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篇1

关键词: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再详加阐述,把重点放在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和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契合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

二、具体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知识结构(见图1)。本节教材以“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框架。教材第一部分从有利的方面并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和讲解“太阳打喷嚏”案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的知识难点为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宇宙这一部分在初中没有涉及,且对宇宙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太阳对地球的一些影响如提供光、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体会到。可是,太阳辐射对水循环、风的形成的影响仅仅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要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

2.能力结构。教材的表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1.10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图1.12太阳耀斑”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太阳能量的来源”阅读材料、关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规律的活动、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等多种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分别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2]。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

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为地球提供能量”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概念、影响,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配备的“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来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二,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第三,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这里面主要涉及太阳辐射概念和影响等知识。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太阳大气的构成(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配有“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和“图1.12太阳耀斑”等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这其中涉及太阳大气层的概念、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影响等知识点。

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不久便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

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太阳能量的来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了解到太阳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太阳辐射对植物景观分布的影响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图片素材、活动却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让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正确的看法和学法

1.转变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的思想

初中地理由于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有些学校也不重视地理学科,上课时老师把大概的内容一讲,学生在教材上一画,课下学生一背,中考前临时突击就可以了。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初中学的地理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有些学校对地理学科的忽视,再加上学生本身也很不重视。因此,学生的思想转变迫在眉睫。

2.转变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设计和知识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学法上的引导,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作为高一的地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规律、原理及应用方面的学习,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地理的学习方法,介绍地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地理学习之中,进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明确衔接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计划

1.制定衔接计划

在第一节地理课时,教师应通过测验、提问及课下找学生了解等形式,多方面掌握学生学情。教师经仔细研究找出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时的难点及普遍反映的问题,将其全面记录下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衔接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学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山地的形成”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等等, 做到适时补充,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2、明确衔接目标

近几年初中地理的教材变化较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这些都要“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调查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具体分析,做到 “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初高中衔接的重点。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地理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了解地理,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地理,可以解决很多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体验到“有用”而学之。

1.丰富高中教学的教学案例

高中教材虽然经过了几次改编,内容较贴近生活,但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书中有些内容是较枯燥乏味的。但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把生活融入到教材中,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例如:我们早晨6:00“按时”起床,时间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为什么在湖边,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水体,而白天风从水体吹向陆地等等。学生听后发现原来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教师可在讲授新课时做适当的拓展延伸,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例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地理上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喀斯特地貌岩石主要化学成分:CaCO3,涉及到的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来解释;数学上讲球体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地理上的经度和纬度的知识来分析;英语上的许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涉及到地理知识。)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3.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导入

篇3

关键词:有效性;高效性;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提炼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75

如何打造高中地理的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教研和不断探索的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教研和改革,在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过程和方法,以供参考。

在“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方面,先由中心发言人老师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和该学段目标展示给备课组,然后共同讨论出对应教材中的课标目标载体,通过共同研讨,分解并确定相关课标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达到精准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先为自己灌输目前就是高三备考的第一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不但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还仔细研读对应的考试大纲,将高考在本学段对应的考试能力要求目标与确定的课标目标相融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就直指高考,从而避免我们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研究“农业区位”这一章节的课程标准时,我们就通过研讨融入高考考纲对农业区位考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具体要求,并且配套上相应的高考题供参考和后续研究。

在“把握两头”方面,我们具体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把握教材方面,中心发言人将重点、难点以及要求理解延伸的知识具体展示给组员,再通过共同讨论确立和详细划分好重点和难点以及理解延伸,不唯教辅教材,将高考考纲中对应该章节的要求与拟定的重难点相印证,如不相符,要立即整改。把握学生方面,将学生的学情与教材教学重难点相结合,实行分层教学,地理老师根据自己带的不同班级,要求具体制定结合现实学情的重难点及知识拓展规划,这方面我们还向其他备课组取经。例如数学组提到的三讲三不讲的具体做法,我们也与该组做了相应的交流,学习但并不单纯照搬,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总结出该方法对于我们地理教学方面相对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学段帮助很大,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该方法只适用于基础及自学能力较好的班级,同时也通过实践了解到该方法完全不适用于艺术班。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具体分析与操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难点分层与学生学情分层相印证是十分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提炼课题”方面,我们小组的具体做法是“精确筛选,准确梳理”这八个字,筛选就是细化提炼出本章节的必要知识点,梳理就是针对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哪些是学生自己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时,工业区位条件的提炼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上一章节刚介绍过农业区位条件的提炼方法,本章的课题完全可以用学生的知识拓展来完成,但涉及到考纲要求的准确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方面则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并最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方面我们紧抓地理课堂的特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入手,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探究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学方案中的分层设问要求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上学期在学习“水循环”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设计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当地河流补给有哪几种类型?当地水体都有哪些类型?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地理课堂的高效性。又如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型”这节课时,我们组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要求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积极地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本学期笔者和郭凡老师承担了县级课题《高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本课题选题的背景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不重示图像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脱离图像看书,大多选择只记、背文字结论,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学生普遍没有读图的意识,平时地理学习中不读图或很少读图,读图的方法、技巧掌握少。“不会看图”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学生感到地理学习困难。因此,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基于此缘由,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提出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该课题的意义在于地理学科强调三大系统:“文字、图像、思维”,图像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包藏了众多的内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读图得出。图像也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图像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可以说,要想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就必须要学会读图。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地理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并没有重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就会影响其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因此,就需要在高一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提升,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目前该课题中期报告已结束,正在筹备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步骤。

篇4

关键词:发挥;初中地理;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3-01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地理学科在人们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冲击。其实,中学地理学科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代替不了的,尤其是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初中地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作为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坚守阵地,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变被动为主动,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既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地理智能的培养,即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二位一体,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发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立足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1.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2.重视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初中地理新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新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并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表提出问题,分析图表解决问题,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乡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乡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要遵循“二分论”的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足够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建设规划,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光明的前景,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建设祖国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也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乃至电脑等多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的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

二、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要自珍自重

地理教育者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并加强宣传,大胆实践、积极开拓,须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才能引起人们对地理教学的重视,为地理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和催化剂。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在大力加强地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上,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学科普讲班、自然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气预报观测等,并通过地理游戏、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小制作、小论文、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检测以及为校园绿化、美化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以达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地理行为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总结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特色和成果,赢的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让中学地理教学在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争取对地理教学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地理教学条件,优化地理教育氛围。

篇5

关键词: 高考地理 图表系统 分析判读

图形化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在现行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信息都是通过图表形式表达的。为了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指导提高学生读图析表能力,笔者对2009年~2013年安徽高考地理图表进行统计和总结。

一、高考地理图表系统的分类

1. 分类依据

本文根据地理图表结构的相似性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方法的相似性,按照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给出的图表,以其表现形式和性质加以分类,共分5大类:地理分布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数据表格。

2. 图表系统构成分析

2009年~2013年安徽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共35组题,对应35组图表,平均每年7组题,对应7组图表,每组图表则由至少1幅地理图表组成。统计结果如下:

从安徽高考五年试题图标系统构成来看有以下特点:

(1)图表种类比较齐全,除地理景观图外其他类型图表均有出现。

2009年~2013年安徽五年高考地理试卷图表系统种类构成比较齐全,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数据表格均有出现。其中地理分布图在每年考试中均占较大比重,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图均有出现,点状分布图占33%、线状分布图占53%、面状分布图占14%;地理统计图除了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有较高出现频率,而且以坐标统计图为主,占到69%;地理示意图除2013年没有出现外,其他年份均有出现,但2010年出现较多;地理数据表格在2009年和2010年各出现过一次,其他年份没有出现;地理景观图没有在安徽五年高考中出现过。

(2)图表考察各有侧重,地理分布图和地理统计图是考察重点。

根据每年各类地理图表出现频率的高低统计发现,高考每年考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地理分布图和地理统计图出现频率最高。地理分布图在2009年~2013年高考安徽卷中出现频率每年都很高,每年均是考察重点内容,出现频率分别是28%、42%、42%、33%、57%,地理统计图在除2010年以外其他年份的高考安徽卷出现频率很高,也是每年必考查的内容,分别是42%、14%、42%、33%、4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图表系统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重点,而且每种地理图表的读取技巧和方法均需要掌握。根据高考试卷分析可知,高考图表系统复习重点应放在地理分布图和地理统计图上。

二、地理图表的判读方法

1.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1)地理分布图的判读程序

①读图名:认真阅读,从中提取已知条件;②读图例:只有先阅读图例,才会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③定位置: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④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题设和所学知识要点提取答题所需信息。

(2)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技巧

① 判读图名图例:图名信息可能以文字信息标注于图的下方,还有可能在图中由具体的图例进行标识。图例是对地理事物的形象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这些符号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地图的边角上。

②区域定位:进行区域定位时应注意图中给出的经纬网与脑海中的关键经纬网进行对比,注意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还可以根据典型自然要素特征及特殊地理事物进行定位。

③判读等值线:很多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在地图上是以等值线呈现的,等值线图是高考地理分布图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判读等值线的时候,一般要掌握“五读”,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延伸方向、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的闭合。

2.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地理坐标图

①地理坐标统计图的判读程序:

读图名读图例读坐标读数据分析数据。

②地理坐标图判读技巧

直角坐标图:在读取直角坐标图中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时可以借助直尺、三角板画辅助线,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准确地读取对应的数值。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在判读时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方向画出三个箭头,然后读出箭头与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平面正三角坐标图读取的三个坐标表示地理信息的数值之和为100%。

(2)地理结构图

①地理结构图的判读程序:

细读图通过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认识各个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在结构上的差异或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相应对策。

②地理结构图判读技巧

圆形结构图:常见圆形结构图有扇形统计图和饼状统计图,在读图时首先看图例或者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哪些地理项目,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再现”,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知识点,根据读图思考每一个图例或主要图例对应的地理项目比例大小的排序关系,从而得出统计图揭示反映的问题,并做出科学的评价。

柱状结构图:柱状图是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柱表示地理数据大小的图形,它能直观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差别。分析柱状结构图时要注意了解坐标柱的含义,特别出现左右纵坐标时要仔细观察、辨析、思考各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柱的高低进行分析,解释纵坐标内容随横坐标内容的变化,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科目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和练习过程中要重视读图能力培养,重视对不同种类图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方法,为进一步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玲. 高一地理教材图表系统的分析与应用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篇6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地理素质。在词典中"素质"一词有一种解释,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而所谓地理素质,则是一种特殊素质,是指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和并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高中考试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例如现在高中地理考试(包括高考)通常会考察学生的识记知识能力、理解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地理计算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景观的判断能力等地理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呢?高中教育应该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和谐的。高效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一道去探寻知识。那么营造融洽、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变枯燥无味的学生听课为师生兴致勃勃的共同探索求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如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因素、教法因素和学法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体验,思考当中,使他们尽可能地当堂将知识消化;适时适宜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教与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必要性;教学策略

21世纪初的十多年间,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肆虐着地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疮伤。自然灾害是高中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灾害教学是地理学和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必要性

1.现实需要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为因素的不可预知性,使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而且发生频率高,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预防灾害发生、减少危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培养大众的灾害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灾害知识是人们的必备知识。学校教育的普及面广,高中地理与自然灾害联系紧密,因此,地理学科理应担当起灾害教育的重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更强地生存,更好地生活,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高中生对自然灾害并不陌生,甚至是耳濡目染: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日本海啸……是抹不去的记忆。而且,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做好灾害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规范自身的行为。

2.地理新课程需要

新课程弥补了过去灾害教育的缺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1中提出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所述标准多达14条。做好灾害教学对于达成课程目标大有裨益。

高中地理新教材都将自然灾害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的教材以完整章节的形式呈现,如,湘教版地理1专设“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鲁教版地理1专设“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节;有的教材以分散式串联,如人教版地理必修教材将自然灾害内容散布于各个章节:地理1中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理2中的水旱灾害……选修5更是整书系统地探讨了自然灾害。新教材使灾害教学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也方便了教学。

二、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升华,两者互为促进。自然灾害知识往往以文本等形式直观展现,而人们的灾害观念内隐着,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构建成体系,从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提升灾害意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高中地理的自然灾害理论不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一条从“类型、分布、发生机制(形成原因)、影响、预防”等层面进行灾害分析的线索,方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要始终贯穿人地关系这一内在线索。例如,在分析灾害发生机制时,要让学生多从人为因素思考,客观地看到人类的诱因,认识有些灾害是可以避免的,进而反思人类的行为。

2.整合教学资源,用好两类工具

高中地理教材多样化,对自然灾害内容的编排与考查也各有所异。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在“大气环境”一章中设了“台风”和“寒潮”两个灾害案例,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中提及了水旱灾害频繁这一较隐蔽的素材,在教学时首先要挖掘利用好这些现成资源,当堂剖析消化。对于灾害类试题,可归纳成专题学练的形式加以吸收。同时,要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2012年秋季新学期第一节地理上就引入了暑期北京发生的城市内涝事件,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讨论和必要的讲解,相信对于学生的灾害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传统实效的教学工具之一,地图能将抽象的知识变的直观,图表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之一。在灾害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图表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某类灾害的分布图和发生频率统计表,让学生分析这类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提出避灾建议。又如,从板块分布示意图上读出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我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同时,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动力。例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模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场景展,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重视学生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等是系统性的理论,灾害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也是个系统性工程,所以,教学时需要用整体性思维高屋建瓴地去把握。同时,灾害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思维去分析、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例如,地震灾害的破坏性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面属性等有关,震级相同的地震,造成的危害不一定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要让学生用辩证思维认识灾害。例如,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毁坏农业和建筑,甚至夺走生命,但是,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加快水资源的更新。

建构主义学习论将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保证,是知识内化的根本。同时,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合作学习将为今后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石。另外,地理教学离不开案例学习,通过某个典型的案例分析能推导出一类地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案例学习能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灾害教学中,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合理地开展,一般的,一课时以一种学习方式为主。例如,在新授“地质灾害”时,可选取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两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在灾害专题讲练时,可侧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或小组任务学习来完成。

4.引入乡土案例

乡土地理实际亲切,易于学生接受,乡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选择。灾害教学的成效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家乡发生的灾害、家乡的防灾救灾工程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巨大。家乡的自然灾害不可凭空捏造,要实事求是。以我们家乡为例,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学生并不陌生。例如,在讲解寒潮内容时,我引入家乡2008年早春遭受的那场低温雪灾的资料,虽已过去多年,但学生记忆犹新,学习的热情瞬时点燃,“我家车库被雪压塌了。”“你出去扫雪了吗?”……知识点在热烈的讨论、活跃的思维中迎刃而解。同时,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回馈家乡,进行自然灾害教育的宣传和服务,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防灾减灾的公益活动。

5.锻炼学生防灾减灾的技能

灾害教学让学生知晓了灾害的成因、危害等知识,但学生更需要有应对灾害、降低危害的技能。人教版教材设有“地理信息技术”一节,重点讲述了RS、GPS、GIS技术在救灾减灾中的应用,使我们明白了科技的发展必将使人类防灾减灾的能力更强。地理教学要发挥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一定的防灾减灾技能。例如,讲等高线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与地形坡度的关系探讨山区宿营的安全位置;谈地震时,训练学生的应急能力:躲于桌下或角落,手抱头,出声呼救,有序逃离等。同时,利用主题日、纪念日等机会,开展全员性的防灾逃生演练,如,进行灭火演练等。

自然灾害教学的意义重大,唯有常抓不懈,与时俱进,才能警钟长鸣,让“防患于未然”成为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静爱.《自然灾害与防治》简介与教学建议.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8.

篇8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1.结合国情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通过对这些国情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懂得实行计划生育、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意识。

2.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沙漠化”、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强烈意愿。如开展以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附近的工业区,水体污染源,污染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处置,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变环境知识为环境意识,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

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策略

好的教学方法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崇学生的兴趣,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气氛,并把情感和爱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因素,强调学生在兴趣和愉悦的情境中自由地学到知识。地理教学有其他学科教学的共性,也有它的特殊性,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行分析探讨,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②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③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二、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让教学充满生机

篇10

本节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了解,但不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过程要求看,强调“分析”,即要求提供典型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能力要求看,突出“运用”,即提供相应地理材料,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释相应地理现象。

二、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第三单元第一节。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两部分内容结构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教材首先介绍地域差异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接着,教材给出自然带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随后讲述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既是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容的补充,又为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打下基础。最后设计一个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且掌握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掌握非常有利于学生新课的学习,并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地理景观,所以对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还不能识别,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互动的交互式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和材料等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自主探究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地制宜的分析方法和空间定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七、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对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的完整课时设计,教师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地理新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师“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这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分析现实地理问题。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选择比较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教师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案例设计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学”、“问”为中心预设,并促成学习中动态问题的有机生成和机智化解。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