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化产品的价值包括产品自身价值及其在相关产业链运作中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产品的创作周期长,不确定风险大。我国知识产权法即版权法随文化产品产生而及时生效,文化产品创作者需要阶段性地进行产权注册寻求保护,而这些注册费用无疑给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文化从业者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法在网络侵权问题上尚存在较大漏洞。近年来,网络文章、视频侵权案频发,立法的‘灰色地带’只能依靠司法事后救济,其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对其放贷实现。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知识性产业,其核心资本是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的资本价值无法作为抵押资产。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现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资本价值评估体系尚不成熟,国家用于文化产业的直接投资政策稀少。
政府直接投资,外商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资本投资等都应该作为风险投资的渠道。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以及无需有形抵押资本的特性符合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风险投资是形成传统劳务产业和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间产业链的最佳方式。风险投资包括投资、融资、风险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其中退出阶段是实现各种资本变现的阶段,其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经济效果。但是法律法规保障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多样风险投资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造成我国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渠道单调的局面。然而,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没有处于一个平等的法律地位,民间资本缺乏进入渠道与吸收机制,从而造成非国有主体投融资方面的短板。
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关于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亦是促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关于文化产业的法律仍带有计划经济保护色彩,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文化产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联合进行管制的局面有利于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篇2
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涉及的面较广,因此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要求既懂得市场的运作方式,又了解民俗的真正内涵,能将经济利益的获取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目前,云南这样的人才并不多,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者大多对民俗文化研究不透,而民俗文化研究的资深学者,又大都拘于书斋。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只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拓宽高素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人才的就业渠道和发挥才干的舞台,民俗文化的市场化之路,才能平稳、科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的政府适度干预
民俗文化走入市场后,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控制,但由于市场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免不了会出现与市场脱节的情况,或产生片面满足市场以至于无视对文化本身造成损害的倾向,政府从法律法规、角色转变、政策引导、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民俗文化进行适度干预,既能规范云南民俗文化市场活动,也是民俗文化获得健康、平稳、和谐发展的保障。
(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可促进云南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改变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的局面,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开发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必须通过法律对物质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管理,从而使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人为破坏的行为能够得到法律的惩戒和规范,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在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调控中,要实现政府角色转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文化,而不是办文化,是从事宏观管理,而不是微观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进行规划、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培育文化市场;维护健康、公正、公平的文化市场秩序;加强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开发行为的惩处力度,纯净民俗文化市场。
(三)适度引导民俗文化产业在民俗文化的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政策导向,对民俗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又可以用资金的扶持手段来吸引投资商或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根据不同民俗事象的特点,引导开发者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尽量避免对开发地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破坏。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现状 经验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重点由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逐渐转向以创意和智慧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众说纷纭,目前普遍认可的是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的观点,即源于个体创造力的技巧和才华,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创意、建筑设计、时尚设计、艺术品和工艺品、美术、电影、音乐、表演艺术、互动休闲软件、电视、广播、出版等13大门类①,其本质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差异化、高层次的精神体验。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融科技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物。与一般经济增长要素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社会和经济体发展过程中更为内在和基础的增长原动力,对其他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超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大幅攀升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这些地区新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开发和争夺,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文化领域发展和软实力竞争的新焦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是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已形成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缺乏有效规范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聚集、高辐射的特点,易形成一定规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已建成若干各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城市内已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我国也已基本形成,包括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及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其优势行业包括:工业设计、广告策划、室内装潢等;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和香港为主力军,在网游动漫、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等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沈阳等地,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旅游休闲等作为集群的发展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导倾向严重,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也趁机“搭便车”,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②。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完善。由于文化创意类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较为低廉,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易模仿性,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出台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以及各地方性区域法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仅围绕传统领域,如图书、音像制品等,对新兴行业如艺术品、影视作品等重视程度有待加强③。从整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交易数量相对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缺乏主动权。
第三,企业面临资金不足境地,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平台和渠道。与其他行业内的初创企业类似,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初期同样也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境地。由于中央财政资金有限,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缺口较大,仅靠财政资金较难满足该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文化产业在银行信贷评估体系中属于高风险行业,如艺术品、古玩等经营企业,产品成本高,但无法获得权威机构认定,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国内缺乏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融资平台,尚未建立有效的投资融资渠道,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造成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成本高。
第四,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品牌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迅猛发展,产品出口以工艺品、设计类产品、视觉艺术品为主,而电影电视类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高科技含量和独特创意的主导产品④。与好莱坞、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相比,我国缺乏知名的文化创意品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现有企业较难影响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五,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实际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到动漫制作、演艺娱乐、时尚设计、艺术品鉴赏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从创立到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大多依托于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与企业和社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现实问题,现有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实际需求,而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挖掘。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也是首个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作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已开始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1997年,英国政府专门组建了跨部门任务小组,统一协调和调动各部门有限资源,大大加快了将个人创造力和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进程。英国政府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智慧、灵感、技能、理念是产生和创造价值的核心。在政府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为处在困境中的英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英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英国相比,美国强调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版权的含义,采用“版权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分别以数字内容产业和电子游戏产业作为各自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中,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自身多元文化传统、海归创意人才的经验等优势条件,不仅培育了诸多知名文化品牌,使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纵观上述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与政府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的支持、倾斜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密不可分。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如韩国在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制定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在资金、标志性建筑定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多项策略。
第二,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创意企业和个人权益。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美国政府先后通过和修正了《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律法规;韩国政府颁布和实施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
第三,建立资金支持机制,积极推行优惠政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常常面临启动资金短缺、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减免税负以及低息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企业或个人。如英国通过提供全国各地创意资金支持机构相关信息以及由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直接提供发展基金的两种方式对创意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扶持。韩国政府先后设立文艺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等专项基金,以扶持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从事游戏开发、动漫制作的风险类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或免除税收负担,免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各类费用等。
第四,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有效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走在世界前列的许多国家都扎根于本土文化,挖掘其色优势,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并逐渐发展成为本国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如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在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下,大胆探索和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在吸纳现代文化理念上表现出突出的包容力和理解力,呈现出东西方相互融合的特点。台湾文化创意领域坚持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并行,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革新,如融合西方现代舞和东方意蕴的“云门舞集”等⑤。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明确政府职能角色,制定产业集群长远规划。划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实现由“政府经营”向“政府服务”的转变。厘清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效率边界。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和意愿。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文化创意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态链。通过与社区、文化团体、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等合作,推动文创产业投资的长期项目,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介和指导机构,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产业资讯、战略规划等全方位服务。利用产业集群内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出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观念。推进建设知识产权的相关门户网站,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公共推介和商品交易平台。针对影视表演、时尚设计、动漫制作等子行业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顺应数字化时代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要求。积极加入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推动和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充分保护本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保护会扼杀创造力,而放松监管又会造成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受损。因此,权衡利弊、顺势而为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来工作的重心。
第三,健全和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融资、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等多项投融资途径,鼓励多元化投资。推动创意类企业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人开展对接合作,搭建行业资金支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补助、税收减免、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尤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各专项发展基金,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整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兼并、收购、品牌经营等手段鼓励文化产业集团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文化创意类企业上市融资以及上市之外的资本运作,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
第四,打造本土知名文创品牌,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文化创意类企业应根植于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本土创意资源,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将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以凸显出更多民族性和文化性。此外,文化创意类企业还应注重个性化的定制环节,由借鉴模仿向独立原创转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密切关注数字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产品创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实现创新和变革,以培育出更多的文化创意国际知名品牌。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积极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第五,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实现用人单位和培养院校的有效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争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培养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应广泛整合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教育资源,确立以高校为主导,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共同作用的教育主体,构建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士、硕士等多层次文化创意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优秀的文化创意团队,形成结构合理、专业精湛、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出有效的“传帮带”助手制度和师承制度,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厦门理工学院国家基金预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C115,XYK201451)
【注释】
①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05~113页。
②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孙梅:“美国版权业概况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见刘牧雨主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④肖文红:“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 推动盐田文化产业发展”,《特区实践和理论》,2009年第6期,第54~57页。
篇4
一、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俗文化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坚持农民的创作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民俗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乡土作为创作的空间,孕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中来,又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代表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受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气质和审美内涵。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命脉和日常生活中,涵盖了序化及伦理的规矩,囊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层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和应有之意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着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足,每逢佳节,那生机勃勃的文艺演出,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悠悠古韵,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例如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赛船耍灯、唱莲花落等民俗表演,寄寓着人们对喜乐生活的向往,凝结着民众的审美和艺术积累。繁荣发展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力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主流文化阵地,浇筑起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此外,“生态文明”亦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得以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倡导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相处,是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和谐的理念参照。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文化挖掘、继承发展和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正在逐渐地消亡或异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也令人十分担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显得后劲不足。
1、社会认知观念偏差
表现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把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看作是临时性任务,缺乏长期工作的各项准备。或者以所能产生的地方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指导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忽视文化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以改善群众认知观念为突破口。
2、价值评判标准失衡
在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商业文化呈现出强势的垄断地位,导致保护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的资源配置十分有限。各地政府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民俗文化的价值评判和取舍标准,带着膨胀的功利性目的,无节制地开发有限的文化资源,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试和更正空间不断缩小。
3、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民间传统文化历来仅在某一区域及人群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相传于少数的艺人巧匠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吸引,对难度高、学时长、收入不稳定的传统技艺兴趣低,这一现状,致使根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性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农村,反映着农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群众之间继承和传扬,因此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首先,要引导农民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自觉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民俗文化传承和革新的使命。其次,促?M农民思想解放,培育开放性意识。如克服狭隘的小农思想,开展多样化、开放的社会交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潮中来。最后,培育农民创新性意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塑造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2、创新文化传承和保护机制,形成文化自觉
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设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等,确保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和谐;第二,健全文化保护的工作和领导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做好各地区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展览宣传及公益性活动;第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氛围,形成农民与专家共同努力的文化自觉。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协同完成宣传、展示、普及等相关工作。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强力监管,是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工作在计划下稳步推进。此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监督保护条例的执行,提高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法制化水准,才能做到对民俗文化的依法保护、合理开发。最后,科学评估文化资源,采取分级保护。将民间优秀文化收编于保护名录之中,鼓励社会力量协同政府参与保护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4、注入经济活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繁荣民间传统文化,必然要走文化产业之路。民俗文化可依托地方特色性的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搭乘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便车,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民间艺术观赏、体验和旅游景区,在保护中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潜力。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辟农村文艺市场,同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应开展多元融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5
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现状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促进音乐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分析音乐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音乐文化产业本身是一种文化产业。更是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而且在艺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化产业作为艺术产业中的一部分,包括着很多的内容,主要分为核心音乐产业及外延音乐产业,核心音乐产业主要包括音乐唱片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等,而外延音乐产业主要包括音乐录音设备制造业、音乐软件开发产业等。此外,因为音乐产业也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混合型音乐产业,也可以将其划分到广义音乐文化产业中来,如音乐广播、音乐电视等等。
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第一,创新性。音乐文化产业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化生产,但这种文化生产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在人类的灵感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因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第二,知识性。音乐文化产业是一门依靠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且具有丰富的创意灵感设计理论平或者能力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一般是以音乐文化理念为核心,集音乐文化、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于一体的知识、智慧、灵感的综合结晶,因而具有较高的知识性。第三,高附加值。音乐文化的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技术等,是具有一定的附加值的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技术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一般的产品或者服务要高得多,这就使得音乐的附加值比较高。第四,强融合性。音乐文化产业是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思想等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渲染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特征、政治元素、文化特征和艺术特点,具有较强的融化特性。
二、分析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音乐产业的内容、形式、内涵上都进行了较大程度地发展和创新。也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产品。为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起了助推作用。但是,在我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凸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大了,但是因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缺乏自由和创新的元素,竞争力明显不足。音乐产品受到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注重创新和自由的创作元素,使得音乐文化产品滥俗现象明显。当然,也有很多的音乐新作品出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作品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音乐企业在注重音乐产品的生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市场的需求,大量的投入却换来了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很少贴近大众的文化精品。
2.高素质音乐人才不足
受到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制度和教育培训机制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都还不能满足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在音乐人才中,要想挖掘到既懂音乐,又懂技术,还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简直上难上加难,这就给音乐的原动力扯上了后腿,音乐文化产业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3.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
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权保护问题是文化产业孜孜不倦的问题。近年来,有些唱片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创作出了文化精品,却被盗版商侵权盗走或者抢走,使得唱片公司最终经济亏损。此外,因为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产品被免费使用、下载等,都给传统的音乐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使得音乐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归结发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音乐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差,监督力度不强等。
三、分析促进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创立音乐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从品牌经营出发,逐渐打造属于自身的音乐文化品牌,加大创新力度,支持音乐创新,尽量避免文化产业的复制粘贴滥俗现象发生。其次,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这个基础。经济与科技这个平台,打造基于传统音乐文化创新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音乐文化产品,更要从音乐文化产品的策划、创作、生产、宣传、营销的各个环节中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培养音乐文化专门人才
在当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调整好人才教育结构,培养高端人才、营销人才和音乐人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要积极开设一些音乐经济、音乐管理、音乐营销等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专业,并加强高校的师资、教学设备、专业技术等的培养,促进音乐专门性人才素质的提高。其次,音乐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组织员工参加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最后,社会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激发音乐创意人才创造音乐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如音乐产业论坛等。
3.健全法律法律建设
为了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音乐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音乐文化产业的知识版权。拓展音乐产业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音乐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保护音乐文化企业及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落实音乐保护产权的保护政策。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依法打击损害音乐市场秩序的非法网站。为合法音乐企业拓展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迎芬.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传统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1,(24).
[2]王玲.中国音乐产业刍议[J].文艺争鸣,2010,(10).
[3]陈英子.强化“六大意识”优化文化产业政策环境[J].新,2011,(12).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专项基金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指利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创造力为核心,开发现有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心理、娱乐产品,增加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涵盖面广,既指文化公益事业活动,也指文化产业经营,同时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它们共同推动着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四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投融资现状
(一)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族群关系的多样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几年,广西利用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逐步将文化创意产业推向市场,使其强劲发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也吸引了各地旅游者,推进了市场化运作。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创意品牌也采取了市场运作的手段开拓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88%,比2009年增长26.9%。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32.7∶43.9∶23.4,其中,增长速度较大的有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但是,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广西文化创意企业多为中小型或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以桂林市为例,2009年桂林七星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达到了194家,但规模企业却只有24家。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
广西2010年GDP为9569.85亿元,人均GDP达3050美元,说明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也有了进展,如1999年首届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只筹集到160万元费用,到2002年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筹资额2757万元。但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够大,其在投融资上仍有相当多的问题,仍以民歌艺术节为例,即使截至2009年民歌节筹资额有上亿元,其投融资形势仍不是非常乐观。
虽然广西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了投资力度,从2004-2011年累计安排4.8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广西出版传媒业的发展,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广西的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却不高甚至有回落的现象,2011年广西全区财政总支出为2571.19亿元,而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只占了28.02亿元。
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缺乏,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融资途径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资本市场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备,主板市场上市需要太高的条件,对大多数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较难实现,广西企业大部分只能选择银行融资而非资本市场。
第二,广西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外资年增长在2009年创历史新高,达42%,但外资的利用规模偏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第三,民间资本所受阻力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不够宽阔,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和数量大打折扣。
三、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文化产业的管理角色缺位
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更倾向于给大企业提供支持,导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强。另外,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民生建设,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投入。
(二)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
企业直接融资的理想渠道是资本市场,但是广西的文化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筹集资金。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以主板市场发展为主,中小板存在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无论从企业规模、净资产、实现利润还是融资额度来看,客观上都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三)文化创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
一是文化企业自身具有特殊风险,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及服务带有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态。二是广西的文化创意企业多以中小型甚至微型为主,其规模和资金存在先天不足,很容易使企业陷进融资困境。
(四)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大银行都优先发放贷款给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广西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全区贷款份额的24%。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开始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但银行受上市业绩等指标影响,中微小企业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五)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寻找融资途径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二是非国有主体投融资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投融资地位不平等,需要有效的政策法规来保障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四、解决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1.推进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转变
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习,转变理念,借鉴国内外经验,渐渐从政府对文化的承担包办转变为管理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上,实行政企、政事分开。
篇7
关键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建设
羌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1]羌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现今主要的聚集地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族,这里所谈的主要是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产业化发展问题。羌族文化主要体现在羌碉建筑文化、信仰祭祀文化、音乐歌舞文化和衣饰刺绣文化等方面,这些都构成了丰富的羌文化非物质遗产,其中羌族口弦、羌族沙朗舞等 17 项亦先后被纳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年、羌族刺绣等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就是要对此进行保护和发展,其就可以采取产业化发展方式,这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新时期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已经在一些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从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际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1、对于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总体布局及规划还是缺失的。阿坝州就藏羌文化制定了阿坝州“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3]绵阳市政府在羌文化产业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还不能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相适应,这就需要借鉴省内外建设经验。
2、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还不健全。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各地也逐渐的出台,但是绵阳市关于此产业化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不健全,这也导致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无规可循。虽然也存在着涉及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操作性不强,需要加以完善以及重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促进其产业化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3、目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产业化的投资体制还存在着不健全,这就造成投资渠道单一,以及投资方式不合理,最终导致资金短缺等融资问题。虽然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开始建设,但要进行产业化,还需要更多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是目前的投资渠道还没有实现多样化,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的投入;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产业化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规划,投入和产出不协调,市场化投资还是较为缺乏;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投资多样化不足,缺乏股票、债券、基金等筹资方式。[4]资金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一,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加以改进。
4、目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以来,其管理还主要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导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市场化基础上的产业化建设则存在着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这也就是说现实状况是还未建立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产业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使得其难以发展。[5]这就需要相关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其科学、有序及其快速发展。
5、当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要素不足。现阶段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是产业功能单一,很难结合绵阳市本身的特色,且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性,在产业化过程中会存在着过多注重经济利益,甚至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破坏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利益,这就构成了对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障碍。[6]现阶段还存在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产业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从而导致这种产业化很难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还表现在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的创新上,就是说创新能力不强,与高新技术结构不够。这也导致相关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以及产业创意人才缺失,很难发展多样的文化产品等,这也就导致了实验区发展的竞争能力差。
现阶段在新时期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的相关体制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此产业化存在着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模糊的问题政府在此产业化的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就是在此产业发展上存在着私营产业发展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单位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还存在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统筹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题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促进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以便能够促进羌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二、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需要在经营方式、产业组织和主导产业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一定的改变,这种发展不仅要借鉴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更是要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在根据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际,在基础上,找到绵阳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也必将促进羌文化的保护:1、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上发挥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特别是在法规和政策上面,在此基础上在发挥市场调节的价值和作用。绵阳市政府在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时,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借鉴经验,在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上更加科学,并且在产业化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上能够更为强有力促进其发展。
2、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融资要采取多样化,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这样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不离开资金的大力投入,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也不能违背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这就需要绵阳市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民间资本的投资。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等措施进行融资等渠道,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快速发展。这不仅促进实验区的建设,更是能进一步带动绵阳市经济发展。
3、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相符合,这就要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商业运作。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值得人们借鉴的,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然后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在文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有计划、有创意、有定位的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获取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值得绵阳市所借鉴的。
4、要加大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过程中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产业化过程是与科技紧密相结合的,这就需要这就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高素质的、能够对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具有多项技能的多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具有对产业化的有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等综合性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说,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决定了产业化发展的水平。羌文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就需要绵阳市在引进相关人才时在进行进一步培养,这也是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能够进行的基础。
5、要是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过程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特别是与旅游产业相合作。要能够实现羌文化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这就是用发展来促进保护。[7]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思路,要突出羌文化特点。[8]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意打造品牌和设计商标,[9]这样有助于产业的系统发展。在多样化发展中可以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以此在产业化过程中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这样可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10]这样才能够促进产业化过程更加科学,促进其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
6、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涉及到经营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创新。产业化建设过程中的创新要在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革新文化生产及其相应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能够加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党的十报告也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手段,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文化产业的创新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也需要创新,这也是产业化的重点所在,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的努力去加强羌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创新,并且要结合绵阳市实际状况,与绵阳市科技发展相结合,这样才更加有实效。
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产业化发展和建设问题上,绵阳市政府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上都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在此过程中要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化发展和保护之中,并且产业化创新的作用要不断的加以强调,并且要在政策上予以方便,要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文化市场,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这些中小文化企业的利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更要积极发展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繁荣文化中的发挥积极作用,[11]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这一点在其发展过冲中将逐渐的加以体现,这也就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这样才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也是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论
党的十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羌文化是绵阳市的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羌文化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文化产业,并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如旅游产业等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及其优势。绵阳市要加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并加强产业,通过产业化的综合开发,与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形成产业互动和互补,这样不仅对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12]还对绵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绵阳市政府加强重视,以促进其产业的科学、合理及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项目来源:四川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MJ12-12)
参考文献
[1]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1
[2] 陈煦,陈叙.灾后重建中羌文化保护的考察与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1):143.
[3] 庄春辉.论藏羌文化与阿坝州“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J].阿坝科技,2007(2).
[4] 熊晓玲.全球化视阈下我国文化产业出路探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2):14-16.
[5] 赵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浅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8.
[6] 荆林波,李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视野,2011(12):33-35.
[7] 庄春辉.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J].藏学学刊,2009(5).
[8] 高青.北川禹羌文化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
[9] 唐静.发展北川羌文化村寨游的路径选择[J].中国商贸,2009(12).
[10] 徐学书,喇明英.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篇8
关键词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版权维护;版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03-02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出版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步增长,文化产业链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作为产业链中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已远超其他产业。《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益接近870亿元,其产生的效益相当得可观”,发展态势令人惊叹。从2003年至2015年,这12年之间,同比增长幅度远超文化产业链中其他行业,单2015年年收益率和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近三倍[1]。在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中,其所引发和出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版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数字出版物侵权严重、盗版侵权充斥市场等隐性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该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构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传统的新兴产物。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别:离线出版物(CD、VCD、DVD)、网络出版物(电子杂志、个人主页、BBS、BLOG、WIKI等)、按需出版物、电子书等。“十一五”期间,其主要形态以网络出版物居多。例如,“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针对数字出版,我们对其主要特征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1 内容生产数字化
数字出版物主要基于如下生产路径。首先,通过使用数字的现代化技术,再辅助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软件或设备(手机、IPAD等)对要出版物进行处理、润色和再加工,最终形成适合发行的出版物或作品,这就是所谓的数字出版。然后,发行出版物或作品的发表形式不同于以前。业内一般会采用公共网络平台推送、相关机构官网对外公布、EMAIL形式作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持续对作品或出版物进行浏览与鉴赏。
1.2 管理形式数字化
传统出版物或作品囿于相关机构审查严格、程序复杂、出版速度滞后等问题,造成作品或出版物在时代性与数量上难于满足用户需求。而数字出版却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迥异的作品供用户浏览。相比之下,数字出版作品的审查程序较为宽松,主要是因为数字出版者本身充当管理者,不用接受类似传统出版物严格审查程序。数字出版的发行人,其资格不受限制,只要精通网络或熟悉运营模式即可。国内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更多体现于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与管理上,智能的“优胜略汰”。[2]但是,大量作品充斥在平台上,管理者无法进行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审查,造成现在网络上大量污秽、负面、消极的作品泛滥于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平台,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快速发展。
1.3 传播销售渠道便捷
广泛地使用互联网是数字出版作品传播和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首先,大部分出版者会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出版物信息。所以,互联网在其传播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从而数字出版作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例如,“盛大文学”采用一种新的销售推广模式,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大范围策划宣传,并成功收购国内较有优势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红袖添香”“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等网络平台。因此,数字出版作品影响更加深远。
2 我国数字出版中版权保护现存问题及成因
2.1 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要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确定出版范围、具有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等。换言之,只有传统出版机构才具有资格条件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出版权利,而绝大部分电子商务平台不享有这种权利,从而部分数字出版的主体很难受到法律保护。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版权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即新兴数字化出版版权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3]。由于数字出版物的信息量过大、作品良莠不齐,而管理者又无法进行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审查,且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由此引发出的版权问题矛盾与日俱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和优秀作品创作。
2.2 作品权利主体认定困难模糊
互联网已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数字出版的和后期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上文所述,“盛大文W”的方式已被广大作者采用,他们的作品出版和只要在指定的网站授权,付费后便成为网站的VIP会员。用户就可直接所需的文件或作品,而弊端是权力的主体无法确认。除上文中所提到“盛大文学”集团下的几大专业性的网站以外,一种新型的网络衍生系统也可以、作品、视频等。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贴吧、论坛等一些自媒体,而上述出版方式在产生版权归属纠纷矛盾的同时,亦存在弊端与盲区。微博、贴吧、论坛等一些自媒体因无需用户实名身份注册、认证,所谓的名字都是虚拟的,一旦发生版权纠纷,对作品的归属权问题难以认定。基于以上纠纷与争议,我国现有针对数字出版这一新兴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对有效确认数字出版的主体带了一定难度。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数字出版立法不足。本世纪初曾修订了著作权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及少量的司法解释与暂行规定,但以上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行业。因此,一旦出现侵权和盗版等问题,会给数字出版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3 产品形态数字化加重数字出版产业的盗版
现象
相对传统出版物而言,产品形态数字化是数字出版的明显特征,该特征使数字出版作品在下载、转载等操作上更加便捷,为版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致使盗版现象难以控制。在国内,盗版形式大体可表现为以下情形:在没有经得版权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将传统出版的作品转载至互联网;阅读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互相转载数字出版作品;部分网站违法吸收、未被授权的作品等。以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为例,自2009年创建百度文库以来,其运营模式便是采用用户上传的方式,而此类作品中有一部分未经授权,因此给作品的原作者和数字出版者带来极大的利益损失。网络运营商、平台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对这种行为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甚至自动转载文档、视频、影片等盗版作品。更有甚者,为增加点击量和访问率,个别网站标注免费字眼以吸引网民,赢得更多广告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得盗版侵权状况处于失控的边缘。
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策略与提升
3.1 完善数字出版立法以加强新媒体监管
基于我国对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缺失,在著作权法、版权法修订时,需明确数字出版作品版权的归属和保护的范畴,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当前,部分网站已有较为正规的管理要求,用户实名身份注册,审核通过后才能登陆发表自己的作品,责任到人,有源可查。但仍有一部分网站在进行作品上传时,并无须个人信息注册,这样就难以对作者的权益形成保护。笔者认为,在明确权力主体上,如无其他有效的法律依据,优先注册的作者应确认为权利人。鉴于部分网站未在作品要求作者实名制注册而带来的版权纠纷问题应由运营该网站的数字出版者负责[4]。故专业化的数字出版网站应考虑采取实名制认证,还可以采取完备的注册信息方式,如手机身份验
证等。
3.2 鼓励数字出版作品的创新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政府鼓励社会文化创新,提倡精神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国家有关部门应将文化创新改革理念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具体实施条款中明确政策,鼓励公众生活文化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首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文化出版法规或条例时,鼓励数字出版业立好政策,积极引导作者原创,提高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质量;其次,数字出版商应当利用各种路径,鼓励作者文体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与调动作者原创的创作积极性;最后,更新、增加作品创作类型和模式,网络出版商应解放创作者的文本写作框架与合法内容[5]。促使作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期促进我国数字出版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3.3 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
受众的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基点,故多数学者常关注受众需求。但版权保护层面对于作者主体本身的研究也很重要,毕竟作者是版权的主体。[6]目前,我国作者与受众版权意识普遍较低,维权概念不强,再加上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相关数字出版法律条款尚不健全。问题出现后,使得大众无法可依,造成社会大众活动中普遍缺乏对版权的保护,广大数字消费者思想中普遍存在无偿使用意识,以至于盗版、窃取文本的案例屡见不鲜。因而,我国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4 结论
诚然,完善版权制度,提高技术保护手段,降低维权成本以及提高公众版权意识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层面都很重要,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之际受众的版权意识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背景下,传播技术、传播者以及大众版权意识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今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中,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革新技术,结合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维路径进行整合。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数字出版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灏.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6(10):26-29.
[2]穆向明.网络自出版的版权保护困境与对策[J].编辑之友,2016(11):90-94.
[3]曾ィ霍思远.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数[J].新闻界,2015(3):50-53.
[4]任骥远.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J].新闻世界,2014(10):165-167.
[5]向志强,周靖淇.简谈版权保护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J].出版发行研究,2010(11):65-67.
[6]余义.从传播的角度看数字出版版权问题[J].中国出版,2013(7):23-24.
篇9
1.1制度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美国鼓励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融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法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建国初期,从宪法中就吸收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出台的《专利法》与《版权法》,在全社会确立了创造知识产权,及以拥有的知识产权开展相关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与社会共识。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虽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产权却因资金因素难以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法》的出台,使中小企业获到了政府各类计划项目及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的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国内收入法》的出台,规定企业R&D领域永久税收政策,更促使企业放开手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创新强国。针对美国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地经常受到非法侵权,1988年美国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其“特殊301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知识产权没有提供保护的国家认定为“重点国家”,对上述国家进行调查和采取报复措施[3]。自此,美国从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鼓励拥有、保护技术占领市场,到利用专利垄断攫取高额收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
1.2融资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其选取的融资方式由市场各方协商与博弈确定,融资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其知识产权的价值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创新对其价值发现而不断增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相对清淅,未来具有较理想的市场价值,但囿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的束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良好的市场价值,可优先考虑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将其未来的价值售予某一特定公司,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企业从而获取较高的收益,为后续再发展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知识产权信托融资只是将本企业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委托于一特设信托机构,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为产权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且知识产权仍为企业所有,这一机制较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所青睐;知识产权融资担保是拥有关键知识产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贷满足其快速发展,而由第三方提供知识产权价值担保的机制,这一机制多为较成熟的高成长中的高技术公司所采用,能及时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在资本市场上仍在逐步发展中,技术与资本在市场中相互博弈,相互促进,或独立运作,或相互交叉,使资本与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1.3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融资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开展融资创造了条件。高科技公司的创业初期,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为其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进入成长期以后,风险投资基金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风险投资基金淡出,以其拥有的具有高价值潜力的知识产权募集新股或以公司重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融入快速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本。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对象就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没有业绩要求,上市标准低[1]。OceanTomo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所联合0ceanTomo300指数,对300家公司拥有的专利进行分析,根据其专利的表现情况指数。Tomo指数将专利与证券市场相结合,有利于证券投资者对专利证券的价值进行评估。经过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在NASDAQ全国市场获得的资本支持更为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硅谷的高科技和NASDAQ市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高速发展领先于全球的美国高科技产业,为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2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历了低技术高消耗的初始发展后,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及企业效益的双重压力,通过技术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升级发展型之路,已成为中小企业再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活力源泉。为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与法规,各地金融机构围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2.1我国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的科技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依法进行了保护。1993年颁布的《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第七条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1995年我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1996年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允许科技成果持有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4]。随后,各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行业标准来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03年北京颁布《关于促进专利质押和专利项目贷款的暂行办法》;2009年江苏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规范》;湖南、广州等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2012年国务院转发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鼓励开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2012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9个部委会同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引领和辐射带动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2011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组建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为20亿元,为江苏文化产业拓展创新型融资模式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科技金融的实践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市场环境条件与政策法规正在不断完善。
2.2我国知识产权资产具备一定规模
在专利领域,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7万多件,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35万多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比重虽不足5%,却拥有约66%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新开发产品。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商标累计注册量665万件,居世界第一。全国共有3187件驰名商标,32893件着名商标。全年软件着作权登记量10万多件,全年授予植物新品种权255件。我国知识产权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知识产权资产与价值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不仅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更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资本支持,实现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资产条件。
2.3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成效
近年来,我国财政、金融机构及各类资本在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及资本。1999年—2012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直接和间接方式安排中央财政220.9亿元,立项接近4万项。截止2011年底,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1096家(较上年增幅19.4%),管理资本3198亿元(较上年增幅32.9%),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累计投资金额2036亿元(较上年增幅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5940项,累计投资金额1038亿元[5]。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0月30日,已有328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2.39%,创业板运行3年多来,共有355家企业登陆创业板,融资规模达344.45亿美元。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成功案例。例如,江苏镇江市2010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以来,采用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与主产品捆绑、知识产权与信用组合等多种方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市13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12家银行信贷总额超过12亿元。目前,江苏省已成立了22家科技银行,其中南京有7家已发放贷款18亿元。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条件最优秀的城市,在文化产业中利用知识产权融资已进行了多年,北京银行自2006年起就多次为影视作品融资,其中2010年为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西行记》投资1500万元。
3对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启示
3.1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重视其应有的财产收益权
近年来,随着我国《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相关法的实施,社会对知识产权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识产权所有人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人身权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对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有一定认识,其财产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者许可使用,获得相应的收益或股权,但利用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价值或财产收益权在市场上进行融资,特别是运用知识产权财产权在未来市场上可预期收益进行融资仍未得到知识产权人、市场参与方的广泛认同[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与动力源,运用知识产权融资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现今促进创新再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从产品制造向知识创造转变,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相关权利的保护,积极利用知识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形成并强化知识产权这一独特的资产资源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借资本的力量实现知识产权的财产收益快速发展。
3.2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体系
现有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担保法》、《物权法》等与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了知识产权融资的相关行为,但与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可塑性及扩展性不相适应。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法律已明确权利主体,相应的财产权可转让、可出质、权利凭证可交付、质权可登记以及权利价值可量化,但知识产权预期收益的溢出价值在现有的法规中未能有效体现,而这确是知识产权与其它产权最大的区别,是知识产权的价值核心。完善与知识产权融资相关的法律规范,承认知识价产权价值固有的价值溢出特点,疏理科技、金融、工商、税收等相关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人员创业及促进新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调动各市场主体参与知识产权融资积极性,充分发现与发挥知识产权内在及延伸价值。
3.3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必须先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估价。我国要建立准确鉴定知识产权价值的机构,形成系统化的、被社会所公认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首先,政府应鼓励、引导现有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及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进行多方合作,建立或在现有机构中设立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吸引法律、金融、科技等专业人才及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相互融合,探讨知识产权评估工作规则与规范,制定相关评估标准与规程,搭建知识产权期望利益计算模型;利用我国现有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所)平台,选择部分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溢出价值评估试点;与风险投资机构及证券保荐机构合作,探讨知识产权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发现、信用增级机制及价值溢出机制。通过政策的引导、专业人才的促进、金融市场的推动,逐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为知识产权融资奠定价值基础。
3.4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能力
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设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等相关机构,在服务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与保护的同时,更应进一步强化此类机构在知识产权转让、投资入股及市场融资中的服务功能,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专利检索、专利申请、知识产权预警、知识产权维权、知识产权转移、技术替代性、市场地位及扩散度等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有较高知名度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作。
篇10
1.1制度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美国鼓励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融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法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建国初期,从宪法中就吸收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出台的《专利法》与《版权法》,在全社会确立了创造知识产权,及以拥有的知识产权开展相关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与社会共识。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虽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产权却因资金因素难以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法》的出台,使中小企业获到了政府各类计划项目及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的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国内收入法》的出台,规定企业R&D领域永久税收政策,更促使企业放开手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创新强国。针对美国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地经常受到非法侵权,1988年美国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其“特殊301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知识产权没有提供保护的国家认定为“重点国家”,对上述国家进行调查和采取报复措施[3]。自此,美国从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鼓励拥有、保护技术占领市场,到利用专利垄断攫取高额收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
1.2融资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其选取的融资方式由市场各方协商与博弈确定,融资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其知识产权的价值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创新对其价值发现而不断增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相对清淅,未来具有较理想的市场价值,但囿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的束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其良好的市场价值,可优先考虑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将其未来的价值售予某一特定公司,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企业从而获取较高的收益,为后续再发展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知识产权信托融资只是将本企业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委托于一特设信托机构,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为产权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且知识产权仍为企业所有,这一机制较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所青睐;知识产权融资担保是拥有关键知识产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贷满足其快速发展,而由第三方提供知识产权价值担保的机制,这一机制多为较成熟的高成长中的高技术公司所采用,能及时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在资本市场上仍在逐步发展中,技术与资本在市场中相互博弈,相互促进,或独立运作,或相互交叉,使资本与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1.3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融资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开展融资创造了条件。高科技公司的创业初期,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为其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进入成长期以后,风险投资基金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风险投资基金淡出,以其拥有的具有高价值潜力的知识产权募集新股或以公司重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融入快速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本。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对象就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没有业绩要求,上市标准低[1]。OceanTomo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所联合0ceanTomo300指数,对300家公司拥有的专利进行分析,根据其专利的表现情况指数。Tomo指数将专利与证券市场相结合,有利于证券投资者对专利证券的价值进行评估。经过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在NASDAQ全国市场获得的资本支持更为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硅谷的高科技和NASDAQ市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高速发展领先于全球的美国高科技产业,为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2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历了低技术高消耗的初始发展后,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及企业效益的双重压力,通过技术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升级发展型之路,已成为中小企业再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活力源泉。为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与法规,各地金融机构围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2.1我国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的科技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依法进行了保护。1993年颁布的《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第七条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1995年我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1996年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允许科技成果持有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4]。随后,各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行业标准来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03年北京颁布《关于促进专利质押和专利项目贷款的暂行办法》;2009年江苏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规范》;湖南、广州等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2012年国务院转发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鼓励开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2012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9个部委会同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引领和辐射带动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2011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组建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为20亿元,为江苏文化产业拓展创新型融资模式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科技金融的实践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市场环境条件与政策法规正在不断完善。
2.2我国知识产权资产具备一定规模
在专利领域,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7万多件,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35万多件,首次超过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比重虽不足5%,却拥有约66%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新开发产品。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商标累计注册量665万件,居世界第一。全国共有3187件驰名商标,32893件着名商标。全年软件着作权登记量10万多件,全年授予植物新品种权255件。我国知识产权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知识产权资产与价值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不仅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更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资本支持,实现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资产条件。
2.3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成效
近年来,我国财政、金融机构及各类资本在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及资本。1999年—2012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直接和间接方式安排中央财政220.9亿元,立项接近4万项。截止2011年底,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1096家(较上年增幅19.4%),管理资本3198亿元(较上年增幅32.9%),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累计投资金额2036亿元(较上年增幅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5940项,累计投资金额1038亿元[5]。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0月30日,已有328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2.39%,创业板运行3年多来,共有355家企业登陆创业板,融资规模达344.45亿美元。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成功案例。例如,江苏镇江市2010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以来,采用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与主产品捆绑、知识产权与信用组合等多种方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市13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12家银行信贷总额超过12亿元。目前,江苏省已成立了22家科技银行,其中南京有7家已发放贷款18亿元。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条件最优秀的城市,在文化产业中利用知识产权融资已进行了多年,北京银行自2006年起就多次为影视作品融资,其中2010年为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西行记》投资1500万元。
3对我国知识产权融资的启示
3.1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重视其应有的财产收益权
近年来,随着我国《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相关法的实施,社会对知识产权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识产权所有人有了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人身权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对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有一定认识,其财产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者许可使用,获得相应的收益或股权,但利用知识产权的财产权价值或财产收益权在市场上进行融资,特别是运用知识产权财产权在未来市场上可预期收益进行融资仍未得到知识产权人、市场参与方的广泛认同[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与动力源,运用知识产权融资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现今促进创新再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从产品制造向知识创造转变,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相关权利的保护,积极利用知识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形成并强化知识产权这一独特的资产资源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借资本的力量实现知识产权的财产收益快速发展。
3.2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体系
- 上一篇:汽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下一篇:金融监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