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管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班事评论员制度的实施办法
第一,由团支部负责实施。
第二,全班学生轮流值日,负责一天。
第三,准备一个记录本,每天一页,每页设计三栏:(1)记录当天班里的考勤、纪律、卫生、课堂表现、活动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状况。(2)对当天同学们的表现、班级事务、班级管理进行评论,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3)进行一个以励志、学习等为主题的演讲交流,记录本上写出演讲的主要内容或要点,高一阶段的演讲可以带稿,高二阶段要求脱稿演讲。
第四,在每晚晚自习前10分钟班事评论员将上面三点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 班事评论员制度的实施
第一,对全体同学进行宣传。明确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是班级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并培养学生的演讲水平。要得到班委的支持和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二,对班级评论员制度的管理者进行指导。对团支部书记提出要求:(1)对制度实施进行监督落实,准备好记录本,编排好轮转顺序表;(2)对初始几位同学的评论和演讲要做一些评价和引导(最好班主任老师对初始几天进行评价和引导,然后再由团支部进行);(3)演讲的内容可以分周次确定主题或自选主题,但要积极的、向上的,要防止学生把消极的、对班级建设不利的内容作为演讲主题。
第三,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多看社会前进的主流,少看社会阴暗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提高班级个体的素质引导健康的舆论,以引导健康的舆论提高班级群体素质。
三 班事评论员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高效的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都会在管理中去体会,充分发表自己对班级管理的见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第二,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民主氛围,形成民主制度,逐步形成班集体的传统。班级民主能使正确的言论得以充分表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并形成强大的力量,使集体的健康舆论真正形成。传统是一种巩固了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具有导向性、稳定性与间接影响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传统对于集体是一种社会黏合剂,它可以把集体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优良传统是班集体的财富。
第三,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高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彼此不认识,刚开始时的演讲交流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让大家尽快认识,并为班级的管理出谋划策,制订班级发展目标,把自己融入班级,同时我们也去接纳同学,互相帮助。这些都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第四,有利于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班级舆论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言行规范,是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素质的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巨大力量的主要途径。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有效得多。我们经常会见到很多犯过错误的学生并不怕班主任的批评,却最怕集体舆论的谴责。班集体中健康的舆论占优势,就可以战胜不良的舆论,打击歪风邪气,错误的言行就站不住脚,即使出现,也会遭到围攻和谴责,促使这部分个体素质的提高。评论员每天总结一天的表现时必然要涉及对做得好的方面的肯定,及不足方面应如何提高或改进,我们在其中会认识到自己一天的表现,总结反思自己。及时进行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正确舆论的形成。
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四 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选择培养好团支部干部,让他们成为班级思想建设和执行班事观察员制度的核心力量。团支部书记人选应具备成绩较好、人际关系较好、品德高尚、有加强组织管理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教会班干部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使班干部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讨论对策、交流工作思路。还要利用好成绩优秀的、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等,要团结他们、依靠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评价舆论的能力,使他们和班委会一起真正形成一个集体的核心,一个代表正确舆论导向的核心,这是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指导制定具体办法。
篇2
(一)提升中职学生尊严感
中职学生往往被标签化为“问题学生”、“差生”,内心充满了自卑,自我效能感较低。优势视角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示自身的优势,以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提升自身的尊严。例如,中职学生的文化学习底子较薄,学习文化知识较为困难,通过优势视角的引导,让其发现自身动手能力、活动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内在优势,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彰显学生的差异性优势
尊重差异是优势视角特别强调的理念,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4~18岁之间,个性彰显。优势视角不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偏差,而是挖掘个性背后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或提供合适的平台将优势展现出来,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优势和资源。(三)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中职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学不好,因此,对学习不上心,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优势视角的出发点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这些优势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个体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优势视角的干预,可以促使学生重新认知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以更具有持久意义的精神与信念面对专业学习,让自己尽快转化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二、优势视角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本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和知识,班级管理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那么,该如何探索和发现学生的资源和优势呢?
(一)解构学生问题,重构问题意义
优势视角强调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寻意义。这一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强调的是社会世界的主观性,即该视角认为,社会是被人建构的,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的理解或解释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意义世界”当中。由于每个人对这个“意义世界”的理解或解释是不同的,所以其所拥有的意义体系也不同。当个人现在的“理解”和“解释”与自己过去的理解不一致,或者是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则会造成意义体系的混乱,即所谓的“问题”就出现了。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理解案主的“意义世界”,帮助案主在原有的意义体系基础上重构新的意义体系。中职生身上往往存在不爱学习、上课喜欢说话、喜欢玩手机、不讲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从优势视角出发,作为班级管理者,就是要解构这些问题,努力去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意义,帮助他们重新建构问题的意义。例如,学生上课喜欢说话,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以前一直习惯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想说话就说话,没有任何约束,所以到了课堂上,这种爱说话的原有“意义体系”便会显现出来。班级管理者理解了课堂爱说话的这种问题意义,就可以通过引导、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将其课堂爱说话的意义体系重构为与“意义世界”一致的意义体系。
(二)聚焦学生优势,以正向经验引导学生
优势视角聚焦于案主的优势而非病理或问题。如果过分强调病理或问题,往往会使案主变得更加沮丧和无助。不少中职生往往存在不爱学习、喜欢撒谎、喜欢推卸责任等问题,班级管理者如果过分关注于问题本身,一味强调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学生改变的效果并不大。采用优势视角,挖掘学生的优势,通过其优势引导其不断成长,往往能够将问题化于优势之中。例如,针对中职生课堂喜欢睡觉的问题,班级管理者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课堂喜欢睡觉这个问题本身,因为课堂喜欢睡觉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目标以及自身的优势所在,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用心去挖掘学生的优势,通过优势使学生体会到愉悦感,让学生愿意自我改变,从而为学生有效建构新的学习生活状态。
(三)以“人在情境中”理解学生,接纳学生
优势视角认为,认识人既要认识他的内在世界,又要认识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完成的,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他人的自我定义都会影响着自我认知。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案主呈现出来的“问题”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重新定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此可见,一个学生身上的“问题”并非源于个体本身,而是源于他周边的不良因素,是通过社会互动进行体验和内化的结果。不少中职生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不守纪律,难管,不爱学习等,这些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父母、老师、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问题,他们的表现、行为不同于常人,所以被贴上了“坏”、“差”的标签。对中职生的这些问题,优势视角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问题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充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和心理辅导。
(四)善用“与案主合作”原则,以关爱促学生成长
优势视角秉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信任。这种“互为主体性”的理念运用于中职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管理者要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家长式的态度去审视学生,以一种平等的、为学生服务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合作,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与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交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信任、接纳每位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让学生在被相信、尊重中实现自我参与和自我决定。
(五)正确运用“抗逆力”原则,凸显学生差异性优势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发源于人们在抗争逆境之中而获得的特征和能力,包括幽默感、洞察力、独立性、创造性、道德和首创精神等,在人们遇到困难并努力战胜困难时,这些能力或多或少都会得到发展,每一项能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成熟和复杂化。美国哈佛大学瓦伦特(GeorgeVaillant,1993)教授认为,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8]班级管理者面对“问题”学生,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抗逆力。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提高抗逆能力;另一方面,要使用表现抗逆力的语言,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每天的抗争和成功的故事,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潜藏的强大的抗逆力,并将其释放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只纠缠于问题本身,而应该透过问题挖掘学生背后的抗逆力。中职生往往会通过夸张、张扬的个性表现,如染发、上课喜欢说话、不服从老师安排等“偏差行为”做出抵抗,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自我,捍卫自身的权力与地位。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总喜欢说话,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引起老师对其的注意。中职生的很多偏差行为是不合适的,但是具有功能,某种程度上使其自身在不利环境下减少刺激、避免痛苦、维护自尊、证明意义。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班级;班级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61-05
长期以来,前苏联和中国等国家就有重视班集体,以班集体作为教育手段和途径的传统。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得以成长的载体。但是,目前我国在班级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单纯地以学习成绩评优劣,部分教师以学生家庭背景为建立师生关系的内在尺度,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学生自我认识的负面作用,班干部任命制,班级领导方式的家长制等。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一元化的突破,为我们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学校再也不能片面地向学生展示某几个智能领域了,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它对解救教育中被冷落的那些“失败者”、“受歧视者”和处于“边远地带”的学生是一次大解放,对全体学生是一次大促进。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内容及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在对传统智能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强调,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多项智能,各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智能都各有特色。然而不管哪一种智能它都代表着不同的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潜能都可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每一种智能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开发。
1.智能的含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一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能是指人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同时他还认为,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由此,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九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2)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3)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4)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5)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6)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7)自我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9)存在智能,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其他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3.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九种智能要素组成,这九种智能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其他几种智能。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能要素给予同等的关注。
二是突出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能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能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是突出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要素,而这九种智能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就是智能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四是突出实践性。加德纳把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能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五是突出开发性。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每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能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我们知道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是学生管理的前沿阵地。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班级工作是学校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班级建设及班级管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行,影响校风的优劣,影响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所谓班级建设管理是指班主任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定的制度,极大地发挥人(学生、教师、家长)、财(班费等)、物(课桌椅、电教器具、黑板、粉笔、墙报等)诸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班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全班同学,步调一致地有效实现预定的班级教育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班级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探究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实现师生之间交往与互动的舞台,还是师生教育教学智慧得以充分展示的场所。”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我们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
1.树立新的智能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1)重新树立智能观
教师肩负着发现、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教师很少思考过人类学习的潜能――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能理论将智能理解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这样,教育的重点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数学表现,自然地学生的其他智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能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等学业成绩,同时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状况,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领域,也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的独特表现。
(2)树立平等、乐观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只要有机会,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表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某个个体在某个领域中成功才算聪明。教师再也不能跟往常一样,以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的智能突出与否来随意评价学生的好坏、优劣、聪明、愚笨、有无希望和前途。相反,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乐观对待,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得到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发展每一项智能。学生在智能上无所谓好坏、优劣,他们都是有希望的可塑之才,平等、乐观地对待学生,是当前教育呼唤民主和机会均等,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
(3)树立新的教育观
第一,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第二,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要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第三,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优势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2.关注差异,善于发现和识别学生的优势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要用新的观念看待每一位学生,唤醒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慧眼“识金”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位学生心中的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不足,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考试方式的局限性与学生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把学生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为此,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会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潜在的各方面能力,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不是以刺激他们脆弱的心灵来促使他们“觉悟”,也不是动辄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更不是将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这样我们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的发展创造空间。承认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别,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做学生的精神向导,教他们认识自己作为个体独特的价值,那么,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是我们手中的奇迹。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智能结构中表现较弱的学生,班主任要用显微镜和放大镜来发现其不寻常之处。鉴别学生的优势智能,一般有以下方法:一是观察法。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内及课外的表现,分析判断他们是哪一类型智能的佼佼者。二是交谈法。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及其同伴交谈,以便获得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资料收集法。教师要经常分析学生的作业,记录档案等,发现学生的强项。如成长袋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所谓成长袋,即在班级管理中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袋。这种管理方法,主要用学生具体表现说明问题,注重了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
要识别学生的优势,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全面了解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走访学生家庭,不亲自走访就谈不上熟悉学生,光靠打电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班主任亲自进行家访,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和详细信息,也为全面认识和管理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甘肃省积石山县某班主任在高一年级时,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班40多位学生的家庭,从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3.为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提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的机会。班级活动不仅可以产生凝聚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展示个性潜能提供舞台。班主任应该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劳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智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等,如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兼顾集体和个人需要,留给学生表现自己的爱好、特长的空间;多样化的活动要求组织上也要发生变化,不仅正式的群体是活动组织的主体,也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发地结合起来开展感兴趣的活动。
(2)赋于班级成员多样化的角色,使其获得成长空间
在建立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采用选举制和轮换制相结合的方法产生班干部。这种制度有多种好处:一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种“存在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尊重;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三是可以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互动,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优点。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在“班级民主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应用与推广价值。另外,也可以像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那样让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扮演一些特殊的角色,如“管花的花长”,“养鱼的鱼长”等,对于那些“差生”,班主任要善用其长。而且,这一思想在部分学校班级的实践建设与管理中得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我的班级就设有十几位班干部,他们都很积极的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班里的各项工作很有条理……总之,要尊重他们的存在和力量,让他们体会到一种自身的价值感。”(2007年12月7日甘肃省白银市某中学班主任访谈)
4.深化对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方面的,虽然并非每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总有一个方面是最佳的。智能是一种潜能,人的发展是对内在潜能不断开发挖掘的过程;人的智能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值,儿童尤其如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并结合他的智能文化背景去认识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有才能的,有培养潜力的。同时,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富有活力的班集体。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是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智能特征的了解与尊重上的,即使一个人某种智能很高,那也并不代表他的其他智能与成长,这样班里才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他建议教师们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入学时的智能倾向,评估学生最突出的智能表现,因为他们的某些智能可能已经发展,然后决定如何帮助他们利用这些智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师生在共同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大显身手,在发展和成长中体验自身的尊严与价值。
5.培养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智能,促使班级间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尤其是观察他人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它能使人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一起工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社交技巧,并教会学生尊重和宽容个别差异,培养多元的观点;在与人交往时,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知觉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观点,以开阔的眼光去看别人,看世界,从而创设出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归属感和包容感。
自我认识智能,是关于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了解一个人私人的情感生活与情感变化。有效地辨别这些感情,并作为理解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这种能力可以使人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处理个人问题,这种批判性的自我观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加以认识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重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使其在交往中获得同伴的支持与认同,学会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学会在班级建设中不断成长。
以上两种能力对个人和集体都很重要,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就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交往的机会,是大家共同建设班级的好途径。
6.为我们重新审视评价机制开启了智慧之门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融合在个体身上的各种智能在生命的开始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被调动起来适应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评价思想,评价者面对各种特色的主体以及主体参与其中的丰富复杂的活动,以多维度、民主、平等、对话的心态来理解他们,并以建立多元评价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手段收集评价信息,以全面了解和发展其优势智能。
(1)实施多元化评价
首先,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主体,除班主任以外,还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管理者和归纳者。因此,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各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形成友好、民主和平等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其次,在评价的内容上体现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尤其是要注重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能,而且要重视与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再次,在评价的方法上也要体现多元化,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
(2)评价要突出差异,发挥激励功能
突出差异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能否很好地发挥激励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会面对学生,是否懂得赏识学生,班主任应坚持以多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原则,突出正面的建设性和鼓励性评价。要对学生充满爱,充满期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瞧得起我”。这样,学生就会朝着正面向上的方向发展。
另外的方法可以是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一是扩大评价范围,以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二是记录学生学习以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三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如可以适时地告诉学生进步了很多,最好是能说出在哪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
我们知道,学生的各种个性特征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表现的程序也不一样。优势智能领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能和特殊才能,但也有智能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者。对于一些各方面智能暂时都不突出的学生,要看到他们智能发展的潜在性。评价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个性和智能发展特点既是为了帮助他们弥补欠缺,也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在一定教育和情景中凸现出来的优势智能,以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郑先俐,张增田.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8-121.
[3]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2(11):19-20.
篇4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班级管理 人文素质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从当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进展来看,在班主任身上普遍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其一便是初中班主任教育管理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其二便是心理健康存在着某些问题,再者便是班级管理方法有待改进。班主任应深知,教育是一门富有创造性与思维性的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也需要及时转变。当前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要求每位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理论。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导者,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的问题逐渐在教师们身上出现,的确,随着社会各界与家长们对教育的期待,班主任作为学生们在学校的直接负责人,身上承受的压力巨大。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而又复杂的,而且要承受着内外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多教师由于经受不住这压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导致班级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班级管理工作,将有助于班主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投身入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想要有所成效,班主任就必须得加强对班级管理的认识,意识到过去那种死板、粗暴的班级管理方式让师生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让师生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与距离。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当前是一个素质教育的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要求下,初中生们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学习,但思想品德的健全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班主任在抓好班级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的生活情况予以关注,以促?M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初中是学生们的习惯养成阶段,孩子们在家庭之中太过于养尊处优,在学校便不易与人相处,容易产生矛盾,而班级作为一个小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谅他人、关心他人,美好的道德情操便得以形成。在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之中,班主任需要及时了解班级之中学生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鼓励学生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及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或者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班主任需引导学生伸出援手,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以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让学生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潜移默化的在脑海当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善恶论。
三、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部分初中生们自制力差,意念薄弱,如果没有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容易让他们对此感到松懈和散漫,经常出现违纪的情况。“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无形之中既规范学生的行为,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们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又不违背原则。怎样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明确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需要遵守何种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条例以供学生参照,让学生在条例约束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与生活,并根据条例内容酌情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处罚。有罚,自然有赏,惩罚只是一种加深学生印象的手段,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奉献与学习当中,才是初中教学的目的。只有在班级管理制度之中明确标准各类赏罚情况,及时的对有进步或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才能给学生们树立起榜样,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发展方向上前进。同时,班级管理制度当中也应当为班干部们明确责任界限,以督促班干部们及时发挥起模范带头作用,帮助班主任更好的管理课堂纪律,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们在班上的表现情况。只有建立健全初中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才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们日常情况,并且也给学生们起到警示作用,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严守纪律,提升自我。
篇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问题;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单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和直接责任人。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班主任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调整工作形式,完善德育方式,丰富德育途径。然而,受传统班主任管理观念的影响,当前班主任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分析和探讨如何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势在必行。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仍有一部分班主任缺乏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情绪化管理班级。有的班主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管理方式粗暴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随意性的举动,甚至有逆反心理。有的班主任为了淞⑼信,进行粗暴管理。当学生犯错时,这些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绩,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
3.管理水平较低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大,逆反心理强,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班主任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班主任的工作量大且繁琐,学习管理理论知识的时间较少,在新课改环境下,其管理水平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
4.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初中班主任要面对学生升学、工作、家庭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焦虑、烦躁的亚健康心理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的策略
1.提高基本素质
初中班主任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理论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钻研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手段。学校要对班主任进行常态化的培训,培训要从学校的课堂需求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内容多样化,能够丰富班主任的工作视野。
2.减缓心理压力
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工作之余进行适当运动,课间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保证饮食均衡,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最终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完善德育方法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完善德育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大型活动、班会等途径进行德育,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因此,初中班主任要完善德育方法。班主任可以设计、布置教室,为学生营造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正确教育,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与学生积极沟通,走进学生,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征、内心需求,对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班主任要给予帮助;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一定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班主任要分析原因,归纳整理,寻找问题存在的规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使班级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班集体。
5.提高管理水平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初中班主任必须调整自己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工作方式,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与新形势相适应。班主任要在业余时间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在总结自己日常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积极学习其他班主任的优秀管理工作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6.创建班干部管理队伍
初中班主任要在民主的基础上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让其在班级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其他学生,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教育。
三、结语
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认识,秉承终身学习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is not to make the students obey the system, bu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not to speak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to train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trengthen entranc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lass cadres, and promptly correct the "mischievous students" behavior, and care the education of every student ; to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and learning of management theory.
关键词: 高效管理;成长教育;实践措施
Key words: efficient management;growth education;pract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195-02
0 引言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的多少,班级班风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一所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的好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秋学期开始取消“班主任+辅导员”这一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采用“辅导员”制即一个辅导员带140-160名学生,约4-5个班级;另一方面,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的出台,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改变,不仅有高考统招入学的学生,还有高职注册、中指注册等形式入学的学生,因此,学生的素质水平层次不齐,“问题”学生也较《决定》颁布之前增加了许多,这无疑给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不小挑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班级的高效管理值得探讨。
1 传统“班主任+辅导员”模式下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依赖学生管理条例,忽视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 高职的班级管理与高中应该区别开来,否则我们的学生不是叛逆就是很难适应社会,更别谈满足企业需求了。依然有不少高校的管理过分依赖制度,动不动就处分,甚至勒令退学,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那就是通过教,来将他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育的过程必定是漫长和艰难的。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其明白道理,而不是像企业管理员工那样,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就立刻解雇。因此,我们要牢记,教的目的是为了育。动不动就以处分来规制学生,让学生“听话”的班级,学生不仅没有“改邪归正”,反而“破罐破摔”了。
1.2 只注重对“捣蛋生“的批评惩罚,忽视“抓两头,带中间” 有这样的声音在学生管理中传播:管理班级就像社会维稳那样,只要调皮捣蛋的“不捅马蜂窝”就万事大吉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同学的被教育机会为前提的管理理念不应继续,因为它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了。一个班级体的好坏,不能仅以有多少人违纪来评判,更加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管理。
1.3 仅以学习成绩好坏为评判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唯智育论目前仍然仍然存在于部分高校,最直接的体现是评奖学金。不少高校在评奖学金时只看学生的科目成绩,或者科目成绩占得比重很大,仅通过学生互评的这一不科学而且不客观的方式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然后按比例参与平均分或绩点的计算。这样的制度显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
1.4 班级管理者管理经验少,管理理论储备不足 传统的班级管理者多是专业老师担任,他们当中很多并非管理学科,而且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管理经验及管理知识较少。而班级管理设计到的理论知识范围比较广,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等[1]。“术业有专攻”,传统的班级管理者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通常会忽略对班级管理理论的学习,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师带徒”的经验传授模式。
2 高职院校班级高效管理的实践措施
2.1 入学教育全面开展,“丑话”说在前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大学新生由于刚刚脱离压抑严肃的高中生活,战战兢兢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后,当面对复杂而又丰富的生活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正确准备和规划,反而幻想着能轻松度日,随心所欲,从而放松甚至放纵自我[2]。因此,在开学伊始,作为学生管理中坚力量的辅导员老师,首先要给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即向强调“纪律性”,告诉他们大学不是“天堂”,它的纪律要求比高中要严格的多,犯错误的“成本”也大得多。所以,我们首先要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全面培养21世纪企业最需要的人才的宗旨,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其中体现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就是设置“成长学分制”,它包括加分项和减分项,加分项是指参加各类比赛、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每参加一个项目,均会获得相应的学分;减分项是指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例如,迟到、早退、旷课、宿舍卫生不达标、拾金自昧、破坏公物、违章用电等违反了教学秩序管理规定、宿舍管理、校园和谐规定等的,将会根据严重程度予以扣分。每学期结束时,将加分项(加分项超过6分的,按6分计)和扣分项求和所得即是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成长学分”。“成长学分”的高低首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既得利益,那就是奖学金,只有成长学分在班级排名前50%的,才有资格参与评选奖学金;其次是毕业证书的取得:每位同学每学期的成长学分不低于6分才能予以毕业。这样的“德育学分”制,在约束学生的同时,更多地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关键能力。根据学院对入学一年之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9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开学初的“成长学分”解读很有必要;其中99%的学生认为,“成长学分“制能促使他们做自己高中时不敢做的事情,让他们挖掘了自己的潜能。
2.2 班干部选拔给足时间,责任心第一能力第二 新生刚入学,辅导员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合适的班干部人选,学生之间也彼此不熟悉,因此选拔班干部应当放在新生入学后20天-30天之内。为方便管理,辅导员老师可以在每班临时指定1-2名临时“联络员”暂时负责班级事务。在选举委班干部之前,辅导员老师要详细解读班干部的职责,同样把“丑话”说在前头,一是告诉准备竞选的学生:班干部是学生和老师的联系纽带,是服务同学的“父母官”,做得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是应该的,做的不好,是要被老师批评,同学责怪的。班干部没有工资,有时候还要做“夹心饼干”,同学、老师两头都要给压力;二是告诉所有投票的学生,自己写下的候选人,一定得是自认为能够承担得了班干部职责,有领导与沟通能力的,而不是因为这个候选人是自己的室友或者与自己关系亲近的,要始终记得,自己选的人,是能为班级服务的。这样的“丑话”说完之后,再进行候选人“3分钟演讲”-投票-唱票的环节。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才能尽可能地保证是同学放心,老师心仪的。因为经过足够时间的了解,候选人是否有责任心和能力,辅导员老师和其他同学基本是了解的。
2.3 班长负责制,明确所有班干部的职责内容 班干部选好之后,要立刻将每位班干部的具体分工明确,做成表格打印好,签字明确。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强化所有班干部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很多班级由于没有对每位班干部强化这种意识,通常会呈现这样的局面:除了班长,其他班干部似乎都成了摆设,因为班长(我院辅导员老师每天课间都要求班长到办公室签到,开短会)承担了所有的班级事务了。还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老师的眼里反正只有班长,有没有我们的存在结果都是一样的。甚至还出现了班长被孤立的被动局面。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往往是因为辅导员老师忽略了学生的“被需要”的需求,我们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被需要”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表现之一。因此,明确所有班干部的职责,一方面是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动力,可以促使除了班长之外的班干部们主动旅行职责,享受“被需要”的成就感。笔者所带的2015级会计班就是很好的范例:所有的班委都能非常好的旅行自己的职责,学习委员每天将教学考勤表反馈到班级QQ群,生活委员及时将各宿舍卫生得分情况拍照上传至班级QQ群,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来说,这就相当于被通报批评,是一种鞭策;对卫生满分的宿舍来说,这就是表扬,是一种荣誉激励。一学年之后,笔者所带的四个班级都因较低的不及格率、0违纪率、较高的文明宿舍率,获得了“文明班级体”的称号。最重要的是,笔者没有觉得少了班主任的管理而力不从心,相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2.4 定期联系任课老师,及时访谈“困难”学生 作为辅导员老师,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但学习上有困难的,可能就没那么及时了。因此,我们要与任课老师们主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学习困难的学生动态,了解他们的课堂表现,该表扬时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该批评教育的及时批评教育,及时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避免其走向“堕落的深渊”。此外,多与任课老师沟通,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生特别是“中间生”的重要信息,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当中,班主任通常是抓两头,即抓好“优秀生“和“捣蛋生”,那些既不是班干部,又不经常违纪的“捣蛋生“很容易被班主任忽略,继而产生失落的情绪,从而影响班级团结。
2.5 每月召开主题班会,以活动促团结,验水平 班级每月都会召开主题班会,这对辅导员老师来说是很好的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检验班干部组织管理能力的好机会。例如,以感恩和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研讨会是所有新生第一学期的必开班会,通过这样的班会,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通开班会锻炼班干部的组织领导以及沟通等能力,每次班会,无论大小,笔者都要求组织委员拿出活动策划书,并且在活动结束之后上交活动照片与总结,并进行班级民意调查,对当次活动提出建议,然后两次活动之后召开一次反思会,在反思中改进班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要首先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德育为先,智育不漏,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班干部选拔与培训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本人在2015年6月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现在为二级证书作准备),通过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学生管理实践经验。做一名会沟通,有爱心,会教书,能育人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海涛.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误区及其对策.现代职业教育[J].2010年7月下.
篇8
1.教师管理理念不科学。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直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而学生则对班级中的事务知之甚少,也无权干涉,只能根据班主任的指挥行事。导致学生成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没有权利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对班级事务大包大揽,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厌恶的心理,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2.管理方式单一。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教师主要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一切工作听从教师的指挥。为了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高中班主任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管、压、卡等方式,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审问、盯梢,不准学生做这个,不准学生干那个,导致学生盲目的听从教师安排,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叛逆的心理,对学生的健康、主动发展极为不利。
3.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制约自身发展。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事情都是由家长安排,在学校,由教师安排,学生没有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意识,班级管理中,只要按照教师的命令和安排行事就可以,不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导致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创造性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4.对教师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积极的教育管理方式。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教师的管理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班级管理培训,在管理工作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缺乏,不利于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
1.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良好的高中班级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教师应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从班级管理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留出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促进高效班级管理的实现。
2.培养团队精神。
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成就自己的卓越!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一个团体,需要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的是分工协作。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觉融于小组、班级中,从而做到与集体一起成长。
3.坚持民主管理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积极发挥民主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刘海君(湖南省邵东一中,湖南邵东422800)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本,实现开放民主的班级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班级;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5-0158-01理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民主管理的模式,教师要指导班团干部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还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班规产生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执行,若有违反,依据班规严格惩罚。选取班级干部,也要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选举的机会,并在学生民主投票的形式下,选出班级干部,选出班干部后,教师要充分信任班干部,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指导和培养班干部,从而更好的管理班级。
4.提倡柔性化管理模式。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仅仅依靠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不利于班级管理效果的实现。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要加入柔性化的管理,关心、爱护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表扬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获得进步的力量,从而能够充满信心、积极向上,显现出惊人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最近的苦恼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建议等,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还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对班级中的尖子生、后进生进行谈话,使尖子生更好的发展,后进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实现班级的共同发展。谈话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积极培养班团干部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要实现高中班级的高效管理,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家长与教师能够保持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教师也能够明确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此外,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将学生的良好表现告知家长,使学生的成长与家长的奖励相结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6.加强教师的班级管理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使教师转变管理观念,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学校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教师掌握新的管理理论,从而更好的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民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使高中班级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篇9
1.班级管理均衡性的含义。随着我国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需要充分明确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不仅让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高度重视,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进行合理安排管理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并让学生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大幅度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自身优势,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对于学校的班级管理而言,强化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均衡性,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兴趣,从而对班级中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管理方面的才能,在提高学生管理积极性的提升,强化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均衡性,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放在首位,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运用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思想体系,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管理能力提升,并明确的将学生定义为班级最为重要的资源。对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进行强化,属于管理学中民主管理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人员视为班级的重要人力资源,并对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并在管理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价值实现,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行调动,不断创新班级管理,从而实现管理资源的最优化和学校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目标和学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在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
2.班级管理均衡性的必要性。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值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还需要对外界不良干扰进行抵制,这需要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加强,从而指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中学学生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却往往并受不到相应重视,因此在分析中学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需要明确的认识到高中学生管理的重要性[1]。第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始终受到着教学实践的重要影响,但学生班级管理质量的优劣,也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无法合理的对学习、生活、潜力挖掘进行安排,通过加强班级管理均衡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班级管理质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强化学生进行兴趣特长的发展,并学会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而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二,提高中学学生班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中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中学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仅仅集中在学生成绩的提高方面,往往会按照分数高低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尝尝会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失去了大部分时间。过多的时间安排,也导致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不能充分发展业余爱好。班级管理均衡性的强化,也让中学学生管理也具有全新的要求,学生班级管理应当在时间分配、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并明确理解班级管理均衡性的理念,从而提高中学学生班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
二、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规模太大。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较大的班级规模严重制约了学生班级管理的提升空间。从目前学校人数编制来看,人数在六十人以上的班级大量存在,学生的人均空间不足5个平方分米,不仅无法在狭小的空间中获得足够的活动余地,同时闷热的空气也同样在客观上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必须熟练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等相关信息,但过大的班级规模与班主任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产生了冲突,班级管理无法保障较好的管理质量。
2.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由于网络信息过于庞杂,中学生正值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并不具备较强的抵制外界不良干扰能力。因此较多学生在应用网络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淡化了家庭情感,甚至迷失自我,出现暴力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学业的发展,因此强化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规范管理。
3.班主任的绝对权威性。在班级内部中,普遍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班主任被确认为学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具有绝对权威性,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在外部环境方面,班级管理者也没有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决策,以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为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常进行家访,听取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和意见,也没有与各科任课教师进行密切交流,从而改善本班的教育问题。并且现今的中学班级管理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主要是由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没有上岗培训,同时对于现有的班主任也没有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这种情况之下,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更新和提。在应试教育主导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并没有时间去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学生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绝对权威的现象,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管理内容不全面,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如今班主任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并没有充分做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现实的学生班级管理为例,班主任通常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取到更好的成绩,但却忽略了过度强调分数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及时关注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等,过于封闭、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并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提升。同时也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管理教育,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加重,如果教师无法为其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教育,学生很有可能在学习压力之下,出现心理扭曲的情况,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3]。
三、班级管理均衡性的管理原则及相关对策
(一)班级管理均衡性的管理原则
1.人性化原则。随着班级管理均衡性发展之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前提下,保障个性化管理原则,尊重学生的意志,发挥学生个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班级管理均衡性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班级管理不应当完全按照班主任的意志来执行,应当注重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强化管理效果,捅死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养成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共同参与,提升学生班级管理的质量。3.前瞻性原则。班级管理均衡性需要对学生班级管理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班级管理应当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相应调整,逐渐适应社会形势,具有一定前瞻性,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班级管理的强化提供必要的支持。这里所说的前瞻性包括但不局限于管理理念方面的内容,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开展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学生取得学习进步,并强化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高班级管理的均衡性
(二)关于中学班级管理的对策
1.实行人性化管理方式。对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强化学生班级管理的均衡性,这就需要转变传统过于强调分数的管理方式。在更多的课余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创办综合性高等中学,从管理方式的源头入手,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最终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灵支持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强化学生辨别信息能力。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过于庞杂,在为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面相互配合,从而强化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并不能采用强制的方式,禁止或控制学生上网,而是应当运用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优劣,从而避免沉迷网络。与此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家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丰富讲课内容,对于网络热点内容加以结合,强化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强化学生抵制外界不良干扰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
3.提高班主任素质。如果教师在工作、知识和成就方面具有卓越表现时,学生也将会更为倾向于学习,但如果教师表现出平庸和无能,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无法博得学生真正的尊敬。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也都发生了相应变化,班主任需要强化全新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切实的思维转换来构建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强化班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树立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有利于让学生班级管理能够更好的判断出事情的奖惩,从而实现班级的全面管理。管理方法的强化需要班主任做到表率作用,言传身教努力塑造完美人格,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管理方法上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明确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有着平等的人格尊严,尽可能地去欣赏学生,并做到与学生分享喜悦,并包容学生的缺点再加以改正。在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正确处理管与放、严与宽的关系,保障学生创造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把握好严格管理的尺度,做到公正公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四、班级管理均衡性的实践创新
1.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管理者地位被过分的强调,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在客观上会打消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学习状态。而班主任在这种模式之下,也同样经常性的限制学生权力,个性成长受到压制,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朝着标准化的趋势发展,扼杀了基本的学生权利。随着班级管理均衡性理念的深化,应当摒弃传统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尊重学生意志的前提下,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利用创新思维,建立科学的学生班级管理机制。
2.创新管理理念。应试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在以往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我国广大中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在班主任的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对升学率有着过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班级管理措施都为考试成绩而服务,学生班级管理模式过于苛刻,缺乏相应的活力,无法保障学生自主性和创新型的培养。在新课改形势下班主任应当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转换,并创新以往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切实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应该主动转变思想、摆正地位,自觉地从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参与式管理模式的运用。班级管理均衡性能够与参与式管理模式充分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显身手,凸显其主体地位,并实现“学生的班级学生管”这一班级管理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管理,参与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在参与式管理模式之中,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能锻炼自身的主体性和管理能力。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并不应当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与他人和平相处的能力,学会自我管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并在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班级管理均衡性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班级文化,提高参与式班级管理模式的成效。在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参与式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学生人数增加给教师带来的工作压力,还能对学生的主观意识和管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运用,也应当充分结合班级管理的均衡性,结合班级具体的情况,从而合理运用参与式班级管理模式。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人本;班级管理;自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16-1
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赖以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场所。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现代化的班级管理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既是互为管理的对象,又是互为管理的主体。因此,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坚持主体教育的思想,以“人本化”管理创建“最优化”班级是本人始终如一的追求。
一、人本化班级管理的涵义
人本管理原先并不用于学校管理,而是相对于强调采用物质刺激、严格的控制来管理员工的“泰罗制”而提出的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监督和鼓励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目前人本化管理已经在学校管理层面广泛运用。人本化班级管理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化班级管理还体现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的思想观念。如今这种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制度日渐成熟,并渗透到包括学校管理、教育管理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
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同享受教育的权利,都有被爱、被尊重的权利,同时每个教师也都企盼着自己的学生能成为对社会从而也对他自己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
二、明确人本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新课程价值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培养学生成为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品尝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情操,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情感教育正好弥补了部分学校人文关怀的不足。一些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良好的情感素养,造成教育的片面性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完整性相背离。
新课程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班级管理方式的改革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将成为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班级得到温馨感,使其内心的安全、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班集体,自觉维护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人本化班级管理的策略
1.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首要策略,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决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浮于表面的交流,而是以心换心的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需要,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感、安全感。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和学生用小纸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让我了解了学生面临的困难,明白了学生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
2.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学习富有责任感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能自由畅通交流沟通的渠道,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时能齐心协力,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应该说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的正气,使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教师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是经过学生投票制定班级口号,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产生对班级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感。二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建立班级网页、QQ群等加强班级同学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构筑班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三是采取班干部轮流当,班级事务人人做的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明白班级的荣辱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同时也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学生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更自觉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来。
3.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班级管理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体现由管到导,再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每天的晨会课,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着校园和班级发生的大事小事,并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看法。值日班长把每天发生在班级里的不管是好的、坏的事情一律都纪录在班级日志里,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于赞扬与批评。学生的眼睛是锐利的,他们每天都会发现让你看不到的事情;每天早上的作业是否有抄袭、每天的课堂纪律是否良好,每天学生的红领巾有谁忘带,每天有谁捡到了钱财,物品并交公,都会一一记录在这本本子上。我还在班级的学习文化栏里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园地,把每位学生的名字写上,表现好的,做好事的学生都能得到五角星。采取以上举措后我发现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9).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