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行政执法;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涉及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公安交通、市政、城市规划、工商行政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进行的其他方面的城市管理,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保障市民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建立和谐的城市家园。从城市管理的内容来看,它与市民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是城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所以,系统地研究与城市行政执法相关的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行政执法的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执法主体地位与职责不明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但是,只有公安机关能够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城管作为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被赋予了庞大的行政权力。在2000年和2002年,根据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2000]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而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然而,在事实上,城管部门直接由地方政府管辖,这样很容易成为完全附属于地方政府的工具。
1.2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让人钻空子。从内部来看,对于城管监督的设计忽视了人的利益,未从“经济人”出发。引人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人”逐利行为难免在城管执法活动中存在,城管执法人员寻租行为的出现自然而然。现行的内部监督制度没有对于城管执法活动进行完整监督的制度,仅仅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当前所有的监督均未从“经济人”角度出发制定标准,使得执法趋利化,“钓鱼执法”“经济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层出不穷。
从外部来看,外部监督机构分工不清。外部监督体系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监督的“交叉带”和“空白带”两个方面,每个部门表面上严抓严打,但时效性差。在城管执法过程方面的监督仅仅局限于上级法制部门监管,其他部门“无人问津”,有损群众权益。
1.3城市执法工作的理念滞后
城市执法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模糊,往往将许多不属于自己职能的事件纳人自身范围,尤其当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清查活动时,各地城市执法人员往往四处遍布,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造成越权执法和不遵守法定程序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百姓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且极易产生冲突,甚至导致暴力抗法现象。
2、公共利益优先的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核心则是行政执法。所以,理清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也就明确了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治国理念总是建立在既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哲学及其反映的民族精神对于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不需要争“物”的和谐,显然是真正的和谐,因为这种和谐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权利是用来保障公民利益的,所以当公民利益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权利就成为被动的“看客”。国家依据法治原则,赋予公民权利,确保公民在“争”的过程中尊重并遵守规则,即法律。所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分配者,其管理和执法的公正与否对于公民利益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作为行政管理者或者行政执法者,从管理和服务公众的度来看,道德层面上应该是高尚的“自愿者”,其承担的职位在剥离“权力”的味道之后,就只剩下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为从党的先进性及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得出,行政管理或执法的承担者必须在道德层面具有高尚性,在思想层面具有先进性,将为公众服务作为终极目标是行政执法者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明确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法治目标具有基础上的指导意义,因为行政目标必须服从于法治目标,而法治目标决定了行政目标的指向,即对公众的服务性和行政执法者的高尚性、先进性。与其相应的是,行政执法者的选拔和考评以及公共监督制度对于我国的行政执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将具有指导意义。
3、“市民社会”理论与权利本质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就不能带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的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黑格尔认为,在家庭之中,每个人都受家庭伦理的约束,以“爱”为纽带,置身其中。然而,就像人无法摆脱家庭一样,人同样也无法摆脱社会群体,所以人就同时具备了家庭与社会的二重性。与家庭中的关系不同,人不能奢望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获得在家庭中的“爱”的联系,所以在市民社会中,“人是目的”便成为主要特征。在黑格尔看来,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首先为自己着想,而且其他人则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媒介。但是由于这种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每个人的特征,所以就具有了普遍性。每个人在满足自己愿望之前总是要满足他人的愿望,从而达到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
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经常被混淆。在很多情况下将本应该是法律要求的事项表述为道德诉求,将遵守法律和尊重法律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解遵守法律是一种道德义务。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社会的发展在倡导高尚品格的同时,必须铺设坚实的基底规则,或者底线规则,而这个规则的基本原理是:遵守法律,即是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遵守法律不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现实的自我利益保护的要求。遵守法律本身并不体现为高尚,而是体现了对自我利益的认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是基于对于守法道德化的误解而产生的。很多执法者不懂执法的根据乃至法律的内在涵义,只知执法,不知违法;同样很多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知法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常常会成为暴力事件的旁观者,被冷落到了一边。
结语:城市行政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理论源头上为其执法搭建制度框架,形成究责机制,使行政执法不再是对于“事件”的事后补救,而是在合理的制度设计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和谐执法。
参考文献:
[1]王仰文.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法律冲突的基本特征[J].岭南学刊,2011,04:83-87.
篇2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及范围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
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分析
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有两个指标: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前者可直接通过行政管理支出的货币金额反映。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额由1978年的52.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71.05亿元,年平均增长达到20.04%。从这些数字能够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不断加大,总量逐渐增长。
下面结合中1978-2009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具体数据来重点介绍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行政管理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
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反映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国家行政管理占用社会资源就越多。由上面的图表可看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近几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1978年,这一比重只有4.71%,到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9.38%,之后五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在10%以上。
篇3
1.行政职能部门设置
随着医院各方面快速发展,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日益分化和细化,分为:院办、党群部(下设工会、团委、妇委会、各支部)、医务部(下设门诊部、疾控科、科教科、病案室)、护理部、保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科、监审部、后勤保障部(下设总务科、信息科、保卫科、基建办)、客服部。
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现状
以往职能部门人员大多由医、护、技等卫技人员转行行政岗位担任,但近十年来管理类(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等)以及其他类专业人员(财会类、信息类、文秘、企划、工程等)逐步替代卫技人员,他们在职能部门人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此类人员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医院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创新化发展,然而,医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管理还必须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医疗流程,了解政策环境,具备服务临床的管理意识等等,仅仅具有管理类或其他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三甲妇保院管理工作的需要的。
二、行政管理人员中实行轮转制的重要性
轮转制又称岗位交叉培训,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培训计划,让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以外,到企业内其他部门接受期限不长的培训。在行政管理人才中实行轮转制是市场竞争和医院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各行政职能部门良性运作的需要。
1.是市场竞争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妇幼保健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大环境的考验,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优质的保健服务、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必须依靠高超的管理技能。行政职能部门,是指协助医院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职能机构,其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管理质量与效率,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医院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支高效能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医院发展必需具备的力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由此变得日益重要,而管理人员的培训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就能实现的,应该为管人员引入新的培训模式,通过多岗锻炼,为其尽快地成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工作效率。轮转制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值得在行政管理人员培养工作中推广。
3.是促进各行政职能部门良性运作的需要
医院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具有综合性、服务性、从属性、中介性特点,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几乎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任务之中。一旦部门间的人员对彼此工作缺乏了解、部门间人员缺乏沟通交流,很容易造成部门间的隔阂,导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轮转制可以增加人员交流,营造一种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氛围,减少这些弊病。
三、我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轮转情况
我院近十年来在行政职能部门中实行人员轮转制度,在保证各职能部门平稳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工作人员的有计划轮转,培养了众多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提高职能科室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职能科室良性发展。
1.轮转制度
我院制定了《行政管理人才及后备人才选拔及管理办法》,成立由院长带领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日常工作。选的行政管理人才进入培养周期后,人力资源部深入被培养对象所在科室,逐个约谈科室负责人和被培养对象本人,根据行政工作统筹规划,结合各部门科情况和人才特点,为培养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轮转方案。将行政管理人员的轮转制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作了明确规定,将轮转制与管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
2.轮转方式
轮转对象包括职能部门的中层干部及普通科员。轮转方式主要有部门内轮转和部门外轮转两种。专业性较强的(如财务类、信息类)一般实行部门内轮转,其他专业(如管理类)一般实行部门外轮转。新参加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强的(如财务、信息)一般先定岗后轮转,其他专业(如管理类)一般先轮转后定岗,或者允许轮转后重新调整岗位。部门内轮转时间不少于3个月,部门外轮转不少于6个月。
3.轮转实施
轮转计划的实施应结合医院、科室、个人三方面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医务部与护理部可互派人员交叉培训,其业务和管理模式可以互相借鉴;院办文秘可以至保健、医务、科教等部门轮转,以全面了解医院业务发展情况,促使成为真正的“卫生”文秘;信息科技术人员可至党群部或人力资源部轮转,以熟悉医院管理层级及人员基本情况,对搭建合理的信息管理或应用系统有不少帮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还应设置不少于3个月的临床部门的轮转计划等等。我院职能部门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十年以下的人员中,财务类、信息类人员全部实行部门内轮转;其他的从事行政管理十年以下工作人员共有22人,除5人是进入职能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未满一年,目前尚未进行轮转之外,有12人经过了部门外轮转培训,占到55%,其中有4人轮转了三个以上部门,8人轮转两个部门。
四、我院行政管理人员中实施轮转制的效用
1.提升了业务素质,强化了管理能力
通过轮转,特别是部门外轮转,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更全面的学习医院管理业务流程,了解相关职能科室工作的特点、性质和基本任务,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行政实践能力。轮转人员在医务、护理管理部门学习到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医疗质量管理、临床工作运行制度,在院办学习到公文写作规范、对外协调职能,在党群部学习到医院层级管理、行政工作常规,在人力资源部学习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了解医院人员状况等。通过轮转,使行政管理人员开阔视野、迅速成长,提升综合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培养周期。
2.完善了职业规划,发掘了业务骨干
轮转制有利于帮助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挖掘工作潜力,加强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不同部门间或者在部门内不同分工的组间进行轮转,经过比较、磨合、双向选择,医院发现了与适合具体岗位工作的人才,职工也明确了自身优势和兴趣所在,加深了人与岗匹配度,实现“合适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目标。参与轮转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有1人走上领导岗位,5人被任命为部门正职,4人担任部门副职,成为行政部门的骨干力量。可以说轮转制为医院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3.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人员在轮转中实现了共享内部知识与信息,能够学习各个部门的管理经验,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工作中更清楚和谁打交道,如何打交道,办事效率得到提高。管理人员在轮转中可以与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更有效接触与了解,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体谅不同部门面临的问题,在部门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增强了行政部门的凝聚力。
五、实行行政管理人员轮转制的几点思考
1.注意轮转的计划性,加强可操作性
推行轮转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行政部门人员轮转的同时兼顾各项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平稳过渡。例如,人员紧缺的科室因骨干被抽调出科或因人员频繁流动而引起的工作混乱;而有的部门人员饱和,工作量剩余,轮转人员得不到锻炼。为减少此类问题发生,轮转计划的制定要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和参加轮转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统筹安排,加强轮转的可操作性。
2.加入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了提升轮转培训的效果,可以尝试在其中加入激励与考核机制。轮转结束后需书写总结并由轮转科室负责人填写鉴定意见;每年请参与轮转的人员进行述职和经验交流,同时评选优秀,给予奖励,鼓励大家认真完成轮岗培训工作;将轮转学习和考核结果与岗位职务、年终考核、职称聘任结合,有效调动行政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觉性。
3.统一行政部门对轮转制的认识
由于实施轮转,有些部门会由于人员紧缺,出现短期的混乱局面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导致对轮转制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学习的惰性,认为轮转到新的部门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需要付出很多辛劳而不愿意轮转。应该在行政部门统一对轮转制成本和效益的认识,成本体现在培训时间、在新岗位上因工作失误所致的成本、各部门的运营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等。但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轮转制的收益更明显:一是使人力资本在流通中有效地实现了增值,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岗适宜性增强、人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等;二是节约了培训成本,因为工作时间即培训时间,工作场所即培训场所,部门职工即培训老师,传授的经验为本单位管理实践所得,内部知识与信息也可以达到有效共享,因此可以说轮转培训是短期投资较少而长远收益较高的一种既经济有效的培训模式。
六、结论
篇4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71-02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就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更要加强单位的内部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中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误解,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模糊认识,通常观念严重,不理解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只落实在嘴边和文字上,疏于管理和防范,导致各种舞弊和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人员没有注意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只是单位中的一个部门,财务方面的事情主要由领导安排,自己只是简单的做好预算、按规定领取资金、使用资金,没有严格的按照财经制度履行自身职责,资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对现有制度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管理
我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都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规定,并且突出建立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每项业务的控制条款中都增加了相应的防范风险的要求。但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普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记账凭证填制方面。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混编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并且不注明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稽核、制证、记账、出纳等项目一人担,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
2.票据管理方面。票据管理比较混乱。因为票据主要来自财政部门的票据,也有单位自购或自印的票据,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票据主要是用于非税收入的收取,也有用于往来方面的收款收据,所以,在票据管理中存在普通性的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票据认购、票据领用、票据核销上存在监督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国家资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3.会计核算方面。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会计核算不规范,甚至失真现象。如有些单位正常经费与专项拨款不分开进行明细核算,使得单位正常经费和专项拨款来源不清晰,去向不明白,给自己和他人用账带来不便;再如,有些行政单位虚列专款严重,造成单位年终结余账户的虚增或虚减。
4.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 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固定资产明细账种类或品名不全、不细、不实,有的只登记金额,不登记数量,有的根本就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的资产盘点工作没有按规定执行,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
5.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即使有了机构、人员也没有按时进行审计,形同虚设。
(三)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体系还不完备
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法律监督机制还存在盲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监督还不够协调。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实施, 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对所属单位采取保护主义, 不能进行有效监督。财政、审计部门往往把重点放在预算内的资金使用上, 不可能对所有单位进行经常性监督。财政、审计监督把监督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上,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提高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多学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要多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收支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专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办法、内部审计制度、资产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抓好落实发挥其作用。
(二)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人员素质
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足,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显得尤为突出。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会计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会计专业在职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准入制度,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否则不得上岗,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硬性指标,加以严格控制。
(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要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浪费、损公肥私、虚报冒领等违法乱纪现象。要“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生价值观上提倡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5
因为行为是以观念为先导的,所以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的前提就是要革新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对行政观念的革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管制理念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权力为本位”[2],同时采用强制手段以便能实现行政目的,这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现代公共行政法治的必然趋势就是要实现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服务是行政管理应该始终追求的方向,应该将旧观念彻底转变,进而将“为民服务”、“由民做主”的观念确立起来。
2.由单向向互动的转变
行政管理方式的单向性是由于过去只是行政机关单方面地作决定,只是向相对人传递行为的结果,却没有提供给相对人进行意志表达和主动参与的机会。行政管理方式的互动性就是要做到这一点,让公众多多参与行政过程,并重视与相对人之间的协商和沟通,这样在行政管理中便实现了公众与行政机关的良好互动。这就有助于行政管理增强科学性,使其更易接受。
3.由强制向合作的转变
行政权本质的属性不能说就是强制,行政权存在与运行的目的应该是服务。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不应该再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强制,应该与行政相对人树立起合作观念,以便于行政相对人能够主动参与行政管理,自觉地接受行政决定。4.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确立了服务行政观念之后,社会公共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往日的权力行政已无法与现代行政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一定要转变为多样化的行政方式。为了使行政相对人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使其多元化的价值期待得以实现,如此行政活动定是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能动性,使其与服务行政方式相结合,行政管理方式便由此呈现出多元化和柔性化的特点。
二、运用弹性、柔和的行政方式
多样化、弹性化和柔和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拓展行政作用空间的必然。如今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渐渐趋于弱化,这就要求对强制的权力性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发展起非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性较弱、权利色彩较浓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有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规划等等。往日的管理方式是简单、冷漠且刻板的,还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弹性、柔和的行政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管理方式所暴露的弊端,将现代行政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还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这就充分体现了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尊重,同时也保障了他的权利。行政主体尽可能采取沟通、协商和激励等柔性手段,从而促使服从成本得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促使“管制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这些新的管理方式对行政管理中各参与方的平等、信任和合作尤为重视,并且于经济市场化和服务行政的需要相契合,可以将相对人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大程度地代表了一定的人文精神,诸如平等、民主、独立等,这对于摩擦的减少和社会和谐的增进都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加快实现行政目标,所以如今在各个行政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其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作为一种补救方法,以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失效的缺陷,同时也是对行政法治的很好配合与有效补充。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大规模的食品厂生产不规范,学校食堂食品不卫生,小摊贩卫生食品卫生问题严重……各种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了社会的秩序,是人们对于国内食品安全失去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足。而食品监管各职能部门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重中之重,它负责组织和实施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从食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查处假冒伪劣和无证加工等,对食品的质量进行监管。因此,想要保证食品安全,就要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进行探索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行业也不断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但是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而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做大作用的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起到了市场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作用。从食品流通的源头入手,从食品的生产、投入市场等方面整顿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后,不断地实行权利,充分的发挥了对食品市场监管的作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十分混乱,各职能部门相互牵制,责权不分明。自《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我国规定对食品安全监管实施“分段管理”的方法,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它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的重担,且其职能并不单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且它不是割裂独立的,是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其他职能相互关联,共同组建成一个全方位的交叉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随着食品行业的逐渐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范围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对自身的监管职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其实行监管职能时,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其对食品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不专业。监督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整的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使有许多细微的食品问题无法被发现;各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其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各个地区的食品问题呈现多样化而产生了地区差异;市场准入及准出的把关力度不够,使许多不规范不合格的食品企业进入市场,而且会产生许多无证经营的小摊贩,增大有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3、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措施
3.1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体制。要使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首先要从法律上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完整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同时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在社会中的推广力度,从食品制造行业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食品监管制度,对于流通的食品进行不定时不定期抽检,检查不合格食品厂进行停业整顿。工商行政管理及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
3.2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食品不能给予生产。同时严格把控投入市场中进行市场交易的食品,对于不合格,钻空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惩罚。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准则,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控食品投入市场时是否安全,减小不安全食品的市场交易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不安全食品。
3.3严格执行规范执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重视日常监管,加大日常巡视力度,并且做好严格的记录。对问题食品进行严格的惩处,坚决杜绝徇私枉法事件产生。训练有效的监管队伍,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提高办案效率。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全民关心的一个社会焦点。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部门,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实行监管权利时,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履行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其职能。从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开始,切实抓好市场准入与准出、食品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万静.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唐刚.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J].法律与社会,2009(12)
篇7
关键词:刑事法律关系 公正 公平
刑事法律关系是刑法的一个基本法理问题,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定罪量刑,但却从宏观上对刑事立法、司法活动提供指导和规范。然而,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对刑事法律关系的专题研究均甚少。我国刑法界对这一问题也只稍有论及,并且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法,可见,“刑事法律关系问题是刑法理论急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
一、有关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争议: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
法律关系作为法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法规范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后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任何一个部门法的法规范对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就会形成一类法律关系,刑事法律也不例外。然而,有关刑事法律关系的一些争议问题,在法学理论界迄今尚无定论。因此,要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有必要在研究刑事法律关系时对刑事法律关系的争议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界定。
传统的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采用的是“犯罪人——国家”的二元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刑法认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与犯罪人,其理论体系自然会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展开。但是,随着人权观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被害人学的兴起使传统刑法学的基石——犯罪的概念产生了动摇,即犯罪不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整个统治关系的斗争,而且也是对被害人个体的侵害,法律应当凸显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这使对传统刑事法律关系的修正。一般认为形式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犯罪人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而当犯罪的概念不只被认为是个人对国家的侵害时,刑事法律关系也不再只是犯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人权既应给予犯罪人,也应平等的给予被害人,因为被害人在被国家保护的层面上,是绝对平等的,甚至国家应给予更多的保护。被害人的重新发现提醒我们,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纠纷,被害人既然是其中的利害关系人,便理应成为一方当事人。这意味着,刑法体系应该放弃“犯罪人——国家”的二元结构,而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犯罪人——被害人”三元结构。在此结构中,国家、犯罪人与被害人都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其地位是相对平等的,他们不仅参加整个争端解决程序,而且对最终的处理结果都具有影响。形式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建立是人权思想与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性
(一)法的正义价值的呼吁
正义本身是个关系范畴,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之中,可以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就不会有正义问题的产生。这一原则,也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说的“把各人应得的东西归予各人”。从实质内容而言,正义又体现为平等、公正等具体形态。当一定的社会活动主体在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与其所侵害的一定的社会利益主体发生的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一旦为刑事法律所规定并加以调整时,这种社会关系就成为刑事法律关系。而正义作为关系的存在,必然地对刑事法律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有正义属性的要求。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中的公正公平,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法的正义价值。之所以要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就是实现法的正义价值必然要求。
(二)人权思想发展的应有之义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而且人权在抽象理解方面的共识和在具体实践中的分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人权思想在世界各国中的迅猛发展却是势不可当的。西方国家总是以人权问题来对我国进行抨击,虽然对于这一内政问题,我们深恶痛绝地排斥西方各国的抨击,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法律领域中,屡屡发生类似于“躲猫猫”“洗脸死”等种种司法机关违法乱纪,置人权于不顾的行为。在充分领会人权思想要义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传统的刑事法律关系增添公正公平的新概念,以保障人权的实现。因为保证了刑事法律关系的公平公正是人权得以保障的应有之义。
(三)对主体地位纵向不平等性的的缓解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正是属于这种纵向法律关系。纵向的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它的特点是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随意转让,也不能任意放弃。首先,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国家相对于犯罪人而言处于绝对优势的法律地位。其次,国家与被害人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长期以来,被害人一直处于国家的证人地位,协助国家指控犯罪,欠缺相对于国家的主体性,相应地,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欠缺系统的制度性安排。附带民事诉讼的存在与国家对被害人通常不承担公法意义上的义务,更表明国家对被害人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这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三、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构想与实践可行性
那么,在法律上如何实现公正公平这一价值标准呢?怎样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呢?大致说来,包括以下数端:
第一,公正公平是法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法律只有合乎公正公平的准则时,才是真正的法律;如果法律充斥着不公正公平的内容,则意味着法律只不过是推行专制的工具。法律是社会秩序的规则表现,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体现。当前, 司法公正是人们关切的热点问题,而司法公正的核心在于司法独立,司法独立的基础在于人民法院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到刑事法律关系的冲突中。因此,我们应当首先从观念上确立起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新概念,让人民法院远离刑事法律关系的冲突双方主体,超脱冲突双方的利益,让人民法院的权力让位于公正、公平的现代法治要求。
第二,公正公平是法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说,公正公平担当着两方面的角色:其一,它是法律必须着力弘扬与实现的价值。其二,公正公平可以成为独立于法之外的价值评判标准,用以衡量法律是“良法”抑或“恶法”。这就是公正公平观念固有的影响力,也是法学研究本身的任务使然。在法制社会里,任何一种极端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的刑事法律关系的最终解决,必须诉诸于法律,诉诸于法院。法律是社会秩序的规则表现,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体现,是一个国家内部社会绝大多数的共同意志的反映。
第三,公正公平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公正公平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观念源头,使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公正公平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它使得依法治国作为公正公平所必需的制度建构而存在于现代民主政体之中,从而突出了法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公正公平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它使得权力控制、权利保障等制度应运而生;公正公平也提高了法律的实效。法律的执行不仅要有利于秩序的维持,更主要的是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
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以犯罪为纽带,联系着国家、罪犯与被害人三方的,以刑事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既涉及实体又涉及程序的一种极其特殊的法律关系。对这种法律关系的形成加进公正公平的新概念,有助于了解与评价一国刑事(法制的) 水平;有助于发现和改善存在着的制度漏洞和改善相关当事人的人权状况。
参考文献:
[1]刘贵萍,许永强 :“论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建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 年第3期。
[2]杨兴培:“建立公正公平的刑事法律关系新概念”,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葛洪义著:《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4]刘嘉,余行飞:“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载《法学与实践》2007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 基层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TO, the coal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a variety of new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hidden deep-seated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grassroo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lso faced with many new tests and challenges. How to do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grassroo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nage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is China's coal enterprises are currently solved a major issue.
Keywords grass-roots management of coal enterpri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我国煤炭企业也加快了改革的进程,企业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和撤并机构等措施的实施,必然涉及煤炭企业基层的体制改革和企业基层员工的利益调整,也必然对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产生新的冲击,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生活和诉求越来越多元化,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催生煤炭企业基层员工思维的多元化。步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也致使部分煤炭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道德标准缺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滋生,造成煤炭企业基层人员思想的退化。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煤炭企业基层员工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其对经济利益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等不再安于现状,而是更多地去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煤炭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面对的职工牢骚越来越多,工作量亦成倍增加,疲于应付,导致煤炭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成果也并不显著。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煤炭企业基层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对民主的诉求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煤炭企业基层职工的群体意识正在淡化,而个体意识却普遍增强,维权意识也得到明显加强,他们对话语权的诉求也越来越高,更加重视自我设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中,煤炭企业基层员工的最大愿望是企业尊重自己的知情权,增加自己在企业决策中的发言权,以达到影响企业决策方向和力度的目标,从而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给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需要更好地认识基层员工高度关注的突发性利益撞碰事件,有效缓解企业内部矛盾,解决大量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转变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加强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措施。新形势下,如何搞活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做好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好传承工作,并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探索新时期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新路子。目前,加强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与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树立人本思想,加强与企业基层员工的互动和沟通。企业基层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能够有效组织企业基层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激发企业基层干部和职工民主、平等地参与企业决策的意识,成为推动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有力因素,开创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的局面,增强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渗透力,开拓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在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使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精神,增强煤炭企业基层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篇9
关键词:著作权;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延伸性集体管理
2012年3月,新修著作权法草案试图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引发了著作权人的极大反响。但不可否认,借鉴北欧五国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成为了未来我国著作权保护的一种必然选择。为了不让该制度移植到我国后背上“版权垄断”、“版权强权”的骂名,需要论证该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正当性。
一、引入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1.《〈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三》中延伸性集体管理引发的热议
音乐界人士普遍认为延伸性集体管理使得权利人“被代表”,剥夺了对于自己作品的处分权和定价权。作为一种私权,延伸性管理也存在着公权干涉私权的嫌疑(见表1)。
表1 权利人面临的风险与担忧
问题 担忧
对许可的影响 延伸性集体管理是否妨碍原始授权?
选择退出 能否选择退出该机制?
收费协会 该机制能否公平对待非成员著作权人?
国际知识产权法 延伸性集体管理能否得到遵守?
道德权利 延伸性集体管理会不会导致对作品的不必要使用?
然而,著作权本身具有私权和公益双重属性。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的序言中明确提出,颁布该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保护作者权利,二是鼓励创作。保护私有知识财产和促进社会知识进步的二元立法原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所在。2009年,音著协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和参与者使用第三方音乐作品、卡拉ok歌厅的收费进行了一揽子许可,其授权包括非会员作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这种做法说明了经济、文化发展对延伸管理的需要。
2.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理论产生背景
(1)世界主要国家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版权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一些国家,版权产业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和GDP的支柱(见表2)。然而,大量孤儿作品、非会员作品和传统未受技术保护的作品的利用形态却成为了阻碍版权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2013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馆藏的、经筛选覆盖一定范围期限和创作形式的800件作品进行调查,发现12.9%处于著作权不确定状态。2012年7月,英国政府关于著作权法现代化政策声明确认Ian Hargreaves 报告中关于数字时代著作权困境的假设,并提出借鉴北欧模式,建立自愿延伸集体许可制度。
表2 版权产业国际比较 (单位:%)
国家 年份 增加值占GDP比重 就业人口比重
美国 2013 11.25 8.35
澳大利亚 2011 6.60 8.00
中国 2009 6.37 6.52
新加坡 2007 6.19 6.21
(2)我国集体管理组织现状及不足
我国大陆于1992年成立了第一家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迄今为止共有五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虽然均以“协会”命名,但并非完全如《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三条中规定的私人属性的民间组织,而是具有相对垄断性、半官方性、信托性管理和非营利性的特点。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数量少,类型单一,在很多领域的管理尚属空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数字产业,作品的表现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手段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素
在大量使用背景下,集体管理组织需要和一个用户(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数量繁多的用户群)谈判后达成协议。一旦协议签订后,该协议也对未加入的非会员产生合法约束力。通过法律强行规定,非会员让渡一定利益而使集体管理组织直接依法获取非会员著作权人的作品处分权便是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而要实现集体管理的延伸性效力,则需要集体管理组织:1、在其领域内必须具有全国范围的代表性;2、与用户基于协商谈判达成的许可协议明确规定了对非会员具有法律约束力;3、以其名义应对非会员的或刑事制裁。
4.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正当性
(1)公平与效率维度
其实,延伸性集体管理与传统的自愿许可本质差异在于权利来源不同。如前所述,延伸性集体管理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结果,自愿许可则来源于权利人的授权。从现实效益来看,著作权人选择集体管理机制的首要考虑是许可效率的提高。而延伸性集体管理可以很好的减少使用者搜寻和协商的成本,提升了权利人的许可效率,不仅为权利人带来了更大利益,也促进了作品的使用和传播。
(2)利益平衡维度
著作权利益平衡机制的原理在于在维护著作权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与流转,实现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体现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中就是要关注每个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并在这个利益关系网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方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权利人可以通过作品的使用流转获得报酬,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拒绝作品的使用;另一方面,使用者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组织满足自己获得作品使用权的需求。可以说,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充分适应了著作权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著作权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使得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二、其他国家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实践状况
1.欧洲国家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现状
(1)北欧五国的制度构建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欧,从音乐作品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见表3)。“延伸性”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的著作权领域赋予集体管理组织特殊的权利,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仅有权管理会员的作品,而且有权“延伸”管理非会员作品。北欧的实践证明,在某些需要大量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特定领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表3 北欧主要集体管理组织概览
范围 丹麦 芬兰 冰岛 挪威 瑞典
音乐表演权 KODA TEOSTO STEF TONO STIM
音乐机械表演权 NCB NCB NCB NCB NCB
音乐邻接权 GRAME GRAMEX SFH GRAMO SAMI,IFPI
视觉作品作者 Copy-Dan Pictoria Art KUVASTO Myndstef BONO BUS
文学作品作者 ― SANASTO LINO ― ALIS
复制及其数字运用 Copy-Dan Writing KUVASTO FJOLIS KOPINR BONUS-PRESSKO
PIA
视听作品二次使用 Copy-Dan
Cable TV KOPOPSTO IHM NORWACO COPYSWEDE
视听作品制作者 ― TUOTOS ― ― FRF
(2)德国、英国的实践状况
目前德国存在11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影响最大、在经济上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德国音乐表演与机械复制权协会(GEMA)。GEMA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内的著作权人数已经超过65000人,其中作者会员约为53000人,出版商会员约为6000多人,著作权继承人4500人左右。在扣除管理费后,剩余收入按照会员大会通过的分配方案,分配给各权利人(作曲家、编辑、作词家、出版商)。
2014年10月,通过规章条例打造延伸性集体许可框架的ERR法案正式成为英国法律后,有意执行该机制的收费协会可以向政府提交申请,经过政府评估后,便可以获得五年的延伸性集体许可授权。其中,申请延伸性管理的组织必须证明其已经建立了选择退出程序。选择退出必须在14天内获得确认,在6个月内生效并公之于众。
三、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
1.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法律定性
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下法律规定权利人可以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从理论上讲,没有签订许可合同的权利人可以拒绝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其权利,实际上是事先推定有一个签订的合同,后来又解除了合同。法律规定的权利人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声明保留权属于形成权,而著作权人行使声明保留权而解除合同则属于形成权中的解除权。这里的解除权由法律规定,由权利人依其意思行使,法律后果是使法律规定的集体许可使用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因此,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草案)》中将其定性为权利的行使方式。
2.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该制度的适用领域法定化
为了避免延伸性集体管理与《伯尔尼公约》中的强制许可的规定相冲突,该制度的适用领域和作品使用方式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例如《挪威著作权法》第17条、第18条、第23条规定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仅限于为残疾人使用而复制广播节目、为教学目的进行的复制以及对已经公开的艺术品的复制。
(2)非会员著作权人能够自由选择退出该机制
“权利人未明确拒绝即视为同意”的“选择退出”模式许可,具有特殊的制度属性,无需以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例外形式存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保护非权利人的利益,需要给他们预留必要的退出方式以保证其权利的自由行使。这也体现了尊重私权的立法宗旨。
(3)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框架
如前所述,英国集体管理组织如欲进行延伸性管理,需向政府提交申请。包括其希望拓展许可的详细信息以及证明其满足规章条例中所规定要求的证据。只有形成了完善的延伸性集体管理框架,如版税的收取程序、收入的分配方案等才有被政府批准的可能。因此,若未来在我国确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构建,形成对内具有充分代表性,对外能被多重监督的合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向京.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与变异[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作权集体管理指南[M].法律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建设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纠正错误,严堵漏洞,严防止舞弊和腐败的滋生,履行职能,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以提高经济信息的真实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因其组织性质的特殊性,其内控制度设计与运行存在的缺陷很难通过外部力量纠正,内控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直接支付工资、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等一系列财政支出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支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尚存的不足之处
(一)对内控意识不足,认知尚浅
行政事业单位很多员工没有内控的意识,尤其是单位领导的意识比较弱,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到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内控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只有提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得到健全和实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适用性较差,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内控制度相对比较被动,尚未形成覆盖各业务活动的各阶段、各部门、各环节的控制系统。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内控,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通。使用和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建立和健全单位内控制度方面应当充当主力军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欠规范,财务管理弱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部分单位多职一人的现象还存在,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出现管理漏洞。二是没有严格把关对原始单据的审核,记账、设置账簿不规范。三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等问题。
(四)内控方法体系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
现阶段,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内控方法和体系,没有合理的业务流程。例如:岗位的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没有合法合理分离。
(五)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外部监督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财政支付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业务监督,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财政支付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控意识,提高认识
应当加大对内控的宣传工作,让内控的作用传达到各个职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内控理论知识的培训,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权限分配,严格做到不相容职位之间的分离,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有效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要强化,财务基础工作要做好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财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会制约其内控制度的建立。所以建立内控制度需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内控意识,加强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系统控制。
(三)财政支付中心管理下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体系
内控体系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控制的目的是否能实现。随着财政资金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自有财务、审计力量逐渐削弱,直接限制了其自行进行内控建设。而既熟悉行政事业财务经济活动及其核算情况,又具备相当职业素质的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各地财政部门下属财政支付(核算)中心,所以支付中心理应担负起内部控制之责,会同行政事业单位共同完成内控建设。一是应设立独立于财务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以外的内部审计部门,保证其能独立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连续性的跟踪审计监督,帮助有关控制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控,使内控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实施的监督和考评,改善内控环境,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
(四)要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编制时要“准”,执行时要“刚”,编制时,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在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必然要求。财政部门通过会计管理系统,组织了网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更方便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从而建立起个人、单位、财政三位一体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单位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人员共同配合支持,财政支付中心管理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参照企业的内控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合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这样建立的内控制度才具有效力和意义。
参考文献: