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的原则

篇1

一、作为启发思考的引导者

如何引导,如何讲解,这也是很讲究的。例如,有一次,到学校听课,教师出示了问题:某年级一班有46人,一班人数比二班人数少4人,二班有多少人?一个学生回答说,二班有的人数是:46-4=42人。可这位教师只注意了这个结果是不对的,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到这位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因而只问全班同学这种做法对不对,全班同学大部分同声说“不对”之后,就有一位同学列出正确的解答是:46+4=50。非常奇怪的是,这位老师不但没有讲解为什么前面那位同学的解答不对,更没有讲解为什么后面同学的解答是对的,而是接着又往下讲解其他的内容。这里我真的不可理解,教师的引导怎么能是这样的呢?实际上,可以说,这里教师根本就不有引导,致使在这一课的后续过程中,又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我们说,因为你的教学引导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引导,学生比较普遍地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小学生中,学生一见到“少”就会用减法,一见到“多”就会用加法,还有一见到“倍数”就用乘法。可问题在于,已知的量不同,尽管问题中出现的是“少”,可却还要用加法来解答。那怎么来引导呢?这里也有个认识论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一般都有个由模糊到清楚,再准确这么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所以在见“少”到底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的时候,就要先分清到底是谁多谁少?谁多被确定之后,又来看看准确的数量多多少呢?谁少被确定之后,就来看看准确的数量少多少呢?因此,在这时,教师的教学要先引导学生先来确定谁多谁少?既然一班比二班的人数少,那是哪一个班的人少?啊,一班的人数少,二班的人数呢?多。既然二班的人数多,那又多多少呢?啊,一班比二班少4人,那二班就比一班多4人了。现在一班共有46人,所以二班就有多少呢?啊,是46+4而不是46-4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的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二、作为平等参与的合作者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我们说,首先,你不要强迫学生干什么,而应该是通过你的组织和引导,将学生吸引到数学教学中来。其次,你能提出问题,你也一定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也提出他们的问题。当你发表你的见解时,你要立即想到我与学生是平等的,那我在教学设计时,都要考虑给学生发表他们见解的机会。总之,一个原则,教师有的权利,也要考虑给学生这方面的权利。学生有的义务,教师可不能摆架子,也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班上的一分子,也要有这个义务。比如说,你要学生收集并记录学生家中一周用的塑料袋,你作为教师,也要收集你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袋并记录个数,并把你教师的数量一起放到全班中的原始数据中作为普通一员提供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如在一次公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看起来简单,可又不知如何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有什么结果。在这时,有一个学生向执教老师打手势,指着坐在他旁边的听课老师,意思是这个听课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执教老师正在犹豫时,这个学生以为老师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手势越打越急。这时,这位老师采取了一个令全体听课老师与学生都惊讶的做法:“这个问题看来老师是已经解决了,我们欢迎他来给我们上课”,这下听课老师不再是听课的第三者了,一跃而变成了平等的课堂参与者了。

作者:郑海玉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黄沙镇一街小学

篇2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赖格卢特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学习教练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是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三是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四是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些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设计的教学思想理念、课后说课反思等栏目。是讲完课之后的东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平日课前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讲课的、提纲携领的思路方案。即:课时计划,或叫做“教案”。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二是依据教科书(教材)。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考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完全依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来。

2、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篇3

关键词: 对话教学 课堂教学 设计原则 内容 设置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产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形态。这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舒展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应坚持以下几项主要原则,即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近生活、关注生成。下面笔者就四项原则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问题导引,引领教学

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景,一种“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种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与转换的障碍”。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成功转换的召唤,吸引着对话教学的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行为。换言之,问题是对话的焦点。也就是说,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因此,加强问题导引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知识一定要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当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学习需要,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感到困难,这是因为过去所学习的代数式恒等变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过运算来求得结果,着眼点是“运算”,而函数概念则是用变化观点来考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其着眼点是“关系”,表达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图像。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知识相适应,学习就会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问题导引,帮助学生调整改组认知结构。如对于以40千米/小时行驶汽车,试分析行驶时间与路程关系,可采取如下问题链:

(1)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中有几个量变化。

(2)若用s,t表示路程和时间,找出s,t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3)找出关系式s=40t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当时间t变化时,路程s也随之变化,最后教师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新的认知结构也就随之形成了。

数学问题千万,情景变化万千,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导引,营造学生思维空间,同时设计出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攻克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尊重差异,舒展个性

巴赫金指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真正的对话关系承认个体生命的同等价值,是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的“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或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可见,差异性是对话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在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我们应尊重这种差异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性格等)并合理地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应该用统一的教育目标来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世界。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预想出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预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出动态的教学过程,给课堂提供弹性的教学空间。

例如:“同底数幂乘法”一节课中,对于“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性质的形成过程。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提出问题a ・a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得到以下过程:

a ・a

=(a・a・a)・(a・a)(根据乘方的意义)

=a・a・a・a・a(根据乘法结合律)

=a (根据乘方的意义)

然后安排“做一做”:仿照上例,计算下列小题,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

(1)2 ×2 ;(2)5 ×5 ;(3)x ・x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原式与结果的关系猜想结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之后再推导公式a ・a =a (m,n为正整数)。

以上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上的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做一做”中的三个小题,有的学生每道题都仿照例题去做,有的学生做一题后就可以感觉或猜想到性质,而后边的两题就直接写答案。同时上述设计也明显束缚了一部分学生的手脚,没有给学生“节外生枝”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无法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采用以下设计:

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算一算: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做10 次运算,那么10 秒可以做多少次运算呢?得到:

10 ×10

=(乘方的意义省略)

=(乘法结合律省略)

=10 (乘方的意义)

这样引入与之前例的设计对比,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便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然后安排“做一做”:仿照前例,计算下列小题,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

(1)2 ×2 ;(2)5 ×5 ;(3)x ・x 。

对于以上内容预设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案。

方案一:与前例设计相同,学生仿照引例完成“做一做”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中的幂与原算式中幂的底数和指数的关系,从而猜想出结论再推导。

方案二:“做一做”中的三道题,如果学生只把第一题按引例写完整过程,而后两题直接写出了答案。说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到了结论并运用了,这时教师可顺势提问:“后两个小题的答案你是怎么得到的呢?”从而引出性质再做推导,如果三个小题都直接得到答案也可这样处理。

方案三:引例中10 ×10 =?如果学生直接得到10 ,说明学生很聪明已经不需要教师“小步走”细致的引导,这时教师顺势提问:“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到的呢?”引导学生把他已经用了的性质说出来,然后用“做一做”中三个小题进行验证,再推导。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弹性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随机应变,从而给课堂提供弹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个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当代多元智力理论也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果用统一的要求培养个性和多元智力有差异的学生,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差异教学观念,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精心设计差异性和选择性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善、自由和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尊重多元,崇尚差异,追求个性,凝练特色是差异性教学原则核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贴近生活,面向世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面向世界”指的是由科学世界面向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认为:①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是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正道出了教育的本源:生活是教育、学习、道德、创新之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的数学化”和“数学的生活化”去实践,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活动真正走进生活,同时生活也走进数学教学课堂。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外部信息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贴近社区、学校和学生实际,从中提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尝试设定现实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去创设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时,他的引入是这样的: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如果你的票是5排2号,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第2号。

师:如果把排号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你的位置就可用一对有序数对(5,2)表示。那么(2,5)可表示……

生:第2排第5号。

师:对。如果把位置看作一个点,那么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就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来确定了吗?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电影票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通过对排数、号数与位置关系的分析,同化为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的学习,使有效学习在情境导入中得到落实。

贴近生活必须处理好“走进”与“走出”的关系。教学设计要走进生活,是要解决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以增强趣味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验知识对自身的意义;走出生活,意味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是复制生活内容,不是让学生去重温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是让学生学会建构、学会以数学的眼光来思考现实问题,把知识融入自身的经验结构之中,生成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得生长和发展。

4.关注生成,共享成功

生成相对于预设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亮点,并以此作为活的教学资源。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课题是《随机事件》,授课者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话教学几个原则:问题导引,尊重差异,贴近生活。在最后小结环节中,他用多媒体制作了一棵果树上有三个果实让你随便摘的场景。果实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果实2:李宁运动品牌打出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果实3:老师给你讲个故事(故事:生死签)。让学生选择果实,第一位同学选中果实3,第二位同学选中果实1,当前两位同学已摘掉了两个果实并回答了其中的问题后,老师再叫了一位同学,询问他选择哪个果实。此时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说该生只能选果实2,而该教师也附和着这样说,而没有对只能选果实2作进一步的提问与分析。学生只能选果实2这句话其实点穿了本节课中的必然事件,同时前面两位学生在选择果实时也点穿了本节课中的随机事件,如果上课教师能在学生发言之基础上再细心一点,那么这节课就形成了一节动态的课,一节生成的课,这节课会更成功。

教学的生成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师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证充裕的“前理解”时间和对话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话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预设的问题要具有生命力,则必须要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情景中不断吸纳即兴的、始料未及的许多新成分。换句话说,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要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关注,加强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并以之作为问题的生长点。

对话教学是一种活动中的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在对话教学中师生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发生多元的碰撞;其次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少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谈性语言,同时要让学生的正当要求能够顺畅表达出来;最后是尊重对话主体之间所表达出的真实看法或意见,在对话过程中,主体要表达的可能会是他们的一种偏见,但只要是真诚的,就是一种对别人和自己负责的表现,因此偏见并不是对话过程中要消除的障碍,真诚的偏见是对话发生的前提。对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来自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话教学不仅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围绕知识性的问题进行平等的探讨,而且能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愉快健康的情感体验,同时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道德上的启迪,懂得学习对人生的幸福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4]余子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与优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接受学习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

二、课堂教学设计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强调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出,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要学会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交流中产生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巩固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因为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充分集中学习注意力,诱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并训练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洞察问题之后才会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使其学习方式得到优化。问题始终是课堂运行的主要动力,而且是内在的动力,同时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动力。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英语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年龄的特征,英语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课程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还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及对所学内容的爱好程度和态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应尽量灵活多样,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营造宽松气氛,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处处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课堂活动的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质在于交流和交际,因此,英语课堂设计要丰富英语活动的设计,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活动中平等、民主地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课堂教学并非单单是教师讲,学生学,而是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思想,注重设置有意义、生动的、真实的语言情境,安排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如pairwork,groupwork,roleplay等,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英语将所学的语言和知识加以运用来进行交际。有课堂活动,就会有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有了相互交流就会有相互合作。因此,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关怀与帮助,允许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使英语课堂充盈着丰富的个性活力和生动的主体精神。科学合理的课堂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激活自己的真实经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交际性、互动性、合作性及创造性,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使英语课堂产生活力。

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情境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英语缺少学习汉语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要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使用英语,非常有必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客观真实的语言情境。然而,传统的英语课堂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课堂缺乏活力。新课程提倡英语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身临其境,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然而,学习情境的创设并非是盲目的、随意的,这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创设,并且创设的情境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96-01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的教学设计,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对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一 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二 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则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 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四 学习资源立体化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要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而立体化建设是必经之路。

五 学习评价过程化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方案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单一的由教师完成的“权威性”评价,而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行动,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等强调多边互动。二是评价内容,既要有体现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评价表。事实证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探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以《左宗棠》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立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三个“维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和相互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插上发展的双翅。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图片、音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我提问:“新疆之最?中国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然而真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学生在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心灵会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又深知历史的现实功能,及时补充了“左宗棠的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令人惊喜,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也只有讲究目标落实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珍惜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思想和心灵发生碰撞生出的灿烂火花,从中收获和提高的不单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使学生处在自主探究的最佳状态。在《》一课中的诸多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不必按照自己的轨道把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圈里,应充分珍惜生成性的资源。如:问题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左宗棠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论学生如何看待,都是课堂生成的宝贵的资源,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切不可武断地让他们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学生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教师不用任何评判。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是真正的导师,为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封建社会,从而通过史实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也是历史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论从史出,以史料为依据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的这种判断与认识上的升华就是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和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发言或被教师关注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就由小部分学生控制着,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课中,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或欣赏一段舞蹈,让我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分布在哪个地区?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设计展开,为完成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而展开。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他们有话而说,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课堂因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变得异常美丽。

篇7

一、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认为,应该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其各个环节、要素彼此紧密联系,针对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性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目标设置、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各种要素和环节既有各自的特殊问题,又相互制约和关联,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教学系统的整体相关性,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立足整体,要使每一环节和部分围绕整体目标而设立,同时又兼顾各个环节与部分的具体可操作性,使整体与部分达到和谐统一;要使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服从自身的需要,又符合自己所隶属的那个更大系统的要求;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

2.程序性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完成,需要其中各个部分和环节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加以落实,前一环节的实施会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实施,后一环节的实施需要依靠前一环节的顺利完成,这就是教学设计的程序性。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间的等级结构性和程序规定性,注重它们的相关性、连续性,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步地落实,以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应该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使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可较迅速地实际操作并能够不断熟练和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

3.动态性

虽然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但教学设计的实际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流程图所表现的线形程序开展。有时候,没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步骤。例如,在某些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但我国中小学教学属于基础教育,其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因此,为了提高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开展的教学设计,就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论证工作。另外,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涉及的各个因素如环境、学生、教师、信息、媒体等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略去一些不必要开展或无法开展的工作步骤,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二、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论性

教学设计依赖系统方法,可以保证过程设计的完整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但设计对象的科学性是系统方法无法解决的。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信息传递、接受和反映的传播过程,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教学设计的结果必须符合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论,所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总之,教学设计必须以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概念分析这四大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2.可行性

由于教学设计是针对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工作是相当具体可行的。例如,在分析学习任务时,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必须仔细剖析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概念、规则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下位概念和规则等,使之构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是按照科学的规律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条件下达到可能的最大效果。另外,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所作的规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如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各个教学环节都 被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成为教师教学的可行依据。只有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有效性

目的性越强的活动对设计的需求就越强烈。教学是一项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就需要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确定了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的双重质量指标,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的实质在于综合考虑教学质量、教学速度、教学时间因素,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使教学工作走向科学化和效率化,以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和学的效果。突出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效率原则,探讨实现教学的低投入高产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教育尤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三、搞好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从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这三种不同的分析开始的,因为这三种分析都处在教学设计的开始阶段,所以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前期分析的任务是深入教学工作的实际,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来确定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前期分析中的三种分析是相互联系的:学习需要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第一步,分析以后将得到总的教学目标,这个总目标规定了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的能力水平,表明了学生将要获得的终点能力;学习内容分析与学生特征分析之间虽然没有先后顺序,但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可明确学生的起始能力,进而确定学习起点,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学习内容分析就要根据前面两项分析的结果确定学习内容,促使学生从起始能力向终点能力转化,确保总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由此看来,前期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教学设计的背景情况,搞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所设计的教学从最恰当、最有利的位置起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因此,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问题的性质,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能够使教学设计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把期望值的调查结果经过归纳整理,用学生的行为术语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这个指标体系进行现状调查,再把这项调查的结果也用学生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最后,把两种行为术语所描述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就得到了学习需要,同时也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这与“教什么”和“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这与“如何教”和“如何学”有关。最终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有:确定学习类型、进行信息加工分析、进行先决技能分析、安排学习内容、进行初步评价。这几个步骤仅是分析学习内容的一般过程,如果没有把握,可重复某个步骤,以确保学习内容的更加有效。这些步骤可增加、可减少,皆因学习内容而定。

3.学生特征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搞好教学设计的蓝图,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必须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学生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学习风格。分析学生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适合其内部条件的外部学习环境,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要从三方面去做: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了解他们的一般特征以及测定他们的学习风格。

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诸多技能的组合,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有:(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3)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描述教学目标。虽然教学目标设计有它一般的步骤,但这些步骤是抽象而概括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没有定法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才能使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

2.教学任务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只是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应习得的终点(相对)能力。教师接着要做的是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这项工作称为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促使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来以后,教师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

3.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类型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设计。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根据这三类知识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侧重的教学设计。从总体上看,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都要遵循这样两点要求: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必须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4.创造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教学模式,如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并且要了解和分析每种教学模式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运用的范围和限制,还要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程序安排,创造适合于自己特点和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师能够摆脱一般性教学程序的束缚,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设计走向成熟的体现。

5.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

教学设计除考虑教学目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心理是对一定教学设计的反映。一方面,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加工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还要注意捕捉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执教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另一方面,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完善个性。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应该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建立应以学生在教学时空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为基础。如果教学设计能促使师生双方的心理倾向趋于一致,则教学活动是协调的,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是高水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学设计所应包含的基本心理要素,可发现注意组织、认知指导、行为强化和心理趋合是其最基本的方面。

篇8

关键词:幼儿;多媒体;英语教学;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辅助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知理论基础

Richard E Mayer提出多媒体认知学习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双通道假设,指人们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拥有单独的信息加工通道。当信息呈现给眼睛时,信息接收者在视觉通道加工信息,当信息呈现给耳朵时,信息在听觉通道被加工;第二,容量有限假设,人们在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当呈现一个插图或动画时,任一时间内学习者能够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表象只是少数,记忆广度的测验告诉我们个体平均记忆广度相当小,大约是7+2个组块。第三,主动加工假设,人们对他们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这个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Mayer通过九组实验证明了学习保持的多媒体效应,即学习者学习文本和插图或解说和动画时所取得言语形式的学习保持成绩比他们学习只有文本和解说时更好。学习保持的多媒体效应就是指当学习者学习既有语词又有画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在问题解决、迁移测验中表现的比他们单独学习词语时要好。[1]Mayer通过假设和实验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设计及使用教辅材料方面应注意的事项,这些细节也许我们没有注意,但是他们的影响确实存在,一次优秀的教学活动与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材料、课堂组织实施都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不过关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幼儿英语学习的基础

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这表明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具有直观形象性,这种使得幼儿学习语言必须依赖具体实物,动作和情景等。因此,幼儿是通过直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或具体的情景来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这种形象的思维方式也使幼儿语言学习变得自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语言。Michacl.H.long&D.Larsen- Freeman 的研究认为:人一生中有段固定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更易习得语言,这一时期与神经心理学家的“侧化期”基本吻合,但这一关键期在11-12岁便结束了。而之前,0-6岁时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2]幼儿期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应让幼儿在一开始就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使其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幼儿最先学会的是“听”,然后才学会说话、阅读和书写。

幼儿语言学习的动机是亲和动机,主要是是指学习者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能够适应这一语言环境,尽快成为该语言群体的一员而主动学习和掌握语言最终达到提高自我群体中的地位,实现自我。[3]例如,幼儿学习母语关系到他们生存和生活,这也是幼儿融入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这就是亲和动机。幼儿的立性较差,在家他们需要依恋父母,在幼儿园他们主要依恋教师和他们的集体,他们需要从父母、教师、同伴那里获得安全感。当幼儿处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时,为了不失去原有的安全感,他们会主动地参与新的语言环境,并努力去掌握新的语言规则,以求达到沟通与亲和的需要。他们不会把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任务,而是将它当作参与游戏活动以及获得爱、安全感、满足需要和得到奖赏的一种工作方式。

二、多媒体辅助幼儿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一)多媒体认知原则(Multimedia Principles)

多媒体认知原则: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呈现的学习效果好。[4]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以视觉形式呈现(如动画或文本)时,听觉/言语通道闲置而视觉/图像通道则过度负荷。当语词以听觉的形式呈现时,人们就可以在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它们,而视觉/图像通道则可以只用来加工画面。[5]温故而知新,一种东西在你的面前出现的次数多了自然可以记得,图片和文字信息是对同种内容的不同的呈现,虽然是一种重复,但又不单调,自然可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从信息传递的理论上考虑人所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来自图像的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所以人对图片信息的理解能力也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论基础:当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习者有机会形成言语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当只呈现语词时,学习者虽能建立言语心理模型,但难以建立图像的心理模型,也无法在两种模型之间建立联系。[6]这一理论从心理学上说明了人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大脑对图像和语言会建立了不同的心理机制,如果图像和语言两种心理机制同时建立时,人对信息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也就自然提高了。

幼儿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如果有图片、文字 、动画、解说等多种资源时需要从中间挑选,这时就要考虑幼儿接收信息的视觉和听觉通道,选择的信息既要有通过听觉通道传送的也要有通过视觉信息传送的,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同一时间接收来自视觉、听觉通道同样但不同形式教学内容,视觉和听觉通道可以分别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果教学内容仅用视觉或听觉呈现必然会加重其负担而闲置另一通道,不能满足优化教学的效果。比如一次关于棒棒糖融化的英语活动,教师是将教材上的图片通过PowerPoint呈现,同时将图片相关故事内容用幼儿及教师的对话录音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孩子即可以看到故事相关图片又可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讲述的故事,这样故事的情境性与生动性就能吸引孩子的视觉及听觉系统的注意,直观帮助孩子理解的融化的现象。

(二)空间接近原则(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s)

空间接近原则: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7]对应图片与文本在书页上邻近位置放置或者动画与文本在屏幕的邻近位置放置比彼此远离是时习者表现的更好。因此画面和对应的文本内容以组合式邻近呈现时,学习将会得到促进。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学习者会努力获得材料的意义,文本、画面呈现方式支持学习者在学习材料之间建立心理联系。这说明当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彼此对应接近时,幼儿就不必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相关信息,同时更有可能将他们同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当书页或屏幕上语词与画面两者彼此远离时幼儿就必须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这样幼儿就不太可能将两者同时纳入短时记忆之中,接着就完成对信息的进一步存储。

幼儿教师在给幼儿出示英文及其所对应的图片时要将文字放在距离图片较近的位置处,上下、左右均可,关键要保证图片和文字之间不要有太大的间距及其它的干扰元素。幼儿在看到英语单词的同时很快就可以找到与之匹配的事物,幼儿即可将所学的英语与实物联系,加深他们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基本上都会使用这一原则,因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匹配原则,虽然说话不一致,但目的和途径是一拥摹S锥教师在给幼儿出示图片时会在文字的下方对应出示文字或图片意思的指示图标,帮助幼儿建立对应的概念。

(三)时间接近原则(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

时间接近原则: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8]即当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同时呈现时,幼儿更有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更有可能在言语表达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若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在时间上继时呈现,幼儿不太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不太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当听到解说和看到对应的动画部分的时间间隔较短时,幼儿仍有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然而,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听很长的一段解说和观看所有的动画时,幼儿就不太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了。

当幼儿教师给幼儿呈现画面和语词时应该同时将两者都表现出来,而不是按照先后顺序,先出现图片再有文字,因为中间有时间间隔就会有遗忘,不利于幼儿建立画面和语词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把图片和解说分开,这种情况在故事类教学中表现非常突出,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教师进行故事类教学时都会通过图片、大书、课件将故事的内容讲述一遍,再将图片、书、课件撤离幼儿的视线之外,要求幼儿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再认真听他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样,看似让幼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对同一内容进行多次感知,但是,其效果也许不如我们用同样的时间,放慢图片的呈现速度及幼儿教师讲述的速度,让图片的视觉信息及幼儿教师讲述的听觉信息同时传入幼儿的认知系统,让两种信息在大脑不同的通道内进行加工最后合成转化为幼儿自己的内部信息。在同样的时间或是较少的时间幼儿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幼儿接收到完整的图像及对应的声音信息,减少他们对信息整理吸收的时间间隔,使幼儿的学习更轻松。

(四)一致性原则(Coherence Principles)

一致性原则: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9]在幼儿教学中一致性原则又可分成三个互相补充的部分;第一,当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幼儿的学习会受损害;第二,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和音乐时,幼儿的学习会受损害;第三,当把多媒体呈现的不必要的语词删掉时,幼儿的学习会得到促进。因为与教学无关的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及存储空间,分散幼儿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幼儿对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幼儿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

幼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斟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精炼的同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一般的教学设计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我们面对是具有自己意识活动及创造性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我们不可预测的情景出现,当然幼儿教师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能设计出这样简练的教学效果而担忧,但是要为减少教学上的不必要信息做努力。正如上面的结论所说,幼儿教师在课件上加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会将幼儿的眼睛转移到与教学无关内容上;加上播放幻灯片的无关的切换声音会将幼儿的耳朵引导到课件的切换中的声音上,这样不免会占据幼儿一定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存储信息的空间,减少幼儿有效信息的存储空间,依据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原则,教学效果就会降低,因为无关的内容占据了他们大脑的接受空间而只能掌握七个或八个甚至更少的内容的学习。这样即浪费学习时间,又会使幼儿感到挫败感。所以教案设计的不是越可爱,幼儿看的越开心越好,而是要看幼儿最终得到了什么,我们追求学习过程的快乐,但是目的是让幼儿获得学习结果之后的成长快乐、快乐之后给幼儿带来什么影响。

(五)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ciples)

通道原则:学生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呈现比学习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呈现的学习效果好。即在一个多媒体信息呈现中,语词用声音的形式呈现比用打印文本形式呈现会使幼儿学得更好。理论基础;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以视觉形式呈现(如动画或我文本)时,听觉/言语通道闲置而视觉/图像通道则过度负荷。当语词以听觉的形式呈现时,人们就可以在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它们,而视觉/图像通道则可以只用来加工画面。[10]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如果有图片、文字、动画、解说等多种资源时需要从中间挑选,这时就要考虑幼儿接收信息的视觉和听觉通道,选择的信息既要有通过听觉通道传送的也要有通过视觉信息传送的,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同一时间接收来自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同样的教学内容,他们就可以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果幼儿教师的教学内容都仅用视觉或听觉呈现势必会加重其负担而闲置另一通道,不能满足优化教学的效果。一节关于棒棒糖融化的英语活动,幼儿教师是将教材上的图片通过PowerPoint呈现,故事内容用小朋友及幼儿教师的对话录音口述讲述出来,在课堂上幼儿即可看到图片又可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讲述的故事,这样故事的情境性与生动性自然就会吸引住幼儿的视觉及听觉的注意,当然教学效果就会好。

(六)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s)

冗余原则: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论基础: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的形式(即动画加文本)呈现时,视觉通道会超载。[11]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的时候,比如说有动画、解说、文本,我们可以选择动画加解说组成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动画、解说、文本组成的教学的内容。幼儿教师往往会选择后者,因为幼儿教师认为后者有动画、有声音、有文字这样将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三种方式呈现,幼儿的学习需要重复,这些内容又变化了形式,正好符合幼儿的认知兴趣及好奇心,当然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达到较前者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由于认知容量的有限性,动画和文本都会占用视觉空间、动画和声音同时也占有听觉空间,自然会有相互占用空间的影响。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关于环保的一节课,幼儿教师从她的“see cartoon, who is in the cartoon?where is he go?的提问开始,接着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一只小兔选择居住地的英语动画片,大概三分钟长的动画片,播放完毕后幼儿教师关闭动画界面,让幼儿回答问题。后来就给幼儿呈现一些关于好行为与坏行为的图片,让幼儿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上台介绍他们手中的图片。整个过程中有动画,有图片,还有中间的活动,幼儿看了,也说了,也参与活动了,但是课题的有效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中间幼儿教师的指导与协助不到位,造成幼儿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幼儿的语言能力没有体现。幼儿即没有完全理解动画片中的内容,也没有很好的完成图片的任务,这样,还不如把动画片多播放一次让幼儿理解了然后再进行教学。我记得当时在听课现场的感受就是幼儿教师很用心准备了很多精致而有趣的材料,教学不是展览而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它的材料仅是工具而已,要懂得舍弃。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 95页

[2]余正,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活动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7页.

[3]余正,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活动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1页.

[4][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 81页

[5][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 17页

[6][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 81页

[7][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105页

[8][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123页

[9][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145页

[10][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172页

[11][美]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月187页

篇9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罗兆华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作一探讨。

一、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科学性。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3、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4、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现实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生产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表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7、发展性。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进多方位的发展。设计问题,或将学习引向深入,揭示其物理本质;或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打开通向新世界之门,让物理教学达到蕴味无穷的境界。

二、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1、通过实验进行设计。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案改进等都可以成为物理问题设计的内容。如:

⑴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定弹簧枪钢球射出时的速度。(方案设计)

⑵测金属电阻率时,为什么通电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实验原理)

⑶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滴下油酸酒精溶液时,滴管离水面应高一些还是应该低一些?(实验操作)

⑷用气筒打气时,是气筒上部发热厉害,还是气筒下部发热厉害?上、下部发热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该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能了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通过知识应用进行设计。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科技、生产、生活实际,设计知识运用类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接收,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可以“神舟六号”为背景,设计这样的问题:

⑴若飞船在轨作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受重力作用吗?宇航员为什么会飘起来?

⑵宇航员在舱内“行走”过程中,碰到飞船内物体,有撞击力吗?

⑶飞船升空阶段,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飞船返回过程中,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吗?

⑷“神舟六号”与地球同步卫星相比,有哪些不同?(开放性问题)

⑸宇航员通过观察窗看太空(向着太阳除外),为什么都是黑暗的?

⑹宇航员用肉眼通过观察窗能看见我国的长城吗?为什么?你看见过这方面的报道吗?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为物理问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有许多电器,都要求改变电流的大小。我们可以设问: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音量电位器(变阻器),电扇调速开关(变压器),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台灯调光原理(可控硅),扩大知识面。

3、通过旧知识的拓展进行设计。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扩散、深化、发展,教师可以抓住知识的深化、发展点,顺藤摸瓜,形成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旧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生长出”新知识。学习了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学生会利用公式进行匀强电场的有关分析和计算。这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在如图所示的电场中,a、b、c为同一条电场线上等距离的三点,电势差与相比哪个较大?理解场强越大,沿场强方向上相同距离的两点间电势差越大,意义就扩展到了非匀强电场。学习中,有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不完整的“推理”和外延,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学习“人造卫星”时,学生知道了轨道半径越大,卫星运行速率越小。这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轨道半径大的卫星,运行速率小,所以,发射轨道半径大的卫星更容易。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7-02

1.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和网络时代。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多媒体被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提高认知水平,强化英语能力的培养。这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英语教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2.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它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它为教与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量多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1)运用电教录音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学生长期在一个标准的语音环境下,听到的都是讲英语国家的本土人士的标准发音,再配合学生高密度、大量的口语训练,学生可以自主地纠正错误发音,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

(2)利用音像效果,采用启发式引入新课。借助多媒体,提供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通过仔细观察幻灯片,启发思考,唤起与以前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与联系中提高理解力。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象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

(4)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英语课件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符合实际教学的媒体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系统中有机地结合,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而构成的立体教学软件。依照不同教学软件涵盖的知识量和适应范围等特征,英语课件又可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课件。不管设计哪一种类型的课件,都必须进行项目规划与分析、教学设计、课件结构设计与制作、编码调试等步骤,并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科学性是在设计课件时首要考虑的。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必须保证所诉的内容正确无误,同时还要考虑到课件使用对象的特点。

(2)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多媒体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使人身临其境,一些实物在荧屏上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现,所以在设计CAI软件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处理和传递声音、图像、影像、动画,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更利于教学。

(3)循序渐进原则

设计课件要遵照知识传授方式的两种情况:一是直线式传授方法;二是分支式传授方法。

(4)主动性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习兴趣与学习内容一致时,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CAI软件应精心设计交互界面,恰当地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发现性学习,经过CAI提示与暗示,让学生从探索中获得成功,激发其创造力,从而得到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巩固性原则

在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人类的记忆速度大约为7+/-2个组块,多于9个组块时,部分信息会被忽略,从而影响获取知识的完整性。关于学习比、注意比和记忆比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a.在学习中,眼和耳最有效。b.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果最高。鉴于此,CAI软件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注意充分利用复合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强化对学生多种器官的刺激,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

(6)集中优化控制原则

英语教学课件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和控制,使之建立逻辑联系,并集成一个系统软件。其优化设计首先应当体现在课件结构的设计上。在教育性和教学性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对所选项目在时间上给以合理排列,按照学习过程的三阶段之间的转移或分支方法进行处理。其次,课件的设计制作应当注意操作界面的图标、菜单寓意明确,操作运行方便快捷,画面美观,布局突出,色彩搭配与音韵的和谐统一,文字简洁,避免或减少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意信息干扰。

(7)交互性原则

英语教学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学生和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自由交流。采用计算机配合学生学习,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利用CAI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拓展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备、传播和提取方式,使教学环节更加规范,教学效率更加提高。当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并非教学的全部,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宜使用,它只是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影响到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所以,英语教师在运用CAI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要找准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既不能“喧宾夺主”,但也不要“因噎废食”。我们相信,通过大批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方面的尝试,必将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在中学阶段为培养跨世纪的外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思春.电脑技术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Z].

2.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Z].

3.邱林.多媒体技术对外语电教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