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动态博弈

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金融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在现行的金融运行中,两者总是相伴而生,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以规避金融监管,当金融创新到一定程度之时,金融监管机构又会加强金融管制,他们在产生中相互影响,在运行中相互作用,在互为因果中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构成了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金融管制促使金融创新的产生

由于金融业“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作为资金运转的中心,即使是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行业受到的管制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是最严的。管制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加银行潜在的经营成本,作为企业的银行同样会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具有进行金融创新规避金融管制以获取巨额利润的动机。如美国2000年到2004年期间连续25次降息,基准利率从6.5%一度下降至1%,房地产贷款机构创造出多种抵押贷款,分别有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介于两者之间的可选择优质抵押贷款(ALT2A),次级担保贷款以及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ARM)等。再如欧洲债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资金不断外流,美国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1963年,美国便开始征收“利息平衡税”,规定美国居民购买外国在美发行的一切债券所得利息一律付税给美国政府。1965年,美国政府又颁布条例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限制对国外借款人的贷款数额。这便造成外国借款者很难在美国发行美元债券或通过美元贷款以获得美元。而且,许多国家在此时有大量盈余美元急需投入借贷市场获取利息,于是在美国限制性的金融管制下,欧洲债券应运而生,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在美国境外发行美元债券,这边是欧洲债券的由来。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对银行的限制政策事实上都是对银行的征税,只不过是隐性的,在可能情况下避税是企业的惯常行为,银行同样会这样做,正如纳税人会寻找减少税负的漏洞一样,银行也要钻空子,以及进行能够规避法定准备金制度对存款的征税的金融创新来增加利润。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份额的功能就相当于能够赚取利息的支票账户存款,但法律上它并非存款,因此不必缴纳法定准备金。由此可见,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有一定诱发作用,金融创新冲破了金融监管的牵制,促进金融市场朝着更具效率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产生新的矛盾与危机,对下一步的金融尽管提出新的要求。

二、金融创新反过来又促使金融监管进行调整

金融创新一般早于金融监管,本质上讲,监管的产生源于金融创新及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利益冲突等。金融创新作为企业的盈利性驱使所导致的行为无疑会使市场更具效率,然而市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无风险的。我们以近期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进行说明: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级贷款的过度,根本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持续;其外在表现是金融创新的过度,其内在原因是对金融监管的不力”。对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巧妙地使房地产贷款机构的风险转移给各大银行,各大银行再次证券化又巧妙地转移给更多的投资者,其所创造的衍生品确实起到分散风险、规避管制、提高效率的作用。整个资本链条一步步拉长,以至于也无人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基础在哪,无法识别其本身所存在的巨大风险。在次级贷款的源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时,整个链条瞬间断裂,所有链条上的金融工具如同空中楼阁,轰然倒塌。回顾这次危机,其原因无疑就是金融管制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正如卷起亚洲金融风暴的索罗斯提出:“当新的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到了监管当局无法计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目前这轮超级繁荣周期就是去了控制。”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无非两个,安全目标和效率目标。一味的追求安全目标会阻碍金融业的发展,使其受到限制。如20世纪70年代末过度严格拘谨的银行监管,造成银行机构效率低下,银行的发展步履维艰。相反,一味追求效率的则会使整个金融系统失去控制,造成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重,影响整体金融体系的发展,正如上边美国金融危机的例子所看到的。

金融创新本身是有利于金融发展,本身确实是在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然而在监管无法跟上创新的过程中,其又具有放大风险的可能,两者正是存在于这种动态的博弈过程之中。

综上,金融创新应该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来理解,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获取额外收益,开拓市场而进行金融创新,而金融监管总是在金融创新中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又使得金融机构再次陷入困境,而又进行新的金融创新,从而形成一个“创新———监管———在创新———再监管”的循环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新的循环过程都有一个新的起点,由此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丁化美.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J].山东经济,2009,(7).

[3]王惠凌,滕进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6).

[4]张璐.银行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J].中国农村金融,2012,(2).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 关系探究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通过对引入技术、构建新组织、采用新方式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造和变革。

一、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关系

(一)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的目的是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是为了提供给商业银行相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技术,进而让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风险,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一种金融风险转化成另外一种金融风险,让一种产品风险逐渐演化为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动荡的同时也严重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能力。此外,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制作用也能够对金融创新的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

(二)动态博弈

商业银行要想发展,一方面要依靠金融创新当做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风险管控来确保其安全,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看很像一对双生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总是依靠金融创新来避免风险管控对其进行规制,因而便有可能造成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失去作用,所以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只好采用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政策来调控。

(三)体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究其本质就是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彼此替代与彼此补充的不可分割性。

彼此替代,主要侧重于表现在对金融效率的提高,一旦放松看对金融风险的管控,极有可能给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若是侧重于金融安全,那么过度的风险管控常常又会降低金融的效率。

彼此补充,既表现在金融效率的基础是金融安全这一方面,又表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将会增强金融的安全性。由此可见,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够促使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充分,能够让市场结构更加合理、科学。

二、当前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项目比较普遍,剖其本质大多是对传统业务进行了改进与组合,而真正针对中国金融消费者特点的创新产品鲜有问世。此外,金融创新产品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当一家银行自主研发新产品之后马上就会有其他银行跟风而上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又受到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肘,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创新领域缺少高技术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发。

(二)欠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

当下,不少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在大量模仿和引进国外的金融创新模式,因此都非常关注短期的规模效应,反而对金融创新背后隐藏的风险定价机制以及管理措施缺乏足够的分析,特别是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方面与国际的先进银行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缺乏强有力的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体系。

(三)金融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

1、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

现阶段,针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规范的法律,主要还是依靠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可见国内对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所带来的法律责任界定以及对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缺乏重视。

2、严格的金融管制现状

目前,中国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从而束缚了金融创新的步伐。

3、较低的信息技术水平

从目前看来,中国的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融合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

4、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与传统市场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显然缺乏长远眼光以及对市场的洞察能力,更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对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

1、加大对组织机构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创新建议、创新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防范并控制潜在的风险。

2、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找寻智力支持

商业银行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力度,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创新团队,不断巩固其研发基础,快速推进金融创新工作。

3、加大对奖惩体系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打造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

应当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完整健全的组织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避免和减少盲目的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市场,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在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必须确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着眼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保证金融创新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确保内控机制权责明确、运作有序。此外,还要积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运用信息在商业银行内部以及和客户之间的高效传递,由此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篇3

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欧美发达国家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以审视危机的机会: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事关一国金融业的稳定,在加快金融创新、推进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透过次贷危机认识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什么是创新?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或引进新事物的活动。据此我们可以把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或引进新事物的活动。广义上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创新,狭义上指金融产品创新,本文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产品创新。

(二)引起次贷危机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因素。次贷危机从房地产市场发展到债务市场再到证券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快速演变与传递过程无不与美国过度金融创新息息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货币战争》中说“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债务,它们是债务的打包、债务的集合、债务的集装箱”,也就是说金融衍生产品是在基础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经过组合设计技术衍生出更为复杂的二代产品,三代……n代产品的过程,在次贷危机中它主要表现为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衍生出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又以MBS为基础资产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其中,又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DO)。这一过程还可继续衍生,并产生“CDO平方”、“CDO立方”等产品。随着基础金融产品一代代的衍生,风险和收益也在上个基础上呈现出几倍到几十倍地放大,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具有复杂性和高杠杆性的特点。正是高杠杠性使衍生产品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具有高杠杠性收益成倍放大,这时如监管不足,金融机构疯狂逐利,滥用金融创新工具大量设计衍生产品。根据美国财政部对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元,2006年CDO市场总值为3100亿美元,而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到了2000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这正是美国过度金融创新的表现。新自由主义奉行自由主义原则,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制能够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的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正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了监管不足,鼓励了金融机构的贪婪,造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积累了金融风险。有些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表外业务,实行场外交易,而金融监管机构在这方面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监管不足,如次贷危机后像CDO?pCDS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竟没有监管机构对它负责,可见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放松程度。

(三)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次贷危机给了我们一次审视金融危机的机会,必须认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事关一国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如果滞后于金融创新,就会出现监管漏洞和监管不足,积累金融风险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因此金融监管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应该主动适应和引导金融创新,随着金融创新的水平的提高,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

(一)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如何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大国,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维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显得尤为紧迫。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推动力,在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制度,这种金融监管体制可以概括为“一行三会”制度,“一行”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同业拆借和外汇市场的管理及金融市场的稳定等业务,“三会”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机构之间主要靠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来协调。这种监管体制有其不足和缺陷,如容易出现监管疏漏,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产品的界限会逐渐模糊,业务交叉会越来越多,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会留下一定的监管空白和漏洞。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一、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上的主要成就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 金融机构对利润的最大追求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此类似,但是却也具又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组织体系上的创新。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形成了现在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2、金融调控手段的创新。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今,逐渐形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一整套调控手段。调控效果明显。

3、金融制度的创新。包括:1)货币制度创新:比如各式各样的信用卡、网上银行等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 2)融资制度创新。日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使得筹资者和投资者在融资过程中更为自由、方便,使融资制度的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我国的金融创新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金融创新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金融的创新跟不上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创新层次比较低。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速度过慢,融资体制跟经济体制不能够相互适应,致使金融创新只能够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另外,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新的商业种类也缺乏精深的研究,制度的创新又相对滞后,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试想西方的金融创新与监管。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的“Q项条例”,就此花旗银行的实施的金融创新曾被认为是金融违规,并与美联储对簿公堂,甚至都惊动到了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花旗银行的行为还是得到了肯定,其它银行也都来相继效仿,后来美联储不得不对“Q项条例”作了修改。日后这一创新业务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由此可见,创新与监管如果能被正确利用,使其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央行与商业银行都将会获利。然而我国现在正缺乏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次,金融创新违背了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国有股的减持、国有银行上市等。就国有银行上市来说,虽然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国有哪些商业银行在未进行彻底改制就匆忙上市,那么就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如果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再被过早的打开,那么市场就会出现风险迅速扩大化的现象,于是就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防范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这种利弊关系是很明显的。

三、金融创新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的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好的展现了金融创新所具有的“双面性”作用。近几年来,金融创新在一段时间之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前两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却显示出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创新产品自身的多样性很可能掩盖产品本身所隐藏着的巨大风险,致使风险有所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的产品有转移风险的作用,在转移了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所以就容易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最惨重的是那些独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又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大的规模,也没有多样化的业务,去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持续增多所带来的损失。而那些从事综合性的业务的金融组织和业务较为单一的机构相比,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表现出了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性。美国监管当局并没能及时的意识到衍生证券所隐藏着的的巨大风险,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导致了危机的扩大化。这次危机爆发后,其监管体系也发生了新的调整。

然而,他的另一面却表现出了危机其实也是一种契机。新的金融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将会逐步形成这样一新的格局:更加安全的经营策略,新的混业经营格局,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难看出金融创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追其根源,这次金融危机在于过度的运用了金融创新的手段,过度的包装质量不好的资产,将原本不值钱或者存在风险的资产,通过分割包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并以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进行出售。所以要想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就得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并加强监管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金融机构来说,仍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展中间业务。同时,更要不断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让创新与风险防范能力相适应。另外面对海外金融市场,中资银行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理性出海。

同时还要注意,监管体系也得慢慢顺应未来发展的趋势,逐步建立起适合未来金融业创新的监管体系。另外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也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催化剂。在没有政府的监管下的OTC衍生品市场,风险不断累积,交易等各方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系数,交易对手之间的相互不了解,没有中间结算机构为他们进行结算,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

四、我国金融创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及其对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1、监管风险

我国目前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还不够完善。

金融的发展史表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正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博弈,才推动金融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客观存在的条件下,认清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正确适度的实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对于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做到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同步进行,并且政府的威权和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最难规避的金融风险之一,是始终困扰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信用风险也就是衍生品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的最大特征是依托一种投资机制来规避投资的风险,同时又具有在金融市场上投资、炒作的功能。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转轨时期,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不佳,不良资产数额巨大、风险控制能力欠缺,因此,将国际上的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到我国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对加强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具有着重要意义。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对于我国并不是很强的的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让银行更灵活地控制收益与风险,有效避免风险的过度集中,增加资产组合的多样性,因此信用衍生工具这一新兴业务受到各大银行的广泛关注。 良好的信用衍生工具可以使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双赢,一方面有助于银行体系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丰富活跃。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最近几年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发展的势头以及在国际学术界出现的频率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信用衍生工具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3、加强国际间的协作

当今是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抵御本国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的蔓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国际化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代表了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它的研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既然存在着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就必然存在着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的需求,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的金融监管,不仅需要在国内加强金融监管,更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惟嶷.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刘晶晶.信用衍生工具及市场监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胡珀,孙建华.试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风险防范[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金融监管 新的理念 对策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对金融监管体制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严重地影响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国际金融监管理念新的演变趋势,并引进新的金融监管理念,以保证改革持续推进。 

 

国际金融监管理念新的演变趋势 

 

1 金融监管更强调市场力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被理解成一种平行替代关系,金融监管力量的强化也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力量的弱化,从而形成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压制性特征。随着全球市场化趋势的发展,金融监管不再是替代市场,而是强化金融机构微观基础的手段,金融监管并不是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稳定高效的运行。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在即将在全球金融界正式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可供金融机构选择的难度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那些选择难度更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金融机构,其所需配置的资本金要少,从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更为主动,这种监管理念较之1988年巴塞尔协议所采用的单一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然是更好地协调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另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强调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约束,还补充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以及通过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必要条件。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越来越强调市场约束对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美联储认为:未来监管者不得不更多的依靠市场纪律─—通过有效的公开信息披露─—来更多地分担监管任,减少对政府监管的需要。 

 

2 金融监管更鼓励金融创新 

对待金融创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抑制到积极鼓励的过程。实际上,在那些具有浓厚行政管制色彩的监管环境下,不少金融创新可能都是以绕开行政法规审批规定等为最初目的,但是,这并不能构成监管者消灭这些创新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推动力,因为这些来自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反映了市场的金融服务者的新需求,往往反映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新趋势。例如,通过绕过税收法规等产生的金融创新,可能本身就反映了经济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税收部门据此可以改进税收体系加强管理,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为了促进这一良性的金融创新互动过程,保持一套清晰透明公开的金融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最为关键,减少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和随意性也最为重要,这样才会给金融创新主体一个清晰的创新预期和稳定的创新环境。 

 

3 金融监管更强调成本收益分析 

金融监管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往往只注重监管的收益而忽视成本,使监管决策建立在非科学的基础上。金融监管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金融监管机构日常运行的行政成本和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各种监管要求所产生的成本;另外还包括间接成本——金融监管对国民经济体系运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如过度的管制抑制了竞争,使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不到实现,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监管的收益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金融服务局在推出任何监管法规和指南时必须同时公布对它的成本收益分析,证明该项措施的收益大于成本。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一,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机构如何来应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挑战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众所周知,在影响金融机构经营的众多因素中,金融监管体制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往往也是金融监管效率的竞争。因此,如何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同时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之一。 

第二,外资银行将在我国经营那些我国较少开展的新型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及金融衍生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出于市场压力,也将加快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在监管与创新之间进行权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三,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保持我国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到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两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仅仅根据监管目标,而不考虑金融机构的利益和发展的监管,必然迫使商业银行为付出巨大的监管服从成本,散失开拓新市场的赢利机会,而且往往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从整个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来看,重视市场机制的监管应当是从整体上促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了管理水平底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监管;P2P网贷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逐渐变得家喻户晓,自从诞生以来由于其业务的创新性、灵活性、风险性以及对于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发生在2015年的多起互联网金融欺诈事件给我国的社会安全与经济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特别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等方面,其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因此,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制定适度的行业监管,有利于一个创新型行业的兴起和兴盛。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辨析

1.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网络金融机构攫取了资本市场的超额利润,也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金融创新又会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金融监管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长效稳定,二者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双方不断地在动态博弈中寻找平衡。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对于以“余额宝”、“P2P网贷”“网络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如何更好地发展而避免金融风险,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活力与创造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互联网金融参与双方之间的关系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传统金融市场中企业的融资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网络融资平台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创新的服务模式,优厚的投资回报,这些都为网络融资平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网络融资平台的发展良莠不齐,再加上监管的缺失,这就造成部分信誉水平低下的网络融资平台不能按预定的收益回报给投资者,从而产生违约。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1月P2P问题平台数量为88家,2月为74家,3月前3天就有14家问题平台,这些问题平台跑路和关闭,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品种和交易的创新形式不断涌现,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也在不断出台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措施来规范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不断推动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1.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法规

2015 年7月,央行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监会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将其纳入法治化和依法监管的轨道,为未来的监管细则落地铺平了道路。政府主张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所以目前监管机构也多是试图指导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保持行业的创新活力。而在 2015 年发生的大多数网贷欺诈案,大都是和准入门槛过低或者业务审查不严等方面规定的缺失有关。一些劣质平台充斥其中,以虚假标的诱骗投资者而后出现跑路、提现困难以及终止运营。

2.传统的监管机构模式不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P2P网贷的跨界发展有效地扩大了网贷平台的营销范围,让更多潜在的客户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目前 P2P 网贷平台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特色,正在向综合性理财平台转型。同时,随着针对 P2P 网贷平台监管的力度渐强,平台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为了能够持续发展也不得不考虑多元化运营。

鉴于P2P网贷未来跨界、跨行、跨地区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现有的协同监管的模式是否能够覆盖未来网贷行业发展的风险,也是值得商榷。在我国网贷金融领域,传统的机构监管的模式己经不能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金融形态。今后应该考虑建立混业监管的机构来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管理P2P网贷产品、公司和市场,承担相应的风险处置责任。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在对其监管上,功能监管的重要性变得更为突出。

3.评级机构能力不足

在国内网贷行业有多家从事网贷评级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般对外网贷平台预警名单的传统评级机构,以大公国际为首;一般做网贷平台排行榜评比的行业门户网站,以网贷之家为例;以及以融360为代表的金融产品智能搜索平台,一般对网贷平台从A到C进行打分评级。虽然目前评级机构数量多,但各种类型的评级榜单还是很难令人信服。一方面,因为网贷行业发展不成熟,行业内缺乏有效数据的长期积累,也没有公认一致的数据统计的口径,因而各家评级机构都难以获得准确完整的数据;另一方面,对于网贷行业数据的分析也没有相应的学术理论的基础和支撑,短期无法建立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型。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建议

1.以金融监管的创新应对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汹涌来袭给金融监管制造了很大的困难,而在面对种种难题时,如果监管当局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对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将是一个灾难。所以面对金融产品与理念的创新,对其监管的方式与手段也要相应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当前阶段的金融创新,监管层需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

(1)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适时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法规,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尽量避免强行将金融创新适用于已有法律法规,造成对金融创新监管的无效或低效。

(2)为金融创新建立独有的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监管体系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指标体系都已逐步完善,但是这些指标对新金融往往并不适用,这就需要监管层通过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新金融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

(3)采用新技术进行创新型监管。具体来说,目前在技术革新领域,大数据与云计算如日中天,广泛应用在各个产业中。总理虽然只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互联网+”战略,但是实际在技术领域,应该创立“大数据+”的概念和产业: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征信等等,大数据+监管也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准确预知金融创新的风险,使创新型金融在外松内紧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包容度

互联网金融的每一个业态,不管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还是“宝宝”类理财产品,自问世以来就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被监管层直接扼杀,反而是在这样的风险中不断成长壮大,这说明提高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和包容度,对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实事求是地讲,金融行业本身就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更不要提针对于新的需求、新的供给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了,其中所蕴含的风险或许更大。提高对金融风险的容忍度与包容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允许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存在,不能因为有风险而完全制止金融创新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点,容忍个别金融机构或金融创新产品由于这些风险而发生经营问题,甚至破产倒闭,不能因为个别机构与产品的失败而否定金融创新全局的合理性。

包容金融创新的风险,要求监管层建立底线思维,为金融创新划定一些不能触碰的底线,这些底线往往是关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点,同时监管层也要不遗余力地防范、控制、化解这些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风险,这当然对于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监管机构应当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提高预见金融创新风险发生的能力,加强对金融风险演化的控制,坚决杜绝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3.完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建设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应该通过实地考察、认真调研、抽样分析等方式,清楚明确地定义和区别资金池、假标的、自融等概念,制定符合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有效监管平台运营的一系列制度。例如,关于担保的规定,在制定规定时应该充分考虑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征,如果一味强调凡是设有担保的平台都不符合规定,那么最终可能造成无人敢投的局面。

其次,传统的金融监管以机构的监管为导向,将机构整体作为监管对象,分为银行、保险、证券等,是一种僵化死板低效的模式。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使得交易技术日渐复杂、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业务壁垒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互间的业务界限愈发模糊。如果继续按照以往金融机构的形式类别进行监管已经很难奏效,应该开始考虑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即要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式认清其业务的实质性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投向穿透结合,根据其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再明确监管规则。

再次,P2P网贷行业的监管也需要证监会、保监会和央行的协作配合,另外还需要同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手。因此必须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打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形成一张相互协调相互完善的金融监管网络,这是实际监管工作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考虑到金融监管的滞后性、分业监管负担的成本以及存在的监管空白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建议未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最后,从事监管制度制定和执行的部门以及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职业素养,严格做到依法监督,文明执法,防止行为的发生。

4.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正所谓监管能力决定金融创新,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强调金融创新一定要和监管能力相匹配。笔者认为,金融监管能力也要和金融创新相匹配。之所以我们一直压抑金融创新,是因为怕管不好、管不住,所以只有提高监管能力,心中有底气,不担心管不好、管不住,才能真正敢于让金融创新发展。从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步伐来看,监管能力较之以往提升了许多,对于金融创新的持续学习、认识的不断进步,使得监管人员能够跟上金融创新的脚步,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能够找到让金融创新在更适宜的外部监管环境中发展的监管道路。

但是,作为监管当局,仍不能掉以轻心,仍应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适应金融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专家团队、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并且建立健全市场自律监管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监管体系,这样才能避免金融机构“人人自危”的情况,真正让金融创新能够沐浴阳光雨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3):31-35.

[2] 汪振江,张驰.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1-85.

[3] 刘志阳,黄可鸿.梯若尔金融规制理论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57-60.

篇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创新随即成为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对象,并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对象。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各市场主体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更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一方面,金融监管过严,会打击金融机构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监管太松,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风险的上升。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把握金融监管的度,对于提高监管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创新,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进化博弈理论介绍

进化博弈论用复制动态方程探讨群体成员采用某种特定策略比例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博弈各方达到进化稳定时的策略组合称为进化稳定策略(ESS)。复制动态方程一个是微分方程,其基本思路是:如果策略K的结果优于平均水平,那么选择该策略的那些群体在整个群体中的比例就会增加。复制动态方程一般如下:

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博弈基本假定与模型构建

1.参与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参与人是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和金融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中央银行等),假定双方均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风险偏好为中性。

2.策略空间。金融监管机构的策略选择有积极监管和消极监管,在博弈初期,采用积极监管的金融监管机构比例为p,采用消极监管的策略的监管机构的比例为1-p;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有创新或不创新,最初分别采用这两种策略的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q和q。

3.损益。假定金融监管机构积极监管,成本为C,消极监管,成本为0,但如果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发生事故,监管机构将受到处罚为v。假定金融机构不创新得到的效用是u,创新得到的超额效用是u1,金融创新被监管受到的惩罚损失是u2[2]。

三、博弈各方的复制动态方程和稳定点分析

四、相关建议

通过上述对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进化博弈分析,为使得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3点建议。

1.改变高成本,低效率的传统监管模式。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已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机构应引入市场机制,给予金融机构更广泛的自主权,把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以及行业自律监督结合起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效率,为金融业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篇8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全世界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危机的关系问题,很多研究者干脆将危机的最终原因归因于金融创新,王华庆博士在《思考》一书中通过对金融创新定义的源流梳理以及对本次金融危机成因假说的全面介绍分析,明确提出,在本轮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创新是“过度金融创新”,是建立在衍生品工具创新基础上的畸形金融创新,这种创新通过高杠杆率在危机的引发和传染上发挥了作用,因为金融创新放大了流动性的易变性,但是,绝不能因此就把金融创新当成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思考》指出:次贷危机有其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金融创新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创新使货币金融因素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得以放大,对金融危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把金融危机归结到金融创新上,不能因为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就否认金融创新的价值,更不能因噎废食,抑制和停止金融创新(《思考》第111页)。在这里,我之所以引用华庆博士的话起因于10月26日上午我参加银行业协会的年度银行家高层论坛时发生的一件事。

10月26日的银行家高层论坛有两个讨论模块――(1)创新与转型;(2)创新与监管。我被聘为第一模块的5个发言嘉宾之一。当主持人问我如何看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国际活跃银行创新差距问题时,我说了些不算很恰当的话,大意是:中国的商业银行总体上创新能力太低,到基层看看基本都是吃饭喝酒垒大户的传统业务手段,无论从人才还是创新意识方面说,现阶段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任务应是模仿性创新即以向国际的先进经验学习为主。从目前看,创新应在规避监管方面多下功夫。我讲完后,台上的另一位嘉宾立即作了一个针对性的发言,大意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也大有可为,不可一味学西方,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衍生品创新引发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时也不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因为监管是商业银行不该规避也规避不了的云云。

上面提到的这件事说明在金融理论界,在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原因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是无法形成统一意见,而我在发言中之所以表现得不恰当,一是低估了中国银行业界的创新能力,二是将规避监管创新作为当前创新的重点方向容易引起监管部门人士的不良心理反应。

其实,1990年诺奖得主默顿早在80年代就深刻指出,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力有二:一是规避监管,二是规避税收。如果我们到商业银行去调研一下会发现,这两个规避也是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在严格监管和货币紧缩背景下进行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动力来源。王华庆在《思考》一书中对规避监管式金融创新着墨不多。但他总结了一条规律性线索,即80年代以规避监管型创新为主,到了9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则从顺应接受金融创新者转变成了金融创新的主动推动者。我认为,他总结的这个监管当局态度演变线索对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从目前阶段说,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到底处于何种位置,是金融创新的强力压制者、顺应接受者还是主动推动者?

《思考》是近年来中国有关金融创新问题的一部力作,它不仅对金融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源流、与危机的关系、国际货币制度基础以及着眼于避免危机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还令人惊异地预言了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方向,即“最大的危机可能源自于美元低利率的全球套息交易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泡沫并破裂”(见《思考》第192页)。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但所有人都知道金融危机迟早会有下一次和N次,在这知道与不知道之间最了不起的当属谁能说出下一次危机因何而起了,谁说准了,谁就是又一个鲁比尼。

篇9

关键词:金融监管新的理念对策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对金融监管体制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严重地影响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国际金融监管理念新的演变趋势,并引进新的金融监管理念,以保证改革持续推进。

国际金融监管理念新的演变趋势

1金融监管更强调市场力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被理解成一种平行替代关系,金融监管力量的强化也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力量的弱化,从而形成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压制性特征。随着全球市场化趋势的发展,金融监管不再是替代市场,而是强化金融机构微观基础的手段,金融监管并不是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稳定高效的运行。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在即将在全球金融界正式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可供金融机构选择的难度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那些选择难度更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金融机构,其所需配置的资本金要少,从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更为主动,这种监管理念较之1988年巴塞尔协议所采用的单一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然是更好地协调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另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强调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约束,还补充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以及通过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必要条件。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越来越强调市场约束对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美联储认为:未来监管者不得不更多的依靠市场纪律─—通过有效的公开信息披露─—来更多地分担监管任,减少对政府监管的需要。

2金融监管更鼓励金融创新

对待金融创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抑制到积极鼓励的过程。实际上,在那些具有浓厚行政管制色彩的监管环境下,不少金融创新可能都是以绕开行政法规审批规定等为最初目的,但是,这并不能构成监管者消灭这些创新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推动力,因为这些来自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反映了市场的金融服务者的新需求,往往反映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新趋势。例如,通过绕过税收法规等产生的金融创新,可能本身就反映了经济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税收部门据此可以改进税收体系加强管理,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为了促进这一良性的金融创新互动过程,保持一套清晰透明公开的金融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最为关键,减少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和随意性也最为重要,这样才会给金融创新主体一个清晰的创新预期和稳定的创新环境。

3金融监管更强调成本收益分析

金融监管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往往只注重监管的收益而忽视成本,使监管决策建立在非科学的基础上。金融监管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金融监管机构日常运行的行政成本和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各种监管要求所产生的成本;另外还包括间接成本——金融监管对国民经济体系运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如过度的管制抑制了竞争,使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不到实现,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带来的效率的损失。监管的收益主要包括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金融服务局在推出任何监管法规和指南时必须同时公布对它的成本收益分析,证明该项措施的收益大于成本。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一,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机构如何来应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挑战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众所周知,在影响金融机构经营的众多因素中,金融监管体制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往往也是金融监管效率的竞争。因此,如何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同时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之一。

第二,外资银行将在我国经营那些我国较少开展的新型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及金融衍生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出于市场压力,也将加快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在监管与创新之间进行权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三,随着我国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速度和范围,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使用,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保持我国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到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两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仅仅根据监管目标,而不考虑金融机构的利益和发展的监管,必然迫使商业银行为付出巨大的监管服从成本,散失开拓新市场的赢利机会,而且往往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从整个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来看,重视市场机制的监管应当是从整体上促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了管理水平底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二,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在目前的商业银行法中,就存在着许多直接干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的条款。例如,《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时收回贷款。”但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来看,是否提供担保,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决策。对金融创新采用管制堵塞的办法最终是行不通的,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这一点甚至不以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存在赢利空间,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供给出来。那些不理性的禁止,只能改变创新主体的成本,而不能取消创新本身,所以堵塞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用疏导的办法,理解创新,理清创新线索,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第三,要建立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的问责机制。在我国行政管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行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往往为了追求监管的收益而执行过严的监管措施,这不仅会带来过大的金融监管成本,还会抑制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必

须尽快对监管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监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实施,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力量的推动、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空间拓展至全球并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的背后,同时也是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和理念的竞争。因此,摈弃过时的监管方式,引进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金融创新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代金融创新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基本概述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所涉及到的金融要素在新建立的生产函数中,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将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金融创新产品。金融创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新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金融市场、支付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无论是广义的金融创新还是狭义的金融创新,其创新的主体都是金融机构———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二)金融风险的内涵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业务或资金融通和货币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以及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偏差,而导致企业或金融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金融风险和金融活动相伴相生,只要有金融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时时刻刻存在着金融风险,包括最为原始的实物借贷,也包括现代化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通过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市场等的变革,促进了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已经成为促进金融市场发育、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金融创新活动的加速,在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控制和转移风险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避险的新途径,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功能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可以规避银行风险、利率风险、证券市场风险。近年来,由于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和国际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业为减轻压力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又使得银行的盈利减少、风险增加,而金融创新的出现就为银行风险的控制提供了途径。在规避利率风险方面,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多变,风险急剧增长,金融机构推出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利率风险。而金融创新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和防治股票、债券交易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国内受到计划时代的陈旧金融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同当前的金融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脱节,意识远未达到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中风险意识及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此外,国内风险防范与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使得各国之间互相融合、相互依赖,资本流动频繁,金融创新工具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这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

四、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业监管经历了从集中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的变迁,相应地,金融监管部门也从单一监管机构到多个监管机构发展。最初,我国的金融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但这种监管体系不能适应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因此,国家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逐步改革。1992年,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实现了监管独立;1998年,保险监督委员会成立,初步形成了分业监管制度;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的最终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仍履行一定的监管职责,在协调三家监管机构、充当最后贷款人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与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相适应,对处于市场化初期的中国金融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然而,分业监管虽然有助于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专业监管,但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机构实行跨行业服务的趋势日趋明显,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则显得十分重要。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金融风险管理主体的动力不足。我国的金融业监管经历了从集中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的变迁,相应地,金融监管部门也经历了从单一监管机构到多个监管机构的发展。但我国的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经营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创新十分不足。但随着中国同国际市场的交易越来越频繁,来自于体制转换的外部推动力将逐渐增强,如果国内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主体动力不强,那么就将导致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金融创新则会停滞不前。第二,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本身的缺陷性。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来源于金融机构之外的外部力量和政策的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动因均是以社会的稳定为前提,并不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为目的,因此在以往的金融管理模式和创新之中就出现了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主要依靠强制推销的政策债券,此种创新方式是国外最为理想的货币市场创新的工具,而到国内却成为了期限长、收益高、流通性差的居民投资工具,金融创新目的更多的是想在无序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便出现了金融创新工具的无序性,金融创新活动缺乏规范性,从而致使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第三,金融风险防范手段不足。由于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金融创新虽有较大发展,但层次较低,受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及政策的影响较大,在金融创新与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因素也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此外,为了刺激金融创新,在部分环节还出现金融管制放松的现象。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开始转变,但对金融创新产品缺乏监管的力度,例如国内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就受到创新品种、规模的限制。同时由于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创新人才素质、金融技术手段不高,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就显得更为不足。

五、改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一)培育竞争性市场,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是向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规范和完善,为此就必须培育竞争性的市场,放松金融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积极推进国内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削弱国有银行的垄断程度;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在挤占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我国需加以学习借鉴,这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培育及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发展。

(二)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提供金融规范创新

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以立法的方式来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从根本上降低金融创新本身的活动风险。对于金融创新产品,建立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同时规范创新规则,使得金融创新并不是无序创新,而是在有序的规则内进行创新与运行,是在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的活动创新,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具效率性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而不是将违规行为作为金融创新。从立法或管理条例等形式来培育并规范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就使得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运作拥有了外部法制框架,进而降低金融创新的主体和金融创新产品内在隐含的风险。

(三)加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金融创新越来越具有系统化、国际化特征,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也并非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能够防范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以防止金融风险的国际转移,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创新风险。同时参照国际监管组织的标准制定适用于本国的相关规则,通过国际合作从而达到防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伟广.基于序贯博弈的金融监管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24-27.

[2]王璐,瞿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基于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2):58-67.

[3]周新辉,李富有.金融创新、金融结构演进与影子银行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6,(4):219-223.

[4]李芳.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6):42-49.

[5]张璇,代玉红.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6):95-123.

[6]Adrian,Tobias,A.B.Ashcraft,N.CETorelli.ShadowBankMoni-toring[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StaffReportNo.63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