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15: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研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读研学习计划

篇1

符合调剂要求:

1、来自985、211院校

2、报考985、211院校

3、报考/来自省重点实验室

满足三条之一可以调剂

专业硕士录取要求:

1、考研成绩均够国家线,满足调剂条件;

2、考研方向: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

3、有数学成绩

学业硕士录取要求:

1、考研成绩均够国家线,满足调剂条件;

2、考研方向: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

凡符合条件的同学发考研成绩、生源校、报考院校、四六级成绩、科研经历以附件(附件名称:姓名+生源校)的形式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到很多同学的邮件,很多都是群发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们,作为从调剂生过来的学长,真心提个建议,给老师发邮件的时候,切记,不要群发,最后仔细看老师的介绍,对老师研究方向能有个了解,也可以在邮件中提到愿意做老师的研究方向等。毕竟调剂是双向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愿意从事这个方向,是否愿意来本课题组。

群发邮件,真心感觉没用的,首先你要先决定,是否真的想来老师的课题组,而不是单单为了增加可调剂的机会。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在这里祝福大家找到满意的学校!

对我老板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再发邮件给我哈,谢谢!

篇2

[关键词]高含水井;化学堵水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19-01

1 引言

曙光稀油区块投发已经入开三十多年,随着注水开发的逐渐深入,主力区块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高含水井所占比例大。纵向上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各小层动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注入水沿高渗条带突进,单层水窜严重。另外,曙光稀油油井出砂严重,单井累积出砂量大于2方的井,占总井数的55.8%。若采用机械堵水的方式容易造成井下事故。

针对这一难题,在分析原有堵水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化学堵水技术。既克服了常规机械堵水在作业冲砂中技术缺欠。又可以更好抑制油井出水,恢复油井的产能。

2 概况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探明含油面积127.69Km2,地质储量1.56亿吨。自下而上共开发潜山、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等四套含油层系。全区共划分为11个开发单元, 主要开发层系杜家台油层,含油井段长,层数多。包括10个砂岩组、30个小层,平均含油井段184m,最长245m。

截止目前曙光稀油区块油井726口,开井423口,日产液6364t/d,日产油957t/d,综合含水85%。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油井高含水矛盾突出

曙光稀油投入开发三十多年,现已进入“双高” 开发后期,油井高水矛盾突出。截止目前曙光稀油区块共有油井726口、开井423口,含水大于85%有186口井,占到区块开井数的44%,另外,有111口因高含水低产能井,油井出水严重影响了区块开发效果。

3.2 主要高含水原因分析

纵向上发育多套储层的油藏砂岩组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主力砂岩组水淹严重,进而造成单层水窜。统计近年曙三区的吸水、产液剖面资料,在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单层水窜严重。

3.3 现有堵水工艺技术

但随着油藏开发时间的延长,井下技术状况越来越复杂,套坏和井下有落物井也逐年增加。采油井423口,井况差的92口,所占比例21.6%,机械堵水[1]作业的实施受到了限制。

4 化学堵水技术研究

4.1 化学堵水技术的工艺原理

化学堵水是指利用堵水管柱,将化学堵剂注入出水层段,堵剂在地层孔隙中反应凝固或膨胀后形成物理堵塞屏障,降低地层渗透率,从而封堵高含水层的目的。

4.2 堵剂配方的研制

为了实现深部封堵,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堵剂返吐,增加封堵有效期,采用两个段塞复合封堵技术。第一段塞使用堵水剂,第二段塞使用封口剂。

4.2.1 堵水剂

主要由聚丙烯酰胺、有机交联剂、油溶性树脂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优先进入水淹通道,保护了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的低渗透带。流动性好,进入地层深部,扩大堵水处理半径。

4.2.2 封口剂

在稀油油藏中封口剂使用的是丙烯酰胺单体及其添加剂水溶液,在地层温度下发生聚合交联反应,生成高粘冻胶体,对目的层实现封堵。丙烯酰胺单体因其聚合前自身粘度低,为防止顶替液对其稀释降低强度和顶替时形成指进现象,添加高分子量PAM增加体系粘度,同时还可实现低温聚合及缩短聚合时间,提高其封堵效果。

4.3 化学堵水作业管柱及施工工序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吗,由于不同油井出水层位的不同,为了能将堵剂准确的注入目的层,减少对非目的层的污染。需要对下部油层进行填砂保护,而对上部油层采用机械卡封的形式进行封堵。下面以封堵中间出水层位为例。介绍一下 堵水作业的施工工序

封堵中间层作业施工工序:

(1)起出井内原管柱;落实井况,要求井况完好,可满足后续冲砂、钻磨需求;

(2)需要对封隔器卡封处反复刮削3次,彻底清洗井筒;

(3)填砂保护下部井段,沉砂4h后校深,要求砂面准确无误,作业精度要求±0.5m;

(4)下入堵水管柱底带封隔器至设计位置座封,验封;

(5)进行堵水施工,挤入堵水剂,施工压力控制在20MPa以内;

(6)再挤入封口剂,然后定量挤入清水,替出管柱内药剂,挤封口剂时要求套管连接压力表,观察压力,并做好反洗施工准备;

(7)焖井候凝后上作业起出施工管柱,下入冲砂管柱冲砂至井底,完成堵水作业。

5 应用效果分析

几年来,稀油化学堵水修井技术共实施23井次,作业成功率100%,阶段措施增油8163t,降水80688t。 取得了良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5.1 措施前后产油量、液量、含水对比

措施后平均单井日产油增加2.4t,平均单井日产液减少10t,平均单井含水降低16%(见表1)。

表1 措施井措施前后对比表

5.2 堵水有效期较长

曙3-06-08井2010年1月2日实施化堵,222天后即8月12日测试。结果显示封堵层位(14-17#层)产液量仍得到明显控制,充分说明措施有效期较长。

典型井例:

曙3-04-3井根据该井测得产液剖面资料,注采对应关系,及水性资料分析认为该井的出水层位为15.16号层。因此,提出对15、16、17号层采用化学堵水技术进行封堵,提高油井产量。

具体堵水作业工序如下:

(1)对措施井冲砂、通井至人工井底。在1350-1360m处反复刮削3次,彻底清洗井筒;

(2)作业填砂,保护油层;并且校深,砂面1369.88m;

(3)下堵水管柱底待封隔器Y211封隔器1355.41m,Y341封隔器1356.89m,打压座封;

(4)进行堵水施工,挤入堵水剂200t,施工压力12MPa;

(5)挤入封口剂40t,施工压力14MPa,顶替清水4.3m3,候凝48h;

(6)起出堵水管柱;

(7)下入冲砂管柱冲砂至人工井底,完成施工。

措施后,2011全年产油737吨,含水降到85%,2012到失效前也累计采油352吨,日产能上升至1.6吨,含水87%。说明该措施起到了封堵高含水层的作用,并且堵水有效期长。

5.3 经济效益分析

几年来砂岩化学堵水技术实施23井次,使用资金391×104元,累计阶段措施增油8163t,降水8.07×104t,创效755.59×104元。投入产出比1:1.8。

增油创效E=(1-30%)×F×Q×(P-T-C)-I

=(1-30%)×0.8×(8163×0.9769) ×(4949.64-777.6-1480-341.31 )-391×104

=658.76×104

降水创效E= 80688t×12元/t= 96.83×104元

阶段创效=658.76×104+96.83×104=755.59×104元

阶段投入产出比=(Q×(P-T))/(Q×C+I)=1:1.8

6 结论

(1)改进的化学堵水作业技术中采用的的堵剂具有封堵率高、耐冲刷成胶时间可控等特点,有效实现了油井高含水层位封堵。

(2)通过增加关键作业环节,改进作业工序,对处于不同部位的井段均可以实现封堵。

(3)该技术施工控制方便、一次性成功率高、堵水有效期长,应用前景广阔,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万仁博,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堵水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42-143.

[2] 唐孝芬,蔡志军,李宇乡等.地层内聚合丙烯酰胺凝胶堵水技术的改进[J],油田化学,1997,14(2):131.

[3] 张代森.丙烯酰胺地层聚合交联冻胶堵调剂研究及应用[J],油田化学,2002,19(4):337-339.

[4] 周林然,卢渊,伊向艺.聚合物冻胶类堵剂在油田堵水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10:82-84.

篇3

【关键词】延长油田 化学解堵 工艺技术 导流能力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西区采油厂的长6油层特点为渗油层极低。油层开发中,油层因完井、压裂、钻井、射孔、修井作用、试油等实施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并最终导致该油井产量下降。在本案,笔者以延长油矿管理局西区西区采油厂的长6油井堵塞伤害为线索,探析化学解堵工艺在延长油田油层中的应用状况。

1 长6油层简介

1.1 地质概况

长6目的层是上三迭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下而上可简单划分为长64-长61等4个砂层组。四个砂层组中,当属长61砂层组发育效果最完美,即砂体较厚、砂层分布面积集中。储层砂岩类型主要是细粒长石砂岩。砂岩等级分为中、好;砂岩粒径处于0.1mm-0.3mm范围内;砂岩磨圆度分为次棱、次圆。胶结物包括绿泥石、碎屑岩矿物再生、黄铁矿、浊沸石;胶结类型包括接触-孔隙式胶结(薄膜-孔隙式)、缝合线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喉道半径处于0.15μm-1.875μm范围内;孔隙度处于8%-11%范围内;渗透率处于0.1*10-3μm2-1*10-3μm2范围内。总言之,长6油层为小空隙微喉道特低渗岩性油藏。

地面原油粘度处于3mPa?s-7.9mPa?s范围内,凝固点处于2℃-18℃范围内;密度为0.817s/cm3。地层水酸碱值pH为5.2;相对密度是1.056(D420);矿化度是721983mg/L;水型是CaCl2型。

1.2 空隙特征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西区采油厂的长6油层空隙类型以长石溶蚀孔为主。该区15.2%总孔隙内,2%为长石溶蚀孔,占19.14总孔隙。该区内石英溶蚀孔、岩屑溶蚀孔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正是得益于区内的溶蚀孔,储层空间性能因此得到了极大地改善。2 粘土矿物物性对油层的伤害

长6油层内粘土矿物物性对油层的伤害是极大的,现对其伤害机理做相应的阐释:2.1 绿泥石

长6油层内绿泥石为富铁矿物,富氧流体及酸对其的影响较大。富铁矿物与富氧流体及酸反应生成铁离子、微胶状沉淀物,其将堵塞喉道,从而造成喉道渗透率大幅度下降。因芯片细小,绿泥石颗粒表面附着有一种绿石薄膜,其具备吸附沥青质及胶质等重油成分,并对油层润湿性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亲水砂具备亲油性。

2.2 高岭石

长6油层胶结物以高岭石为主,该胶结物为含水铝硅酸盐类矿物。因高岭石空管结构细小及离子交换能力强,若高岭石受到外界流体侵入,其将发挥阳离子交换作用,并最终缩减孔喉。

2.3 伊利石

长6油层内伊利石矿物平均含量处于2.2%-4.0%范围内。伊利石呈现正杂基状及原杂基状,并鳞片状分布于空隙内。EDS分科可知,伊利石内K2O含量处于4.16%-5.61%范围内。伊利石应该被划分在水云母范畴。2.4 伊/蒙混层

长6油层伊/蒙混层含量不超过0.5%,但晶层间膨胀危害性相当大。晶体呈现鳞片状(0.5*2μm),空隙内的晶体呈搭桥状、网格状、集合体状等,饱和纯水后的伊/蒙混层晶格将膨胀至12.63*10-1nm;体积膨胀至110.78%。通过室内流动试验可知,伊/蒙混层淡水渗透率为3/8地层污水渗透率。

在长6油层组2口井中,粘土矿物内绿泥石含量较高,且也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敏感性矿物,即高岭石、硅质、方解石、伊利石。若受到不配伍地层流体入侵,其势必会伤害到油层。

3.1 酸敏

3.1.1 盐酸酸敏

针对长6油层组岩心的酸敏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长6油层2口井属于强、极强酸敏。2口井酸敏指数为43.2%、55.9%,且酸化前后标准盐水渗透率变化幅度较大,由此可得,2口井间均有大量不容物质生成,并成为了堵塞地层的主要物质之一。

3.1.2 土酸酸敏

相对于盐酸酸敏,土酸酸敏对油层的危害程度更加明显。针对长6油层组岩心的室内土酸酸敏实验,完成该实验的难度系数相当大,问题主要集中于注酸压力太高,且酸蚀段短,由此可得,长6油层2口井酸敏强烈。

3.2 水敏

长6油层内水敏矿物以伊蒙混层及伊利石为主。岩心水敏试验结果显示,长6油

层属中等水敏地层,水敏指数处于48.2%-

66.4%范围内。

3.3 碱敏

长6油层组储层岩心属于弱碱敏地层,碱敏对底层渗透率伤害率处于16.1%-17.8%范围内;临界酸碱值pH是8.24,由此可得,长6油层存在碱敏伤害。

3.4 速敏

长6油层速敏伤害以高岭石为主,因高岭石含量不高,则其对地层渗透率伤害率均未超过20%;临界流量是1Ml/min,由此可得,长6油层存在弱速敏伤害。

4 现场应用

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可行性及可行性限度

一、跨文化交际概况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文化首先在多民族、与各国频繁交往的美国兴起,并且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在各国兴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当人们用非母语与他国人民交流时,目的就是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无阻碍地沟通。而在这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尽管这个非母语人们可能已经掌握得不错,发音纯正、语法准确,可是总会出现一些说话不得体,说话方式、方法不符合所说外国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的情况,这时,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而它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一种语言的词义、语用规则、交际风格。

那么,在培养跨文化意识中,我们要克服三种障碍:一是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二是克服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三是尽量摆脱民族中心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不产生不适应的感觉,甚至避免文化休克。

总之,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克服在交流时产生的屏障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不是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自觉地运用跨文化意识,主动克服上述三种障碍,我们就可以“超越文化的屏障”。

二、分析跨文化交际学中的语言交际的可行性及可行性限度

(一)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维根斯坦将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称之为“家族相似”,这就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哲学依据。尽管语言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同一个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的“家族”,它们之间必有“家族相似”。

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信息转换通道”这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际交际的可行性,而在信息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限度,这就是语言之间的非相似性使然。当语言的非相似性越少,即信息转换通道越多,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越高,反之亦然。

⒈人在客观世界中的认识对象在语言符号学上称为“所指”,同一所指在人的头脑中构成同一个概念,虽然世界各国的人们讲不同的语言,运用不同的语言符号,但是这个同一概念的内涵却是相同的,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使他们脑中构成一个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框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即语义系统,在思维认识论上称为“同构”或“基本同构”。“同构”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即存在着的信息转换的通道。这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基本理论依据。

⒉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及一般特征基本上是同一的,都是采用分析、综合与概括的方式,并按照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这种同一性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另一重要条件。

⒊虽然语言之间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之间还是存在“信息转换通道”的。不同语言文字结构及语法成分的组合形式的差异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研究双语探索出语际转换的使信息通道相同的途径。

⒋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大融合,语言——作为社交的工具——之间的接触也逐渐增加,因此语言之间以及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日渐增强。这为跨文化语言交际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转换通道,使得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越来越强。

在双语学中,由于语言接触而引起的本族语对外来语的同化吸收的现象称为异化。适度的语言异化可以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但是过度的语言异化就会起反作用。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限度

语言之间的非相似性使得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限度产生。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那么,在跨文化语言交际方面,其可行性为主要方面,客观存在的信息转换通道保证了一切正常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语言的同构这一相对概念以及信息转换通道的不完全化导致了跨文化语言交际可行性的限度的产生。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⒈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这两者都是导致跨文化语言交际可行性限度产生的因素。

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也导致了语言交际的可行性的局限性。语言的模糊性指词义本身界限不明,无法用分类逻辑对之划出明显的界线。语言的精确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但是要明确的是,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是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

⒉语言交际中语际转换的障碍。

①语言文字结构障碍。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难逾越的语言交际的可行。因为语言结构通常体现出某一语言文字的结构上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只能在同族语言或同族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

②惯用法障碍。惯用法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社会性中的约定俗成,即管理规范。惯例规范不服从语法和逻辑意念,受到一定的语境功能的制约。语言中的词句该怎么用,取决于语境的要求。惯用法一般表现在词语搭配中、成语结构或惯用语结构中。

③表达法障碍。其中主要包括五方面的问题: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形象性与非形象性,形态(或曰时态、体态)表意与词汇表意,以及重心与层次

④语义表述障碍。它常常表现为多词一义、一词多义、语义表述手段的局限性。

⑤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限制语言交际可行性的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必须首先辨析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像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和民族物质化符号这五个相互交融的信息符号,才能将其正确处理。

但是由于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和渗透性,以上五类文化信息符号在语言交际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可译的。同时,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际中,涉及文化的语言交际的可行性是相对的,其局限性是绝对的,跨文化交际中必然存在着文化障碍。

(三)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可行性限度缩小的策略

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诸多障碍,但是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人们克服语言交际障碍的能力正逐步提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接触不断加强和深化,语言的接触也同步发展,文化的渗透性使得文化的民族共性不断扩大,愈加开放的社会文化为语言表达法提供更为巨大的可溶性;人们渐渐将跨文化交际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跨文化交际研究及其方法论的发展日益深入并扩大,这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际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全世界的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深逐渐增强,这对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交际的可行性产生了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

而且,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相应的技巧,就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广泛并深入地了解、比较自己母语及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国家的生活习惯、习俗、思维模式、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

其次,在深入了解、比较的同时,我们要克服三种障碍:一是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二是克服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三是尽量摆脱民族中心主义;

最后,我们在语际转换中自觉地运用跨文化意识,主动克服上述三种障碍,通过加注或填补空缺意义等手段来完善接受者对源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通过此种方式来传播源语国家文化,随着文化渗透的逐渐扩展,接受者的跨文化意识也有渐步的提升,克服语言交际障碍的能力增强,对跨国文化理解的加深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了。

(四)总结

尽管如上所描述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再加上民族差异不可能完全融合、消失,我们不可能彻底超越文化的障碍;尽管跨文化交际学中的语言交际的可行性及可行性限度都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精确的,我们还是在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将自己发挥到极限,向完美挑战,向绝对挑战。也许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苛求,才有今天跨文化交际学的百家争鸣,无数巨著奇葩。我们已经看到,跨文化交际的坚冰在融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信息化 大学英语读写 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读写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种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也可以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可以说,此门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展对外语人才综合运用能力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每个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的责任。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独立学院所招收的学生是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生。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习能力不够,过于依赖老师课堂上对于英语知识的讲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明确的学习动机。同时,由于大学英语读写课在高校学科中属于公共课,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只关心期末考试过关,而不在意是否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课仍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大班授课模式,课堂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再加上“满堂灌”、“翻译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在信息化时代下,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体的计算机运用在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课堂上,这种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使教学信息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老师只能根据教学要求制作静态的教学课件,并不能熟练地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没有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从“老师板书,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转变成了“老师播放课件,学生机械地记笔记”。

第四,在考核方式方面,以客观试卷为评价标准,以教师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一直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有许多老师把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列入考核之中,但其30%的比重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调控其学习的目的。

以上四个方面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潜能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制约着学生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更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

2007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强调“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该《要求》的颁布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契机和前所未有的新思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学院必须基于信息化这个大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引导相结合、以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

第一,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的教学模式,把课堂重点从“教”转到“学”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每节课前,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难度适中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各个小组进行积极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圆满地完成任务,并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光盘、网站和文字材料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等定期向学生一定的学习资料与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资料,而且也可以使他们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第三,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外,可以把网络自主学习,比如学生的网络测试、网络学习记录情况、网上讨论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和作业的提交情况等考虑在内,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这种信息化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有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重点”、“临时抱佛脚”的应付态度,有助于其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微信”、“SPOC”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倡“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改变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具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基于信息化的“多元立体化”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四、结语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地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探索有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引导相结合、以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来改进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现状,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效果,并能进一步满足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柏桦.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大学英语读写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邓刚.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相关问题[J].中国外语.

[4]郝倩.基于任务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模式的建构.2011,(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量; 速度; 做功; 创新设计;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9-002

高中物理中的一些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起来总会存在某些问题,如操作不便、现象不明显、材料难寻等等。为此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反复尝试与探索,对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以下是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各个环节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用做功与能量的关系探索另一种能量及其表达式:动能。由于动能的问题比较复杂些,所以本节暂不直接涉及动能,而是先研究一个与动能密切相关的物理量──速度──与做功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而下节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本节内容的实验探究为下节内容的理论探究奠定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两节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难点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实验室,配合多媒体及电脑辅助。(如图1)

2.学生安排设置:将学生分成三人为一实验小组。分组考虑分层,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同组,实验能力差或不喜欢动手的同学同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一部分同学做实验变成旁观,另一方面方便教学中老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

3.实验器材准备:预备两套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加装橡皮筋弹射装置)、光电门搭配的实验组合;长木板(加装橡皮筋弹射装置)小车打点计时器搭配的组合;装有Excel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如图2、3)

4.过程设计:

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

以弹弓发射弹丸引出做功与速度关系的讨论。借助多媒体显示弹弓图片,并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更多实例分析,如推铅球、掷标枪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做功多少与物体获得速度有密切关系,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环节3: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且实验器材已经限定,故教师可以用设问或思考方向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器材,我先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橡皮筋对物体做功,然后设定了以下七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讨论:

第一组:橡皮筋做功的数值方便测定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测功的数值大小,也可以分析出功与速度的关系?让学生开放讨论,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0页参考案例二,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技巧方法,即测量转换,可以不去测出功的具体数值,而是让力所做的功成倍数关系增加,把每次力做的功记为w、2w、3w……再测出做功后物体速度的变化,最后找功与速度的关系。

第二组:如何使橡皮筋做的功成倍数增加?学生可得出方案,使用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增加橡皮筋条数,使这些橡皮筋并联在一起,且保证每次橡皮筋拉伸长度一样。

第三组: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可以用橡皮筋对木板上的小车做功,或用橡皮筋对导轨上的滑块做功,但这里有没有什么别的力干扰橡皮筋做功?如果有怎么解决相应问题?接着学生讨论,根据以往实验经验,可以想到长木板需要平衡摩擦,而气垫导轨需要调节水平。

第四组:解决了做功问题,如何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确定速度变化需要测两个速度,为了简便我们可以让橡皮筋由静止弹射一个物体,这样物体获得的速度同时也就是这个过程速度的变化了。

第五组:结合以前学过的测速度的知识,可以怎样测速度呢?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光电门测速度,平抛测初速度等。

第六组: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测哪个阶段的速度呢?因为橡皮筋作用下物体做加速运动,之后匀速运动,所以学生可以想到应该测匀速阶段的速度。

第七组:最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呢?由于前面我们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接触过类似问题,学生很容易能想到作图线的方法。那做什么样的图像呢?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想到分别作出W-V,W-V2 ,W-V3,W-等关系曲线,从中寻求答案。

环节4:进行实验。

根据面前的实验器材选择思路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环节5: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指导学生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技术的便捷。

环节6:展示交流。

请部分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获得数据和图像并做出实验结论。

环节7:课后作业。

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与反思。失败的学生分析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同学要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实验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以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篇7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笔者在检验专业的《疾病概要》的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病机制较明确,由于机制较抽象和复杂,需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才能理解透彻。然而本次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疾病如何发生不属于该专业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该知识点淡化,尽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病,病因明确,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二、中职检验生的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由于年纪小,思维局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该阶段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尚未学完,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缺乏。种种不足成为临床课程讲授的“拦路虎”。

医学检验专业主要工作是能够遵照医嘱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而如何临床诊断不作为该专业学生的执业范畴,因此在设定教学计划时把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即如何实际运用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如何根据临床表现选取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信息化丰富教学过程

《疾病概要》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诸多临床科目,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验方法、治疗和预防。是在检验专业课程中连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一门桥梁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对其各门检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理解;通过校园网观看新闻视频,进入由老师创设的“蔗农使用农药中毒”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新知制定出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措施。

1、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建立信息化平台:

应用网络、通信建立校园网络,把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作业、练习等放到校园网络中,建立QQ群、微信等以便学生及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让课堂不局限于教室。

2、新闻视频引入课堂

播放视频“三天内五名蔗农相继农药中毒”这一新闻后导入新主题,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磷农药?”由生活中的案例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图片、视频助讲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菜农喷洒农药”、“误食农药中毒”,视频“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致多人中毒”,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由生活中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化抽象为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动画助理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有机磷农药如何致胆碱酯酶失活”、“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特效药使用后变化”,系统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与临床表现,使干巴巴的抽象文字生动活泼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5、转换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1)设置任务,引导自我探索:

任务一:“请判断图片所示情况属于哪种方式的农药中毒?”

寻找生活中最易见到的有机磷中毒的图片:“不带口罩喷洒农药”、“儿童在喷洒农药作业人员旁玩耍”、“农药存放不当儿童误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服农药自杀”、“投毒”。让学生能利用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图片的观察和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任务二: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为课前新闻中提到的五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蔗农制定预防措施?

由传统的讲述改为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今天所学的新知中归纳总结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方案,以运用农药最多的群体切入,让学生深入创设的情境中,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2)案例讨论,会用才是终极目标:

抛出癫痫、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细菌性痢疾等典型的病历,通过四个有相似临床表现的案例讨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

1、采取了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从互联网、校园网上获取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设计了两个小型任务,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围绕主题展开三次讨论,突破传统“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求知探索欲,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不再局限于在课本上找死答案。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反馈。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

2、利用了互联网、校园网中海量的资源,运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增强了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由以往专业理论知识只有文字灌输的逻辑思维转变为图像信息的形象思维,突破了理论知识“填鸭式”枯燥难懂的桎梏。

3、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学生是一年级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法下,形成了“坐等答案”的被动学习习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害羞或厌学情绪的学生,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五、教学体会

1、信息化的教学,教师须通过互联网搜集海量信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将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储存在校园网中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校园网这一便利的平台,反复查阅有用信息,即节约了搜索和筛选海量信息的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校园网建立各科目和章节的题库,学生可以进入题库实现自我检测,即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有效利用了学生课余的时间。

篇8

【关键词】 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Eotaxin;sICAM-1;临床价值

喘息性支气管炎为在婴幼儿中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50%~70%的患儿会出现反复喘息, 最终进展成哮喘。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证实, 呼吸道病毒感染为诱发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指出,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对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河南省南召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原发支气管哮喘患儿展开了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检测, 并对比分析了检测结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原发支气管哮喘患儿, 各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定义为喘息组和哮喘组。喘息组中有男45例, 女23例, 年龄4~35个月, 平均(17.5±2.6)个月;哮喘组中有男44例, 女24例, 年龄5个月~37个月, 平均(18.2±2.4)个月。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68例喘息患儿按照喘息发作次数分成两组, 1年内喘息发作次数在3次或以上者定义为喘息A组(29例), 1年内喘息发作次数仅为1次者定义为喘息B组(39例)。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检测, 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1. 2. 2 检测方法 喘息组患儿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静脉血, 哮喘组患儿采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静脉血, 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 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测定方法为双抗体夹心ABC-ELISA 法定量检测, 所用仪器与试剂分别为我院现有的酶标仪和人Eotaxin /CCL11 定量酶联免疫试剂盒、人sICAM -1 /sCD54 定量酶联免疫试剂盒。

1.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测定结果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 喘息组和哮喘组急性发作期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较喘息停止期高(P

3 讨论

Eotaxin属于一种Eos选择性化学性趋化剂, 对一些其他类型的白细胞的作用相对较弱, 然而却可以利用Eotaxin受体的介导在支气管以及肺泡上皮上产生。研究表明, Eotaxin可利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对呼吸爆发以及肌动蛋白聚合、化学趋化等产生激发作用。曾有文献报道, 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粘膜上Eotaxin的表达会发生显著增多, 这一结果表明, 其能够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过程[2]。

sICAM-1属于一种大分子糖蛋白, 为免疫球蛋白家族的一员, 其能够同LFA-1分子结合, 对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间的粘附以及上皮细胞与部分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粘附产生介导作用。曾有研究证实sICAM-1参与了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3]。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otaxin、 sICAM-1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和原发性支气管哮喘患儿展开了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检测, 结果发现, 喘息组和哮喘组急性发作期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较喘息停止期高;喘息B组患者的血清Eotaxin、 sICAM-1浓度较哮喘组低。这一结果充分证实, Eotaxin、 sICAM-1参与了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 对其浓度进行检测可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发展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羚. 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总IgE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儿童哮喘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4(9):243.

篇9

论文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估措施”的教学模式。  

 

0 引言 

 

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1 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将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汇编起来,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1.2 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不能提高。 

1.3 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1.4 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②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2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科技英语阅读;二是专题学习。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2.2 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2)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③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2.3 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题组自2006年以来,正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从形、声、文字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输入方式多元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学科特有的优势,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上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①芮燕萍,赵睿,王志波.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前景的调查研究.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3):80-82. 

篇10

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新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讲新课前让学生先自学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使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均分激励”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用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它是成绩册中学生学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平时测试评价成绩乘以60%(有时实验班级自定比例),加上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的综合评分,即为成绩册中该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教学前评价。教学前评价是指学生自学教材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备课)之前的评价。它使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备课提供依据。教学前评价消除了教师“不讲不放心”的顾虑。让教师看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潜能,为教师由衷欣赏学生、不断表扬学生提供了基础。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