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发明申请受理中职务发明占81%,这表明我国具有较高创新能级的发明专利申请绝对主体是企业和其他组织;同时也表明企业是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具有高水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企业,应当是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标志。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企业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规范》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只要能够通过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基于证据(抽样记录文件)的贯标外部审核,都会由于《规范》的高标准,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高了,那么《行动计划》确立的诸如拥有国外专利布局和全球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等知识产权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相当部分企业水平不高。如冯楚建等[1]发现其抽样的样本企业中仅66%建立了专利管理制度,55%建立了商业秘密制度,45%建立了职务成果奖励制度,36%建立了商标管理制度,27%建立了竞业限制制度。徐俊峰[2]也从其研究中发现,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其原因之一在于作为无形物的知识产权价值必须通过有形物的市场流通才得以实现;因此,被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最高管理者忽视。实践中,相当部分企业甚至把专利法第16条规定的对职务发明人给予奖励的“应当”认为是“可以”,认为这种奖励已体现在薪酬中,并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约定。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彻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鉴于贯标可迅速、有效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而具有高水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企业又是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标志,所以,贯标正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且有效手段。
二、贯彻《规范》必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能够证明知识产权可作为一种有效市场竞争手段的案例很多,如苹果公司和三星电子在全球开打的智能手机专利大战,又如苹果公司与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属纠纷,还有辉瑞制药“万艾可”(伟哥)专利无效行政诉讼,再有百度在线诉北京奇虎科技不正当竞争,等等。从表面看其诉讼标的都是知识产权保护,但其本质无一例外都直指企业想要争夺的目标市场份额。纵然证明或体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实例很多,但相当部分企业还是没有充分重视或存在操作失误,其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没有很好地执行《规范》标准。如2014年12月,北京小米科技在印度开拓手机市场因涉嫌对爱立信在印度布局的标准必要专利(SEP)构成侵权而被当地法院做出禁售决定(诉前行为保全)。尽管已获部分产品解禁恢复销售,但这场专利战也许仅是刚刚开始。从该案例可以体现《规范》标准8.实施和运行的重要性,即在立项研发阶段应当进行专利风险评估,通过专利布局、专利规避或专利技术转移来防范风险;也体现了《规范》标准7.4.3涉外贸易的重要性,即在开拓海外市场前应当对目标市场进行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防范。所以,贯标从表面看是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而本质上却是在强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与《行动计划》要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显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目标完全符合,也是贯标的重要性和真正价值所在。
三、用行政行为使贯彻《规范》成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抓手
行政主体及其行政行为对我国各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知识产权相关行政行为,如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新产品认定后增值税地方部分退税,尤其是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的配套措施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享受企业所得税15%优惠税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技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对强制性规定的执行,使国内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申请受理量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717144件)22%,逐步达到2011年35%。冯楚建等[1]抽样样本中86%的企业也同样认为具有相对强制性规定的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如果说知识产权大国建设需要行政行为的推动,那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更需要行政行为的驱动,因“强”比“大”更难。贯标可以大大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但其过程复杂,如包括知识产权管理诊断、制度设计、全员培训、制度实施、内审改进和通过CCAA贯标审核;而且,其企业内动员面广、需要耗费企业资源。因此,难免受阻。贯标受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那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参与以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为支撑之一的WTO(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因违反相关规则而付出巨额代价,最终无法实现我国经济创新驱动、结构转型的战略目标。所以,行政主体非常有必要通过行政行为把贯标从手段变成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抓手,即制定相对强制性行政规范,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单位等等。否则,《规范》难免形同虚设。令人鼓舞的是《行动计划》(2014-2020年)已经指出: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制度,引导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四、结语
篇2
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认为:“英特尔公司42年的发展历史,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知识产权与企业成长之间的重要联系。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反过来,知识产权可以保护创新投资和鼓励创新应用。英特尔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创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从而确保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影响更多企业
在近日召开的2010中国(大连)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简称大连专交会)上,英特尔设立了专门的展区,集中展示英特尔在技术创新及专利保护方面的成果,同时举行英特尔的创新文化与研究主题讲座,与公众分享英特尔的创新文化与经验,为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初,在投资大连晶圆制造厂的时候,英特尔就向大连市政府承诺,将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连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们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大连市政府采纳,并落实到此次大连专交会上。”对这点,戈峻感到非常自豪。
英特尔中国区法律政策总监王世海告诉记者,目前英特尔中国区的法务部有约20名工作人员,其中5~6名是负责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
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英特尔采取了积极开放的态度。作为“推进工业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331工业行业知识产权培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中心与英特尔等企业联合举办,目标是在3年内对国内1000个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据悉,这一培训目前已经举行了800多场。
把奖励机制落到实处
英特尔掌握大量专利组合的目的在于保持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保障设计行为的自由,并防止自身技术被模仿,同时支持和保护客户及分销渠道,启动和扩大产品市场。英特尔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贯穿于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的每个部分。英特尔的知识产权政策已经融入了公司文化、人事和商业流程,成为所有经理的工作职责之一。
戈峻认为,企业仅拥有创新能力还不够,仍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创新战略,包括创新引导、管理机制、奖励办法等。一方面,创新战略需要一套机制,有效平衡精神层面的支持和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创新战略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商业目标服务,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篇3
关键词:企业 无形资产 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67-02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辩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了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债权、非债权的合同权、商业票据、客户资源、商业秘密、域名等内容,其范畴宽于以商标、专利、版权为主体的知识产权资产。企业创造无形资产、保护好无形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企业日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筹划、控制、配置、运用,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效果的管理活动,也就是无形资产管理。要进行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和经营,其基础工作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实现知识产权拥有量的稳步增长,创新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规划和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一、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是企业搞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撑条件。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制度的建立,应根据企业经营的发展目标来制定,在注意本体规划的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修订,以不断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而言,首先要合理确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地位;其次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这一方面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应用相关规章制度。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无形资产通过与有形资产相结合来发挥其使用价值,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产权;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能够有效改善各种关系资源以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这些都是企业追求的无形资产。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工作,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倍增的一种手段。
在现阶段,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与现实需要发展极不相适应,企业应不断树立正确先进的资产管理观念,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保护和运用好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加强无形资产经营战略运用,使企业目前效益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入的结果,如品牌、专利技术、商标宣传等,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营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价值。
企业专利工作能否正常有效的进行,其中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是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拥有数量,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为此挖掘企业的发明创造并加以保护和利用,将专利技术转变为企业的经济利益,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成了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是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有资料表明,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可达30项左右。然而我国现在会计上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数量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这是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我国企业应尽可能借鉴国际通用确认标准来确定无形资产的外延,这样,企业就能避免在无形资产经营、转让过程中由于忽略无形资产的外延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存在实物形态,其市场价值不是马上体现出来,多数企业管理者都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企业管理者能精确计算出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原村料购进、市场营销或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却对企业品牌、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技术密秘和客户关系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支出模棱两可,认知程度的不平衡使企业无形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企业通过无形资产运营代替有形资产投入,使各种无形资产——品牌、知识产权、软件、客户资源、媒体内容和技术秘密的价值迅速升值。通过无形资产经营,减少有形资产经营的投入,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并实现价值增值。这也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生产经营形势的一种新变革。
对于创新企业而言,是否拥有知识产权并非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企业将无形资产的无形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并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才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创造企业的激励机制,高效利用知识产权而创造与获取社会价值,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奠定基础。
三、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手中,因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影响巨大。
由于无形资产是无形的,它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不是显而易见,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晚,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无视无形资产的存在价值,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无形资产管理涉及到财务、技术、管理、法律等诸多专业领域,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可以说,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效率,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这就需要积聚全社会力量,与时俱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能力。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学会对无形资产进行精确评估和充分发挥,才能发挥无形资产的效用,如无形资产运营的好,将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经营不好,就会失去它的最大效用,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经济的损失。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和管理,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的观念。
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正确评估和信息披露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企业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不同性质及其评估目的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认真研究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其利弊,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创新。为了准确把握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无形资产评估,通过评估,不仅可以准确衡量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量,而且可以在评估中发现无形资产的管理机会与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的不同,有时不能作出客观判断,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人为地调高调低、任意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或者多报或少报企业利润或亏损,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时有发生,还有企业对外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的不完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远远要比实际拥有的少,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确定性大大降低,对企业决策者容易造成误导。
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研究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正确确定无形资产的范围、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正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处置,对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如自创无形资产等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无形资产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要真实、完整,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这些都没有一个标准的量化过程,都要靠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会计政策作出职业判断。
五、结合昆钢自身实际制定战略规划,为无形资产经营奠定基础
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鼓励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投入,并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加速了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由过去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向为知识产权竞争,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制胜战略。
武钢集团为使昆钢的知识产权工作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发展,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经营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公司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专利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保护,昆钢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制定并有效实施昆钢集团的知识产权战略,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我公司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研究昆钢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昆钢未来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趋势,以确定本企业将来的专利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2.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收集、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从中总结出对本企业有利发展的启示。
3.企业商标战略研究。研究扩大商标的注册范围,增加昆钢产品商标附加值,提高商标知名度,争取多创“云南省著名商标”的品牌,让钢铁主业棒、线、板、管产品全面实现名牌化。
4.企业著作权战略研究。分析我司已拥有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机程序版权的登记工作。研究我司的网络域名问题,完成网络域名的申报工作。
5.根据我司的产业发展重点,分别进行下述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钢、铁、材产品及相关生产工艺;煤化工产品及其相关生产工艺;以水泥为主的非钢材建筑材料的相关生产工艺;装备制造业生产状况等工作,并对其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和改进进行了监督管理。
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公司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建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质量体系,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加强知识产权的产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来加快昆钢的发展,加大了与省院省校的科技合作力度,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探索无形资产最佳的评估方式,进而研究制定出适合公司无形资产管理经营的模式,使这项工作为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沈广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探索.现代商业,2011(12)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地,它所具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学术环境优势等决定了它必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构建和实施。
1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总体状况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显著增强,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形成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几乎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特殊性,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利权的管理,(2)著作权的管理;(3)校名、校标以及有关的各种服务标记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4)非专利科技成果权的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最终形成知识创新、保护智力成果和实施知识产权的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合理的运行机制及完备的工作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1999年4月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规定》中对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任务与职责、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机构、奖酬与扶持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04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中专门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实施等。
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10.08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6.7606万件,占申请总量的67%;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授权量为4.499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570万件,占授权总量的47.9%。2001年至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为7.591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申请量的75.3%;获授权专利3.0021万件,占之前历年高等院校总授权量的66.7%。自2003年以来,高等院校年专利申请均超过了万件,2006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超过了2万件,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仅2006年和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就分别达到了2.2950万件和3.2680万件。
2 青海省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青海省知识产权事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知识产权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未建立科技奖励制度,懂得专利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据青海省知识产权局统计数字显示,自1985年4月至2008年12月青海省共有3644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454项,职务发明创造1190项:共1853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228项,职务发明创造625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2008年1月到12月一年中,青海省共有431项专利申请,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273项,职务发明创造158项,共228项专利获批准授权,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101项,职务发明创造127项。
3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结合青海省高等教育及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统计实际情况,本课题组成员分组对青海大学校本部直属系及校机关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大学农林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进行了关于“青海省高等院校中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知识产权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6.25%的被调查者一般了解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42.5%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而已,而仅有1.25%的被调查者自认为相当了解知识产权知识。而通过计算赋值,得分在60%以上的问卷只有4份,只占被调查人群的5%。
现将被调查者分为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兼职人员等四类,从这四类人员的得分情况来对问卷进行分析,从而反应实际情况。
通过表2至表5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教学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1分,最高分值为33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3.55分,在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5分,最高分值为36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4.2分,在所有的科研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7分,最高分值为35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5.5分;在所有的兼职人员中,最低分值为1.9分,最高分值为32分,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56分。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中,教学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非常的低,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集中趋势明显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呈梯形状态,但整体掌握状态比教学人员稍高;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两类人员要高些,但整体掌握状态一般;虽然兼职人员的个人得分没有超过60%,但整体集中趋势较明显,平均分最高,因此,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前三类人员要高些,对知识产权的整体掌握状态较好。
同时,将问卷按照分值比例划分进行比较分析,莫统计结果为:及格问卷共有四份,分值为36、33、33、35,其中
教学人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科研人员1人,分值在22~32区间的被调查者共有52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26.44分,分值在22分以下的被调查者共有24人,加权算术平均数为17.83分。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30%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以下,65%的被调查者的得分在问卷分值的40%~59%之间,只有5%的被调查者得分达到问卷分值的60%以上。综上所述,青海省高等院校教职员工中,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及掌握程度较差,其中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比教学人员稍高。
4 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调查及访谈进行分析,现将青海省高等院校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总结如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整体淡薄,全员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体制中对教职员工的培训不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少,转化渠道不畅通,管理工作混乱,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知识产权缺乏法律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不够等。具体分析如下:
(1)知识产权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整体较为淡薄。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仅局限于其各自科技处隶属管理,管理较为粗放。
(2)缺乏专职机构。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很少,因此,当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侵权时,学校缺乏必要的维护能力。
(3)管理职能不完善,管理脱节。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一般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代管,主要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等工作,很少涉及著作权、商标权、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管理,从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管理职能。同时管理存在脱节的问题,管成果的不管推广,管推广的不负责成果出处,管专利的不管转让,没有一个部门全面掌握学校的知识产权情况。在组织机制上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知识产权的流失暗道,如有价值的成果被埋没、成果多头转让,职务成果被私自转让等。
(4)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制定了科研成果、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等科研管理条例,但却很少有高等院校制定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对青海省三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虽然三所高等院校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但都欠完善。尤其对于职务作品、非职务作品区分模糊,把职务发明成果变为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成果,颠倒了科技成果所有权的归属。
5 健全和完善青海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议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基础,以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为重点,以促进智力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为方向,以全面提升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为建设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的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策统一、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的合力,有效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二)坚持专利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与开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努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区实际和产业特色,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试点工作。
三、发展目标
(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初步建成。知识产权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企业试点工作,每年扶持、培育10家左右专利优势(试点)企业。
(三)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全区专利申请年增长率稳步提高,发明专利申请和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支柱产业拥有一批核心专利技术。专利实施率和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区企事业商标申请和注册量有较大增长,指导、推动、培育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市著名商标。推进和发展以软件网络领域、创意设计领域、媒体传播领域为重点的版权洐生产业在区的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品牌带动的重要内容、重要举措、重要基础条件,是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切实抓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二)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
要积极帮助和扶持获得国家授权并进入转化实施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促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强对区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的帮助和指导,积极培育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要加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的创造、拥有、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区级科技立项、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企业初审等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要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和能力,突出抓好专利人、成果推介人和专利评估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水平和专利服务水平。要加大奖励力度,大力表彰优秀发明人、优秀创新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以点带面,推动我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调整和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级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逐步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政策导向。
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重点解决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瓶颈问题。在制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资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中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导向,优先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或产品倾斜。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资金使用、奖励评审、职称评定以及重点工程的评价标准之一。凡获得政府资助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必须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增加资金投入。
要切实保障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运转和事业发展必要的经费,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优势企业培育、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性投入、企业主体性投入、社会多元化投入”的知识产权投入新格局。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建立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建立激励发明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机制。出台有关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环保节能专利技术的申请、实施和产业化,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率。
(五)健全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专利信息利用,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帮助骨干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深层次利用。
篇6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时代的发展已演变为以知识产权为轴心的竞争,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预言,本世纪将会使知识经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具雏形,但在管理体系与责任划分上仍尚待完善,与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探究力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1.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长
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增长势头强劲,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亦得到增强。2012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万件,占总量的两成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前五。2013年报告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超三成,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专利结构与质量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如吉林大学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3件,此外,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今年达到102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113项发明创造成果专利,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新型专利36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以上案例均证实,我国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专利成果转化效果已得到显现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推行产-学-研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简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促进专利的转化,均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如柳铁职院将本校的百余项发明创造成果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部分专利还应用到教学工作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生产中,目前除了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外,还可以委托企业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二、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由此提示我们,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管理工作还存有如下问题:
1.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体制并不在少数,尽管各校均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转让等方面仍有不足,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力度与实效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将其工作纳入于科管部门,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某些高校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工作重点仍局限于专利的申请。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高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体系尚未完善,高效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尚未得以显现。由于配套体制的不健全,高效对于自身知识产权与成果缺乏严密的保密制度,缺乏完善的专利转让与合作项目签约制度,高效与合作对象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责权。
尚未形成长效的知识产权运作机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无明确的政策指导,缺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专利技术与成果缺乏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全面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较差,而教师群体则注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与成果评估,而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
2.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高校未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对本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考虑不周,无法准确衡量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结果为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反衬出相关个人意识的淡薄,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关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较为模糊,另外,高校亦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内一项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较多,但主要功臣却屈指可数,但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推行均衡主义,结果导致发明人的权益与地位受损,笔者认为,应按照付出比例突出发明人与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分配差异,如此才可极大地激发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另外,高校在科研人才与科研设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则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愈发紧密,但二者的成立性质、经济地位、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校企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上也易发生分歧,企业大多认为自身出资后就有权享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独立申请权,而专利成果对高校与企业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依赖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则需要的资金支持,因而二者分配宜均等,而不宜实行差异分配。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以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得以长效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
笔者认为可适当借鉴OTL管理模式,具体为主要科研人员向OTL提交了技术成果后,由OTL管理人员实施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再制定相应的许可方案,包括知识产权的形式选择与专利申请方案,科研成果营销方案,许可谈判与产权收益的分配。在生成许可协议后,OTL管理人员还与企业继续保持联系与沟通,如可要求企业根据协议内容递交财务报表,推荐新发明与新技术等。各大院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对校长负责,下至各个院系相关的负责人员与教职工,未明确职责范围,可划分若干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管理;科研成果的后期筛查、评价、转让、收益分配等工作。此外,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东南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亦为有效的尝试,该系统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科研立项、计划、合同、成果、专利、成果转化、人员、经费、学科建设等全过程。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经费与成果管理等种功能,不但可作为评估教师科研水平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2.多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等因素看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或法律常识的认识均有待提高。要想提高高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首先应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计划,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经济常识,列举知识产权管理实例进行剖析,确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培养相关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3.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之余,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为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该类激励机制需对高校与科研人员间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示,高校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扶持基金,并根据本校实际,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考量。
4.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收益
高校在顺利完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后后,需谨慎对待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制定明确而公正的分配原则,适当增加主要研发人的分配比重,突出收益分配中的技术要素原则,可按同一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例的划分。至于收益分配方式的选择,高校既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可分期奖励,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成果转化后发明人应有的技术股份份额的激励政,实行股份制奖励。正确处理好专利收益与奖励的关系,否则将大小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中略显不足,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析,可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应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积极措施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莉、王先锋.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0):32-33
[2]徐鹏杰.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3):55-56
[3]冯爱玲.论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4-66
[4]陈梦.基于耦合机理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系统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12):63-64
[5]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16):65-66
[6]潘丽,张义平.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失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0):56-57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完善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增长,特别是知识产权资产更是成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重要构成,近些年主动披绿知识产品资产的上市企业开始增多,另外知识产权资产规模也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到2013年,已经叨叨了1510529万元,是1999年的12倍。另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评估规则也开始逐步确立,这对于科学评估知识产权规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标准。然而由于知识产权资产属于公司资产中的虚拟财产模块,因此在评估方面和规则方面如果存在少许的变化,就会严重影响其结果,而且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刚刚处于发展时期,还有很多不够规范的地方,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知识产权评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这些困难并提出一定的完善建议就显得极为这样,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当前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知识产权评估所面临的问题
上市企业对知识产权评估存在着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对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存在漏评现象,因为我国很多上市企业在开始上市之前,往往急需要融资,此时没有很多精力针对企业的专利技术和著作等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有些企业存在故意漏评问题,比如在大小非解禁期间通过增大知识产权资产来拉动股价的目的。第二,部分上市企业对知识产权评估披露不够规范。上市企业需要依据会计准则对自身的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通过专业证券信息披露平台进行铺路,但是现在不少企业一方面没有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知识产权评估,另一方面披露不及时甚至隐瞒。第三,将知识产权评估价格当成了交易价格。知识产权评估是通过专业人员给予相关标准为企业提供相对科学的评估服务,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其知识产权的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是两个不同的评估体系,因此简单的对等显然不利于提升知识产权评估的科学性。
2.评估规则及方法还有所欠缺
由于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评估规则和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评估规则不够完善。虽然《资产评估规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则性文件出台之后,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随意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知识产权涵盖面相对丰富,这两个规则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涵盖,因此这些规定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另外我国对知识产权评估的执业准则的制定也明显落后,从目前来看还是不能够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评估需求。第二,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虚拟的无形资产,其价值计量本身就非常复杂,资产评估师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再结合具体的知识产权特点,在评估的过程中参考当前的市场条件,然后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够得出相对客观科学的评估结果。但是部分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对于方法的选择往往不能够契合知识产权特点,导致评估结果相差较大。比如在专利资产评估方面,如果还没有通过这个专利技术研发产品,那么就很难通过市场表现来进行专利技术资产价值的评估。
3.知识产权评估管理不够完善
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多头管理或者具有部门垄断的现象。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主要还是有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通过管理,这自然和我国当前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这种多头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化深度改革的需求。这种多头管理容易造成不同主管部门构建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执业准则,甚至为此形成管理垄断。另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也造成了资产评估协会独立性下降,创新动力也会因此下降,从而造成行业自律的缺失。
第二,在行业管理层面,目前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师的个人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另外当前的知识产权评估协会自身的管理功能不足,地位相对边缘化,从而导致管理能力的下降。在评估师的培养上,虽然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教育资源,但是不少资产评估机构中的评估师知识结构还是不够多元化,而知识产权评估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如果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就很难综合分析出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从而不利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评估水平。
三、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的几点建议
1.明确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在知识产权评估结果的披露方面更多是通过临时公告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就让上市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更多的灵活性,而这一点则有违上市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化和及时化原则。特别是当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构成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时,往往会对股价构成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规避上市企业操控股价的可能性,就需要对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披露制度要进行明确,要将披露的规则具体到公告时间和知识产权明细、产权获得方式以及获得时间,到期时间以及评估方法、依据和账面价值,以及调整过后的账面价值以及评估价值,评估机构名称以及知识产权的评估目的等详细内容。
2.完善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完善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针对知识产权制定相应的评估规范。虽然现在有无形资产评估的规范以及专利资产的评估规范,但是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以及专利资产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且随着我国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型发展,在这个背景下,知识产权在上市企业资产构成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所以针对知识产品这个重要的产权制定专门的评估法律十分必要,对此首先就要出台《资产评估法》,在这部法律中将资产评估的相关细节进行明确,然后再通过财政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局等部门结合知识产权的特点制定一部《知识产权评估规范》,然后再由资产评估协会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甚至为了进一步细化知识产品评估,可以指定涉及到专利、商标、版权等资产的评估规范。
第二,要优化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方法。目前我国针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基本上是统一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来执行。因此我国在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要加大理论研究,从而完善我国针对不同知识产权类型提供相应的评估方法。比如专利池和单个专利权这两个评估对象,都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以及价格之别,而且影响这两个被评对象的因素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此就需要在探究这些不同因素的背景下选择相对合适的评估方法,才能够有效提升评估的准确性。
3.完善行政管理部门对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监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到知识产权评估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尤为必要。但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在于管理的深度和监督的方式上。当前我国行政部门开始从之前的全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性政府方向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清。不过我国上市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多头管理现象。而这一点无疑对我国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约。但是如果要彻底将行政主管部门放开,完全的市场化,那同样也会造成监管缺失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促进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将过去的管理和主导转变成监督,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而不是一种微观管理。当然这种改革还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
4.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行业能力
要想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水平,关键还是在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评估能力。对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促进提升:第一,提升我国资产评估协会的独立性。虽然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会占据上市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单独成立一个知识产权评估协会,这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管理成本的浪费,事实上我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那么可以基于资产评估协会的基础上,建立辖下的一个知识产权评估委员会,从而发挥知识产权评估规则制定和方法创新的功能。但是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减少行政主管部门要降低对产品评估工作的干预,另一方面评估行业协会自身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行业协会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主要采用的独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模式,主要采用归属于某家资产评估事务所,想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水平,关键还是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自身的能力。当前我国涉及到资产评估专业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很多规模都相对较小,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做大做强,这样也就很难提升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整体水平。对此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提升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自身的内部建设管理,比如建立良好的事务所文化,倡导同样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行业的全局观念,加强评估行业的责任意识以及平等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内部构件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和收益分配制度,通过制度的优化来促进评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公平竞争机制,鼓励同行之间的兼并和联合以及整合,促进行业评估机构的做大做强。
第三,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队伍的建设。因为评估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够对最终的评估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评估师的综合素质就需要从下面两点着手:其一,促进评估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因为知识产权评估会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比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技术以及法律和各种行业的专业技术等,如果评估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那就很难提升评估结构的准确性。所以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的资质考试制度,不同水平的评估师其福利待遇将会呈现明显变化,这样就能够鼓励评估师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的建设和交流平台的建设,让评估师能够据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要加强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知识产权评估主要是通过评估师完成,如果评估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较高水平的道德,那么在评估结果上就可能出现明显的问题,所以加强道德宣传建设同样非常关键,并要制定严格的有违道德的惩处制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有效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水平,就需要加大改革深度,创新管理,激活行业协会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和评估规则的合理性,进而提升知识产权评估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志明.知识产权评估的支撑与研发[J].中国资产评估,2011(01).
篇8
[关键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风险与规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53-03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改革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营运方式。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业务额达到1.2万亿美元。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1年全球将有1万亿美元的技术外包业务额、1万亿美元的流程外包业务额。根据相关预测,2006~2010年全球IT服务市场年平均增长61%,预计2011年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业务量不断增加,服务外包行业取得快速的发展。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350亿元,到2010年已突破2750亿元。但相比之下,我国依然处于落后地位,国内服务外包企业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外包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争端的热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还不规范,也给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提供了温床;同时,受服务外包业自身特点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而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的风险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服务外包的整体运行状况。因此,认真研究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的风险问题,并准确预测在服务外包过程的知识产权风险,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外包与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外包的定义众说纷纭。江小涓等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企业或者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本有自我提供的部分服务流程或者服务环节以合同方式委托给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商务部在《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将服务外包定义为“通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服务外包发包商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P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笔者认为,服务外包指企业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上,将原来由内部员工处理的一些服务,按照事先通过的法律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成本和服务条件转移到外部组织的一个过程。
服务外包按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其本质是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转移给第三方企业,由第三方按照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方式进行运作;二是信息技术外包,其外包的主要业务是系统操作服务(包括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及整合)、系统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工程及流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远程维护等)、基础技术服务(包括技术研发、软件开发设计、基础技术或基础管理平台整合或管理整合)等。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较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作用极为突出;服务外包更容易实现信息和技术在接发包双方之间的转移;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本身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含量。从知识产权角度看,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服务外包因繁简程度不一、市场服务的高低端的差异而具有知识产权的层次性特点;由于服务外包中发包与接包双方发生核心技术的转移,造成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泄露,因此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发展和保护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条件。服务外包行业要求发包方和接包方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共同利用,其中涉及包括商业秘密、商标、专利和版权等知识资产的共同开发和利用。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知识性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加,如果在外包过程中缺乏相互的措施,会引起诸多争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户。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性资产的管理。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侵权,可能把自有的科研成果泄露,失去竞争优势。如果不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可能招致相应的制裁,影响自身的利益。知识产权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多方保护,才能给以发包方企业充分的安全感,更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服务外包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风险
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风险是指外包过程中,大量涉及发包方核心业务的敏感信息,包括商业秘密、经营计划、专有知识与技术等外泄,致使发包方核心竞争能力降低的风险。在服务外包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产权风险。
(一)商业秘密风险
服务外包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是一个关系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发展的问题。服务外包一般都要求服务外包发包方和承包方共享彼此,尤其是发包方的商业秘密。在服务外包中,约70%~80%的发包方认为商业秘密比其他知识产权更重要,这也是服务外包过程中首先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商业秘密是以技术和管理保护为主,以法律保护为辅,且在外包中,发包方需要将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传递给相应的接包方,从而使发包方对商业秘密失去了垄断权。同时,接包方也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发包方的商业秘密进行了占有和使用,由此导致了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不仅取决于发包方的能力和水平,也取决于接包方的态度和行为。此时,保护商业秘密不仅是发包方的权利,也是接包方的义务。因此,发包方需十分重视接包方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能力,以防止发生信息被疏忽或故意盗用或丢失的事件。此外,接包方一旦发生泄密事件,不仅会使发包方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也会极大损害接包方的企业形象。
(二)知识产权归属风险
在服务外包过程中,第二个风险就是接包商和发包商之间外包关系涉及的使用、改进以及新增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服务外包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发包方直接转移给接包方的知识产权、外包关系期间改进的知识产权、接包方企业员工产生的知识产权及外包中第三方的知识等等。知识产权的归属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一,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所有知识产权归发包方所有;外包关系期间改进的知识产权归接包方所有;发包方和接包方共同拥有;发包方、接包方与其他第三
方根据各方利益通过协议或谈判分配各种关系产生的知识产权。企业在服务外包中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归属,依法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服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遵循的是合同优先原则,其次是属于研发人员或者作者。因此,如果将知识产权归属在服务外包的合同条款进行约定,不仅可以避免日后因归属引起的纠纷,也可以不断提升服务外包的水平。
(三)核心技术流失风险
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发包、实现和交付的过程中,需要涉及核心技术,包括发包方和接包方的核心技术。特别在软件外包领域,由于软件的无形性和可复制性,核心技术的保护异常复杂,作为软件发包方为保证软件的整体性和整合性要求,需要向承包方提供其核心技术。由于软件代码的内部性以及技术表现的隐蔽性,使得发包方有可能无法控制接包方。同理,接包方的自有核心技术也可能用于所开发项目中而没有与发包方签订任何使用许可或者授权使用协议。外包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潜在核心技术保护风险是第三方核心技术外泄。在外包服务中,某些特殊项目会涉及到第三方参与者,可能出现第三方泄密,造成核心技术的流失。再者,由于双方企业员工的离职,而未签署相关保密协议或者竞业限制,可能发生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
(四)知识产权的国别歧视风险
服务外包已经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更多的是跨国家跨地区的离岸交易。因此,由于国家保护主义而引起的国别歧视也是服务外包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又一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企业知识产权在另一个国家不能受到与本国企业的法律保护的平等待遇。这要求在外包过程之前,了解对方所属国的法律和制度背景,熟悉该国的法律条款和政策制度,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的制定一贯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方针,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本国企业的同时,也同样保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利。
三、服务外包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风险规制
为了推进我国服务外包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提高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这需要政府部门、服务外包行业、发包方及接包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首先,加快制定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比如在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上,可以制订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并构建以商业秘密保护法为中心,以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刑法等为补充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对商业秘密加以全面的保护。其次,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和审判力度,坚持依法打击、全程打击,加强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力度,并加强机制建设和执法能力的培训,增加知识产权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全国公安机关一共破获知识产权犯罪的案件1.5万起,“十一五”期间共破获了9284起,比前五年增长了60%,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从规模上来说是呈上升的态势。再次,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举报与投诉服务平台,进而搭建全国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建立完整的举报投诉接收、转交、办理、跟踪、反馈、汇总等工作程序,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保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搭建服务的桥梁。最后,建立健全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化。构建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行业层面,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防范机制
首先,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要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准确预测和防范潜在的各种知识产权风险,营造知识产权评估预测环境,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其次,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并落实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划。全力做好各企业之间冲突的调节与仲裁,及时处理行业内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同时做好法律宣传。最后,建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估、转让、交易的运行体系。在知识产权产业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将知识产权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为本行业的企业提供便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信息服务。
(三)企业层面,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安全保障机制
首先,企业应该合理确定外包的业务内容,有选择性地将本企业的业务外包出去,以促进企业合作与分工的合理化,使企业健康发展。其次,利用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在外包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通过严密的法律条款来保障自身的知识产权,包括商业机密、技术信息等。第三,建立有效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使用机制,通过保密协议等方式约定发包与接包双方的权利义务范围,实现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第四,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以充分了解保护客户和自身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并对其保持应有的警觉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在必要时还可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等方式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由员工离职因素带来的侵权行为。第五,积极加强自主和创新性学习。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持续学习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主动了解国际服务外包的信息导向和发展动向,自觉按照知识产权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发包商要求来组织和管理企业外包业务,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外包时,一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包括主动履行对发包方的知识产权保密义务,也包括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当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共同营造。政府和协会也应从宏观上加强规范、指导、引导和协调,通过完善立法、严厉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等手段和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以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迪凡,中印服务外包长短之辩:关键在知识产权保护[N],第一财经日报,2007-09-10(9)
[2]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62
[3]刘婷,服务外包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157-158
[4]马锦德,邵博,企业外包中的知识产权风险[J],法人杂志,2006,(1):89-90
[5]钱永铭,服务外包与知识产权保护[J],国际贸易,2008,(5):27-29
[6]任秀奎,和金生,服务外包涉及的知识产权及应采取的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08,(2):54-55
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69-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日趋完善,以产权化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能否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强大的中国企业的需求,人才质量也不能切实地解决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1]。如何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成了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特性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企业专利的申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工作战略规划、实施及监督等,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的人才具备交叉复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来维护国家和企业机密,同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3]。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更多是跨国纠纷,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专利领域的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来阅读外国文献,才能够准确把握和判断领域内尖端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需要从企业战略高度上规划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平衡企业知识产权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被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制定、企业竞争市场分析等。由于使用的简单,结果的直观表达,分析者能清晰地把握企业全局,在把握外在环境中机遇和防范可能存在的威胁的同时,结合企业具备的优劣势对企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企业战略进行管理[4]。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科学准确地找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优势分析
1.专利申请和授权增多。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105万件,同比增长26.1%。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3847万件,较上年增长28%,占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6.3%。2013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5.6万件,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3万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7.4%和4.3%,位居世界第一。由不断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也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发明专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突出。
2.人才培养意识加强。贸易全球化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多,中国企业的利益遭受着国外企业的巨大侵蚀,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约20所院校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接近30个省(市)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基地[5]。各大城市结合自身资源和企业现状,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也根据自身的需要,以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的1%~4%的数量配比为目标与高校等研究所签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协议来充实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二)劣势分析
1.人才定位不清。中国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人民法院知识产权诉讼审判人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才。岗位性质的不同需要对人才的素质侧重不同,而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形式单一,培养输送的人才没有针对性,很多事务处理能力需要人才在岗位上学习。对于政府、法院及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法律法规的掌握,结合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培养高理论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人才更应该注重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多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或者专利委托业务,在实战中提升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
2.缺乏合理的培训机构和体制。中国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输送主要靠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院或者是在职人员继续培养。国内高校的培养多数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培养的人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在职人员继续培养渠道有限,在中国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选择把人才送入高校静修,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机构的缺乏使人才进一步提高受到局限。
(三)机会分析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强调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战略规划细分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和国防知识产权七大类,全面地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在国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行业的背景下,推进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制订了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措施。
2.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提出。2010年11月国家在总结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较高,能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目标[6]。主要措施为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每年重点扶持10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培养2 000名左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各领域业务骨干,培养3万名左右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制。以期通过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和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四)威胁分析
1.人才匮乏且素质良莠不齐。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达6万多人,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更加导致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在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条约的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外语培养之外,应该注重对人才进行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营销观念和成本效益意识培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培养,要强化人才对于所任职机构的忠诚度。而在中国各大院校,多数人才培养以法律知识为基础,弱化了人才的工科背景和外语等综合能力,人才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也不够强调,导致人才输送到企业面临实际问题时不能全方位综合为企业解决难题。
2.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中国科研人员人数和水平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增多,但许多跨国公司在我们建立科研所,聘用中国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发,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国外企业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技设施条件也吸引着中国尖端技术研发人员不断涌入,中国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大多流向了国外企业[7]。这与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大力投入严重不协调,在国家流失经费和资源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高,企业利益受到极大的破坏,面临的生存危机加大。
三、人才培养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战略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也面临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压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知识产权人才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完善研发条件和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把高端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准确培养是建设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基础,国家应该以高校培养为重心,在职教育为辅助。加大各大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对已有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进行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要以人才结构和素质为依据,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清晰定位,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曼.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28-134.
[2] 何铭,王浩,周磊.职业知识产权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9,(3):36-39.
[3] 刘平,吴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人才工程―专利实务人才需求与培养[J].企业经济,2005,(7):116-118.
[4] 罗利华,黄延,陆炳树.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0):81-84.
[5] 管一杰.浅析中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J].商品与质量,2012,(2):236.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技术创新不能单独发挥作用,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与之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知识密集型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和知识要素的主体,也需要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我国加强科技成果创新、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融合都有重要作用。
1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内涵
“知识产权成就转化”和“知识产权”的内涵是一种渐进的关系。知识产权,也称为“知识所属权”,是指“权力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目前,由于司法制度不同,许多国家对知识产权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各种定义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产权人享有的知识产权,是他们创造的知识产权”。从该文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知识产权是公民权利,被统称为源于创造性知识成果和工商业标志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及相关权、专利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商标权、科学发现等[1]。如今,随着科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真实和虚拟的知识产权成果已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计算机程序、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技术、植物新品种等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是指将现有的“创造性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生活和生产中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管理系统通常被系统地概括在知识密集型公司、技术部门或密集型公司的知识产权体系或研发体系中,对知识进行特殊管理。知识密集型公司将加强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与从研发到实用性和促进的一系列过程相关的知识产权转换的相关系统,促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战略[2],具体如图1所示。
2管理具体技术方法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思想方面,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转化等有关知识产权从研发到实用再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的重视程度[3]。管理具体技术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动力、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驱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3个方面,具体情况见图2。
2.1技术创新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要想大大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还必须把握关键,促进技术创新与行业整体竞争力的良性互动。对研究经费的投入和对新技术的投入是企业改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动力来源[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树立基本的主体意识就是企业主题意识。要通过自筹等方式,增加科研投入,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反馈生产部门,增强内部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行业竞争力。
2.2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和转化能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和最后体现。除了关注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外,还应注重技术创新资源的生产转化率,即技术创新的“质量”。创新的生产转化率或成就转化率比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更重要。它与企业利用技术创新资源的实际效率有关,直接决定了企业科研投入的成果和有效性。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创新,才能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主导地位。在产品开发和升级、创新想法和行动中使用知识产权[5]。不要让公司的创新保持在研究水平,必须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将其转化为市场所需的元素或产品,并真正实现研究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在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创新赢得机遇。
2.3创新驱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现代技术对企业的巨大作用,企业应成为现代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技术和制度变革,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只有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突破技术垄断和各种限制,提升竞争力。但是只有知识产权是不够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市场所需的元素或产品是公司的最终目标,当前的企业创新不是企业竞争力和绩效的主要来源[6]。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自主权和内在活力。支持制造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推动知识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能力。
3企业管理创新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关系
3.1企业管理创新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企业管理创新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温床,为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供了动力和机会,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取决于公司的创新主题,公司的自主创新活动是通过内部驱动程序和外部驱动程序共同进行的,公司的自主创新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经济行为。确定业务创新计划的必要内容,业务管理包括一系列活动,例如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生产、销售和售后过程中,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公司将这些需求作为目标,组织和协调各个部门,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开发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并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的工具。
3.2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反映企业管理水平
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变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水平。转化知识产权成果的能力是评估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而公司管理则是转换知识产权成果的动力和手段。当前,我国转化知识产权成果的能力薄弱。知识产权很多,但是转化效率很低,这方面反映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专利与实际生产和公司客户需求的集成度较低,还反映了中国公司转化知识产权成果的能力薄弱。在创新策略中,只强调创新而忽略了实用性,因此,企业应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与制造相结合,在业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创新理念,真正依靠创新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在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释放着新的生产能量,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创新时代。在创新的推动下,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正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引擎。同时,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公司的要求,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必须创新业务管理并增强业务管理的能力,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与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运营的科研机构相比,这些科研机构还应该将创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应用到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管理中,与大学和政府有关联的大多数知识密集型公司并非以谋取利润来领导科学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政治定位、科学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对宏观和学术目的。在这种目标导向下,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不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大学和政府附属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现状并不乐观。引入创新的业务管理概念,促进研究机构,管理系统的创新以及特定技术方法的管理对于与大学和政府有关联的知识密集型公司也非常重要,并且在促进转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 下一篇:建筑工程的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