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重点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重点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

篇1

关键词:电力生产技术;电力安全问题;发展趋势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电气企业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电气施工的质量得以保障,这样才能促进电力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大量的新型电气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控制和监管其施工质量,就可以对电气工程的质量及功能进行保证,从而促使企业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1 电气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针对电气工程的施工要能从多个层面进行实施,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电气施工质量的控制效果。首先就是要对施工人员的自身具备的素质要能够保证,这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只有将这一方面得到有效保证,进而才可以促使电力企业完成高品质的电气工程。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需要选择出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对这些施工人员还要进行实施培训工作,将电气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等都要能够娴熟的掌握,还要能够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1]。另外在保障体制上要全面的加强,确保施工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只有将这些层面的准备工作得到保障,以及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强化,才能真正促进质量的有效控制。

再者,就是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采购环节,这是对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材料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只有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对施工用材质量的控制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坚决杜绝采购不合格施工用料或者是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核实所有施工用材,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该检查材料型号、规格及其材质等能够与相关的要求标准相一致,没有达到标准的坚决不能进行使用。在材料的质量得到保障之后,还要将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优化,要和实际的施工状况相结合,最大化的将工序能够科学合理的实施[2]。

2 电气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电气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控制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工序的严格执行。首先要将电力设备的绝缘保护工作要能够完成,主要就是设备进场的过程中要能够在绝缘的检查工作上进行强化,对电气工程的电线以及电缆等要确保有安全认证标志,操作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标准程序执行。应该对相关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避免在施工现场中出现一些不合格或者是造假的材料,避免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选择和线管相同品牌的胶水是最好的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品牌的胶水都能够给符合其要求,在浇注砼的时候,必须要安排能够对每台输送泵进行随时监控的电工,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及时处理被压坏的线盒和线管[3]。

此外,避雷链、均压环以及防雷引下线对于建筑安全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地方有无漏焊情况、其焊接质量与长度是否符合相关施工的规范及其设计要求,同样也是控制电器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点。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检查,特别是在结构转换层[3],由于调整柱子主筋容易导致防雷引下线的漏焊或者是错焊,因此,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必须对这一问题形成重视,一定要认真检查,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确保。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安全管理,这同样也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在电气工程的相关设备及施工用材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该先对其进行绝缘检查,其中电线、电缆等产品应该贴有安全认证的标签,此外还需要检查绝缘层的完整程度,特别是要检查其绝缘层厚度是否均匀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相关规定[4]。与正常时候相比较而言,当电气工程发生短路现象时,其将会出现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电流,所以应该在电器工程线路中配置配电设备中的熔断器,这样就能够发挥出短路保护功能,当然,所选择的熔断器应该要具备相应的分段能力,以此实现在出现短路之后依然能够对电网起到保护作用。

3 施工后的质量控制要点

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之后要经历调试阶段,控制施工质量主要是应用手段来判断电气工程施工造成的故障,如强迫闭合法、电压和电阻测量法、直观法等。在试运行电气工程阶段,换言之就是在完成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之后,应根据相关操作规范程序进行负荷电力工程试运行的操作,在试运行阶段还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记录,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进行电气调试时,也要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形成高度关注,必须要做好设备的调试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充分考虑电气工程施工的三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利用质量控制措施,尽量做到对各施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任务,进而才能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化研究,希望此次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这居上。

参考文献:

[1]纪飞,朱占成.浅谈如何加强电气工程施工的工程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3).

[2]黄雄彬.浅谈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机电信息,2013(24).

[3]韩宏伟.关于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8).

篇2

关键词:知识;IT;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变”成为经济环境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在尊崇摩尔定律闪电般的更新技术的行业中,当IT企业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愈多愈强的竞争对手、飞速更新与淘汰的产品等等这些巨大的压力时,“管理精英们”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无法被代替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知识才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因此,知识管理正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之一。

但是,在考虑如何组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体系时,企业管理者往往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从。事实上,只要抓住知识管理的重点,有的放矢,就能成功地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针对IT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思考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观念

IT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主要就是“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的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所以,企业知识管理观念中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从人力的角度思考知识管理问题,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而知识是蕴藏在组织内部重要元素。因此,在IT企业中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的观念。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人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人的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IT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重视人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的知识化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一切知识管理的行为和活动都必须在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为引导前提下执行和开展。

二、营造开放式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它根源于组织的核心价值。建立一个让组织成员对知识有正面想法、让知识管理与组织现存文化相结合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IT企业是年轻人的企业,具有无限的活力,则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特点,推行适应青年群体特殊的管理手段,以激励组织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和分享,例如鼓励与奖赏知识的创意、发明、贡献等,营造一种轻松而开放式的文化环境,让年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分享、学习。另外,在推行知识管理时,需要注意“变化”,并通过适当的管理制度塑造出知识管理的文化,给年轻人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其在开放式的组织文化中不断吸收新知识,从而提升其创造力。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IT行业知识更新快,IT企业内部环境的多变性,内部信息的高度集成,要求企业自身的知识管理也必须适应这种快速更新特点,由此决定IT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必须具有学习型、创新型等特点,只有建立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地累积培养应对变化与挑战所需的知识与核心能力。首先,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学习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能力是IT企业竞争优势之一;其次,学习型组织能够促进组织成员不断交流,不断“自由地摩擦”,实现知识的整合。由于IT企业组织的知识更迭迅速,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组织成员流动性强,导致组织的知识结构经常变化,所以要根据技术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适时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和知识流程再造,增强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IT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流动资金和多少市场占有率,也同样取决于知识管理体系完善度。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管理组织。知识必须要由专门机构或者人来管理,才能不断地促进知识积累与更新与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相配合。组织中人员是有分工的:(1)知识管理者:负责知识的整理、分类、、更新、废弃等的日常维护;(2)知识专家:负责建立知识体系,并判定知识的价值,是知识的最权威的评判者;(3)知识贡献者:负责收集信息贡献知识,这些人可能是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可能是一般岗位上的普通员工,但是他们都是知识最初的提供者,只有企业全体人员都成为知识的贡献者,知识的聚集和更新速度才能达到最多、最快。

2、资源库。企业资源库是企业各类知识集中的地方,知识资源库的结构取决于存储知识的内容和类型。资源库不仅存储知识的条目,还存储事件、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收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和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知识资源库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用于提供决策支持。知识资源库可以避免重新获取知识造成的成本,通过对协作提供支持加速创新的速度。

3、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企业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显示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构建企业知识地图是形成知识管理氛围的关键因素。

4、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手段。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集成和再建构,使其提升为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经过知识整合才能进行实质上的知识管理。所以,在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提供知识整合手段,形成整合能力,从而挖掘企业内各种知识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实现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整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五、消除知识流动的障碍

IT企业是智力集成型的企业,知识是否能够在同专业人员之间共享,在不同专业人员之间流动,促进所有人员自建的学习和互助是IT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难点之一。

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造成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消除知识共享的瓶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员工招聘中要重视考察应聘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同时尽量降低企业员工知识基础的差异性;(2)引导员工学习知识、共享知识的意识与习惯,形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使员工相互信任,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奠定基础;(3)有效的知识共享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健全知识共享的信息平台有利于扩展知识传播的时空范围与速度。

六、注重员工的激励机制

激发IT企业员工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鼓励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助推器。

在知识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实处,要让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开发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员工得到切实的利益。这一点对企业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部分的IT企业还处在成长期,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能够保证企业员工保持旺盛的斗志,增强凝聚力,最终得到认同感。

重视知识价值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包括物质或精神奖励制度、内部提升制度等。值得注意的是,重视知识价值的做法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已经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其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廖开际.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激励机制;有效模式;激励兼容

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认识

之所以要对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展开认识,归因于组织生态将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又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偏好。为此,班组层级为考察对象,认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对班组工作状态的认识

尽管供电企业经过了历次的企业化改制,已经成为当前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但作为提供担负着电力服务的国有企业,其依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班组工作状态具有应急性和常规性两种状态。从影响员工心理感受的角度来看,应急性电力维修任务则将给他们造成较强的压迫感,从而将可能促使他们出现负面情绪。

2.对班组工作氛围的认识

班组的工作氛围决定于班组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特点,因此在进行员工激励机制设计时应重视上述特点。另外,因需要外出作业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企业对他们的日常监管时常处于缺位状态。这一状态就可能导致他们实施“搭便车”的偷懒行为,从而延误工期。由此可见,在员工激励机制的实施上应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认识引导下的员工激励机制模式定位

“激励兼容”可以界定为,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者在满足被激励者需要的同时,促使被激励者沿着激励者的意图行事的原则。从供电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构建活动中可以发现,在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激励冲突”的现象。因此,在这一原则下所进行的模式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满足班组成员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可知,班组成员应处于安全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环节,这是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岗位层级相联系的。安全的需要主要指向心理安全的需要,即应给他们提供工作上的心理安全感。另外,情感的需要在于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平台。从这两点需要出发,便要求供电企业管理层应从薪酬体制设计、规章制度管理、工会工作等环节下工夫。

2.班组成员的行为合规

班组成员行为的合规便指向按照管理层的意图行事,即日常施工作业中能按质、按量、按时和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来完成。这时就面临一个问题,即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如何来实现这一点呢。不难看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点,这与上面所提出的激励机制模式定位同属于激励机制范畴,即正激励和负激励。为此,这里就需要从对负激励的设计上下工夫。

三、定位驱动下的员工激励机制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供电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深化对员工激励机制理论的认识

供电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需要对员工激励机制的理论展开深入的认识。激励包括需求型激励和过程型激励两类,因此在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后,还需要对激励兼容原则进行解读和领会。为此,供电企业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前来讲课,或者委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外出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认识问题。

2.优化正激励设计和实施效果

针对班组层级员工的激励,需要重视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特别对于那些临时工更应如此。在满足安全的需要时,应在劳动协议的签订、社会保险的支付,以及薪酬结构等方面下工夫。实践表明,人力资源部门应着力开发出适合于班组施工环境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满足班组成员情感的需要,则需要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举办职工联谊活动,并着力在业务技能比武的平台上拓展实现方式。

3.合理使用负激励的约束机制

负激励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在使用负激励时应注意使用的度、使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公开、公平性。对此,供电企业针对班组层级的员工应按照“先行政约束、后经济约束”的逻辑来展开。另外,在实施负激励时应给予实施对象充分的申诉机会,以及搭建合理的申诉通道。

4.建立权变条件下的控制模式

权变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根据管理活动内外部的变化,来适应性地做出管理方式的调整。这也就要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实施员工激励机制时,需要根据班组的具体工作和作业环境,适应性地调整正激励和负激励。如,在对从事应急性作业和常规作业时的激励机制实施,便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为此,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全泽宇.薪酬激励机制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3(32)

篇4

一、组织管理是公司战略实施的载体

战略与组织是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的。战略是组织形成与发展的指引和方向,组织是实施战略的载体,组织管理要解决效率与控制的问题。无论是公司起步期的直线制、公司成长期的直线职能制、发展期的事业部、成熟期的矩阵式都体现了组织管理活动是适应电网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环境而开展的。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由于历史沿革,在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延续以往省为实体的运营管理模式,采用事业部为主的组织模式。但是要适应中国能源发展特征、满足电力供应需求,就必须要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实施集约管理,发挥集团运作优势。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建设,其核心是组织模式由以事业部为主向矩阵式转变,在职能管理上强化总部管理决策和资源调配功能,在业务实施上强调省公司责任主体的落实。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管理中没有最好的组织模式,与发展战略和环境相适应的模式就是我们需要的组织模式。2000年左右,由于电网薄弱、技术落后、管理基础不好,实施事业部组织模式是适合的;当前建设“两个一流”目标明确,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高速推进,信息交互技术广泛应用,实施矩阵式组织模式也是适应战略和环境要求的;随着公司转型升级,特别是国际化业务不断扩展,组织管理将可能随之调整,多维立体集团化组织模式有望应运而生。

二、组织管理是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基础

对电网企业而言,运营和发展的基础是“事”的落实;对员工而言,成长和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追求。随着公司发展阶段性推进,尤其是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成熟公司,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公司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转变为公司运营管理的最核心业务,其核心就是实现“人岗匹配”。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组织管理。组织管理通过职责与权力系统、作业控制系统实现对“事”起源、发展、处理、办结的全过程界定,并为“人”的对接做好接口。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面深化定编、定员、定岗的“三定”管理,这是电网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机构、定员、岗位三大体系全面完善,公司运营管理水平将大幅提升,并为员工激励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真正建立与世界500强第7位的国际集团公司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下一步应加快建设与“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推动公司向精益化、标准化管理发展。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类课程;实验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电工技术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适合各领域发展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将电子电工专业作为重点专业。电子电工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和能力,特别是对所学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教学。有效的实训教学是培养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技能的重要要求和教学手段。但当前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的实训教学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找出解决办法。笔者对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师提供借鉴。

一、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观今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电工电子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和电子元器件较多,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容易造成损坏;另外,实验巾提供的电源是220V的市电,远高于36V的安全电压,操作不当会造成触电事故中职学生的纪律观念淡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述问题。

2.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巾职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仍从属或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陈旧,脱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有些经典实验没有发展创新,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如单级放大器实验,就是孤立的一个放大电路.对放大信号是否失真.只是简单地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在实验方法上,传统电工电子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存文验过程中不能结合存在的问题主动思考.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连线、测,片面追求数据的正确.不注重实验全过程,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理解、更有一些学生存在应付心理,抄袭或伪造实验数据。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主动性的训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实验考核方式不合理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两种方式,但目前存存的问题是巾职学生自觉性羞,实验报告仅仅是抄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抄袭和弄虚作假现象.另外,由于学生多,实验指导老师少,很多学校甚至对实际操作能力不予考核。这样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出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质量的策略

1.实训课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在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打下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特别是对物理电子的规律、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实训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操作规范等,都需要学生仔细学习和掌握。否则,学生会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而引起危险,比如,在电工实训过程中,电线的连接和安装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来做,否则会引起火灾或者触电等。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实训课程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促进实训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课程反馈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增加电子电工教学的实训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内容有正确认识常用器件,电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常用的仪器并掌握各器件、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等。通过实训课程训练,学生可以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设计、安装和调试具有一定功能的电子产品,亲自体会自己动手完成作品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实训项目应随知识的更新不断深入和递进,根据当前技术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实训项目,体现出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例如,在电子实训过程中,可以在万用表的安装调试、焊接练习、制作稳压电源等基础之上,进行数字抢答器、多谐振荡器、数字计数器等制作内容;在电工实训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多台电动机等实训内容。而且,在增加了实训教学项目之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更多的优化教学组合,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增加学生的全方位技能培训,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

3.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和错误,勤于动脑,大胆动手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常因机器发出噪音或电火花而不敢面对实训,导致不能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应在确保各种安全措施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勇敢动手操作。比如,在做电动机转动实验或日光灯实验时,常会出现短路现象,个别学生会产生恐慌心理,不敢再次打开电源,实训课无法继续完成。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大胆操作完实验。而且,不要让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训,只要学生在出现的失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我们都给予认可和允许。让学生在失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实验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中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渠道,搞好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教师必须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实验的特点,通过严格的实验管理、更新实验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电工电子实验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工电子产品不断推陈新,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不少知识涉及学生就业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冈此,开没电工电子课程无疑是必要的,是合理的。电工电子实验埘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开展中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铁,高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5).

篇6

关键词:离退休职工 管理工作 改进措施 难点

0.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已经逐渐的出台各种策略来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做得到就可以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沿用到其余的老年人身上。然而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是一项比较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每一家企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断的提高对离退休工人的管理工作效度。

1.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1.1人员方面的困难

1.1.1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

企业中的许多离退休工人,在退休之后很多的都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养老,而企业的职工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和地区并且数量很庞大,有些是沿海的发达地区,有些是偏远的山区,还有的是一些边缘的农村。这样的退休人口分布使得企业难以集中的对退休的职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使是一些相同的养老措施,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有可能会出现有些退休的员工在养老的时候反而会出现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情况,最终还落的很悲惨的老年生活[1]。

1.1.2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

企业在对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方面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就算是有的话也是从一些别的部门或者是临时派出的人员进行管理的工作,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的经验,综合的素质和知识比较落后,因此在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2制度方面的困难

1.2.1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对离退休职工的就医问题上,企业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对于就已时候的保证和报销等制度还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得不同的消费水平的职工在医疗保证上面没有达到相应的需求。

1.2.2报销制度有漏洞

在对各种费用的报销方面,没有明确进行分类,也没有说明报销的额度和报销的限制条件,使得很多的离退休老人有病不敢医,更加不敢将一些合理的消费清单进行报销。而此时,一些比较具有关系以及了解各种情况的职工却不断的对一些有些过分的消费进行报销。

1.2.3制度的实行存在很大的阻力

因为人员的居住分散,数量庞大,并且在企业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缺失,使得集中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很多的制度的推行也会阻力重重,加之在制度的推行方面,设立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构,制度的推行情况也得不到反馈,也无法确定制度的好坏以及制度存在的漏洞,因此管理就经常会出现问题[2]。

1.3硬件方面

在有些有限的离退休员工聚集的地方,企业没有对该地区的硬件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没有健身场所、没有免费的体检场所、更加没有一些比较廉价的便利店来为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提供便利。这些都严重的妨碍了职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得员工情绪低落,出现自卑和不满的情绪。

2.改进管理的工作措施

2.1人员方面

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努力的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的多建立离退休人员的聚集地,努力的实现离退休人员的集中管理。此外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照顾他们的情绪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如在开展定时的体检的同时,还要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保证职工的心理和心理同时健康。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四小教育工作,为他们在工资的收入和职位的变换的落差中找到平衡点,避免出现过度的悲伤和退休综合症的情况。同时企业要培养出一些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2.2制度方面

努力的建立健全各种医疗制度、报销制度以及相关的制度推行的力度。为离退休员工的生活提供各种制度保障,使得他们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制度的建立方面不仅要做到按章办事,还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多多的体谅不同员工的特殊情况,适当的为期增加一定的特殊保护措施。在情理之中做到适度的权衡,为确保这些制度的有效推行需要设立专门的、权威的监督和检查机构,保障制度的顺利推行。对制度的完善方面还要建立组织生活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年度计划制度、以及各种报销和教育制度[3]。

2.3硬件设施方面

在征求离退休人员的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努力的尽量在企业所在地的周围建立离退休职工的养老基地,因为这些职工一辈子都在为企业做贡献,很多的朋友一般都住在企业的周边,很多的关系网和交际圈子也都在这一块,因此在企业的周边建立养老基地能够为职工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便利。此外对基地的基础设施如健身器材、娱乐场所等的建立方面要尽量的考虑离退休职工的生理特点,做出一些针对性的并且适合的设施和场所。在计算机的网络管理方面,做到最全最准确的覆盖。

3.结语

对离退休员工的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也很必要的工作,管理的效度好,不仅能够提高离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健康的情绪,让他们真正的享受到颐养天年的滋味,安乐的度过短暂的黄昏时刻;此外还可以激励还坚持在企业岗位的员工,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且树立对企业的信息,共同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现阶段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浅谈[J].经营管理. 2011,02(33):42-43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 废旧物资 集中处置 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60-01

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集中处置实行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1.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电网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大批的陈旧输变电设备进入“退役”期,废旧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废旧物资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杜绝废旧物资管理上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全面提升废旧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对废旧物资管理实行精益化管理模式,完善内控机制,才能确保对废旧物资集中处置流程全面管控,最终确保供电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2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范围。适用于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的全过程管理,涵盖废旧物资的报废手续审批、价值评估、查验入库、在库保管、处置计划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合同签订、处置资金回收、实物移交、ERP流程操作、资料归档等诸多环节的管理,确保废旧物资处置流程可控。

(2)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目标。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的目标是采取精益化管理的模式,遵循“统一管理、集中处置”的原则,实行废旧物资处置全流程管控,全闭环管理、全方位监督,实现废旧物资管理规范化、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最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①管理规范化。根据多年来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结合现状,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管理标准体系,从制度上对废旧物资管理加以全面规范,实现废旧物资管理工作内容的模板化、表单化,使废旧物资管理更加规范化。

②效率最优化。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从审批卡的报废手续审批、出入库管理、处置资金回收要全面实现工作内容的模板化、表单化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实行废旧物资的处置计划网上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ERP流程操作等也可极大地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效益最大化。供电企业废旧物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集中竞价处置,可打破以往属地回收商参与的界限,实现回收商跨区域自由准入机制,同时实行回收商之间的多轮次竞争报价,可实现废旧物资处置效益最大化。

2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进行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供电企业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精益化管理的主要流程

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管理流程,涵盖废旧物资的报废手续审批、价值评估、查验入库、在库保管、处置计划汇总上报、竞拍过程远程监控、合同签订、处置资金回收、实物移交、ERP流程操作、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

2.2 供电企业加强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工作

(1)理顺管理流程、以制度约束行为。按照“统一管理,集中处置”的原则,细化废旧物资从回收、分类、建档、入库、招标竞拍等诸多流程,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为加强废旧物资的精益化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2)对废旧物资回收商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公安机关备案证明等相关资料,使那些具备回收资质、信誉度高的回收商参与到废旧物资的竞价销售中来,保证废旧物资处置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了不正当交易。

(3)为了杜绝废旧物资出售存在的资金风险,公布竞标结果后,所有竞标回收商必须先全额预付货款方可进入回收现场进行装货。

(4)废旧物资现场发货人员必须在废旧物资装车前第一个进入废旧物资存放现场,需过磅物资要全过程监磅,废旧物资装车完毕后,最后一个离开废旧物资存放现场,防范废旧物资流失风险。

(5)由于电力废旧物资是一种特殊物资,为防止废旧物资回流进入电网,应强行规定重大设备在变卖前进行拆解处理;为了防止废旧电力物资再次流入社会,危害社会用电安全,规定淘汰电表必须进行铭牌拆除和碾压处理方可处置,在提高废旧物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应履行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

2.3 确保废旧物资精益化管理各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1)为加强对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必须专门成立公司及部门两级废旧物资管理组织机构,以便于加强各工作环节的沟通和协作。

(2)物资管理部门设专人负责废旧物资处置计划及方案的汇总、上报,废旧物资销售合同的签订、ERP系统废旧物资流程的操作、废旧物资的资金回收等工作。

(3)为了防范廉政风险,废旧物资的入库和出库等现场清点工作规定必须经两人签字确认,确保废旧物资交接数量的准确,使账物相符率达100%。

3 当前供电企业废旧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废旧物资管理处在资产管理的末端环节,部分废旧物资的管理台账记录不全,物资的采购计划与报废物资的处置计划缺乏联动。

工程项目剩余物资的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项目实施单位不能及时编制拆旧物资清册,项目应退运物资数量和实际退库数量不相符,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

缺少专门的废旧物资存放仓库和称重计量装置,在管理上造成诸多不便。

4 供电企业在废旧物资管理方面需改进的方向和对策

进一步加强废旧物资台账管理,建立物资采购计划与报废物资处置计划联动机制。

应加强工程项目剩余物资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工程项目剩余物资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与监督考核等内容。在项目开工前,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制定和下达退运物资拆除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拆旧计划编制拆旧物资清册,在项目施工中,项目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实施监督职能;物资管理部门依据计划和清册做好接收工作,核实物资退库情况;在项目竣工后,审计部门对拆除计划等资料进行审核,资料不全的不予审计结算。

应规划建设废旧物资专用库房,设置专门的废旧物资仓库存储区域,集中分类存放并配备废旧物资专用计量称重电子地磅以便于物资部门对废旧物资的统一管理。

5 结语

供电企业实施物资集约化管理后,通过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精益化管理,在同样的废旧物资、同样的管理人员状况下,只需通过管理机制的变革,就可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内容晦涩难懂、课程设置的情景嵌入不到位等问题。本论文在明确《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1)课程教学中,突出重点;2)课程教授时,要通俗易懂;3)课程情景嵌入恰当”的具有一定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教改方案。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难点重点;情景嵌入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情景嵌入式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一系列相应的战略选择。在这一系列的决策过程中,学生应该形成从战略高度将各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整合起来去解决企业宏观和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学习效果会更好。

一、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而目前,企业战略管理教程内容逻辑不清晰,缺乏现实意义。课程教授内容所嵌入的情景与现实相差较大,教授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实情景,甚至采用的实例和案例与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相距甚远。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时,存在结构性的理解困难。国内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授内容难以理解,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重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程教授得好坏,取决于该课的基本内容是否被讲透,重点与难点是否有被突破。对于接受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说。是否真正理解教材基本理论和掌握了教案的难、重点,并把所学能应用到现实生企业管理中,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授成功的关键。在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累赘,重点和难点不突出,担心某个知识点没阐述完整,让学生理解不透彻,总是反复强调,反复叙述,让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究其原因,就是教材在编写时,没注意区分难、重点。

2.内容晦涩难懂

目前,企业战略管教案编撰的内容在言语的叙述上不够通俗易懂,这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的教材很大部分内容是从国外文献和教材直接或简介翻译过来的,因受语言习惯、地域文化等影响,以至于这类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不能得到充分地诠释;二是教材内容脱使用过多的学术语言,脱离现实,缺乏实践价值;三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没从“使用对象”的角度上思考教材的可读性。

3.课程设置的情景嵌入不到位

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引用的情景个案设置不合理,大多没切合教学需求,偏离教案中心内容,以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题不明确、讨论重点脱离教材核心内容,分析结论缺乏依据,使学生“不知所云”。这类的情景嵌入教学,尽管带来一定的课堂活跃气氛,但与课程的教学主题背道而驰,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教学目标,还误导了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应用。

三、科学设置具有可行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

1.教学中,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抓住课程重点,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能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该课程的重点,应采取以下方法:

1)“学习目的”,每次授课之初,明确告诉同学们本章学习的重点;

2)“本章要点”,课程结束后,总结该次课的主要知识点;

3)“思考题”,围绕课程重点内容,设计思考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课程重点内容;

4.“能力拓展”,能力拓展项目的开设,是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把握课程的重点知识。

2.课程教授时,要通俗易懂

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时,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艺术的创新,要研究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避免语言的隐晦,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3.课程情景嵌入恰当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composes the business process into process node 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the process, and then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cess node, in addition, analyzes the knowledge activity of the process node. Moreover,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mod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based on process node,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ombining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actly.

关键词:流程管理;流程节点;知识集成

Key words: process management;process node;knowledge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76-02

0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固化于组织中的知识才具有战略意义[1]。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如何实现“个人资源企业化”、如何有效管理企业知识都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很多学者给出了一些理论策略或手段,真正可操作性不强。本文结合业务流程这一企业运作活动的主导路线,提出以流程节点作为知识管理的索引,研究流程节点中的知识活动,基于流程节点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工作,将企业知识根据流程节点进行集成管理研究。

1流程和流程节点研究

1.1 企业流程分解模型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经常遇见某个员工同时隶属于不同部门、岗位的混乱情况,这是由于业务流程责权过于宽泛造成的。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本文结合波特的企业活动类型[2]和佩帕德[3]的企业流程分类,对流程进行细分。把流程分解为四个层次:流程群、流程、流程节点和流程元,并分别给出定义。

1.1.1 流程元元为基本的意思,将企业流程不断细分,最终可以找到最小的操作单元,即流程元,它可以是人员执行的一个动作,也可以是设备执行的一个操作。流程元是流程中的基本单元,是岗位或工序内不可分割的独立操作。

1.1.2 流程节点本文定义流程节点为一组能产生价值的流程元的有序集合。流程节点是企业流程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节点参与者将输入转化为有价值的输出的过程中以知识为驱动。

1.1.3 流程虽然管理学界对流程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定义。本文给出基于流程节点的流程定义:为了完成一定目标,运用各种知识,通过有效组织,将输入转化为对接受者有价值输出的流程节点的集合。此定义突出强调知识在流程运作中的作用,明确流程的下一层次是流程节点。

1.1.4 流程群“群”是指由多个具有共同特点且互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聚集体,划分群的时候参考的“共同特点”是相对的,同样的很多个体,划分依据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划分群体的方式。本文将企业的流程划分为三大群:战略流程群、支持管理流程群和核心经营流程群。

1.2 流程节点中知识活动分析流程节点运行过程中伴随的知识活动是其能否成功运行的决定性因素。流程节点中一个典型的知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输入(Knowledge Input,KI)、知识输出(Knowledge Output,KO)、知识名称(Knowledge Name,KN)、知识资源(Knowledge Resource,KR)、知识处理(Knowledge Transaction,KT)。在常态下,即企业业务流程能按照组织既定的各类标准按时地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的状况下,一个流程节点的知识活动可用数学集合的思想表述为:KA={KI,KR,KT,KO},即在执行流程节点任务时由输入转化为有价值的输出的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活动其实是一系列复杂活动的集合体。

在流程节点知识活动中的知识输入是决定该流程节点的执行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知识输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知识资源和员工个体知识。其中知识资源主要包含两个:组织内部知识库和组织外部知识源。

知识输出并不是一些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知识输入(Knowledge Input,KI)、知识资源(Knowledge Resource,KR)以及知识处理(Knowledge Transaction,KT)这三个变量元素按照某种映射法则所得出最终结果,即KO=f(KI,KR,KT),其中的映射法则根据节点任务以及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异。这样的知识输出正是组织知识不断更新的来源。

2基于流程节点的企业知识集成框架模型构建

根据目前组织中对知识管理的各种实际需求,为有效解决企业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相脱节的问题,结合流程节点知识的相关研究,本文定位于服务企业流程管理,并按照流程模式对企业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的理念,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于流程节点的企业知识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该框架模型分为三层:应用层、业务流程层和数据层。模型以流程节点为基础,利用各业务流程的运转,推动知识在企业内进行有序流动。即针对企业业务流程运作管理中所涉及的知识,根据具体流程节点的执行目标进行知识的获取、整合、利用、创新以及评价等一系列知识循环活动,在有效完成节点任务的同时又得以实现对过程中的各类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并把在流程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知识,经过评价审核后,存储在企业流程知识库。把知识活动的各环节与流程节点紧密相连,解决了以往组织中知识与业务流程相脱节的现象,加强了组织知识的效用。下面对模型中各层内容做详细解释:

2.1 应用层基于流程节点的企业知识集成系统主要有四大功能:知识管理、流程管理、多标签管理和系统管理。应用层的作用就是向用户提供进行系统交互的界面。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将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流程节点操作者只能查看自己所负责的流程节点以及与这些节点有关联关系的上下游节点,流程管理员用户则有权限查看所有的流程节点,并可以负责给普通的流程节点操作者分配权限。通过应用层提供的交互接口,用户可以明确某一流程节点的支撑知识,也可以查看、检索某一流程节点的营运知识。

2.2 业务流程层业务流程层是企业知识集成的核心层。其核心思想定位于流程管理过程中引入知识管理,实现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的紧密结合。首先对企业的流程管理细化到流程节点层次,由于流程节点的成功运作需要知识的驱动,因此企业的知识活动主要围绕着具体流程节点的执行目标而展开,每个流程节点中的知识活动都包含完整或部分的知识活动生命周期,即知识的获取、整合、利用、创新和评价,各个流程节点具体需要经历哪些知识活动环节,由组织流程知识库的完善状况、节点运行知识需求状况以及节点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决定。在基于流程节点的企业知识集成系统中,流程节点既是企业知识的运用场所,又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泉所在。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系统,解决了以往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出现“知识孤岛”的现象,不仅有利于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集中企业所有人员的智慧,而且可以避免企业知识集成系统成为“知识下水道”,即存储于组织中的知识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而白白浪费掉。

组织进行知识集成管理的目地在于对知识进行有效利用并有所创新,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规范化的显性知识才利于传播,而那些深层次的隐性知识则不易共享[4],因此在知识集成系统中首要解决问题即为如何发掘并显性化节点中各类隐性知识的价值,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采及用有效的策略手段促使员工积极主动的把各类隐性知识显性化后能被公司广泛的在组织内部共享。

2.3 数据层数据层处于系统框架的最底层。企业中各类知识以流程节点为线索进行归类后存储于数据缓存和流程知识库这两个地方。数据缓存主要用于存储尚未经过最终评价的相关知识,例如员工新创造的知识、通过搜索引擎从外界获取的知识等,这些知识确实能对节点操作有用,但是否值得归入流程知识库还有待评价。它是节点知识活动与企业流程知识库之间的缓冲区。流程知识库用于组织、存储、检索和管理企业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企业知识的存储结构的设计、存储方法的选择、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更新、知识库的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3结束语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运行机制及人才配置流动也会频频的变化。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绝大数业务依赖于员工个体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如何规避因个体员工的离职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组织要把积累知识资产的意识渗入到每个日常工作流程中,以组织日常业务流程节点为线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紧密结合,并通过一系列管理程序的操作逐步加强隐性知识显性化工作。

参考文献:

[1]SPENDER. Making knowledge the basis of a dynamic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1996(17)45-62.

[2]Michea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篇10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效果

大部分高等学院在很多专业中设立了管理学这一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课,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管理学及相关科目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基于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管理学的教学质量。结合管理学自身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提倡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构建学习框架,然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践,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主要是调动全体学生,让其都主动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教师结合知识框架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讲解,在点评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渗透进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案例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其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出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为了使教师将参与式更好地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

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没有思考时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些教师感觉自己博学多识,讲课讲得很好,很乐意也很享受这种自己讲授的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上教师自己讲得自我陶醉,学生紧跟老师思路,课下回想知识就已经不记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了。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的参与到学习中,对教师课上讲的知识并没有彻底理解。而且还有很多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即仅仅讲授学校考试大纲要考的内容,且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是照着课本上简单地进行讲解,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在学,在学的学生有没有学会等问题。而参与式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变成自己主动学会课本知识,学生由先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习,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慢慢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能自己领会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并实现运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思考是整个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先处理那个方面,理由是什么,解决这件事情需要哪些管理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哪个方向考虑更容易解决这件事情,具体步骤是什么,说出你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的思考,最终实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体,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管理学的快乐和意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或者深入的了解管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和探索。对于学习也是这样的,对有兴趣的知识或者授课方式,学生就会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去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主动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授管理学知识的时候并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此也就没多大兴趣。再加上通常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自己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不关心学生在下边有没有听讲,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欲望,最终导致教师讲教师的内容、学生玩学生的状况,这种管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是对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层是了解知识后有兴趣学习它,对它有喜爱度;第三层是享受学习这些知识带给自己的乐趣。当然大家都希望把教学目标提升到第三个层次,如果只是简单地了解知识,或者只是一时对其有兴趣,仅仅靠这两方面是不能使学生坚持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所以,教师应尽力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尽可能的体会到学习管理学带给他们的乐趣,然后慢慢培养其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享受学习这门课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2.1倡导学生课上讨论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需要听教师讲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没有可以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期不能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学生就可以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多多进行讨论,从而从而才能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2.2启发学生学习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总是自问自答,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并且给学生留一些空余时间让其进行思考,慢慢启发学生去思考,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局限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教师应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多多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一些难点或者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这样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建议学生多提问问题

在学习中好问是非常关键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当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再加上教师的精力本来就是有限的,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管理学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只有学生在找教师问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了解到学生有哪些知识不理解,从而才能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多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爱问、多问的学习氛围。但通常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提倡学生多问问题,他们认为这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也会耽误整个管理学教学的进程,导致最后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结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并没有达到管理学教学的真正目的,缺乏对教学的责任感。

2.4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中去学习

把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实际管理案例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使其学会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该安排好这两部分在整个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理论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2/3,案例分析最少应该占总课时的1/3。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课本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而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将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进而运用于实际中管理问题的解决。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管理学本身就与实际的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的理论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对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过去很多高的等院校对管理学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过关于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让管理学教师团体与企业相联系,即教师一方面在企业中有职位,另一方面也在学校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提供场所,教师可以找合适时间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找出解决的方法,进行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不断进行学习和积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学校或者教师不能与企业建立联系的,也应该想其他办法进行解决,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工,模式实际企业管理学的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和模拟管理流程都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这是实践的最大好处。其实不管是国家、学校、班级、宿舍等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只有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运行,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模式管理流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

4结语

教师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它太过于单一、乏味,学生缺乏思考空间,并且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真正的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所以,应该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并适当的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管理学的过程。

作者:张娟 朱晶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黄江泉,曾月征.“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5).

[3]卢忠东.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探讨高校教学体系改革[J].前沿,2012(21).

[4]马瑞.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1).

[5]刘玮,李燕,凌周赛.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之虚拟变量回归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7]李妍.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1).

[8]冯艳娟.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定位与路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

[9]王磊.谈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

[10]李欢.高职高专院校非经贸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11]杨荣,陈洁.管理学教学学生反馈情况调查与心理分析——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12]刘洋.网络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2(22).

[13]张东艳.案例分析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