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监管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监管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金融监管政策

篇1

关键词: 金融监管 改革 监管模式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次年九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紧随其后,美国主要的投资银行、大的保险公司和众多银行纷纷破产、重组和倒闭。美国金融危机顺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经济链条,进一步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面对国内外的指责和质疑,2008年3月,布什政府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的“蓝图”。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正式公布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金融监管改革:一个全新的基础》。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经过一年多修正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使这个被认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厉、最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成为法律。

一、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内容和监管模式的发展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缺陷和不足。各国均开始反思本国金融监管体系,力求完善以避免危机的再次降临。作为危机发源国的经济大国-美国,在全球和本国各个层面的压力之下,重新审视本国金融监管框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出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第三,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第四,限制银行自营业务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第五,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由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负责,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救助。第六,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但其自身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紧急贷款、低息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进行的公开交易市场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第七,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

众所周知,自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美国正式确立了独特的伞形功能型监管模式。美联储是金融市场的总监管者,维护市场稳定。同时,又根据功能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监管者的监管职能。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又实行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责的分业监管,即所谓的双线多头。此外,《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后,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的是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混业经营。因此,美国的金融监管实际上还是混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并没有完全否定之前的金融监管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增设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主张关注系统性风险,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保护消费者利益,将监管范围拓宽到包括衍生品在内的所有金融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有的功能型监管理念,转向目标型监管。目标型金融监管是将监管目标作为标准,将金融产品的监管划分给相关部门。弥补了功能型监管可能造成监管漏洞的不足,目标型金融监管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因为无论金融产品的功能如何复杂,其监管目标都是不变的,即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审慎性监管和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为目标的合规性监管”,这将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美联储被赋予了更大的监管权限,成为集货币政策制定与金融市场监管权限于一身的超级监管机构。美联储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信息,并据此更好的制定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政策的滞后造成危机爆发和深化的可能性。并且在金融监管权限上与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相互制约,避免美联储权利过大。基于这些优势,笔者认为,美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维持这种目标型监管为主的新型伞形监管模式。

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全球金融监管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任何改革举措都必将牵动全球。正所谓,“美国一感冒,全球都要打个喷嚏”。该金融改革法案还未通过便已受到全球瞩目,再加上美国利用其霸主地位极力主张全世界都与它同步提高监管标准。因此,法案必将对全球金融监管产生重大影响。

1.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被认为是本次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法案提出不仅要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新型的金融监管模式,它是将众多金融机构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以此作为基础来制定健全金融市场的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在于逆周期性政策的引入。历次危机表明,金融系统中的亲周期性因素使得市场盲目乐观,并推动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法案称将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对系统性风险实施监管,并且,扩大美联储的监管权限,使这个“超级警察”能够更好的把握金融系统中的亲周期性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性。法案中这种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将对全球金融监管造成深远影响。

2.加强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金融监管标准全面提高。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是长期以来放松金融监管,盲目崇尚新自由主义种下的苦果。法案规则的细化和实施都将在几年以后,避免过快的高标准影响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阻碍经济复苏的步伐。法案也指出,成立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有权认定哪些金融机构可能对市场产生系统性冲击,从而在资本金和流动性方面对这些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此外,美国也势必利用其在多个全球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督促国际监管标准同步提高,以防止本国银行单边失去吸引力。可见,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置于重要位置,新标准将全面提高,用以控制金融机构风险。于此同时,全球监管标准也将得到提高。

3.金融监管范围将会更加全面。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全面的,无论是危机爆发的起因-衍生品,还是危机蔓延和深化的推手-金融评级机构等都被纳入监管范围。实行全面审慎监管,填补以往金融监管中的漏洞,能够使监管体系趋于完善。当然,各国国情和经济环境存在差异,在衍生品的严格监管的程度上也必然不尽相同。新兴经济体衍生品市场本就不甚发达,过于严格监管恐会影响市场活力。但是,作为危机引发的重大原因-金融衍生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得到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同程度的关注。

三、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将降低本国的银行业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机遇。 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经济发达大国,国情的不同也必然在金融改革的实施上应存在差异。作为经济霸主,美国必定会要求全球与它一样实施严格监管,以免本国银行失去竞争力。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定要争取话语权,表明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金融监管不应当实行统一标准的态度。当然,法案中也有部分条款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启示,避免我国重蹈覆辙。

1. 应当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法案中限制大型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防止“大而不倒”。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应加强对大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大,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经过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十余年的努力,银行不良资产已大大降低。随着农业银行2010年7月宣布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资产剥离后成功转型,全部上市。我们应当看到银行业改革的成就,银行竞争力大大提升。同样也不能忽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更大挑战,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此外,由于我国银行退出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又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道德风险极易滋生。因此,应当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督促其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加强抗风险能力,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防止银行为了盈利从事高风险业务,损害公众利益。

2. 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是金融市场能够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维护发展动力的利益也必然会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法案提出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以此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我国,金融服务产品虚假宣传的实例并不鲜见,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金融机构偿付能力不甚了解,一旦这些机构出现问题,消费者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因此,应当加大对金融服务产品的监管,提高透明度,填补信息缺口。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辨别力,不要盲目购买,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3. 在不影响金融创新活力的同时注重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于衍生品的自由放任。不同的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对金融创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监管,防止衍生品影响金融稳定。但是,要想取得市场的发展,过度求稳并非上策。因此,我们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重衍生品的监管,拓宽监管范围。但是同时也要掌握度,不能为此影响金融创新的活力,进而影响本就不甚发达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行之有效的对策应是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控制银行杠杆率,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使监管的步伐能够跟上金融创新,不让衍生品有可乘之机。

四、结语

此次金融危机无疑给全世界沉痛一击,使得各国猛然觉醒,意识到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各国都吸取教训,反思本国金融监管框架,实行金融监管改革,全球监管趋于严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借鉴美国和其它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的有用经验,逐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要点[N].国研网,2010,7,19

[2]朱摇摇、李辰,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伞+双峰”的模式[J]海南金融,2009,12

[3]李文泓、陈璐,美国、欧盟和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比较:措施、展望与启示[J]中国金融,2009,20

[4]李亚培、李楠,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新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分析[J]甘肃金融,2009,8

篇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次贷经济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以及运营敲响了警钟,我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战略思想下,首先要明确金融监管的目标,只有切合实际的改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金融监管目标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经济增速持续呈下行态势,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侧重国内经济格局的调整,稳增长作为全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力图保障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金融监管的根本宗旨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监管当局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来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以此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金融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以及连带性的行业,很容易出现负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风险的连带反应,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投资等交易的多样化,使得金融监管缺陷和漏洞不断被放大,增加了金融系统运行的复杂性。

而随着目前经济的不断扩张,金融行业的认知风险的能力正在逐步下降的同时,导致资产负债表过度膨胀而使金融系统失衡,而我国特有的国有制银行,通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来引导金融业的走向,必将使金融监管职能减弱,但是在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方面则是国际统一的监管目标。

(二)保证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金融机构为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生存,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则成为金融也加强风险监管的发展潮流,在确保我国金融机构在全球变幻莫测的格局下有效生存和发展,必将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降低不良资产占有率,将金融风险控制在源头。

(三)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金融消费者,作为金融市场资金的提供者,是保持金融市场信心的关键群体,随着金融市场存在不规范操作,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有所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的因素。为此,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不仅有利于金融业长久繁荣和安全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还需要采取具体措施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让其上升为金融监管目标的高度。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先后推出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不足,外部危机的波及性被降低,同时银行高储蓄金率政策保证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使得全球化金融危机在我国被降到最低。

随着金融体系全球化联动性的加强,必将给我金融市场带来更加活跃的氛围,同时更多的金融机构也将拓展其国际业务,不断冲击国内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体趋同趋势。因此,在立足我国金融发展实践的现状基础下,紧密结合国际监管动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改革措施,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随着金融机构的综合化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系统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强,并且逐渐与世界接轨,经济形势与欧美国家趋于同变化。因此,我国应完善审慎监管体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且尽快提上改革日程。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可考虑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跨部门委员会,设立监管协调机构,同时可参照欧美机构设置做法,组成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分析、决策信息公开化与同步化,针对各监管机构信息共享化,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以达到有效防范系统风险的目的。

(二)鼓励金融创新,合理把握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监管机构对贷款等形式的金融创新产生的金融衍生品监管缺失,直接引起房产泡沫而持续殃及欧美经济体。在我国则呈现相反的情形,国家银行宏观管控下,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产品以及配套服务供给缺失,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难以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削弱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因此,我国可适当的鼓励金融创新,注重高风险产品的审慎发展,对一些金融产品、业务的监管限制放松,使金融体系更加充满活力。

(三)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

金融消费者,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市场微观主体,在本轮金融监管改革中,各国均把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金融消费者增强合法合理性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参与热情。因此,我国可加强消费者在金融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充分知情权以及信息对等性,同时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充分保证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结语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终结,全球经济复苏的时机下,金融市场将会更加活跃,更多的金融机构拓展国际业务,这必将加强我国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动性,因此,现有监管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这也将为我国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一、金融监管现状及对文创产业的影响

我国金融监管原先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扩大,新的矛盾也会在新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逐渐显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雄踞,各司其职,各中相互关联,再加上外汇行业的兴起,虽然国家不会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行业另辟板块,但是将其与证券业相容和,势必在金融监管上将会出现更大的监管漏洞。无论是国际结算还是国家宏观调控都将出现困难。美国福汇作为最大的外汇商,日前受到美国监管,其做市商的罪名已被证实,并且被嘉盛收购,股市代码也有所改变,但是嘉盛具有同样的性质,只是其在法律性质中写明其做市商的前提,两者的结局就大相径庭,可见外汇行业的金融监管的难点以及法律方面角色和占位的缺失。我国近年来外汇事业有所涌现,国家将其纳入证券业只是用其进行宏观调控,对冲风险。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局势动荡,金融行业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总统能否实现他重贸易,弱美元的计划,国家的外汇存在风险,很多灰色经纪商也处于难以监管的范围,我国的金融监管困难重重。金融监管同时也要防范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风险或企业债务风险,也包括金融领域内部加杠杆、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信用风险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力度加大,“僵尸”企业的出清给银行信用风险带来压力。我给金融监管现状惨淡,不作为与放任不管屡见不鲜,导致的各行各业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风险也在加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成为只提不实行的空话,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金融行业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金融监管投资没有得到有效改革,金融就不可能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中新兴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资金成本的敏感度较高,金融监管体制出现漏洞,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真正的推动作用。2017年2月期末投资者数量达到11911.03万,新增投资者达到21.92万;期末投资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近年被提上发展重点,并且财政部2016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拨款达到44.2亿,但是相对于金融体制内的大量资金闲置和错配,文化创意产业任重而道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在部分投资领域大力加杠杆,期限错配严重,而今年货币政策变化将对其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创新步伐加快,混业经营愈发明显,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风险的交叉传染可能性加大,新兴金融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外汇投资领域等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填补欠缺漏洞要在源头解决,其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涵盖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为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国家有意扶持,并且希望借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其为依托实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两者各取所需,实现经济新增长。而金融本身存在的矛盾加剧,高泡沫,高杠杆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漏洞大,监管各个环节相对薄弱,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来源匮乏,银行融资贷款门槛较高,政府或者园区背书之外,初创型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新一轮的融资可谓难上加难,那么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的结合?除了各自的规划发展与监管到位以外,供给侧改革在实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方面肩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什么

供给侧改革从供给层面实现去产能,去杠杆,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实现供需错配问题的缓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层面看金融,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助于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畅通金融为实体经济输送资本和活力的渠道,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可以依托金融,实现融资简单化,并且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减免,办公场所阶段性免费等措施,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道路将显得异常开阔,我们需要给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坚实的背景基础。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发现新兴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选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更好的政策和基础背景实现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供给侧改革作为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支撑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被提上重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享受供给侧改革的荫蔽,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供给侧改革的正确导向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能

(一)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供给侧改革,调节杠杆,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对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实行资金融通和基础设施配备支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工作场地和设备的支持,适当的融资推介会等;对于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其赢利点,为其提供特快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对接,避免资金周转问题带来的企业发展青黄不接的窘境,与此同时,成长性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敏感度较高,市场的扩大需要良好的资金运作,资金渠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市场保障前提。(二)防范外汇风险,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内销与出口。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以后,全球流动性整体收紧,给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占款投放带来压力,国内流动性压力加大,外汇风险加剧。再加上美国总统换届,特朗普上台,他计划重视美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弱化美元的,中国的美国国债势必受到影响,如果特朗普真正落实其计划的政策,那么美元空头即将来临,我国面临的的外汇风险将会加剧,防范外汇风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但是单从出口层面来看,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政策调控方来说,确实一个挑战,所以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扩大内需,促进内销,实现经济真正拉动。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扩大,不宜以牺牲外汇资本自由度和政策自由度换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小失大。(三)提升内生动力,实现新的赢利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最初是通过政策层面的导向开始的,逐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的改革点逐步显现,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同时,相比于其他实体经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少,借此吸引了大批有想法,有计划的青年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刻理解,将自己的创新理念融入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背书,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动力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的依靠点。不断提升自身特色,促进产品的特色化,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得以实现新的盈利点。(四)扩大市场渠道,以特点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一直存在但是近年来才被重视的产业,其市场前景良好,潜在消费人数增长快,消费增速快,所以,扩大市场渠道,开发潜在市场和潜在需求客户日益重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地调查,总结地域特色和特殊需求,制定不同的区域产品规划方案和地域特色销售方案。同时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所创造的金融条件下,利用资金优势和成本优势,依托区位优势和产品特色开辟新的市场,并且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人群的消费层次和消费偏好,预测市场容量和潜在消费人群,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不断使得消费者数量接近预计值。(五)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加之政策细则落实。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国内外资本将结合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更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基础之上,依托不同的市场和区域,加上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依托政策背景和各种优惠政策,以文化创新点为基石,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受到良好的监管,减少灰色监管地带,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和效率低下;政府切实落实供给侧改革,让供给侧改革不在只是一个名词和一个框架,从政策框架逐步落实为实施细则,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推动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然,前提在于金融监管体制得到有效改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内在的发展动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必在资本成本及资金供给等方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政府背书和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资金和政策获得了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影响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得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会以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士贵.制度惯性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济改革2016.10

[2]丁志杰.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甘肃金融2016.2

[3]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6.7

[4]张祥志,尹靓.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的文化产业创造力激励研究.中国出版.2016.7

[5]殷军,皮建才,陈旭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财经科学.2016.3

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改革;启示

引言

在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不仅给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衰竭。为防止危机的再次出现,2010年7月21日,美国通过了《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理清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对于在经济转轨中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采用比较的手法,在了解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的基础上,介绍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作出简要的评价,具体探讨我国监管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环境与历程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简要评价

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这项改革会对美国的金融体系产生难以预计的冲击,同时也会对全球金融监管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该方案提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对大型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进行监管,并且只有在通过美国财政部的批准之后,美联储才能行使紧急授权或者援助陷入困境的银行。此外美国将设立个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来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一)金融监管方案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

由于美国市场的过度自由,市场监管的自由,我门可以在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看到,政府要对那些可能给金融市场监管带来严重阻力的金融组织和机构给予严厉的监管措施。

2、建立全面的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在金融市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危机,还有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的往往会对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美国出台了《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正在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其中包括对信用评级机构和市场的透明度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包括对所有在柜台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并在监管中实行集中清算制度,还包括要求发行人和创设人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保留应有的财务利益等等,并将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的监管权限赋予了美联储。

3、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免受不当金融行为损害

金融消费者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和欺诈性的金融交易的损害,因此白皮书建议在美联储内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以此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的权益;同时在美国证监会内部设立投资者保护办公室,以此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金融市场中,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注重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向政府提供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工具

在金融市场中,政府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能够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融危机的发生。因此,我们在《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为了避免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倒闭风险中飘摇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应当遏制住苗头,对这类风险提前处理。政府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赋予美联储一些权力,比如说能提供应急贷款的权力。于此同时必须加强美联储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的职责,从而加强监督与管理。

5、提高国际监管的标准并改善国际间的合作

《白皮书》中提到,在金融市场中,必须对企业资本的框架进行改革。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要不断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提高国际金融监管市场的标准。还要对加强跨国企业之间的监管的合作。

(二)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评价

1、创新之处

(1)促使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虽然新的《监管法案》在金融监管的力度方面有所增强,但是金融行业的基本利益格局并没有产生变化,金融行业产生利益的方式没有发生改变,并且由于此次改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些具体的措施需要市场进行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看到新的《监管法案》带来的影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新的《监管法案》将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更为健康的轨道发展,这条道路可能是非常严厉和规范的。甚至在以后的金融市场遇到风险的金融机构可能被强行分拆,一些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对于严厉的规范不得不作出调整,将迫使金融机构减少过多的投机行为,市场得到优化。

(2)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新法案监管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系统性风险防范衍生品交易和金融业高管薪酬,有利于市场政策的稳定性,浙江是对交易的透明度的增加,这将会使短期的金融冒险的行径得到控制,减少了金融的水分,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不足之处

改革方案中存在着过度改革与顾此失彼的现象。美国的改革方案是授权给联储局来负责的,但是法案中又规定了在联储局给予帮助之前又必须要得到财政部的书面批准,这种做法不经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联储局的正常的决断,而且对联储局的权力进行了削弱。另外,如此大规模的改革方案,其实际效果还不确定,需要经过实际的验证和时间的等待,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一个方案的制定也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比如说严格的金融监管必将带来市场创新方面的减少,市场灵活性不足等不利因素。

二、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篇5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 金融安全;金融监管

肇始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在对全球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的金融监管理念及相关法律制度一向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我国当然也不例外。对于那些有着深厚“唯‘美’”情节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本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发展路径的迷失。

金融消费者,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却在本次危机爆发之后,被反复提及。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金融消费者,不仅直接关涉消费者微观利益,更关乎整个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关于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向金融体系中注入资金,制造一切照旧的假象,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范例,一种具有不同价值的不同模式,而这种模式应从保护消费者和规范市场开始。[1]美国等多个国家已着手酝酿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美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所进行的种种监管改革和反思细为省察,结合我国金融监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今后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和法律安排提供镜鉴,无疑甚为重要。

一、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危机中受损严重

“如果身为一位消费者,你奉行及时行乐,对消费的贷款失去节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高负债率,导致整个国家储蓄率过低――美国联储局今年4月份公布的资料,美国的信用卡欠账已经高达9517亿美元。那么,你不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而是首要的元凶。”这是2008年10月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美国消费者列为金融危机十大罪魁之首的理由。[2]然而,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扩散及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反思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意识到,包括美国消费者在内的全球消费者都在承受危机带来的恶果,他们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恰恰相反,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无论是在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金融消费者都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危机形成过程而言,金融机构针对公众的过度信用创造使得金融系统积聚了大量信用风险,后者又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美国住房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远远超出了公众的还款能力,宽松管制政策下的无风险套利诱惑又导致贷款经纪人的掠夺性贷款泛滥。[3]在信用卡市场上,金融机构滥发信用卡同样严重,美国公众的信用总额从1990年时的2386亿美元飙升至2008年9月底时的9770亿美元,而信用卡坏账率增加了18%;房价持续走低,原来高价购进房产的许多家庭陷入负资产状态,住房抵押贷款无以为继,房产面临充公危险;股市暴跌,巨额财富瞬间蒸发。受累于房产和股票价格下跌,2008年四季度美国家庭净资产比前一季度跌9%,为1951年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2008年,美国家庭资产净值缩水幅度超过20%。[4]经济恶化的覆盖面不止股市和房市,大批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屡创新高,消费者朝不保夕的恐慌日益蔓延……

时至今日,在检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时,有一点已形成共识: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监管当局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忽视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结果纵容了金融机构的市场滥用行为,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痛定思痛,美国在危机发生后的金融监管系统性改革中,除了强调对金融加强监管的传统思路外,最重要的当属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署,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透明、简明扼要和公平的交易信息。

二、 危机前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之反思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纷纷走上金融监管之路。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双重多头”监管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双峰”监管模式,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单一监管模式,其金融监管的立法目标除了强调维护货币体系稳定、促进金融机构谨慎经营;建立高效率、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制以外,皆将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在内的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纳入到立法宗旨当中。回顾美国消费者保护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信用消费等消费新形式的普及,美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重心即转移至对信用交易中消费者的保护。[5](4-5)20世纪末,伴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服务界线日益模糊,使原先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如存款人、保险人等的保护制度趋向融合,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外发达市场正式提出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并开始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制度,陆续制定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一系列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

人们不禁心生疑问,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很早就有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意识,并将其纳入监管宗旨当中;对该问题着手早、相关法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历来是众多国家和地区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效仿的榜样。多年来,怎么会在看起来已做得非常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陷入如此深重的一个困局,并最终引发这场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考察危机前数十年的美国金融监管及相关立法,尽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门类繁多、数量巨大,但漏洞与空白丛生,倾斜保护力度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尽管金融消费者保护被纳入了监管立法宗旨,但实践中却被监管者追求效率的理念所消弭甚至取代,造成很大程度上金融消费者保护处于口惠而实不至的状态。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弊端丛生

考察既有的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方面弊端:

1分散立法存在大量漏洞与空白。尽管存在为数众多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但缺乏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统一立法,这些分散的立法存在大量漏洞与空白,并不能使得法律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系统、全面地覆盖所有金融市场活动。例如,美国《房屋所有权保护法》虽然严格限制贷款机构不公平交易行为,但是,该法并不适用于次级抵押贷款等创新型的消费信贷产品,这使得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游离于该法强制性规范的调整范围之外。该法只适用于那些贷款利率超过美国国债利率8%―10%,或者利息额超过贷款额8%或4000美元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在实践中,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往往通过在利息以外收取其他各类名目的费用来补贴名义上的低利率,从而有效地规避了该法的约束。[6]除此之外,分散的立法存在大量其它保护漏洞,结果令五花八门的掠夺性贷款行为在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畅行无阻:包括未要求贷款人披露贷款的实际成本、未明确禁止贷款人收取不当超额费用、未规定贷款人应当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提供贷款、未就贷款的欺诈和虚假陈述行为规定法律责任、未禁止预付罚金、未禁止大额尾付贷款业务等不公平贷款。[7]

2未能充分认识金融消费的特殊性,对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意识不足。由于立法未能对金融消费的特殊性进行科学分析,使得部分法律的适用性不强,不能有效缓解金融消费者困境。面对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和专业性极强的金融商品,受信息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公众在享受金融服务、购买金融商品时弱势地位明显,这就要求相关立法从消费者保护法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出发,对金融消费者予以倾斜保护,适当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以在事实上矫正二者之间的不平等,但是,美国既有的相关立法来看,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意识明显不强,结果大大削弱了其保护力度。例如,虽然《贷款真实法案》等法律对贷款机构规定了信息披露义务,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借款人其实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去理解那些复杂的贷款条件,未从消费者的理解水平出发规定所披露信息的相关内容;虽然《平等信贷机会法》和《公平住宅法》等法律禁止贷款机构的交易歧视行为,但是对于贷款机构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的证明责任却要由无法了解内部放贷标准的借款人来承担;虽然《房屋所有权保护法》等法律严格限制贷款利率水平以保护借款人,但是要求借款人能够自己判断贷款机构是否存在违反规定收受高额费率的情形。[8](1-16)

(二) 监管理念上片面追求金融效率忽视消费者保护

金融危机是“形”,决定这场危机的是“神”(思想),是人们的某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决策和选择。从形及神,我们方能找到改善世界的长期选择。金融消费者保护疏漏严重的思想根源,乃是美国金融监管者对金融监管基础价值的判断和认识及基于此种认识的指引所进行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当局视效率为金融监管的首要基础价值,忽略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客观上推动和加剧了市场失灵,为金融危机的孕育和最终爆发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质上,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效――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因为,市场对金融体系的调整是有限的,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失灵,迫切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乃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何谓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效性如何测度?则各持己见。数十年来,美国金融监管者坚信,本国金融市场竞争力之高低,乃测度金融监管有效性之最核心指标,换言之,金融监管的诸多目标中排在首位的乃是本国的金融效率,借以提高其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关于金融竞争力之测度标准,在美国,也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概括而言,主要有“金融市场份额论”①和“市场主体竞争有效论”②两派观点。尽管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该两派观点在追求金融市场的效率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并且,为达到效率目标的实现,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松监管”或“不予监管”被奉为屡试不爽之法宝。

危机爆发前的数年来,金融监管者基于“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基本判断,过于信赖新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管理能力,放任金融创新的过度发展。此间,美国金融界“制造”了市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次贷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国内金融市场一派欣欣向荣;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以花旗、四大投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看似已牢不可破。所有这些,被美国的金融监管者视为放松监管、鼓励创新带来了市场效率提高的明证,更强化了其醉心于追求效率而忽略消费者保护等金融监管其它基础价值的监管理念。

更进一步地,监管者为迎合金融市场的功利趋向,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公平,以放松和忽略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来成全所谓的金融效率。例如,199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私人诉讼改革法案》(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对集团诉讼中的原告资格规定了一套全新的、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为公司的“前瞻性披露中的欺诈行为”(forward-looking frauds)创建了一套安全港规则,限制了原告提起集团诉讼的能力,严格了因果关系的法律认定,并对此类诉讼的个别责任和连带责任的适用,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条件。1998年,国会进而通过了《证券诉讼统一标准法案》(Securities Litigation Uniform Standards Act,),取消了各州证券集团诉讼的做法,而转由联邦制定统一的规则。在PSLRA和SLUSA的双重作用之下,关于证券欺诈行为的处罚和执行机制都大打折扣。[9]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本次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整个实体经济,且大大降低了美国与其它国家竞争的实力,整个国家为所谓的金融效率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次金融危机,正是放松管制出现过度,特别是金融活动缺乏充分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则的约束,从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的真实写照。危机之后的美国学术界已初步达成共识:提升美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只是金融监管的一项目标,它不应当牺牲金融监管的一些基础价值,首要的即是保护公众投资者、存款人等消费者的权益。[10]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乃现代金融监管首要基础价值

追求过度自由和效率且具有践踏道德的功利趋向是自由市场经济所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效,政府外部监管,就像市场自由竞争一样,对于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美国监管体系的诸多问题、缺陷或弊端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没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或扭转市场的失效,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顺应甚至加剧了市场失效。所以,金融监管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就像市场绝不是完美的一样,监管也不可能是万能的,人们必须对监管所能达到的目标有合理切实的期望。对于并非万能的监管来说,坚定秉持一些对现代金融监管来说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基础价值理念,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现代金融监管的首要基础价值即在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因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直接关涉消费者的微观利益、人权保护、公平正义,更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 金融消费者保护事关公平正义

金融消费如今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但与此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较高的专业壁垒,公众在享受金融服务时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又直接影响到其实际权利的享有,使其权益面临种种威胁与侵害。

在金融消费领域,信息不对称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11]金融产品,是专业性极强的特殊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往往不但包含了承诺的因素,还涉及风险收益形式、费用及利润结构、提前退出的惩罚机制、税收负担等等,正确地理解这些内容要求消费者对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使得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处于相当劣势的地位。通过适当的外部约束力量,保证产品特性的透明化以方便消费者的信息选择,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竞争机制以及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很多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金融咨询人员应运而生,通过适当监督,保证他们切实从客户利益角度出发来提供中肯的咨询建议。这里的外部力量,最主要的,无疑是该国的金融监管当局。

传统上,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同关系被视为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关系”,强调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约的自由,并竭力排除政府公权力的干预。而如今,金融监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目标的追求则应着眼于消费者与经营者实质交易地位“不平等”,通过公权力“扶弱抑强”,达到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事关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消费者信心则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基石所在。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金融机构离不开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通过立法和相关监管措施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可以改变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态度,使潜在消费者愿意与金融机构打交道,促进社会公众增加对金融业的信心,良性循环的形成,可以为金融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金融组织机构总是倾向于生产更多的金融商品以谋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单个机构的理在无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单纯市场调节的失效和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危机,事实证明,微观金融机构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从长期来看,是确保自身乃至整个行业处于健康、理性发展轨道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而整个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无疑攸关金融安全之大局。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且一个个独立个体散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受损的不但是消费者自身,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将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关于这一点,本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无异于一个最生动的注脚。反思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的缺漏及危害随处可见:正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的掠夺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消费者债台高筑,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并最终动摇了整个金融系统;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导致普通金融消费者根本无法了解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只能转而依赖信用评级机构,但信用评级机构运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得出的评级结论,并不能告诉投资者假设条件发生骤变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最终,投资者为华尔街生产的大量“有毒”金融资产付出了惨重代价,巨额财富化为乌有;而危机发生后,整个经济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求助困境中的重点机构,成为美国政府紧急应对危机的无奈之举,全体纳税人为政府的慷慨救助行为埋单。③不难看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效维护,是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

四、 对我国金融监管价值理念重构的一点认识

“借美国一堑,长中国一智”,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学界对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以及正在为整合并重建现有监管体系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是多元的,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的重视和相关改革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式金融监管不可谓不严,但并不能称得上有效。我国的银行、证券与保险业历史上也曾千疮百孔,曾经历过技术上的破产与慢性的金融危机;更主要是,金融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基础价值被监管者的很多行为所大大消解,尤其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标往往让位于做大市场规模的目标,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埋下了隐患。以证券市场为例,我们的监管者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发展与规范孰先孰后”的迷思,日常监管行为变成了运动式执法。在某段时间,尤其是市场低迷的时候,它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刺激市场,以尽可能提振市场信心,且同样出于维护信心的考虑,极少会做出对市场违规主体的处罚决定;但在市场活跃的时候,它又会通过种种惩戒措施,来给市场浇点冷水。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大市场与保护投资者之间,监管者也更多倾向于做大市场,例如,数据显示,短短几年时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上涨了数倍,快速向资本大国迈进,其融资规模增速令世界咂舌,但与此同时,证券市场“老鼠仓”等违规行为却甚嚣尘上。背负着发展与调控市场双重职责的金融监管者,本身也因其角色定位游移不定而头痛不已。

在目前全球都在反思“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之下,金融监管部门应信守监管本位的制度和资源环境,认清保护投资者、培植市场公信力,正犹如引擎之机、桥墩之于桥梁,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决不能为保全“做大市场”之诉求而对其有所偏离。[10]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再表明:疏于管理的过度自由和践踏道德的功利趋向最终一定会把人类引上歧路;面对贪婪与狡诈而监管层无所作为的市场,无论做得多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注 释:

①该观点认为,应当统计注册于美国或总部设于美国的金融机构所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将其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②该观点并不注重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更关注美国金融市场与富于竞争力的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

③2009年10月3日是美国财政部推出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一周年,据香港《文汇报》引述外电报道,专家估计纳税人将因这个计划而损失1000亿至2000亿美元。见,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3月17日.

Financial Consumer Protection-the Primary Basic Valu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Reflections on US Financial Consumer Protection Dilemma

Yu ChunMin

篇6

【关键词】欧美;金融;改革;启示

美国、欧洲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集中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金融交易,金融创新程度十分发达,金融监管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却使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痛定思痛,这些国家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虽然我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金融改革方案

美国是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多元化的双轨体制: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是多元化的、联邦与各州实行两级监管。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双轨体制现在却饱受非议,普遍认为这种机制监管成本过高,且效率低下,容易形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次贷危机上正是由于这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因此,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很高。

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拉开了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体系改革序幕。《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强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促进跨部门合作、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美国准备创建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以监视系统性风险,同时促进跨部门协调合作,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由财政部长领导,还将包括联邦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以及国家信贷联盟署(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这些机构都具有投票权。此外,还包括不具备投票权的国家保险和国家银行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统一监管标准,促进金融稳定,减少系统性风险。美联储监管的范围也有可能扩大,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规模较大且关联程度较深的金融控股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美联储将对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进行监管,这意味着美联储将有可能会成为金融改革后的系统风险监管者。但是,美联储的权力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美联储必须通过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获得美国财政部的书面许可,才可以行使其系统风险监管权力。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改革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如:对金融企业设立更严格的资本金和其他标准,大型、关联性强的企业将被设置更高标准、成立全国银行监管机构,以监管所有拥有联邦执照的银行、撤销储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导致监管漏洞的机构,避免部分吸储机构借此规避监管、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资本机构需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等等。

第二,强调全方位的监管。监管的缺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次改革强调全方位的监管。改革方案涉及强化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包括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创设和发行方需在相关信贷证券化产品中承担一定风险责任。方案也强调场外场内市场监管的全覆盖,全面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不留监管盲区。此外,还赋予美联储监督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权力。

第三,创建更为完善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的损害。次贷危机的爆发体现出了对投资者与消费者保护的不足,因此,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批准创建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 Finance Protection Agency),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损害。这是一家专门负责消费者金融保护的联邦机构,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产品及服务强化监管,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像信用卡、抵押贷款、个人储蓄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将受其监管。

第四,赋予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自。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维持金融稳定,阻止危机的蔓延。因此,改革方案赋予了美国政府处理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以避免政府为是否应救助困难企业或让其破产而左右为难。改革方案赋予美国政府处理发生危机的并可能带来系统风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自。

篇7

关键词:金融监管;制度;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53-0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更广和更深的参与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中,金融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

并不能及时的和世界金融监管完全接轨,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使监管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组成。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在金融业务增多和相关业务相互交叉的时候,造成了监管混乱,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

(二)我国监管理念存在滞后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的理念相对比较滞后,还停留在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的认识上,但是,与普通消费者相比,金融机构其实是处于更强势地位的,更需要保护的却应该是普通消费者。更何况,金融业本身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服务,那么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服务于整个经济体系。金融监管的相关规定,固然需要将风险最小化,但是其前提是不应该损失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是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如果其结果是损害了其“上帝”,那么再严密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另外,有些人还认为控制金融风险只是金融业内部的问题,金融监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全部归于监管机构,而事实上,监管机构更多思考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职责是制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行为准则,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管理。

(三)金融监管信息透明度不够。判断一家上市公司好与坏的标准不是简单的绩优与绩差,而是透明与否,同时,资本市场的透明,也需要监管部门的透明。但目前我国的三家监督机构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有效的将信息进行分享,而且有时出现信息和实际完全不符的情况,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参与者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四)金融监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金融行业的快递发展也给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监管人员也是开展金融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落实监管政策的基本保障。但我们目前金融机构的监管人员却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监管人员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知识机构和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并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目标的高要求和高标准。

二、针对我国金融监管行业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1、明确金融监管目标。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广大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通过依法、审慎监管。

2、金融监管手段和方式要实现多元化。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外部监管手段在金融监管中只是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手段,主要的手段还是依靠金融企业的内控制度。在世界发生的金融案例中,如巴林银行的倒闭等,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前提是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监管制度,而且还要认真执行。在重视内部监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监管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缺陷,造成国有银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乏善可陈,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利益约束。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外部监督管理仍然是有效的监管形式,要加大以现场监管检查为主的外部监管频率与强度,要加大对内部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弥补内部控制不力的缺陷。监管方式要由过去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在监管中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三种手段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

3、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经营失败时应该通过破产机制退出市场,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机构的破产规定,明确了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改变了以前银行经营亏损全部由国家买单的做法。破产法的贯彻执行将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更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但现实由于缺乏市场化退出机制,现在只要成立了金融机构,就很难退出市场。它退不出市场,迫于社会稳定的压力,国家就必须救助,这必然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对金融稳定构成了隐患。不仅如此,政府在救助过程中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这样导致政府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损失的最后承担者。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实质上都等于买了国家保险单,均不承担损失。

4、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要根据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和我国现状,及时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进行补充和修改,使金融监管法制建设能够跟上形势的需要,以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二)转变金融监督管理观念

金融监管部门应转变传统的合规性监管的方法与理念,充分发挥监管的导向作用,积极音带和督促中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促使监管与合规产生有效的互动。要明确重点,将监管重点转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评价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状况,引导银行积极的参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而且,以往的金融监管理念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而忽略了法学理论,因此难以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塑造和构建现代金融监管的理念。

(三)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离不开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专业工作人员,搞好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既要靠现代管理体制的建立, 又要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更要靠有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对监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培训,不仅要更新培训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也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趋势 监管改革措施

金融监管是金融类监督与管理的统称。是政府通过特定金融机构对金融交易的主体进行的某种规定与限制。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范行为。

一、国外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一)监管目标由单一安全向兼顾效率过渡

在1970年,金融监督管理的举措关注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方面。各国已经建立了安全有效的金融网,在很多方面施加严格的利率限制、市场准入规则、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导致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不再具有效力。同时,所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采取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监管的政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目的为了促进金融业的效率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日本的金融监管改革,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设立新的金融服务机构,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活力、公正和效率、安全性。

(二)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近年来,随着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和自由化不断加深,金融制度“趋同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各国逐渐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对监管效率、监管成本和监管责任的水平分工的重大影响,金融监管体制逐渐从分业监管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目前,许多国家监管体系进行了对自己国家的有效改革,但总的趋势从一些混业监管分业监管或完全混合与行业监管模式的转变。

(三)金融监管方式的改变

金融监管方式较为单一的合规性转化为监督并举的监管方法,侧重于事后的处罚、赔偿,容易导致被监管者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使得监管当局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监管的标准化模式。

(四)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1975年对外公布《对国外银行机构监督的原则》,到1997年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及至1999年6月关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征求意见稿的,都可以显示该委员会对银行监管业务的重视。虽然这些协议在原则上在世界范围内不具备很强的,但是由于其适应全球银行监管的实际需要,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采用,国际银行业和国家的监管当局都有所采用。

二、中国金融监管问题

(一)忽视系统性风险监管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实施的是合规性金融监管,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去追求安全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监管的内容不全面,传统的银行监管重复存贷业务,对其他金融创新的业务不重视,风险监管中偏重于信用风险而对银行经营中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重视却不够,强调监管流动性资产与资产充足率及其他方面,重点评估银行经营的结果,而忽视银行的盈利能力,管理能力与发展前景,以结合客户及其他指标进行考核;二是银行监管当局过度关心银行风险状况,却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办法与能力监管不充分。

(二)忽视对金融服务消费者的保护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一般都是被放松管制的机构,同时,忽略了强大的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最终加速了一系列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具体表现在:第一,立法方面缺乏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监管方式的具体设置;第二,在金融监管机构内部进行处理消费者权益损害的解决机制的相对缺失;第三,金融业自律组织没有对消费者保护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我国的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和保险行业协会虽然已经成立多年,但是由于制度、机制监管不健全等方面因素,这些自律性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良性发挥,在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作为也很有限。

(三)缺乏金融创新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制度背景下,我国的监管模式还是刚性的、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相比,片面地强调加强监管,限制了金融市场创新,特别是缺乏原始创新的能力,这是很难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也导致金融产品服务高度同质化等问题。国内金融监管机构更多地采取对立和压制的形式,给一些金融机构粗陋地贴上违规经营的标签就可以了。监管者对金融创新和违规经营的区分不清晰。

(四)金融监管的法规尚不完善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监管法规不够健全,有是还含糊不清、重复,差距问题依然明显,监管当局的一系列繁琐的工作程序,严重损害其营运效率,提高金融机构实施的成本。在一些发达国家,尽管风险控制责任和监管部门转移到金融机构自身的监督,但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在过渡时期,该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渡到直接监察风险监管是不太现实的,但我们要逐渐淡出调控的行政色彩,改进金融监管和法律支持体系,尽快过渡到使用标准化比率是指依法监督。

我国金融业需要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伴随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衍生产品的产业链,隐藏于金融风险新形势下预防和监督金融危机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坚信监管部门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大幅提高,防范风险和处理危机的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监管经验日益丰富,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宿淑玲.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5.

[2]齐萌.欧盟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纵横,2012(9),2~3.

[3]许菁.英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我国之借鉴.甘肃:科技纵横,2006,1~3.

[4]张杨.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启示.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7),7~10.

[5]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Financial Inspection Rating System [EB/OL] .February 2007.

篇9

摘 要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深化金融产业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向作用。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有不同的要求,如何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和谐发展

一、前言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强烈的冲击着全球的金融秩序。金融危机的背后,充斥着的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明显失调。20世纪70年代,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生产工具不断创新,市场与交易方式也发生着剧烈的变革,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更是不断涌现,这极大的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提高了金融改革的效率。

二、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1.金融创新的概念

创新的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的。熊彼特用“创新”来定义产品、工艺、制度和方法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将金融领域的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80年代,金融创新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今天,金融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概念。

2.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1)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爱德华 肖提出来的,他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结构和金融体制效率低下等问题指出金融在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重要作用。肖从经济发展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金融机制可以促使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但当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被扭曲时,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采用金融先行的政策。

(2)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早是由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穆斯提出来的,但真正提出理性预期理论的人是卢卡。理性预期理论核心是人们对即将发生变化的现实,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合理反应,而这些合理的反应能够阻碍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政府的责任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规则,反对政府的干预,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理性预期理论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吻合。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是1923年凯恩斯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中提出的。利率平价理论认为由于各国在利率方面存在差异,投资方为了获取利益,会将资产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转移。如果甲国的利率水平比乙国高,投资者必然会将资金从乙国调出,同时,为了避免汇率风险,投资者会将在甲国的收益变成乙国的货币,在对收益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投资方向。两国之间投资收益差异,使得资本之间得以流动,当两国之间通过利率的调整使得收益相等时,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停止。利率平价理论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3.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政策、体制机制和市场需求的制约,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金融监管严格,金融创新缺乏动力

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金融管制得以放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管制依然比较严格,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商业银行,受到体制、政策的制约,远远没有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外在压力的缺乏使得金融创新缺乏动力,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2)金融创新的规模小、品种少

我国金融创新的规模小、品种少,金融业在消费信贷、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方面只是少量开办,依然处在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等方面尚处在发展阶段。从已开办的新业务水平看,由于受到环境、机制的约束,创新业务发展的规模小,在整体业务中占的比重低,在调整、优化总体资产负债结构方面的作用发挥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创新监管方面不到位,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其自我约束力非常差,经常出现违规现象。我国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落后,尚未将金融创新纳入正常轨道。所以,加强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改善监管手段是加强和改进金融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1.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指的是政府制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主体的限制,其本质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政府规范行为。

2.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看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外部性问题和垄断等失灵状况。外部性问题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情况,正外部性比如私人阳台上种的花对心情的愉悦作用,负外部性比如大气污染。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其在调解市场方面的作用。

从金融业的特征上来讲,金融业同其他经济部门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金融业的“公共性”、金融业的“高负债”性以及金融业的传染性。金融业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存贮,资金的运用又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金融业的整个循环过程是直接面向公众的。金融业在运行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并且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业经营的成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往往还是盲目扩张,致使资产恶化。此外,金融业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一家或几家银行储蓄危机就会危机到其他银行,进而扩散,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

3.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监管体系“真空”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取得长足进步,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依然不健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还是处于计划管理的状态。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分业监管,四大金融监管机构各有分工,但相互之间却权责不清、相互冲突,存在监管上的“真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效率。

(2)金融监管理念滞后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有稳健的经济政策、市场约束和基础设施等的保证,我国金融监管中普遍存在对金融体系在稳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管理中的责任认识不清等问题,使得金融监管的理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

(3)监管者垄断性风险大

由于金融监管的垄断性地位,造成监管实施过程中缺乏约束性与竞争性,“政府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监管者往往具有强大的法律权限,他们站在垄断的立场上对被监管者实行法律监控,成为了“法定的垄断者”,造成监管的效力降低。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天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金融创新给市场带来了新风险,对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但金融创新又促进了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促进金融监管的结构创新,金融监管引导着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没有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必然会面临不幸与灾难,没有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必然会导致市场活力的缺乏。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是鼓励与监管并重,从金融创新到金融风险到金融监管再到金融的再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金融创新会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产生风险,使原有的监管失效,但正是由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监管不断改制与创新,通过新的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即需要创新做动力也需要监管来维稳。总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共同促进者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两者相互依偎、相互促进。

五、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信息披露与金融信息系统建设。高效的金融监管系统必须具备资源共享、标准统一、方便检索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特征,要满足金融创新主体对信息资源的共享;要不断完善非现场监管,完善在线监管,打破监管的时空局限,提高监管的透明度,科学分析金融机构的经营动态,有效控制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的约束力。同时,建立权威性的金融评估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定,以规避风险,促进金融和谐发展。

2.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助于改变金融机构在创新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首先,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内部制约机制薄弱,分业监管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最佳选择,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要根据产品进行分类,而不是部门职能,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金融监管。其次,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建立连续性的防范业务风险措施,监管部门要对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建立完善的监管预警系统,提高金融监管的前瞻性与有效性。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及各分支机构要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引导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金融监管操作。第一,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责任,通过制度与严厉惩处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行为来约束金融市场,通过制度操作程序、建立监管机制等落实责任。同时,要注意提高监管的创新性,通过奖励有效监管促进监管人员工资的积极性。第二,完善监管部门对具体创新产品的监管,对于创新型的金融产品,监管当局应提前介入,严格程序,审慎经营,保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和信息资料保全机制,进行准确有效的风险预警,并出台应急措施,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框架。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金融国际化程度也日益加深,金融业务活动日益向全球范围扩展,金融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和风险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监管方式,采取国际上通行德尔监管方法,结合我过的国际环境,推行更加一致性与系统性的跨国合作,建立国际社会一直认可的高标准监管框架,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管制,促进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周映伶,彭丽里.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13.02.

篇10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2-0045-03

一、国际社会推动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主要内容

(一)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G20峰会成为推动国际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重要平台,负责确定金融改革方向和进展时间表:推动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并授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承担监督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与BIS、BCBS、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IMF及其他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研究制定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和工具,并评估成员国实施金融监管国家标准等职责,G20峰会负责审定由上述国际组织制定的监管改革政策和工具。

(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全方位深化改革

国际金融体系监管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推动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强化稳健经营水平。如巴塞尔协议III修改资本定义,扩大了资本对风险的吸收能力,对金融机构资本结构、资本数量,特别是对系统性金融机构、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建立新的资本、流动性、杠杆率、动态拨备监管标准,提高对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消除系统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实施稳健薪酬制度监管标准等。二是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对外部评级机构监管,降低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推动场外衍生产品(OTC)改革,推动衍生产品交易的标准化,并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扩大监管范围,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三是凸显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建立逆周期监管的制度框架,加强对系统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加强股东和债务人对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风险承担程度等手段,强化市场约束。四是推动国际监管合作,加强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母国和东道国监管机构的国际监管协调。

(三)建立逆周期的风险监管制度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新的资本和流动性标准,银行业资本的质量、数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提高核心资本中股权资本比率(从2%提高到4%)、增加缓冲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提高资本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减缓银行业的顺周期波动风险,提高支持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FSB、BCBS、BIS、IMF对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和流动性标准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影响进行了评估,肯定了新资本和流动性标准对宏观经济的长期、积极作用。

(四)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许多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得新兴地区和国家的金融监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管空白,使得大型金融机构可以逃避东道国的金融监管。由于每个国家的金融法规、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对存款人和投资者的保护原则存在差异,增加了跨国金融监管的难度。G20提议以各国现有监管架构为基础,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该机制由全球性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者、相关东道国监管者组成,旨在制定共同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协调各国监管者之间的行动,加强监管者之问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因各国不同的监管要求而产生的金融风险。

(五)推进国际会计标准一体化发展

G20授权FSB加强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协调工作,推进同际会计标准的一体化趋势,减少监管标准与会计标准的差异。监管报告、资本要求等监管工作需要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以会计准则为指导。同时,进行市场约束也依赖于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监管部门与会计部门问的有效沟通、协作是监管任务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经济体宏观审慎监管改革情况

2010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金融监管建议和监管框架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大都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改革金融监管的组织架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合作协调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避免监管套利:建立宏观审慎导向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高度重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扩大金融临管范围,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管理;为了缓解银行体系顺周期效应和提高银行的资本质量,引人逆周期资本监管方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立监督金融监管机构的机制,弥补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缺陷: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特别是对全球系统性重要机构的国际监管合作,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加强对外部评级机构的监管。

(一)加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

与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相比,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可以转移和分散的。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途径非常复杂,对整个金融体系有非常强大的破坏作用,系统性风险的突然爆发会对实体经济的产出发生很大的冲击,因此,主要经济体将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作为金融改革建议和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美国、英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监管部门、中央银行和管理当局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视角,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设计适当的宏观审慎工具,采取行动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宏观审慎监管从加强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人手,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加强系统性重要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支付、清算系统、证券结算平台、中央交易对手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相关职能和优势,国际社会普遍强调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如美联储负责监管系统性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内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工作,在欧盟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中欧洲央行将发挥领导作用。

(二)扩大监管范围,加强跨市场、跨行业监管

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AIG)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陷入困境,对全球经济金融的深刻影响,使得国际社会认识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之间的替代性、关联性以及规模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影响。美国、英国、欧盟出台了

一系列监管制度,从提高金融机构资本要求、流动性、杠杆率、公司治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降低系统性重要机构道德风险等方面强化对系统性重要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监管力度。一是美国、英国、欧盟出台的金融改革法案中均强调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如美国要求对冲基金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对冲基金向监管机构提供对冲基金交易、投资组合等信息:二是提高对衍生产品业务、复杂结构化证券产品等表外工具的风险权重和资本要求,在美国,限制银行从事衍生产品交易范围,银行仅可从事利率、汇率、黄金、白银的掉期交易,并提高对相关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证金要求、标准化产品在第三方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进行交易和清算要求等。三是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从法律、规章制度上消除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鼓励银行、机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做出独立信用判断,选择合适的信用评级标准替代评级公司,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

(三)加强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

美国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由财政部、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构成,包括联储(FED)、国民银行监管局(NBS)、消费者金融保护局(BCFP)、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等机构负责人,该委员会与成员机构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英国金融政策委员会成员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负责人组成,建立谅解备忘录,加强信息共享,英格兰银行将成立机构审慎监管局(PRA)负责机构监管。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成员由欧洲央行、欧洲监管当局以及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监控和评估在宏观经济发展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威胁金融稳定的各种风险。如果ESRB识别到系统性风险或影响整体金融稳定的问题时,将有权提出建议和向成员国(包括其监管部门)和欧洲监管部门进行预警。为便于整体识别评估欧洲金融体系风险,ESRB应有权向各监管机构要求提供相关微观监管信息,特别是大型跨境金融机构信息,并有权直接要求成员国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配合专项调查。同时,欧委会也将提议成员国监管机构向新组建的欧洲监管机构提交必要监管信息。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建立在各机构有清晰的监管边界、信息收集、传递规则、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尊重其他监管机构的基础之上。

(四)加强消费者保护

美国在美联储之下创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Bureau of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BCFP).对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按揭贷款等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BCFP将拥有检查所有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并对其实施监管的权力,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或者信贷机构均将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此外,BCFP将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Literacy)加强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教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还禁止银行滥用抵押贷款和信用卡,并要求金融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简单的“普通香草型金融产品”(Dlain vanillaoroducts),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降低消费者面临的道德风险。英国成立了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主要职能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持市场信心。

三、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启示

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和我国是转型经济体的特殊国情,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趋势下,加强宏观审慎蛉管,对支持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宏观导向的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

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继续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对金融机构董事定期培训和后评价制度,通过良好公司治理推动董事会、高管层勤勉尽责。履行股东的信托责任。加强董事会薪酬管理政策的监督,将薪酬制度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与投资者回报结合起来。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跨境、跨行业监管。金融机构跨境、跨行业发展,必须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控水平、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等相匹配。严格管理金融机构的跨境、跨行业经营,对跨境、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监测、评估、市场退出管理。

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监管,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从事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业务,严格管理银行设计的结构化衍生产品,并对结构化衍生产品提出更高的风险留存、资本、拨备要求,对销售机构的管理系统、内控制度、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业务,提出严格的资本、流动性、拨备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防火墙制度,防止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传播。

(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付、清算、结算体系建设,扩大监管范围,将国内私募股权基金、股权转让市场等新型市场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建立电子交易平台,集中清算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并建立场外衍生产品的定向报告制度。

(三)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建设

完善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化机制,设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从成员机构收集信息,对经济金融运行进行监测,识别影响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促进成员机构信息共享,识别成员监管制度的差异和冲突:关注成员之间交叉业务、交叉产品等存在交集部分的监管标准,推动成员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定期评估监管结构,减少重复监管,降低监管复杂性,防止监管套利:向成员提出监管事项和建议;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金融活动提出限制性措施,对成员执行宏观审慎监管建议的情况进行评估,协调成员对系统性重要机构的清收处置,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