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

篇1

一、分清“真任务”和“假任务”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看到很多的教学案例,设计者都很热衷于任务型教学,把整堂课教学目标语言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但是,在这些“任务”当中,许多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任务,自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人教版新目标(问路)

目标语言:Where’s the …? go along, turn right/left, next to.

过程:Teacher shows some places in Shaoguan. Students should ask his/her partner how they can get to these destination.

例二:人教版新目标(问路)

设置情景:If you are a visitor, how can you find the way when you go somewhere you don’t know well?

过程:1. Teacher shows a map of London.

2. Student A is the local people and student B is a visitor.

3. Students can choose wherever they would like to go.

在以上两个例子里面,同样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问路和指路,但在例一里面设计者要求学生就本地的情况进行问答,而在实际中,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这些地点怎么去,这样的设计就违背了真实性原则(authenticity),达不到任务型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效果,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这样的“任务”,不能算是一个真的任务,仅仅是一个语言的练习。

而在例二中,设计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了投入角色的机会,整个设计就变得有血有肉,学生感兴趣了,自然就有了语言学习的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任务,首先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际中什么场合或情景下会发生。如果不发生,那么这个活动就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如果发生,那么将发生的场合或情景描述出来,自然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效

常有老师感到疑惑,任务型教学真的能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热闹之余,学生对目标语言半生不熟。笔者刚开始实行任务型教学的时候,也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也失败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只要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注意一些细节、任务性和实效,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1. 可操作性

曾经听过一节这样的课,内容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每四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台搅拌机(blender)及制作香蕉奶昔(banana milk shake)的所有材料。要求每组学生制作香蕉奶昔,再用英语作报告(report)。结果是学生个个都玩的不亦乐乎,到了报告的时候,谁也说不出制作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课堂设计在实际中是难以操作的。首先,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搅拌机每小组需要一台,每班至少需要十台,在现实中,要找到十台搅拌机并不容易;其次,不是每个学生都喝过或见过香蕉奶昔,连见都没见过,谈何制作?再次,学生就算制作出了奶昔,但在活动过程中并不需要用到语言交际,没有语言交际,又怎么能学到语言,运用语言呢?

其实,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把情景设置为:老师想要给客人制作香蕉奶昔,但是不知道方法,想要向全班同学征集意见。然后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制作香蕉奶昔,每小组确定一个方案,再让全班投票,选出最可行方案。最后,老师照大家的方案制作一次。如果学生给出的方案是对的,再让学生用英语重复刚才的制作步骤。如果学生选出的方案不对,再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对方案进行修改。这样设计的话,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使用了语言,又避免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因此,我们要注意,设计的教学活动应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假如设计一项活动要使用许多道具,势必会给教师增加负担,因此它不可能成为常规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而冲击正常的教学进度。有时一种活动要限制在短时间内完成,还可以安排在课下完成,课上讨论,或者可以简化任务,或使用一些直观教具等手段以节省时间。

2. 为学生“量体裁衣”

任务设计的难度要适当。过易,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也容易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反之,任务过难则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以下是笔者的一次亲身经历。

例三: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5 The Second Period课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书中所列出的新年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白在晚会中该做的事情和不该做的,并对没有遵守章程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预测,让学生学会在条件状语从句中综合运用一般将来时。

Task: Debate.

1.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2. Debate student should or should not watch TV.

在设计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从学生运用语言的高度出发,希望藉着激烈的辩论比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掌握目标语言。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却遭到了冷场。学生能陈述出来的理由根本不足以进行“辩论”,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理由都是一样的,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到活动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务自然不能完成,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动机。经过课后的反思,我把这节课作了如下修改。

Task:班主任想要就“该不该禁止同学看电视”的问题征集全班同学的意见,请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书面的形式上报。每个同学至少要说出一到两个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再统计两方的理由,哪方的理由较多较充分,就采纳哪方意见。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能完成任务,课堂自然就能达到我设定的目标了。

篇2

关键词:数学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现在不管是高职生还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一切教学手段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努力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还能从作业中观察到学生的成绩与不足,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和鼓励学生进步。

一、从一道数学应用问题,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精神,体现其教育价值

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提出了指数模型的概念。在学习对数函数应用时,出现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的问题,而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半衰期在文物年代鉴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古董市场有一副达・芬奇(1452-1519)的绘画,测得其碳-14的含量为原来的94.1%.根据这个信息,请同学们从时间上判断这幅画是不是赝品?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具备一点化学知识,懂得一点考古知识,对达・芬奇的生平要有所了解,要熟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在繁琐计算面前要认真仔细,沉着冷静,不畏困难。

教学设计的程序是:

1、熟悉问题的背景。什么是碳-14?达芬・奇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按照传统的做法,这些问题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但我一反常态的只告诉学生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答案,让他们自己去寻找。

2、分析。从时间上判断这幅画是不是赝品,就是利用碳-14的衰变规律推断这幅画的完成年代。

3、解答。教材上的解答过程让人一头雾水,没做任何交代就突然冒出一个等式(指数方程): ,就连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也反映看不懂。教学设计时我就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绝好机会,于是我鼓励大家自己动脑动手探索解题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设这幅画的年龄为X年,画中原来的碳-14为a,经过一年残留的质量百分数为y,根据题意有 ,解得 ,代入式子 ,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从最后一个式子中解出X,大家联想到对数的神奇性质,认为两边取对数就可以把未知数X从高高在上的指数位置拉下来: ,于是, 。到这一步,仍然有学生不知所措,意识到如此繁琐的计算,用手工是难以完成的。计算器能帮我们准确无误的完成这一工作,结果是:

(年),

对答案的解释工作就留给学生讨论了。

一场精彩的考古工作结束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体验做考古工作者的乐趣,对博学家达・芬奇的敬畏,更有对数学的重新审视,数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视数学存在的价值。

二、从一道微分应用题的解答探讨帮助学生进步的可能性

在学习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时,结合专业特点,我给某建筑技术专业班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边长为 的正方形铁片,加热后其边长伸长了 ,问面积约增大了多少?”

解答的结果如何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来把解题情况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一类,不知所云,认为凡是数学问题我都不会。这部分学生没有读懂题目,或者根本不读题,反正是一个字也不写或写不出来(俗称交白卷)。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惊人,达53.85%!

第二类,似是而非,我认为就是这样解答。这部分学生能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它的算术解法,但是结果错误。其中代表性的错误是 ,

更离谱的是

至于最后不带单位,不作答等这些解题的基本格式和要求都不会就不是此处的重点了。这类学生占19.23%。

第三类,老师小看我了,算术是我的强项。他们信心满满的写出解题过程,给出正确的答案,也是就 。这类学生占17.31%.

第四类,知道要用微分知识计算,但思维混乱,知识错误,结论错误,不能把计算进行到底。如 。这类学生占1.92%,即全班有一个学生这样做。

第五类,我是学霸,这道题太简单了。如设面积为S,边长为X,面积为 , ,取 ,则

这类学生占7.69%,也就是有四个学生按要求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面对如此令人诧异结果(事实上比预料之中的结果要夸张一点),没有埋怨,没有放弃,而是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定详细的帮辅计划。

对于第一类同学,从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说起,告诉他们的计算方法,如果笔算有困难,就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计算器;对第二类学生,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充分利用计算器的方便、快捷、准确的功能;对第三类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再告诉他们,对于近似计算,我们不能停留在小学算术阶段徘徊,要善于用高等数学知识简化运算,这两种方法,就像是马车与动车的区别,现代高新技术离不开高等数学;第四类学生,就要求他们在搞清微分与函数增量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进行微分运算,可以模仿例题。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很有潜力的,鼓励他们进步;而第五类同学就是这个班的数学精英了。他们稳重,善于思考,执着的追求数学真理。对这些同学教师能做的就是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发挥自己的数学优势。这种分类指导针对性强,实用,高效,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每个学生都看到了希望。

三、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篇3

关键词: 问题设计 基本原则 课改

问题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课堂的节奏;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益;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知识的引导,可以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

问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导入问题,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问题如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则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思维灵活,反应加快,课堂效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例如:讲述脂肪的功能时,我设计了“为什么说胖子怕热、瘦子怕撞”的问题,结果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很好。

二、预习问题,简单全面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因此预习问题宜简不宜繁,否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知难而退。

三、过渡问题,承上启下

例如:学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总反应式后,我顺势提出:“根据总反应式,你能说出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吗?”这样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学习。

四、重点问题,由简到繁

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六个问题:①光合作用分为哪两个阶段?②光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③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④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什么?⑤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什么?⑥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此设计,逐层推进,学生学得容易,岂有不会之理?

五、难点问题,分散递进

例如“同质量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糖类的二倍多”这一难点的理解,可以分散为三个问题:①有氧呼吸第几阶段放能最多?②放能多少与[H]的多少和氧气消耗量有什么关系?③观察糖类和脂肪分子式中的C/H,谁的大?只有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才能完全理解上述难点。

六、实验问题,侧重操作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②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③载物台的上中下分别是什么结构?④字母“e”在显微镜下是正立还是倒立?⑤高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还是低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这些问题很多生物教师是把结果在理论课上直接告诉学生,而笔者则是设计为探究问题,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做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操作技能。

七、记忆问题,渗透方法

例如:基因分离定律中十六个概念的记忆,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但如果将归纳法引入到问题设计中,则这个问题就会简化。我设计了四个问题:①与基因有关的概念有哪些?②与性状有关的概念有哪些?③与有关的概念有哪些?④与个体有关的概念有哪些?通过这四个渗透着归纳法的问题,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显得相对容易了许多。

八、练习问题,启发思维

练习题的选择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更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除了选择单纯考察知识点的习题外,练习题应该尽可能多选一些材料分析、表格处理、曲线识别、图像分析、实验设计类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训练,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九、复习问题,温故知新

比如在学习有氧呼吸时,笔者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②哪些糖类能提供能量?

③细胞内的重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④葡萄糖怎样释放能量?

这些问题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还提出了新的问题。

十、价值问题,导向正确

篇4

经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伦磁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较重的物体和这个较轻的物体栓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秋千、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篇5

一、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同时,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症结和疑难点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连续提问学生十多个有理数的绝对值,这种问题没有深度,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师生间的问与答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不经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使整节课徒有繁荣的外表,华而不实,从而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

2.提出的问题过难过偏,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不会回答。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课堂被极少数尖子生牵着鼻子走。

3.问题设计门槛太高,没有梯度,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

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2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

4.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安静对学生而言很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课堂提问时,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我们做老师必须做到的。

5.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课堂上,有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来讲?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学生答出来理所应当,因为这是的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说明老师的提问随心所欲,学生不愿回答。

6.问题设计不合理,老师的用语不当,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如下一段提问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1:若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仍能互相重合的。如正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2: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

学生3:还有工商银行的标志。

学生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轴对称的。

老师:同学们的观察较仔细,回答正确。教师紧接着又问:你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各有多少吗?

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与所讲内容并无紧密联系,反而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氛围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清楚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将是徒劳的。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时,学生不怎么感兴趣。教师可以教室为平台,以中间排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中间列的同学所在的直线为y轴,全班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受到思想教育。

2.设计形象具体巧妙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新颖巧妙,引人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有部分同学同类项概念没掌握好,以至于不是同类项的也合并。所以举例子:“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4个梨加上3个梨等于几个苹果?2个苹果加上3个梨等于什么呢?所以苹果与梨一定要分清楚!”

3.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具体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有些条件开放,有些结论开放,有些过程开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这个单元知识时,设计如下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2x-3,你能得到哪些结论?①开口方向;②顶点坐标;③对称轴方程;④增减性;⑤最值情况;⑥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⑦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及其坐标。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接下去又提问:你还能想的更深入一些,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⑧画出二次函数图像;⑨可以计算图中任何线段的长度,任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还可以求出图中任何角的度数;⑩可以求出将抛物线沿坐标轴做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后的解析式。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提问: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上述结论中的一点或几点,能否求出解析式中的a,b,c呢?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 教材

我校是一个综合类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中财会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等,尤其教材的选择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市场上教材种类虽然繁多,但却不易选择一本适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材。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只注重会计电算化理论的阐述,而不与实际财务软件的应用结合,内容空泛,不适合中职学校的学生使用,也不便于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有的教材过于注重实务,只讲述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内容也颇为简单,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学习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每学期老师都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备课。我们一般是先购买一种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然后进行大量的补充。这样做的结果,老师很辛苦,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合适的教材是决定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上没有适用的、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有许多人就提出了“自编为主,购买为辅”的原则,自己编写会计电算化的校本教材。我认为这在目前不太符合现实:

1.教师的知识水平的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而目前许多学校会计电算化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缺乏本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有限;还有的老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行过来的,经过简单的培训或学习就上岗了,只会软件的操作,对会计知识缺乏了解。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教师的知识不全面,就会限制和制约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材中实训资料不易收集。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要进行大量的实训操作,教材中要包含上机实训资料,而这些资料的如果由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来编写是非常困难的,若是能从企业中收集实际的数据进行改编整理可能会更容易些,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一般有较强的保密意识,怕企业的信息泄露而不愿意提供资料,所以在企业信息的收集上也是困难重重。

3.经济上不合算。编写校本教材通常都会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财力,花很多的心思,写出来后通常只为本学校使用,我认为这样做成本效益率太低。若每个学校都编写自己的教材,既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低水平重复进行的工作,在经济上不合算。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集中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专家,制定统一的学科教学大纲,规划学科教学内容,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进行规范和统一,并开发编写适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统编教材。

我认为适合中职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应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电算化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因此,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材中,既要注重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的阐述,更要重视实务操作,一定要摒弃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传统作法,使学生具有在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实务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但也不能一味只注重实务操作,而不讲任何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把教材演变成某种通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操作说明,这会使学生所学内容单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为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动态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化世界,所以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

2.编制系列化教材,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练习与手工模拟练习结合起来。以前学生手工模拟做账和计算机做账是“两张皮”,互相独立的,我发现在电算化上机实训中学生在做凭证录入、审核和过账时都还比较清楚,但之后就比较模糊了,因为信息的存储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常常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将手工会计模拟与计算机的会计处理的模拟练习结合起来,就能起到相互印证和巩固所学会计知识的作用,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掌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技能,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会计处理的强大优势。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做好与其他会计课程的配套和衔接,编制系列化教材,把手工会计实验中所用到的资料经改编后用于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实现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将会有助于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22-03

上公开课,是每个教师几乎无法回避的任务。无论是转正、晋级,还是评优、评先,或是教学研讨,都离不开它。公开课不仅是展示教师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公开课的类型和课型多种多样,但不论哪一种类型、哪一种课型的公开课,要想获得成功,执教者都需有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精确到位的课堂把握以及和谐恰当的教态等因素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读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是中职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选用的公开教学形式。笔者认为,作为尽量追求完美,并带有表演和展示性质的阅读课公开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充分体现课程的语文属性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早已有稳定、成熟的学科规范和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没有必要也不应抛弃这些传统和规范,过分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的对应。将《荷塘月色》上成模拟导游训练,在《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挖掘职业素养,从《我国古代的服装及其他》引申到汽车文化的讨论和展示,把中职语文上成“钢铁语文”、“纺织语文”、“汽车语文”……,这无疑是对《大纲》中教学目标的曲解,也是对语文的异化。一句话,中职语文应当着重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机械地服务于某一专业。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方向偏离了语文,那么不管教学有多么精彩,课堂有多么活跃,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是个问题。既然是语文的公开课,它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目标就都要落在语文上,不能偏离语文而变成非语文或泛语文课。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教学设计只着眼于内容的掌握,也不算是语文课。言语形式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因此,应把握的一个原则是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中职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那种为了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生硬地去安排思想教育环节,甚至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刻意体现为专业服务,而脱离文本,围绕社会现象、专业话题去设计组织大讨论,则往往容易使语文课的属性变了味。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三原则

通常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较大的课堂容量,所以时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恨不得把所有涉及的目标内容都塞进一节课中的情形。而违背文本特性,把原本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一课时,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于教学评价,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超大容量、超多环节乃至因此而导致的课堂教学超时,成了教学公开课的普遍现象。

课堂容量指的是课堂所负荷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这些信息消化理解程度的高低。然而,衡定课堂容量的大小,不应以简单的数学或物理方法来计算;而应以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所得到的训练与提高的情况作为标准。公开课容量太少,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形成鸡肋,寡淡无味;容量太多,有限的时间很难完成太多的任务;教师常常会像救火队员一样争先恐后地赶任务,结果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忽略了语言涵咏、文本解读,降低了实际效率。笔者认为,中职语文公开教学对于目标预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的原则

“合理”是指就理论课因地制宜,紧扣文本。阅读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中职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由几类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类型的文章组成。以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其“阅读与欣赏”的课文大致可分为三类:励志类现代文(散文、小说)、科技职场类实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类经典作品(古今诗词等)。在教学设计时,对科技职场类宜采用实用取向,侧重于信息获取的方法;励志类、文学类宜采用文学欣赏取向,侧重于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就理论课还应当关注各自的选文目的,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励志类重在主题理解、德育,科技职场类可结合科学精神弘扬和职业道德培养,文学类则关注审美熏陶等等。

(二)落实的原则

“落实”是指目标设定一定要切实可行能够落实到位,落实到文本上来。学生通过一节课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必定是在其原有能力建构基础上的提升,因此,只有基于学情分析基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原理的目标,才是可行的、有效的。任意地拔高,看上去很美,却无益于目标的达成。

阅读课离不开文本阅读,所以有些文章,比如科技职场类课文,虽然语言文字往往比较平实、普通,但课堂的重点应该落实到文本阅读理解能力上来。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职场素养教育的拓展目标设计,都不能绕开语文能力培养这一主体。

(三)简单的原则

考虑到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弱的现实,目标不在多而在精,把教学目标定得简单些,内容环节少一些,更可以为执教者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并在交流碰撞、反复训练中巩固基础,提高认识,拓展思路。余映潮先生的每课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以此牵起全文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围绕“对话”设计活动

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线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加之中职生课堂注意力差,课堂注意力仅能持续集中25分钟以内者高达53.4%。可见如何做好以学生“对话”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公开课教学设计的重心。

(一)着意“生本对话”,安排好学生读的活动

为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我们可以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范读、看画面想象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阅读和思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求,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安排学生读的活动,是阅读课公开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此外,课堂练习(含学案)则是检验生本对话成效乃至落实课堂所得的好形式。

(二)把握“师生对话”,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师生对话,是阅读课教学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一类是“教学相长”的双方共同探寻真理的交流式对话,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另一类则是“拨开云雾”的引领式对话,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但无论哪一类都不应该变成“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的明知故问,或教师自问自答的“满堂灌”。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设问语言通俗化、问题阶梯式呈现和有针对性地设问,都是提问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的因素。提问设计时也不要忘了渗透教师“教”的专业角色身份,“传授”、“分析”应该穿插其中。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原因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各方面素质处于较高的水平,全面追求发展、追求卓越,体现出良好的时代风貌。”[1]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2]的战略角度出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形成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与激荡。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局面,其中许多新生利益群体中的个人会用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来衡量道德行为,这容易出现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或他人道德评价标准的冲突。社会变革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旧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弱,而新的道德体系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不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受到旧社会道德观念的打击,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知行不易”的现象。[3]

二、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

由于高校教育机制不健全,致使部分青年学生出现德育知行分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观念滞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部分两课教师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的灌输,而忽视了启发式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题选择作用。其次,教学内容抽象。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内容与实际相脱离问题,主要在于一些两课教师不能够与时俱进,并且他们在讲授新课时很抽象,教学内容又比较空洞、乏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对老师比较反感,这无形中又给学生带来了造厌烦情绪,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和认同感。[4]再次,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一些学校仍然把传统的课堂说教和灌输作为主要手段,他们突出的事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某些学校老师上课仍然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而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资源组织教学。他们无法开阔学生视野,无法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性理解和体验,从而也难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思想素质和行动。[5]

三、家庭教育的缺乏与偏颇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惯,致使他们从小缺乏诚实善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或反抗,无法与亲人沟通,无法和他人交往,严重者离家出走。他们不但不懂得爱而且对于被爱似乎很反感,他们不喜欢尊老爱幼,更不喜欢关注社会,喜欢以自己为中心。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在知识结构以及思想教育理念方面比较欠缺,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和子女的沟通又比较少,再加上社会工作上的压力,许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说无暇顾及他们,甚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孝感意识,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常发展。虽然部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由于受到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原因,他们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采取一种叫做实用主义的做法,即方面在教育上倾向于个人以及金钱本位,此倾向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史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笔者希望以一个理论专业的学生身份参加到这项工作当中去,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规律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62页。

[2] .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第5第15页。

篇9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增长模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宄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以媒体技术为基础,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系统。当前教学设计不仅运用于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广泛运用于事业机关、企业、军事部门和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另外,各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泛在教育、云计算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微课堂教学等)的实施也高度依赖于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应用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模式被提出来。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关教学开发模式的论著中则指出,自60年代出现第一个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文献中已有数百个模式。虽然教学设计有了很多规范化的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还会层出不穷,这也就使得教育教学的从业者对教学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能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呢?这便是本研究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作者依据“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初步尝试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期待能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提供给教学设计人员一种设计思路。因为,本研究是对教学设计方法本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哲学反思,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所以,本研究是关于教学设计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观点简介

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远程教学设计;资源建设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远程教学概述

(一)教学设计理论

现在主流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电大对开放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是希望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教师还是实施着以“教”为中心的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即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师可以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教学设计中遵循的一般原则

电大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技能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设计理论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但是由于电大的特殊性——教考分离,因此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学设计也遵循着以“教”为中心,以“学”为补充,以“国开学习网”的教学资源为保证的教学设计原则。

(三)教学设计中使用的教学方法

首先,加强导学课的预习引导,尤其通过第一节导学课,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重点难点、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集知识性、指导性、启发性于一体。其次,加强课堂中的直观启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引人,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逐步引人新知识,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最后,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电大实行教考分离,大部分的科目都是统一考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但考试复习阶段却要教会学生怎样考。

二、目前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的转型,各省、市电大的远教平台的停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对各地市、各专业资源的不断整合,市、县等基层电大在远程教学辅导中的问题逐渐凸显。2016年11月,课题组成员以唐山电大为例,针对开放教育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答疑和评价3个维度设计了“开放教育学生关于教师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重点调研,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问卷133份,其中有效问卷86份。根据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在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

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比较认可,但是对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灵活程度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教师多用多媒体来替代板书,而不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理解力。

(二)资源建设

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和每门课提供的复习资料比较认可,尤其是认为学习平台上提供的文字资源内容丰富全面,音频资源也比较流畅。但是平台上提供的视频资源中,有一部分画面不清晰或有卡顿无法播放。关于平台上的视频资源,学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更多的学生还是希望看到面授录屏形式和微课程形式的视频资源。

(三)教学答疑及评价

通过对学生关于教学答疑及评价的满意度调查,可见学生希望教师提供的答疑内容包含各章重难点、课后习题、形考作业以及考前辅导,尤其是考前辅导最受学生青睐。但是在关于希望教师的答疑方式中,占比最高的反而是目前很少有教师使用的微信答疑

(四)专业课程——以《电子商务概论》为例

首先,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的调查,学生对目前传统的章节讲授方式兴趣不高,学生更希望能先和其他同学一起协作完成任务,然后老师根据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是将任务驱动法融入现有课堂,还是直接颠覆传统的授课形式,采用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其次,教师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只是通过口述和PPT标注重点的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更希望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微课程,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在开展电子商务实践的环节,学生希望在校内有模拟的电商环境,在校外有真实的实践基地,若能有电商领域的企业精英现身讲解就更好,这又为电大学校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电大系统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电大本身的教学模式——教考分离,尤其是现在国开学习网的资源整合,使得基层市、县电大的教师的身份由讲课教师转变为辅导教师,没有权限去网上更新自己的资源,因此教师也就失去了钻研教学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尽管国开大学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但是电大系统机构庞杂,这样的提升自我的机会往往很少能落实到基层电大一线教师的身上,因此基层一线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听听新通知,看看新文件,然后就开始了新的教学。

四、电大开放教育中远程教学设计方法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国开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电大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时期,有必要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面授辅导与网上学习混合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设置、教学结构和学生特征,积极探索"基于交互式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婷.论翻转课堂及微课在远程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亚太教育,2015(11)

[2]杨银付.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