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理论

篇1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又与现代控制理论、材料科学、电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电力电子技术不但本身是一项高新技术,而且是其他多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按照高等学校那样的传统式教育,即一般所指的“先生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不能适应现在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呢?

一、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首先,高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应用这些电路,即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熟悉典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各类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而不是参与这些电路的设计与计算。所以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抽象的波形分析,还有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这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枯燥,而且觉得深不可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某些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的知识相对薄弱,一些专业基础课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没有掌握好的话,学起来非常吃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其次,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就算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附加开展个别实验,尤其是验证性实验,学生还是没有学习兴趣,觉得实用性不强,今后也涉及不到这方面的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果实验没有从实际应用出发,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关不大,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不理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学生今后毕业的工作要求,我们提出了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电力电子教学

1.划分模块,增加应用部分。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之后,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两大部分,基础模块以介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以及各类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为主,应用模块以电力电子变换电路为主,与直流电动机组成相应控制电路。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就是常见的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其中结合相关的电路中出现的电力电子器件,简单地介绍这些器件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的介绍。根据电力电子电路的主要功能分成以下五个课题:不可控整流电路、可控整流电路、交流调压电路、直流变换电路和变频器,这五个课题还有相应的子课题,具体如表1.1所示。

(2)应用模块

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我们将现有的电力电子实验板和电机板组合起来,搭建直流调速系统,根据所能搭建的电路分类,应用模块具体分成以下三个课题:不可逆调速系统、可逆调速系统和直流脉宽调速系统(见表1.2)。

2.以实践为主,简化理论教学。

由于进行了模块划分,在进行基础模块教学时,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循序渐进地完成各个课题。每个课题设置两至三个实验为主,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简单介绍为主,主要是波形分析不涉及相关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亲自参与试验动手调出相应的波形,并且画出波形,记录相关参数,由此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配有相应的思考题帮助学生加深了解相应电路的工作原理。比如说单相半波不可控整流电路,电感性负载时电路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将电感接入电路,变成电感性负载,如图1.1所示。

让学生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学生就会发现输出电压的波形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段负电压区。对这种情况,学生会自己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波形?如何才能消除负电压区?”自己去查找原因,通过当场与教师交流,来解决问题。亲自动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比起在课堂中枯燥的理论教学更生动具体,学生的学习效率高。

3.搭建应用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将基础模块的基本电路与直流电动机组成调速系统,让学生了解电力电子电路的简单应用,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应用平台,组成了应用模块。对于应用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供难易不同的课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通过完成课题,学生初步了解了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应用,如何完成电路的控制。比如说,由晶闸管组成的直流调速系统,学生拿到课题之后可以参阅相关资料,自己确定电路图,将整流电路与直流电动机连接,调出设定的转速,画出实际的波形图,通过提供一个反电动势负载模拟逆变过程。学生通过完成课题,掌握了通过调节控制角调节转速的方法。一些学得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掌握通过两组晶闸管的配合控制,完成可逆调速系统的控制。这样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4.科学评价,建立激励机制。

由于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采用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构成也是多元化的,要将每个课题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考查成绩和最后的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特别要重视与评价学生的创建和研究与创新能力及其成果,给予一定的加分,作为一种激励措施。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时公开的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动参与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效果

这种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学习逐步深入,通过实践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学生有兴趣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们会积极地组织自己的学习,通过书本或者其他的信息渠道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学会了如何搜集有用的信息;在与同学、教师的讨论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在课堂上向大家表述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锻炼了学生综合信息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有不同的层次,只进行阅读掌握10%;如果只是听教师讲,没有视觉感应,掌握26%;如果只是视觉效果,掌握30%;如果听和看结合,掌握50%;如果可以简单地重复讲出来,掌握70%;而如果自己通过做而讲出来就掌握了90%,因此,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课程讲授也达到了最终目标。

四、结语

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参照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使我们反思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今后这类教学改革,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力电子技术,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成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主编.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管理;控制;一体化模式

1 国内外一体化模式技术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90 年代后期, 国内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来一些控制厂家已将其分散控制系统(Dist ributed Control System 简称DCS) 由原来的机组级发展为全厂级, 即在DCS 上扩展建立厂级通讯网络, 这为提高全厂的自动化水平, 满足高层次的生产管理需要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在基建阶段没有统一规划, 大部分电厂的MIS 基本上没有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 功能水平低下。尽管目前有的电厂在自行开发的MIS 与先进的DCS 之间设立了一些接口联系, 但这些接口完成的信息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DCS 和MIS 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MIS 对DCS 干预太多, 则会影响自动控制的实时性和控制品质;反之DCS 中信息过多地进入MIS , 同样会使MIS 主次不分, 给管理决策带来困难甚至误导, 使得生产管理者不能实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电厂各机组的运行状况。总之国内这种实时控制与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的现状己使得电厂管理水平低下, 生产效益停滞不前, 严重阻碍了电厂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当今在实时控制系统与MIS 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去实现电厂实时控制和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一体化集成系统概述

从国内外一些现代化电厂的实验和运行经验来看, 当今在传统的DCS 与MIS 之间正在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管理控制一体化层面。该层面为电厂生产运营和实施提供一个内部的坚实而先进的平台, 这一带有战略意义的平台, 必将传统分离的管理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巧妙的集成在一起。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属于以实时监控为主, 同时兼有实时信息管理的作用。通过其计算机和通讯设施, 即实现了各个控制系统的互联, 汇集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实时数据和信息, 为各种优化和管理的需要提供了数据支撑, 又能在此基础上, 在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 开发适合自己的优化和管理系统。该层面类似于目前国内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电厂监控信息系统(SIS)。

3 一体化集成系统典型结构

该方案可以使中间的生产管理层的平台与过程控制层中的单元机组DCS 、公用DCS 和配电网络500 kV NCS (500 kV -network computer moni toringand cont rol system)实现双向通讯。在生产管理层的平台终端, 一方面用户可以获取DCS ,NCS 和公用DCS 系统的信息;另一方面上层的MIS 可以从该平台获取所有的机组的实时数据。另外中间层的平台还可以接受电网的预测负荷曲线, 经该平台优化后, 结合机组负荷响应性能, 去实现各机组的负荷最优分配, 以获取全厂最大的经济效益, 并可根据需要分别制定出实时优化、短期优化和中期优化。为保证实时系统的安全性, 电网调度系统来的负荷曲线指令、中间层的平台与上层的MIS 之间均采用单方向的数据通讯方式。同时,为了保障生产管理层中负荷经济分配系统实时安全性及其与NCS 通讯的可靠性, 其所需的来自MIS的数据, 以及与NCS 和DCS 通讯所需的重要过程参数均通过独立的I/O 接口实现。

这样在一个大的网络系统中, 每个子系统的原始及在线数据都可为大网络系统所用。因此也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一次元件和使在线数据公用化,也是各子系统的运行数据称为大系统中各子系统动态数据, 做到最优化的、动态快速运行及管理。

4 实现一体化集成系统的方案

4.1 硬件配置应考虑的原则及软件包设置方案

硬件配置应考虑的原则:由于其中间的一体化平台是全厂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的中心, 其安全性应放在首位, 建在该平台中的实时数据库容量要足够大, 同时还应冗余配置。除了对安全有较高的要求外, 对其与其它系统的通讯接口也要有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整个系统有大量的信息交换, 为解决接口问题, 对于新建项目, 其设备均由同一制造商的设备, 由一定制造商统筹设计并供货为宜。优化软件包总的设置原则:机组的实时优化控制软件一般安装在DCS 的服务器或控制器上, 每台机组一套;优化管理软件包包括能量管理、性能计算、优化分析、设备管理软件、应安装在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层;而人事、财务、采购和办公自动化等软件安装在经营管理层。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层、经营管理层的软件包全厂只设一套。

4.2 国内的开况

国内电厂目前由于受投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建议现阶段最好是在自行开发的MIS 与先进的DCS 之间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控制一体化产品,从而形成全厂自动网络。但由于国外的大部分模块是根据具体某电厂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来的, 有的还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若要移到其它电厂的机组上, 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且全部采用整套软件价格昂贵, 如贝利公司的DM2000 和MCM2000 价格分别为1 万美元和4 万美元左右。所以在引进时其合理的做法是在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还要对需业主完成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论证, 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此种方式的应用近几年在国内已有成功的经验。而从长远发展来看, 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由国内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这样既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又能满足电厂的实际需求。此种一体化方式近几年也有简单的成功实例, 尽管其自动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但毕竟为今后更好的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由上不难看出, 由国内自行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实时控制系统进行接口的一体化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新建大型电厂可统一规划外, 已建电厂均可进一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实时控制系统的大量在线数据, 建立起适合本世纪信息化要求的一体化系统。

参考文献:

[1] 许继刚.电厂信息管理与自动控制的一体化[ J] .自动博览.1999 , 16 (3):35 ―38.

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质量 双师型

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使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下称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避免理论与技能脱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专业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为前提,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论和实践得到结合,取得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目前一体化教学已经在各类职业院校中被广泛运用,我校的一体化教学也较早在各个专业系积极运用。本人从事汽修专业教学以来,通过各种培训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假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后,承办方《东风汽车公司技师学校》的优质、科学化的教学手法使我受益匪浅。其实一体化教学就是通过项目教学法,将教学科目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授课的知识能更好的掌握。近年来,我校对部分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发现了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些问题。本人针对所从教的汽车维修专业,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阶段的分析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进行合理的教改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易产生学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急需进行。

职业校学生入学时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学生明白职业教育是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教育。首先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结合社会所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是市场需求量比较好,但市场对维修工的要求也越来越提升,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话,我们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该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扎实的技能和熟练的技术,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再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我们大部分学生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学生学习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排除故障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修理实习教学阶段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开拓新的知识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技能型学习。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除此之外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较多,理论课教学安排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不易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时难以适应。学生对汽车某一部件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我们不应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我们应避免教学脱节的现象。如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之间的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将不能合理的统筹,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果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容易解决上述的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同步进行,并加以项目教学的指导,我相信上述很多问题会有所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具体想法

1.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契机,在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气构造为基础课,还开展了汽车空调、汽车保养、钣金喷漆、汽车美容等七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标准性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学示教板或自制教具,通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让学生边学边动手、边思考,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将书本上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3.通常我们将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如汽车发动机构造课中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课题,明确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发动机构造的形成和维修。具体的原理用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结构和原理,再将提升元件的检测与维修技能的掌握。如:汽缸磨损情况的检测、配气机构的检测、曲轴连杆机构的的检测等技能。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各种机件一一介绍,从名称和作用到构造特点,以及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再由学生在分组进行拆装、检测、装配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到认识,及时找到问题答案,使学生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步提高。

4.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操演练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提升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投入,创建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才是最终的目的。为社会服务,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汽修人才是我们的责任,让社会各界满意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以上认识是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指导。

引言

体育课和很多文化课一样,是一门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才能入门的课程。常常看到有不少的学习者可以把理论做到倒背如流,但是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如不能开展比赛,无法解决在比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掌握不了比赛的要领,这样的学习效果,与当前体育教学的要求差得很远,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掌握学习要领,并应用于实践,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障碍。

俗话说得好,不让下田,怎会耕田。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而不考虑如何应用,则只能是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实践中。与理论不同,实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某个或者是某几个教学实例为内容,或者以实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把学习人员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各类教学主体投入于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讨论和交流戏作,以促进实战经验的积累,并从演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加求实效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一、实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实例教学时,学生可以再一次获得体验,同时还可以学习以前的理论知识。尽管整个体育实践中,学生未必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但是通过实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更好地完善理论,以及获得实践经验。体育实例教学从实质上来看,就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体验实例,并对其中的各项重要要求加以归纳,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1.2缩短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

常言道,理论是抽象化了的实践。理论不是指导,但是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所以说,实例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实例教学主要是把体育实践教学引入教学课堂中,通过把其中的一些真实典型技战术问题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在实际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实例教学法,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会获得相当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并用于处理问题,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1.3科学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初中体育课而言,实例教学主要就是在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纯粹地只会纸上谈兵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实例教学要求更高,它更侧重于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学生要主动参与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个性特征全面体现出来。

1.4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总体上来说,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法,则往往没有办法全面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引入了实例则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实例,一方面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动作要领都有一个较强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人参与的探讨模式,使学生逐渐地思考,以及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开展学习工作,可以更大程度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实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实例来源

为了更好地验证实例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龙港镇某中学2013年9月-2014年2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

2.2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要验证的问题,笔者从龙港镇某中学初二某班的新生中随便选取了15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采用实例教学法前后的成绩做了对比,并记录了测试结果,其中主要牵涉到了全场运球投篮、3角移动和原地纵跳等各项运动。

2.3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以后,我们对学生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随机5位成员的成绩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学生全场运球投篮命中率情况对比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学生1还是学生5在经过了案例教学训练以后,其对投篮的命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升。由此可见,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技巧。

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几项运动的态度,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统计。

其结果表明,在训练以前,掌握全场运动投篮的学生达到了总人数的16.7%,3角移动的学生也只有20%,原地纵跳的学生有40%;通过训练以后,各类掌握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有53.3%的人完全了解了全场运动投篮的要领,还有66.7%的学生能基本上清楚3角移动的一般流程,还有80%的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原地纵跳,这一切表明了训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技能水平。

表2 学生训练前后3角运动掌握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2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训练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认为就是训练使得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并最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能。

2.4分析实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篮球教学情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训练了以后,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此来促进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其中的教学要领,如:篮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在初中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中学生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要做哪些工作,以对学生的行为提供支持?对其中的各类问题,开展多层次的分析工作。除此之外,讨论还可以发挥团队小组各成员的力量,采用分5-6人一个小组,并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加大参与的热情,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其中的各类层次不同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并对实例所描述的课程教学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及提出更加切实科学的方案,并由每个小组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理由,并接受大学的提问。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构建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背景中,以及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讨论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做全面的总结做好准备。

2.5总结评价

2.5.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不应该只是来听一下学生的发言结果,而是要根据所有的学生的发言,总结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要是针对整个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对实例中所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以及讨论中的不足,都一一明确指出来,同时积极评价学生开动思维,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路,并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质量是否科学和合理上,对其中的一系列的有水平的观点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篮球教学来看,教学可以就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如传球路线,以及投篮要领,以及跑步等各方面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根据训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各类有效的解决思路。例如,如何更好地投球等。

2.5.2学生的自我评价

除了老师总结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要进行总结。通过对自己在开展实例教学前后的对比,同时与其他和自己能力以及条件相当的同学的横向对比,反思和发现自己在学习效果上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争取下次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生要在参加篮球训练以后,多做总结。总结主要从以个方面开展。其一就是本次训练和比赛中,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二深入分析在比赛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如团队是否协调配合,以及自己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攻守策略等。

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修正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而学生自我评价以后,可以更加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并促进自我成长。

三、结论

实例教学法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作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实例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兼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不只是可以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经验,是一种促进理论与实践对完善体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实例教学法虽然只是针对篮球教学,但是对于其他的体育课教学,如排球和足球教学仍然适用。所以,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走的教学思路,以便更好地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接轨。

引言

体育课和很多文化课一样,是一门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才能入门的课程。常常看到有不少的学习者可以把理论做到倒背如流,但是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如不能开展比赛,无法解决在比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掌握不了比赛的要领,这样的学习效果,与当前体育教学的要求差得很远,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掌握学习要领,并应用于实践,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障碍。

俗话说得好,不让下田,怎会耕田。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而不考虑如何应用,则只能是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实践中。与理论不同,实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某个或者是某几个教学实例为内容,或者以实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把学习人员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各类教学主体投入于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讨论和交流戏作,以促进实战经验的积累,并从演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加求实效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一、实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实例教学时,学生可以再一次获得体验,同时还可以学习以前的理论知识。尽管整个体育实践中,学生未必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但是通过实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更好地完善理论,以及获得实践经验。体育实例教学从实质上来看,就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体验实例,并对其中的各项重要要求加以归纳,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1.2缩短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

常言道,理论是抽象化了的实践。理论不是指导,但是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所以说,实例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实例教学主要是把体育实践教学引入教学课堂中,通过把其中的一些真实典型技战术问题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在实际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实例教学法,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会获得相当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并用于处理问题,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1.3科学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初中体育课而言,实例教学主要就是在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纯粹地只会纸上谈兵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实例教学要求更高,它更侧重于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学生要主动参与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个性特征全面体现出来。

1.4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总体上来说,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法,则往往没有办法全面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引入了实例则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实例,一方面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动作要领都有一个较强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人参与的探讨模式,使学生逐渐地思考,以及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开展学习工作,可以更大程度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实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实例来源

为了更好地验证实例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龙港镇某中学2013年9月-2014年2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

2.2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要验证的问题,笔者从龙港镇某中学初二某班的新生中随便选取了15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采用实例教学法前后的成绩做了对比,并记录了测试结果,其中主要牵涉到了全场运球投篮、3角移动和原地纵跳等各项运动。

2.3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以后,我们对学生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随机5位成员的成绩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学生全场运球投篮命中率情况对比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学生1还是学生5在经过了案例教学训练以后,其对投篮的命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升。由此可见,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技巧。

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几项运动的态度,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统计。

其结果表明,在训练以前,掌握全场运动投篮的学生达到了总人数的16.7%,3角移动的学生也只有20%,原地纵跳的学生有40%;通过训练以后,各类掌握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有53.3%的人完全了解了全场运动投篮的要领,还有66.7%的学生能基本上清楚3角移动的一般流程,还有80%的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原地纵跳,这一切表明了训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技能水平。

表2 学生训练前后3角运动掌握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2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训练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认为就是训练使得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并最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能。

2.4分析实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篮球教学情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训练了以后,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此来促进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其中的教学要领,如:篮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在初中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中学生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要做哪些工作,以对学生的行为提供支持?对其中的各类问题,开展多层次的分析工作。除此之外,讨论还可以发挥团队小组各成员的力量,采用分5-6人一个小组,并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加大参与的热情,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其中的各类层次不同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并对实例所描述的课程教学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及提出更加切实科学的方案,并由每个小组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理由,并接受大学的提问。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构建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背景中,以及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讨论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做全面的总结做好准备。

2.5总结评价

2.5.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不应该只是来听一下学生的发言结果,而是要根据所有的学生的发言,总结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要是针对整个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对实例中所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以及讨论中的不足,都一一明确指出来,同时积极评价学生开动思维,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路,并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质量是否科学和合理上,对其中的一系列的有水平的观点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篮球教学来看,教学可以就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如传球路线,以及投篮要领,以及跑步等各方面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根据训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各类有效的解决思路。例如,如何更好地投球等。

2.5.2学生的自我评价

除了老师总结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要进行总结。通过对自己在开展实例教学前后的对比,同时与其他和自己能力以及条件相当的同学的横向对比,反思和发现自己在学习效果上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争取下次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生要在参加篮球训练以后,多做总结。总结主要从以个方面开展。其一就是本次训练和比赛中,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二深入分析在比赛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如团队是否协调配合,以及自己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攻守策略等。

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修正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而学生自我评价以后,可以更加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并促进自我成长。

篇4

【关键词】Matlab;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应用

1.引言

在政府大力开展教育事业的影响下,很多高校都将教学改革作为完善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社会对于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校必须要对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出Matlab软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充分发挥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表现出了“机”与“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讲“机”、“电”相加在一起,而是通过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机电一体化的效果。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机械加工和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并且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的相关技巧,通过各种手段对机电产品进行更好的控制[1]。既包括了传统的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加入了计算机专业、电气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充分体现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与“电”相结合。

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计划的逐渐完善,很多高校都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采取更加成熟的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通过对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来看,教学计划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无外乎基础教学模块、机械基础模块、电气基础模块、控制基础模块等,从理论上来讲是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但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一致,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形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也不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而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脱离了现代社会需求,学生虽然能够从课堂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利用起来[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并不是非常的高,尽管在理论教学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总是差强人意,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和理论的操作性都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多学生都掌握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可是却不能将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很多知识点的使用方式并没有被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下来应对考试。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学改革的效果,还需要一种能够将教学知识连接起来的模块,而这种方式就是Matlab软件[3]。

4.Matlab软件的相关介绍

Matlab软件是一套商业数学软件,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像是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并且还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计算速度上都有所提升。Matlab软件是三大数学软件之一,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不管是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还是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4],只要与数学相关,就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析。将Matlab软件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曙光。

5.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

5.1在基础教学模块中加入Matlab的基础入门高等数学是工科生的必修课,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Matlab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就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将复杂的数值简单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改善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看法。5.2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在学生充分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以后,就应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学习控制理论的时候,要结合Matlab软件共同学习,利用Matlab软件来进行运算、建模、分析等环节的控制系统仿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繁琐的数据变换、复杂领域交给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Matlab将所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效果[5]。

6.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Matlab能够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块连接在一起,是原本分散的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整合,是学生能够更加完整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一种提升。另外,Matlab不仅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中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依然可以使用Matlab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巧红,韩江.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9-21.

[2]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3]郑永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陆志全.《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AHK教改班为例[J].内江科技,2016,08:145-146.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0-01

1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地不断加快,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1)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传统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际运用专业技术时引发诸多问题。(2)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无法很好契合,教材相对落后。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专业技术教材较多,一体化教材偏少,缺乏实用性,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3)师资建设较为薄弱。随着我国工业的大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一体化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现代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4)教学条件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教学的质量。虽说我国在近几年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改善,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无法很好的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发挥。

2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

中职学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人才而进行培养,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的应与企业要求相一致。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坚持以企业的岗位专业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双方融合、交流、资源共享为前提,使教学规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能令教学的内容符合专业能力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完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先进思想和行为规范,同时对职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做好巩固落实。

2.2 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教学如果不能与实训教学很好的进行结合,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将不能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知识汲取渠道和专业操作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授教和学生的练习这一互动过程来逐步掌握。中职学校教学的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等应用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质量因素,师资队伍地建设对于改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关键的意义。学校应有计划地制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两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高级技师或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到校演讲授课;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综合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的业务学习,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融合,落实“双师型”的教师标准,打造一支适应时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3 加强实用性能,改良教学材料

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理论教学材料中,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单一指数控方向就有数控编程与操作、液压传动、PLC编程技术、CAD\CAM编程技术、公差与配合、车工工艺、钳工工艺、铣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等近二十门学科。面对种类繁多的科目,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课时的安排也不能满足学科的需求。而在实际专业教学中,每门课程针对数控方向所需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可以按需编制校本教学材料,以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授以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如果条件不足,不能编制校本教材,学校在针对专业教学的规划过程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授教,重点讲解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部分,对其他有关联的拓展知识简单介绍即可。此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依次教学顺序为基准,强调实践实训教学为主体,中职学校在制订教学材料时应以此为标准进行。

2.4 以学生原有基础为准,更新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上作为基础,遵循行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弃原有的学习习惯,适应于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于实践的融合,将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生动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实训与理论相结合,课时安排以实训和理论教学以6∶4的比例进行,注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其在对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钳工工艺时,利用四课时的时间对钳工基本的操作知识和安全操作进行普及,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训,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令学生亲身掌握使用方法及精准要求,满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适应时展潮流,在课堂教学时,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对学生展开授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PLC编程技术时,教师可以插入交通指示灯的变换实例来让学生进行阐述,令学生更容易理解。

2.5 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能力的教育场所,它所在的教学环境决定了专业技能的水平质量,因此,学校应积极地与合作的企业展开双向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双方共同攻克专业技术培养难关,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企业的实验与实践设备较为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在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做出良好的过渡。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加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只有在学校期间对学生一体化的授教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京成.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群文天地,2012(5):262.

篇6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很多新毕业的走向社会、进入岗位的中专生或大专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他们有的不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很容易会被公司辞退。这时就会感受到在学校学习期间实行实训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的途径,它能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实训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的师生所接收。

1 实训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

在一般的技工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课的讲解,再进行实验实训课的实践。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技工学校招生时对学生的要求在下降,导致学生的文化素质不能与原来的学生相比,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如果教学的时候还是按照书本和一般的传统模式来讲课的话,学生很可能就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由于理论课和实践课不是在同一时段的,一般情况下,实践课都安排在理论课后。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当开展实践课程的时候,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估计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所以实践课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一点儿实际有效的巩固作用。而采用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去展开实践课,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及实训,理论知识就可以得到同步的巩固,并且还具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记忆的牢固。

2 电工基础实训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实现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既是技工院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次课程改革,又响应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的需求,并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1 实践课程可以使书本上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在本文的开头,笔者已经说过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包含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定义和结论。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解,教师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并且讲解给学生听,时间长了,学生对学过的定义、概念会产生混淆,有的学生可能从来都没有听懂过。教师在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最清晰的表达告诉学生。比如在学习电流这一章的时候,教师不能把电位差这个概念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都会以水位差作为引导,把电位差与水位差的概念加以比较,来突出电位差的概念,因为水位差这个概念大家都熟悉并且了解。

把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事务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不熟悉概念的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了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他们积极思考,开发大脑的智慧,让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2 实践课程使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相信学生在小的时候有因为好奇而拆掉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被家长责备的情况。是的,我们不了解内部结构,只看表面或者只听别人说,是永远都不会了解的。从一体化的教学角度来说,动手拆是实践,听说或看是理论。电工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各个机器的内部结构。但是,一些技工院校实验实习条件并不一定十分好,有时候学生只能根据课本上的语言描述或插图自己去想象,这种做法显而易见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即使当时记住了,以后也会忘记。因此,技工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实验实习的投入,让学生在上理论课程的时候能对照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实物的记忆。同时建议搜集一些不太贵重的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拆装,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推广以后,学生应该会有很大的兴趣。

2.3 可以安排学生进工厂实习,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

技工院校一般是向工厂输送一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工厂无疑是最好的实习的地方。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让学生在厂里面实习,可以进一步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厂里面也是一个小的社会,学生在工厂里实习的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适应,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

3 实训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在电工基础中的具体应用

3.1 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在一起,变为一体化的大教室

这种一体化的大教室既可以上理论课,也可以上实验课。把机器搬进教室,进行现场的拆分讲解,这种教学把理论与实践糅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在一体化教室里面还可以添加多媒体设备,把需要讲解的课程以图片、录像、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现在电影行业发展很快,技工学校或许也可以将3D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像经常看的科幻大片里所表现的那样,将仪器图像以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这是以后可能出现的,至少,笔者还没有见到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乏味,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3.2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中应用一体化的教学

技工院校对于电工基础的教学一般都基于传统化,把理论基础课和实验课分开来讲解,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一个教师讲授理论课,另一个教师传授实验基本技能。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的课程会有一部分的重合,这样就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并且实验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会过少,对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能立刻接触到,这就造成了教师职业水平的降低。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传授中的一体化,用同一个教师负责理论和实验的全部课程,实现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并且回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电工基础课程实训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定趋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兴趣,减少因理论基础科的枯燥无聊而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心血,要从教材、教法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中突出实践性的指导思想。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38-39.

[2]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31-32.

[3]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

[4]周大勇.并行教学改革[C]//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会刊.2006.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84-02

现代职业教育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机电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1 学生的素质适合一体化教学。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基础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理论课上真正系统理解掌握的学生不多,而实训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机电一体化教学,可克服单门专业课教学弊端。由于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机电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能提高机电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机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机电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机电专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机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找到"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结合方法,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1.3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适合于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使机电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

1.4 促进机电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机电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而实习又练的是其它的,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教学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2.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是复合型的教学型式,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巡回指导),提问法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方案,一般包括教学计划与大纲,教学组织与机构、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学评价等。

3.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机电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训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

3.1 传、帮、带。传、帮、带是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机电教师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拜师学艺,时间(一般为1-2学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在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培训学习后,年青教师对专业的理论与实训的结合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一体化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要大胆地磨练、任用年青教师,让这些教师担任机电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安排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协助、辅导第一次担任机电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教师上好这一门课程,这样既确保了教学的效果,也锻炼了任课老师,使任课老师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任课老师逐步趋向成熟。

3.2 加强校外培训。首先,组织机电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要让机电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其次,机电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唤醒机电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机电专业发展的能力。

3.3 组织年青教师进入工厂。年青的机电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单位,进行机电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机电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机电专业理论的认识。重点了解机电新技术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

3.4 从企业中引进相关师资。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机电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机电教师队伍。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机电行业专家,积极引进从企业退休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并协助机电教师开展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机电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76-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简介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显然,学生在校期间所要求的职业资格是一种从业资格。

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三种:国家认证、行业认证和原厂认证。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国家职业资格一般划分的等级有: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是根据本职业从业人员活动范围宽窄、工作责任大小、工作质量高低来确定本职业的等级数目,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职业中可不设立高等级或不设立低等级。由于技师的考核评审,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高级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一般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四级(中级工)和三级(高级工)。四级(中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三级(高级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从事的国家职业资格,常见的有AutoCAD机械制图员(中级、高级)、加工中心操作工、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铣工、钳工、铆工、焊工、镗工、磨工等。

在行业认证方面,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但由于考试要求较高,所以一般不适合高职学生参加。

在原厂认证方面,高职学生可以考取的三维建模师证书,常用的有PRO/E,UG等。这类证书考取后,可以作为学生上岗的一个基础条件,利用某一种软件,以后从事这方面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叉技术,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通过检测传感技术完成信息反馈,由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动力系统,驱动机械设备实现主要功能。因此它是涉及机械工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基于该专业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课堂分离、理论和实践教师各自独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不匹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改革。改革以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围绕职业目标,以就业岗位为核心,制定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不同地区的学校,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差别。本校专业教师经调研和论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部门定位在生产部、工程部、设备管理部、市场部、售后服务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定位于以下四类: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操作员、三维绘图员、工艺管理员,高级职位:工艺设计员、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工、调试员,高级职位:技术创新员、项目管理人员;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设备维护员、设备维修员,高级职位:一线管理员、技术主管、技术创新人员;

4.机电设备销售:营销员;售后维护员,高级职位:销售经理。

围绕该专业的职业目标和就业岗位,确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有:

1.机电设备操作方面:AutoCAD制图员或CAD工程师(CAXC项目认证)、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装配钳工、工具钳工、装调维修工、电机装配工;

3.机电设备维护与检测:维修电工、机修钳工;

4.机电设备销售方面:推销员、营销师等。

三、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

(一)双向培训教师

为了培养高职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使其既能讲理论,又能动手操作,这样要比单纯理论和实践由不同教师进行讲授的效果要好。

目前,多数教师的理论水平够用,但动手能力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实践能力强,但学历层次稍低,理论水平不足。因此应该对教师进行双向培训,弥补各自的劣势。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高,青年教师多是硕士以上研究生,经过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后,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不能出科研成果,是学历层次低的人从事的工作,所以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锻炼提高。比如委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很多人仅仅是去“挂职”,并没有“锻炼”;还有很多培训机会,仅仅是去“学”,但没有“习”,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所以,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使他们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等方面有提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这将会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教师提高方式。

(二)课程教学的实施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能否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达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

由于大部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操作,所以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由同一位老师从头至尾进行讲授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连贯性,也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得以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一试两考”的考核方式

考核结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考核方式具有引领“教”和“学”的导向作用。该专业课程教学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果的考核,也要有本校组织的结业考核。采用“一试两考”的方式进行,即:卷一考核理论知识,卷二考核实践能力,卷一通过可以得学分,卷二通过可以得学绩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全面,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四、借鉴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业技能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其鉴定机构是行业联合会,例如工商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医生联合会等,迄今这一类的机构大约300家。各联合会的负责范围按地区来划分,代表的是本行政范围内的各行业整体权益并为它们服务,其作用相当于政府与经济界之间的中介。

1.培训考核形式。德国的学生在两至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既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内进行实操训练。要经过由行业联合会组织的两次考试,分别是中期考试和最后的结业考试。

2.考核流程。首先组建考试委员会,成员由雇主、雇员、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三方组成,各方人数数量相等。然后再定下考试时间,一般提前三个月确定具体的考试时间。最后组织考生进行报名,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内容与我国类似,既有笔试也有实操,但考试时间很长,笔试要有5~6个小时,实操有12个小时,有时还增加约1个小时的口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3.证书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业者的工作和薪酬挂钩,真正体现其价值。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在理论考核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显得过于浅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还是“重学历,轻能力”;二是很多组织机构不够权威,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三是有的组织机构追求短期利益,难免会使“鱼目混杂,泥沙俱下”。

五、总结

通过调研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高职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真正使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有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以及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而要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当专业课程发生变化时,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相应地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主要任务。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采用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技能培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教学重复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现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阐述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根据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要成功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和与专业规模相吻合的教学设施,也要对原来的专业课进行课程整合。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学院应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多途径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有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培养。

(1)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明确带教目标,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

(2)加强校外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3)多组织年轻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学校还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增强教师的“双师”能力。

(4)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积极引进从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实训中心指导一体化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

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去培养教师,能帮助教师较快地成为一名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操作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2、要合理地整改课程的内容,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

(1)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整合。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2)同时,要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院配备必须的教学及实习硬件设施、以确保教学的质量。

四、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1、目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

目前高职学生基础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学生感觉较难入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理实一体化教学,可克服上述弊端。由于它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2、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通过“一体化”教学迫使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3、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

4、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优良的毕业生是学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实施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市场(社会、企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五、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1、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快高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必然增加,教学成本必然提高。

3、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模块化整合,并改变课时及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学生厌学的现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动向 .职业技术与教育 , 2005.

[3]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

蒋光玉(1968-),黑龙江牡丹江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