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介绍了物流金融的几种基本模式,分析了物流金融中物流企业的风险关键点,并提出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
物流金融;风险控制;基本模式
一、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它以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体,其核心是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融资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增值服务。物流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还能够通过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基本模式
目前,比较典型的物流金融主要有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三种模式。
(一)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模式是物流金融最传统的模式。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1。所谓仓单质押,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货物存放于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以其为货物做为融资担保,凭借物流企业出具的仓单向金融企业申请短期融资。短期融资的额度通常不超过货物价值的70%,融资的形式主要流动资金短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付款保函等。在仓单质押过程中,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主要扮演中间人及担保人角色。
(二)保兑仓模式
在保兑仓模式下,买方、卖方、物流企业(保兑仓)、金融机构四方签订“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买方依据其与卖方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由金融机构开具承兑汇票,专门用于支付卖方货款。该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同时,买方又以货物向物流企业提供反担保。卖方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向保兑仓库交货,此时业务流程转为仓单质押。
(三)融通仓模式
所谓融通仓模式,是一种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性综合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融通仓做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将物流、信息流、现金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资金需求方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的同时,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从而架起资金需求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资本,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益。在融通仓模式下,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企业信用、担保措施等多种指标进行评价,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将信用额度直接授予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以融资企业存放在其仓库内的货物作为质押品或反担保品,直接向融资企业提供结算或融资服务。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
在物流金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将面临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两大类。
(一)外部风险
受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物流企业主要面临着市场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内外政局的稳定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法律环境的变化、质物市场价格波动等都会给物流金融带来风险。其中,质押产品的价格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类。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产品的价格在融资周期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波动。当质押产品价格上升时,质物本身风险较低;而当质押产品价格下降,其变现金额小于融资额度时,就会给业务带来很高的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是由于融资企业无法履行物流金融协议中的各种责任、信用缺失而给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融资企业可能不诚信,企图用较少的质押产品获得较多的融资,用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等手段来欺骗物流企业,给物流企业带来风险。同时,当市场环境出现变化,销售停滞,融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可能无力偿还贷款。或受市场因素影响,质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变现能力变差等,都可能使得融资企业出现违约行为,加大客户信用风险。
(二)内部风险
在物流企业内部,经营物流金融业务时,主要面临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监管风险、合同风险等多方面风险。管理风险: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组织管理风险及员工管理风险两个方面。组织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权责分配是否明确、企业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业务规划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等。员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员工是否适应物流金融业务的管理需求,是否具备操作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人员是否诚信,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物流企业人员,特别是监管人员与质押产品及融资企业直接接触,如果人员素质不够,在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交割手续不完善,甚至内外勾结,,将质押产品非法转移或挪用,必然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经营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涉及的中间环节较多,业务模式复杂,物流企业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对融资企业提供的质押产品及其行业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质押产品的市场走势有准确的判断。如果出现判断失误,可能出现抵押价值不足,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监管风险: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物流企业作为监管方,可能未设计合理的监管制度、或设计监管制度但未严格履行,造成货物在入库过程中发生错漏,出现质量、数量问题,或存储不当,造成质押产品变质损坏,或错误释放货物,造成仓库安全性缺失,导致负有赔偿责任。合同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条款的正确性、完整性;合同签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没有恶意添加一些无法完成的条款,或者设置一些陷阱造成物流企业无法履行监管责任等。
四、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
针对外部风险,物流企业应当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合理选择质押产品。物流企业应当选择价值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强,市场需求量较大,易于变现与保管的产品作为质押物。同时,物流企业应当及时了解质押产品的市场行情,对质押产品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准确定位市场价格,降低质押产品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二是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体系,全面评估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了解融资企业的信用背景、生产销售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借款用途及还款来源等。对经营状况较差,信用不佳企业不予考虑。同时,针对不同融资企业,区别情况,收取保证金或要求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针对内部风险,物流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在公司层面合理设置机构,明确职责权限,权责,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同时,应当加强员工的监管与培训,提高员工素养,增强员工责任心,做好道德风险防范。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努力摸清市场变化规律,提高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锐度,避免对质押产品评估价值失真。在监管过程中,物流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出现问题及时应对,避免损失扩大化。针对合同风险,物流企业应当设立合理的合同评审机制,确保合同的真实、完整、有效,避免合同欺诈,造成损失。
作者:白兰 单位:中国铁路物资厦门钢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梅冠群.发达国家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
[2]阮加.物流金融风险与控制[J].物流技术,2010(04):18-19.
[3]胡愈,柳思维.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2).
篇2
【关键词】 企业金融风险 成因 特点 控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种风险因素显著增加。虽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居高位,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下行不可避免。欧债违约风险继续困扰全球市场,继希腊债务危机过后,意大利与西班牙已经接过欧债违约风险的接力棒,其GDP分别位列欧元区的第三、四位,经济规模及债务数额如此之大,完全超出欧盟及IMF的救助资金范围。同时,全球失业率高位徘徊、“通胀”压力的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难以乐观。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日俱增,像期货商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外贸结算的汇率风险、债务契约的信用风险、证券资产管理的收益率风险等等。如何规避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上述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参与国际产业循环和分工的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1. 企业金融风险的形成及控制现状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企业金融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金融风险可分为:外汇风险、筹资和融资风险、利率风险等。从风险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企业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事件是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的变化;风险结果是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即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的可能性。
1.1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企业要生产经营必然要发生筹资、融资活动,而金融活动主要是以金融资产买卖的形式进行,其中,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和用于再生产的货币资本共同构成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它们都不停地做循环周转的运动,是最重要的金融资产。而证券则是现代金融的重要工具和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过去的几十年,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展中,证券化已成为一种趋势,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正改变过去那种定期和固定的债权债务形式,而代之以可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转让的有价证券形式。同时,作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资产证券化还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化交易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现代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活动中,导致企业经营和运作必须面对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风险。其中最常见的不确定性风险来源,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在交易所交易的原材料、产成品、有价证券,以及可以用上述交易方式进行比照交易以获取收益的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通常源自金融市场风险,因此产生企业金融风险。同时,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以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国际商品交易的结算过程中就会产生汇率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交付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汇率风险,这同样形成企业的金融风险。
1.2由于金融风险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我国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的失真较为严重,使得金融风险缺乏有效监督,公众和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其次,企业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刻的认识。企业金融风险控制基本上都是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再次,由于没有一套成体系的评估与量化标准,虽然认识到了风险的存在, 但是对于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估计不够。缺少对风险的量化管理,没有运用有效技术来识别、评估和监测风险,金融风险的防范缺乏连续性和专业性。由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成本高,且我国企业的金融风险控制水平较低,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企业金融风险的特点
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风险,每一种风险的特点不同,对企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同时,由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产生的效益和造成的损失也各不相同。但企业的金融风险,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许多相同的特点,把握企业的金融风险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制度及科学的控制体系,就能及时预防和减少企业的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汇率的升降、利率的变化、证券价格的波动,都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力度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金融风险造成的后果也有不确定性。
2.2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可预测性。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测,同样企业金融风险也可以预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来完成企业的金融风险的评估预测,对企业金融资产实行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监测,从而规避风险实现风险管理,减少企业损失。
2.3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可控性。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的,但是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企业因生产经营拥有金融资产,必然存在企业金融风险,而我国目前企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高,金融资产经营性风险,企业通过正确有效的金融防范和预警体系,对企业金融资产进行事前识别、预测,并根据企业自身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结构调正、分散、转移,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3. 企业金融风险的控制
3.1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企业发生金融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身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忽视企业金融风险,就会使企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金融风险,将风险管理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当前全球面临严俊的经济形势,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有实力的企业。
3.2企业必须从制度上和机构上加强管理,对金融风险形成定期报告制度
企业要有明确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要从成本和效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同时,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成员不仅要符合相关资质要求,并且必须拥有足够的权限介入公司的关键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的过程,能够独立、全面、高效地开展风险调查工作。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能够充分识别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使监管部门与投资者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事项;但是没有形成金融风险定期报告制度。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专项披露制度:企业必须定期向监管部门或利益相关人报告持仓规模、资金使用、盈亏情况、风险敞口评价、未来价格趋势、敏感性分析等情况;必须在重大事项(重大亏损、浮亏超过止损限额、被强行平仓或发生法律纠纷等)发生后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并对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处理结果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3.3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控制系统要科学、合理的构建,企业风险控制系统应涉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各环节。必须赋予该系统操作人员拥有足够的权限介入公司的关键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的过程,能够独立、全面、高效地开展风险调查工作。
3.4企业要对金融风险实行预警机制
为使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连续性和专业性,企业应通过运用金融风险定量评估系统量化和监测金融风险,一旦发现金融风险,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引起公司管理层与投资决策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企业金融风险,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3.5企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金融政策和变化
企业随时了解国际、国内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中国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出口产品价格以及出口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将国际国内的银根方面的变化贯穿到自己的生产决策中。
3.6企业应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加强银企合作
控制企业金融风险,需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和金融政策资源。在信息资源方面,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统计局、央行、证监委、行业协会等部门的信息,及时调整企业的金融资产方向,规避风险。在金融政策资源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走出去的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是企业加快开拓国际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同时,商业银行有很多好的产品可以提供企业来选择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每一家银行都有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部门,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推出很实用的产品。企业的经理应当经常和银行的财务经理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量身为企业设定资金管理的模式,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企业应加强与金融业的合作,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如这两类企业加强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规避风险,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
3.7企业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采取组合式风险管理
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式相结合,要和中央制定的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必须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不仅要经营好国内业务,还要积极开拓国际业务,走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海外上市、项目融资等方式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加速国际化步伐,在控制企业金融风险的同时,使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黄达《货币银行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篇3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从整体来看金融危机确是造成了一定规模的打击。主要表现在我国部分外汇储备的损失和进出口困难,影响了外资的投入,失业率增加,消费减少等。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第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严重缩水,国家外汇储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债券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受次贷危机的影响,部分债券可能面临违约的危险,会对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持有美元外汇的实际价值也在不断缩水。第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较为剧烈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中国相对较为独立,短期资本进入我国市场推高了股价和房地产价格。随着金融危机加剧,很多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为了缓解自身的危机大量撤离了中国市场的资本,导致国内投资信心下降,利润率严重下降。第三、人民币被动升值,货币政策面临挑战。首先,弱势美元汇率的政策使得人民币升值面临更大的压力,全球金融流动追求高增长高回报,外资流入导致通货膨胀越发园中。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受到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货币政策的力度方面存在更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始终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整体经济提升贡献非常多大。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需求严重萎缩,我国也放慢了对外贸易的步伐。第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以及其他行业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面提到了全球市场部分流入国内市场,导致房价增加,金融危机又使得大量资金撤出,房地产业信心明显降低,建筑业和材料业也受到了同样的冲击。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还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和汽车业,因为刚才的需求量降低,我国钢材储备反而增加,价格越来越低,钢铁等其他金属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爆发,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冲击了我国经济市场。金融危机还产生了经济方面的信任危机,国际贸易体系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混乱,经济正面临严重的衰退。
二、融资风险及融资渠道
(一)融资风险的具体含义。融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受到市场资金供需以及宏观经济条件下,融资来源、融资期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融资预期与融资结果的不相适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有可能会对融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与预期产生巨大的影响。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是经营活动的基础,进行融资主要是为了增加生产能力,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中的经济收益。市场条件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让融资工作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从而使得融资风险不断提升,企业要实现平稳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二)企业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所有者投资与借入融资。所有者投资的融资风险,主要集中于收益情况,资金的使用影响到收益结果,无法满足投资期待汇报,使得融资难度加大。借入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于借贷的还款信用以及还款的期限,如果这部分融资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将导致企业失去部分还款能力,严重会导致付出更加严重的经济代价,无法还款导致抵押财产的损失,企业的股价也会严重下降,最终还会导致企业面临破产。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依靠企业自身的资产积累作为资金融通,交易信息更加清晰,是融资成本较低的方式,而且融资的收益也不会产生外溢,资金控制更加灵活,是企业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流动,外源融资被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直接由盈利流向短缺,但是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股票融资通过市场进行股票变现,而无法反向操作。间接融资则需要中介机构作为媒介,比如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等,往往是短期的。最后是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是投资者与产权关系之间的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债务式融资则是通过贷款或者债券获取部分资金,权益性融资则是指增加企业所有者的债权增加资金。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企业的资金缺口呈现增加的趋势。受到市场萎缩的影响,需求量严重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企业都面临者巨大的销售压力,企业的存货将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这样机会使得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主要停留在生产环节上,加大企业资金需求的压力。国家在面对经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适当放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变得更加积极。虽然这些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企业的融资压力,但是整体效果周期比较长。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并没有增加,经济环境的动荡,企业经营情况也不理想,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反而减少的贷款规模。资金滞留,借贷困难,使得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资金短缺将成为企业最大的威胁。
(二)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融资结构不理想。信用制度多元化是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由市场进行主导,包含了银行融资、股票融资以及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结构,但是这些融资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仍然比较狭窄。而且融资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理想的情况,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于企业来说本应该保持相对平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间接融资的比例远比直接融资要高。除此之外,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存在严重的失衡,股票市场的发展过于迅速,适当的债券市场并不理想。
(三)企业融资的成本正在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采取了大量的补偿措施,最明显的就是利率的提高。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限制,银行贷款上浮比率最高,而且没有担保的贷款还需要支付担保的相关费用,这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融资风险评估体系分析
融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中断,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风险,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想要更好的应对融资风险,首先要进行相应的评估,为风险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内容。风险评估要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评价体系,要对融资方案的各个方面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评估,同时还要考量风险指标的相关性,避免片面分析影响准确度。评价体系要能够针对融资风险系进行具体化的反映,通过具体数据等才能明确化风险系数,以此来判断融资是否安全。评价体系在企业内部要具有明确的计算方法,通过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及预估,建立符合实际条件的计算模型,使风险评估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指导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风险评估体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法律风险,对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判断;金融风险,市场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波动风险,分析市场需求变动以及竞争的情况;政策风险,货币政策以及扶植政策的影响;融资需求风险,确定合理的融资量以及融资需求时间;融资渠道风险,平衡融资结构;资本结构风险,负债期限以及负债结构是否安全;经营风险,能够通过经营手段获取预期结果;流动风险,资产回收的能力判断;操作性风险,风险评估人员的专业性与风险评估的实效性。
五、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研究
(一)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方法。(1)风险回避。能够回避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好的情况,能够规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相比其他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回避风险适用于风险潜在影响巨大,且操作成本较低的情况。融资风险的回避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融资方案,选择风险最小或者可能性最低的融资方案,放弃一些难以把握的融资内容。融资风险回避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确保融资的安全性可能会放弃一部分的利润,这在融资决策中需要进行系统的考量。(2)风险转移。融资风险的转移,主要通过把风险过都给其他承担人,降低自身受到威胁的可能性,合同和保险是比较常用的转移方式。合同转移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承担人,比如转包合同以及租赁合同等。保险转移是企业应用最多的方式,通过非关联的第三方承担部分风险,同样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进行保障。(3)风险分散。融资风险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不确定性,企业也就可以进行风险的分散,比如证券组合,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来平衡整体的风险水平,用平均的理念来降低风险。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5-0101-03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会间接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金融危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项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体上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架构,使企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这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投资活动有所限制,某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风险来临,但为时已晚,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将会直接地受到风险的影响,以致企业管理人员出现盲目投资、盲目管理等现象,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2.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应当被管理经营者重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和增长企业效益。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综合型活动,因此,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运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所以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企业各种风险现象的综合表现。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想正常经营,想要生存下去,每时每刻都有风险存在,只有处理好企业正常运营与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在运营的同时,每一个发展的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企业是否盈利,所以正是因为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企业的亏损和倒闭。
(二)企业的风险控制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企业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风险,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就会让企业顺利的度过。但是企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和国际社会接轨,不再是原先的“闭关锁国”,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环境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企业合理地发展,所以虽然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会使企业深陷于泥潭,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仍对外部环境有过分的依赖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个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需要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三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即使目前国内的某些企业开始模仿国外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监事会,但是监事会的真实作用并不是很大,形同虚设。治理结构的不完整,会使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不稳定,财务风险几率大,企业损失率较高。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一)加剧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的放贷行为,由此造成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很紧张。当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倒闭。当金融危机过后,每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企业也开始对企业各项资金作出一些必要性的使用制度等,保证企业资金充足。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著名的雷曼公司破产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会影响央行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调整利息利率,进而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会将国外的支付能力拉低,这就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出口贸易经济,导致国内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当市场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时候,筹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每次金融危机的覆盖面都十分广阔,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所波及,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企业也很受其影响,所以企业和政府都应当时刻的避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所谓的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投资的原因,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这种风险就被称为投资风险。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会造成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会造成企业一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带来运营风险,最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者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此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房地产,原油,股票等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判断能力,这样会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剧投资风险,当企业没有办法承受风险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大,国内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造成了许多企业的倒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十分的注重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进行盲目,没有预期的投资,这样会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认真的思考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计划的进行风险规避。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同时,银行,社会和企业的客户等也会无法保障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企业整个的运营生产计划。企业在有计划的经营时,在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运转。同时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行业圈子,致使企业不能将结算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前我们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万亿人民币,接近于总企业资产的30%,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更大,已经超过了60%。这就说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对资金流的控制力较低,使得企业受到资金流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坏账损失,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会影响其生产运营。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动,会使企业没有办法做好预算,在短时间内,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力减弱,因此,金融危机会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危机对汇率风险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外部环境,如国际汇率问题,就会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金融危机会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浮动,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在业务操作时,发生巨额亏损或者是破产。某些公司在国际交易的时候,由于汇率改变的问题,原本获利的交易,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元等货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致使企业在交易时发生经济损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这三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都会改变当时的经济体系,汇率的上下浮动较大,同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很多的公司在汇率问题上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损失过多地资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际性企业要十分注意汇率问题,尽可能的较少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危机进行规避,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预警金融危机。财务预警机制指的是以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提前处理危机和风险。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更长的时间对金融危机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处理,并能够在财务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本质属于一种货币危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过度的负债,致使企业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维持运转,进而造成企业损失或破产。合理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解决企业较差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好的完成业务流程。企业在运作的时候,财务风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这是对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当今国际市场经济体系随时都在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建立一个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
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资金能够在企业中不断的循环和流动,这个过程中,货款回收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控制资金流动线的通畅,在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环境不断地变化,所有的商品没有很好的贸易流通,使得企业面临着资金不流通的困境,没有资金的周转,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重点把握各类关键信息的收集,时刻对市场进行监测和观察,进而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资金控制机制,时刻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并加以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充足,防止资金流失或不通畅。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
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好事,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也是企业的累赘,所以负债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金融危机或是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很容易造成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使企业净资产收益降低,所以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企业基本就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因此,企业在正常经营的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负债率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计算,设置企业负债底线,企业运营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进行合理优化,当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降低负债比率,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当资本回报率升高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增高负债比率。所以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的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资产负债率,让企业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四)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机制。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要以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主,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做到明确和了解,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尽职尽责,明确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等环节上,不断降低出错率,并明确其责任,从内部逐渐形成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会有效的较少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间接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现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下跌的状态,所以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冲动和盲目,在投资的时候,以一颗谨慎小心的心去面对企业的运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是与机遇并存的,所以,企业要严格对内部进行控制,同时保持当前良好的状态,寻求和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和业务上的突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要时刻地注意资金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得顺畅。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都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规避,才能使企业顺利地度过危险时期,并进入很好地发展状态。本文就金融危机条件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进行简要的叙述,说明了目前企业在金融危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以生存,并能良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张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3]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4]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
篇5
关键词: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不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中就表现为农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金融行业又在不断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金融企业的发展情况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金融企业要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其对于再融资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只有加大对其内部控制,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要怎样才能加大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1 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1.1 系统化原则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爆发经济危机都有可能对我国金融企业造成影响,就像是之前的所爆发的欧债危机,就已经给我国金融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相比较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其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将系统化作为再融资原则之一。
1.2 有效性原则
金融企业在再融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有效性原则,有效性、持续化是再融资的重要点,而要想确保其有效性,就需要金融企业完善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在经营过程中,就能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确保其有效性,金融企业可以建立起一支较为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考察和评估,以此来加强控制管理[1]。
1.3 经济效益化原则
金融企业要想降低再融资风险,就必须要对其内部进行有效地监督,这样才能将其风险降到最低,但是,在进行这项工作是时候,也不用过分消耗资源,毕竟金融企业资源时是有限的,如果过分重视,也会对金融企业资金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再融资过程中还要保证其经济效益化原则
2 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建立其较为完善的法人机构
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法人机构,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控制效果。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企业,其内部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法人结构,并且十分的符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就这一点上我国金融企业可以借鉴其它发达国家,毕竟一个完善的法人机构,不仅能更好地保障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发展,还能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对于再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意识。在一个企业内,如果不仅仅只有董事会,还存在外部股东作为独立的董事,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加大企业内部的监察力度,从而就能保持一个较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大我国金融企业对再融资风险的防范
我国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内部控制过程中,应该要具体体现到相应的经济投资风险以及在融资风险部门内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市场信息尽量公开、透明化,这样相应的投资者也会知道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就能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部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投资者相信我国的金融企业[2]。
2.3 对金融企业风险评估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在对起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然后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分析,以此来对风险进行初步评估,之后再按照所收集的风险信息作出较为专业的判断,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处理,这样就能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
2.4 对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经济主体在不同的风险下,其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风险责任考核制度,这样就能保证风险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企业内部员工也会承担自身相应的责任,从而就会更好的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金融行业的变化也是非常迅速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大多需要通过再融资来达到企业资金的流通,而本文主要是对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加强对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1利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和现金预算制度
1.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源是对财务风险的不当处理,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2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就短期而言,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性,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有利润是预警的前提,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尽早采取措施。
1.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建立了风险预警系统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应收帐款增大,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市场经济中,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导致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基本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应收账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2.1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提高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例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搞好筹资风险的控制,即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2.1.1进行筹资效益的预侧分析企业在筹资前必须针对各种方案进行筹资效益预测分析,以最小的筹资资本实现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投资收益和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是决定应否筹资和筹资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事先做好筹资效益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资金方式,企业为了减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方法可以计算综合资金成本率指标(即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乘以该项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之和)。
2.1.2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资金结构和还款期限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筹资条件和筹资机会,确定合适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的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并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企业筹资时机的把握,筹资对象的确定,证券发行的价格,发行期限,发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确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设立,都会对企业筹资成功与否,筹资成本大小,筹资风险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各种筹资机会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计算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以降低筹资风险。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财务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各种筹集资金所占比例及各种资金成本比率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筹资结构比率,从而控制企业筹资风险。确定合理的还款期限,企业应采用还款期限稍长于项目投资回收期的筹资方式,还款期限太长,可能造成长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资金成本;反之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偿还负债。因此企业必须做好预期的核算工作,来确定还款期限,降低企业筹资风险。比如企业通过对预期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好的确定回款数额和日期,从而更好的确定还款期限,以减少损失。
2.1.3确定合理的借款额度,确保借款偿还能力负债能否偿还是建立在投资未来的收益上,只要未来的收益大于资金成本,应该说,举债是安全的。财务管理上用税息前盈余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资本比例,这种分析法实际上说明企业收益能力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时,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销售的稳定性、企业筹资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对于经营周期性波动小、预期收入乐观、筹资能力强的企业可适当扩大负债规模。企业应根据资金使用期限、预期现金流量状况,确定借款期限,并要运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资产比率、长期适合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来衡量。
2.2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并取得收益,就必须敢于冒风险,富于开拓精神,善于捕捉时机,以便掌握主动权,取得较高的收益,但同时要学会控制风险,以最低的风险或代价,取得最高的收益。相反,不去冒险,过于谨慎小心,反而会使企业失去更多的机遇,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合理取舍并加以适当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企业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2.3.1合法经营,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合法经营是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也是规避资金使用风险的第一要素。企业必须知道和明确界定哪些业务活动是合法的、可以进行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像有些公司,在做进口时,不了解整个业务的全过程,对于客户只收取费,而报关、对外付款等手续都没有真正了解,这样由于企业对所做行业没有真正了解,企业不仅应该获得的收入没有获得,甚至还可能亏本经营,使企业资金使用风险增大。再比如对于创业投资公司,国家明文规定其不能从事房地产投资,那么即使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再高,企业也不应该直接涉及。同时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以及货物赊销时,应该充分考虑资金回收及回收期限问题。因为回收期限越长,企业所承受的利息负担越大,利润越低,并且企业要对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这样企业又损失了所计提的坏账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2.3.2加强资金运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对严禁从事的业务活动及财务活动,企业各部门要严格把关,不得从事。对于那些可以从事的业务活动,企业则一定要按规定章程办事,这也是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最重要、最具体的措施。业务部门,要由业务员和主管部门的会计人员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还款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来核定出与各客户的贸易条件、发货限额和还款账期,制定相应的监控程序和政策。
2.3.3全过程监控资金使用,防范资金使用风险付款以后,要对资金的活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这是有效地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的重要环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要有业务部门的主管会计对客户的应收款项做好原始记录,随时了解客户的回款情况。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因素分析,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如进行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因素指标的计算分析,查看资金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效应逐步凸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央企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导致我国央企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运作,使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时,我国央企不仅面临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带来的风险,也要承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随着我国经营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央企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风险控制,央企必须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背景,加强和重视风险管理,建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框架,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随着经营环境进一步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市场风险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以财务分析为主的风险控制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反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不能满足新环境下企业的风险控制要求,因此,人们也不断研究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方法,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持续发展及高效运转。平衡记分卡思想的提出最早应用于对企业的绩效评估,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并将之用于企业的战略实践,笔者将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管理思想与企业风险控制相结合,探讨企业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用BSC的战略管理思想来拓展风险控制,对于改进央企风险控制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框架设计可行性分析
平衡记分卡需要对一切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进行平衡,主要体现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平衡,过程与结果的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等各个方面。本文使用平衡记分卡的意义在于:结合企业的各种管理流程,将平衡记分卡与其整合成一套更为完善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跨部门沟通、组织学习等功能,使得企业真正能够实现整体和关键领域的风险控制。
央企的风险控制从战略角度来说,需要依赖一个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会计工具来实现,而平衡记分卡内在的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的平衡,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这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主观上的需要和客观上的支持。
三、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框架设计
(一)基于BSC的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平衡记分卡(BSC)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测评、管理与交流功能于一体。借助于平衡记分卡,可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落实企业的战略,并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风险控制框架。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按照平衡记分卡的要求,可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和学习成长角度进行考虑。具体到这四个方面,应针对各自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平衡记分卡四个方面之间以及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财务角度讲,财务指标是企业相关者了解企业运行及目标实现情况的最为直观的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在业务成功之后应当重点考虑向企业股东展示什么,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降低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客户和企业内部方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着重考虑应当以怎么样的方式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并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客户是企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力,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客户的满意之上的。企业应思考如何向客户展示自身的优势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要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不断地改进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期的需求。只有拥有了客户的信赖,才能为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而从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角度考虑,这一方面的改进无疑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推动力。创新和成长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这一过程的提高使得企业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保证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
根据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方面,并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将企业的总目标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划分为企业整体规模、企业主要业务排名、企业整体收入水平、企业的盈利能力等财务目标以及员工的创收和创新能力等。
(二)基于BSC的企业风险控制框架设计
平衡记分卡在企业总目标实现上的应用同样能够运用到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上。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主要经历战略/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沟通与监控等几个流程, 由于风险控制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因此,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与总目标的体系划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概括地讲,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流程就是从平衡记分卡的财务、客户、企业内部和学习成长出发,在企业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依次经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运行等流程,由总公司层面延伸至各个分公司或其他责任中心,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框架。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依托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正确设定、平衡记分卡的准确运用以及企业内部的协调合作。框架的设立能够有效地检测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促使企业及时应对面临的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论
风险控制对企业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无论大小,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类风险,本文克服了以往企业风险控制侧重于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缺陷,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统领央企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的框架,用这套统一的风险控制框架体系来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使企业各方面的风险能够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得到衡量与控制,采用一致的标准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目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更好更迅速的应对突 发事件,将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融资租赁企业 风险控制 员工控制
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的增大受到自身财政的制约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发展要求,从而产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资金融通的过程。通过融资租赁的过程,企业内部环节之间所共同构成的资金供求链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向平衡状态进行转变。资金短缺时,企业可以通过恰当的融资租赁过程,通过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期限内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周转和弥补;资金出现盈余时,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将资金投放出去,以最小的风险,谋求最大的利润。针对上述情况,就产生了专门以融资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本文就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中的员工控制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与探究。
一、融资租赁企业控制风险的缘由
良好的融资租赁环境是企业进行安全、快速发展的关键。在相对可靠的大环境下,引入一些安全可靠的资金,为处于这个融资租赁环境下的企业提供最为合理的资金分配方式,从而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良好的融资租赁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无论是对于资产结构的调整,还是对资本结构的控制,都不可能离开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都需要借助融资租赁环境进行调节。
融资租赁最早时期在美国诞生,其主要是融合融资与租赁物品为一体的方式,对于当前的公司财务以及金融领域方面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在当前美国里,其融资以及租赁方面的筹资总额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债券方面的筹资额度。在国内,其融资与租赁业具有比较低的渗透率,然而在最近几年里也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然而当前融资租赁环境里存在着两大风险:一方面由于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比较薄弱,这些日益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然而当前信用风险属于各个融资租赁风险里最为主要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人才方面的缺失,也慢慢的对其长远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以上这些因素都逐渐导致员工控制属于融资租赁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融资租赁行业,还尚处在新兴的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较多阻碍与坎坷,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通常又把信用风险叫做违约风险,具体是指承租人员因为各种抗力或者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其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来承担租金。也有可能是由于交易的对手,其信用状况以及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了变化,从而导致整个资产价值也出现变化,而无法及时有效的收回相关的租金。对于如今的融资租赁企业,信用风险是对其影响最为严重的风险,其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科学的探究与分析如何有效的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在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中如何加强员工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二、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文献回顾
通过当前数据研究和分析可以表明,合理完善的信用体制能够有效的促进融资与租赁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结合当前国内的融资租赁环境,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同时构建完整的惩罚机制,从而隶属于信用风险之中。当前国内的体制比较特殊,因此融资租赁企业遇到了新的风险,需要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框架。然而,由于对相关的解决措施,还未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因此不能够有效的判断惩罚机制、人员配置以及具体的细节处理。
一些专家对信用风险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来系统的论述融资租赁中存在的具体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然而由于风险控制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才能够保证融资租赁行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的融资租赁业务牵涉了许多行业,比如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和交通运输和保险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同的融资项目均能够给出租人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租金不能够及时回收等。然而当前对于融资租赁风险的探索与研究,基本上都忽视了员工控制在风险控制中的有效作用。因此,无论是管理工作抑或作业活动均需要依靠人员的作用,人员是当前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也是目前企业进行管理研究的主要重点。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管理学家以及企业家均认同一个观点:办公司即是办人。认识到了员工控制在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也强调在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之前,要首先考虑到对员工的控制是否及时有效。把员工控制放在风险控制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牵涉到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其均拥有比较小的副作用,同时成本比较低廉。这些优点决定了员工控制能够占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比较重要的地位,以下将系统的讨论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员工控制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
三、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员工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员工控制主要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以及措施,能够有效的促使企业员工能够专业、敬业与自觉的履行好本职的工作。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了解以及清楚企业内部的控制目标以及相关标准,能够把握企业需要员工了解的主要方面;其次要保证员工能够做好本职的工作,从而使得员工可以具备其做好某份工作需要的资源以及能力;第三要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员工之间发生贪污、舞弊以及偷懒等不良行为;最后要增加员工的自我约束以及管理能力,来实现自我监督。
作为融资租赁企业,其首先属于一种典型的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因此对于其而言,人员以及资金是保证企业合理有效运转的首要前提。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对其员工的控制,占据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主要地位,也是企业进行控制的重要基础。这主要是由于员工素质以及能力是否具备较高的水平,对企业控制方式的执行以及有效的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对于员工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合理科学的选择以及任命资质合格的工作人员
(二)对这些工作人员实行精心的职位设计
这主要是由于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其本身就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性,因此一名素质比较高的职工,首先要具备比较好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其次要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此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够有效的掌握市场是其需要努力的方向。企业可以采用员工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其了解以及熟悉当前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加强其对市场认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四、融资租赁业务流程中员工风险的具体控制措施
结合上文所述,为了有效的控制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需要将员工控制深入到企业业务的具体流程之中,当前其基本的业务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起阶段、实施阶段以及交易终止的阶段。
(一)交易发起阶段方面的员工控制
在业务交易发起的阶段,企业所需要的工作主要牵涉到租赁设备以及供货商之间的选择,挑选出租人进行客户的寻找,或者承租人方面提出相关租赁的申请,再对出租人对于租赁的申请人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受理。融资租赁企业可以采取结合银行业方面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来要求融资租赁企业关键业务人员对于相关项目信用风险的负责与控制,最终减少业务人员为了简单的追求提成以及业绩,所进行的投机行为,以此来最终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
(二)交易实施阶段中的员工控制
鉴于融资租赁企业同承租人之间尚且存在着成本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将租赁物品转交给承租人之后,需要相关承租人来有效的对租赁合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经营状况实地的追踪与有效的调查,尤其是要监控物品使用与资金的回收,从而避免承租人通过隐瞒自己的利润真实情况来拖欠租金。
(三)交易终止阶段的员工控制
若是交易是由于非正常的原因而导致终止的,则需要相关业务员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针对不良资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首先追究业务经理以及相关业务人员的具体责任,尤其是不良资产主要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原因,则必须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若是出现企业某些员工因为个人利益而进行蓄意的欺骗,则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其次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良资产的产生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吸取一定教训,来合理科学分析漏洞以及缺陷,最终增强风险意识。
最后合理的处理存在着欺诈行为的承租人,具体而言是指一些通过采用虚假的材料来逃避相应的检查等承租人,或者其未曾履行过合同规定而给企业造成损失,出现这些问题时可以由企业结合自身损失的状况来采用法律手段切实保护自己的利益。
五、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融资租赁企业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融资租赁活动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最佳的融资租赁方案,合理规避融资租赁风险。只有对融资租赁的整个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对融资租赁风险不断加深认识,加强员工控制,做好融资租赁活动的相关工作,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娣,张玉芳.我国融资租赁租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8,(9):35-36
[2]胡阳,刘浩然,李蓓,李雯雯,王文.《融资租赁租赁风险与控制》的教学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3,4(1):308―312
[3]赵建敏.我国融资租赁租赁业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 商业时代.2012,6(18):25―26
[4]胡阳,李艺凡,王欣然.金融衍生品对商业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13,6(02):178-181
[5]楚卫琳.融资租赁租赁业务中的利润操纵:动因与条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2,9(05):79-81
[6]Brent W. Ambrose,Yildiray Yildirim. Credit Risk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Lease Rates: A Reduced Form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013,4(08):135-137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3陈才东.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J].银行家,2012,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