图表分析者所引起的偏差。当汇率的升值是由于一个永久性的变化而引起的,不用担心“荷兰病”,只有暂时性的变化才会令人担心。

至于对荷兰病的理解,我倾向于将荷兰病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比较,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观点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提高时,贸易品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会带来实际汇率的升值,或者表现为对外名义汇率的升值或者表现为国内的通货膨胀。荷兰病是原材料的出口膨胀挤压其他出口部门最后带来的是实际汇率的升值。

四、政策实践

学术界定义的管理浮动汇率的两个原则包括:逆风向而动和参照汇率建议。而文章认为逆风向而动原则是否有效尚存有较大的争议,参照汇率却存在很大的可行性。参照汇率建议干预应该尽力使汇率不要脱离国际上同意的参照汇率太远。它要求各国就一系列参照汇率达成一致。在某个区间内,各国的干预是不被允许。离开这个区间,干预是允许的但是不是被要求的,这就给予了政府较大的活动空间。文章认为国际上就汇率达成一致是有难度的,部分是由于政治原因,部分是由于技术原因,技术上确定一个令双方满意的参照汇率还是很困难的。但是一旦参照汇率确定成功,每个国家没有义务去维持自身货币的汇率,这与这个国家的譬如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冲突。但是这个参照汇率给市场一个参照锚,有利于靠市场来实现汇率的目标区制。文章还认为这种原则并没有阻止发展中国家拥有所谓的固定汇率,只要这个参照汇率等于或者接近目标汇率那么一旦市场的汇率偏离目标,单边的干预会变成双边的干预,事实上维持这个目标汇率会更容易。

参考文献:

[1]John Williamson (2008) Exchange Rate Economics.The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Washington 2008

篇8

无论人类的控制欲有多强,无规律的经济波动总是现实存在。1930~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2001~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领教了人性弱点给自身带来的灾难。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问世以来,人类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博学多识和善于思考的经济学家们寄希望对两个多世纪以来无序多舛的经济现象作出解释,并努力预测并试图提出完美治理的“灵丹妙药”。然而,人类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认识自己。由于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人类自身作用的结果。人研究人,成为无法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最需要的独立精神的最大羁绊。漫漫征途,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很难取得像牛顿定律这种自然科学所拥有的高度和不可争论性。

宏观经济是投资理财躲不开的背景。目前人们寄希望对经济加以干预所因循的主流思路是凯恩斯理论,即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对经济加以修正,使其稳定运行。然而,人们对他的理论有一点被忽视,那就是他曾提出总需求的波动主要来源于无理性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情绪。他用“动物本能”这个词指代这种态度的任意变动。近几年来,缘于对国家干预主义的迷惑,行为经济学异军突起,日益成为人们解释经济波动和资本市场大幅起落的理论。

科学的意义是发现规律并对其加以利用。经济波动的规律是什么?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周期的间隔似乎找不出什么规律,运用财政和货币手段并不能让经济服服帖帖运行。这种令人无奈的现象,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就是人们的预期或者说是动物精神所使然。传统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造成经济运行出乎传统学说意料的现象,本身就是对此假设的部分否定。

篇9

很荣幸能够参加国信证券公司的实习项目。在一个月的实习期内,我学到很多证券领域的知识,熟悉了公司的运作方式,让我对证券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这段经验将对我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习是从7月12日开始的。第一周,我培养的是对证券市场的基本认识。

所学的知识包括:

1.如何摆正投资心态——在市场上坚持自己的判断,理性决策,不盲目跟风;

2.如何做决策——基于大盘走势对个别股票进行分析;

3.如何鉴别信息——利空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4.基本面与技术面的区别和联系——基本面优势在于中长线分析,而技术面优势在于短线走势判断。

此外,三大证券类报刊的阅读、每只股票走势图的浏览也是每天要做的功课。经过第一个星期的学习,我掌握了股票市场的基本运做模式。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周是交易大厅前台实践。这段时间我学习了开立资金账户、申请认购新股以及资金划拨的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了证券交易软件“大智慧”的基本使用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市场的影响。此外,还在空闲时间阅读了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原理”,全面学习了K线图、均线系统等技术分析方面的知识。

第三周主要是在股票市场中实践,判断大盘及个股走势。期间,我理解了资金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以及股票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进一步学习了黄金分割线在走势分析上的运用;研究了CR技术指标的公式以及用法。此外,还接触了一些形态理论的内容。加深了对证券市场的理解。

最后一周的学习内容为基本面分析及股评撰写,根据大盘前期走势来预测后市动向。期间,我掌握了股评的写作结构,已擅长从基本面和技术面分别对大盘进行分析并逐渐领悟到市场中各行业之间的联系。这段时间还接触到一些高级盘口技术,并对资金管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篇10

中国经济2003-2007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对应工业化、城市化的住行产业链群及对应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出口产业链群拉动。2006年以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和前期紧缩政策的共同作用,引发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群发展减速,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则引发了出口相关产业链群的下行调整——从11%以上的高速增长区间向比较合理的9%-11%的中速增长区间回归。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前期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策因素的下行影响已经逐步递减。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冲击、扩张性政策效果及领先产业的恢复发展等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减少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之中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世界经济减速大大超乎预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和连锁反应仍然在持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正在进一步释放。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存相抵情况不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出现严重的收入效应,也面临一定程度的负替代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尤其是出口——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遭遇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受到冲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矛盾和困难增加。

2.扩张性政策作用开始显现、领先产业周期性调整基本见底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政策调整,包括稳定外需、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的政策已经陆续开始发挥作用。在燃油税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汽车消费有所恢复。住房产业经历两年多的下行调整,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已经基本到底。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开始恢复,为下行中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内在支撑。4万亿投资计划已在2008年四季度推出,并且在继续推出新的项目,扩大投资的效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显现。如果扩大投资政策的效果能够有效抵消外需下降的影响,并弥补住行相关产业下滑的部分影响,与住行相关产业的自身恢复形成合力,我国经济下行调整将在2009年中期基本见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有可能率先复苏并保持中期快速增长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且中期趋势比较看好,复苏之后保持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在中长期周期内能够在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则有可能出现新的快速增长周期。

1.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尽管我国的出口相关产业已经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且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及连锁反应还在继续出现,但主要发生在与我国经济联系不太密切的国家,对我国的后续影响有限。只要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不再出现大的问题,我国外需将不会发生新的大幅度下降。即使外需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80%依靠内需拉动,因此,短期经济走势发展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调整效果。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被破坏,且投资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投资的再度提速可以部分弥补出口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驱动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行力量已经处于递减之中,上行力量开始加大。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我国经济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先于美国较早实现复苏。即使美国爆发新一波冲击,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并影响到投资者、消费者信心,我国经济复苏将可能延迟,但仍然将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恢复将可能呈现U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