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节课是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及其对计算机安全的危害,以此引导学生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并且掌握必要的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传播途径
掌握计算机病毒常见的表现
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病毒一知半解,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抓住这一心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对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了解病毒的常见分类;
(4)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5)了解和掌握杀毒软件的制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熊猫病毒实例体验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对我们的经济、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修养。
四、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听和分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主题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家相互之间的讨论、研究,对病毒有更深入的认识。
1.通过网络歌谣、网络诗词介绍风靡一时的“熊猫病毒”引出本课教学,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3.组织学生讨论身边遇见的各种现象,教师给出科学的分析。
4.通过病毒来了解反病毒技术。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
时间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为大家展示熊猫病毒大图,讲述熊猫病毒惊心动魄的故事。 通过搞笑的诗词、歌词等,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入“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5分钟
教
师
演
示
、
讲
解 针对熊猫病毒的传播,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计算机病毒特征:
1.寄生性;2.传染性;3.潜伏性;4.激发性;5.破坏性。 以实例为根据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加深对病毒特征的认识。 10分钟
思考:病毒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病毒这么多呢?
1.软件产品的脆弱性是产生计算机病毒根本的技术原因
例如操作系统的漏洞
2.社会因素是产生计算机病毒的土壤
例如木马偷取信用卡号、QQ号等 让学生去思考这个平常而又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听课,老师做出总结,并举例熊猫病毒产生的缘由等。 10分钟
教
师
演
示
、
讲
解 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为什么防不胜防呢?这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让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的过程来消化和掌握这个答案。结合途径,教师例证。
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复制文件、发送文件、运行程序等操作传播的。通常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1.移动存储设备;2.网络(破坏性大) 让学生结合现实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同时结合现实遇到的疑惑,教师给以正面的答复。
5分钟
病毒太多,太杂,根据病毒的一些特征,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我们把计算机病毒大致归结为7种类型。
1.引导型病毒;2.文件型病毒。 3.宏病毒。(office文件); 4.蠕虫病毒。5.特洛伊木马型病毒;6.网页病毒。7.混合型病毒。
认真阐述每一类病毒的特点及代表。 这里主要让大家听和学为主,同时结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病毒进行比对。例如熊猫烧香、cih、红色代码 、尼姆达等。 5分钟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现象
先让学生列举,然后教师补充
1.平时运行正常的计算机突然经常性无缘无故地死机。
2.运行速度明显变慢。
3.打印和通讯发生异常。
4.系统文件的时间、日期、大小发生变化。
5.磁盘空间迅速减少。
6.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
7.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8.计算机不识别硬盘…… 让学生总结以前碰到的各种电脑出现的现象,学生们主动积极的回答,同时理性分析到底是不是病毒引起的,老师做深层的分析和指导。 5分钟
开阔视野:1.计算机病毒程序一般构成(简单介绍);2.计算机病毒制作技术;3.计算机杀毒软件的制作技术。 这一部分,教师根据课堂气氛,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主要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4分钟
课堂小结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化,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信息安全不容忽视。作为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要有信息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分钟
- 上一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 下一篇:初三语文教学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