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金融风险分析

篇1

在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从消费金融公司比较发达的日本来看,此类公司具备的特点包括:高贷款利率、高坏账率、低杠杆、高资产回报率、经营业绩随经济周期波动较大等。基于这样的特点,加之其无抵押无担保的政策,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消费金融公司在设立之初及其后续经营过程中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一、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从出现到真正被社会接受,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曾经,中国的贷款只提供给企业、工厂。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房屋、汽车这类大额支出的消费信贷,信用卡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但是,如果让人们习惯于在依靠贷款买来的房子里,添置更多的依靠贷款买来的家具、家电,恐怕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所以,在业务发展之初,不免会显冷清,很多想尝试的人也会保持观望的态度,势必会导致业务拓展不开,公司经营不景气的情况。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定位客户群时,要将主体锁定为中青年、中低层。这个人群思想活跃、比较开放,对新事物接受的快。此外,他们特定的生命阶段和社会阶层,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简单快捷的资金来源。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年轻家庭,信用卡的额度可能较低,不足以支持他们购买心仪的电器、电子产品或满足旅游、装修的需求,但他们未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可选择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消费贷款。并且,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可即时获得信贷支持,不像信用卡在申请到领卡间有一段等候期;另一方面,在费率制定时,给予一定的优惠、降低客户准入的门槛。虽然消费金融公司有无抵押无担审批快的特点,但如果其费率高出其他贷款渠道很多的话,也很难被人接受。当经过一段过渡期,真正被社会认可并接受之后,可适当提高费率,获得稳定的收入。

二、违约风险高

我们注意到,在银监会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也就是说,这部分贷款在发放时,完全凭借的是观念上的信用。此政策固然会吸引很多不满足银行信用级别要求但又有贷款需求的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由客户信用产生的违约问题。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尚不完善,没有积累起完整的客户信用记录,导致在评价客户信用等级时无据可查。一旦违约行为发生,经催款无果后,这部分损失无法收回。日本第三大消费金融公司Aiful去年底一度面临破产危机就是个危险的信号。

针对这样的风险,事前的工作,是利用出资人(银行)已经掌握的客户信用资料加以甄别,对其当前还款能力加以考察,包括所从事的工作、收入、是否有其他贷款、家庭情况等;事后的工作,是通过温和的方式积极的催款,违约情况一旦发生,要及时计提坏账准备。将有违约记录的客户记入黑名单,并拒绝其再次申请贷款的要求。

较为关键的是征信系统的建立。目前,我国并不是没有任何的信用记录,只是各种信用记录分散在在人民银行、电信、税务、公安、交通管理、水电燃气公共事业单位等部门中,信息的及时性也较差。如果这些信息能被整合并建立一个综合的平台,将对识别客户信用等级、控制违约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银监会的一项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此类风险。即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两者的区别为,前者是通过经销商发放,而后者是直接向借款人发放。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试点办法》规定了只有已取得过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三、业务竞争激烈

篇2

关键词:财政金融风险;财政收支新旧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0(b)-042-03

1研究背景

青岛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仍是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瞬息多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青岛市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未知的难题,导致某些领域风险的加速释放,尤其是财政金融风险。财政、金融风险既有自身的风险,也有二者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特有风险,格外值得关注。为了使青岛市顺利平稳度过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对财政金融风险实时监控,探究原因,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控制、规避风险,实现青岛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2青岛市财政金融风险分析

根据表1整理的数据不难发现,从整体来看,青岛市经济保持运行平稳,消费、进出口增长率逐年提高,民生指标不断优化。但近三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4%、7.5%、6.5%,说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其存款余额的增幅,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1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通过表1可知,对近三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整理发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而且第一、第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但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也非常突出。结合青岛市实施新产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并且在调整过程中也会面对各种突发的新问题,所有这些都会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面对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新产业尚未成熟,必然出现税收增长放缓甚至税收减少的现象,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速。

2.2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由表1可知,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3亿元,增长3.4%;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61.2亿元,增长11.3%,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76.6亿元,增长0.99%,增速明显。如前所述,在新旧动能转换下,青岛市不断探索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制度的创新,政务水平、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城乡社区事务方面的提高,同时加强对教育、科学技术等的大力扶持,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就目前而言,青岛市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使得财政支出的压力不断增加。

财政支出数额呈增长的趋势,债务规模不断加大,从表1看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增长明显,还本付息的数额也在增长,这说明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所有的问题都会对落实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产生影响,会引起系统性的风险。

2.3政府风险管控能力尚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如果未能对财政、金融职能划分清楚,会使得财政、金融部门预算缺乏有效地制约,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的同时,财政、金融本身的风险也不可小觑,政府必须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才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保护财政金融安全。

2.4创新驱动机制有待加强

青岛市依托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青岛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优惠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等还不足以吸引已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青岛,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本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难以生存发展下去。技术创新供给不足,驻青高校科研能力有待加强,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高端引领产业的顶级人才的缺失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有待加强,协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有效降低财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青島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财政金融风险,只有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才能使青岛市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缩小财政收支缺口,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1.1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结构优势

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创建新的业态与模式,实现智能化的制造。结合青岛的地理优势,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质的飞跃。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全面稳定增长。同时继续加快青岛市优势产业迈出国门的步伐,与国际优势产能强强合作,有效解决产业升级中遇到的问题。

3.1.2优化互联网消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兴消费的发展,切实有效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互联网与医疗、高科技产品、养老、娱乐、教育等行业相结合,向消费者提供新兴服务。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通过互联网消费为居民提供多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进而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2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优化财政支出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市政府一方面把财政资金用于实现增实效、去产能的关键产业、项目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多手段、全方位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规范政府各项服务性收费,真真切切地减轻企业负担。

3.3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持

政府做好定位,做到真正放权。政府一方面在监管和服务上下硬功,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完善并且将有关维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大民间资本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财政金融体制。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升政府政策的功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

3.4鼓励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转换

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落户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使得研发力量加快聚集。同时,为驻青高校的科研发展增活力、强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技术进步。

篇3

互联网金融同时具备互联网本质与金融本质,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使其既包含了互联网操作安全风险又包含了传统金融风险。这双重风险使得互联网金融具备了多元性、复杂性与连锁传染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促使个人与企业资产交易金融发挥串联作用的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遇到风险,便会影响到整个链条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人们在进行资金借贷交易中,借款方没有按约定进行还款的风险。在传统的金融体制中,金融机构会对借款方采取信用评级制度,在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与分析,判断借款方的信用情况,再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将互联网融入到金融之后,使金融交易打破了常规的地域与交易人员的界限,为很多预贷款人提供了机遇,但是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征信管理系统方面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漏洞,在交易双方约定中出现违约时付出的成本也较低,促使风险概率的提升,以当前P2P网贷模式为例,在这种网贷模式中,借款方因无力偿还而逃避还款责任的情况比比皆是,还存在一种情况是借款方在还款任务还没有完成时便退出了借款机制,不再履行还款义务,在这种情况下P2P平台发生倒闭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互联网金融中的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即金融机构企业员工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操作不当或者没有按照内控制度操作造成的金融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必须要针对这些缺陷因素及时进行控制与改进,必须要加强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控体系的建设,才能使互联网金融机构避免遭受操作风险的影响。另外,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的另一部分主体是客户,这很难保证操作的规范性,一旦出现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资金的损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消费者对互联网需求的心理需求,建立能够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WIFI热点,从而盗取消费者的资金。

(三)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安全风险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系统中存储着全面的个人与企业的基本资料信息与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于客户个人信息没有制定规范的使用约束机制,无法为客户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使客户信息被盗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使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个人信息的泄露对于客户的生活与生产经营都会到来不便与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信用信息一旦被人恶意盗用,会影响客户信用评估的公正性,使客户信用风险的危害加大。

(四)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法规风险

互联网金融由于机构的一些业务内容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得不到法律保护,使互联网机构存在亏盈风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满足不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需求,首先,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造成交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给互联网金融稳定发展带来比负面影响;其次,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速度却十分迅速,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造成一旦出现利益纠纷无法依据法律进行解决。

二、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

(一)将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完善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信用风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也要进行完善,针对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使机制与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我国征信系统都是以央行的数据为基础依据的,应该对其建设进行完善,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将评价与信用管理机制统一化,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首先,消费者在自我防范意识方面要加强。消费者个人的信息不可随意暴露在各种网站上,包括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等,使安全意识成为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武器;其次,互联网机制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避免因流程管理出现风险与经济损失,并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体系进行完善;最后,各个有关机构应该对消费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与宣传。

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完善。首先,对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进行重新整合,依据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点将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中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等;其次,在现有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完善,修订出健全的配套法律体系;最后,将有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互联网公平交易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安全法规等执行法规进行补充定制。

篇4

[关键词]资本市场 金融风险 有价证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进一步加深,国际资金流动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有效的强化管理。尽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以及破坏,但是我国坚定继续开放资本市场的基本方向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在这一改革背景下,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蕴含的金融风险,并且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 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

缺乏资本是金融风险积聚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经济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的比率极不平衡,投资率较高而消费比率偏低的现实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GDP是由需求带动的,而需求主要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现在我国投资率很高,投资额大,消费肯定就相应的减少。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太强,挤压了消费,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金融资产的长期资金比重过大,导致资本市场中蕴含了巨大潜在的金融风险。

比如投入一块钱的国债必须配套两到三倍的银行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当投资主体不明确时,投资收回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些国债项目可能根本上就不可能收回投资的。这种投资的资金运作性质决定了货币在金融体系为转化成社会资本长期存在,但这种资本是效率很低的。应该看到,银行运转是一种资产与负债平衡的过程,它需要流动性保证。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停留和沉淀在投资领域,停留在投资领域的应该是资本――是私人资本形式存在的货币资本,现在反过来了,把货币作为资本使用,把大家的储蓄作为资本在运用,这样风险太大了。所以,过度的财政性投资必然引发银行长短期资金比例严重失衡。

此外,资本市场中长短期资金比例失衡也是金融风险逐渐增大的一个原因。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银行系统的中期与中短期资产比重比例关系基本上颠倒的,在银行系统里,过去是长期资金占小部分,大部分是短期资金,现在相反,长期资金比重很大,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而短期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不正常的比例关系是很危险的,长期贷款收不回来,必然形成巨大的不良资产,加大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

从经济内涵方面看,改革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缺乏资本,或者说资本化不够,同时也表明货币没有很好转化为资本,这里不仅指私人资本,也包括社会资本。我国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本化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社会资金的一大半是资本,相对少的一部分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而我国绝大部分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是资本,现在我国的资金大都以货币形式存在。国内缺乏资本,国外的资本大量进来,国内资金很难转化成资本,这表明我国资本化过程存在一定问题。

二、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虽然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必然趋势,但在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1、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国际资本流入通过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其传导机制为:国际资本流入导致经常账户或国际资本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张。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会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从而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发生之初,证券价格往往会上升,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便会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导致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续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匮乏,上市公司盈利减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国际资本流入冲击证券市场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和汇率波动。从历史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对泰国、菲律宾等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打击。

2、有价证券的供求失衡可能形成泡沫问题

从各国实践情况看,开放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有价证券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有价证券的供给却相对有限,其结果是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上涨。以股票市场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对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标。该比率越高,一般来说风险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低。在墨西哥,从1988年到l993年,该比率增加了几乎5倍,而中国香港和泰国这一比率从1990年到1993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资产价格虚高,市场的风险逐步孕育,为资产价格的最终下跌埋下了隐患。

3、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加大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的研究,在国际资本流量增加的时期,股票市场收益的绝对波动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而相对波动性却都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波动较大的时期。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比成熟债券市场更大,这主要是由新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较大和相对较低的流动性所致。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规模较小,在拥有巨额资本的国际投资者集中性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作用下,很可能影响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性风险,严重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三、 资本市场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们在享受资本市场为宏观经济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利益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潜在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防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与安全。

第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金融风险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既是对人类的巨大挑战,也会给人类带来某种机遇;它既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但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规避和防范。为此,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以及防范意识。以便面对金融风险发生时,能沉着冷静,勇于面对,努力化解金融风险,力争减少损失。

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第三,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放慢证券化速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难以减轻银行的负担。应当适当地发展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增加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从外部缓解银行压力的同时,从金融机构自身出发,则应实现其资产证券化,不能因其可能产生风险而放弃这方面的改进,只需暂时放缓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要使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跟得上证券化的步伐,才能做到有效控制风险。

第四,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是十分必要,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新兴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金融系统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经济过分波动甚至是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很多金融机构不是无法运转就是濒临破产。重要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极大的恐慌,资本出逃和经常账户赤字引发了货币危机,金融机构的崩溃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参考文献:

[1]赵丽敏.《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与金融风险规避问题的探讨》.华北金融,2009;06

[2]肖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海南金融,2006;11

[3]魏灿秋.《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财经科学,2003;02

[4]何宏庆.《全球化视阈中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76-02

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十分复杂。对此,应当深入、全面的分析,科学、合理的论证,找到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对这些问题和风险加以解决。

一、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所蕴藏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债务来源途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

现阶段,尽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内的企业数量较多,然而其运营模式相对单一,主要由银行负责提供资金,并以地方政府的信誉或地方财政为贷款担保。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数目的增大,无形之中提高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为了保证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就将这些风险转移到市场,致使国内金融安全问题产生。通过分析可知,若是造成高通货膨胀率,国内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发生不良贷款率可以高达20%,其总额会达到2.4万亿CNY[1]。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中心,生存和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产生重要的影响,若是由于地方债务导致银行难以正常经营,那么将对国家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引发财政风险和信用风险

现阶段,尽管地方举债行为在表面上通过投融资平台而发生,然而,通常情况下均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实际上,这项债务还是需要地方政府来偿还。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现阶段的地方财政呈现出大幅度提升的态势。然而,在机构改革的影响下,各级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机构发展,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仅能勉强满足日常行政服务的支出,作为债务额度较大的担保,地方财政承担了较大的债务压力[2]。大部门地方债务之所以能够贷款成功,是因为各级政府以自身信誉作为担保。同时,由于政府信誉对党和国家而言十分重要,对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所以,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不仅凸显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筹资的迫切性,还显示了地方债务失控引发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政治风险。现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均存在延期、拖欠的情况,若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将对政府信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社会信用环境逐步恶化,引发信用危机,导致投资者与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发生动摇。

(三)致使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增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普遍存在违规担保的现象,明显增加了银行难以回收贷款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升高。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普遍出现了不具有主营业务、短期发展、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完善性、责任主体不清、操作程序不规范等情况。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又常常借助多个融资平台企业向多家银行进行信贷,导致银行难以真正掌握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以及其担保情况[3]。为了发展经济、筹集更多资金,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将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融入到融资平台,由于这类贷款项目未经过市场论证、不具备发展前景,导致在今后几年中,国内将出现大部分地方债务贷款即将到期的情况,使得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多家银行催还款的状况。据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可能发生井喷现象。

(四)地方财政无力偿还地方债务

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收益。从相关统计分析可知,2001―2003年,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获得的利益总额高达9 100多亿CNY,而在2009年当年,国内各地方在土地置换方面的收入就达到1.5万亿CNY,接近同年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由此可见,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具有严重的依赖性[4]。进入2013年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获得的利益再创新高。以北京地区为例,在2013年,其在土地出让方面获得的利益总额高达1 821.8亿CNY,在土地出让金方面创造了历史新高。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通常以政府财政或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在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以地方财政作为担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以土地收益或土地置换金作为担保,地方政府与负责提供资金的银行均将地方债务正常偿还的希望放在土地价格上涨上。但是,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却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土地收入或土地置换金来偿还地方债务的方式存在不可持续性。虽然各级地方政府与银行均将房价上涨作为财政创收希望,并极力推动房价上涨。然而,S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若是在外部发生经济冲击,那么将对国内房价与地价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使其面临骤然下跌的风险,对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地方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预防并控制地方债务引发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问题存在一定复杂性,受到国家财政体制、国际经济宏观形势、国内经济走势以及政府职能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若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就应当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国内地方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实施深入、详细的分析论证。所以,中央政府应当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地方债务登记管控机制,尽量搭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管理平台,借助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企业等多方的联网来监督管理我国资金的具体流向,对地方债务的规模、数量以及蕴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基于此,结合地方债务的具体状况运用可行性较强的策略,将地方债务引起的金融风险扼杀在萌芽中状态[5]。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带来了一定金融风险,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机遇,特别是针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地方债务是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6]。国内地方债务引发的风险,其根本并不在于其总量过大,而在于其担保与使用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所以,为了有效消除地方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就应当对地方债务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其结构,将其收入到法制与行政管制范围内,严格监督并管理地方投融资平台。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需要尽早构建地方投融资监督管理机制与制度,深入分析并严格监管地方投融资平台,对地方债券发行等实施妥善管理,进而在地方政府债款使用方面加强监管。另外,中央政府还应当改进预算法,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机制,并对颁布的公债法进行论证,做到依法管理地方债务,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债务接受各行各业的实时监督。

(三)适当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承担了越来越繁重的行政事务与经济管理任务。过去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日常行政开支已经成为主要问题。所以,中央政府应当适当地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以此来改善地方负债现状、缓解财政压力。事实上,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禁令的实施下,地方政府出于无奈选择构建投融资平台。对此,中央政府可以适当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促使地方融资融入现行法律与行政的管理体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和数量,逐步提升地方融资渠道的社会性和透明性。

(四)优化管理地方政府债务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知,当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规范、严格、有序的管理时,地方政府债务所引起的金融风险均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控,并且地方财政体系也可以正常、稳定地运行,促使国家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相反,若是中央对地方管理不当,则会引发财政金融危机。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引发经济、社会的动荡。对此,为了有效解决地方债务引发的金融风险,中央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集中的管理地方债务。通常情况下,中央财政相关部门应当负责管理地方债务。但是,现阶段,中央还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更未建立配套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与体系。因此,我国应该对国内各区域的地方债务实施深入分析,对其进行科学论证,从而构建一个统一机构,构建完善、配套的地方债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做出正确指引,在有效控制地方财政赤字问题的基础上,还应当促进分税制深化改革,进而逐步构建权责分明、协调平衡的地方财政收支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置到消除财政风险、防范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同时,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有效控制,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政府举债与偿还管理制度与机制,进而形成良性的地方政府债务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奇渊.我国政府债务中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考量[J].地方财政研究,2014,(11):48-53.

[2] 管清友,李衡.中国政府债务扩张及其风险[J].经济导刊,2012,(9):92-93.

[3] 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分析[J].经济问题,2014,(5):38-41.

[4] 徐建国,张勋.中国政府债务的状况、投向和风险分析[J].南方经济,2013,(1):14-34.

篇6

、制度约束下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次优选择——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置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其次,要求信贷担保虽然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监督筛选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监督筛选激励不足,消费信贷合约设计过分依赖于担保来规避风险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易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将所有的贷款损失都推由国家负担。而国家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必然会采取紧抓松放的行政干预手段,造成信贷政策的不连贯性,这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信贷政策的理性预期。

最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高抵押的信贷合约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视。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只有456亿元,到2004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7952亿元,近六年间增加了约40倍。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余额13878亿元,占全部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77.3%

[3];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833亿元,占10.2%;各项助学贷款余额75亿元,占0.4%。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约为1%-2%,不良贷款约为138.78亿元—277.56亿元。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很低,但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8年中逐步显现。而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即只有20%的贷款开始进入第三年。因此,未来几年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很有可能陆续暴露。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已呈上升态势,据有关方面报道,截至2003年底,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不良贷款率超过50%[4]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汽车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产权重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权或抵押资产权会因不易变现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抵押贷款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支持体系,来分散其蕴含的金融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是我国消费信贷顺利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抵押担保能力,提高其承贷能力,是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优势 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便能让人联想到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某种联系。互联网金融是对以互联网为支撑的金融活动和相关的活动,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要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为基础。

(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对金融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即用电子化方式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处理日常事务,极大地减轻了信息传递不畅以及不对称的现状。第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逐渐虚拟化。这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金融业务处理相对传统实体的金融业务处理成本更低,且时间、地点、方式灵活,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务处理的效率,也方便了客户。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

(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才、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地流动和分配。一方面,金融资本的集中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金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的集中。即指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业、证券投资基金、保险业等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经营活动形成的大的资本集团或者联盟,主要是通过并购的方式,金融资本得以大量聚集。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促使金融监管法规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发展到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了。比如,四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腾讯推出的微信联合人保财险的手机端支付,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还有包括:易付宝、百付宝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一)成本低、效率高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鉴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减少了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效率、规范化地处理业务,解决了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金融机构,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客户进行筛选的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金融具有对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行为跟踪能力,能够有效地调查、监督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三)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点具有时间空间限制,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及时需求,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类型的新型模式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一方面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微小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以及防范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创新过快,而监管模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信用环境缺少,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巨大。

(一)风险分析

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的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

(二)对应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个人、行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另一方面,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修补相关的法律漏洞,完善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正处于待发展和改革的初级阶段,而有些发达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相当成熟,相关法律比较完善,比如美国,欧洲一些国家,还有亚洲的韩国;而且他们所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些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有着相似之处,比如信息处理,风险评估,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供求方直接交易,P2P的模式等。以下主要从个人、行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应措施。

对个人而言:投资者或者消费者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投资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

对行业而言: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对损害投资和利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先进技术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优势,同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防范管控风险和维护公共利益和行业利益。

对政府而言: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的跨部门监管机制,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以政府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战松.网络金融实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 风险

一、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及判断

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信贷。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流程及其相应的资金流向来看,土地储备、土地交易、房地产开发和房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银行信贷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房地产金融主要由银行房地产信贷构成。

(一)区域性房地产泡沫风险

2003年到2013年,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0.4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的担忧。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有房地产泡沫一说;一旦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下跌,就会造成房屋的岐值或是价值大幅缩水;银行将会面临抵押物K值的系统性风险。即:价格上涨――产生泡沫――价格下跌――泡沫破裂――风险产生。而且高房价又使得投资者将手头的资金纷纷投向房地产,出现开发商盲目投资造成房屋空置、投机者倒买倒卖住房获取利润呢差价的现象。

房地产市场的过热造成的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还带来了通货膨胀风险。2007年以来,在弱势美元政策的作用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大幅升值,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在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和10万亿信贷扩张的推动下,大量热钱和巨额的信贷很大比例都投向了房地产业,房价飞速上涨。房价的上殊也带动了住房市场上下游产业的价格的全面上升。2009年房价开始飙升以后,它逐渐传导了整个社会价格的全面上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房产泡沫逐渐兴起,通胀率居高不下。但是这种短暂的经济繁荣由债务和信贷拉动的,勉强维持住房价高涨不跌和经济暂时增长的假象。但随之而来的是,房产泡沫膨胀得越来越严重,金融、经济与政治风险也随之加重。

房价高位运行前提下房价下跌的风险。房地产发展具有周期性、房地产的繁荣只是出现在某一阶段。如果房地产过度繁荣的阶段基本结束,房地产的发展就会发生重大转变。如果我国房地产繁荣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算起,按照国外对房地产繁荣10年一个周期进行计算,2013-2014年也是重要转折年。目前已经进入周期尾期,存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可能和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

1.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大

房地产业的高回报率吸引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出,而房地产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又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房地产开发贷款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步增长。房地产贷款在银行总贷款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我国央行对信贷制约的手段缺乏,对房地产信贷市场总体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管,这将导致在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信贷会随市场的虚热产生非理性的增长,其带来的结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膨胀,风险加剧。

房地产贷款这种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产就相对减少。如果银行的负债业务中以活期存款较多,银行又缺乏及时融入现金的手段和渠道,现金等流动性资产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时,就会导致流动性不足,造成流动性风险。

2.房地产的不良货款引发资产质量风险

如果参与投资性买房的资金被“套牢”,就会影响到房地产信贷的安全,这便会为房地产的不良贷款埋下隐患。不良贷款会导致银行坏账的出现,直接影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使得金融机构不仅要承受坏账带来的损失,而且缺乏足够的优良资产经营获利,不能及时满足客户提款需求、无溅按期偿还债务,产生经营风险。

据网络资源统计,2012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79.1亿元,较年初下降了74.1亿元,不良率为0.71%,房地产贷款风险情况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自从2011年楼市升级调控以来,监管部门就要求银行严防房产贷款风险。即使如此,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还是不可轻视。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暴露期一般在贷款放出后的2-3年,随着中小银行对房地产业的集中放贷行为的增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不可忽视。

3.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不容乐观

到2013年为止,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70%以上。国际公认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50%,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该水平。因此一旦出现风险将给企业和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现阶段,我国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质量令人担忧,在国家监管调控力度日渐加大,房地产业开发贷款门褴逐渐升高的背景下,很多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信用风险逐渐暴露。

4.其他房地产融资方式存在的风险

虽然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成本低廉、无须还本、不用付息,但上市地产公司把原来可能给银行系统带来的风险,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转嫁给了股票投资者。一旦这个链条某个连接点发生断裂,其危害会更大,波及面更广,整个股市都可能被拖累。

二、我国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一)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投资,稳定房价

投资性需求过旺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抑制投资性需求从而平抑房地产价格。在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对于购买第三套住房的消费者采取提高贷款利率、减少抵押贷款成数等限制手段加以控制;对于已经在本市购买了一套房屋的非常住人口购买第二套、第三套房屋时时,采取本地银行不予贷款的政策,限制投机性炒房。在税收政策方面,对短期内频繁倒买倒卖的住房投资者,提高其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征收税率。同时,面对房屋空置率的问题,国家可以开征房屋空置税、物业税,从而提高了投机者的购房投机成本和持有成本,又有效降低了真正购房需求者的购房成本,稳定房价格。

(二)落实存款保险制度,妥善处理不良资产

存款保险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保时所交纳的保费。如果某家商业银行因风险控制不力出现问题,只要这家商业银行已经投保存款保险,就算这家银行出现支付困难,存款人的利益也有所保障,避免发生银行存款挤兑。该制度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该商业银行中,对抑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扩散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对于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家可以以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方法为典范,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个银行相对应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各银行中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和债权。

(三)加强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完善个人征信制度

个人信息的调查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税收、财政、审计部门给与配合,利用银行的联网系统,建立起多层次的个人信用调查体系。银行可以和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合作,根据个人信用卡、支票、消费信贷的情况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对于个人信用档案,在确保参与系统各方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银行系统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征信对象的信用状况可以被全面及时的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集中和共享。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当前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信用领域有法可依。

2.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征信制度

对于贷款的房地产企业,银行可以根据房地产商的信用状况给予差异化的贷款资金。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可以给予其一定的优惠,反之可以限制其贷款,甚至停止贷款。对于具有严重不良信用的行为人,银行可以设置“贷款黑名单”,禁止这些企业从事相关的信用活动等。不少银行将注册资本金及自有资金投入项目,给人的感觉此类企业风险较低,银行容易放贷。出于此种考虑,商业银行在审核信贷资料时应严格执行资本金管理制度,对贷款企业的资本金进行细致、严格的审查,杜绝企业造假行为。

3.严格控制抵押物价值缺口

银行在办理房地产贷款业务时,会要求客户将房屋作为抵押,并通常以房屋的市场价格作为抵押物价值的参考。在考察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时,可以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进行压力测试,重点关注抵押品处置变现率、充足率等抵押品价值的变化情况。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在签订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时,设定一个合理的房地产抵押品价格下限,期间密切关注抵押品价值变化,一旦发现贷款抵押品降价幅度低于下限造成担保不足,就可以要求借款人追加抵押物或贷款担保来弥补抵押物价值缺口,银行也可以提前收回贷款,降低因抵押品价值变化而造成的信用风险。

(四)创新金融工具,运用多方面融资渠道分散潜在金融风险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类 防范对策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生产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集聚了风险隐患,行业内参差不齐,跑路,倒闭等风波频起。如武汉盛世财富14家门店,全部无法汇兑本息,资金涉及近20亿;上海中晋突然出事,20多名高管全部被抓,牵连13万人,涉及3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投资人超过2万人;“e租宝”非法集资涉及700亿资金等等。

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平台与金融业务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活动。

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基于上述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特性,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具有互联网风险;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这也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虚拟性、复杂性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类与剖析

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具有两面性来看,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关于互联网技术层面的相关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这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其主要有:

一是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难以保护。互联网平台的复杂环境导致了个人信息泄露、身份识别等问题,由此引发的账户安全等问题要引起重视。

二是资金存管的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数据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些网络平台比较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这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存管存在潜在风险。

三是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对于欧美比较落后导致互联网平台存在不少漏洞,这也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构成了潜在威胁。例如有缺陷的密匙管理系统、开放式网络通讯系统等等。

四是潜在的人为和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强的便携性、瞬时性,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立即完成金融业务。但我国许多网民对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且受到互联网环境诸如网络故障、网络病毒以及恶意软件等因素的潜在威胁,故人为或程序技术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资金安全、身份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亦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业务管理风险

此类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民众的投资理财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非传统金融行业加入互联网金融为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但其对金融风险缺乏认识和重视,且疏于业务管理,诸如内部控制健全程度不高、外部监督约束力较低。同时多数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受到网络平台的高收益的吸引往往盲目相信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例如2016年3月24日,逾期3个月的“理财邦”人去楼空,牵连10万人,资金涉及12亿。对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者应对此保持理性态度与风险意识。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据统计,全社会约80%的公共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手中,这些来源权威、代价高昂、可信度高的数据向社会开放严重不足。不同部门和地方的信息系统自建自管自用,长期积累的业务数据独家垄断,封闭分割,开放范围小,收费高,获取难度大。公共数据的不够开放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瞬时性使得投资者在对资金流向、信用评级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是流动性风险。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业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特使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所带带来的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创新、融资渠道的改变以及支付系统的发展与变革给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是竞争风险。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融合越来越紧密,金融交易方式与金融产品也愈加丰富,同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受到更大的挑战。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实现其承诺的相应的职责。国内互联网信用业务还未被全部纳入有效监管当中,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互联网信用业务特别是电子合同问题所引致的信用风险程度更高。在电子商务中常见的有卖家信誉风险、买家信誉风险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诸如P2P等网贷公司跑路就是典型的信誉风险。

(四)法律与政策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与现有法律与政策体系的矛盾日益激烈,一方面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发生纠结,特别是造成问题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使得责任确定,仲裁结果的执行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法律政策体系的进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将会面临关于法律与政策的挑战与风险问题。如余额宝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过程都受到了随着法律政策的完善所带来的挑战。

三、互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一)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身份识别与安全密匙的可靠性,同时要尽快与国际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规范与标准接轨。其次要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互联网金融非现场监管,诸如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平台、重视防火墙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对互联网金融实时监管,更有效的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性。最后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业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在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到位情况下,行业自律尤为重要,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即自觉性更强,其作用的范围也越广,效果也越明显。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程度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加强了行业研究与同业交流,我国应继续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让互联网金融组织在更广大的范围上发挥出行业自律功能。

2.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许多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增加,风险也随之增加。就金融机构而言,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机构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就个人而言,我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是,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积极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

3.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风险意识培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专业金融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金融知识素养以及理财知识,同时应该还要具备超强的风险分析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就必须提高行业内人员的金融专业知识,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以应对多变的互联网风险问题。

(三)信誉风险防范对策

1.拓展数据应用,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能够有效的利用信用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信息来判别对象的信用情况。但很多T如P2P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数据仍处在信用体系之外。因此,必须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又全面的助力。

2.树立良好的信誉口碑。树立良好的口碑,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正常顺利开展,同时也增强了投资者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信心。而且,在互联网及金融机构面对谣言时,一个良好的信誉口碑是平息投资者恐慌的关键。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业务是,要注重对外树立良好的信誉口碑,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法律与政策风险防范对策

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滞后,因此互联网金融立法亟待完善,为互联网金融活动提供保障与依靠。首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目前网络金融的法律法规,使金融市场交易规范化。其次,要进一步制定互联网公平交易原则,以保证互联网金融活动有序展开。

2.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传统上,我国金融监管采用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市场商业模式的发展,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与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不协调。面对目前的监管现状,建议如下:第一,要制定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指明方向。第二,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职责,基于分业监管体制,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条例与规范。第三,健全与完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减少重复监管所产生的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新金融》,2014年第2期,

[2]仇晓光.刘闻博.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论纲[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

[3]张爱英.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经济问题,2015,(10).

[4]唐正伟.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5]于蔚,钱水土.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5.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信贷防范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通过它的融资和支持功能,一直产生着加速各行各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房地产业目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对于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和投入,而房地产业存在着资金需求量大和自我积累有限的局限性,给金融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积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房地产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理性,但是房地产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并存。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政治环境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产业政策风险、房地产制度变革风险、金融政策变化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均对房地产投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房地产开发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占用的资金及支付的利息多,企业的自我积累根本不可能保证连续投入资金的需要,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企业就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发生财务危机。房地产个人住房消费也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房价收入比约为三比一至六比一,而我国这个比率要更高一些,平均大约为八比一至十二比一,个别城市有的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我国城市一个家庭要在禁绝一切消费的情况下,积累至少8-12年才能买得起一套住房。但是借助于住房消费信贷,家庭的积累过程就会大大缩短,住房消费可以提前实现。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无异于缩短了销售时间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利息支付,从而增加了利润。

房地产信贷是金融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房地产金融一般可分为开发信贷和消费信贷,据世界各国统计,住房金融有两个“三七开”之说,一个“三七开”是国内各项贷款中大约有30%是给房地产业,另一个“三七开”是房地产业贷款中的70%是贷给个人买房的,另外30%是贷给开发商。中国房地产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发展空间非常大。

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增长逐年上升。199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028.92万元,2003年扩大到6657.35亿元,是1998年的3.2倍。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也快速增长。2003年与1998年相比,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增加了11353.58亿元,增长了26.64倍。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

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使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中国房协副会长顾云昌把房地产与银行业过去5年紧密合作的时光比作“蜜月”,他说:“我们和银行之间的这种蜜月太舒服了,所以没有想到第三者或其他更多渠道,银行业也乐意为我们服务,但银行确实也因此承担了巨大风险。”据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商业银行信贷。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商业银行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关方面资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30%是与房地产相关。

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缺乏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机构体系,缺乏多元化、规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缺乏独立、有效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尚未建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据央行研究局的报告,2002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占全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不足0.5%;房地产债券融资所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0.21%,下降到2002年的不足0.01%;近年来,房地产资金信托较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上半年推出的房地产资金信托计划也不过20亿元,微乎其微。房地产信托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迅速发展、衰落、复苏、稳定发展的过程,现在美国大约有300个房地产投资信托,他们的总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大约2/3在国家级的股票交易所上市,已成为美国房地产证券化的主要形式。由于其在产权、资本、经营上具有的优势,其发展已为世人所瞩目,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

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机制还很不完善。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相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还是相当滞后的,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还没有专门的房地产金融监管框架,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商业银行难以对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和资信状况进行充分严格的调查监控,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目前,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0.5%,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4%,这对改善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房贷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年到8年,而中国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3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讲,个人信贷业务会给银行带来以下风险:一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如失业或突发事件)而不能按期足额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二是流动性风险,即由于银行资金过度集中投放于期限较长的个人房贷业务,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四是利率风险,即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情况;五是市场风险,即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从而波及商业银行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六是政策风险,即由于有关房地产市场或个人房贷业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而使商业银行受到影响的情况。

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政府要增强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完善调控手段,提高调控能力,促使房地产业稳定、健康、有序地均衡发展,防止大起大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为此必须首先加强房地产市场统计工作,完善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通过全面、准确、及时地采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并对影响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公布,政府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和指导,以实现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预警和对房地产投资、消费的引导。其次政府要设计合理、严密的房地产税制,引导土地持有者合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抑制土地的过度投机。比如对土地空(闲)置征税,以鼓励持有人积极投资开发,提高囤积投机的成本;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能有效地抑制土地投机,且能将由社会引起的土地增值通过增值税的形式部分返还给社会,体现了社会公正;征收土地保有税,以刺激土地供给等。

银监会应加快发挥在社会信用基础和市场诚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和服务功能。激励诚信行为,促使各经济主体在日常信用活动中养成守信习惯,彼此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信用关系,确立失信成本递增的违约制裁机制,严惩欺骗和违约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诚实守信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金融稳定。

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以达到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房地产对于银行依赖性过大,不利于自身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过度的房地产贷款,有悖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因为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是吸收社会存款,投向期限较长的房地产项目,不符合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的要求,容易造成清偿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在成熟规范的市场中,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融资不仅应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在一级市场以外,还应存在着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各种房地产金融工具同时存在,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指数化证券等等。房地产证券化可以促使房地产经营专业化,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按揭贷款风险。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加快,个人住房贷款将迅速增加。当到一定规模时,商业银行会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以及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住房贷款资金需求长期性矛盾,这无疑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从国际经验看,一旦经济不景气,呆坏帐比例容易升高,而实施住房贷款证券化,可以分散该业务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实施住房贷款证券化,使整个住房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机互动,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同时还会带来良性的连锁效应,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银行开展住房贷款业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