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素质教育;汉语教学;少数民族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重视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与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教学逐渐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的进程中有了新的突破,其主要体现在它不仅要实现各种文学知识的传播,还要有效实现“文道关系”的处理。“文”即语文工具,“道”即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实现“文”教的基础上,以“道”教来进行素质教育,从而实现我国教育高效性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
一、 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便利性
从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开看,应试教育成了各个中学校的病症之一。然而,在这种教育的作用下,不仅不能够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性发展,还不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也即是说,素质教学成为了大多数中学校的空口号。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实现学习与素质共同提升的教学愿望,就需要在利用汉语教学的便利性,来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
1. 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
教师,是一个学校能够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又由于现阶段汉语教学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要实现“道”的教育。因此,当汉语教师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融入有关的素质教学,从而实现了两种课程,同一教师,同一课时的资源优化的目的。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中学校本来教师相对较少,且语种不同,汉语教师缺少的条件下,就可以利用汉语教学的便利性,在汉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互通之处,来实现素质教学素质提升的教学目的。
2. 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育,能够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而我国目前应试教学的病症又十分严重,所以,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学,便是充分发挥汉语教学的便利性,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较为融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汉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中学生更加稳固的掌握文学知识,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渐割除我国应试教学的病症。
3. 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育,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
要想实现良好的汉语教学结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处理“文道关系”。也就是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良好的教学过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因此,通过汉语教学来实现素质教学,便是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的重要途径。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与其融合,就能够更为良好的展现汉语教学内容,更为突出了强调教学重点,也就更为优质的实现教学成效。
二、 利用汉语教学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原则。因此,利用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来实现素质教育,便是解决如何培养素质性人才的有效方式。
1. 树立观念,实现汉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树立观念,也就是学校、教师要有在汉语教学课程中将汉语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的意识。也就是,汉语教师能够主动地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素质教育与其结合,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有效性目的。例如在汉语教学课程中,在剖析相关文章时,就需要在相关文学知识、文字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物个性分析,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从中感悟相关的人生道理与思想哲学,从而给受教育者的思想以影响,并用此指导今后的人生道理,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
2. 注重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融入素质教育内容
注重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融入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要在教学的课程中恰当的处理好“文道关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汉语知识,实现语文工具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文化层次的提升,彰显素质教育的有效作用,实现素质教学的教学成效。素质教育也就要求学生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课程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就可以开展一些相关文学的书法、国画、中国功夫等相关于中国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教学课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能够实现中华优良璀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 培养高质量汉语教师,实现教学技巧优化
要想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素质教育,并能够凸显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需要一个教学技巧熟练并优异的汉语教师。因此,学生就需要引进汉语知识较为专业的文学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并对其进行培养,提升其相关的教学技能,实现其教学技巧的优化,从而能够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有机的实现应试教学与素质教学结合,在以人为本、教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整个教学课程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中学生,并改变少数民族汉语程度不高、知识水平不一的局面。
素质教育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培养优质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革新我国目前教学弊端的重要措施。所以,为了实现新型人才的创造,就需要以教育之手,行优质之学,将汉语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由繁杂到简洁教学过程、由单一到多元的教学实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健. 语言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
篇2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职业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 :职业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心理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又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修养、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为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学习和实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为就业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从业人员都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同一种职业不同岗位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方面。
二、高职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验,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劳动者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环境等。能否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所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可以说,职业素质是高职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大批高职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也有部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动辄不辞而别,甚至还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这严重影响了高职职业院校及学生的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三、探讨与研究
1.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作为职教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还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意识到良好的个人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所开展的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2.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胜任各项工作的重要本领,也是促进个人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舍弃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教学。设置课程时打破传统,增加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走进企业和工厂,更直观地感受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则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邀请优秀员工来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素质讲座,让学生了解职场工作者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组织与职业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有职业特色的社团活动。例如,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理清职业发展思路: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职业素养:开展职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都能提升学生服务社会与认识社会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定向免费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学创新
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把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在人文精神日益凸显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应是既有医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素质课教学是培养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断创新人文素质课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免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扎实、技能高超、素质全面的合格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1.创新教学理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关于教学理念的观点有很多,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两种,
通过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教学理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是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和“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通存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当今中国,尽和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根本转变。
2.创新教学过程,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边统一的根本转变
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很多,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单向传授和现代的双边统一两种观点。
单向传授是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都是书本中的现成知识,没有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双边统一则注重师生的双面交流,它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学生如何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知识,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教学当作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认识活动,以获得品德、智力及良好个性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3.创新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向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的根本转变
教学手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表格、挂图、标本、模型等,具有历史悠久、形象直观、概括性强、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和经济实惠等特点。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现代教学手段是以电教设备为主体的各种教学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多功能化。如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记录、储存、控制、传输和再现等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进行信息的加工编辑。二是形声性。现代教育手段主要是用图象和声音表现教学内容,可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声情并茂地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形象生动、逼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先进性。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软件可以多次复制,反复使用,长期保存,具有大容量、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等先进性。现代教学手段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对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可知,二者既各具特色,又各有所长,但从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技能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为培养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应创新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向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的根本转变,既保持和发扬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又要大力推广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使之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把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值得指出的是,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本文仅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课教学的视角,对向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能够引起抛砖引玉的效应。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14-137)资助。
参考文献:
[1]曾昭轰,卢晓中,舒邦华,等.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
[2]孙英梅,姚凤海,马丽娟,等.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3]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年01期.
[4]孙英梅,岩磊,张,等.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卫生软科学,2002年04期.
[5]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等.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05期.
[6]李雁.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及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
谭宗梅(1962-),男,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倡课程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凸显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第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第三,让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三层含义下,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教育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历史教学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多年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形成了诸多误区,人们认为学习好、品质好,教育便达到了目的。素质教育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应该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向社会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并获得支持。另外,学校还应利用多种方法与家长勤沟通,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教育合力。另外,教育部门还应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学习培训,进行教改。教学改革是一次探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教学改革进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耐心扶植,科学管理,使素质教育真正付诸实施,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二、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打破“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于:宏观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适度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善于释疑解难,相机点拨学习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否定了“满堂灌”,不是一概否定教师的“讲”。该教师讲的内容,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准、讲透、讲好。讲什么?讲重点,讲难点,讲结构,讲学生自己理不清、弄不懂、连不上的内容,讲历史理论分析,讲思想认识问题等。这样,师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教与学做到有机统一,教学效果自当“水到渠成”。
三、要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现代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
四、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师生间才可能谈得上平等,课堂上才会出现和谐的课堂环境。唯有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身处其中,才能获得自尊、自信,才能愈发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都不应受到惩罚,教师只需给予鼓励。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若不给予这些学生惩罚,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懒惰,不可救药了。我认为恰恰相反,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与欣赏”。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回答正确,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次他答不出来或答错,老师鼓励他了,他一定会暗暗努力,争取下次好好表现。所以,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教师设计问题的前提基础。
五、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六、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学生一起研究历史。在学生中间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针对多学历史知识为学生设立研究课题,带领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到国际新秩序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课下研究目前国际新秩序的特点和其存在的原因,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思考。在课上分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国际新秩序部分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历史课程对国民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时期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曲丽泓.突破传统,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育;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61―02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丁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和丁业对技术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设备的运用,都需要由技术人员去操作。但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中职教育㈩现了重技术培养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这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对社会的发展和中职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推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语文教育而言,如何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成了关键。人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礼仪教育。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国教育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渗入礼仪教育成了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观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的意义重大。
1 礼仪教育是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我国广大教育丁作者的经验总结,是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中职语文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职语文自身人文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职语文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列入教育的重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中职学生而言,技能教育是关键。但不是全部,要实现中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礼仪教育。让人成为人,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之一。要让人成为人,就要知“礼仪”。
“礼”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知礼仪”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先律己,然后敬人,以礼仪规范去与人交往,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是实现人与人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进入社会这个大的交际环境。学生们只有“知礼仪”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毕竟现代社会是需要合作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要在中职教育中完成素质教育,就必须要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培养出言行举止得体,合乎社会礼仪规范的学生,也才能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总之,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观下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2 礼仪教育有利子中职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技术培养轻人文教育的问题。中职学生缺少必要的礼仪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之一。因此,中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学中渗入礼仪教育。从另一方面看,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学反过来也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扩大语文教学的内涵,使语文的教育功能实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的培养,语文教育的功能单一化,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把语文知识当成教学内容,而忽视语文教育中的礼仪等人文教育。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了促进中职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语文教育的功能,增加教育内容,丰富教学资料。而礼仪教育是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交际能力于一身的,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无疑可以丰富充实语文教育自身的内涵,扩充教育的功能。
3 礼仪教育有利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入的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毕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通过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际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网。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走上丁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安定。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的和谐有助于整体的和谐,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礼仪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篇6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德育课程 关系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所制订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强化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素质教育回复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德育,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德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在过去的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过分突出德育的偏向,使德育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过多地用政治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德育。二是淡化德育的偏向,即过多强调德育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用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进行德育。虽然这两种偏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直接结果都是使德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外,使德育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的”和“额外的”工作,从根本上阻碍了德育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的特点
1.德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德育目的、目标的要求较高,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及其实现比较复杂。
2.学校德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应该说,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因素,更要追求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其教育目的这也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色之一。
3.学校虽然也可以有一套类似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直接德育的教材,但是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所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德育课程体系及其研究与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去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
三、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关系
1.素质教育对德育提供了新思路
(1)素质教育的推进为德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已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为全面扫除制约德育工作的种种障碍,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提高人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2)素质教育为学校德育到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今天所谈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应试教育下,德育只是软指标,智育才是“硬指标”。只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到位。
(3)素质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德育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开始进一步深化。
2.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情况、新闯题、新挑战,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德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用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推动新时期的德育。
(1)德育应着眼于人们的个性
传统德育往往强调其政治性功能,过分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忽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甚至对有特殊才能的人进行限制,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2)德育应着眼于创新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教育模式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的作用,而置非智力因素于不顾,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严重缺乏。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育最大的失误。
学校德育要发挥其功能,必须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教育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培养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即对创新对象的追求和创新动机的培养;对创新的自信心、恒心和顽强毅力的培养;对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篇7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干部和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素质教育,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课前期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课前布置观察作业。2.课上期盼。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对一种事物的研究点出发,可以引出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从而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使学主动思考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月的主动者。3.质疑期盼。质疑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根据所教授内容的需要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者发动学生提出与讲授内容有关时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答。4.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专家认为,首先应该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体现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以深沉的爱、执着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第二,教师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
第三,教师应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第四,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第五,教师应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 在学生方面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很重要,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示范动作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很重要,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篇9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了进一步加强完善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对师生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了解了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现状,并得出应当从加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和方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意识;提高和培养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增加开设特色教学内容等方面来加强完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1.前言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的主题,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教育则是实现这种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现代体育观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不同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推进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是学生培养体育能力、形成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对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既可以丰富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又可以根据贵州师范学院特点分析对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它的提出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桥梁和手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应当至少包括以下4方面的主要内容:
2.1身体健康素质
健康的身体主要是指人体生理各系统、器官发育正常且功能性强,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害,能适应各种生活、工作环境和气候条件,并能以精力充沛和顽强的意志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等工作。
2.2心理素质
主要是指良好的气质、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冷静处世、思维敏捷并富于创造力等,这一层面的素质需与文化层面的素质协调且同步发展,既对其有辐射作用,又是它的积淀,制约着人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3文化思想素质
这一素质能鲜明的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程度。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等。
2.4终身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3.现状与对策分析
3.1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3.1.1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要遵循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必须按照上级或校、系、部颁布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学生智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这种片面追求统一谐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1.2教学目标以达标为目的
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考核方式仍然以技术评定和达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体育教学也只是单纯的传授技术和竞技达标训练,几乎不涉及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和身心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仍处在学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教育阶段,调动不起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让接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3.1.3重视程度不足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体育工作者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一方面领导不重视,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把关不严引入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师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不重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加之公共体育教学氛围不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恶性循环致使教学质量下降。
3.1.4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形式
贵州师范学院的体育课程教授,把竞技项目课程列为重点内容,以健康、娱乐为主的非竞技体育项目课程,几乎没有开设。教学内容,几乎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同。加之,教师对公共体育重教学视度不够,教学形式仅仅停留在讲解和简单的动作示范上,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智力与才能的开发。学生对体育与教学“身顺而心违”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体育课产生了轻视感与厌恶情绪。这种体育教学,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地位,并且很难实现以增进健康,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
3.2对策分析
3.2.1加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39-02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搞好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目标[1] [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和适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典范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学”的结合[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做物理实验,都喜欢动手操作。显然,实验就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教”与“学”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内容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特点上的结合,还可以是模式上的结合。总之,只要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关心和利用。可见,注重“教”、“学”结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结合点,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最适合开展“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落到“实”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事例,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和设想,构思和设计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文凭—水平”、“知识—能力”的转变。要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在“实际”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加强学法指导,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课后针对个别人作相应的辅导等。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和难度,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爱上学习,进而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个性化发展则是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来引导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正确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5]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其中,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努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次是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活动及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体现启发性和“双主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科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物理学科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逼真的物理教学情境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四)优化教学手段
要注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及幻灯、录像等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要重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和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等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01(6).
- 上一篇: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 下一篇:道路桥梁实习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实现碳中和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