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制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制图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通信工程制图 通信工程概预算 教学设计

一、引言

近几年,通信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通信设备更新换代速率不断提高,早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行业需求大量具有通信专业知识,又能从事通信设计的复合型高技能技术人才。通过对我院通信类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从反馈的信息总结出,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职业技能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创新《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课程的教学设计意义重大。

二、教学现状

1、学生基本情况。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逻辑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动手能力较强,兴趣广泛。

2、教材内容理论性强。绝大部分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通信工程中的难点:工程量的计算,侧重较少;重点:概预算表格的填写,缺乏计算实例。

3、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弱。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没有完全理解知识,就进入项目设计环节,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思路

3.1课程安排

针对教学现状,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通信企业对基层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教学方法上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如:多媒体课件、微课、幕课,项目设计部分可采用专周综合训练,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整体项目的设计、制图和概预算知识。

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相关衔接课程的教学目标关联性和学习要求,在分析提工程设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系统化设计讲述内容,对本课程做了如表1安排。

2、小组学习法为主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按照职业需求、岗位目标和要求,将课程内容安排成若干个项目设计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理解项目设计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先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示范,同时模拟工程单位的工作岗位配置和劳动组织形式,以5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分配相应的模拟岗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学习方向,进行项目的勘察、设计、图纸绘制、工程量统计、预算编制等内容,最后由组长完成项目总结报告[1]。通过全程参与项目的整体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体会企业职场的能力要求。

3、真实可见的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尽量采用真实案例。例如通信机房与线缆的项目设计中,选用的是移动通信实验室的2G基站建设作为案例教学。首先让学生参观3G基站的建设过程,进而掌握机柜的布局要求、线缆的布放要求、土建项目施工要求等基础知识,最后完成LTE设备的设计。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到通信工程项目的设计流程。

4、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依托学院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技能大赛等,举办通信工程制图大赛或工程造价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院、省级技能大赛,赛前教师可以组织培训和考试,进而选出实力较强的学生参加省级比赛[2]。

5、丰富教学资源

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师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学生能更好掌握所学要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观看视频,提高学习的能动性[3]。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合理的评价方式作为依托。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为此,制定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之外,还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首先,项目结束时,要求对每个项目小组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由组长对本项目的工程完成情况进行陈诉,教师可根据小组提交的设计方案及总结报告,对项目小组内的成员提问,以此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参考。同时,每个项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总结项目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增加相互学习的交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通信工程建设的设计流程,包括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通信线路、通信设备、通信管道、通信布线工程的勘察能力、识图能力、制图能力、概预算能力等,并了解当前通信企业对基层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企业对基层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要加强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的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周华.电工与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信息化建设,2015.4

篇2

一、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的结合

讲授法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叙述、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前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原有认识,基于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的态度,首先要增强同学们对建筑装饰工程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建筑装饰工程文化素质,树立创新设计的精神。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局面,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历届优秀毕业设计生的工作现状和他们绘制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纸的介绍,同学们了解这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心理实实在在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在课程内容中学生主要是对正投影法与三面投影图中的内容理解比较缓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了三维动画,一步一步分解知识点,改变了原有PPT课件只有图文对照解释知识点的现象。这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更直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这个基础上以实际图例为基础,以小组的形式,以师生互动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三面投影图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对室内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二)讨论法

讨论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由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去观察图纸,发现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第二部分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解?Y束后,任课教师会设计一些题目给学生们现场绘制,并且会随机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绘制,绘制完成后也是先由同学们自己判断。这两部分都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巩固理论知识,这个环节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讨论结束时,任课教师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二、学习方法

(一)练习法

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主要通过各种练习来检验,这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练习主要有每一章结束的小练习,形式有口头回答问题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际操作的练习,主要是临摹一些建筑装饰工程图纸,巩固对制图规范要求。比如线型、线宽、标注、文字等的具体运用,锻炼学生由画笔到针管笔的转变,锻炼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锻炼豪放到精细的转变,锻炼随性到严谨的转变。为独立绘制施工图图纸做好铺垫工作。在了解的课程的重要性和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同学们很认真的在进行角色的转变,一遍一遍的对自己的否定,最终完成自己比较满意的图纸,给了自己一个肯定。

(二)任务驱动法

为了解决《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内容与后期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改变课程练习由全部临摹图纸修改为三分之一课时临摹。其它的三分之二课时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下达任务,对实际施工完的工程由同学们完成测量、制图任务,模拟一项工程竣工图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再次检验同学们对于理论课程掌握情况,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的能力,及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次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同学们对空间的观察能力,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锻炼。再次,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和讨论这一部分任务是以小组单位,绘制是以个人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主动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篇3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图像设计

《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图层、选区、蒙版、钢笔绘制、色彩调整等知识目标;学生能处理相关图片,实现图像效果的合成,滤镜的应用的技能目标。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如何在《Photoshop图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进行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己成为公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工学结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实训资源,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机会,让学生们接受职业指导和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工作任务的完成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

1. 增加和寻找校内工作任务。可以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如校运会秩序册封面设计、教师编写教材书籍的插画和封面设计、校党支部宣传海报设计和学校班级或者班服LOGO设计等校内实训项目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校的工作实际解决了诸多的问题。

2. 利用网络征集设计的信息来设计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比如可以利用猪八戒威客网等一些网络征集来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猪八戒威客网是全球最大诚信服务平台,该网站可免费设计和开发等需求,分享和征集最具创意设计的案例,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为设计者提供了发挥的平台和实战空间。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与企业和公司的校企合作方式。选择公司详实的广告设计案例,请企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制定教学任务书,教学案例,参与教学项目的设计与落实,以此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并为企业输送好的有创意的原生态作品,达到校企共赢。

三、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将从以上几种渠道获得的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对工作任务做分析,转化为教学任务,编写学习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目标,把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工作任务,符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所对应的学习领域,并转化为学习内容,如以学校校运会秩序册的封面的工作任务为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学校发出了校运会秩序册封面设计征集活动的海报,列出了校运会的时间、主题、届次、要求等。对于该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是常见的海报征集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此活动设计提炼为一次教学任务。对该工作任务做如下分析:(1)本次设计属于平面设计中的封面设计;(2)封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分析:封面设计、封底设计,整体效果的统一性;(3)用途及关键元素分析:举行时间,活动的主题,届次,运动元素的体现;(4)创新点和设计元素的排列与放置效果;(5)黑白的打印效果的体现方法。

四、在教学课堂上的实施

1. 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任务后,教师需将该教学任务细化到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对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设计,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该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掌握到具体的理论知识或专业技术技巧。如以上封面设计的教学任务可以具体设计为如下教学活动:(1)封面设计,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2)素材收集,抠取图形,自制图形,线条等方法可以突出和渲染主题;(3)秩序册关键元素,文字效果的设计方法,主题字的设计,主题文字和辅助文字的位置设计;(4)效果图的生成;(5)完成效果的评价,班内进行教师和学生评价,学生自己修正作品和报送学校参选;(6)根据学校意见进行二次讲评和修改,理论和实践的再次结合。

2. 进行多维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堂实施的教学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组内互评和典型工作任务需求者的最终评价等多种方式。

(1)教师评价,为了杜绝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需要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科学教学评价标准,在本文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师评价表。

(2)学生自主评价,要从学生个性着眼,自我判断和分析,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让学生享有自主评价的自由,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

(3)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要从尊重理解他人的角度加以及时引导,促进人人参与,使学生在互评中受到启发,在比较中获得发展。

(4)设计需求者的评价,典型任务的设计需求者会从自己的需要角度来评价筛选出需要的作品,对于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校运会秩序册的封面征集活动”,设计者会评选出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的作品,并对好的作品提出最终的修改意见,把设计者和需求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进行最后的效果演绎。作为教师要结合这个最后客户实际需求和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给出作品的最终效果的评价点,能有效准确地评价出学生作品的效果和状态,提高教学水平。

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不断总结以形成成果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的重要形式。面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更要不畏艰辛、努力实践,开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之路,努力实现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通过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为教学任务的工学结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常反思常总结,使工学结合的教案形成教学成果,以此来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该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把教学的成功案例编写为优秀的教材,并配套实用的辅导素材资料,以为师生所用。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制图;慕课;教学模式

1土木工程制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时间有效利用率低

土木工程制图的课程特点是内容繁多,学时相对较少,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制图的总学时数仅有64个。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遵守学时的要求和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则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教师讲授的部分,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也不会选择在课下向老师寻求帮助,导致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要把土木工程制图学好是很有难度的。

1.2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随着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学时的不断压缩,为了保证课堂讲授内容的完整性,高校只能减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习题课、专业识图课、专业绘图课等实践环节只能让学生在课下单独完成。而这些实践课程才是老师就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实现学生与老师更深入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觉性,在课下不能很好地完成相关的实践课程要求,只是单纯应付,课程实践环节早已名存实亡。

1.3学生学习被动性大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性,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还未接触任何专业知识的大一新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而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为平台,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形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课程学习难度大、课堂讲授节奏快且讲授内容枯燥无味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并且产生抵触情绪,学习被动性大,从而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2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简称,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慕课以互联网为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学习者通过该平台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网络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学习安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它作为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授课的主要形式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温度式”的面对面交流,而不是通过冰冷的电子媒介来获取相关知识。老师也可以及时观察到每个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反应,进而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安排,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知识。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和“慕课”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教育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其中,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其融合了“慕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而备受各大高等院校的关注。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有温度式”教学方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的目标。

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设计

3.1慕课选题

土木工程制图共包含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制图基础和技能、土木工程专业图的识读和绘制三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包含了多个小知识点,具有内容多、知识点细的特点。由于慕课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故需要结合各个知识点的特点和课程重难点的要求,合理规划慕课的选题。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大纲和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分析,最终确定慕课选题范围:点、直线、平面投影的作图步骤,投影变换的绘图方法,平面体、组合体多面正投影的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

3.2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由慕课形式和传统课堂形式(见面课)组成,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慕课对相应章节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利用见面课的教学时间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部分,老师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将该节课的相关视频、PPT等上传至学习平台并通知学生进行学习;课中包括慕课和见面课两个环节,学生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自主观看老师上传在学习平台上的慕课资源,学习后可通过活动平台与老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在见面课上根据学生线上反应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应用;课后部分,主要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加强课后实践教学环节,老师在学习平台上布置综合测试题进行在线测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并提交,老师根据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慕课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在慕课教学设计上不能选用以章节授课的传统教学习惯,而采用以知识点为准的课程结构进行授课。下面以投影变换的换面法为例,介绍慕课的教学设计过程:(1)回顾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知识——当直线或平面与投影面处于特殊位置时,它们的投影具有所需要的度量性。(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直线或平面与投影面处于一般位置时,它们的投影就不具有以上的特殊性质,那我们该如何对它们进行度量?(3)引入投影变换解决问题——通过投影变换将直线或平面从一般位置变换为和投影面平行或者垂直的位置,以简便地解决它们的度量问题。(4)通过PPT动画演示讲解换面法原理和基本作图过程。(5)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了解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篇5

关键词:建筑制图;有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

TU204-4

近年来,高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至今已取得突出成绩,先进的改革思路重在落实,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教学实施上。相对而言,我国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局面没有铺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且艰苦卓绝的任务,需要一线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内已有一线的高职教师们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孔玉琴等[1]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措施。赵明霞等[2]尝试从模型制作、小组协作、角色变换、开展第二课堂等方面对《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了改革。笔者在多年的《建筑制图》一线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反思,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从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材建设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

一、高职《建筑制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高职特色未凸显

本科院校设置的《建筑制图》课为建筑设计服务,实现将建筑设计的意图绘制成图纸,侧重制图理论。而高职院校侧重识图能力的培养,课程定位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高职特色。

(二)以教材为中心,侧重理论, 重点不够突出

高职教师们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影响,极易模仿本科教学,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性。由二维图形构造三维图形的空间思维难度较大[3],理论讲授无法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识图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以教师为中心,忽略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高职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

普遍,教师对教学对象缺乏必要的调查分析,对学生现有基础、认知特点缺乏了解,在课 堂教学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甚至照搬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理解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对学习生厌。

(四)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

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较少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五)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不高,教师缺乏教学策略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参与,教师讲得再好,讲得再多也没有用。

二、改革措施

(一)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建筑制图》课程借鉴本科院校的做法,包含了建筑制图理论和工程识图两个部分的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导致工程识图部分只是粗略带过。但工程图纸是工程界交流的语言,识图能力是建筑相关专业从事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等专业技术岗位时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虑到高职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校将该课程拆分成《建筑制图》和《工程识图》两门课程,前者大一上学期开设,重点培养学生由三维到二维的制图能力及由二维到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后者的先导课程;后者大一下学期开设,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熟练地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准确地把握设计意图,依照施工图纸开展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改革后,《工程识图》课重点培养学生各类建筑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识图能力建立在一定的制图理论和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基础上,因此《建筑制图》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在二维的平面上准确表达三维空间物体的方法,具备通过平面投影图构造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识图能力的培养打基础。

(三)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准确定位后,紧密围绕课程培养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构少而精的课程内容,删除原来工程识图部分,把握制图理论的重点,综合考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将抽象的制图理论内置在习题中,通过练结归纳制图的理论方法及规律,并在二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的不断练习中深化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投影原理、三视图投影规律、各种形体的投影作图、截交线、相贯线、轴测图、剖面图、断面图绘制等,其中投影原理、三视图投影规律等基本理论在绘制基本体的三视图过程中掌握。

(四)教学策略

1.把握重点,深入浅出。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高职学生兴趣不大,影响学习效果。但内容过于简单、不注重知识的体系和逻辑关联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设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并做到每堂课的习题及教学内容前呼后应。

2.从让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由教师逐步引导和启发,使制图理论由抽象向具体转化,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比较流行的当下,教师们热衷于用PPT按照教材体系展示抽象的制图理论,忽视了工程制图需要动手的特点,也未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难度,需要教师在学生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启发。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讲练结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练结方法,在练习中发现不足,启发新的学习内容,边学边练。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鼓励学生展示,更易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持续地学习,学习效果较好。

3.鼓励学生展示。学生完成练习后,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绘制并扮演教师角色跟同学们进行讲解,获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很振奋人心的事情,极大地促进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更大进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扮演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全部思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合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是板书无法替代的,多媒体教学是当今主流的教学方法,《建筑制图》课也不例外。但《建筑制图》课基于的“画法几何”理论中点、线、面的投影作图及位置关系错中复杂,PPT展示的效果较差,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在黑板上逐步绘制作图过程,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加强记忆。本课程根据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和板书,作图过程以板书为主,在板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绘制,引导学生思考。

5.制作模型。练习的难度逐渐加大,当学生遇到形体局部组合形式较复杂,截交线非特殊位置直线,或者在二维到三维,或三维到二维的转化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采用生活中能获得的任意材料(如纸板、橡皮泥、水果等)制作模型,此环节强化了从二维到三维和从三维到二维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发生联系,使知识从枯燥向生动转化,增强学习的乐趣。

6.关注、关心学生。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提出:教育要兼顾情意的发展,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可以是任意角度、任何方面,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状态。调查表明,教师的关心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当学生尊重、感恩教师时,学习动机增强。

(五)教学设计及实施

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展开,考虑到点、线,面的投影作图过于抽象,且高中起点的高职学生具有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因此,本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绘制基本体的三视图入手,总结投影的分类及三视图投影规律;从基本体各个特征表面三面投影的投影规律总结出面的投影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由平面投影图构造空间立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从绘制组合体截交线和相贯线三面投影图的实际需要入手引出点、线、面的投影关系,解决某些复杂形体一般位置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学生通过难度逐步递增,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习掌握从三维到二维(制图)和二维到三维(识图)的技巧、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练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展示成果,通过适当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教材建设

高职《建筑制图》相关教材较多,但大多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内容体系过于陈旧。本课程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建筑制图》教材,并配有习题集。教材内容以“够用”为原则,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实际及课程培养目标,习题集的编排充分体现教学设计,需要的知识要点环环相扣,且难度逐渐增大。习题集在本课程教学实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结语

笔者从培养高职学生必要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这一目标出发,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准确定位《建筑制图》的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同时进行系列课程改革来贯彻课程目标。据学生反馈,该课程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该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线教师付出精力、智慧、爱心,不断采用教学策略来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参考文献:

[1]孔玉琴,曲玉凤.高职土建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高职教育,2011(6):107-108.

[2]赵明霞,李兴国.《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论坛,2013(5):55-56.

[3]石玲,吕金丽.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J].东北大学学报,2006,32(5).

篇6

【关键词】微缩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随着云计算、互联宽带技术的发展广泛。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微缩视频教学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视频教学资源,具有问题聚焦、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支持学生在线、 移动学习,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微缩视频教学资源也被称为微课程。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一、微课程特点

(一)教学内容集中。微型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但整体上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

(二)微课程环节完整。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面向学生学习的小课程,同时还必须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学生学习活动指南)、练习测试等学习资源。

(三)微课程以知识点或重点为主。微课程只需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内容必须是需要讲述、呈现才能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宜作为微课程选题。

(四)微课程鼓励创新。微课程需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鼓励提倡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使用规范学术用语,表述条理清晰,视频画面布局合理,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五)微课程要求全面。微课程针对微课程主题要突出,展示形式要恰当,信息技术运用要适度,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设计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土木工程制图的教学目的旨在教导学生利用图形,模型和电脑,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设计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素质的教学活动。通常的建筑制图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往往注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基本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增强,制图深度不断增加,建筑制图教学活动要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独立思考创新的阶段。

(二)根据课程性质快速引导。由于微课程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比如如何观察物体的所有面?);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比如太阳和灯光反应什么样的投影现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进入课题。

(三)清晰设计授课思路。在微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思路。(比如如何准确全面表达物体的空间形体)在这一条思路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简练完成课后小结。任何课程结尾,都要有小结,而微课程的小结要求更加简练。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程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三、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制作方式

(一)脚本的选择现再创造。

(二)制作PPT,设置播放速度、时间、加入音乐,加入版权页(主编、作者、制作、音乐、图片、系列等。

(三)微课程录制。(1)数码设备摄录:可借助专业摄像机、数码DV、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脑摄像头等一切具有视频摄录功能的设备。(2)录屏软件内录:通过安装屏幕录制软件、手写板和声音输入设备,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或Pad、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上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内容和声音。(3)软件合成式:可将设计制作的教学动画(flash、Gif动画课件)输出合成视频格式;或通过自动播放的方式内录PPT内容(声音可提前录制也可在播放时同步讲解)。(4)混合录制式: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式,通过拍摄、内录、制作、合成微课程视频。

(四)转为视频文件。

四、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主题突出,形象直观。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工程制图中从简单几何形体到建筑形体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形象直观地表达空间形体,启发思考。

(二)内容独立,组合灵活。土木工程制图与CAD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

(三)支持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为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供资源支持,基于信息化学习环境条件和微课程资源,从新设计教学,支持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四)促进教育协同工作和资源共建与共享。建立多元、立体、系统的微课程资源体系,形成资源征集优化和 动态交互的机制,进一步推动以优质资源为基础支撑的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推送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图;思维训练;设计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88-02

缘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设计基础课步步引入名作分析、空间系列练习、材料与建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训练,直到新的教学体系确立,其间教学目标、作业设计、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极大改变。以此为背景,发挥支撑作用的建筑图学,教学内容仍为投影法和制图规范。两门课程衔接不当,表现为学生在设计图纸中暴露出表达困难和错误较多。另有课时一再缩减的困窘,致使与图相关系列问题的思索与改变迫在眉睫。

传统图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对基本形体的二维图示、图解力,三维想象力和建筑工程制图识读与绘制技能的掌握。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大多指向投影理论、三维造型与二维表达的关系、优化教学方法[1],对建筑专业的设计特点针对性不强,欠缺与设计基础课的相互配合。单就建筑设计基础课而言,只掌握识图与基于投影法和制图规范的图纸表达还远不够。文章以设计基础教学作为图学改革的导向,利用递推法,由终极目标逆推使能目标,为图学与设计基础学目标,使知识与思维在两门课中彼此渗透,构建以设计基础为主干的教学体系。以下展开对设计基础教学与图相关的三大主题分析。

一、不再单纯的图

1.图与思考――思维训练的启发。在新生入学伊始,导入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跨专业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训练,以转变固有思维定式,构建对设计本质的初步认知。思维训练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展的基础练习,结合我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共生的办学特色,采取了跨越专业、课程界限的平台通识性教学模式,打破专业壁垒,提炼设计共识。课程强调艺术意识、设计思维、创新意识的基础性训练,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通过以上作业,启发和开阔思维,使学生在以二维草图记录理性思考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图的作用,探寻适宜的图示表达方法,体会图在构思过程中,再现、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协调脑、眼、手的复杂机制。借此构建图与主动思考的关联,学生体会到图示本身的生动性、创意性、丰富性的特点。反映到图学的教学,固然有其定量性、逻辑性、科学性的一面,却不应拘泥于投影几何和制图规范的理性框架里。结合思维训练,因势利导,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对图示、图解的积极思考,“对投影之外建筑图中渗透的空间和造型观念、观察方式、审美标准等诸多因素予以关注[2]。”同时鼓励创新精神,对既有图示方法的质疑与批判,促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并掌握当时的制图程式,并形成一种图示,以匹配实践需要,并调整和矫正不合时宜之处”[2]。

2.图与设计――建构体系中的图。继思维训练之后,是空间认知与建构的系列作业。折纸练习旨在颠覆经验中对“建筑”的固有认知,关注空间本身和系统的空间组织方式;单人空间与多人空间,引入功能、私密与公共、内部与外部,以及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模型的操作,取代草图推敲,成为本阶段提倡的主要设计媒介。

在顾大庆的建构教学体系中,提出以“重要的三大工作媒介――模型、透视图、建筑图为基础展开的制作、观察、记录的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设计过程[3]”。传统的以草图推敲方案不再作为推进设计深化发展的主要工作方法,图在建构体系中分化为两个角色:其一,观察。出于空间知觉的研究,借助透视图的手段建立对模型的直接观察、对比、空间和组织序列的认知。透视图的制作,关键在与“如何选择视点、调控光线、描述材质和表现场景”。其二,记录。在建构设计的不同阶段研究各有侧重,比如空间限定基本要素的表达、材质的表达、构件的组织,图强调适宜的比例。

图在设计中功能的改变,导致其形式与再现方式的转变。“建构教学中的图应体现建构特征,而不应沿用鲍扎体系的制图规范和评价标准[4]”。在东南大学的建构教学体系中,基于空间和建造这两个教学要点:对空间的表达,注重平面图、剖面图、室内空间透视图,弱化立面;对建造的研究,则注重材料、构的关系表达,以大比例1∶10的剖轴测图作为再现方式。

3.图与人。与学习工程制图的其他专业不同,建筑包含人的行为、体验、文化甚至情感寄托,建筑因人而生,与人密不可分。这一点体现在空间教学中,强调了人对单一空间品质的体验和多个空间运动中多视角的连续感受。因为建筑与人的关联,表现建筑的图纸就不能是仅仅反映“物―物”关系的投影法则和制图规范,例如体现室内空间透视,需要加入等比例人,才能相对真实地体会空间尺度;画透视图时适当视角与视高的选定,决定了最终透视效果与人眼视觉特点是否一致。

另一方面图示再现的过程中,夹杂着复杂的人的心理,蕴含视觉、思维、审美等主观心理活动。“针对那些企图用算法来穷尽世界的做法,即使算法已经足够复杂,痛苦和欢乐,对美和幽默的鉴赏、意识和自由意志也不会自然涌现出来”。在建筑方案阶段尤是,图纸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类思考、情感、文化积淀自由发挥的缤纷呈现,那么图在客观性、清晰性、科学性的表达层面上,另含了主观性、创新性的又一层面。甚至一些源于视知觉心理特征的图示方法,已然固守为建筑制图方法中的约定俗成。像是立面图中门窗洞口和轮廓线加粗,正是源于依格式塔心理学中与人的深度知觉有关的“图-底关系”规律;建筑表现图中由对比度、清晰度的梯度变化,引发视觉上的深度感,也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梯度理论解释。

这些基于心理学概念的制图经验,往往类似制图规范一样灌输给学生,后者并不知其所以然。既然图与人的认知心理、视知觉有密切关系,那么在图学教学中,以知识渗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能以视觉思考的模式思考制图,而不被拘禁在建筑图表现的图式概念中,以致限制了图示创新的自由发挥。

二、教学应变

明确以上联系,转译于图学教学设计中。布里格斯(Briggs,1977)把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评价称为计划的三个关键点,必须确保这三方面相互一致……并把发展评估工具至于课时计划之前[5]。以下结合教学目标与评价,在确保图学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思考与设计基础课加强融合渗透,体现创新思维的图学改革方向。

1.构建图与设计的关联。引导学生构建图与设计的关联,发挥图学协助设计构思与表达的效用,充分认识图之于设计的再创造、对设计问题的逻辑思考与推理演化、于纷繁复杂的设计要素中逐渐理清脉络所发挥的作用。

评价机制体现在相应教学时序中,以设计基础课的作业为题目,练习相关图示的画法,鼓励透视图基于设计理念的创意表达,同时体现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作业中复杂剖面图与剖透视的绘制练习。如此一来,把设计基础训练题目与图学课的平时作业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图学课习得的制图技能发挥辅助设计的作用,弥补了设计课重模型、轻制图的弊端;这种方式也能及时反馈教学问题,调整教学进度。

2.主动思考和批判精神。通过问题式教学法,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结合制图的创造性特点,引导学生对既有图示表达主动思考的能力。掌握以设计意图的表达为目标,经由个体主观思索,恰当选择制图内容、图示方法、比例,就是解决画什么、怎么画、画多少的问题。相应评价设定在教学过程中。特定问题导入后,学生对问题先行思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例如分析建筑平面图的组成要素,提前以思考题布置,在课上以学生说的模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弱化制图教学自身系统性的深度追求,搭建与设计课在教学内容、时序和进程的关联,协助促成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以保证最终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焦永和.第7次普通高等学校图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9,(3):168-172.

[2]吴葱.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8-33.

[3]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1-87.

[4]张嵩.设计初步教学中的图[J].新建筑,2012,(05):147-149.

[5]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

Reform of Architecture Graphics Course Based on the Link to Course of Basi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ntegration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HOU Wei,WANG Li-ji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000,China)

篇8

关键词:工程制图;任务驱动法;重构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统一

工程制图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和绘图能力,该课程不仅是后续课程的良好铺垫,更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它有别于普通教育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而是以形象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很高,这也是学习该课程的最大障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使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制图教学令教师、学生普遍感到费时费力而不易教好、学好,尤其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利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实验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工程制图的教学质量。

一、工程制图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工程制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前学后忘,实践教学则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化。在制图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转化方面,我们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实物模型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样和实体模型,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授课效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或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和学生的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切橡皮泥,参观实物,开放制图模型室,使用挂图等,增加学生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能力;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制图竞赛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在进行思索和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传统教学方法只是解决了如何使理论课程更为形象生动的问题,但本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割裂。

二、重构制图课程内容的必要性

现代劳动者不仅要获得“如何做”的能力,而且要获得一定的“为什么这样做”的知识。前者是实践课程的任务,而后者则是理论课程的任务。这两类课程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两大支柱。工程制图则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这两类课程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一体化。

我们发觉,目前的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脱节的现象。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使课堂教学不够理想;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一旦到了实践环节就不知所措,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缺乏知识转化的能力,缺乏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的条件下,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理论课程的动机和经验基础,而且即使学生通过某些方式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掌握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层面,而无法同现实工作情境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理论和实践没有整合,则理论并没有在学生的职业实践中发挥作用,或者说没有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还仅仅处于经验水平,学生的实践往往只是简单的操作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容易因单调而缺乏兴趣,而且只能从经验水平,而无法从理论水平去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这种实践与传统的学徒训练相似,学校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徒训练的优越性被抹杀。因而,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割裂的条件下,学生难以分别学好这两类课程内容,更不可能获得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的认知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呢?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仅仅关注课程内容这一维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刻地看到课程的另一个维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方式的重要作用。只有采取恰当的课程组织与编排方式,冲破“内容本位”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局限性,才能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高质量的课程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开始探索对制图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重构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样的课程内容,如果采取不同的课程编排、组织与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后,在其认知结构中会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因而我们判定课程内容是否处于整合状态的根本依据,只能是这些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处的状态,而不是课程本身。如果这些知识是相互割裂的,没有形成内在联系或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称为“课程内容割裂”,反之,便是“课程内容整合”。经过多次反复的课程实验,我们找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个载体来重构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整合。我们认识到任务是目的性的、实践性的,要完成既定目标,就必须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完成任务。通过具体任务这一载体,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它通过设立任务、目标和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活动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工程制图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调研工程实际需要,寻求工程制图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将工程制图原有体系的各个知识点和所需技能分解开来,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下知识和技能的编排顺序,重新构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融合到工程实例中去,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带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和动机都很具体,因此搜集信息、获取解决方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很强烈,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会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提出不同方案等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甚至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重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重构课程内容并非指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简单地重新排列,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融合。因为,并非把理论和实践分别学好了(事实上不可能真正学好),便等于理论与实践整合了,整合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需要有专门的课程设计,并施以相应的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发展到这一水平。这种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包含以下基本环节: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工作任务;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资料准备;制订计划、步骤;完成任务;检查评估。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完成任务”为主线,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导演和主管,学生是主体、演员和企业员工,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制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寻找不同的工业案例。

鉴于工程制图的特点,要提高制图教学质量就必须有效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提供了整合的载体和平台。笔者基于这种理念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座谈和企业评价等形式对工程制图教学质量进行了跟踪,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感觉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本文仅仅是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重构制图课程内容的初步研究,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继续去探索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剑.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现状及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

[2]朱宝春.创设情境 巧设问题 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篇9

【关键词】桥梁工程;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市场人才需求对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教学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化教学法使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1]。与以前“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生应拥有的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将课堂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校园中“素质教育为本”的培养目标[2]。

1.《桥梁工程》课程

《桥梁工程》是由桥梁设计原理和桥梁施工两部分组成[3]。《桥梁工程》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设置旨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的等前续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在施工技术员岗位按施工图完成实际施工、实现施工全过程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企业中发挥高技能、高素养。

2.项目化教学

《桥梁工程》课程非常注重工程实际性、十分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胜任“桥隧工”工作岗位最基础、最紧密的专业课程[4]。课程设计依据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教学设计,建立起以真实施工项目为载体,能够实施“教学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课程。

2.1项目化教学前期调研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教学能够满足于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顺利掌握到相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校桥梁专业教师团队深入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进行企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2.1.1“桥隧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对学生在《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专业素质的要求等情况进行具体调研;2.1.2对工作岗位关于职业资格、职业道德要求、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等进行详细调研;2.1.3对《桥梁工程》开设内容的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进行细致调研。

2.2任务驱动法课程设置

《桥梁工程》课程设置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所调研的行业市场需要和完成“桥隧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素养要求,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设置了14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绪论、桥面布置与桥面构造、梁式桥的设计与构造、简支梁桥的计算、拱桥的构造和特点、其它体系桥梁、桥梁支座、桥梁墩台、涵洞、桥梁施工概述、装配式梁桥的制作与安装、拱桥的施工、涵洞与墩台的施工、悬臂施工技术。每个学习项目都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仅对《装配式梁桥的构件制作与安装》学习项目进行详述,具体教学设计如下:2.2.1学习任务:装配式构件的预制工艺、构件的移运与堆放、装配式简支梁桥的安装、现场学习装配式梁桥的安装过程;2.2.2学习目标:理解装配式梁桥的特点和施工要点、掌握装配式构件的预制工艺、构件的移运与堆放要点、掌握装配式简支梁桥的安装工艺;2.2.3教师知识能力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知识,具备该专业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娴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2.2.4教学材料:课本资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2.2.5教学设计与组织:2.2.5.1装配式梁桥预制工艺、堆放和移运——借助图片介绍梁厂的占地、设备、材料等情况、阅读梁桥的钢筋图、主梁的配筋特点、介绍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并比较二者的区别、学习成品梁的堆放要点、移运设备需求等、课后学生讨论梁桥的预工艺;2.2.5.2装配式梁桥的安装——播放梁桥的安装录像、讲解梁桥的安装过程;③检查评估——编制梁桥安装测量设计书、梁桥安装施工组织的编写。

2.3项目导向法教学设计

《桥梁工程》课程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共设计了5个学习情景,分别是桥梁结构熟知、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圬工结构的材料要求及设计。每个学习情景均做具体教学设计。以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为例,其具体教学设计如下:2.3.1计划学时38:理论教学时间18、实践教学时间20;2.3.2教学目标:2.3.2.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概念、材料要求和构造要求,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3.2.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掌握预应力钢束张拉控制应力的施工方法;2.3.3教学内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概念及材料要求和构造要求、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钢束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3.4教学媒体:图纸、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多媒体、影像资料;2.3.5考核方式:学习态度10%、笔试40%、实践技能40%、口试10%。

结论

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采用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岗位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的行动导向、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芮雪,杨琴.“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6):41-43.

[2]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7.

[3]邵旭东.《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58.

篇10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47-03

“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是机械、机电和数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现代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熟练掌握并利用机械制图知识和Auto―CAD绘图技术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与此同时,现在绝大部分企业的设计和生产已经逐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技术图样都在计算机上完成,传统的手工绘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有关系的课程进行单独讲授,这会造成重复教学,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教学效率降低。为此,我们通过“机械制图及AutoCAD综合性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

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思路

本课题组织了多名对“机械制图”和“AutoCAD”学科教学有精深研究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对江苏省常州市特别是溧阳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聘请了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实用性整合原则,按照“专题调研一编写初稿一专题研讨一专家审定一组织实施一修订完善”的流程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独立的课程整合成“机械制图及AutoCAD”,建成了完整的教学资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满足实际生产过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聘请企业生产专家和技术设计人员参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引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真实使用的具体实物。

本课题在调研现状、专项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其课程内容由数控车床刀架制造实例引入,按照“任务书”“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拓展知识”“拓展训练”“任务评价”几个部分递进完成。采用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按照2012年的“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最新国家标准,将机械制图与CAD技能和知识点融入任务之中,在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六个课题和二十八个任务,再细化为多个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每个任务从典型零件着手,选择实际的数控车床刀架作为载体,通过认识该刀架的零件以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供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制图中的国家标准,提高CAD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

二、“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内容

本课题以数控车床刀架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知识运用的能力,基本内容包括6个教学主题:平面图形的抄绘、组合体视图的识读与绘制、机件图样表示法的识读与绘制、常用件与标准件表达法的识读与绘制、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课程内容针对零部件绘图设计过程、知识的连贯性与深浅程度依次设计,安排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专业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具体内容及其结构特征可以通过树形结构进行表达,如图1所示。

三、“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实践

(一)调整“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以数控车床刀架为中心,围绕各个任务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工作任务,即读懂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图与装配图,能够熟练地用计算机绘制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图与装配图。注重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工程图纸、PPT、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制造的实际工程中,使学生不仅会读图,还能够熟练地绘制常见零部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的目的。

(二)优化“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教学资源平台,采用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分析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解决学生反馈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水平,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学“够用、实用”的目标

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对于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以看懂图形为基本要求,以绘制图形为能力要求,降低了手工绘图的基本技能,增强了计算机实际绘图的能力,作品的完成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实现了课程教学“够用、实用”的目标。

四、“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反思

(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动态性”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全面贯彻2012年的“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最新国家标准,有效处理新旧标准过渡,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并存、兼容的关系,使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先进性。“Auto-CAD”贯彻最新“AutoCAD”国标,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在制图领域中的运用。与此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坚持采取“实践一开发一反思一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动态调整教学目标,不断满足企业技术更新后的岗位需求。

(二)“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技术性”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三维零件图就能直接生产出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领悟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内涵,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用三维模型替代三面正投影图,以基本绘图和基本编辑为重点,在学习机械制图与AutoCAD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图形的技能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实用性”

针对中高职教育的需求,“机械制图及AutoCAD”内容的编写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循序渐进,大量增加机床零件与部件等实例,突出应用,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特别是在拓展知识和训练方面,不仅考虑到中职学生的需求,而且也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使研究的成果适用度更广。课程整合以学生为本,彰显出鲜明的应用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