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79-01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搞好乡镇中学地理教育是提高我国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教育中,虽然教学计划明确地规定了地理教育的学科地位,然而,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就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做一些分析。

一、地理教学现状

(一)地理学科师资队伍不稳定,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专业地理老师奇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其它学科教师转教或兼教,他们中的很多人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且缺乏科学的教法, 他们认为教地理把一本书念完就了事,故要让他们传授更多地理知识给学生,简直是强人所难。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系统、广泛地认知地理知识。

师范院校的一些地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农村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脱产进修不行、在职培训不便、向专家名师学习机会难,使得毕业生毕业分配时千方百计“跳槽”,同时也承受不了城乡之间的强烈反差,都不愿回到农村学校。

(二)教学设施配置差。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农村中学无法添置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更不要说配备完整的图书室、实验室。教师备课手头上也只有课本和教参,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教师本身在这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也较低,能运用多媒体、电化设备上课的极少。

(三)地理教学水平低。大多数地理教师上课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图文不能有机地结合,偏重知识的传授,欠缺能力的培养,无法挖掘思想教育的因子,方法比较呆板,在启迪学生的智能、发展个性方面都显得很薄弱,特别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不够。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出现知识性错误、口误、笔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抓不到重点,不能化解难点,把握不准教材的深度,广度,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四)对地理学科价值认识不够,导致重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现代地理学的教育价值还缺乏应有认识。许多人认为地理只是知识的“大拼盘”,只讲述山川名胜、物产、交通、城市等的学科,学习地理对升学无用,学了地理也不能用于种地、发家致富,因而有的学校地理开课不足,平时都上数理课,到年末统测时,抽出几节课勾画考试重点应付考试,在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地理学科教育上都进行着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育,这极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正常进行。

(五)教学教研活动较少,教师水平难以提高。地理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人数少使得学校无法开展地理教研活动,基本上是讨论公开课,而教师评议公开课时,一般都是无意义空谈几句,吹棒一番散场,对教改诸问题提不出什么建议性的意见,而且校际之间信息交流极少。时间长了,地理课堂失去活力,教师没有新鲜知识输入,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理越来越难学。

二、建议及措施

(一)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地理教学中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吟唱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以地理科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地理科学的热情,使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综合性、广博性、趣味性、实用性。地理科学的魅力还在于有不少未解之谜,这是吸引学生的素材。

(二)地理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促进观念的改变,以适应开放式地理课程。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要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选送教师进行地理函授、进修,鼓励教师在职业余进修和脱产进修,对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为时代落伍;不断拓宽、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地理调查、实践与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地理教育理论水平、方法与技术手段及地理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三)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教研工作,靠学科教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原先的“承传型”角色转变为“研究型”的角色,将教学与科研熔为一炉,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这样既推进了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期初在听课中要求教师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要求学科教研组共同参与学科听评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对教案设计、上课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切磋,听评课活动必将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0-01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地理学科作为中学一门重要文化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长期以来,像阿坝州茂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初中时就是所谓的“玩”过来的,高中时面对课程的难度加深而造成的跨越度很大,使他们认为地理学科难学易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茂县这样的名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的种种学习障碍一直较严重的影响着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就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教学现状

茂县地处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区,这里以羌族人为主体,由于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里相对蔽塞,这里的学校也与发达城市的学校有很大差距。在这里,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学生家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而地方教育环境则是,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尤其是在初中,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都是用其他专业的教师顶替,因此在教学能力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在阿坝州地区,地理和生物两门科目是不参加到中考成绩计算中去的,同时由于在现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了地理这门科目在初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也就“玩”过去,而在升入高中时地理又是一门必修科目,尤其是对那些选择了读文科的高中生而言地理简直就是一门高难度学科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在四川全面铺开,当然茂县也紧随其步伐,然而却让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让地理教师感到了困惑。

2.教学困惑

2.1学生素质方面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层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虽然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某些问题,往往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手里就只有课本。再加上,本来在茂县,初中地理不参加升学考试,教师基本不是专业教师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时这样刚开始正式学习地理的阶段,学生基本上就已经被抹杀了学习的兴趣,升入高中时学习地理当然就很恼火。(2)学生的厌学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教师创新教学的一大因素。

2.2 教师个人教学方面

在这里,地理成绩偏低的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阿坝州地区的初中,地理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正是由于地方教育仍然处于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对待中学地理教学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地理老师很多都不是专业教师,而是其它科目老师来加以替代。即便有的学校部分教师是地理专业出身,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里教师接触外面教育环境较少,教学相对不灵活,这也使得这里的教学成绩难以提升。这里的学生在初中的地理课堂基本就可以说是“玩”过来的,本来该具有的地理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样在升入高中时,无形中学生自己就有了很高的门槛。

3.教学建议

3.1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则是指在进入正课内容之前,根据本届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如,在讲到新疆这一节知识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个新疆人文风情的短片,然后给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新疆会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情境”。

3.2充分地利用电教室

我所在的地方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据了解,地震之后很多农村初级中学都有或多或少地有了电教室,我所在的学校也有一间电教室(当然也是唯一的一个电教室)。有了这样一个教学工具也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很多色彩,因此可尽量在教学中给学生放一些地理短片,让学生理解地理的神奇和风趣。如:在讲台湾这一节课时,给学生放了关于讲述台湾风土人情的短片,先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台湾。其实电教室的引进,这无疑是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认知面,但遗憾的是很多老教师面对电教室仍无能为力。

3.3充分让学生走进自然

由于我所待的学校正是位于大山深处并且也位于民族地区,这里有很多的自然风情也有很多的人文风情。只要有机会,可带着学生走出学校,在大山里学习地理,比方说走出去认识植被,像在书中提到的什么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其实在走一圈下来并经过详细的讲解学生自然也就懂了,从而也理解了――“气温随海拔的身高而降低”这句话的含义。其实用这种方法之后,学生自然就喜欢上地理,尤其喜欢走出学校去学习地理。

篇3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活动建议 农村初中生 教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55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地理阅读视听活动、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制作活动、地理观察演示活动、地理情境模拟活动、地理信息收集交流活动、地理设计创作活动,以及地理课外活动等类型,涉及到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各个领域,对于改革陈旧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下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对初中地理“活动建议”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地理课程标准相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地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它目标则无法实现。现代地理教学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努力达到“标准”的要求。而“活动建议”是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现代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由教育专家、学者编写出来的,它对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有指导意义,大多数“活动建议”包括有标准要求。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时,我事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P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一文,用课前10分钟,每组选一位学生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然后用5分钟让学生回答P37页的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魏格纳的观察、发现的探索精神;”有的说:“要学习魏格纳坚韧、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通过这一活动过程,既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地理“标准”和“活动建议”,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二、地理“活动建议”,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是各种考试的重要依据。地理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标准”编写出来的。“活动建议”是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活动建议”与地理课本有机结合呢?

根据我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

课前活动,教师要事先把活动要求、活动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预习教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活动,适用于新授课的导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引领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如:我上七年级地理上册P19页“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提前一周要求学生从家里、电脑里搜集各类地图。上课前,学生把搜集到的各种地图贴在教室后边的墙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把搜集到的各类地图展示出来,很好!老师表扬你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中活动,主要是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有关材料。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4-5页制作地球仪,学生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示范制作,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让学生自己改进。

课中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成游戏。如:教学生看地图,怎样学会辨别方向。“有的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地图上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十字,在十字上标出方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起立做游戏,左手中指往上指,口中说“上北”,左手中指往下指,口中说“下南”,左手中指往西指,口中说“左西”,右手中指往东指,口中说“右东”,右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北”,右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南”,左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北”,左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南”。

课内活动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乐趣,那么,课后活动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课后活动,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对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如:让学生搜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形景观的照片,参观农村聚落,了解民族习俗,开展防震、防泥石流的演练活动等。

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不能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一定要紧扣“标准”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组织,及时总结评比,这样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

三、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初中生,个别差异很大,智力水平也不一样,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储备不足,但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使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整合,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地理课堂。

农村初中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适合开展地理计算、绘图、阅读视听、地理制作、游戏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争当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员”、“观看地理录相”、“角色扮演讨论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等。

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虽然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地理活动教学方面的设施还很少。教师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为开展地理活动创造条件,活动中多多融入现代教育的元素,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论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学习,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意义和价值,把“活动”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有效对策[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0.

[2]曾学平.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33.

[3]陈亚平.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10.

[4]旦珍. 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教师. 2012,9.

[5]郑永周. 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

[6]吴寒.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9.

[7]勒春雷.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1.

[8]王昭懿,唐勉.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7.

[9]张新辉.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建议[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2,8.

篇4

摘要:环境教育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基本措施和手段,是净化和美化蚺天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诸多的交叉性,使中学地理教学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为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全面、系统和整体地落实环境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探讨了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074-01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生进行环境、资源、国情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

一、地理环境教育中存在问题

1、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的专家,而是要培养具有一种意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态度,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并且绝大多数地理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缺乏进行地理环境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制约着地理环境教育。

2、地理环境教育面临着学科知识更新和教学内容结构与功能的调整问题。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缺乏制订切实可行的地理学科深入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体系。

3、地理环境教育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地理环境教育过程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发挥不够。

4、教育目标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评价指向,我国现行的评价机制习惯于用一张试卷考查学生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只是检测了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掌握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尺度和方法。构建一个合理且能有效衡量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的中学地理环境教育评价体系,是当今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在中学深化地理环境的建议

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地理教育提出几个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中学地理教师都应该受到环境的相关培训,要加强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来提高他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如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实践能力。特别要注重在实践中的培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地理教师把所学环境知识恰当地运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之中。

2、协调地理环境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本身是综合的整体,环境问题有复杂性,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特别需要地理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教师没有各科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教得好。这样才能弥补单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个人倾向的缺陷。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要求比对另一本科目的教师要求更高中学地理教师没有各科目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叫出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和其他各学科教师之间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3、实施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在现行的中学教学计划中,由于没有地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要进行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对一门学科有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助于改善教育的效果。但,如果不进行评价。容易使地理环境教育变成一种摆设。怎样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要求?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正常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环境学科知识两者的关系?都应进行合理的评价。

(1)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

闭卷考试答题是和一般的科目考试一样。主要考查学生对玮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要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于理解、思考和应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开卷占80%,闭卷占40%,鼓励学生多思考。

(2)采用口试的评价方法。

口试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多个环境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准备。

考试时让学生抓签,根据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整理答案。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概括能力。但教师要掌握好答题的结果,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真实水平。

(2)利用编辑环境手抄报的评价方法。

手抄报的设计内容作如下要求:

①对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的看法;

②及时展示当前最新环境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

③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人物、漫画。成绩的评定时只要做出来了就是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评价课堂参与。

主要评定学生课堂发言、表演、讨论等参与程度。一般采用好、中、差三级形式,评定等级为“好”的那些学生,是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中”的,是自愿发言但不经常或者参与程度不太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差”的,是不主动发言的,常常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评价以一学期的累积作为总评价。随机性、偶然性较大,一般作为参照性评价。

(4)思想情感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兴趣、个性、创新性等,评价结论采用教师撰写定性评语的形式。这主要通过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记录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是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火花。

地理环境教育可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保能力,以及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人、集体、社会对待环境的正确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地理教育本身价值的实现,为中学地理教学赋予活力,加快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篇6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运用预习卡进行预习。在预习卡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训练综合能力的问题,采用必做题和自选题两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前置作业,让学生完成预习卡,让学生找到与水资源遭到破坏的相关案例、图片。教师在上课之前搜集学生的预习卡,了解学生的完成程度。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课上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对学生还不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辅助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辅助手段日新月异,基于Google,基于交互白板,基于互联网等选择越来越多。教师如果仅凭口述或依赖传统信息方式,不仅形式单调乏味,而且内容也无法全面。各类常用地图的演示,世界、中国、家乡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教师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为初中地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辅助下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图、澳大利亚地形、气候图等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释疑,甚至有新的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全体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运用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形式组建合作小组,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在需要合作讨论学习的地理知识中进行小组合作。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6-01

引言:建构主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以此发展起来的学习策略研究为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带来了新思路。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探讨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地理教学设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地理教学中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学习环境设计等四个环节。建构主义学习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而地理教学的特点就非常需要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在某一时间、某一空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共同参与、相互交际的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好满足了地理教学的这一需要。

1、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地理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尽量把当前正在学习的地理知识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地理教学的设计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为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帮助者。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充裕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确保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体现真实性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学习是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境应尽可能真实。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学习的地理知识;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教师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有针对性的、有细节的、详尽的设计和“建构”,设计中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环境,包括学习情景的布置、合作学习条件和教室里的小团体。设计中应该包括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自主学习环境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学习者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和提出假设,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和光盘有机结合,利用学习园地、地理知识专栏,发挥多媒体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向学习者提供可选的、丰富的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地理信息资源

(四)建立交互协作的学习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应该产生于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通过和其他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协商、辩论,能够更有效地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讨论,讨论遇到的难题、交流经验,在协作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交互和协作平台的构建使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弹性更足、更有利于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地理教学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1、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编号SC-MNU1402)

2、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编号:Mnu-JY1507)

[作者简介]蒋溢,1975.4--,四川三台,硕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四川绵阳 621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教师的培养提到,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不仅给高师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学生人格完善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教学行为的开拓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专业唯一分散在各院系的,体现各院系的“师范”或“教育”专业性质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因而高师院校要大力加强和重视学科教学论,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功能。[2]地理教学论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之上研究地理学科教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带有地理学科知识传授特点的实用教育理论课程,是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兼具理论科学和应用研究科学性质的专门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探究、交流与总结提高其师范技能,培养其合作精神。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是瑞士学者皮亚杰首先提出来的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也就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跟传统教学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抛锚式教学法是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三种教学法之一。[4]这种教学法要求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二、抛锚式教学的实施特点

(一)“锚”是关键

“锚”的设计是抛锚式教学的关键,也是一大难点。所谓^是指某种活动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围绕某些真实问题或类似真实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应具有一定的覆盖度与趣味性,应该不止一种解决思路与答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在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有所收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途径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是其重要的问题解决途径。情境设计应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小组互动,能促进其在无形中自觉形成合作探讨的氛围,以支持生成性学习。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镶嵌式教学向学生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片断式的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指导,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5]

(三)“发展”是目的

抛锚式教学中“锚”作为支撑物以启动教学,但并不是终点。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生成学习项目,以使得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抛锚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围绕某种类型的教学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而这个尽可能有趣、复杂而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为目的,其复杂程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在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的设置大多在大三上期或下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和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复习旧知识,通过围绕“锚”而展开的系列活动学习新理论,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另外,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尤其强调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如真实的中学地理课堂中去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一)抛“锚”

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真实情景:在一所中学,校长及几位地理教师在讨论新地理教师的招聘方案,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让老师们非常头疼,那就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考察应聘者的教师专业素养?应聘者通过何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和水平?虽然大三学生在地理教学论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很多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所以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尝试去理解和分析该情境时,自然无法完全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的“锚”就成功地抛出了。因为“锚”是抛锚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结合课程的内容创设或者选择有效的、难易适中的“锚”,选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抛出,从而真正发挥抛锚式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那就是应聘者以何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呈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变身考官亲自面临这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有用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了解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定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评价并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通过小组成员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成果在组内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然后在组间交流。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共同解决问题;交流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状况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如地理说课的作用、特点及内容由学生代表总结,但注意事项和说课的形式由教师总结。当然总结不是结果,仅是问题解决的小结;评价不是以分出优劣为目的,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体经过自主学习、参与组内交流和总结评价使知识在头脑中加深印象,从而形成地理说课概念的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交际体验为目的,而且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失败。[10]同时任何教育改革脱离了n堂教学都将无法实施,因此,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强调真实情景中实践知识的应用,符合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点;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上课听讲、下课彻底忘光的不良习惯;强调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以及问题解决等综合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总结和归纳,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地理教学理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国志.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10-11.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1): 12-151.

[3] 郭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教育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4):100-102.

篇9

一、复习先知,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信念、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能更全面完整,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也更能体会到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与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的导入:有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是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那么拍摄广告的时间选择白天还是晚上?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回答,“白天”、“晚上”、“都可以”,均有学生回答。

这个情境问题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获得的,即便能回答出白天,也无法解释其原因,因此这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参与协作,引导会话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

1.观察简易实验

用家用锡纸剪成直径20cm的圆,然后剪成螺旋状,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在锡纸下方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锡纸是否有运动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锡纸在转动,但不知为什么会转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候玩风车的情景:当把风车竖起来,风从风车对面吹过来时,风车就转动起来了。那么锡纸在转动,是不是锡纸底下有风往上吹呢?学生通过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举一反三得出:锡纸底下空气受热上升了。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学生得出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的空气运动规律。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推导环流过程

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各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教师给出基础示意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前布置观察的两个生活现象与刚才的实验出发,并通过一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强调: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水平分布;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若近地面等压面为1000 Pa,等压距为100 Pa,标出上空两个等压面上M、N所代表的数值。引导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A处受热,A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1处和3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1处和3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3)B处受冷时,B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4处和6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4处和6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4)标出1、3、4、6处的气压名称,并比较1、3、4、6处的气压值大小。

一组思考题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步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气压不是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的呢?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的地理事例来说明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下列事例:①吹胀一个气球,把气球口松一点点时,气体快速地朝外泄;②夏天站在空调房门口时,感觉凉气从门内向外吹;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开窗时,室外的冷空气向内灌。

四、归纳拓展,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篇10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bject and Approach of Reflective Teaching

GE Jinming[1], PEI Shubo[2]

([1] Dandong Culture and Art School, Dandong, Liaoning 118100;

[2] Fengcheng No.1 Middle School, Dandong, Liaoning 118100)

Abstract Teachers cannot do without reflection,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through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teaching video, reflect their own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behavior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finally improve themselves.

Key words geography reflective teaching

地理反思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愈来愈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青睐。地理反思教学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经常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找出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更快提高。

1 地理反思教学的对象

(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新课程改革的走向,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引领者。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理念是地理教师教学的路标,地理教师要通过对新知识体系的学习、领会,并对自身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信守新理念,转变传统理念。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方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教学效果有很大差距,理想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教师就应该反思,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实际是否匹配。及时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对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探讨、研究,加以整改,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经过反思能够查摆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找到差距之后,要进行整改、完善。取其精华剔除失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3)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的最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上完课后,老师应该坐下来、静下心,对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教师教学细节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功底、教师的能力水平、政策水平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理得是否合适,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教学内容方面有无偏差,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是否体现出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及时妥当等。长期坚持,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4)教学行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言谈举止。

除此之外,还应反思:

表达。教师课堂教学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板书表达。反思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亲和力,声音是否响亮,语速是否适度。反思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美观,书写是否规范。

习题设计。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要靠习题来完成,课堂上老师讲得再好,学生配合得再好,要想完成教学任务也离不开大量的习题训练。新课程标准要求习题的选题、设计要符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上完课老师就要反思:本?的习题量够不够,问题设计得是否有创意,是否将生活信息融入课堂,是否将社会信息融入课堂等。因此,反思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运用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等,是教师必做的工作。

教学方法。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如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实践体验法、实验演示等方法,这些方法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课堂需要和老师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实施能力以及老师的偏爱、学生的喜欢程度。在使用过程中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把难以理解的问题直观呈现出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的、形象的、动态的,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所以每节课的课件制作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精、要细、要有针对性,不是让学生看热闹,而是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这些都是值得老师反思的。

突发事件的处理。地理课堂不能是死气沉沉的,遇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时常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前没有预案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冷静应对,妥善巧妙地化解问题。教师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处理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

(5)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要与学生互动,教师注意察言观色,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还要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成效。通过信息反馈同时还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困惑、知识把握程度以及认知能力水平等。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后考试能了解到可能还有许多学生存有困惑。教师应该认真反思:

反思不足之处。地理课堂教学看似年复一年、实则复杂多变,每个老师都不能保证每节课不出一点状况,各班级学生存在差异,配合程度、演示实验的效果、学生的接受度、重难点的处理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另外,教训内容的安排取舍上、教师语言表达上、举例恰当与否、问题讲解到位与否等,都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反思,要引以为戒。

反思学生表现。千差万别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着各自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的障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喜欢程度,对地理知识是否感兴趣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存有困惑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反思理想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堂好的地理课,课前老师要有理想的预案以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精心设计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准备学案、备大纲、备学生、备教法、备习题、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但是,预设必定与实际存有距离。反思理想预案就是将达到教学目的的最精彩部分的预案予以反思。如恰如其分的比喻、妙语连珠的解答、典型的例题、师生互动交流、精辟的归纳总结等记录留存,以备后用,对改进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2 地理反思教学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教学相长,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反思。体会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是开展反思教学的首要工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明确性,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法,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演示课件等活动的趋向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配合度等各个方面。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是否能接受,也就是通常说的“不够吃和不消化”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现象,要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地理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按照已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改变教学现状,并用可替代教法进行调整,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调整反思。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要成功地调整反思,地理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W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2)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进行反思。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地理教学研究活动都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很好途径。不论是观摩教学,还是教学研讨,只要认真参与,努力与自己教学挂钩并做针对性的反思都会有极大的收获。观摩其他教师讲课时, 从他们的教态、教材的处理、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启发或借鉴。在研讨讲评时,可以从教研员、有经验的教师以及领导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因此,经常参加教研活动,是教师扬长避短、取得经验的好机会,也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很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