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篇1

【关键词】和谐德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55-02

作为人类解释、规范、估量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尺度,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和谐德育为目标,从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树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目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之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全面之发展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更加注重当代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开发以及主体人格的塑造,不断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造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自身成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摒弃不思进取、无事业心、无责任感、无使命感的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需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锻炼当代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努力挖掘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潜力,切实实现他们充分、自主、自觉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协调、优化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内在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人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现当代大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需求下所实施的和谐德育,是适应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

1.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以和谐德育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其批判性的道德思维和实践精神,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和机械训练的陋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意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见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非理性情感因素的激发到理性化自律能力的建构方向的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重当代大学生内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动态结合,寻求主体期望与目标效益相统一的最佳实现状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适时的激励效果。

2.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应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注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开放性。要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代化,必须以和谐德育为目标,用系统的、整体的、联系发展的创新思维来认真研究以意义建构为中心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放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以培养完满的大学生人格为宗旨,建构当代大学生与世界全面、丰富、活泼的意义关系,引导他们体验生活、理解世界与人生,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人性的复归与完满。

3.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致力于形成一系列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择和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特别把握好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和谐德育为目标,把弘扬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的能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创造和完善自己,通过深刻地变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评价体系等诸要素,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现代化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和教育特色。

三、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把文化多层传递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托。

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倡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本位教育向智慧教育本位的转化,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载体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与文化渗透的双重作用

尽管“灌输”作为一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的教学,但是“灌输”本身所包含的传递、输入、教化、教诲作用却值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一种实现其实效性的手段加以吸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所具有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与文化渗透所体现的发散性和隐蔽性,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2.建构支撑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不仅在本性上趋于一致,而且在功能上相互承载,即挖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创新和文化扩展,建构体现时展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以文化渗透的方法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将极大地有益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把全球视野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拓展重点。

我们应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民族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契机,在防止思想文化的“全球化陷阱”和自觉克服本土化狭隘意识的影响中,达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和谐统一。在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适应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内转型的需求,又要着眼于全球性的视野,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适应新时期的时代主题和任务要求,以和谐德育为指导,树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目标,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依托文化多层传递的手段,拓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全球化的责任感,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积极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19-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逐渐深入,国内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下,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面临很大挑战[1]。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摇篮,需要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新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独立高尚的文化思想灵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保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跟上形势的需要,适合大学生口味的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提出有效的策略。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思想逐渐变得复杂。多元化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却也体现出了阻碍思想进步的消极一面,大环境中金钱、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思想日渐衰退的状况,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消费观、生活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通过经济性指标来进行日常决策,同时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经济利益[2]。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味追求美丽与时尚,过度崇尚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渐丢掉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现状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及负面影响。

1.2 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大学期间形成的政治思想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对将对以后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还可能出现盲目性。目前,有一部分学生是独身子女,社会阅历小、独立性比较差,比较容易产生依赖性和独立性,缺乏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神,片面强调自身的价值,纪律观念甚至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

1.3 生活网络信息化使大学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网络生活也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交友、购物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然而,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更易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网络开发传播性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此外,大学生把一大部分时间用于网络学习上,而对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活动不够积极,这些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明显冲击。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 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的时代要求。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看重形式、轻感悟[3]。作为教育者要转变教学思维,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具有人情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具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活精彩而复杂,当代大学生不仅为学习成绩和考试而担忧,还要协调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合理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难题,甚至对未来对就业有着迷茫和恐惧。因此,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极度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的未来和前途考虑。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渗透教育作用

一个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格外重视校园文化、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创新进取、团结奋进、文明健康的和谐氛围[4]。美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们产生持久的影响,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想情感、审美观念发生较大变化,还会对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高校无论是花园、广场、图书馆还是宿舍、食堂,都需要渗透一定的文化审美底蕴,让校园内的每一处都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同时还要营造厚实的人文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环境,让学生处处可以感受到思想自由、民主的精神,在知识得以增长的同时还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中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高。

2.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5]。由于在网络上人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敞开自己心扉,流露真实思想,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相关论坛的信息收集、分析,了解大学生真实思想动态,进而进行沟通并用正确的思想予以引导。还可以依靠一定的网络技术手段,屏蔽各种不良信心,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高一个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3 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面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渴望国家振兴和发展,也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本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态度也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成长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都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因此,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综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积极实施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渗透教育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教育水平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志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29(3):36-37.

[2] 韩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134-136.

[3] 刘沁园,杨虎智.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435-43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51-02

一、深刻理解和领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党的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新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贡献,如何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2.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把握住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有效应对网络负面信息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考验和新课题。

3.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社会思潮和矛盾问题对师生思想情绪的干扰点多、面广。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存在利益诉求多样、个人追求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迫使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软实力竞争,而高校正是他们渗透的重要领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巩固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更好地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巩固高校这一思想文化重地,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和紧迫任务。

二、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的新特点、新趋

1.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大学生思想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社会变化快,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些变化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经济模式、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从而形成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的思想特点。同时,成长过程中受多样化环境影响,促使他们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2.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趋于功利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国界的概念,模糊了政治体制的差别,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同时,市场经济的扩张和功利主义的震荡致使部分大学生面对现实是急功近利的,缺乏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促使他们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对弱化。

3.网络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非常强的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各种消极文化的侵袭,这对大学生思想导向产生一定的潜在威胁。在此情形下,由于个人所选择的文化内容和排列组合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结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异,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2]。

4.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偏差。传统家庭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道德的教育;只重视生活的关爱,而淡化思想的引导。这一状况造成了学生性格孤僻,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差,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强调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受,而忽视他人的身心感受。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严重偏差,价值观念扭曲,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实现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可见,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2.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实现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推动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前提是要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规律,需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度的形成既要坚持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既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切实发挥实际效果的教育活动和内容固化,又要防止制度的僵化和简单的重复化,既要以一贯之,又要循序渐进。使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实现教育队伍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要多管齐下、持续推进。一是要注重队伍选配。探索多元化的选拔途径,强化竞争机制。二是要加强培训。以科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三是注重师德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证明,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果。四是强化管理机制。以创新精神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使其更加富于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4.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特点与规律,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精神需求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努力做到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教育内容的精细丰富、教育载体的创新多样,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开拓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5.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实效,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教育方法不对头,则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拓展育人载体平台,增强育人效性。一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简单粗暴和空谈说教的教育形式,主动把教育主题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是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探究实践育人路径。充分调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总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探索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出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努力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喻俊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1,(2):47-49.

[2]田建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29(1):86-94.

篇5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利用,让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对其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

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划分为以下类型。

1.1 与教育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教育对象感到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维护,产生自主逆反心理,对外在的教育起反向的反应。

(2)归因逆反心理。归因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关心总是抱有戒心,从而产生归因逆反心理。

1.2 与教育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

(2)平衡逆反心理。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态度对立,即使教育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教育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育者并不合拍,从而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

1.3 与教育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过长,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超过了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被禁止的东西会特别好奇,从而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越是不准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1.4 与教育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教育信息,但是由于教育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教育对象也会予以抵制的逆反心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生理上的趋于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即成人感。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产生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所以,大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得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脱离实际、沉溺幻想、固执己见、缺乏自控。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面对着学习、升学、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着许多困惑、无奈、矛盾,如果长时间陷于这种状态而又无法摆脱,(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封闭,无法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许多教师不注重深入浅出,只是泛泛地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情,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再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教育不适时,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太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一般采用大课形式,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胡侃神聊,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太过于形式化。最后,教育过程缺乏情感、可信性低。教育者总是权威性地灌输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导致可信度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强烈,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的意识,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经常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往往仅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高水平与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的低水平形成反差;自身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行为的平庸形成反差,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满困惑、矛盾、冲突,进而引起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进行冲击。而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现实又存在一定反差,这样就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的淡漠和忧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转而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架构的解析[J].探索,2000.5.

[2]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规律;对策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

1.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他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他们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意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课外知识,考取外语、计算机及其他职业技能证书,及早准备考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2.开拓性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态势多元化,特别是全球化与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开拓性。他们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创新。他们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中展现才华、锻炼自己,同时也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和尊重。

3.务实性

大学生喜欢憧憬美好的未来,注重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在思考问题时和具体实践中,注重追求实际利益,具有较强的务实性,但有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在申请入党时,以找到好工作为动机;在择业时,首先选择的是沿海发达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去。

4.两面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两面性表现在矛盾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例如:他们热爱祖国,但政治热情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宽容不文明行为;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不够脚踏实地;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功利倾向明显;呼唤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但有时也会考试作弊;在生活上想独立但缺乏自立能力,仍然依赖家庭。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变化

1.当代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观的变化

一是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的变化。以往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在校园内面对面地交流为主,但随着网络和社会实践的增多,大学生的交友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二是人际交往心理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把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希望通过集体活动、社会组织、网络群体等扩大交际范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当代大学生集体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对时代的变化耳濡目染,开始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倾向于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际利益并存,在集体中能够得到最大的个人利益。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开始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进取精神、成功欲望明显增强,而奉献集体的精神日趋减弱。

3.当代大学生群体恋爱观的变化

一是大学生恋爱动因的变化。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情侣,部分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此外,受到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会对恋爱更加向往,对恋爱的好奇心更强。二是大学生恋爱择偶标准的变化。过去注重家庭出身、学历等因素,而当代不少大学生把各种物质条件作为择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三是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变化。过去大学生的恋爱交往行为处于地下或者保守状态,现在由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较为宽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日渐开放。

4.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观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对政治感到厌倦与茫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能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政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了大学生对国家及个人前途命运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在总体上趋于理智,能够理智地分析当前国家形势,热切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关键时期,他们会挺身而出。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存在消极性:部分学生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民生类问题关注较少。

5.当代大学生群体就业观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至今,大学生的就业观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在服从分配阶段,就业倾向较为被动,择业评价政治化。在双向选择阶段,就业倾向较为主动,择业评价经济化。在自主择业阶段,择业倾向自主化,择业评价个性化。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兼顾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看重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和岗位。

6.当代大学生群体消费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的特点。一方面,消费节奏加快。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经济方面的考虑减少了,购买和更新消费品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追求虚荣,攀比消费。过分追求时尚,崇尚超前消费,追求档次,崇尚名牌,不懂量入为出。此外,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方向,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购物,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式,而手机、电脑、服饰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篇7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初探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分析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度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探讨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3]万艳玲.李香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01).

[4]贺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J].中州大学学报,2009(06).

篇8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把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引向深入。意义在于大众化能够奠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推进大众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于大众化是一个优秀的平台。对大学生来说,把基本原理从抽象的、理论化的话语体系,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使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并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青年大学生是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推动其发展,则无法避免地使理论变成“空谈”,也无法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要求。高校必须通过大众化,统一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指明方向。

三、信仰状况分析调研报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共有4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南财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问题,您了解吗。有3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了解,有15%的学生市完全不了解。“”不包括哪些理论思想这一题,60%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是科学发展观,可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于的理论部分掌握较好。但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了解不透彻。大学生对的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高于实际生活。书本知识太过哲理化、权威化;其次,中国的“考试”国情促使大学生靠记、背为主,缺乏自己的思辨与批判。较低年级中开展此课程,在潜意识中加深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思想学习的厌恶。

针对您认为“理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2%的绝大本分在校大学生认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清楚。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国化理论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部分在校大学生被迫学习理论知识。原因则为多方面: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老师的教授中又失去其兴趣导致放弃。其二,对于教材教法,他们也厌倦了老师的“经典人物+经典示例”教学模式,导致其厌学情绪。其三,课程的评价以考试为主,生搬硬套答题模式,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仰,推进大众化,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课堂的教学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大学生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加强的兴趣与关注。而我们现在的图书资源中,相关读物所占的比例不大。其中很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实例。

2,当代大学生更重视实践能力,更喜欢参与到实际操作得并享受出理论的过程。传播者大费周章地空讲理论,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所以传播者应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改进现代的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的“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和流行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思想动态紧密联系,现已延伸到了大学校园的各个场所。新媒体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虚实结合的特点,以及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的优势。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评论、分享、转载各种时事热点或奇闻趣事信息,同步了解朋友圈的好友状态,实现丰富的互动式交流,还可以利用不同功能的手机APP满足衣、食、住、行以及精神层面的多种多样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日趋严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与新媒体环境相融合,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实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技术和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使得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及时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机制,让真实、可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位大学生中。另一方面,随处可见的新媒体资源加大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涉及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统筹兼顾地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更要紧扣重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

二、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媒体传递的信息资源中涵盖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利用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和丰富,培育学生形成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借助新媒体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新媒体还能使学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搭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思路和手段,营造和谐互动的教育氛围,将新媒体这片阵地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平台。利用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开放、自主地学习。另外,由于新媒体具有多平台、传播快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能够及时反映在网络新媒体上。因此,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见效很快。

3.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管控

新媒体上充斥着的各类信息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他们的身心健康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评论和转载,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科学地辨别信息,及时对大学生实施正面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利用新媒体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及时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进行管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1.坚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强调正面灌输和规范教育。在当代青年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个人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形下,首先要明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任务。其次,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精神追求,采取主动的教育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开放的工作机制,从长远处着眼,扎实、稳步推进,努力形成党政支持、学校主导、社会帮助、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媒体环境。

2.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的急速变化,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只有充分挖掘这一优势,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技术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中建立个人或团体的网络空间,邀请学生关注,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经常性地更新并丰富网页内容。网络空间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吸引学生点击并参与互动交流,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新媒体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互动活动,例如,网络投票、先进评比、热点交流等,并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适度结合,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自觉抵制低俗信息,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新媒体环境。

3.树立主动、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点把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张扬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沟通的环节越多,信息的传递就会受到越大的干扰,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就越差,甚至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平等互通的新媒体互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直接的交流互动,及时回应,相互沟通,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148.

[2]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1-43.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4]程博,胡澜,敬媛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及需求情况调查[J]. 改革与开放, 2013(13):54-56.

[5]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132-133.

[6]谢相勋,彭巧胤.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1-7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的各种媒介形式并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育人活动。现如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微信、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携带物,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新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网络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创新大学生载体教育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新时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情、社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养和行为表现也出现新变化与新情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形式,以便跟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宏伟目标。

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信息随带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主流信息与非主流信息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混淆了视听,也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难以跟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速度,很难适应电视、广播、报纸等这种旧式滞后性和低效率的载体,急需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学生接受能力强,超前性、跟风性、潮流性是大学生的个性风格,而网络信息渠道多、覆盖面广,使得课堂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信息接收平台,导致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影响力。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信息网络空间参差不齐,多元化、亚文化等观念充斥其间,其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以及隐藏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歪曲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甄别能力差,手机、Q群等网络信息模糊视野,思想变得随意,意志力下降。这种情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特别注意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和负面影响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健康的文化,不断增强信仰,如何把网络信息时代不对称的信息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行为,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探索焦点问题,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校教育改革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高校开展了以内部管理体制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探索,但效果并不明显。现如今,高校迎面而来的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给传统的高校思政带来了巨大瓶颈。例如,高校学分制改革,学生选修课,文理科打通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等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开放性和自由度更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甚至难以在时间和地点上同步进行。敞开式校园给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打乱了原有的校院系班管理框架,教育和管理变得自由而松散,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革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旧的机制体制的藩篱束缚,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建立适合大学生实际、个性、喜爱、心理需求的工作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政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原则

唯物论认为,原则是观察事务与处理问题的准绳和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优化与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而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继承创新原则。创新载体是已有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继承上的一种发展、超越和提升。高校中有许多优良传统载体应当合理地继承并需要大力弘扬,例如,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培训班、开会、作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开展党团活动等,都是应当合理而科学地继承和发展的,不能全盘否定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以生为本,学生喜爱的课程理论和各项活动,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而学生厌倦和反对的应及时更新换代,坚决取缔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只有在安排密度上、运用时间上,要恰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避免重复和活动形式的单调死板,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的功效,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大学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潜移默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达效果和目的,须是一个逐渐灌输和渗透的过程。理性和抽象地加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和优秀历史文化等这种隐形无形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可或缺,甚至会超越显性文化的载体。墙壁的名人名言,著名校友的精神,一条文化长廊,这些都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载体运用要优于这种渗透方式,比如,校园社区文化、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寝室文化建设、大一军训、周末劳动大扫除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往往会让学生无形地感受到某种启迪感悟和熏陶感染,纠正了错误的人生理想和歪曲的价值观念,真正强化了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是高校思政内容创新的根本需求。除了在教育载体内容上加强改进和优化方式方法以外,载体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以及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自主性较强,有理想有抱负也有渴望成才,爱美、好动、时尚、选择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育人载体上要考虑全面,在选择载体上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不断增强载体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承载和传递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须从优化活动载体、优化管理载体、优化课堂载体和优化服务载体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大学生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活动,将活动孕育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提高思想觉悟。高校在创新思政载体上,应注重活动载体的层次化、特色化,分门别类,分类指导,精心谋划,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到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统一。其一,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把活动目标与解决大学生心理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义务服务进社区、志愿支教、无偿法律援助、送温暖送爱心、结对扶贫助学等活动,力戒走过场、搞名堂、不落实。其二,开展健康有益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利用海报和编辑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活动方式选择上大学生文化状况、工作特点、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举行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其三,举办大学生学习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伟人的精神风格;主动参加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宣传展,举办训练班等,发挥形象化教育的辅助作用,把说服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大学生的传媒载体。新闻传媒载体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重要形式。尤其是QQ空间、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日益广泛,这种忘了载体具有开放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及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远远要胜过报纸杂志、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传统的媒介的宣传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创新势在必行。一是,网络载体创新应该观念和理念的改变。新型网络媒体的出现并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恰恰相反,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载体创新提供了重要新方式和方法,带来了新教育契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并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目标和原则。二是新兴网络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的优化。大学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机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加大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的监管,积极倡导大学生寝室文明上网、文明交友。

创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载体。所谓日常管理载体,就是指让各种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承载并传导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当中,从而达到优化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但我们也应看到日常管理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各种漏洞和困难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应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育人的意识,更新管理理念,形成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加强配合力度,在高校各系统、各部门之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其次,高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道德修养能力,营造浓厚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的氛围。三是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自身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用率先垂范来影响学生,达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标。 四是要以生为本,与学生平等互动,要营造公平、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争取得到学生认同、接收和赞成,进而支持和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实现日常管理刚性与柔性、民主性与开放性的有效结合。

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载体。马克思在其博士毕业论文《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社会社会的一切都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源。参与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社会实践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紧扣“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总结历年开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生活实践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暑假义务支教、开展三下乡活动等长效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持久性和新颖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成效、见实效、形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突出社会实践案列教学,采取图片、声音、PPT等多形式,图形并茂,绘声绘色,展现给大学生面前。例如,在全国许多高校中推行“第二课堂制”,这更是创新思政育人载体的有益尝试,值得广泛推广实行。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应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高校每年每学期都应该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力求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与理论研究、择业与就业相结合,大胆创新实践思路,在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力开展“爱心乐园”学雷锋活动,大学生“进千村调查”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践履社会责任感和砥砺品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滢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 2013(9).

[4]宁廷国.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5).

[5]柯文进.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思考[J] 北京教育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