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53―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1],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必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如,它能供学生网上自学,可辅助实验课堂导学等。但总结先前制作的一些视频案例,要么是对整个实验课堂的写实性的笼统记录,缺少选择性;要么是注重表演式的小品,教学性不强,多数都是制作时对教学设计环节把握的不够。如何从教学设计角度规范与优化一般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概念的界定
信息化教学案例,一种通过高效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化方式的呈现,含有丰富信息资源的教学案例。而应用最广泛的是通过视、听觉共同刺激,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的视频案例。它可以提供较书面叙述型案例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资料来源,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度。通过整合图文声像等素材的视频案例,可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非线性方式编辑组合,拓展了传统文本案例在教育中的功能[2]。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作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一种,其源于教学实验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实验活动实录。一个好的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除了把试图要反映的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还要使得教学案例的描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真实、直观地再现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为学习者接受先进理念、掌握实践技能提供真实学习情境[3]。今天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是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理念。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但为思维而教则应得到更多的关注[4]。一般教学专题片侧重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程序性知识,而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是课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内容,更强调让学生探究思考丰富的策略性知识。
2 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制作中的教学设计
任何一种教学都必须进行教学设计,虽然有时教学设计不需要写成文字,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在无形使用。笔者已有不少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制作经历,通常给视频制作过程带来最大影响的不是现场拍摄,不是后期编辑,而是对于整个教学案例的系统设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把教学设计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学的制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实验教学设计与视频制作设计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完成的系统设计。目前影响范围最广的系统化设计模式有循序操作、层层落实的迪克¬-凯里模式和统揽全局、着眼整体的肯普模式两种。对于具体的设计模式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确立[5]。结合视频案例要按照录制的顺序播放的总体的特点,本研究主要参考迪克-凯里模式。为阐述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学设计过程,我们以《有机化学》的典型实验教学视频“乙酰水杨酸的制备”为例(210.45.16.10/vod/4452599.wmv)。
二 实验视频案例的前端分析
1 视频呈现内容分析
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存在一些典型的事例。究竟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合研制成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是进行案例研制的首要任务。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包括教师的讲解的陈述性知识;实验教学基本操作的程序性知识;表现探究活动的过程的策略性知识。有时视频效果的美感、教学过程人物对待实验的态度等情感方面的内容,都能通过视频表现,也须引起重视。作为视频案例还要注意做到客观真实,当然根据高斯曼和史地佛二人的观点,案例可不必将真实的事件做完全的描述[6]。换言之,为了教学目的或是当事人的隐私,除主要的操作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外,可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饰。另外案例要具有复杂、冲突的元素,产生有待解决的议题,驱动学习者的讨论。至于视频案例具有针对性、适度性以及启发性等也都是需要注意的原则。“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装置的搭置,乙酰水杨酸的合成,生成物的提纯,产品的检验,以及整个操作过程的演示与改进合成方案的探究等。
2 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对象是进行实验视频案例教学的主体,视频教学案例能否被学习者接受与理解,是研制实验教学案例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即将参与拍摄“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已学完本章节理论课的药学专业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为了顺利完成该实验的摄制,需要这些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大部分仪器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而制作完成的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将适用于高校所有要求学习实验化学的学生,但不强调普通学生也要达到参与实验拍摄过程学生的熟练水平。
3 其他相关准备
首先是相关人员的准备,如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前的交代、视频制作人员对案例的熟悉等等。教师不光做好平时实验课的教学备课,更要考虑到教学录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免现场摄像时出现怯场或者不连贯等问题。拍摄导演或摄像编辑要对实验课程有整体的把握,各方面人员要提前做好交流沟通。再者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实验场所的选定、实验设备仪器的准备、教室拍摄环境的布置等等。“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安排在学校实验教学大楼的有机化学实验室,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讲。
三 实验视频案例目标的阐明
根据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的特点,“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视频案例其教学性目标可表示为:通过学习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初步了解有机合成中乙酰化反应原理及方法;进一步熟悉减压过滤、重结晶操作技术。通过该案例学习,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情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运用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并在以后遇到了相同或者类似情况的时候加以采纳。实验案例需完成的任务要求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展开,但是难点可能会很多,有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有些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和掌握。该案例的技术性目标要求:制作完成的视频案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实现基本的教学功能;它可以在学校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多媒体系统中播放使用,还可以放在学校的网路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学。通过本视频案例的学习,即使学生不听教师的实验讲解,也能通过案例对所学内容达到基本掌握,甚至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观看范例,辅导其完成实验。因此,视频中有关实验的操作性内容必须丰富,对实验常见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有充分的说明和演示。
四 实验视频案例的过程设计
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可短于一个标准教学课时长,一般在15分钟左右。根据前面已经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现在以系统教学设计的原理来不断完善教学的实施。“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大体分为内容导言、演示操作、学生实验(可结合探究性学习同步展开)、实验总结。详细设计如下:
1教学安排:教师介绍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器材以及实验的主要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将水杨酸与乙酐作用,通过乙酰化反应,使水杨酸分子中酚羟基上的氢原子被乙酰基取代生成乙酰水杨酸。加入少量浓硫酸作催化剂,其作用是破坏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酚羟基间形成的氢键,从而使酰化反应容易完成。
技术方案:拍摄内容包括实验室的环境、写好的板书内容、教师的实验内容讲授(图1的①)等,实际拍摄的影像时间比后期编辑所得的影像时间要稍长(后面操作类似)。预完成的视频的时长3分钟左右。
2教学安排:介绍实验要用到的主要仪器和试剂,仪器有大试管、水浴锅、温度计、烧杯、布氏漏斗、吸滤瓶、水泵、量筒、安全瓶、表面皿等;试剂有水杨酸、乙酐、浓硫酸、95%乙醇、0.06mol/L三氯化铁。
技术方案:拍摄时,要将实验中的重要仪器(图1的②)和试剂特写列出。预完成的视频的时长不超过1分钟。
3 教学安排:此阶段是实验的重点部分(图2),包括介绍实验装置的搭置和实验的进行过程。实验具体过程首先是对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包括对混合溶液水浴加热,搅拌器搅拌,冷却结晶,几次抽滤,直到烘干得到白色的乙酰水杨酸粗品;然后对粗产品进行重结晶,包括溶解、冷却结晶,抽滤及烘干获得纯乙酰水杨酸;最后对合成产品进行定性检验,主要是利用FeCl3对少许的乙酰水杨酸溶液反应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产品的质量。
技术方案:整个实验要保证记录一个完整实验需要经过的各步操作。主线是教师的实验操作(图1的③),重点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记录(图1的④),平均每个步骤有两三个不同学生操作的画面,拍摄过程中要充分捕捉拍摄主体,尤其注意重要环节的特写,有的部分还要实验后适当的补拍。实验的制取环节,要以最佳的角度对操作过程全程记录,宁可多拍也不能缺少重要场景的画面(图1的⑤)。实验等待时段,如水浴加热预计要20分钟,期间可穿插介绍实验环节中要注意的事项。实验的注意事项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记录,如抽滤时候应该先开真空泵,再倒滤液,可适当捕获个别学生在此环节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滤纸的剪裁、放置到布氏漏斗过程的特写,能感性直白地解释这是需要注意的环节,等等。实验提纯阶段,除了重点记录实验的过程外,也穿插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检验部分对试管溶液的拍摄最好用特写表现,因为该过程是通过比较颜色的变化来判定实验产品质量的(图1的⑥)。整个实验过程最后编辑好后的视频时长预计在8分钟左右。
4 教学安排:在大多数学生实验操作完成后,适时要求停止实验。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如重结晶的原理是什么;前后两次用三氯化铁溶液检查,其结果说明了什么?然后,提出一些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如催化剂能否用碳酸钠代替了浓硫酸或磷酸,甚至是路易斯酸改进产品的合成方法[7],等等。
技术方案:扫描学生实验的各个过程,列举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常见问题,重放实验过程的重难点操作。影像画面采用对不同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与正确解决的视频为主。有些如涉及到原理的知识,可结合图示、动画的演示给予解答。预计完成视频时长3分钟左右。
5 教学安排:小结实验,拆卸装置,整理实验台,实验结束。
技术方案:完成拍摄,整理素材,以备后期编辑。
五 实验视频案例的评价与反思
作为视频教学案例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它缺乏实时性,因此要求成品能经得起反复的观看和研究。在正式生成作品前要有相当严格的评价阶段,坚决杜绝技术性的偏差和缺点。如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不能出现一些平时的不良习惯,更不可是错误操作。拍摄人员的技术也相当重要,减少和杜绝各种拍摄缺憾。编辑过程中,由学科专家与编辑人员统一合作,仔细审片,保证质量。对于因非技术原因导致的不足,能补拍的尽可能弥补,及时汲取经验教训。生成影片后,可将视频文件以完整的形式,如利用索尼DSR-1800AP编辑机、DPS Velocity全实时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出到磁带上或者以质量最佳的视频格式输出(如mpeg格式)刻录保存,以便于今后再次修改利用。
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只有经过认真细致地教学设计,才能为后面的分镜头脚本的编写,直到成品的完成提供可能。有时候这种教学设计拍摄的成本会相应较高,但为实现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建设却意义重大。对于本次制作的“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视频案例,虽然完成了预期的计划,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如,有些实验教师的教学有些拘谨,且对教学录像认识有限,导致实验过程中对一些需要连贯操作的环节出现间断,今后可以对那些没有拍摄经历的教师开展微格培训;实验室的通风橱过于紧凑,使得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经常被一些障碍物遮挡,画面显得有些凌乱;最后对于声音的录制欠仔细,有时因与拍摄主体距离太远声音捕捉不够,或周围的杂音过大导致部分片段声音嘈杂不清等。总之,典型实验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是综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设计和外在载体的视频制作设计,形成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B/OL].
[2] 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3] 高素敏.试论教学案例电视教材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电化教育,2006,(5):83-85.
[4] 郅庭瑾.为思维而教[J].教育研究,2007,(10):44-48.
[5] (美)R.M.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篇2
一、建立典型教学案例,树立教育典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需要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才能够让小学数学顺利开展,完成授课目标。第一,小学数学案例的选取内容必须要包含所学的基础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选取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典型性,日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依靠这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一反三;第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必须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第五,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谁的投篮准确度比较高?”这一个案例习题。“蓝队两名队员,他们分别是花花和飞飞,在体育课的投篮比赛中,花花投了10次,进球9次,飞飞投篮10次,进球一次;另一对为红队队员,他们分别是小王和小李,在体育课的篮球比赛中,小王投篮10次,进球5次,小李投篮10次,进球7次。请问,红蓝两队的投篮比赛中,哪一个队伍的准确度更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自由讨论,最后抽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进行回答。一个学生代表认为红队的准确度高,因为他们投篮的总数比蓝队的要高;而另一个学生代表则有不同的发表意见,他认为蓝队的准确度更高,因为蓝队中的花花在投篮十次的条件下,投中了九个球,他的准确度很高。教师在两方代表的意见发表完之后,可以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但是我们在讨论红蓝两队投篮的准确度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窃窃私语,回答出:“每个队伍都有两个人,我们在比较准确度的时候,应该每一个人都考虑在内。”教师点头,并引导学生:“那么,如何同时将两个人的投篮成绩都结合在一起,进行队伍之间的比较呢?”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平均数这一概念和具体的运用方法,学生们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平均数运算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二、正确引导优势发挥,教育由浅入深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
比如说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盒和一根丝带,给学生们展示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首先,教师用粉笔盒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个粉笔盒上,有没有长方形?”学生们回答,有。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粉笔盒上存在的长方形。之后继续提问:“那么,我用我手上的这一根丝带,围绕着这个粉笔盒其中的一面长方形转一周,那么这个丝带的长度代表着什么?”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就可以公布正确答案:“这根丝带围绕这个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让学生们看书中对于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学生们经过教师刚才的示范,已经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之后,教师再由浅入深地讲解相关的题型,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整套有规律的解题思路。
三、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理解题目、解决题目,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接近于学生生活的题型,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解题的情境中。“小花有一个书柜,书柜一共有五层,每一层的书架上都有十本书,请问小花的书柜里面一共有多少书?”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们只接触了加减法,教师出了这个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运算,耗费时间。教师可以等学生解出正确题目之后,说:“同学们,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让大家能够马上算出小花书柜里书的数量,请大家翻到书的xx页,我们今天来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由一个简单的小题目,让学生们迅速地投入思考中,然后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篇3
【关键词】定积分的应用;元素法;理论探究法
〈高等数学〉第六章第六节〈定积分的应用〉重点讲述了1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2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本节内容是定积分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定积分概念的具体化体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定积分的具体应用,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思维发散的方法去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体的体积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合作探究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学习动力,最终满足学习需要,产生求知欲望。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上拟采用理论探究法:从学生已知的定积分f(x)dx的几何意义这一旧知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动画,教师的诱导,调动学生的情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任意一个曲边图形面积如何去求?”交流讨论、探究、独立思维,从而豁然开朗的“解疑”,获得可以将任意曲边图形进行分割转化为定积分几何意义中标准形式然后解决。从而得到任意曲边图形面积的公式这一新知,完成认知结构的正向迁移。然后进一步探究和思维,顺利地完成旋转体体积的推导,并加强迁移与应用。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又一个教学情境,因势利导,激励启发学生主动体验,始终处于探索、研究、思维的氛围,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让学生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思维障碍,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3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文体,创设情境,增强感性认识,将抽象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认识定积分的本质及内涵。并利用课件板书相关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4 教学流程
4.1 创设情境,激意
1)课件展示实际的一些资料图片。
2)教师导入(与课件播放同步):
前面我们学习了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一个曲边图形的面积.说道面积,我们很熟悉了,因为 我们已经学习过矩形,三角形,梯形,圆等一系列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奇形怪状的面积,比如操场的面积,校园花圃的面积,公园林荫小道的面积。
3)适时设疑:
那么诸如此类的面积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4)出示课题:《定积分的应用》。
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设问,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
4.2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4.2.1 诱导观察
1)课件动画展示在几种不同曲边图形面积的形成过程。
2)教师设疑:观察和比较这几个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 , 学生在愉快的观察、思考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
3)师生小结
得出四个结论,并在课件上出示:
(1)分割
(2)以直带曲取近似
(3)求和
(4)求极限
4.2.2 积极思维,大胆猜想
1)教师设疑:从刚才的图形面积计算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这种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为个案?
想到了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由具体划归为一般. 教师肯定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2)课件展示设想,并用动画描绘:
任意的曲边图形都可以分割成无数小矩形来进行计算。
3)教师追问:我们的设想成立么吗?
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思考、讨论、争辩。
4)师生小结
我们的设想是成立的.给出结论
(1)选.变量
(2)求微元
(3)求定积分(出示标题一:定积分的元素法)
4.2.3 精心研究,合理推导
1)设疑
任意曲边图形的面积得以解决,那么旋转体的体积如何去求?比如我们吃饭的碗,一个灯泡的容积等等生活中常见旋转体的体积。
出示标题二:旋转体的体积。导向第二个研究内容。
2)课件出示探究内容和已知条件
已知球体的半径为r,求球体的体积
3)设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强调学生不急于解题,先看清已知条件,理清思绪,进行分析, 找出解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将体分割成面,再由面累加成体。
4)推导旋转体体积公式
5)理性分析,感性感知
4.3 练习反馈
(1)绕x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2)绕y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的体积
4.4 拓展延伸
4.4.1 师生共同小结,把握重点
要求同学们理解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能利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旋转体的体积。
即:
4.4.2 拓展
其它不规则体的体积能否用类似方法解决,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5 教师结束语
定积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枯燥无味,远离我们,而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利用定积分可以解决我们常见的一些有趣问题,所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 课后反思
本堂课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意,及时把握时机,启发、诱导、点拨,促进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维,探索研究,经历体验用定积分求面积与旋转体积“再发现”过程。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定积分求面积和求旋转体体积的公式。学生始终处于情境当中,自觉体验,思维感悟,质疑解题,获得了知识、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具有亲切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循循善诱,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心理当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促进、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本着有目的、有层次、条理清晰的原则来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探索验证、归纳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所预设的问题,所要完成的实践操作,所要得到的结论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如何预设问题、怎样操作、归纳什么样的结论,教师都应设计的清清楚楚,不仅教者应清晰明确,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明确。如果说引课是一节课的主线开端,那么新知讲解这一环节就是这条主线上串着的“珍珠”,处处闪耀着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的智慧之光。
以下是笔者在听了一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的反思,对笔者来说听课既是学习也是自省。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屏幕显示:
①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
生一答:引一边的中线AD(如图1)
②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吗?
生二答:分别取AB、AC的中点E、F,连接DE、DF(如图2)
生三答:可取BC边的四等分点,再连接(如图3)
③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四答:取各边中点,依次连接(如图4)
按教者的设计意图是要用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四等分,直到三角形全等引出本节课题。教者在设计意图上是清晰的,学生配合的也很到位。但是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可拓展性,也没有预见到图2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想要完成预设的问题。其实,生二的回答已经把中位线明确的展示出来了,此时直接利用图2引出课题比完成所有预设问题之后再引出课题更有说服力,更清晰更省时。而且中线与中位线在同一个图形中出现,为二者区分做出很好的图形铺垫。
教师在引课时预设的问题需直扣主题,或者呈现本节所学知识,或者呈现本节所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呈现本节所归授课类型,简捷、快速、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这节知识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本节的引课问题2中只要教者略加提示,以初三学生的知识功底,完全有可能想到图2、3、4的方法,这时只要教者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图形即可引出本节课题。另外,生二的回答也是本节的一个亮点之一,他没有单一的使用等分点或取中点的方式,而是两者兼用,这种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回答也是教者应鼓励的,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讲解环节:中位线的定义由学生总结,师板书。
屏幕显示: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②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③猜想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组织探讨与证明)
先说定义的归纳,对照教材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当堂掌握运用的效果可能很好,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会有所减弱。在新课改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淡化的方式,可具体到某条概念的教学,淡化的方式不见得是减轻了负担,相反的会在命题的证明中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适当的解析概念是有必要的。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示疑,回答也越来越难。学生利用图2、4可以解释清楚前两个问题,难在猜想的证明和定理的掌握上,教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此处,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规范书写(一名学生的板书证明明显的一个缺陷是没有辅助线的表达);再要解决的是学生证明方法的比对,哪种方法有利书写证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三要解决的是学生多种方法的归类。本节置于特殊四边形后第三课时,明示本节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知识上的联系还是方法上的联系等,都需要教者明确的加以归类——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就是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也是这节课教师专业智慧的亮点。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即是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再简单点说就是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D、E、F、G分别是AC、AB、OB、OC边上的中点,试证明EF∥DG,且EF=DG。
生五答:连接ED、FG……
生六答:连接AO……
这里只要教者再追加一句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辅助线?”那么本节的第二个亮点就会呈现,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答,或者用“中位线的性质”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将是本节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在学生构图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实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反思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新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①旧知识的有效迁移都是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载体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②新课程下的教学预设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预设必须是精心的而不是精细的,不要让预设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酷。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篇6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篇7
【摘 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倡更多地关注学生视野下如何开展学习活动。本文把教师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设计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问题、活动乃至学习反馈和课外作业的工作叫学习方案的设计。笔者用案例方式综述了自己近3年设计学习方案的独立观点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关键词 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确认钢皮在____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体验---照平面镜时,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镜中的“你”在举____手、眨____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学生实验共需25块,2人一组,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4人一组,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也可用不锈钢勺,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勺头外面是凸面镜,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参考下列填空,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乙的手要做____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乙的手要向____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____(相同/不同),转动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物连线与平面镜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②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像是____(实像/虚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缩小,u=v,等大,u<v,放大”、“实像”。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各有什么优缺点?
5.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潜望镜、平面镜魔术箱等2件课外制作中,选做一件进行班级交流。
篇8
关键词:主线;暗线;课堂教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语文教学分析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时,通常要分析作品的“主线”与“暗线”,以便对作品的主题内容及思想脉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与掌握。进行化学学科教学时,笔者认为也可以吸收、借鉴语文教学的这些方法与思路,不妨也从“主线”与“暗线”的视角,多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谋篇布局、设计构思,从而有效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一节课厘清了教学的“主线”与“暗线”,能有利于教师从教材中找到教学的“抓手”和知识的“落脚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内容,锻炼思维能力,领悟思想方法,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终身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主线”与“暗线”的内涵与理解
1. 主线――传授知识的载体
“主线”即知识线,或称之为“知识目标线”,是直接用文字、插图等形式写在教材里的知识的串联与整合,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是学科知识传承的载体,是贯穿一节课上下的“纽带”。所谓知识,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就中学化学学科而言,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都属于化学学科知识的范畴,将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编织成的知识教学线索即构成了知识线。教师应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知识内容,基于知识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适当处理、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既能揭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活动“主线”。清晰而流畅的教学“主线”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而且使人感到主题明朗、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通常具有以下3方面功能:第一,统领整节课的内容;第二,串联各个教学板块;第三,有效地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矿物 金属的冶炼》一课,教学的“主线”是铁矿石的冶炼,以Fe2O3Fe为主线的核心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按照为何选取Fe2O3作为制取Fe的主要原料?Fe2O3转变成Fe,如何除去其中的O元素,用哪些物质除?生成什么物质?得到怎样的产物?同时发生哪些副反应?采用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完成此转化?反应中有无尾气产生?尾气如何处理?等等知识要素的逻辑顺序设计一条教学“主线”。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
2. 暗线――统摄教学的灵魂
“暗线”即思想、方法线,是从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及对化学知识认识的过程中总结、提炼上升的化学观点和学科精髓,是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规律及价值的理性再认识,是统摄一节课的灵魂。它形成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反过来又对化学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暗线”是隐含在“主线”以外的,随着“主线”的展开而同步进行的另一条教学线,是一节课中师生思想碰撞、感情交流、价值认同的“脉动线”,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科学而灵动的教学“暗线”不仅能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博大精深的学科观念、思想方法、人文内涵,而且有利于学生激发思维、自主获得知识、更加深刻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暗线”通常也具有以下3方面功能:第一,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第二,增进学生的人文涵养;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矿物 金属的冶炼》一课,教学“暗线”有以下2条:
一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线。从东海、南海岛屿争端不断发生,愈演愈烈珍惜矿产资源保家卫国:
另一条“暗线”则是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的学科思想、方法“线”。用Fe2O3获得单质Fe,化学元素种类不变,氧元素发生迁移,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是“化学元素论”又一个有力的佐证。按照以下线索深入推进。
此“暗线”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暗线1:反应原理的提炼上升。含铁化合物中获取单质铁,学生按照已有的制取氧气化学原理的思维定势,通常认为加热分解Fe2O3,使氧元素发生迁移,即可获得单质Fe,这既是帮助学生建立初级“化学元素观”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对金属氧化物的本质认识,由炼铁的原理提炼、上升到一般金属矿物冶炼的规律总结的教学切入点和着力点。
暗线2:还原剂知识的拓展延伸。选用Fe2O3作为反应原料,再从中去除O元素获得Fe,是通过与还原剂反应而完成的。还原剂的概念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到还原剂的概念,但对还原剂性质的认识以及如何恰当选择是本节课思想、方法“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什么夺取Fe2O3中的O既可以用CO,也可以用H2,还可以用C,反应如何实现?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反应?有无副反应产生?引导学生从“化学元素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类型,从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便于操作等方面综合思考,选择恰当的还原剂参与反应。
暗线3:实验装置的优化改进。反应装置属于实验操作层面的知识,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优化和创新是本节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暗线”中的重点线索。在此之前,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以及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固体+固体)反应或(固体+液体)的反应装置比较熟悉,而炼铁的反应一般是(气体+固体)反应,装置上有何不同?实验操作有哪些具体的不同要求,尾气如何处理等,都有待于转化为学生的高级思维以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方法,尤其是实验装置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创新,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暗线4:反应产物的检验证明。反应得到的黑色固体究竟是铁还是铁的又一种氧化物,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用磁铁能否被吸引这一物理方法层面上来检验,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形成更加缜密的验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因为Fe3O4也具有磁性,因此,最佳方案是通过CuSO4溶液(或其他可溶性铜盐溶液)进行检验。
二、“主线”与“暗线”的内在联系
“主线”和“暗线”,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作用的两条“纽带”,一节课如果缺少“主线”,那一定是教学思路紊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目标、重点与层次,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一节课如果缺少“暗线”,那一定是平淡、无味,缺少“血肉”与“灵魂”。一节课中通常是“主”、“暗”线共存,并进运行,时而平行、时而交错,立体化地支撑课堂教学。“主线”主导“暗线”,“暗线”支撑“主线”。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科知识内容是显性的,是教学的“主线”,而思想方法、情感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是隐性的,是“暗线”。两条“线”所处的地位、性质不同,因而所具有的功效、作用也有所异,“主线”通常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成为“主角”被众人所关注,“暗线”通常充当“配角”而被“弱化”或被人们所忽视,尤其是学科知识本位思想过于强烈的课堂或教师,更容易被“视而不见”。“主线”明朗清晰,“暗线”不思则无,思则深远,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倘若教师不加以挖掘,很难体会到它的存在价值与作用功效。“主线”一般为一条,“暗线”可以是多条交错。
三、“主线”与“暗线”的教学设计
1. 清晰的“主线”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化学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础,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线”的根基和源泉。设计教学“主线”时,教师首先要基于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根据知识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将整个教材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如果说教材是一个“体”,那么彼此相互联系的章节就是几条“线”,一个个联系着的主要概念就是构成“线”的若干个“点”。有了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在进行教学时就能考虑到它们在整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相互间是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它们在哪里重合?相交?平行?这样就可以比较科学、经济地去处理、使用教材,使得每一节课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通过分析教材形成一条或几条清晰的“主线”,然后将这些“主线”分解到每一个章节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在整个教学中直线递进、同步深入,或螺旋上升、交错进行,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1-4章,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的“主线”主要有2条:一条是化学用语教学主线,另一条是气体制取及实验操作教学主线。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也是学习化学的灵魂,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其基础是能够正确写出化学式及掌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正确写出化学式的前提是理解和熟记化合价,而化合价又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需要适当补充1-20号的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学生在认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础上,懂得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懂得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关系,理解化合价的内涵,再掌握根据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学式的规则和方法,从而常见离子符号的书写也就水到渠成。因此,以上知识内容就构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从元素符号的读、写1-20号的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化学式质量守恒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按照这样的“主线”,再去规划、分解、设计每一节课教学的“主线”,将这条“主线”上的主要“点”夯实、坚固,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顺利跨越第一难关――化学用语“关”。另一条“主线”就是以常见气体(O2、CO2)的制取为载体的实验操作,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的收集与检验。实验装置取决于实验药品的状态,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核心问题是气体的压强原理,气体的收集建筑在性质的基础上。将上述问题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1-4章的实验教学“主线”。
若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加以深入研究、细致分析,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补充和优化,教学的“主线”便清晰跃然于眼前。教无定法,智慧地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应该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让学生理解化学的途径、方法多种多样,沿着“主线”而进行的思维碰撞、认知冲突、实现知识同化是深层次理解化学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化学家探究物质的过程不能完全等同,所以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重现科学的探究过程,而需要重新设计,适当地精简歧途、缩短过程、降低难度,通过设计教学“主线”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
2. 优化的“暗线”是提升能力的基石
由于科学思想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知识在化学教材中并未直接给出,但却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关的编排意图,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揭示知识背后的价值所在,知识背后的价值是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说,主动地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基本概念相联系,实验过程中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和联想,远比结论的再次被证明和相关知识点记忆牢固程度的加深来得更为重要。教材中“拓展视野”、“活动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设置,为我们设计教学“暗线”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展现的平台。有许多实验内容是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本属于锻炼、提升学生思维方法的“暗线”教学内容,倘若只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实验等几方面,那这些栏目的教学功能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便没有完全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与黑板上做“化学实验”,纸上画仪器装置图,用某些基本操作的训练和竞赛来代替化学实验的做法有何两样呢?
好课的标准千万条,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生“活”了,这里的“活”不仅是灵活的“活”,而是学生“活”过来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思维活跃是“活”了的特征性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思维碰撞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为此,“暗线”的教育功效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问题是思维的源泉,一节课中设计2-3个具有含金量的“亮点”问题是优化“暗线”的关键,通过问题串联而成的“暗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作用于物,化学教育作用于人,化学教育是化学与教育的交融结合。学生的将来并不一定从事化学研究或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可能也不是“主线”上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或许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具体的化学知识多少年后可能会遗忘,但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会烙印在脑际,伴随一生,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暗线”教学的深层次价值所在。
篇9
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作者简介:王雪枫,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
授课班级: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5)班
授课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三)》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第三课时)。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接受新知识的意识较强,对于本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重点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2.能力目标
1)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 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六)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二、 教学过程
1.一道趣题——课堂因你而和谐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板书)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学生想出了这样的方法: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图中,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ADFE。
问题:你有办法验证吗?
2.一种实验——课堂因你而生动
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对应的边及角,判断是否可用“SAS、ASA或AAS”判定全等。
引导:上述同学都采用了实验法,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验证呢?
3.一种探索——课堂因你而鲜活
师: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前面图1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的结果如下:DE∥BC,DF∥AC,EF∥AB,AE=EC,BF=FC,BD=AD,
ADE≌DBF≌EFC≌DEF,DE=BC,DF=AC,EF=AB ……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师: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命题呢?
生:先将文字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证明。
已知: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可采用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学生积极讨论,得出几种常用方法,大致思路如下)
生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
由
ADE≌CFE(SAS)
得
ADFC
从而
BDFC
所以,四边形DBCF为平行四边形
得
DFBC
可得 DEBC (板书)
生2: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得点A与点C重合,
即 ADE≌CFE,
可得 BDCF,
得
平行四边形DBCF
得
DFBC 可得 DEBC
生3:延长DE到F使DE=EF,连接AF、CF、CD, 可得 ADCF
得 DBCF
得
DFBC
可得 DEBC
生4:利用ADE∽ABC且相似比为1:2
即
可得 DEBC
师:还有其它不同方法吗?
(学生面面相觑,学生5举手发言)
4.一种创新——课堂因你而美丽
生5: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
则
ADF∽ABC
可得
又
E是AC中点
可得
因此 AE=AF
即
E点与F点重合
所以 DE//BC 且 DE=BC
(笔者事先只局限于思考利用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解决问题,没想到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为整个课堂添加了不少亮色。)
师:很好,好极了!这种证法在数学中叫做同一法,连老师也没想到。太棒了,大家要向生5学习,用变化的、动态的、创新的观点来看问题,努力去寻找更好更简捷的方法。
5.一种思考——课堂因你而添彩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
6.一种照应——课堂因你而完整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7.一种应用——课堂因你而升华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师生共同完成此题目的最常见解法。)
已知:四边形ABCD,点E、F、G、H
分别是四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EF∥AC且EF=AC,
同理可得:GH∥AC 且GH=AC,
EFGH,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板书)
其它解法由学生口述完成。
8.一种引申——课堂因你而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如果将上例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9.一句总结——课堂因你而彰显无穷魅力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另附作业)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
1.问题
2.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4.做一做
5.练习
6.小结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如何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为桥梁,探究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在本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探究过程,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笔者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强调转化、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恰当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应用;注意问题
传统的网页设计教学,基本都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模式化的开展教学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用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基于这些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当前教学要求,科学选择案例,将教学与实际的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样才更加符合当前计算机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模式内涵以及特点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具体案例为依托,进行网页设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具体实践操作要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研究等方式,对知识进行进一步解析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网页设计综合水平,在大量的实践调查分析后发现,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活跃网页课堂教学气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学生对网页设计课程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学生亲自参与到网页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在各个知识点结合案例讲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容易,记忆更加深刻,理论联系实践意识得以强化,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的是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网页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某旅游公司“一日游”的专题网页设计
(1)企业概况。本次进行的案例教学,以某旅游公司的专题设计为内容,该公司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是一家具有民营性质的合法公司,在庐山脚下,四通八达,以“庐山”为景点的一日游独具特色,价格合理,是针对各个群体要求定制的套餐服务,该公司具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属于“三星级”旅游公司。
(2)“庐山一日游”的主题介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俱疲,在周末或者是闲暇的时候,去庐山欣赏自然风光,缓解身心疲劳,通过体验大好的自然风光,唤醒人们对祖国打好河山的热爱,
2、主要教学内容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设计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为依据,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擅长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案例教学的成功。
(2)明确设计主题。教师首先将材料分发给班级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公司情况,明确设计主题,要求学生设计具有风格特色,能够具有市场轰动效应的交互性专题网页。
(3)实践分组。班级全体学生共有45人,以9人为一个小组,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小组长,小组内容自行分配文字报告撰写、资料搜集任务,调查时间为半天,讨论研究时间为半天。在整个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并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与各个小组保持联系,检查他们的网页制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结束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总结网页制作情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案例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及小组互评三种方法进行。
三、案例教学落实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和谐的学习分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促进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这几个方面,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1、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开展网页设计教学中,和谐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更加活跃,心理上才会产生安全以及自由的感觉,网页设计、资料整理分析的时候,才能够大胆想象,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的时候,切记自己只是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点拨,但是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2、提高教师素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若想保证计算机网页设计案例教学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具备知识洲博、经验丰富的特点,这也是教师为学生传递经验和知识的基木条件。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威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全面、多角度的爱护和关心学生,同时融入学生中间,以便更好的感受和体会其内心世界,进而在做好教师的同时,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
3、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良好的认知体系,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消化知识的关键,学生具备了认识和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实现知识的平衡同化,其顺应机能也更加优良。但是良好的认知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固有知识与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开展案例教学,应保证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能充分反映教学大纲中的相关知识点。例如,为网页页面进行布局时,可通过表格、框架和层的方式进行,如为食品网站做简图时:为确定网页的主色调,应将背景图片插在第一层中:为给网页增添活力和生机,可将has插在第二层中:将精美食品插在第三层中:为体现饮食文化,可在第四层中搭配相关歌曲:为增强网页的立体感,可在第五层中添加浮动物体。此外,教师应先鼓励学生使用表格布局解决相关问题,尔后引出层的内涵,进而逐步解决问题,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目前网页设计教学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思维,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网页设计本身实践性非常强,教学中必须要综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案例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能够推动网页设计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案例教学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思聪.浅析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10).
[2] 林丽钗.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学中的实际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15).
[3] 张善利.试析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中职会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4] 甄华.C语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