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内容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好思政理论课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旗帜和灵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掀起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鸣,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目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1、掀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宣传和诠释,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特别是受到当代大学生认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达90%以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思想的认同度达80%以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究其知晓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占81%,‘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共占16%,‘与人交谈’及‘其他’分占1%、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乃至信念,直至践行。

当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仍然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田海舰等人对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1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3的学生还未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31.76%的学生“不赞同”或“说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1.53%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58.27%的学生认为理论太抽象,怀疑其科学性与真实性,对其持“排斥”或“漠然”态度;39.5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和追求的”这一问题选择“不是”(10.20%)或“说不清”(29.35%),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说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或者说,教育者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没有很好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这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结合实际,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仍然复杂,篇幅较长。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共15章,长达384页。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把其中的内容串起来的话,就会造成条割分块,既不利于这门课主要内容的传达,也不利于学生对主要知识、精髓的掌握。从这门课的章节内容上看,虽然只有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节提到了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纵观全书,会发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实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要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发挥其真实价值和作用,一定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用途和意义,就很难发挥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3、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拿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后,一般情况就是根据章节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授,两个学期下来,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学生在深奥、抽象的理论面前,收获甚微,仍然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主线,把各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要使学生重拾方向,教师必须提供明确的路线和前行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只有抓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认真组织教学,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并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领会、掌握了课程的精髓,反过来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对中央和各级政府相关精神的贯穿落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等,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主体——大学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扩大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了解、领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认同,解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问题,扩大认同面,并逐渐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从事日常行为。实现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性、深奥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炼其中的精华,并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采取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获,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1、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科学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能仅仅背诵和死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内容,更要了解和掌握其来龙去脉,包括其环境背景、时代条件、形成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等。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产生时代背景、生命力、传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熟悉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要熟悉掌握其历史传统、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作用、现时代仍然要坚持的时代意义,等等。只有全面吃透、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2、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任,每门课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就其精髓和主要内容来说,却较为简单和明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共15章,长达384页,但提炼精华,无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运用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形成过程及实现力量;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精髓,才能很好地教授这门课。

3、有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从上述分析的内容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全面的阐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时代条件、社会实践、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的解读,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这门政治理论课精髓的教授增强、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领悟,就既抓住了课程的关键点,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孤立、牵强附会地加以结合,而应该看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每一章节的精髓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中都渗透、融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2

(一)从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价值观培育

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起初只是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进入一定的地缘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之中。在这些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下,人慢慢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逐步由自然人转变为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人。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形成和丰富的过程。因此,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存在物,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也是接受社会影响、教化的过程,同时人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社会与人的这种不可分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只能是先接受社会中已有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从事独立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无时无刻不渗透于人的活动之中,对人的价值观发生作用。”[2]因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与社会不可分离,而价值观教育渗透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与交往之中。社会对人所具有的先在性特征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可能性。

(二)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看价值观培育

列宁的灌输理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不了解和不掌握的先进意识、政治意识;二是指“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灌输给工人”阶级意识,使工人认识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的灌输理论实际上是强调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习、宣传、培育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尽管列宁的灌输理论是在当时俄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工人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对于无产阶级的每一个成员来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自会的,同样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育才能确立起来。但不能将灌输理论简单地与教育的具体方法等同起来,认为灌输就是填鸭式、生硬说教。任何时代的科学的价值观都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时代精神,这种价值观也不是自发的、自然的演进过程,要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教育。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需要经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才能形成。

(三)从中西方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看价值观培育

古今中外的价值观培育实践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价值观的培育,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思想,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克己复礼为仁”,把恢复周礼作为“仁”的目的,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德政。这些思想成为儒家政治文化“三纲五常”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逐步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提出了一些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上,以“孝”为核心,讲究孝亲。在此基础上由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形成完整的“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在个人修养上,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和内省。为了培育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统治者极力推崇《诗》《书》《礼》《易》《论语》《孟子》等经书。为了使经书的内容深入民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历代统治者还进行了核心价值的大众化工作,编写了《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通俗易懂的书籍,传播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经过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探索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西方政治和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原则。许多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立法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不可侵犯,另一方面通过国民教育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普及和强化。在美国,道德教育经历了从主张道德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这反映出西方学者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和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认识。在英国,从2002年8月起,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式成为中学阶段的法定必修课。英国剑桥大学戴维哈格里夫指出:“所有学校都应开设一种专为多元文化社会制订的共同公民教育课。这种社会需要一些基本的共同价值观以产生国家内聚力所必需的粘合剂。”[4]英国执行官员尼克塔特在《课程中的精神与道德》中指出:“道德相对主义应该被另一种观点所取代,即我们认为社会中存在道德事实,一些道德事实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们组成我们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应该传授给青少年。”[5]在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方法上,许多西方国家都认识到以简单机械的道德灌输、知识学习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较差,西方教育学的一些流派如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道德两难判断等将多种教育方法与品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中心课程观”和“知识中心课程观”的消极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社会中心课程观”和“知识中心课程观”的消极影响,过分注重社会因素和知识的作用,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论”重社会整体,轻个体。离开独立的大学生个体抽象地谈论社会,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而“知识中心课程观”以知识为重要支柱,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间接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总之,无论是“社会中心课程观”还是“知识中心课程观”,都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发展,落后于时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这种片面的课程观中走出来,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需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的指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存在缺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具体体现。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价值观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有四个是涉及世界观方面的目标,对价值观的关注程度不够,这种课程目标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二,缺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价值观目标。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人类已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容易被忽视,这一缺陷很显然是与时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第三,缺乏审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随着物质的丰富多彩,大学生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不够。第四,缺乏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和国际合作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方面的缺乏对中国来说是不利的。

(三)课程内容忽视差异,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制定的,它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但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难发现存在下列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培育方面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比较大,但国家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忽视了各地区、各省市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不强。第二,课程内容比较注重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比较注重从理论层面阐释问题,而在结合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和在回应大学生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课程内容缺乏说服力和针对性。第三,从本科所开设的四门课程来看,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的现象。如《中国近现代史》与高中历史就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同时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有不少重复。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四)课程设计不够科学,课时不够课程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和目标,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和各种成分,形成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国家层面进行课程设计的,总体来看,这种课程设计的规格高、科学性强。但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看当前的课程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在课程设计上,高中历史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有重复,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也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二,课程设置与学时的分布不够合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教育课程设置了三门,为11学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一门,为3学分。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也不合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百多年的历史,只安排了2个学分,完成教学内容的难度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原来的两门课程合并的,但只有3个学分,完成教学的难度也偏大。最后,教材内容理论性的知识过多,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很多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在大专根本就没有开设《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对的理解不深,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作为课程的中心。当前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改革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号角,时代呼唤着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创造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考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修养,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建设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我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的误区中走出来,以育人为本的课程观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课程目标建设:制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目标;设定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审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同时还要在课程中设定人与世界关系方面的目标,引导大学生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学者们应该充分研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构成。针对当前存在的重视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等,而道德教育、政治实践、价值观教育相对较弱,教材内容重复的现状,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建设。而在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出现的重复,更是需要联合多个部分协同解决。

(四)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第一,必须深入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储备,弄清他们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第二,在课程设计上应坚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人的活动,只有结合现实的社会条件,才能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第三,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要科学。应适当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的学分,让大学生有机会根据自身的思想品德状况选修课程。同时,应增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学分,使之更加合理。在课程设计中应将以下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包括进去: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教育,二是爱好和平的价值观教育,三是科技价值观教育,四是人权价值观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26-02

一、前言

科技在发展,经济在提升,由此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等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人、激励人、凝聚人、鼓舞人,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入现状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入和强化有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引入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行强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在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个别高校,有时不太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或者是仅仅流于形式,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及其作用的发挥。还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形式简单化、内容简单化、教育教学口号化。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认识不足的表现,进而无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教育内容不完善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除了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采用的是进教材、进课堂的教学方式,一些内容并没有有效地融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不完善,影响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3. 教育教学不够深入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家明确表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心灵。但是,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时停留在理念的诠释、基本理论的讲解等上面,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解析,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单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无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无法让大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当前社会中的思潮非常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等产生着一定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若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教学实践,则无法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中复杂的形势,对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等的提升和培养会产生抑制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强化

要培育大学生知荣辱、爱祖国、能创新的优良品格,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远的人生境界,促进大学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开阔大学生的人生视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上面的不足和问题之外,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或者体系,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无法有效评价。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且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首先需要让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然后进一步进行认同的升华,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当前社会现状、存在的变化等的反映,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掌握其内在的精神,并加强社会实践,学会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2.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包含了众多的思想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兴盛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和研究,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较大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教育教学、发展建设中,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入,需要对其形成、建立的机制和规律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等进行研究。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受到不同思潮和思想的影响,为了增强民众的爱国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身需要具备科学性。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成为精神支柱,成为行动向导,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社会现状等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完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振奋起大学生的精气神。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教学有时往往存在表面化现象,有时可能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需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完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其自身具有完整性,其中包含的内容具有科学性、辩证性、主导性、多样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完整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强化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更趋吻合。在当前的社会中,各种思潮不断产生,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等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需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2]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

[4]王晓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胡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为视角[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6]王洪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J].高教论坛,2012(0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56-0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考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只有达到了实际效果,学生才能接受理论知识,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指导实际的学习与工作,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困境成因

1.1 教材内容方面的因素

教材内容存在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差的缺点。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以来,教材内涵在不断修订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但是教材内容中大段的理论阐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容易使大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难以产生求知欲望。另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不紧,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2 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所以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在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虽然不少高校教师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对于这种技术手段挖掘不够,缺乏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这种上课方式不仅很难保证课堂秩序,而且很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从而大大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

1.3 社会实践不足的因素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学时并不进入课表,所以有些开展的所谓的社会实践不过是流于形式的点缀,对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没有实质意义。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完成,所以活动起来存在难度大、缺少资金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等问题。因此社会实践不足的状况也就在所难免。

1.4 考核手段方面的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大多以理论考核为主,考试方式或为开卷、或为闭卷。基本是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核的最终结果。由于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具体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往往考核结果既不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把握程度,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威信。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2.1 高水平课堂教学,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教材是教学体系形成的直接依据,必须遵守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但更要重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问题,并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另外,教学内容必须始终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阐述,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分析法、讨论启发法、问题引导法、调查访问法、引导读书法、信息反馈法、情境模拟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既注意体现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可视、可听性、趣味性,增强教学过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可分为两部分:课内实践活动,即由任课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和即时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行设计、组织和在课堂上开展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即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重点或热点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考察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

2.3 重建考试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要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要努力探索建立任课教师、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处多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表现、期中与期末、平时操行与卷面成绩、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并通过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军.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 申素英,伍竞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4).

[3]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

篇6

【关键词】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 关系 对接 研究

现下社会经济呈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义而言,财务以公司核心要素形式产生,同时影响公司整体运营机制,公司财务要素主要分为财务治理要素内容和财务管理要素内容两种,其一同归属于财务工作范畴之内,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却有着本质区别,其概念意识与对应经济活动之间均存在较大不同点与差异性。应该了解到,当前公司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相混淆状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财务无序管理现象,对公司正常运转和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应正视此类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在辨别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二者区别的同时,详细分析与探索其内在对接模式,从而更好更优的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使得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工作质量得到双向提升。

一、财务治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词汇产生源于公司复杂且难以处理的财务关系,财务治理能够对公司基础性财务问题作出有力反映,财务治理主要对象为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利益协调性,会对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进行提升。从实际角度而言,财务治理是使企业经营权和相应企业所有权之间达成完美分离的产物,财务治理环节中主要分为财务收支管理内容和财务监管内容以及财务工作人员配置内容等,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财务的正常科学配置。财务治理以调控手段形式产生,公司内部全体工作者利益被涵盖其中,无论是公司经营者、公司决策者和公司职员都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对象,财务治理目标相对长远化和多样化,最终目的即为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和财务管理方式内容等进行完善,达到员工利益有力调节的主要目的,以至有效提升公司运行效率。

二、财务管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管理是固有词汇,财务管理概念相对明确。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就是针对公司财务事项进行实时管理,财务管理是公司内部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对象分为公司经济问题管理内容和公司财务问题管理内容。需知,公司资金项目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和核心操作环节,应在财务管理中进行必备资金管理,实施资金合理分配制度,有时也涵盖了投资管理内容和利润再造内容,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工作环节中基本工作形式之一,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可为后续企业进步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使得公司竞争利润不断加大,运用财务管理效率提升模式来明确公司经济活动目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明确走向,在起到推动效用的同时促进公司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和策略科学化执行。财务管理以财务活动正常安排进行最大公司价值获取,财务管理本质是从价值角度为公司牟利,因为其是公司治理工作的基本,公司经济活动与经济目标被确定的状况下,公司目标才能得以明确,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可观。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区别分析

(一)目标差异性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目标即为公司财务权益维护,保障公司利益分配均衡性,当前公司管理制度实施背景下,公司所有权和公司经营权呈相互背离态势,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则存在委托现状,此种现状证明着财务资本受托管理已成为主流。针对信息非对称因素加以分析,公司经营者具备一定信息优势,投资者与之不同,其存在一定信息劣势性。公司组建与公司发展中,经营者核心目的就是使公司效益达到最大化,投资者收益量度增加,但当前仍旧存在道德风险诟病,经营者会借助信息优势去为己谋利以损害投资者切身利益,非正规私人利益获取状况较为严重。但是财务治理其出发点为产权契约关系处理与调节,对财务利益主体间利益进行综合调节与制衡,以至有效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效率。所以,投资者权益保护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点操作环节和最终目标。

财务数量内容是财务管理环节中的操作出发点,在此前提系进行后续公司价值评估,财务管理目标为从根本上增加公司基础性价值,投资者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创建伊始,公司投资者目的就是达成公司利益最大化,换个角度而言,此处利益最大化是将投资成本要素扣除之后的公司剩余资金与财富,公司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主要分为资金时间价值考虑内容和相关风险价值要素考虑内容,公司资产增值均依仗与此。

(二)主体差异性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包含了公司股东内容、董事会内容和经理层内容以及财务管理层内容等,公司财务治理将财权配置视为重点,通俗来讲,即是对公司股东财权、董事会财权、经理层财权和财务管理层财权进行积极合理配置,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其具备出资权和决策权以及剩余资金索取权等,但董事会可以对大会财权代为行使,此时主要涵盖了利润分配方案内容、预决算方案内容和重大财务决策方案内容等,经理层权力与前者不同,其需在董事会授权后才可以参加重大公司决策,为董事会提供可选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案拟定,提高决策可行性。公司财务管理层授权方为公司经营人员,其需要认真履行自身财务工作职责与财务工作义务,享有一定财务执行权和财务决策权,监事会主要负责财务信息内容状况检查与监督,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监管操作也被纳入其中。

公司财务管理主体包括公司财务活动参与者和公司财务活动执行者,其与财务治理形成要素基本等同,看似相同,但主体实质却各不相同,公司财务治理主体角度为社会属性,公司财务管理主体角度则为经济属性,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监事会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部门与机构,但此时其却不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和机构。

四、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关系分析

(一)最终行为目标保持一致

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特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目的皆为促进企业财富值稳步增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研究主体为财务利益主体权、责、利三样要素划分,同时以相关应对模式达成利益制衡,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创造和利益增长的基础;财务管理操作前提主要基于公司基本治理结构体系,旨在达成核心公司财务目标而进行财务要素管理行为实施,其会推动企业发展和维持财务平衡,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均归属于公司治理大环境范畴内,二者对公司利益主体加以合理配置、安排,使资金流动全方位管理策略实施成为可能,并以公司财富增长和公司价值攀升为最终操作目标。

(二)财务二重性

根据财务属性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财务本身就预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此类双向特征存在,使得公司财务管理与公司财务治理共同构成了公司财务二重性,之后在此基础上构成完美结构体系。需知,公司财务治理环节需从财务本质社会属性角度加以分析,以财务社会属性要素进行公司财权的具体分配;公司财务管理环节需要从财务本质经济属性加以分析,以财务经济属性要素进行公司流动资金管理。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二者对财务双重属性进行了有力全诠释,其作用主体皆为公司财务,处于同一协调、共同发展态势,并助力公司各个财务事项能够长期平稳运行。

(三)作用互补性

财务治理通常情况下会融入与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之中,以宏观角度为基准继而顺利进行公司财务支配与公司财务协调,公司治理目标和公司治理思想将其涵盖在内。公司财务管理以微观角度为基准,并对公司财务活动细节部分加以操作,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公司财务战略体系构建,其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的根本。财务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司财务关系协调与整体控制,财务管理本体财务活动控制步骤与流程由财务治理掌握,二者对公司基础性财务关系调节和对应公司财务活动管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公司财务结构系统由二者一同组建。

五、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要点分析

(一)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目标影响和决定着最终公司经济活动,旨在进行公司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协调,公司财务合理划分环节势在必行,首要一点即是进行较为合理且正规的财务分配,明确自身要务和责任的同时,对公司财务工作予以精确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其本体最大效用,财务分配结构体系构建可对公司财务进行良好细化与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优化管理。

(二)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机制建立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

适时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激励机制创建,以此为前提进行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对接,明确公司基本经济活动目标,要求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完成配合。合理的外部监督可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缺陷与诟病,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前提下予以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上替公司挽回经济损失,激励机制执行可有效激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潜在工作欲望和工作兴趣,员工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有效调动,以此种方式来共同实现经营目标达成。

(三)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公司需要进行信息互换平台创建,创建目的在于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状况和对应信息失真状况产生,当前公司管理结构体系中,绝对权力机构设置状况和线性结构设置状况等仍旧存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信息失真之后会出现一定连带效应,有时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旨在有效规避不良信息状况,使得不对称等消极因素公司财务损害程度迅速降低,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实现公司信息平台的畅通性和自主性以及安全性,保证财务治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对接。

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尤为重要,政府下达了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与标准,但统一要求内容有所缺失,实用性信息和新型信息较少,财务会理信息要求规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及时建立正规财务治理结构体系,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目标,要求公司主管部门与机构进行信息披露制度修订,逐步明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要求标准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要求标准,为后续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财务治理目标达成奠定有力基础,使二者日渐趋于目标一致,随之需侧重公司财务治理规范制定、公司财务治理规范执行和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公司董事部门需要站出来协调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之间的关系,为最终目的达成起到积极推动效应,加之合理及时的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工作监管,充分发挥社会效用和舆论效用,建立公开信息模式和诚信信息模式以及规范信息模式,披露环境优化与合理整改可促进公司财务管理进步和公司财务治理进步。

(四)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

注重部门设置环节,因为公司财务工作是企业得以安全平稳运行的根本,与不同公司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工作关联性,与此同时,财务工作在时间跨度之上具备战略性中长期特点,有力实现公司财务管理和公司财务治理的对接需要充分体现财务部门此种特征,需要得到充分职能彰显与发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财务风险规避,需适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结构体系和财务风险控制结构体系,为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财务管理创造优良市场环境和工作氛围,需知,当前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发展时代,基于此,公司财务管理技术条件增加,并且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之后在此基础上促进财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将企业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深度加强企业危机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六、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人们逐渐对公司财务工作重视起来,旨在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治理质量,需要上述二者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标准要求内容相互适应。众所周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和公司财务管理要素是公司整体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若进行细化分析,二者服务对象与本体内涵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其实质上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调节的关系,需从实际角度出发,进行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并建立公司财务监督机制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的同时进行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保证公司内部各项机制的正常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 会计研究,2006,(12).

[3]何晶.岗位价值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中的运用――以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实践为例[J]. 中国商论,2015,(28).

[4]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5]潘爱玲,刘颜颜.循环经济型企业财务治理的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2,(08).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篇8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领导,我局成立了××县公安局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同志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局领导任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机关正职及各党支部书记任办公室成员,局长助理、政工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政工室,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对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专抓专管,为使这次活动收到实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此外,我局还下发了《××县公安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施方案》[桃公发(2006)31号]文件,对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了具体部署。

二、强化学习培训 三、深入查摆问题

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就把查、摆、整改相关问题摆在第一位,以期做到学以致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县局看守所副所长夏嗣人收受他人财物,私自允许他人违规会见的事件发生以后,我局不包庇,不袒护,自亮家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此案进行查处。同时痛定是痛,以此案为切入点,现身说教,把法治理念教育与每个民警的执法行为结合起来,要求每个民警深入自我剖析,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县局看到,夏嗣人从一名执法者变为阶下囚,其变质的主要原因就是法治理念的缺乏,为此,县局由政委钟桂华同志挂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改行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民警的依法治国理念,执法为民理念,公平公正理念、服务大局理念。2006年7月28日,我局还组织全局副职以上的中层骨干召开了专门会议,就夏嗣人案开展了集中讨论,由各单位正职表态发言。夏案的发生让曾是同事的民警在惋惜之余深刻地感受了彻肤之痛,同时也深深认识到:作为民警,思想上的法治理念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否则,便是一步天堑,自蹈死地。

四、加强督促检查

为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生实效,我局还强化了督促检查,县局专门成立了督导组,由曹奠坤,封亮,胡谷丰,汪家贤同志负责。督导组对每个单位的学习、查摆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查,有个别单位在学习时不扎实,缺乏部分学习内容,督导组就派人跟入,督促其加班补课,直至将所有内容学全学懂。此外,督导组巡回检查的时候,还将发现的先进典型及时推介,激发民警的争优创优意识,如**由于办理一起专案,不能集中参加县局组织的学习活动,他们就派代表参加学习后然后再回去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进行补课。督导组就及时将这一情况通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办公室,办公室随即予以通报表扬。由于学风正,态度好,该所在几次检查中都以学习效果好,工作扎实而胜出。

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95-02

信息是人们知识的来源,也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以信息传媒为纽带的现实社会里,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目前,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在我国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今世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来源。新媒体以其传播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等突出特点,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密集的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加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带来了双重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挑战更大。因此,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新媒体的存在,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量,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3调、教师信息不足的局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素材;凭借网络传播的文字、画面、视频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时效性。

2.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主动利用新媒体,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政、历史及社会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3.新媒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只有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方法固然有很多,通过新媒体与学生直接沟通联系,浏览学生论坛、学生的个人博客等无疑是很重要的方式。而且通过网络更能对学生知情、知性、知心,了解得更加真实。同时网络还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讲透的问题讲透。这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

4.新媒体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媒体实践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方式,又称为“虚拟实践”。新媒体实践所塑造的新型网络人才群体,在未来的网络文明时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进入网络以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去解读诸多社会难题,这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师知识的有限性与新媒体信息的无限性、快捷性冲突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无论教师知识面多广,他也不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量大、来源途径众多且更新及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知识信息不了解或了解不准确,学生则立即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掌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压力。

2.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新媒体信息的混杂性冲突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课,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方向十分明确。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性,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达到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的目的。而新媒体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有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观点,这些观点主观性和片面性较强,加之很多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充斥网络,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觉教学越来越艰难。

3.教学的相对滞后性与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快捷性冲突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就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传统口授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有很大的不足,教学课时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本身无法全面掌握教学相关性知识,学生课后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政治性特征明显几乎无法实现。就实践课教学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高校具有很好的实践教学经验,实地调研操作起来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实践教学的作用远远没有学生通过网络的见闻给其带来的影响大。新媒体信息不仅多样化而且更新及时,使得教学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

三、关于应对挑战的几点建议

由于新媒体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挑战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1.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教材体系和内容。在改进教材体系上我国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几乎每年都做了更新与校正。但是在个别观点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说服力不够强。如《概论》教材在讲解“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这一部分时,书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2]。这里的“铲除”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初级阶段,金钱仍然对自由存在很大的束缚,铲除金钱对自由的束缚只能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因此,教材内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力求更加准确、具体,增强其说服力。

2.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深刻丰富,是否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特点和要求,是否能够释疑解惑,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正视那些因社会变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回答这些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就是要反映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以及反映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在教学中,要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

3.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扩大知识面,实现理论与最新实际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必须紧跟实际才具有说服力。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需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及历史知识。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而且更新快捷。教师也许没有掌握或没有来得及掌握的知识,学生极有可能通过新媒体早已知晓。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扩大知识面,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现实问题。

4.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学中对新媒体信息必须坚持客观分析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方法,且不可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理论课课堂教学之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的技能和课堂上的发挥,更取决于教师对理论本身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理论直面实践和解释现实的能力。教学中的“道理”要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支撑。教学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网络信息问题,要能用原理和方法去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要搞清问题的成因,以问题的解决为主,不可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盲目批评。

5.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使其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起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介绍和传授知识上.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深化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学生理论上的困惑。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这就在教学的方向上与中学衔接起来,层次上的递进,理论深度的加大,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促进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授、多媒体与新媒体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讲授是必需的,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理解就不深刻。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些在课堂讲授中用语言不能全面、清晰描述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来表达是很生动的、有效的,可以很好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课堂教学中及时借助新媒体或者直接进行新媒体教学不乏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创新。要构筑新媒体教学的平台,加快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内容设置

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媒体不断得以更新换代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及实践方式。新媒体以高速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图文声音影像兼具的逼真情景模拟,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吸引力与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的重要场域

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等新兴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传播形态。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等。新媒体既是延伸教学载体,更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教育者应当将新媒体作为新兴教学平台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优势来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应用的日常化和普及化,以及其开放性、包容性及广泛性等特点,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无论愿意与否,人们已然置身于新媒体环境。这也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育人价值,将新媒体作为延伸教学的重要环境来加以应用和引导。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是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将课堂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平台和方式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加强对所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节。环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组织实施的要素之一,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新媒体环境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交融的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要提高吸引力、有效性和生命力,就要顺应时展,明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教学场域延伸至虚拟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又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1]。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关系的动态变化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中,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严格筛选教育内容,只有当这些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接纳与认同时,双方的教育关系才能建立。如果这种虚拟延伸教学师生关系的维持呈良性发展的态势,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与共鸣,那么教育关系则未能建立。当然,虚拟延伸教学环境中教育关系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动态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虚拟延伸教学环境中分别承担着信息传递者与信息选择者的不同角色,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流动性强,受教育者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虚拟延伸教学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是去中心化的交互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要求教育者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与课堂教学相比,虚拟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与互动不再受现实环境制约,而是存在于虚拟的情境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主体间性教育关系。“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而又复杂的态度体验,这与其他类型的沟通相比,更具有教育的内隐性和潜移默化性。”[2]在虚拟延伸教学场域中,由于不再受课堂教学中角色关系的约束,师生的交往呈现出自由平等、自觉自愿等特点,这种教育关系的维持与延续是基于双方认可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而不是双方的地位和身份。

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内容设置原则与内容结构

1.内容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教育内容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效果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延伸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教学内容要坚持导向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在本质上,它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体现时代特色并且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活动,要将课堂内的显性教育内容和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利用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发展倾向的跟踪关怀与观念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引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和提升法律素质。第二,教学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课,延伸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情感人才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新媒体作为延伸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在延伸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注重德育内容的政治化与生活化相统一,注重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三,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内容设置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是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陷入“走形式”、“搏眼球”的误区,教师应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根据学生需求适时在网站增设相应的栏目,对网站栏目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设置的开放性。

2.内容结构。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斯维尔•麦考姆斯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议程设置”概念。他们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为受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这些被设置的“议题”影响着受众对身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延伸教学的内容设置实质上也是一种议程设置,这种议程设置是为了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一,关注价值建构矫正思想道德。目前,我们的网络道德信息资源还处于劣势,优秀文化资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道德上的冲突与无序现象较为突出。网络环境中多种价值观、多元信息缺乏有效引领与整合,导致大学生容易在思想道德上无所适从,甚至丧失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中迷失人生方向。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个追求发展的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价值理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3]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必须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者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第二,营造平等环境缓解心灵冲突。心灵和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要求做到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的思维、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和谐。在虚拟教学平台,双方被虚拟符号所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师生之间容易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主体间交往关系,主体间平等对话环境有利于交互主体敞开心扉交流思想情感。主体间通过心灵对话探讨幸福、和谐的方法和意义,引领受教育者向往美好的事物,让受教育者接纳自我,缓解心灵冲突,保持乐观的心态。第三,贯穿人文关怀促进人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必须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以大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生哲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系统范畴上来进行认真的考察,突出其对于人生的意义,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获得关注人生,关怀生命和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发展需求的主体自觉意识”[4]。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要取得切实的效果,就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延伸教学的全过程。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环境,在这个新环境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延伸教学是教育者需要继续思索的问题。与新媒体相关的科学技术仍在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与延伸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其指导价值探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向军,徐建军.群体人际互动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